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人生講座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一集) 2005/3/20 澳洲雪梨大學 檔名:52-121-11
諸位朋友,大家好。我們剛剛提到「父母呼,應勿緩」,其實當我們深刻感受父母的恩德,我們連一句不敬的話都不願意說。所以那次我姐姐出嫁的時候,當我感受到為人父、為人母的辛勞,我也在內心告訴自己,這生絕對不能再對父母講一句沖的話,講一句忤逆的話,因為報恩都不來及了。
孩子對父母講話的態度那當然從小教起,假如他對父親不敬,母親應該適時給他糾正;假如對母親不敬,父親也要適時糾正,這叫夫妻配合。因為有些學校它還不見得重視到德行重要,這個時候家長的態度會慢慢影響學校,所以這股德行重要性的教育風潮,也有賴於家長跟老師一起來努力,讓我們的學生,讓我們的孩子,能夠真正受益,真正奠基人生的理智基石,把人生站穩。
「父母呼,應勿緩」是一個恭敬的態度,不止父母呼應勿緩,老師呼應勿緩,當他這分恭敬內化以後,他對於老師、對長者他也不會怠慢。所以「尊長前,聲要低」,尊長在的時候,他都會謹慎自己的行為;「長呼人,即代叫」,長輩來找家裡的大人,他也會恭敬的應對,然後幫客人解決問題。當他對師長也能夠師長呼應勿緩,那他對於學業就很認真。再來,還有誰呼應勿緩?所以一句經文你從它的存心去看,就可以從一句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樣我們學才把學問學活了,不然會學呆了;從存心去看,這個學問就非常的活活潑潑。
還有對誰要應勿緩?上司呼應勿緩,你不能老板還要用八個人抬的大轎子來請你,那不恭敬。再來,老婆呼應勿緩,夫妻之間都不耐煩,給孩子什麼影響,所以我們要相敬如賓,演給孩子看,這個「賓」是尊敬的意思,不是冷冰冰的冰。所以身教重要。當然這句話你不能用到另外一個地方去,小孩呼能不能應勿緩?兒子說:爸爸。你馬上跑過來:兒子,有什麼事嗎?那就倒過來了。教孩子是要長養他的恭敬心,所以一定是晚輩跟長輩行禮問好,那這個學問就學活了,懂得通權達變。以後家庭裡面孩子講話有不恭敬之處,我們也要適時給予他指正、給予他引導,慢慢他習慣這種講話的態度,他對人就時時恭敬,時時能夠謹言慎行。
下一句「父母命,行勿懶」。你看孩子很多時候,父母叫他做的事一拖再拖,所以當他在學校、在家庭都在落實《弟子規》,他的行為轉變的速度才會快。我們回想一下,今天答應任何人的事,最有可能失信的是誰?我們對誰最容易失信?父母,這樣太顛倒了。為什麼?父母對我們的恩德最大,結果我們卻最容易失信於父母,那這錯誤了。那最不容易失信於誰?太太?最不容易失信於客戶,這客戶絕對不能失信,因為一失信怎麼樣?就沒錢賺了。從這個態度當中看得出來,現在做人的分寸搞不清楚了,重利輕義,不行,所以父母交代的事應該是列為最重要,要全力去做到才對,這樣我們才盡了為人子的本分。
剛好有一個老師聽完課以後,他馬上去給他父親打電話,為什麼?因為三天以前,他看到他父親拿著一個老舊的刮胡刀在那裡刮,他跟他父親說:爸,這個都那麼舊了,我買一個電動刮胡刀給你,你這個不要再用了。他爸爸聽了以後很高興,馬上就把刮胡刀丟到垃圾桶,慶功一下,結果他就忘了。他父親比較內向,又沒有跟他講,生了三天悶氣,結果他一打回去,馬上用快遞寄回去。諸位朋友,你們有沒有忘記買刮胡刀?所以父母命行勿懶。而當我們處處對父母的事很重視,你已經把孝道演給小孩看了。
下一句「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父母在教誨我們的時候,我們要恭敬的接受,恭敬的檢討。現在的孩子有沒有這種態度?現在叫一言九頂,講一句他頂幾句?我有一次跟一些老師聊天,我說現在孩子好像七、八歲就會頂嘴了,他們說哪還要七、八歲,三、四歲就會了。所以這些我們要謹慎對待,自己要先演;你不要父母講你兩句,你就跟他斗起嘴來了,小孩在旁邊都在學習。為什麼父母教的時候我們不要去頂嘴?我們站在父母的角度來看,當他在訓斥我們的時候,情緒比較怎麼樣?比較高漲,當情緒比較高漲,你又回他的嘴,他火氣愈大,情況愈糟。所以父母在訓我們的時候,我們恭恭敬敬聽。
那很多人就說:可是他講我十件事,只有三件事是真的,其他七件是誤會,我要解釋。愈解釋愈糟糕,愈解釋可能情緒的抗爭、沖突愈大,所以忍一時風平浪靜。縱使講你十件事只有兩件事是真的,那很好,檢討這兩件:感謝爸爸,爸爸你指出來,我馬上改。其他那八件事是無中生有,父母在訓我們的時候情緒比較高漲,等到他冷靜下來,第一個,我兒子修養怎麼這麼好,我誤會他,他也都沒解釋。你這個態度,反而讓父母提起了對你的佩服,對你德行的尊重,久而久之,他會愈來愈聽你的話,因為你的態度讓他折服,所以不應該當面把父母的教誨頂回去。事情過了以後,可能父母也覺得有點過分,所以會主動過來:今天我剛好買了柳橙,搾了一些果汁,來,大家喝一下。就有意思好了,沒事了,這個時候怎麼樣?這個時候你可不能翻舊帳:爸爸,你上次罵我,亂罵。那就很尴尬了。要包容,要接受,要感謝。
這個時候可能爸爸也怕你不高興,你一喝起柳橙汁的時候要馬上說:爸爸,上次不是說好要陪你去哪裡,我已經計畫好了,我們一起去。你爸爸會怎麼樣?更感動,你看這個兒子完全都不會跟我計較,還處處都替我著想,那你的家庭裡就會演出一出出感人肺腑的好戲;你們可不要都在電視裡面掉眼淚,要在自己的人生演出來,所以父母責須順承。父母真的責罰我們了,我們也要虛心接受。當然學問要靈活,因為春秋時候有一個孝子叫曾參,他很孝順,有一次犯錯,他父親要責罰他,結果因為脾氣來了,順手就拿起旁邊的棍子,那個棍子很粗,結果一打下去曾參就昏倒了。孔子知道這件事就跟曾參說,你這樣不孝。曾參很納悶,父親責罰我,我都沒有生氣,我都虛心接受,怎麼會不孝?孔子接著就說:假如你父親情緒失控,一棒把你打死了,那你不就陷父母於不義了。所以小棍子可以接受,大杖怎麼樣?你們都用跑的,古書上是說「大杖則走」,你們用跑的更安全。所以懂得權變。
今天假如你父親在罵你,很生氣,你父親又有心髒病,你要不要一直站在那裡給他罵?愈看愈生氣等下心髒病發作了,這個時候要趕快離開。要視狀況而定,時時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你就知道應該怎麼樣去應對了。所以一個人的孝道,一定是從生活當中、從言語的態度開始做起。你孩子常常頂你的嘴,有時候還會跟你說:媽,我長大以後一定會買大房子給你住,買大車子給你開。你還在那裡覺得我兒子好孝順。媽媽最好騙了,他連講話對你都不恭敬,以後會買大房子給你住,那只有在作夢的時候才遇得到。所以孩子的孝心一定是從生活點滴慢慢形成流露出來。
下一句「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冬溫夏凊是在東漢的時候,有一個孝子叫黃香。我們在跟孩子講解過程能夠抓兩個重點,第一個多講故事,古今中外都好。因為孩子的思惟是具體的,他還沒有抽象思考能力,比較弱,所以你講故事,他就好像自己的腦子裡在演一部電影,印象深刻,所以小孩都很喜歡聽故事。我們可以結合的是古今中外的故事,你有心要教導的時候,自然而然會很敏銳搜集得到。那你要搜集不要擔心,我們「大方廣文化公益網」上面有很多古今中外的德育故事,可以提供大家來教導孩子。另外,每一句句子要跟生活結合,他才知道如何實踐,如何去運用。
東漢黃香他的母親比較早去世,父親身體又不好,所以他才九歲,主動擔起家庭很多的工作。其中舉了兩件事,就是冬天的時候,怕父親身體不好會太冷,所以鑽到被窩裡把被子弄暖了,才請父親來睡;夏天天氣熱,他先把涼席搧涼了,才叫父親來睡覺,對父親的生活無微不至的照顧。當然不是只有幫父親溫被,幫父親涼席,一定在食衣住行方面都會處處留心。所以我們也引導小孩,當父親回來很疲累,我們趕快端一杯熱茶給父親喝,幫父親按按摩,消除疲勞。還有生活上很多的需要我們也可以盡力觀察,盡力去做。
剛好我在高雄講課,講了三天,有些家長把孩子帶去,聽完課孩子回去改變很大,幫他盛飯給他吃,那碗飯一定吃得很痛快。然後父母要出門的時候他跟母親說:媽,你穿這樣會不會太涼了?再加點衣服。所以他們很高興,就跟旁邊的鄰居說:這個中國文化很好,孩子聽幾節課就變了。所以孩子好不好教?不難教,是沒有教。結果他隔壁就問了,她說:你去哪裡聽課的?講課的老師叫什麼名字?他就跟她說:老師叫蔡禮旭。結果他隔壁就說了:那個是我外甥。我大姨剛好她的鄰居去聽課,所以我的大姨馬上打電話給我媽媽報告這件事情。所以確確實實,我們年輕人能夠立身行道,能夠好好把自己的能力去奉獻社會,我們的親友都會非常高興,非常歡喜。
當我們這樣去引導小孩,小孩的觀察力會愈來愈敏銳。當他在家裡都不會照顧父母,不會幫忙,他就會很遲鈍,走到哪裡都要人家伺候,有沒有這種事?哪有這麼好的事。所以孩子的觀察力從哪裡訓練起?從對父母的關懷就開始訓練起。那我們也要做給孩子看,天氣比較涼,趕快打一通電話:母親,明天氣溫要變低了,你出門要多加些衣服。孩子雖然在旁邊玩玩具,他的耳朵有沒有聽到?其實小孩跟大人的學習不大一樣,因為雖然很專注在讀,腦子裡煩惱一大堆;小孩是在那裡玩,但是旁邊大人在講話,他一句一句都聽進去,他可以耳聽八方,所以有時候講出來的話會把你嚇一跳,他跟誰學的?所以你只要有做、有講,他都可以吸收。甚至於,因為我們現在小家庭居多,也常常帶著孩子回去探望爺爺、奶奶;要匯錢的時候帶著孩子去,讓孩子填單子,去填我們每個月寄多少錢給爺爺、奶奶,讓他們沒有生活之憂。你這個都是讓孩子直接去參與,直接去學習。
「晨則省,昏則定」,對父母晨昏定省。有一個老師,一個小學老師,他打電話到我們中心來,他對我講:蔡老師,《弟子規》裡面有糟粕,有不好。諸位朋友,我們道理不是用辯的,愈辯沖突愈大,因為每個人都有他的本位主義,所以這個時候你不要口氣不好:哪裡有糟粕,亂講。那可能這就搞砸了。我們「謙受益」,要謙虛、要恭敬。我接著就請教他,我說:這位老師,哪一句是糟粕?他就說:晨則省昏則定是糟粕。我說:為什麼這句是糟粕?他說:一天要問兩次,太麻煩了。現在人都怕麻煩,方便到最後都變隨便了。
我接著就跟這位老師說:為人父母每天不知道想孩子多少次,我還聽過有家長在春秋之際,因為氣溫變化比較大,去睡覺跟半夜溫差都好幾度,怕孩子踢被子著涼了,所以自己都蓋得很少,半夜的時候凍醒了,醒過來先去給孩子的被子蓋上,自己才回來睡覺。父母連在睡覺都在替孩子著想,更何況是白天,那是時時在關懷著他的孩子。所以我們一天才問兩次,父母卻時時在關心我們。所謂「母活一百歲,常憂八十兒」,一百歲的母親對她的孩子縱使八十歲了,還是像孩子一樣照顧他。
當我們小朋友早上能夠去跟父母問安:爸爸、媽媽早上好,昨天睡得好嗎?俗話說人逢喜事怎麼樣?你看這個孩子這麼孝順,哪有比孩子孝順更快樂的事,父親會覺得我的努力很有價值,他整天工作都很有力量;又看到孩子額頭發亮,代表昨天睡得很好,他也放心多了。下午回來,上完課主動跟父母講:爸爸、媽媽我回來了。父母一看,氣色不錯,代表今天在學校沒有跟同學打架,學習狀況不錯,所以早晚的問候讓父母安心,讓父母放心。為人子女在這麼小的年紀,很難直接在經濟上、在生活上給父母很多的幫忙,但是最起碼要做到不要讓父母多擔憂。所以我們告訴學生,不讓父母擔心是一個為人子最低的標准,要努力去做。
這個老師聽完,他就說:蔡老師,你的中國文化學得不錯。這麼講他也能接受,接著他又告訴我,他說:蔡老師,但是這句話你沒有做到。他知道我離鄉背井,不可能晨則省,昏則定。我們當老師的最怕聽到的一句話就是「你自己都沒做到」,這樣會冒冷汗。接著我就跟他說:假如我早上打一通電話,晚上又打一通電話給我媽媽,我媽媽會罵我,我媽媽會說你不知道長途電話很貴嗎?那不就讓父母生煩惱了。所以每句經文要靈活運用,這句經文最重要的是不讓父母擔心,這才是本質。
學經典要重本質,不能著在形式當中,假如你現在見到國家領導人,你馬上跪下去三跪九叩,行不行?那領導人會說:這個學生誰教的?馬上給我調出來。因為行禮是一種儀式,禮是儀式,敬是內在的狀態,所以我們要學本質,要學內在,就是恭敬心,而表現出來要因時、因地制宜,這樣才會學得活活潑潑。幾千年的中國文化就好像一棵四、五千年的大樹,那一棵樹干自始至終頂立在天地之間,沒有變,那就是文化的本質,但是它每年都發新芽。而那個新芽都是隨著當時候的陽光、空氣、水、土壤,長出那個時候最適合的枝葉。我們現在學中國文化也是如此,抓到了孝的本質,抓到了禮儀的本質,我們也要在現階段與人相處當中能夠融入社會當中。所以這句我就跟這位老師講,我只要每個禮拜固定哪一天打回去,然後把這個禮拜的事情跟母親報告清楚,她就放心了。甚至於可能我打過去,母親一聽電話的響聲就會有感應,這一通一定是兒子打的,都會有默契。
所以我就跟這個老師講,我們最重要的是不讓父母擔心,而如何不讓父母擔心?一定要有好的德行;假如我們德行不好,一天縱使打十通電話回去有沒有用?媽,不要擔心!不要擔心!有用嗎?很怕你不知道要搞出什麼名堂出來。所以成人首先盡孝的根本,一定要有好德行,讓父母不要多替我們再擔憂,包含像「居有常,業無變」,什麼業?學業。一個大學生念書被學校退學,那很糟糕。有一個大學生退學以後,朋友問他你有什麼打算?他說我也不知道。現在這樣的學生多不多?都沒有自己的一個本分,職責都搞不清楚,所以學業要穩定,父母才會放心。
再來,工作了,事業要穩定,你不要這邊做一下,那邊又做一下,把很多老板都給fire掉了,這是不對的。當我們常常換工作,其實父母很擔心之外,把我們自己的社會信用都一點一滴在消耗掉。因為跟你相處過的長官跟同事會覺得這個人太輕浮了,這個人搞不清楚人生在干嘛,所以對自己的社會信用都是一點一滴的退喪。為什麼說「屈志老成」,就是因為做起事來很穩重,所以在事業上我們也要深謀遠慮。年輕人不要一出來就想著要升官、要發財,這種態度對不對?錯了。年輕人最重要的,要建立別人對我們的信任,要積累我們的能力,要肯接受磨煉,這樣你的根基才扎得牢,往後事業才蓋得上去。不止學業、事業要穩定,家業也要穩定,所以夫妻之間要相處好,自己的孩子要教好,不然你的父母也會很擔心。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劉備給他的孩子一句教誨,「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所以善一定從小積到大,惡也是如此,所以事情雖小也要謹慎。哪些方面我們要引導孩子謹慎?在攸關安全方面一定要謹慎。現在常常寒暑假過後都會有一個統計數字,都很嚇人,就是孩子在放假期間傷亡情況,很多火災、水災、溺死的,很多,所以中國人說「樂極生悲」,不是沒有道理。在玩樂當中很容易粗心大意,所以小時候要教育孩子,對於火、對於水、對於電都要謹慎,出門的時候要先檢查好開關有沒有關好,要先檢查這些瓦斯有沒有關好。那我們先做給他看,做了幾次以後,往後這個工作都給孩子看,他對安全的警覺性,他對做事的細心度,從中都會有成長。
不止對自己的安全要謹慎,對他人的安全也要謹慎,所以任何的動作,只要會制造別人的危險,都不能做。有一個學生要跟他的同學開玩笑,同學正好要坐下去,他把椅子拿開,同學沒有警覺到,一下就整個坐到地上,剛好脊椎直接著地,最後宣判終身癱瘓。這個事不是一件而已,現在孩子這種警覺性很差,喜歡亂開玩笑,造成別人終身的遺憾。我們把這個報導剪出來給學生看,看完以後接著跟他們講,請問這件事情誰會很痛苦?當然這個同學這輩子都爬不起來他很痛苦,除了他痛苦以外還有誰痛苦?有比他更痛苦的,他的父母;我一個孩子養十多歲了,居然瞬間變成這樣,不能動了,每次看到都是以淚洗面,你讓他的父母終身都很痛苦。
不止他的父母會痛苦,我會問孩子,關心你的人有多少?好幾十人,甚至上百人,所以他的親友幾十人、幾百人都很痛苦。你只是小小的一個玩笑,你卻造成這麼大的危險,這麼大的遺憾,所以只要對人的安全有威脅的,絕對不能去做,孩子從小對安全的警覺性就會比較高。也有報導,孩子東碰西碰,結果按到電卷門的按鈕,結果電卷門壓下來剛好壓到小孩子,這種都有。所以孩子聽完印象很深,下完課問他,你今天記得什麼?他說按鈕不可以亂按。這是危險方面。再來,禮貌方面不可失禮,比方說到人家的家裡不可以東碰西碰,現在很多孩子有沒有注意這一點?沒有。所以父母、老師要教,教育敏感度不能那麼低,當他碰習慣了,往後後患無窮。
有一個北京的外資公司福利很好,所以有幾百個人,一大群人來應試,要通過很多關,很多的考試,還要英文檢定,留下來只有少數幾個人做最後的面試。面試由公司主管,結果這個主管就說:我現在剛好有事,十分鐘以後我會再回來。這個主管離開了,留下這些最後做面試的年輕人,結果年輕人站起來開始東翻西翻,翻完以後還拿給其他的人:你要不要看。十分鐘以後主管進來了:對不起,你們都沒有錄取。因為辦公室有攝影機,看到他們輕易動別人的公物,所以就說你們請回吧,都沒有錄取。結果他們叫得很大聲,他說:又沒有人教我們不可以這樣。沒人教!那小事都不謹慎了,你敢讓他辦大事嗎?那不可能。所以這些小善、小惡要很謹慎才行。
在網路上有三個報導,第一個報導,在法國的聖母殿,進門的時候寫了一行中國字,叫「請勿大聲喧嘩」。我們問孩子寫給誰看?為什麼寫中文?寫給中國人看,我問孩子說為什麼寫給中國人看?他說中國人很偉大。第二件事,在泰國的皇宮廁所裡面都會寫一行字「便後請沖廁」;在美國珍珠港,那都是算旅游地方,垃圾桶上面寫了一行中國字「請把垃圾丟在此」。我剛好到一個很高級的酒店講課,那個酒店在博鳌,海南的博鳌,都是很多國家領導到那裡開會,那個酒店的總經理就說:對對對,我們到國外去的時候,比方說到博物館裡面,中國人看畫都擠到前面,比手畫腳,外國人都這樣唉!就走了。
雖然是件小事,影響大不大?中國人的臉丟到全世界了,這不止讓父母蒙羞,讓國家民族都蒙羞了。所以我們跟孩子講,我們的行為絕對不能造成國家的恥辱。那孩子會說:老師,把它擦掉。好,擦,怎麼擦?用手擦嗎?你自己做錯事,人家要講你,你能夠把他的嘴巴捂住嗎?你捂住這個嘴巴能捂住其他的嘴巴嗎?不可能,所以最重要的一定是把我們的德行學好,用行為的改變讓其他的國家民族的人重新對我們刮目相看。所以往後在公共場合,在國際機場絕對不能大聲喧嘩,絕對不能亂丟紙屑,養成好習慣,要為國爭光。
諸位朋友,你去過泰國皇宮嗎?你去過巴黎聖母院嗎?你去過美國的珍珠港嗎?誰能去?在鄉下耕作的老農夫能不能去?不能去,誰去?留學生去,社會地位、財富很多的人去的。這些人群大半都是得到社會很多栽培的,結果做出來的行為居然是連基本的公德心都做不到。所以教育成功了嗎?值得我們省思。安全、禮貌、禮節方面,事情再小,不可以做。我有一個朋友,他就是喜歡動人家的東西,有一次到朋友家裡玩,隔天他的同學到學校來了,指著他說:我們家的錢是你偷的。全班都在場,他想解釋解釋不了,因為他喜歡動東西。他跟我講的時候他已經二十幾歲了,他說十多年來這都是他心裡的障礙。所以這個教育很重要,要提醒孩子要有規矩。
還有,遵守法律、遵守交通安全也很重要。所以事雖小,勿擅為。有一個孩子就說道,剛好他的老師載著他停在紅綠燈前面,他跟老師說:老師,你不用在這裡等紅燈,你只要先右轉過去,然後再左轉回來。在這裡等紅燈,小朋友說:老師,你只要這樣轉過來,然後再這樣轉回來,這樣就不用等紅燈了。危不危險?貪一時的方便,很可能造成一生的遺憾,你看這麼危險。他的母親是警察,所以這個老師當天回去打了一通電話給他母親,他說你兒子今天教我怎麼開車。他的媽媽一聽自己笑起來了,自己也知道什麼情況。所以我們當父母的開車絕對勿擅為,不然孩子都學壞了。
我開車記憶裡面最深刻的一句話,就是我父親說的「再快也差不了那五分鐘」。你不要小看這句話,從小坐在車子裡面常常聽父親談這句話,很深刻,以後開車也不著急、不慌張。我從不按喇叭,因為我的父親也從不按喇叭,確實是上行下效。所以違反法令的行為不能做,你不要覺得貪到一點小便宜,損失可大!往後你的孩子不守法。
「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除了不能亂拿東西,我們之前也提到,給書局拿了一個小小的鑰匙,專門在開日記本那種鑰匙,後來到了幼兒園隨手都拿一些小東西回來,那就麻煩了。除了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拿,縱使是自己的東西也不能常常藏起來,占為己有,因為這樣就會很吝啬。那孩子一吝啬好不好?量大福大,量小福就小。剛好六個孩子一起上課,媽媽帶了好幾瓶牛奶,帶進去的時候也沒有讓人家看到,趕快把兒子叫到寢室裡面來,然後跟兒子講:兒子,這牛奶是媽媽給你喝的,每天喝一罐,不要被同學看到。這樣教好不好?孩子的心胸都不寬廣。
結果剛好被老師看到,老師就抓住這個機會點,就跟孩子說:你願不願意把這個牛奶讓大家一起喝?孩子很單純,他說:好。所以就把所有的牛奶倒在一個大的杯子裡面,倒完以後再分成每個小杯子,在分的時候其他的同學很微妙,都會說:好了好了,好了好了。深怕給他倒太多,其他同學沒有。所以當人慷慨的時候,當人付出的時候,也會讓其他的人那種善心都喚醒。當所有的同學都有了,然後要喝以前每個同學都跟他說:謝謝你,給我們喝牛奶。他聽了很高興,施比受更有福,一邊喝同學還說:這個牛奶特別好喝。結果這個孩子當天晚上寫日記他就寫到「今天那杯牛奶特別香,給同學喝我也很高興」。他的媽媽過幾天來接他,看到他的日記,覺得自己教錯了。所以物雖小,勿私藏。
剛好有一個班級吃中飯,吃完中飯有西瓜可以吃,因為西瓜有沒有可能切得每一塊都一樣大?不可能,所以有些孩子很貪心,狼吞虎咽吃飯,趕快吃完怎麼樣?飛步跑過去把那個最大的搶過來吃。老師看在眼裡不動聲色,要不要教?要教,你不教他的態度都錯了。隔天老師就對他們說:諸位同學,今天我們去搶到那塊最大的西瓜會有什麼結果?第一個,吃飯吃這麼快胃都搞壞了,第二個,因為你很貪心,沖過去搶,請問其他的同學對你的看法是什麼?你要不要跟他交朋友?他以後什麼都要最好的,所以你雖然拿到了那片西瓜,你已經失去廣大的人心,同學都討厭你。再來,你把它吃下去了,你會想下次我也要最大的,假如下次你沒有搶到最大的,你會怎麼樣?很生氣,氣死我了,沒搶到最大的,所以貪心一直在擴展。貪心一擴展,往後你得不到的東西你就很痛苦,你很有可能去偷、去搶,欲望像深淵一樣,而你懂得讓別人,別人就愈尊敬你。
結果過幾天又吃西瓜了,情況怎麼樣?不一樣了,每個人走過去挑那個最小的來吃,所以教化很重要,影響也很快。所以告訴他們「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同學不舒服,父母、老師也不高興,因為你自私自利。我們要把一個行為所延伸出來的影響你要分析給他聽,他就能感受得到。好,時間有限,我們孝的部分就先舉這些例子來做說明。接下來我們來提到五倫關系以外有一倫也相當重要,它不在五倫之內,但是五倫沒有它沒有辦法彰顯,沒有辦法教得很好,哪一種關系?師生關系。
其實師生關系本來就在五倫之內,在哪一倫?父子關系。父母給我們身命,老師給我們智慧的慧命,所以中國人對老師的態度確實跟父母沒有兩樣。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現在人很難感受,因為沒有這樣教導了。我們來思考一下古代的拜師禮,都是父親帶著孩子到私塾來拜老師。一開始父親在前面,孩子在後面,先對孔老夫子像行三跪九叩禮,接著老師上座,父親帶著孩子依然行三跪九叩禮。孩子在六、七歲以前最尊重的人是誰?你看孩子都說:我爸爸說,我媽媽說。所以最尊重的是父母,而父母又以這麼大的禮來對老師,所以那個動作拜下去對孩子內心的影響很大,他絕對不敢對老師不敬,這個恭敬的態度就讓孩子學業的根基扎牢了,所以以前的孩子好教。
那很多人說老師真好,還被人家拜。其實老師坐在那裡輕不輕松?我第一年教書帶班,有一位老奶奶爬了四樓上來拿東西給她的孫子。當然這個做法不對,孩子沒拿東西要讓他自己負責任,不能幫他送過來。但是老奶奶一看到我給我九十度鞠躬,然後說:蔡老師好。那個躬鞠下去我的內心起了很大的變化,一位長者對我們這麼恭敬,假如我們不盡心盡力教他的孫子、孩子,我們怎麼對得起他這個鞠躬。所以諸位朋友,我為什麼駝背知不知道?「老師」兩個字很重,壓在肩上,所以我突然感受到,那個拜師禮,老師是如坐針氈。一個有學問的人,連一點小便宜都不希望占人家的,怎麼可能希望人家行此大禮!那個禮為誰?是為了成就學生,成就小孩。而當這個禮行完以後,老師念念想著,我假如不把人家的孩子教好,怎麼對得起他的父母。所以當老師的人不輕松,等孩子有成就了,他這塊心裡的石頭才放下來。
古代的禮儀影響都很深,我們應該細細的去了解它的意義所在。所以現在督促我們要好好去推展中國文化最主要的因素,是要對得起學生的家長,要對得起所有恭敬我們的人,我們不能糟蹋了別人對我們的尊敬,不能糟蹋了別人對我們的期許。所以這次到圖文巴去講課,也見到很多兩年前一起學習的朋友,他們看到我在講課都很歡喜,我看到這些朋友這麼歡喜,也是督促我要好好努力,要對得起這些師長、朋友對我們的愛護。好,這節課我們先講到這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