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原創

 

太上感應篇新證 第四章 積善 (1)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四章   積善

正文:是道15則進,非道則退

譯文:我們平時每做一件事都要事先想清楚,若是附合因果規律的善事,附合公眾心理的善事,就要身體力行,努力去做。若是逆天理違背公眾心理的惡事,就應該立即警覺,趕快停止不做。

分析:

什麼是道?道,在生活中指的是人們公認的道德規范,也就是我們做人的准則。那麼這個准則又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順天理,合人心。非道則反之,就是逆天理,拂人心。為此,我們要招來福報,就必須做附合人心之事,眾善奉行。其次,對境一定要做好抉擇。我們做任何一件事,必須先想一想,怎樣做才能順天理,合人心。如果是正確的,就要努力去行;如果是錯誤的,立即停止。假如我們不是小心行事,一念差錯,就會走入非道的路途,所以,對境的抉擇是十分重要的。例如,我們面對冤家仇敵,是生嗔恨,還是忍辱?面對公款,和別人的行賄,手是伸,還是縮?對貧困病苦之人,是盡自己力量幫助,還是漠不關心?做生意是誠信經營,還是坑蒙拐騙?這些平凡的事情,考驗著我們的身心。我們是選擇道,還是選擇非道?往往是立見分曉。所以,我們一定要時刻清醒地面對人生,時時刻刻避凶趨吉,這才會是光明的人生之路。再次,把握身口意的行為。道與非道體現在生活中,就是我們身體的每一個行為,口中、筆下的每一句話,以及我們的所思,所想,起心動念。古德說:“大道不離目前,而且目前難睹,欲識大道真體,不離聲色言語。”道體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只有牢牢把握住自己的行為語言和思想,努力做到知行合一,才會成為一個真正的善人。

事例一

先生是一位讀書人,自稱唯物主義者。幾十年前他到寺院去,別人即使不拜佛,也懷著敬仰的心境,他不但不敬佛,反而口出惡語,恥笑禮佛拜佛的人。當時,他仕途順利,春風得意。自此以後,不但仕途屢遭失敗,而且還身體多病,親人頻頻出事,生活極其悲慘。後來,他遇到善知識,指出他的惡業所在,他用幾十年的時候修行佛法,忏悔罪業,直到到晚年才轉為順境。為此,每當他聽到無知青年,信口誹謗佛法時,必定現身說法,為他們做前車之鑒。

再析

有體驗的事情,才會有深刻的體會,李先生體會到做非道之事遭受惡報,所以,他會極力阻止他人重蹈覆轍。如果我們人人知道做逆天理,拂人心的事情,必然遭致惡報,就絕不會做“非道”的事情了。

事例二

張某,相貌堂堂,才華滿腹,因為犯了邪YIN,先是工作受挫,接著患了心髒病。他認為是環境不好,本著“人挪活,樹挪死”的古訓,離開了故鄉,到外省工作。但是,惡業並沒有因為他工作地點變動而消失,雖然在外省他是一張白紙,但是不久,他就受到排擠,然後失去了工作。為生存,他又搬到南方,這時,有人勸他積功累德,改變命運。因為屢受挫折,他聽從勸告,努力做助人之事。過去,他從來捨不得布施,即使是舊衣服,他也是放在衣櫃裡,別人跟他要,他也捨不得送人,自己不穿也放著。現在會主動到街道捐衣服,捐款,幫助貧困戶。並且初一、十五必到寺院去供養,禮佛忏悔,經過努力行善,幾年後,他終於找到一份工作,生活可以安定下來。

再析

由此可見,道可帶給人以福善,非道可帶給人以災禍。世人執著的樂事,如大吃大喝等,須知殺生吃喝則是非道,用公款吃喝也是非道。所以,這些所謂的樂事,可能會給你結出苦果。要知道避過是立志行善的人的第一堅要之處,要先從這樣的事情做起。

正文:不履16邪徑17,不欺暗室

譯文:我們做人一言一行,起心動念,一切立身處世行為,都不應該偏離正道,決不可昧著良心走向邪路上去。即使在房室陰暗處,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不可以做欺心昧理的事。

分析

人的一言一行,乃至一念之間,都不應當偏離正道。為此,一要在心地上清除邪徑。邪徑就是邪惡害人的地方。比如說,賭場,賣YIN的場所,吸毒之處,傳銷窩點等地。如果立志做善人,這些邪惡的地方我們是絕對不去的。同時,我們應當認識到,用投機鑽營謀求地位,用權利給子孫謀福,同樣是一種邪徑。另一方面,在心地上也不能有一絲一毫的邪徑,我們生起了一絲惡念,就是邪徑。雖然是起意,並未有行動,也斷然使不得。我們不履邪徑,要從防微杜漸開始,哪怕是一個念頭,也要打掃得干干淨淨。我們不能心存求福,如果用所求之心去造福,所造之福會變得非常微小,這也算是一種邪徑。倘若為了沽名鉤譽,為提高自己地位去行善,這仍然是一種邪徑。必須心地無私,才是真正的正路。二要在心地上光明磊落,在公眾場合,眾目睽睽之下,我們常會自律,但在別人看不見,聽不到的處所,有的人就會放逸。有智慧的人,即使在無人看見的地方,心地也是光明磊落的,無論是公眾之中,還是獨處之時,都不會做苟且之事。

事例一

北方某市的農村,有一個人姓郭,平素裡郭某老實任干,家裡蓋起了幾間平房,日子過得很不錯。他經常在礦山輪大鍬,很能干,一天裝卸個二三十噸沒有問題。他也有妻子兒女,工作中他見礦上的男人,女人都三班倒,男人常不在家,女人下夜班常一人獨行,於是心生惡意。從2005年開始,常在晚上搶劫強奸婦女,然後照常生活上班,沒有一點異樣。三年間他一個人就做案27起,終於在20067月被布網的民警捉住,郭某一直以為自己很隱密,但作惡必得惡報,他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事例二

林義在北方一個鄉做民政助理,一干就是幾十年,幾乎成了終生職業。在農村鄉鎮,民政助理是一個實權人物,手中掌握著錢物。但林義在工作中,不存一分私情,他對全鄉的優撫對象,幫扶對象十分熟悉,經常到家中了解情況。一次,他到貧困戶張某家看望,發現他住了幾十年的房子不行了。過了幾天下暴雨,林義半夜起來,想到張某一家,不知房子怎麼樣,就冒雨前去探望,半路過一條河時差點被水沖走。等到他趕到張某家時,那一家老小還在睡覺,他急忙叫起他們,讓他們趕緊到鄰居家避雨。張家人剛出屋走了十幾步,就聽“轟”地一聲,房子塌了。張家人一見,跪在雨中感激林義。過後,林義又張弄著幫張家蓋起了新房,張家將他視為救命恩人,感激不盡。幾十年來,林義為上百戶優撫和幫扶對象蓋了房,為幾百戶人家解決了困難,但他手中的權力始終公平利用,沒有向親友傾斜一分。他的姑姑去世前,求他給姑夫辦個優扶本,好有點固定收入。他知道姑夫不附合條件,沒有給辦。他的一位親屬辦優撫證時,與他同期辦理的人明知道他的親屬條件比他們優越,可以得到更多的補助,還是商量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就到上級去告狀。所以拿到證時,他們爭著看他親屬的補助是多少,當得知和他們是一個標准時,頓時啞口無言,心服口服,一致稱贊他辦事公正。林義幾十年如一日地熱心工作,受到群眾的擁戴,在退休前被評為市精神文明標兵,受到市政府的獎勵。家中子女也都讀大學出去工作。

事例三

陳陽是一高中教師,她一心為了學生,全力做好教學工作。他班上有一個貧困生,父親病故,母女相依為命,不但沒有錢買學習資料,連吃飯都困難。陳陽知道這種情況後,就出錢給她買資料,並且天天打飯給他吃。學生不好意思接受,他就說老師食堂飯菜便宜,才幾角錢,讓學生每月交三十元錢就夠了,實際上他每月都要花一百多元錢,就這樣一直堅持了三年,到那個孩子考上大學為止。還有一個學生,學習成績一直優秀,父母離婚後,情緒低落,學習成績下降。陳陽從生活上關心他,在思想上教育他,使他能夠面對現實,重新振作起來。十多年來,陳陽所帶的高考班,每年都排在全市第一位,他所教的學生,98%都考上合適的大學。2004年,他有二個學生分別考入北大,清華,其中一人高考成績排列全省第二名。陳陽是一個好老師,做為母親卻無暇顧及女兒,女兒上下學由丈夫接送,他更沒有時間對女兒輔導,一切由女兒自己面對。另一方面,對於不附合標准的親友的子女,他們要求通過她的關系進入重點校,陳陽都是勸他們選擇合適自己的學校,沒有開過一次綠燈。為此,親友說他六親不認,連自己孩子都不管。但是陳陽在學校,卻成為一個熱門老師,許多家長托人把孩子送進他的班級,他們說,把孩子交給他放心。

正文:18德累19

譯文:我們積德就象積聚錢財,漸漸地增加,漸漸地多了。累功就象築牆一樣,一塊磚一塊磚地築,慢慢地就高大了。

分析:

如果我們不注重修身,不去積德,德就不會崇高。如果我們不去累功,功就不會增大。首先,積功累德要有一顆至誠的心。我們知道,因果不虛,作惡得苦報,行善必得福報。商人賺錢,是由少到多,我們積德累功也是如此。如果沒有一件一件的善事,沒有一年一年的堅持不懈地行持,就沒有福德的增長。俗話說,春種一粒種,秋收萬顆子。積功累德也是這樣,只要你肯做肯行,必將捨一得萬報。

積功累德要有持久心。《太上感應篇》說,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如果我們發心積功累德,每日三件善事,一年多的時間就可以完成一千三百善。如果對這件事有畏難情緒,認為難以完成,或者主觀上不去思考,不去行動,就一定會有許多客觀的困難,一定會完不成。所以,積功累德關鍵的一點是要有持久心,不能發心不做,或者半途而廢。所以,凡是遇到了一切善事,都要歡喜去做,不要因為吝啬錢財而中止,不要因為怕人恥笑而情疑,不要習慣於安逸而不夠奮發,不要被私欲所牽絆而影響決策,不會因為事情大而生畏難情緒,不會因為善小而忽略,不會以事情忙碌為理由而推诿,不為了自己的利益或個人的名節而不救患難,這才是真正的積功累德。

積功累德在逆境中要有勇猛之心。人生之路並不是處處美景,我們大多數人會遇見逆境和不順心的事情。如果想走出逆境,積德累功更需有勇猛之心。如果想出離六道輪回,首先的一點,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我們在行持中,要將自己想成是患重病的病人,事業受挫或家人不順是種種症狀,而因果不虛的理論是能治療我們病患的妙手回春的醫生,積德累功就是能治我們病症的良藥。要想到,自己是重病的病人,需要大劑量用藥才能除病,要想化逆境為順境,則必須積累廣大的福德資糧。所以,逆境中行善,更需要勇猛精時之心。同時,還要做到,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勉勵而行,定會得到真實的利益。

事例一

華敏多年不順,事業受挫,家庭分散,為此,有人勸他積功累德改變困境,並送他《太上感應篇》和《了凡四訓》。華敏如獲至寶,行持多年,環境漸漸改善。華敏在資助孤兒時,事跡登在某雜志上,為此有一農民來信訴說自己妻子離婚,父母不喜歡自己,又無力再成家的困境,華敏去信勸其行善改變命運,並講了自己的體會。那位農民只是要求華敏給其安排工作,華敏無力做這件事,勸其學習美發技術到城裡打工。其人不學,只是要華敏給找固定工作。華敏勸其做助人之事,沒有錢可以出力,可以勸別人做善事,並送給他一些佛學書。幾年過去了,華敏的功德日增,而那位農民還是報怨命運不公,抱怨沒有技術,打工掙不到錢,抱怨說不上媳婦。還時不時寫信,要華敏給安排工作。從這個事例可以看出,與其有時間抱怨命運,不如實實在在地做幾件善事,與其高喊行善得樂,不如邊講邊做,功德更加圓滿。

事例二

趙力勇是一個農民,他的家在北方的一個山溝裡,現在五十來歲。在四十多年前他在馬路上被汽車撞傷,因為沒有錢治傷,最後截掉一條腿,成了皮膚癌,生活要走到了盡頭。他妻子一個月只有幾百元的收入,他雖然有病只好騎自行車撿廢品賣,如此生活得很貧困。但是他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他看到八十歲的塗玉芬老人和他的盲兒子生活非常困難,他家的房子就要倒塌了,沒有人幫他們解決困難。趙力勇就和妻子商量把他們母子接來同住,收養了兩個老弱之人。就在他們母子搬出那個房子不幾天,房子就倒塌了。家中一下子添了兩個人,沒有住的地方,趙力勇的妻子陪塗老太太住,趙力勇陪盲兒子住,直到2003年老人八十六歲去世。現在盲人楊井森還生活在他們家裡,已經六十多歲了。看到有許多孤寡老人沒有收入,無處可去,趙力勇捨出三百多平方米的田園,蓋敬老院,楊杖子開發區的吳亞光張羅錢,他們蓋起來房子後,先後住進了幾位老人,但是他們沒有收入,一切支出由趙力勇和吳亞光承擔,後來他們呼吁社會贊助,把善行做了下去,現在趙力勇仍然活在世間,兩個孩子也都出去讀書了,他們夫妻還在照顧那些沒有親人的老人們。

趙力勇是一個殘疾人,他面對困難很多,但他沒有退縮過,寧可自己不享受,也要幫助別人,是因為他有一顆助人的心,有堅持不懈的毅力,才會獲得如此福報。

 

上一篇:相隨心轉
下一篇:太上感應篇新證 第四章 積善 (2)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