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大意 (第三集) 1988/8 台灣台北中山堂 檔名:05-02-03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今天是我們這一次法會圓滿的一天。原來訂的講題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我們為了實際上的需要,在第一天我們講的是「認識佛法」,第二天我們講的是「認識淨土」,今天晚上實在說還是認識《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如果這一章經文要細講,至少也需要二十多個小時。我們今年暑期大專講座就開這個科目,我們用三十個小時把這章經給大專同學們介紹出來。這一次我們特別著重在淨土法門。這一章經文是大勢至菩薩自己為我們說出他修行證果的經過以及方法,他是怎麼修行成佛的。
在沒有說這個之前,我們先要談談《楞嚴經》。《楞嚴經》在中國佛教裡面是一部有相當地位的經典,所謂「開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開智慧的《楞嚴經》。因此《楞嚴經》在中國,無論是哪一宗、哪一派,幾乎在學佛過程當中,沒有說是沒讀過《楞嚴經》的,這個很少。《楞嚴》不僅是佛門必讀的經典,過去的念書人,念孔子公書的人,幾乎也都讀《楞嚴經》。《楞嚴》的文章之好,古德把它媲美《莊子》,在文學裡面來說是第一流的文章,出自房融之手,房融是唐朝的宰相。
這部經裡面有一段經文是釋迦牟尼佛徵問已經修行證果的這些弟子,叫每個人提出他們修行證果的心得報告,楞嚴會上就有二十五位菩薩出來做代表,這二十五位菩薩代表佛教所有宗派法門。為什麼有二十五?修行法門雖然多,如果把它歸納起來,不外乎「六根、六塵、六識、七大」,你看前面是「十八界」,十八加上七就是二十五,所以無論修學哪個法門總出不了這個范圍。這就是《楞嚴經》上著名的「二十五圓通章」,它的義趣正如《華嚴經》上的五十三參,這二十五位菩薩現身說法。
這裡面有兩個特別法門是值得我們注意的,凡是特別法門,不按順序排列的,把它放在最後,就像唱戲一樣,壓軸戲是最好的戲,擺在最後。如果按照順序來說,觀世音菩薩在二十五排行榜應該是第二,他是耳根圓通。它的排名順序是六根,六根第一個是眼根,第二個就是耳根,他應當排在第二,可是觀世音菩薩排到最後,這就很顯然是特別法門,不是普通法門。大勢至菩薩是「七大」裡面的根大,如果按照排行的順序,他應該排在第二十三。七大是「地、水、火、風、空、見、識」,根大就是「見」,「識」是彌勒菩薩代表的。他的順序應該是在彌勒菩薩之前,排在第二十三。現在在經上看的順序,他也是特別法門,他提出來了,他排在第二十四,彌勒菩薩排到二十三去了。所以這二十五圓通章裡面,諸位要記住,這裡面是兩個特別法門,不是一個特別法門,這兩個法門就是觀音、勢至所代表的。
為什麼大勢至菩薩不擺在最後?而把觀世音菩薩擺在最後?諸位要曉得,「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最契我們閻浮提眾生的根性,最契機了,所以觀世音菩薩擺在最後。「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深契十方法界諸佛國土一切眾生之機,這是很特別的一個法門。所以這兩個法門合在最後,我們對它的看法是要等量齊觀,沒有優劣之分。
通常一般人總是以為《楞嚴經》與禅的關系很密切,因為它講「首楞嚴大定」:「奢摩他、三摩、禅那」,講這三種禅定在經上占的篇幅很大。同時《楞嚴經》上有非常著名的「五會楞嚴神咒」,這個咒很長,因此一般人認為這個與密有關系,當然這是不能否認的,實在講《楞嚴經》與哪一宗、哪一個法門都有關系,為什麼?無論哪一個法門都離不開智慧,開智慧的《楞嚴》。
民國五十二年,臨濟寺第一次傳戒,我在戒壇擔任書記。台灣大學有一位中文系四年級的同學帶一位日本和尚來看我,這位日本和尚當時是台灣大學的客座教授。那個時候我正在台中跟李炳老學《楞嚴經》,這位日本的法師也是名教授,他問我學什麼,我說我正在學《楞嚴》,他問我修什麼法門,我說我修念佛法門。他聽了之後,表現的態度就非常輕視,好像很瞧不起我們的樣子,就露在面孔上,很冷淡的說了一句話,「《楞嚴經》與淨土法門有什麼關系?」就問我。我看到這個日本人這樣的態度與說話的語氣,我就很討厭他,我就知道他對佛法不通。我就反過來問他,我也不跟他解釋,不答覆他,我說「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與淨土有什麼關系?」這位法師畢竟是個大學教授,他聽了我這個話就有警覺到,他臉都紅起來了,感覺到有點不好意思,知道他自己錯了。
觀音、勢至是西方三聖,《楞嚴經》最精華的地方就是這兩位菩薩做代表,《楞嚴經》與淨土怎麼沒有關系?說老實話,《楞嚴經》與淨土的關系最密切,比對禅的關系、對密的關系要密切得太多,這是諸位同修要認識的。念佛,實在就是用這一句阿彌陀佛修什麼?修「首楞嚴大定」,觀世音菩薩用這個方法修成功首楞嚴大定,大勢至菩薩也是用這個方法成功首楞嚴大定,這才能成無上道。這是我們對於《楞嚴經》基本上的認識,不要受現代一些人胡造謠言影響,如果我們對經典沒有相當程度的認識,往往被別人幾句話嚇倒,其實問我們的人本身就沒搞清楚。
這一章經,是大勢至菩薩報告他修因證果的經過,以及他所運用的方法、效果,這一章純粹是講念佛。這一次大乘精捨印的這個本子很好,字很大,諸位可以看看這個本子。這個字是香港能慈法師寫的,雖然他沒寫名字,我認得他的筆跡。這位老法師現在住在香港大嶼山,年歲很大了,也是專修念佛法門。
念佛法門在所有法門裡面是最容易修的,最簡單、最容易、最穩當、最直捷,這是跟其他法門比較的說法。是不是真的就像古人說的這個樣子?不盡然,怎麼曉得?你看,一萬個念佛人有幾個人往生?一萬個念佛人在我們看起來大概只有二、三個往生,可見得這個並不容易。為什麼不能萬修萬人去?這個法門嚴格的講,應該是萬修萬人去。念佛之所以沒有成就是對於這個法門認識不清楚,盲修瞎煉,功夫不得力,所以念一輩子佛,還是不能往生,這是非常可惜的一樁事情。所以念佛一定要深明念佛的道理與方法、境界,一定要清楚明了。不是說看到人家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我們跟著念一句阿彌陀佛,他念有受用,我們念沒受用。他句句佛號能轉他這個心境,我們這個佛號像唱歌一樣,一天唱到晚,古人講「喊破喉嚨也枉然」,對我們的心境沒有起一點變化,這就是不如法。他念佛懂得方法,我們不懂方法,差別就在此地。
我記得在前面跟諸位介紹過,淨土五經各有各的特色,必須合起來看,五經合參,最低限度要三經合參,我們對念佛門路才能夠搞清楚。《觀經》講念佛的方法,講西方極樂世界九品的因果,修什麼樣的因是上品上生,修什麼樣的因是上品中生,這個因果要不搞清楚,我們將來生到西方極樂什麼品位?所以因果一定要清楚。《觀經》裡面跟我們講方法,尤其是在沒有開始修淨土之前,還有個准備的修學,這個我們決定不能疏忽,那就是佛給韋提希夫人講的「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是預備功夫,沒有這個預備功夫,念佛就沒有什麼用處,很難得力。
「三福」是一定要把它做到,第一條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四句十六個字。我們發願念佛求生西方淨土,得問一問這四句做到沒有?我們是不是真正的孝順父母?我們是不是真誠的尊敬師長?佛法是佛陀的教育,佛法是師道,「孝親尊師」是佛法修學的大根大本,佛法修學就從這個地方做起,孝順父母、尊敬師長。「慈心不殺」,要修慈悲心。慈悲心不但是不能殺生,盡可能不要叫眾生生煩惱,這是我們的慈悲心,如果令眾生生煩惱,你的心就不慈悲,絕不惱害一切眾生。「修十善業」,這是人天福。「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绮語、不惡口、不兩舌、不貪、不瞋、不癡,這是修學淨業的根本。
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我第一天跟大家講三皈依,三皈不是請一個法師給你做一個儀式就完了,那沒用處的,你一定要把這三條做到,這三條是佛法修學的總綱領。「皈依佛」,佛是覺悟的意思,覺而不迷,皈是回頭,我們從一切迷惑顛倒回過頭來,依自性覺,這叫皈依佛。「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見,我們從邪知見回過頭來,依自性正知正見,這叫皈依法。「皈依僧」,僧是清淨,六根清淨,一塵不染,從一切染污回過頭來,依自性清淨。這叫三皈依。三皈依,諸位要記住,覺不迷、正不邪、淨不染,這是所有一切佛法宗派法門修行的共同綱領,佛法修的就是「覺正淨」。你用什麼方法去修?方法太多,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是修行的方法、手段,修什麼?修覺正淨。我們念佛是方法之一,我們用念佛這個方法求覺正淨,大勢至菩薩就是這個修法。
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三福是三種淨業,第一種是人天淨業,第二種是二乘淨業,第三種是菩薩淨業。他把「深信因果」放在菩薩乘裡面,這個用意很深。菩薩還有不明因果的道理?菩薩當然懂得因果,但是要懂得西方極樂世界的因果就不是一般菩薩能清楚的,這是真的。所以淨土法門,「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等覺菩薩對於淨土法門,經論上有比喻,猶如「隔羅見月」。所以「深信因果」放在第三,實在就是直接指淨土的因果,勸勉這一切菩薩要深信。
「讀誦大乘」,就是每天親近佛菩薩,讀經就是聽佛菩薩教誨,對於佛菩薩的教訓我們念念不忘,依教奉行。所以讀誦不是我這部經念一遍就算了,那個有什麼用處?沒有用處的。你早晚課誦在佛菩薩面前念經是念給佛菩薩聽的,佛菩薩才不要聽,連我都不要聽,你說佛菩薩怎麼會要聽你念經?沒有這個道理。念經是接受佛菩薩的教訓,提醒我們這一天修覺正淨,是這個意思。晚課是在佛菩薩面前反省,我再念一遍,佛菩薩的教訓今天我有沒有做到?所以早課是提醒自己,晚課是認真的反省,這功德就很大了。絕對不是早晨我念一遍給佛菩薩聽,佛菩薩歡喜了,晚上又念一遍給他聽,他又歡喜了,其實一句也沒做到。一句也沒做到,說個不好聽的,早晨到佛菩薩那裡去騙他一下,晚上又去騙他一下,這個罪過就大了。它不是活人,泥塑木雕的佛像你都忍心去欺騙它,試問問你學佛將來會到哪裡去往生?不要我說,你就曉得了。連泥塑木雕的佛菩薩都忍心一天騙兩次,這怎能成功?所以「讀誦大乘」就是接受佛的教訓,要依教奉行。
我們自己得到佛法的利益,要把這個利益介紹、推薦給別人,使大家都能得到佛法的利益,這個利益要叫大眾分享,不可以自己獨占。自己獨占有什麼不好?對自己是很大的障礙,為什麼?佛法的成就,第一要破我執,如果自己獨占,不願意給別人分享,我執堅固破不了,這對於你修行、開悟造成重大的障礙。所以佛法破了我執,證阿羅漢。以念佛人來說,我執破了得事一心不亂,法執破了得理一心不亂,我們自己要想證得一心不亂,這兩種執著都要打破。
破執著的方法,實在講淨土法門非常的高明,那就是念念為眾生著想,不要想自己,起心動念都想眾生,起心動念都想整個佛法。眾生有福,我們自然有福,眾生有災難,我們自己也很難避免,這樣子逐漸把自己給忘掉了,我執不破,自然就沒有了,這個方法妙極了。起心動念能為一切眾生想,這個人真正有福,這個人真正有智慧,你看諸佛如來,這些菩薩、羅漢,哪一個不是如此!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我們現在把經文簡單的介紹給諸位,經文一共可以分為六個段落: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這是第一段,這是儀式,也是禮節。『同倫五十二菩薩』是什麼意思,這個很重要。大勢至菩薩是修念佛法門的,「同倫」,倫是同類,換句話說,與有志於念佛求生淨土的這些同修,這是真正同修,這叫同倫。「五十二」,難道他這個法會念佛的就只有五十二個人?不是的,他同類的人無量無邊,這五十二個就全部都包括了。五十二怎麼來的?菩薩五十一個階級,十信位的菩薩十位,十住菩薩、十行菩薩、十回向菩薩、十地菩薩,這就五十位菩薩,等覺菩薩,妙覺就成佛了,這五十二位。換句話說,從初發心到成無上正等正覺用什麼方法?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個不可思議!代表這個意義。說一聲「阿彌陀佛」能從初發心證無上菩提,這個法門真正不可思議,我們在這個地方認識它。
這是每一尊菩薩提出報告沒有這個說法,只有大勢至菩薩是這麼說的。換句話說,別的菩薩修學那個法門可能還要兼修其他的法門才能成功,大勢至菩薩單純,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後面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假方便,不需要借重其他的法門,單單一句名號,這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第二段:
【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
『十二如來』出在《無量壽經》裡面,統統是阿彌陀佛的別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這是十二如來。『相繼一劫』,一劫當中,這十二如來出世。這十二如來也是表法的意思。
也許有人說,大勢至菩薩講『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我們今天念《彌陀經》、念《無量壽經》,佛明白的告訴我們,他成佛到現在才十劫,這樣看起來這不是阿彌陀佛。經上講的沒錯,阿彌陀佛成佛十劫是最近示現成佛的,其實阿彌陀佛久遠劫已經成佛,我們在《華嚴經》、《法華經》上看到,久遠劫就成佛了。像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印度示現成佛,釋迦牟尼佛是不是三千年前才成佛的?不是的,我們在《梵網經》上看到他老人家說,他這一次示現成佛已經是第八千次,他早就成佛了。由此可知,現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的阿彌陀佛也是示現的,就跟釋迦牟尼佛一樣,在那裡示現成佛這是最近的時間,這是從本跡上來說;跡象,成佛才十劫,要論其根本就太久遠,無量劫前就成佛了。
「十二如來」是表十二時中淨念相繼、功夫打成一片,表法代表這個意義。我們念佛要怎麼念?有很多同修來問我,這部經一天要念幾遍?佛號一天要念幾聲?好像唯恐念多了。諸位要明了,大經說得好,「萬法唯心」,所謂「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心想生」。十法界依正莊嚴哪來的?就是你自己心想變現出來的。換句話說,你要是不念佛,你仔細反省你念什麼?也就是你頭腦裡沒有佛的時候,你頭腦裡面裝的是什麼?貪瞋癡慢、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不都是念這些?你念這些東西,這叫念六道輪回,這叫念地獄、餓鬼、畜生。你天天念地獄、餓鬼、畜生,你將來當然要去當地獄、餓鬼、畜生,是你自己念出來的。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曉得念佛法門之高明,功夫得力就是二六時中我腦子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除了阿彌陀佛,什麼雜念都沒有,這叫做「功夫成片」,功夫上軌道了。
念佛的功夫真正得力,我再告訴諸位,你就是沒有想念起佛的時候,我心裡的確沒有在想佛,也沒有在念佛,耳朵裡聽到佛號的聲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什麼現象?這是好現象,是你念佛功夫得力,證明你心裡沒有妄念,你心裡的念頭生起來就是阿彌陀佛的佛號。每個人都可以得到這種功夫,如果你認真的念上三天佛,這個境界就現前。你這三天,世尊所講「放下萬緣」,什麼都不要去管它,什麼都不要去想它,一心去念佛,念上三天,不念了,耳朵裡也有佛號,你得到這個功夫就證明念佛功夫確實是有得力的時候。如果再有三天不念,這個境界就沒有了。所以這種功夫得到之後要保持,長久的保持就變成功夫成片,那你往生就決定有把握,生凡聖同居土。這就說明你這句佛號確實有力量把你的妄念伏住,你念頭不起則已,起來的時候就是阿彌陀佛,這叫「功夫成片」。
如果我們平常念頭起來的時候,還有貪瞋癡慢,還有五欲六塵,自己要特別提高警覺,這些念頭起來,這是六道生死輪回的念頭。換句話說,還是沒有辦法脫離生死,沒有辦法往生,跟阿彌陀佛不相應,我們要特別注意到這一點。個人功夫到什麼境界,不要去問別人,問別人,人家會騙你,要問自己。我自己這一天二六時中,這一天十二個時辰,現在講二十四小時,我們一天二十四小時裡面,到底是念佛的念頭多?還是六道輪回的念頭多?是念佛的念頭力量大?還是六道輪回的力量大?我們將來到哪裡去,自己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事情不是欺騙人的事情。
所以十二如來的意思就代表「十二時一片光明」,所以用十二光如來來代表,這就是「淨念相繼,功夫一片」,同時又代表「十二類生依這個法門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楞嚴經》講一切眾生的生態講得特別詳細,我們一般只講四種:「胎、卵、濕、化」,《楞嚴》上一共講十二種,講得特別詳細,代表這個意思,這是第二段的大意。第三段只有兩句話: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方法說出來了,十二光如來當初教給大勢至菩薩怎麼用功?什麼方法?教他『念佛三昧』。我們先講「念佛」,念佛的方法很多,在《觀經》裡面把它歸納為四種重要的修法,第一是「持名念佛」,第二是「觀想念佛」,第三是「觀像念佛」,第四是「實相念佛」,總不出這四大類。
這四大類裡面,《觀無量壽佛經》所以稱為《觀無量壽佛經》,它是以觀想為主,這就是有名的「十六觀」。從第一到第十二觀都是屬於「觀想念佛」,第十三觀是「觀像念佛」,第十六觀是「持名念佛」,所以持名念佛統統都是出在《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所主張的、所采取的是持名念佛,《無量壽經》所采取的也是持名念佛,所以「持名念佛」可以說是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特別弘揚的,它有非常殊勝不思議的效果。下手容易成功高,這是持名念佛殊勝之處。
至於實相念佛,實相無相,實相無不相,並不是離開這三種念佛之外,別有一個實相,不是的,這三種方式你念到理一心不亂之後,都叫做「實相念佛」。念到理一心,就跟禅家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境界相等,所以實相稱性而念。因此實相念佛我們可以放在一邊,我們先從事上念,念久了自然與理相應,這就是由持名念到了實相。觀想、觀像亦復如是。
念佛的功夫我們一定要理解、要講求,這一句佛號才得力,才有真實的受用。前面跟大家說過,念佛這個法門是消業障、除煩惱最殊勝的法門、最有效的修法,這個方法簡單容易,效力無比的殊勝。同修們聽了也許有人問,你說效果這麼好,我念佛沒用,愈念煩惱愈多。我不念佛好像沒業障,愈念業障來了,業障現前了,這是什麼?是因為你念佛不得法。如理如法的去念,效果殊勝。應該怎麼念法?除了早晚念佛,剛才講提醒自己,功夫要用在生活上,要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上,再說得明快一點,要用在起心動念上,這是你功夫用對了。我心裡念頭一起,不管這個念頭是善念、是惡念,這個不相關,總而言之,有念頭起來,你要覺悟這都是妄念。古德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起不怕,為什麼?這是無始劫以來的習氣、煩惱起現行,這是應當有的現象,如果沒有了,你就成佛、成菩薩,你不是凡夫了。這是凡夫應該有的現象,這個不怕,怕的是什麼?你覺悟太遲了。
念頭一起,這一念我覺察到了,我妄念起來了,我的業障煩惱現行了,我第二念就把它換成阿彌陀佛。換句話說,我決定不讓這個妄念相續,我不叫妄念增長,我妄念只有第一念,第二念、第三念就是阿彌陀佛,就把這個妄念取而代之,這是念佛功夫得力之處。這樣念,你的煩惱沒有了,把煩惱念掉了,把妄想念掉了,把你的習氣、業障也念掉了,你心裡只有一片南無阿彌陀佛,這樣才能相應,才能把煩惱伏住。伏住煩惱叫「功夫成片」,斷見思煩惱叫「事一心不亂」,分破無明叫做「理一心不亂」,就用這一句阿彌陀佛的功夫。這是講念佛。
底下講「三昧」,三昧就是受用得到了,就是念佛的好處利益他得到了,這叫三昧。三昧是印度話,梵文音譯過來的,它的意思是「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也就是禅定,心定了,也叫做「正心行處」。特別是念佛三昧,古德所說的「一切三昧,念佛是三昧中王」,所以稱之為「寶王三昧」,你看古德對念佛三昧多麼的尊崇。用念佛這個方法成就的三昧就是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現前的受用,人自在快樂,為什麼?一切憂慮、煩惱、牽掛統統沒有了,這是念佛三昧得到了,心開意解,法喜充滿,現在得到的受用。如果我們念佛念到得不到受用,這個問題就大了,決定不是經典上有錯誤,是我們自己也許錯解了經典,方法用錯了,才會得不到受用。
這個地方請大家要特別注意,就是在你修念佛三昧之前,這三種淨業是根基,好像蓋房子一樣,這是地基,念佛三昧是高樓大廈,地基要是沒有,這個高樓大廈永遠蓋不起來。所以這三種淨業非常的重要,有了這個基礎,你好好的念佛,決定成就。
念佛三昧也叫做「般若三昧」,般若是智慧。所以有人說念佛大概只有定沒有慧,那是曲解了念佛法門,對於念佛法門並沒有認識清楚,才會有這個誤會。念佛三昧也叫做「諸佛現前三昧」,這是《楞嚴經》上說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是諸佛現前三昧。念佛三昧又叫做「一行三昧」,禅宗非常重視,你看《六祖壇經》,六祖大師教誡學人,他非常著重一行三昧、一相三昧。念佛三昧就是一行三昧。不僅如此,念佛三昧還叫做「普等三昧」,「普」是普遍,「等」是等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得的性定(稱性的本定)。這是顯示出念佛三昧功夫淺深的差別,它有這五個別號。大勢至菩薩可以說就是從念佛三昧下手,這是第一個證得的,證到最高的,到了「普等三昧」,那就是圓滿的、究竟的念佛三昧。他從這個法門下手的。
這個法門,實在說我們今天這一會的同修是有不可思議的善根、福德、因緣,這個法門是很難聽得到的,如果過去世沒有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緣,這個法門聽不進去的。可是也決不是這三天你就真正能得到,這三天你就得到了,可以說你是再來人,你不是普通人,普通人三天得不到。最低限度,天天聽講得聽三年,你才真正能把這個事情搞清楚。
我在台北市講過《阿彌陀經》,《彌陀經疏鈔》過去講過兩遍,現在在講第三遍。第二遍我們留了一套九十分鐘的錄音帶,《彌陀經疏鈔》從頭到尾講一遍,一共留下來的是三百三十五個錄音帶,這是一部《阿彌陀經》,一天聽一次要聽一年。現在第三遍講得比第二遍更殊勝,時間更長,大概會超過四百個帶子,就是超過四百天,這一部《阿彌陀經》。如果不這樣深入、細細的來探討,我們對於淨土法門的確很難信受。今天我們相信,這個信心像水上的浮萍一樣,沒根,不是真信。真信切願,一定是參透大乘佛法,死心塌地,再不疑惑了,這樣才能成就。
下面第四段,經上舉了比喻,比喻念佛的方法、態度,有兩個比喻。第一個比喻是二人喻: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一專為憶』,這是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我們從來沒有間斷過,這個恩德太大。『一人專忘』,忘就是我們眾生,阿彌陀佛念我們,我們把阿彌陀佛忘掉了,我們不念阿彌陀佛,這個事情麻煩了,這就是『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佛念我們有什麼用處?我們不念他,沒用。凡夫真正是迷惑顛倒,一天到晚念那些不相干的事,一天到晚去念六道輪回的事,這個不得了,這個麻煩大了,嚴重。
我自己的老母親還在,經上的教訓要「孝養父母」,我不能不顧。前幾年我在香港講經,我把我的老母親接到香港,我為什麼接她到香港?這就是盡一點孝心,怎麼盡法?勸她念佛,這是五年前。我離開她三十六年沒有見面,不過很好,沒有一見面一把眼淚一把鼻涕,那就不像話了,那我們這個佛就白學了。她也很好,也很能夠穩得住,正碰到我講經,見了面的時候,先叫她拜佛,拜了佛,請她在旁邊聽經,聽完之後我再去招待她。她就跟我講,這麼多年天天都在想我,我聽了之後搖頭,我說不可以。我說:你天天想我,我們將來都要死,死了以後各人走各人的,永遠不能在一起。我就勸她,我說:你從今以後把想我的那個念頭改一改,改想阿彌陀佛,我也想阿彌陀佛,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你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們才能永遠在一起。這是真的,再不可以錯了,再錯麻煩就大了,所以我是勸她念佛。你對於父母供養得再好,你不勸他念佛,他死了之後又搞六道輪回去了,這怎能對得起父母?這是大不孝!所以你要孝順父母,一定要勸父母念佛,一定要把他送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真正的孝,佛門的真孝,佛門的大孝。她接受了,會念了,我這一次到大陸去,我不去看她,為什麼?一看她,又勾起母子之情,不又把她拉回來了!這不可以。所以我給她打電話,問她念佛功夫怎樣?有沒有中斷?勉勵她念佛,除這個之外,什麼都不要想,這是對的。
如果『二人相憶』,佛念眾生,眾生也念佛,這裡面就有感應道交。『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這是久憶不忘,心相同、相通,身也相同,所謂「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境界就能現前。這個比喻是用通常兩個人來做比喻,這個還疏遠,後面一個比喻用母子來比喻,這是非常親密,所以兩個比喻有親疏之別。請看經文: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母親沒有不掛念兒女的,兒女長大了,把母親忘得干干淨淨,古今中外皆是。這把母親比作『十方如來』,十方諸佛只有一個念頭:希望眾生快快成佛,就這麼一念。「一切皆成佛」,這是《無量壽經》裡面的一句,十方諸佛就是這一個願望,希望一切眾生統統圓成佛道,所以諸佛念眾生。
『若子逃逝』,「子」比喻十方眾生,十方世界眾生不念佛,所以佛念眾生也沒用,『雖憶何為』,這說出單單一方面憶念沒有用處。『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這就是母子相憶,相憶就感應道交,生佛不二。這個道理就是《觀無量壽佛經》裡面所說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兩句話不僅把念佛法門的理論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切大小乘佛法也不能出這兩句之外。
「是心是佛」是從體上講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是從這一方面來說的,這是講性德,你本來是佛。如果你現在再加上修德,那就是「是心作佛」。怎麼作法?念佛就是作佛,直截了當。你本來是佛,你現在又作佛,你怎麼不成佛?決定成佛。
如果把這句話展開,我告訴諸位,「是心是菩薩,是心作菩薩」,他就變成菩薩了。等而下之,「是心是人,是心作人」,你來生不失人身。我們現在這個心是不是個人?我們現在是不是在作人?這要搞清楚。「人」,在中國的定義是五倫八德,仁義禮智信稱作五常,常就是不能變更的,這是人的基本德行,我們有沒有做到?五常就是佛法裡面的五戒,我們的五戒清淨不清淨?五戒清淨就是「是心作人」,我們來生不失人身,五戒要不清淨,我們這個心沒有在作人。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心裡貪心熾盛,心裡充滿貪心、悭吝心、吝啬,這就是「是心作鬼」,鬼是貪心。佛在經上講的,餓鬼道是貪欲,畜生道是愚癡,地獄道是瞋恚。我們現在這個心裡造什麼?你要是造貪,你就作餓鬼;你要是瞋恚,你就作地獄;你要是是非真妄都搞不清楚,你是愚癡,就是作畜生。所以「是心是佛」通十法界,「是心作佛」也通十法界。
我們在十法界當中要是把事理真相都搞明白了,應該要用智慧來選擇,我們選擇最上乘的「是心是佛」。所以學佛的人常常要想想,我這個心像不像佛心?佛是我們修行的榜樣,我們要依照這個榜樣來塑造自己,這叫做學佛。我的行為像不像佛?我的言語像不像佛?如果我們的存心、言語、造作都像佛,這就叫「是心作佛」,那哪有不成佛的道理!
說到這個地方,我在此地要告訴大家,這句阿彌陀佛怎樣念是真正得力,怎樣念與阿彌陀佛相應。這一句佛號是淨土三經的綱領,是淨土五經的題目,念這句佛號就是把淨土三經、五經統統念到了,一個字沒漏掉。這一聲佛號念起來的時候,三經、五經裡面的理論、教誨、方法、境界統統現前,所以叫「現前三昧」,這樣念佛他怎麼不得受用!三經、五經我們如果像這樣的講法,一天講兩個小時,天天不間斷,我來講至少要講三年。三年所講的,在一句「阿彌陀佛」統統含攝,所以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必須把這個境界統統現前,你在這裡面有無盡的受用,這叫「念佛三昧」,聲聲佛號都是入念佛三昧。
如果再把這個境界擴大一點,這一句佛號包括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門、一切經論,真正不可思議。再要擴大一點來說,這句佛號包括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演說無量無邊的修多羅,這一句阿彌陀佛是總綱領。你這一句阿彌陀佛裡頭沒有這樣廣大的境界,你怎麼能離苦得樂?怎麼能夠破迷開悟?所以我們同樣念一句阿彌陀佛,心境不相同,我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得海闊天空,清淨無比;你念那一句阿彌陀佛界限重重,煩惱無盡,這怎麼會一樣?不一樣。
譬如,孫中山先生建立中華民國的時候提倡的三民主義,國歌歌詞第一句是「三民主義,吾黨所宗」,革命志士聽到這一句,整個三民主義的理想、方略、境界完全湧現在面前,激發他勇猛、精進、努力去犧牲奉獻,他去做,有這麼大的力量在裡面。三歲小孩也會唱「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他不曉得什麼叫三民主義,他就沒有這個境界。我們念這句佛號就是如此,你如果不對佛法有深刻的認識,你念這句阿彌陀佛就跟唱三民主義一樣,唱得字正腔圓,一個字也沒念錯,可是境界不能現前。
如果你深入經藏,那這一句阿彌陀佛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議,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兩句話我再簡單跟諸位解釋一下,所謂「佛」就是大智大覺,「念念相應」就是對於整個宇宙人生,過去、現在、未來,無所不知,無所不覺,這叫相應。「一念相應一念覺,念念相應念念覺」,這個人怎麼不快樂?所以這一句名號是破迷開悟。蕅益大師《要解》說得好,我們生起這個念佛的心,真正發心念佛,發的這個心就是「始覺」,你已經開始覺悟了。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我們自己的「本覺」,所以我們念佛是「始覺合本覺」,始本不二,這就是「究竟覺」。這一句阿彌陀佛的學問可大了,一些學佛的同修不願意念這句佛號,是他不知道這一句佛號的功德利益,他要是真正了解一句阿彌陀佛真實的功德利益,我相信任何的力量都擋不住他發心念佛,他真正明了了,自利利他第一殊勝的利益。
下面這一段經文是告訴我們功德利益,這裡面有四個小段,第一個小段說: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
這一句是總綱,四種利益都是從『憶佛念佛』而來的。第一個利益是:
【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
你跟佛一天一天接近,你離開佛不遠了。『現前』是現在見佛,我們沒有往生之前,『當來』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見佛。在古時候,高齊大行和尚給我們講四個字的念佛秘訣,「信憶二字不離於心」,心裡要常常存著「要相信、要憶佛」,口裡沒有念沒有關系,心裡頭要有,口念累了可以休息,心裡頭要想佛。想佛號是想佛,想佛的功德是想佛,想佛的相好光明是想佛,想佛利益一切眾生是想佛,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也是想佛,統統是憶佛。所以「淨土五經一論」,你讀經的時候也是在憶佛,全是講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我們要把這樁事情常常掛在心裡,常常去告訴別人,這就是我們所得到無比殊勝的利益,希望與一切大眾共享。「稱敬二字不離於口」,稱就是稱念,敬是恭敬,恭恭敬敬的念佛,你把這個法門講解給別人聽也是念佛,我們心裡始終沒有離開阿彌陀佛,始終沒有離開極樂世界。這是高齊大行和尚教給我們四個字的依據,「信、憶、稱、敬」。
印光大師也給我們兩句話,「老實念佛,莫換題目」,印光大師的教訓,功德是「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必」這個語氣肯定,一絲毫的懷疑都沒有。念佛人現前見佛的很多,古今都有。古時候,淨土宗初祖遠公大師在世的時候曾經三次見到西方極樂世界,雖然見到,他沒有跟任何人說。他在往生的時候才告訴別人,西方極樂世界他已經很熟了,過去見過三次,人家問他什麼樣子,「跟經上所講的完全相同」,這就是對的。遠公大師建蓮社在一塊念佛,那個時候的經典只有《無量壽經》,《觀經》跟小本《彌陀經》都還沒有翻譯出來,所以淨土宗最早就是依《無量壽經》建立的,專門依這部經來修學,這個事跡非常之明顯。
近代也有不少是因為見到佛才信佛的,這是過去世必定念佛善根深厚,所以時節因緣成熟,他見到佛了。美國達拉斯佛教會的一位同修,蔡文雄居士,他是本省人,現在移民到美國。我們那邊的道場是他一個人捐獻出來的,非常難得。他是怎麼學佛的?他親自見到阿彌陀佛才學佛的。他把這個事情講給我們大家聽,是有一年他父親病重,他是彰化人,他從美國回來照顧他父親,沒多久他父親往生了,在他父親臨走那一剎那,他看到阿彌陀佛全身金色,但是這個佛像不高,只有二、三尺高的樣子,全身金色。出現在什麼地方?出現在他父親生病病房的窗子上,時間足足有半個小時,所以決定不是眼睛看花,同時還有好幾個人看到,就是在窗子上現一尊金色身的佛像,現的時間那麼久。到以後這個像慢慢小、慢慢小,就沒有了。他是因為見到這個像才信佛,才肯修念佛法門,這是的確有很深厚的善根。所以現前確實有見佛的。
有不少人到普陀山參禮觀世音菩薩,真的有不少人見到。香港聖一法師告訴我,一九八二年他去朝普陀山,三個法師一同去,到梵音洞,他們在洞口拜了一個小時,觀音菩薩出現了,三個人都見到。見到觀音菩薩繼續再禮拜,拜了差不多半個小時,觀音菩薩的像還在,沒有消失。所以他們看觀音菩薩看了半個多小時。走在路上一談,三個人所見的觀音菩薩像都不一樣。聖一法師所見到的觀音菩薩戴毗盧帽,就像地藏菩薩戴的帽子一樣,站著的,手上拿著一本書,全身是金色,這個像非常殊勝。另外一位法師見到的是白衣大士,身不是金色。還有一位法師見到的是比丘像,是出家人剃了光頭,穿著海青,見到這個像。統統見到,見到的像不相同,這些都是屬於現前見佛。也有很多人在那裡拜,拜了幾個鐘點,什麼都沒見到,這個也很多。所以你的心地清淨、真誠,佛菩薩一定會現相給你看,給你做一個證明。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諸位要曉得,絕對不是死了去的,你要是認為死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觀念是錯誤的,為什麼?人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斷氣,看到佛來接引了。有的時候他自己看到,別人沒看到,但是他說「佛來接引我,我跟他去了」,可見得這是活著去的,不是死了去的,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一生成佛,所以這個法門是當生成佛的法門。不像其他的法門要生生世世繼續不斷的修行才能成就,這個法門一生成就,它這個殊勝決不是其他法門能相比的。
第二個利益,底下這一句,也是「若眾生心,憶佛念佛」,這一句很重要,憶佛念佛是方法。
【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心開』就是禅宗所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禅宗要到這個境界的確不容易,非常難,用許許多多的方法來修行。淨土宗的方法就是一個念佛,憶佛念佛。『不假方便』是不需要再借任何的法門,用不著觀想,用不著持咒,也用不著去了解許許多多大乘經論,念佛人五經、三經夠了。「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就是這一句佛號必定能夠念到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自得心開就是理一心不亂,跟禅宗成就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不但不遜色,而且還要殊勝,諸位讀大經就曉得了。
因為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說過,「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是阿鞞跋致的菩薩」,阿鞞跋致菩薩,李老師說「七地以上」。所以這個法門真的是難信之法,我們是博地凡夫,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智慧、神通、道力、受用就等於七地以上的菩薩,真正不可思議,所以是圓證三不退。這個地方是「橫超三界」,那個地方是「橫生四土」,這是一切經論裡面所沒有的,十方諸佛剎土裡面也沒有這回事情,所以是難信之法。
第三個利益,香光莊嚴: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念佛人,尤其念阿彌陀佛,念久了就染上阿彌陀佛的氣分。阿彌陀佛的光明遍照,極樂世界寶香普薰,我們以清淨心來念這句佛號,光明寶香與我們時時刻刻就有感應,得阿彌陀佛的氣分,當然也就蒙阿彌陀佛的加持與攝受。經上講得很好,真正發心念佛求生淨土的人,阿彌陀佛派遣二十五位菩薩日夜保護你,這不是普通護法神保護你,是阿彌陀佛派遣二十五位菩薩保護你。所以一切妖魔鬼怪不得其便,他沒有辦法來侵害你,這是念佛的功德利益。第四,這是最殊勝的利益: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
『我』是大勢至菩薩自稱,他的『本因』,就是成就的第一個因素,他就是『以念佛心入無生忍』,無生忍是見性成佛。在《仁王經》裡面講,無生法忍是七地、八地、九地這三個位次的菩薩。這是講自利的功德,以念佛法門成就這樣殊勝的果位。
【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此界』就是娑婆世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這是利他的果德,自利利他。幫助這些眾生,你只要發心求生西方淨土,大勢至菩薩一定來幫助你。在近代,我們曉得印光大師就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這是可以相信得過的,印光大師一生的行持很像這部經上所講的,我們能信得過。最後一段,這是總結: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這句話大家要特別珍重,多多的念幾遍。『佛問圓通』,你們怎麼成就的?怎樣證得圓滿通達?大勢至菩薩說:「我沒有選擇,我就是念佛這一門」,他給我們做的榜樣。所以真正念佛人,早晚功課都是一卷《彌陀經》、三遍「往生咒」、一千聲佛號,決定不缺,早晚功課統統都一樣,這樣就好,不要再搞得很多很雜,那就不是專修了。
這個法門的宗旨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什麼叫發菩提心?蕅益大師在《要解》給我們講得好,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心,就是無上菩提心。我們人人可以發的!我只有一個心願、只有一個願望,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一個願望就是無上菩提心。發這個心之後,你就依一門深入。經典依一部經,夠了,一部經覺得還不夠就淨土三經,三經不夠再五經,再加個《往生論》,「五經一論」夠了,不能再多了,再多,你的心就散亂了。所以要「一向專念」,要學菩薩。
『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是他用功得力的秘訣。什麼叫都攝六根?把六根往回收。我們現在眼往外跑,六根都往外面向六塵奔逸,我們虧吃在這個地方。菩薩怎麼樣?菩薩能回過頭來,他眼不見外面的色塵,他回過頭來見色性,他耳不緣外面的聲塵,他反過頭來緣自己的聲性。怎麼回頭?第一個念頭起不怕,第二個念頭就換成阿彌陀佛,這就叫「都攝六根」,你要換得快。念念都是阿彌陀佛,這是「淨念相繼」,不要叫妄念相繼,要叫這一句佛念相繼,這句阿彌陀佛的佛號要念念相續。我用一句佛號,把所有的雜念、煩惱、憂慮念得干干淨淨,心淨了,心淨則土淨。
『得三摩地』,三摩地就是首楞嚴大定,這是如來果地上的性定,他成功了。『斯為第一』,這是他成就的第一法門。二十五位菩薩所證的統統是第一法門,沒有第二的,但是大勢至菩薩這個方法非常適合我們來修學,其他菩薩那些法門雖然是好,我們在一生當中未必能夠學得成就。
大勢至菩薩念佛這個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文殊、普賢等覺菩薩尚且求生淨土;往下講,五逆十惡臨終十念、一念也能往生,所以這個法門廣大無邊,這樣殊勝的利益我們應該要深信不疑,你要是深信不疑就有福了。任何人講經說法,或者是著書立說,與經裡面理論相違背的,我們一概不要聽,我們依法不依人。他說的跟佛經上講的不一樣,我們聽他的就會上當。
所以真正念佛人回家就老實的念佛,修清淨心,修覺正淨,只要依據經典,把經典裡面的理論、方法、境界統統變成自己的,這叫學佛,這是念佛人。如果人家問你,那個人怎麼樣?你說《無量壽經》就是那個人,那個人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講的就是那個人,你就成功了,你決定上品上生。所以要把經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這叫學佛。經不是念給佛聽的,不是念給別人聽的,是要念給自己,自己要切切實實、圓圓滿滿的把它做到。決定不能把這大好的因緣當面錯過!古人所講,「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如果當面錯過,那就太可惜了。希望將來有緣再有機會把這個法門更詳細深入的跟諸位探討。今天時間到了,謝謝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