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大意(第一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大意  (第一集)  1988/8  台灣台北中山堂  檔名:05-02-01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這一次承蒙大乘精捨樂崇輝居士,以及我們幾個佛教單位,共同邀我到此地來給諸位做三天的佛學講演,題目訂的是《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我們今天很難得有這樣殊勝的機緣。這章經的經文不多,可是義理非常的豐富。

  在現代的社會,海內外的佛教,可以說台灣佛教在全世界是最興盛的,但是依然有許多同修對於佛教的認識不夠,所以疑慮重重,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抓不到綱領,因此費數十年的功夫得不到佛法的利益,退心的人就多了,對佛教產生誤會的人當然就更多,這裡面不能說沒有原因。因此我想利用這個機會,我們這三天,雖然樂居士提出要探討淨土法門,淨土的確是十方諸佛度眾生的第一法門,可是這個概念幾個人能接受?如果對於淨土不能深刻的了解、認識它,我們這一生確實就又空過了,這是很可惜的一樁事情。因此,我就想這三天,我們今天第一天要跟大家介紹一下佛法,我們首先要認識佛教是什麼,這個都沒有搞清楚,其他都不必談了;第二天我們要談一個專題,「認識淨土」;第三天我們再談到真正的本題,《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教給我們怎樣念佛,怎樣念佛才能夠成就。

  這次的因緣,樂居士跟我談了很多,也就談到目前佛教的現況,希望讓大家對佛法真正有所認識,希望大家都能夠在這一生當中有決定的成就,這個心非常的難得。《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自古以來單獨的注解不多,可是它是《楞嚴經》上的一章,而《楞嚴經》的注解自古至今有一百多種,可以說它的資料非常豐富。我們講到因緣,就今天這一會的因緣,就如同樂居士的願望,我們要指出一條修行的捷徑,也就是指出一條修行的徑路,善導大師曾經給我們說過,「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善導是唐朝時候人,是中國淨土宗第二代祖師。日本人對善導大師非常敬仰,所以在日本有很多善導寺,台北善導寺也是日本人建的,用大師的名號做為這座寺的名稱,我們一看到這座寺的名稱就曉得它是專修淨土的。在中國傳記裡面記載,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化身再來的,如果這個話是真的,那麼善導大師的話就是阿彌陀佛直接為我們的開示,這個話決定是可以信得過的。這是第一個,我們要走徑路,聰明人一定是選擇一條快速成功的道路。

  第二個因緣,直示當人念自心佛,這是講到念佛的理論,理論出在《觀無量壽佛經》。《觀經》裡面告訴我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十法界是從我們心想生出來的,換句話說,你心裡想佛,你的心就是佛;你心裡面想菩薩,你的心就是菩薩;你想阿羅漢,那就變阿羅漢;你要是想念天,你就會生天;你要是天天念貪心,貪而無厭,這就是餓鬼。貪心是餓鬼,瞋恚是地獄,愚癡是畜生,看我們這個心天天在想什麼。我們這個心起心動念是在造因,既然造因,後面必定有果報,因果報應絲毫不爽。為什麼念佛會成佛?就是根據這個原理而說的,正是大經裡面跟我們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唯心所現」就是《觀經》上講的「是心是佛」,「唯識所變」也就是《觀經》上講的「是心作佛」。《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一章經的大主意就是教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你看這個語氣多麼的肯定,這是我們應該要曉得的。實在講因緣是無比的殊勝,我們利用三天的時間簡單的來跟諸位探討。

  我們現在就先要回過頭來認識佛教。佛教不迷信。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是北印度人,根據中國的歷史,他出生的年代是在中國周朝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他老人家圓寂是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世壽七十九歲,我們通常講八十歲,我們現在講虛歲,實際的年齡,釋迦牟尼佛是七十九歲圓寂的,他一生說法四十九年。到後漢永平十年,佛法傳到中國,永平十年是公元六十七年,今年是公元一九八八年,公元六十七年傳到中國來,傳到中國已經有一千九百多年的歷史了。

  「佛法」究竟是什麼?我們一定要搞清楚。「佛」這個字是從印度梵語翻譯過來的,當年佛教到中國,中國的文字沒有現在這麼多,所以臨時造一個「佛」字。沒有人字邊的「弗」,中國有這個字,因為釋迦牟尼佛是人,所以就用這個「弗」再加個「人」,就變成佛教的專有名詞,所以這個字是漢朝時候創造的,佛教到中國來的確造了不少新字。這個字的意義很深,包括智慧、覺悟,為什麼不直接用「智」、用「覺」來翻?我們翻「智教、覺教」,這大家好懂,不至於發生誤會。可是我們要曉得,梵文這個字的含義很多,在中國找不到適當的字匯,這才不得已用音譯。

  這裡面所說的智慧,不是我們常識裡面所說的智慧。「智」,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三種智,用現代哲學術語來解釋,「一切智」就是徹底明了宇宙萬有的本體,可見得不是一般的智慧。這樣的智慧,說實在話,我們世間許多哲學家、宗教家、科學家都還沒有能夠達到。世間人講宇宙本體,各人說各人的一套,聽起來都滿有道理,其實都不能叫大家心服口服,可見得他並沒真正證得一切智,換句話說,並沒有真正將宇宙萬有的本體認識清楚,他是在那裡推斷、摸索、猜測。「道種智」就是知道宇宙的現象與起源。太空、星球怎麼產生的,從哪裡來的,世間一切萬物,動物、植物、礦物,什麼原因而有的,怎樣形成的,這種智慧在佛經裡面叫做「道種智」。「種」是宇宙森羅萬象,種種的現象,「道」就是道理,這些種種萬象什麼道理而有的,什麼樣的過程而產生的,將來的結局又怎樣,把這些東西統統搞明白,這個智慧叫做「道種智」。第三種叫「一切種智」,這是最究竟、最圓滿的智慧,通常我們稱如來才能夠有這樣高的智慧。智慧是體,起作用就叫做覺。「覺」是覺悟,對於宇宙萬有的一切徹底明了而不迷惑,這叫覺悟。覺悟裡面有「自覺」,有「覺他」,有「覺行圓滿」。覺是用,智是體。這是「能覺」,這是「佛」的意思。

  既然有「能覺」,有能知能覺,「能」一定有個對象,對象就是「法」。我們今天講「宇宙萬有」,在佛法裡面講就是「心、境、事、理」等一切森羅萬象的總代名詞,就叫「法」。所以說,佛法無邊。宇宙間一切事理森羅萬象沒有邊際、無有窮盡,因此我們的智慧德能也是無有窮盡,佛法無邊是這個意思。但是佛法畢竟不同於哲學,為什麼?凡是哲學都是相對的,就是有能有所。佛法之殊勝,沒有能所。佛法,能所是一不是二,這也是我們一般想研究佛法最難理解的。佛法裡面沒有相對的,沒有對立的,就是「能所不二」,這是我們要把佛法的基本概念認識清楚。

  搞清楚之後,我們就談佛教。「佛教」是什麼?今天提到佛教,大家概念上都認為這是個宗教。這是很大的誤會!諸位同修一定要曉得,凡是宗教可以說都是迷信的。的確,現代的佛教變質了,變成了宗教。但是釋迦牟尼佛當年的佛教不是宗教,釋迦牟尼佛的佛教傳到中國的時候也不是宗教,它是教育!釋迦牟尼佛的教育就跟中國儒家孔子的教育一樣。我們把釋迦牟尼佛最偉大的教育變成宗教,這是很不幸的一樁事情。我們學佛總得要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我們不能夠迷信。佛教這個教育,就是智慧覺悟宇宙人生的教育。

  今天佛教在這個世間,在中國、在外國,我們非常明顯的看出它有四種不同的型態。第一種,傳統的佛教,佛陀的教育,這個已經非常少見。第二種,變成學術,像日本有許多佛教大學把佛教的經典當作一門世間學術來研究,把它變成世間的一種學術,變成哲學,這也不是真正的佛陀教育。第三種,變成宗教,在現代社會非常的普遍。第四種,這在最近幾年非常盛行,說老實話連宗教都不夠格,佛法變成邪教、外道。諸位如果稍微冷靜仔細去觀察,你就能覺察到,我們這個社會上打著佛教的旗號,實際上是外道、是邪教,非常多。這種情形正如同佛在《楞嚴經》所說的,「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現在我們看出來了,釋迦牟尼佛講的話一點都沒錯。在現前的社會,外道的佛教、邪門的佛教特別興盛,信徒還特別多,真正是可憐。這是我們眼前所看到佛教四種不同的型態,我們要把它辨別清楚。

  其次,佛教既然是佛陀的教育,它教育的目的何在?這是我們要明了的。經上有一句術語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話在一切經論裡面你都會常常看見,這句話就是佛陀教育的宗旨與目標,這句話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可見得佛法所求,就是求「無上正等正覺」。這裡面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是「正覺」,覺是覺悟,正而不邪的覺悟。譬如世間的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他們也覺悟,不能說他們不覺,雖覺不正。也許我們聽了這句話不服氣,「只有你佛教是正,別人都不正」?佛教講邪正有一個標准,如果我們以這個標准來衡量,就心服口服了。這個標准是什麼?「覺」裡面一定要斷煩惱,如果煩惱沒有斷,這個覺就不叫做「正覺」,正覺裡面決定沒有煩惱,佛教是用這個做標准。譬如我們一般人雖然覺了,像《金剛經》上,他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他有執著,他有分別,他貪瞋癡慢沒有斷,貪瞋癡慢減少一點可以,你沒斷。必須貪瞋癡慢統統斷盡,我執真正破掉,這才算是「正覺」,它的標准是這麼訂法。雖然見思煩惱斷盡,他還有塵沙煩惱、無明煩惱沒斷,他只能算是正覺,不能算是正等正覺。「正覺」好比佛教的小學,「正等正覺」是佛教的中學。

  再往上提升一級就是菩薩。「等」是等於佛,他還不是佛,「正等正覺」。這個地位,當然見思煩惱斷盡,塵沙、無明也得要破幾分,才能算是正等正覺。到最高的就成佛,好像是大學畢業了,「無上正等正覺」,沒有比這個更高的,他這個智慧、德能已經到極峰,到頂處,這是智慧、福德、能力達到圓滿的境界,這叫「成佛」,換句話說,就是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證得究竟圓滿的大智慧,這是佛陀教育所追求的。所以佛陀教育是智慧的教育,是究竟圓滿智覺的教育,我們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

  因此,佛教教學的方針在徹底破除迷信,啟發正智,能令一切眾生明辨宇宙人生,哪是真的、哪是虛妄的、哪是正、哪是邪,乃至是非、善惡、利害他都能辨別得清楚,這是真正的智慧。建立理智、大覺、奮發、進取、樂觀、向上的慈悲濟世的人生宇宙觀,像《無量壽經》佛所說的「惠以真實之利」,圓滿大乘,解決眾生一切苦難,使我們真正能夠得到真善美慧、永恆幸福的教育目標。佛教哪裡有迷信!如果把它變成宗教,說老實話,這個世間人不信宗教沒什麼奇怪,人家問你「信什麼宗教?」「我不信宗教」,自己還覺得挺高尚的,高人一等。如果佛教是教育,說「我沒有受過教育」,這個話很難啟齒,說不出來,說得難為情。所以,佛教可以說是宇宙之中最圓滿的教育。

  它的教學綱領我們也要知道,抓到綱領,修學就容易。大乘佛法可以說是以「三皈」、「四弘」、「六度」為教學最高的指導原則、綱領。「三皈」,我們一定要了解它真正的意思。學佛的同修很多,我相信很多人都受過「三皈依」,可是你們只受形式的三皈依,你有沒有皈?有沒有依?我這一問,問題都出來了。「皈」是回頭,「依」是依靠,你回頭了沒有?雖然發願求一位法師給你做一個儀式,三皈了,實在講,你也沒有回頭,你還是沒有依靠,這個問題就很嚴重了。所以,三皈真正的意思一定要懂。

  三皈依是「皈依三寶」,三寶是「佛、法、僧」,這是我們的皈依處。「佛」是什麼?「佛」不是佛像,「法」也不是經典,「僧」也不是出家人,你要是依靠這些,靠不住,古人講「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這怎能靠得住!三寶是「自性三寶」,這才是你自己真正的皈依處。「皈依佛」,佛是「覺」,覺而不迷。我們從一切迷惑顛倒回過頭來,依自性覺。我從早到晚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現代的話說,我處事待人接物念念不迷惑,這就叫做「皈依佛」。我們現在處事待人接物迷不迷?你還迷,那你就是沒有做到皈依佛這一條。「皈依法」,法是「正」,正知正見,《法華經》上所講的「入佛知見」,這是自性正。我們從一切邪惡回過頭來,依自性正。簡單的說,我們的生活處事待人接物要正大光明,不自欺、不欺人,就是皈依正。「皈依僧」,僧是「清淨」,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我們從一切染污回過頭來,依自性清淨,這叫皈依僧。「僧」,還有一個重要的意思是「和合」,拿今天的話來講就是團結,它有六個條件,就是六和合。我們今天能不能跟人家和合?能不能跟別人相處?這個環境我不能相處,那個人我不願意跟他在一起,你皈依僧就沒有了。

  簡單的說,皈依佛是覺而不迷,皈依法是正而不邪,皈依僧是淨而不染,這是佛教修學的三大綱領。你們學佛,你們修行,修的什麼?我們修覺正淨,我們能夠很清楚明白的告訴人家。所以顯密諸宗,無量的法門,佛家常講,「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又說「法門平等,無二無別」,種種宗派法門是修行的手段不相同,方法不一樣,統統修的是覺正淨;如果離開覺正淨,就不是佛法。佛法一入門,就要把這個重要的修行綱領傳授給你,希望你在念念之中要念覺正淨,這叫皈依三寶。如果連這個意思都不明了,三皈就白受了,冤枉受了。

  再說到「住持三寶」,佛像、經典、出家人,這是住持三寶。住持三寶有沒有用處?有很大的用處。什麼用處?用它來提醒我們的自性三寶。如果沒有住持三寶,我們會把自性三寶忘掉。因此我們學佛的人要供佛像,一看到佛像就提醒我們自性覺,一看到經典就提醒我們自性正,一看到出家人就提醒我們自性清淨,這個功德就很大。我們不要去注意這個出家人是好出家人,還是壞出家人,他是守戒的,還是破戒的,說老實話,這些與我們根本不相關,他持戒也好,犯戒也好,與我們不相干,我們只要一見到這個形相,立刻想到我的自性清淨不清淨?這個功德就很大了。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才曉得你修的是什麼。

  大乘佛法一定是建立在「大菩提心」的基礎上,大菩提心又是什麼?普通常講的,「四弘誓願」就是大菩提心。第一個是「眾生無邊誓願度」,你發過這個願沒有?你說「我發了」,我不相信你發,為什麼?你看到這個眾生也不想度他,那個眾生你還討厭他,你這個願是假的不是真的,你這個願是騙佛菩薩的,是騙自己的,你並沒有發。如果你真正發了,你對於一切眾生絕不嫌棄。這些地方要認真的去檢點、去反省,我有沒有做到?「煩惱無盡誓願斷」,我有沒有斷煩惱?我天天不斷的還生煩惱,沒學佛的時候煩惱還少,愈學佛煩惱愈多,你與四弘誓願完全相違背,大錯特錯!「法門無量誓願學」,學到今天一樣也沒學好,後頭的「佛道無上誓願成」更不必提了,這個問題就很嚴重了。

  「四弘誓願」就是大菩提心,四弘誓願的目的就在第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為了要度眾生,所以自己斷煩惱,斷煩惱就是修養品德,學法門就是求學問,必須品學兼優才能幫助眾生,才能度得了眾生。如果你的品德、學問都不夠,眾生怎麼願意接受?所以這兩願就是一定要提升自己品德的修養、學術的成就,這才能滿我們第一大願,普度眾生的大願。為什麼要成佛?成佛就是要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這才真正能達到普度。如果你的德學沒有達到究竟圓滿,換句話說,跟你一般高的你度不了他,比你高的你也度不了他。等覺菩薩不能夠度等覺菩薩,他一定要發願成佛,為什麼?成了佛才可以度等覺菩薩,他這個願才滿。自己縱然到等覺菩薩了,九法界眾生你都有能力去度他,可是跟你一樣的等覺菩薩你度不了,所以這樣才發願要成佛。我們這次講座就是要講怎樣成佛,《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就是講怎樣成佛。所以一定要發願,一定要懂得修行的綱領:覺正淨。

  我今天在此地跟諸位講這一段,就是給諸位每個人都授了三皈依,你們明白三皈真正的意義,你能終生信受奉行,你是一個真正的佛弟子。如果違背三皈,這不是佛弟子,因為你走的路跟諸佛菩薩的路不相同,方向不同、目標不同,這個不是佛弟子。

  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要用什麼樣的態度來做人?用什麼樣的態度來處世?佛告訴我們,菩薩有六個守則,有六條綱領,這就叫「六度」。第一是「布施」,布施真正意思就是放下。你能夠放下,你就自在;你放不下,你就有無盡的煩惱。把你的憂慮、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就自在了,這是真正的布施。布施到極處,把生死也放下,生死一放下,沒有生死了。今天為什麼有生死?你執著生死,你分別生死,所以你有生死。如果我們真正把生死、六道輪回統統布施掉,生死輪回就沒有了,問題是你肯不肯把它放下,這些都是真實話。所以講,「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放下是不是一切都不要了?不是的,如果這樣看經論,你就錯解意思。放下是心裡放下!「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釋迦牟尼佛在世,他也穿衣吃飯,他每天也有正常的工作,一天也沒有休息過,辛辛苦苦到處教學,真正盡到老師的職責,他做到了。放下是從心裡放下,心地清淨光明一塵不染,而對於社會上我應該做的事情、我本分之內的事情,我會做得盡善盡美。

  《華嚴經》到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是將大乘佛法的修學以五十三個人,加上善財童子,把它做出一個樣子來給我們看,表演給我們看。這些菩薩統統修的是大乘佛法,不但修大乘佛法,是修大乘裡面最殊勝的佛法「普賢行法」。你去看看這些人,五十三位菩薩裡面,出家的有五個人,其余統統在家的,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可見得佛法是生活的教育,沒有脫離生活、沒有脫離現實、沒有脫離社會,他跟大家不一樣的就是他覺而不迷。世間人天天也干這些事情,迷而不覺;佛菩薩每天也做這個事情,是覺而不迷,他心裡沒有分別、執著、妄想。所以,放下是講從心地放下,這才能真正做到理事無礙、理事不二。這是布施。

  第二是「持戒」,簡單的講,就是守法。今天的台灣,大家守法的觀念太差,所以社會秩序亂了。外國好的國家,老百姓都有守法的觀念,這是人家成功的地方。我記得第一次到美國的時候,遇到一個美國人,他給我說了一個笑話,通過翻譯他告訴我。他說:現在美國人承認世界上最聰明的民族就是中國人,一個人跟一個人比,中國人世界第一,但是兩個人兩個人比,猶太人第一,三個人三個人比,日本人第一。他說這個話對我們是諷刺。他最後就問了一句,「你們中國人為什麼不團結?」中國人一個一個比是世界第一,就是不團結,日本人團結,他提出這個話來問我。我聽了之後笑笑,因為美國是基督教的社會,我也請那個翻譯告訴他,我說「這是上帝的安排」,他翻譯過去了。他聽了一下就奇怪,兩個眼睛瞪著我,「為什麼?」我再叫那個翻譯告訴他,我說:「中國人要是團結了,這世界上還有你吃飯的地方?」他聽著就笑起來了。他對付我,我也能對付他。這雖然是個笑話,對我們是個很深的啟示。

  我們今天這個社會,小小一不如意,馬上要走上街頭抗議,我們的社會秩序就亂了。日本人有沒有抗議?有。日本人的工人對這個公司老板不滿意,提出抗議,但是他不罷工,這一點厲害,他頭上扎一個白頭巾就是抗議。全工廠的每個工人都包著白頭巾,他一樣工作,這就是對老板提出抗議。日本人能夠顧大體,自己雖然不滿,對於國家、社會、大眾的利益,他決定不放棄,的確世界第一,我們不能不佩服。日本人沒有走向街頭的,抗議是常常有的,我們見到頭上扎著白頭巾,這個代表他的不滿。不像美國人,美國人一不滿馬上罷工,生產立刻停頓。日本人怎麼樣不滿,他的工作照樣進行,所以他能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這麼來的,工人不罷工。現在美國人派很多人到日本考察,為什麼日本人不罷工?他們要去考察這個原因。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日本人真正承受我們中國固有的文化。

  最近我到大陸故宮走了一趟,很有感受。清朝從開國到滅亡差不多將近三百年,一個國家能維持三百年決定不是容易事情。我別的沒有看到,我看到它的建築,故宮裡面三個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這三個殿的名字都叫「和」;儒家講「和為貴」,它能夠承受三百年就是上下和睦,靠這個。日本叫大和民族,他們對「和」非常重視,值得我們警覺,這叫真正持戒守法,持戒就是守法。

  我們今天學佛,尤其學大乘佛法,不要死在戒裡頭,不要斤斤去計較,要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飲酒,國家法律置之於不顧,這樣你五戒守得再好,經上講「五戒得人身」,我跟你講,五戒得不到人身,為什麼?你自私自利,只顧自己,不顧國家民族,不顧社會大眾,你來生還能得到人道?我不相信,你要去問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也不相信,你們把戒律錯解了意思。佛法,四弘誓願的精神,第一條就是為了利益眾生,為了普度眾生,「度」就是服務的意思,為一切眾生服務。對於一切眾生都不顧,還談什麼服務?什麼都談不上了。所以戒律是守法。

  第三是「忍辱」。人與人相處總有些意見不合,彼此要能相容才能和睦相處。如果小小的事情都不能忍讓,不要說你在佛法上不能成就,世間法上也不能成就。《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得成於忍」,自然的災害我們要能忍受,人為的侮辱我們要能忍受,修行更要忍受。求學問是長時間的事情,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成功的,所以要有耐心,要有恆心,努力去學習。忍辱是修學成功失敗的關鍵,能忍的人決定有成就,不能忍的人談不上成就。

  第四、「精進」,精進是求進步,儒家講「日新又新」,佛法講精進。如果說學佛是開倒車,學佛是不合時代,學佛是落伍,這是完全對於佛教產生誤會,沒有真正的理解。真正理解明白了,佛教是求進步的,天天在求進步,它不落伍,它不後退。真正學佛的同修,佛法講智慧,最高的智慧、究竟圓滿的智慧決定不能忽略現代,現代人的思想、想法、看法、做法決定不可以忽略,如果你忽略了,佛陀教育在這個時代就沒有辦法推行。你一切都要了解,然後你以善巧方便來誘導他、教化他,使他趨向一條光明的道路,使他真正能夠得到圓滿的幸福,這叫做精進。精進不是說我每天念十萬聲佛號,每天拜一萬拜,那種精進,說個不客氣的話,還是你自私自利的精進,你沒有能夠把整個社會、一切眾生容納在你的境界當中。無怪乎一般人看到佛法消極,看到佛法悲觀,一聽說你學佛了,「那個人學佛,趕緊走,那不是個好人」。使人產生這麼大的誤會,這是我們自己要負起責任,我們自己對於佛法沒搞清楚。

  第五、「禅定」。六祖大師說得簡單明了,是根據《金剛經》上所說的,禅定的意思,「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叫禅定,絕對不是盤腿面壁叫修定,不是的。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鬻香長者修禅定在哪裡修?市場上修,哪裡熱鬧到哪裡去修。他絕對不是到熱鬧場當中去打坐,不是的,他是去逛街,去看熱鬧,那叫修禅定。他去逛最繁華、最熱鬧的地方,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他的智慧,看了之後怎麼樣?他如如不動,這就是他的定功。不像我們走在街道上一看,這個想要,那個想買,心就動了。人家看了,不起心、不動念,他如如不動,這是禅定的功夫。所以他那個逛街就是真正的用功,定慧等學,這是真正的佛法,這是高級的佛法。小乘佛法為什麼禁止你去唱歌跳舞?那是什麼?你是小學生,你的心不定,你遇到這個境界,心就被人牽跑,你不夠資格學,所以關起門來叫你這樣不准做,那樣不准做。如果大乘菩薩,開放,你看釋迦牟尼佛講經,天女散花,天女又唱歌又跳舞。你去看看敦煌的壁畫就能看到,佛坐在那裡講經,許多比丘在聽經,空中的天女又散花、又唱歌、又奏音樂,那是什麼?講的、聽的人都不動心,福慧增長,天人贊歎,天人供養,這是真正的禅定,這正是佛陀教育精神之所在。所以,他這個禅定有體有用。如果盤腿面壁是禅定,那一入定什麼作用也沒有了,什麼事都不能辦。佛法這個禅定是應用在生活上,處事待人接物保持你的冷靜,你的事情才能處理得適當,才能做得好,這叫禅定。絕對不被外面境界誘惑,這就是「外不著相」,內裡面決定不起貪瞋癡慢,這叫「內不動心」,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六祖大師講這個禅定就是發揮《金剛經》上這兩句話,這是佛法講的真正的禅定。

  第六、「般若」,是智慧。簡單的說,我們生活處事待人接物要理智,不要用感情,理智就是般若,一用感情,什麼毛病都出來了。

  佛教給我們的菩薩六度,就是我們生活的綱領、守則。我這一生中處事待人生活依什麼原則?就依這六條。講得非常圓滿,簡單明了。我們真正了解它的意義,能夠依教奉行,我們的生活怎麼不幸福?怎麼不美滿?所以學佛不要學呆了,不要學成一個佛呆子,那就很可惜。學佛要開智慧,活活潑潑,叫社會上一看到,「你學佛的人這麼快樂,你的快樂從哪裡來的?」「我學佛來的」,好,大家都願意學佛了。你學佛處處執著,學得呆頭呆腦,人家一看到你學佛,佛不能學,大家都勸告他的親戚朋友不要學佛,「你看看那個佛教徒可憐,呆頭呆腦」,把人都嚇倒了。你雖然沒有過失,你已經把佛教的形象破壞,這就是你的罪過,你自己並不曉得。是不是有意破壞?不是有意的,雖不是有意的,但是這個罪過你還是要承當。有意,你的罪更重,無意,罪也不輕,這大家要曉得。

  講到修行,我要把「修行」兩個字的意義告訴大家。「行」是行為,「修」是修正,我們的行為有了錯誤,把它修正過來,叫做修行。你想一想,修行對我們人生重不重要?哪個人不要修行?千萬不要誤會「修行人,那是出家人的事情,我們不是修行人,我們不要這個」,這對修行兩個字的概念錯了。一般人認為什麼叫修行?每天拜佛叫修行,念經叫修行,每天敲木魚叫修行,這個弄錯了。

  在佛法,行為太多了,佛把它歸納為三大類。「身」的行為,身體的動作、造作,我們的動作錯誤就是不合禮法,你就做錯了;「口」是言語,你說錯話了,必須要修正過來;「意」是你的思想、見解,你的思想、見解有錯誤,你也得把它修正過來。所以修行,簡單的說,修正我們自己的思想見解、言語造作,有了過失隨時隨地要修正。我們每天念經,說個老實話,每天的課誦是自己的事情,我應該用什麼方法來修正自己的身口意三業行為,自己要明了。古人訂的課誦本是他用的,換句話說,他有那個毛病,他用那個藥治他的病,一治就好了。現在我們的病跟他不一樣,拿他的藥方來治病,愈治愈重,再治得不好就嗚呼哀哉了,這是諸位必須要知道的。

  佛法講精進,永遠在進步,不斷的求新,不斷的在求進步,這是佛法。佛法像一棵樹一樣,根本是一個,但是它的花葉年年在開,年年在往上長,不是永遠不變的,不變是棵死樹,它不是死的,它是活的。所以一部經,經是永遠不變的,你看看經的解釋,漢朝人所注解的,換句話說,這部經在漢朝這種講法適合於當代的人,能夠改正他的思想、改正他的見解、修正他的行為,他得到利益了。可是這部經到唐朝的時候,漢朝的注解不能用了,為什麼?唐朝人的想法、看法、做法跟漢朝人不一樣,於是經典還是那個經典,到唐朝有新的講法,又能夠治唐朝人的這些毛病,這是經典的高明不可思議。

  所以經典有沒有解釋?沒有,經典沒有解釋。經典有無量的解釋,看什麼時代,看對哪一類的人,講解的就不一樣,所以能令一切眾生都能得到殊勝的利益,沒有一個講法。如果一個講法,漢朝人注了,以後人再注它干什麼?不需要了。所以我們看這個注解,漢朝、唐朝、元朝、明朝,一直看到清朝,你看每一個朝代的注解就能夠體會到那一個朝代人的意識型態,他的思想、見解、行為有哪些錯誤,我們看藥方,看這個方子就曉得他有些什麼毛病。由此可知,注解就是經典的現代化。

  所以一部經,每個朝代都有新的講法,你們今天聽我講這個六度,大概在古人注解裡頭沒有的,拿古人的注解給你們講這些東西,對你們一點用處都沒有,你們得不到利益,換句話說,對你們的見解、思想、行為毫無修正的功能。所以學佛不是學做古人,我們今天如果到外面去講經,尤其到外國,我常常就感覺到很遺憾,有一些法師們到外國講經,拿古人的注解去講,照著講,講得沒錯,但是目的是什麼?叫外國人要做中國人,不但做中國人,還是做中國古人,你說他怎麼能接受?他不能接受。譬如《金剛經》、《大佛頂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我們到外國來,到外國有外國的講法,在中國有中國的講法,古時候有古時候的講法,今天有今天的講法,二十一世紀有二十一世紀的講法,要把經講活了才能夠利益一切眾生。

  你教美國人學佛,學什麼?美國的佛,教他做美國第一等智慧的人,他高興,他很樂意接受,你叫他做中國人,叫他做中國的古人,他掉頭就去了。我在美國接觸不少外國人,我也很直率的告訴他,「佛教還沒有到美國來」。美國也有很多很虔誠的佛教徒,他聽了我這個話就眼睛瞪得很大看我,「怎麼回事情?」我就跟他說,「你看你們現在美國供的佛像,哪一尊佛菩薩像是你們美國人的面孔?」你看中國佛像的造型就像中國人,日本的佛像一看就是日本人,泰國的佛像一看就是泰國人,我說「你們美國的佛像有哪一尊像美國人?」統統供的是中國佛像、日本佛像、泰國佛像,所以我就說佛教還沒有到美國來。

  佛沒有一定的身相,《楞嚴經》上說得很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佛是隨類化身,所以佛要度美國人一定要現美國人的身相,他才歡喜,才容易接受。我跟他們說這些話的用意也很深,提醒美國人應該要警覺,不要迷信、盲從,不要被別人欺騙了。所以這個是智慧,這是真正懂得什麼叫做修行,我們應當要知道。

  說了這麼許多都是說的原則綱領,佛教有沒有課程標准?它既然是教育,寺院在從前就是學校,一方面是培養佛陀教育的師資,另一方面是教化一般的大眾。所以從前的寺院是學校,不是廟宇,現在把寺弄成廟搞在一起,真正是冤枉。佛教的機構稱為「寺」,諸位一定要懂得中國歷史,為什麼稱作寺?「寺」是漢朝政府辦公機構的名稱,它不是廟。在漢朝的制度,君權跟相權分得很清楚。直接屬於皇帝的機構,我們現在講一級單位,皇帝指揮的,直接屬於皇帝的機關都叫做「寺」,直接屬於宰相辦事的一級機關就叫做「部」。我們現在行政院底下的一級機關還是稱「部」,但是總統府一級機關不叫做寺,現在改成「局」,在從前叫寺,寺的長官叫「卿」。皇帝底下的一級單位一共有九個,九個寺,所以九卿,卿是寺的長官,一級單位的長官。宰相底下稱部,部的長官那個時候不叫部長,叫「尚書」,尚書就是部長,「侍郎」就是現在的次長,他有左右侍郎,相當於現在的政務次長、常務次長,所以要知道「寺」這個名稱的來源。

  佛教這個寺,是直接屬於皇帝的。佛教最初到中國是漢明帝派特使到西域迎請過來的,請到中國來了,我們把他當作國賓看待,當時來到中國住在「鴻胪寺」,鴻胪寺就是現代的外交部。因為漢朝的外交直接歸皇帝管,宰相不能管外交,鴻胪寺相當於現代的外交部,鴻胪寺卿就是外交部長,由外交部來接待。到以後跟中國朝野談得非常融洽,中國人想把他留住,不讓他走。不讓他走,他總是客人,總不能霸占外交部,這不可以的,外交部招待外賓是臨時的,不是永久的,這才又想了一個方法,另外再增設一個寺,這個寺叫「白馬寺」。那個時候的首都在洛陽,洛陽白馬寺是佛教第一座寺,也稱寺,跟皇帝底下辦事機構的地位是平等的。取名「白馬」是中國人厚道,那個時候的經書、佛像是白馬從西域背過來的,為了不忘白馬馱經的功勞,這座寺的名稱就叫白馬寺。

  這座寺成立之後,干些什麼事情?諸位要是聽了我上面的講演,你就會明了,它是佛陀教育部。於是中國就變成兩個教育部,皇帝底下有個教育部,佛陀教育;宰相底下有個教育部,孔孟教育,這是從漢朝訂下來的,以儒家的思想來開科取士培養國家的人才。所以,中國就有兩個教育部。佛陀教育,拿現代話來說,類似社會教育,佛陀教育是社會教育,這個教育由於皇帝的提倡,能夠推行到全國,於是佛陀教育對中國人的影響就非常的深遠。當時這個機構主要的工作是翻譯經典、講解佛經,純粹是做教育工作,就像現在的國立編譯館、佛學研究所,就是這種性質。

  現在我們看看這個寺,變成廟了,怎麼變成廟?天天給死人念經,活人不教了,教死人去了,這是顛倒。從前寺院是教活人的,與死人不相干,這個諸位要知道。超度的事情,超度的起源究竟從哪來的?什麼時候有的?中國古時候的佛教沒有。道安法師講:起源可能是在唐朝中葉的安史之亂,唐明皇的時代,安祿山造反,搞得天下蹂躏不堪,幸虧當時有位大將郭子儀把這個亂事平定了。平定之後,國家在每個重要的戰場都建立一座寺廟來追悼死難的軍民,這個寺統統叫做「開元寺」,開元年間建的。開元寺建造的意義,就是超度安史之亂死難的軍民,他說可能從這個地方開始的。國家追悼陣亡將士,老百姓家裡就上行下效,有老人過世,也請法師來念經超度一下,可能是這個,在當時這是附帶的,很難得有這麼一回事情。現在喧賓奪主,把這個變成正事,佛教的研究教學沒有了,現在的寺變成道道地地的廟。

  佛教有課程標准,這個課程標准就是「三藏經典」,「經藏」是講定學,「律藏」是講戒學,「論藏」是講慧學。三藏的目的就是修行的標准,以經論,就是以定學、慧學來修正我們的思想見解,以戒律(戒學)修正我們身口的行為。三藏經典就是我們修正身語意三業行為的准則,因此這個教科書不同於世間的教科書,這裡面古德把它分判為「大乘、小乘」,天台把它分為「藏、通、別、圓」,賢首家把它分做「小、始、終、頓、圓」五教,都給後人做了一個榜樣,做了一個好的模范。這些歷史的淵源我們要明了,曉得經律論三藏是活活潑潑的,它過去確實有它的時代性,三藏經典的解釋,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講解的方法,所以它才能夠利益一切眾生。

  戒律到中國來之後,因為戒律是戒條,不像經典,經典是講理論,是講思想,戒律是一條一條,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印度人的生活習慣跟中國人不相同,衣食住行都不一樣,所以印度這些戒條我們拿來不適用,但是戒律的精神我們要了解。所以中國的古大德就把戒律現代化,也就是把這些條文像法律一樣加以修正,修正是什麼?我們中國化,我們中國人可以能夠適應,中國人可以能夠接受的,這就是清規。諸位要曉得,當年「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清規就是戒律的中國化、戒律的唐朝化,這個大家能夠接受了。從唐朝把戒律完全變成中國化、變成現代化,中國人做起來很方便,各個人都歡喜,都能夠依教奉行。

  唐朝到清朝,歷代都有修正,它不修正就講不通、行不通了。譬如現在國家的憲法過個幾年還要修憲一次,不修就不能適合現代人的生活,所以法律過一個時候要修正,憲法過一個時候也要修正,戒律過一個時期還是要修正,不修正就行不通,諸位要懂得這個道理,你不能學佛學死了。戒律的精神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個精神永遠不變,但是條文要隨時修正才能適合現代人的生活,適合現代人的思想,才能夠做得到。

  可是現代沒有大的律師出現,為什麼?諸位要曉得,從唐到清,中國都是農業社會,都是君主制度。從清到民國,可以說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從農業變成工業,變成今天的太空時代,從君主變成民主,所以戒律清規在今天來說是要大幅度的修正。這個事情要仰賴真正有修有學有大智慧的律師,來重新為我們修正一套適合現代人修學的戒律。現代可說是沒有戒律,我們讀的戒律是幾千年前人家的戒律,這個我們學起來很困難,不做又不行,做了又不合適,不曉得怎麼辦,這是我們今天非常苦惱的一樁事情,這樁事情比經論的修正還要困難,這是諸位一定要明了的。

  今天是第一天,給諸位一些新的觀念與看法,才認識佛教的偉大,佛教確實值得我們終生學習奉行,確實能給我們帶來像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真正幸福美滿的人生統統在佛陀教育裡面。如果我們不明了,錯解了,盲目的來學佛,這是迷信,我們這一生決定得不到快樂幸福,這一點希望同修們要特別的注意。

  今天我們的時間到了,明天我們要繼續跟諸位探討「認識淨土」。因為我們這次是以淨土為主,今天我們是談「認識佛教」,明天我們要談「認識淨土」,後天我們跟諸位談《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教給我們如何念佛,如何在這一生當中將淨土法門修到成功。

 
 

上一篇:宣化上人:有錢真好嗎?
下一篇:淨空法師: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大意(第二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