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2007年懷恩佛學講座《弟子規》1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2007年懷恩佛學講座《弟子規》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一集)  2007/2/26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52-200-01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來到圖文巴,末學心中都是一分感恩的心情。我記得在我念大學的時候,我有一位朋友,他從小都是讀我們老祖宗古聖先賢的教誨。所以他在跟我談話當中說到,他曾經走過很多的國家地區,每次到一個新的地方,他都會拾起這片土地上的一把泥土,然後把它帶回來,裝在一個瓶子裡面。每當他拿起這罐土壤,他就會想到在這個國家地區,曾經有多少的人給他幫忙、給他鼓勵、給他照顧。當我聽完這一段話的時候非常的感動,而這個態度也在我們的生命當中形成。所以當到達圖文巴淨宗學院,就想起五年前,末學在淨宗學院學習的那半年,許多法師的教誨,許多同修們的愛護、照顧,歷歷在目,就好像昨天一樣。

  而這分感恩之情,我們要化成一個精進的動力,因為所有愛護我們的法師、同修們,最希望看到的是我們有好的成就。所以「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我們生命當中從小到大,多少長輩的愛護,多少老師的提攜,多少同學、同仁給我們生命當中的啟示,他們最願意看到的,就是我們這一生能有所成就。我們能時時抱著這分感恩的心,抱著這分「上報四重恩」的心,那我們就有源源不絕的動力,來對治我們自己的習氣。所以《弟子規》 上告訴我們,「恩欲報,怨欲忘」,而這分恩德不只是要感念在心,還要把他們的風范記在我們心上,接著我們要把它效法、學習。

  我記得那時候到淨宗學院,我自己以前很少做家事、做家務,後來在學院我們也輪流到廚房去幫忙。佛菩薩慈悲,我們人生缺什麼,佛菩薩就會安排我們去學習、去歷煉。當初到廚房去洗煮湯的鍋子,那個鍋子身長都快一公尺長,洗著洗著才了解到,我們在學習的過程當中,不知道有多少義工菩薩在護持、在幫助著我們。由於到廚房去幫忙,才感受得到眾生恩難報,因為每個義工菩薩他們都是用至誠的心在為我們付出。他們的心中都是想著我們每個人都能有成就,這分祝福、信任的心,我們不忍心讓他們失望。

  在這三年多,我們到祖國大陸推展中國文化,這一路走下來最深刻的體會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我們感受到廣大的同胞們這顆善良的心。記得有一次,有一對老夫妻他們拿著當季收成的糧食,到了我們廬江文化教育中心。到了以後,就對著我們的老師講到,「老師們太辛苦了,要吃最新鮮的糧食」。他們把最新鮮的拿給我們,接著又從自己的口袋裡拿出了一些錢,而這包錢當中還有一塊的,甚至還有五毛的。我們接待的老師看到這一幕非常感動,可以感受得到,這一對老夫妻他是盡全力在護持正法的復興。而我們淨宗學院,以至於全世界所有的淨宗學會,都有無數的同胞們、無數的同修們,都是用這分至誠的心,全心全力的心在護持著我們,這分恩德我們要時時不敢忘懷。這一對老夫妻把糧食放下以後,接著就匆忙要趕回去,他們已經坐了差不多十個小時左右的火車。我們的老師就說到,你們老人家留下來吃頓飯!兩位老人家說到,我們不能再增加你們一點點的負擔,我們還是回去吧!說著說著就走了。這樣的老人家,在全世界不知道有多少!

  我們管財務的老師,他們常常都是收到很多老人家省吃儉用,把他的退休金省下來。因為他們聽師長講,說人民幣一百塊也可以一個月的生活費用,他們聽了之後真的去做。到菜市場去買剩下來的青菜,買了一段時間之後,這個老板看了都很感動,之後菜都送給他們。他們一個月只花一百塊錢人民幣,其他省下來的錢來護持正法。所以,我們整個修學的過程,確實有無數的人在協助我們、在成就我們,他們這分至誠的心,不疲不厭的榜樣,要留在我們的心中。

  我記得那時候很多同修在廚房裡一起做饅頭,每一次做要做八百個到一千個饅頭。我也沒做過饅頭,跟著就一起幫忙,假如沒有經驗,確實有時候想幫忙還會幫倒忙。我們就要先多看、多聽、多學,後來慢慢的就可以上線了,跟著一起做饅頭,做著做著腰就很酸,感覺都快撐不下去了。但是看著所有在做饅頭的菩薩們,沒有一個人喊累,而且還是露出燦爛的笑容在做饅頭,這麼一比較,這個功夫就差很多。人家都不休息,我們就不好意思休息,到最後實在是不行了,只好慢慢的走到角落,看著大家都沒看到的時候,坐下來休息一下。但是在這個當下,我們感受到的是菩薩們他們不疲不厭的精神。所以,不疲不厭不單是在《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裡面呈現出來,在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多少菩薩在為我們表演,我們都要記在心上。

  而「上報四重恩」第一個就是父母恩,父母的恩德我們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愈加的深刻。因為我們處世待人當中,重要的態度、心境都是父母的教導形成的。我非常感謝佛菩薩加持、祖宗的庇蔭,我能走上教育的路,由於走上教育的路,更去思考到父母、老師、長輩對我們人生重要的影響。剛剛說到我們要時時懷著一個感恩的心,我就想起我的母親,她在小孩成長的過程當中,常常都是提到每個長輩對我們的愛護。母親提到爺爺,都會說到你們小的時候太吵了,晚上不睡覺。我的母親她是小學老師,隔天又要教學,我的爺爺就會叫我的母親先去休息。然後我的爺爺就搖著搖籃讓我們睡覺,而且我爺爺功夫很不錯,他能用腳搖搖籃,搖到自己睡著了還在搖,所以愛護孫子的心也能夠提升到這個境界。我們的記憶當中都是這些感動,都是長輩對我們的恩德。

  我的爺爺也會對著我們說到,母親在我們三個孩子小時候非常的辛勞,在學校五、六十個學生要照顧。我之前還沒有從事小學老師以前,有個錯誤的觀念,就是小學老師真好,有寒假又有暑假。但是我真正去教學之後,深刻感覺到當小學老師,他時時要關注著幾十個學生的安全,要留心著幾十個學生人格的成長,那是要全神貫注的。所以寒假、暑假對一個小學老師來講,只是喘息一下而已。沒有真正去體會過、去付出過的,很難了解到個中的辛勞。我自己當了幾年的小學老師之後,再回想起爺爺跟我們講的這些話,感觸更不一樣。母親在學校照顧這麼多學生,回來還要侍奉公婆,而且我母親嫁過來的時候,我的叔叔、姑姑都還在讀書,一家的重擔壓在我母親的身上。但是我們整個成長的過程,從來沒有感覺到母親有說一個苦。

  所以,父母他們的身教已經給我們演出來,所有人生應該盡的責任,他們都是無怨無悔去做,從來不喊苦。我的爺爺說到,我母親在學校教書,又要照顧三個孩子,很辛苦。有時候在學校下課,剛好課堂跟課堂之間那十分鐘、十五分鐘,累得一趴下去就好像昏過去一樣,往往都是學生把她搖醒,她才接著上下一堂課。記憶當中,都是母親提到爺爺對我們的照顧,都是提到叔叔,我們在生病的時候,他在病房外在那裡為我們祈禱、為我們流淚。以至於外公外婆,還有阿姨們對我們小時候的愛護,我們可能記憶都不深刻了,但是母親都會時時提醒我們。所以這分感恩的心,從小在父母的引導之下漸漸的形成。

  現在很多年輕人,在修學的過程當中很難對人提起恭敬心、提起感恩心,我很想恭敬、想感恩別人,但是提不起來。我們細細去了解,就是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沒有把長輩的恩德告訴他們,反而抱怨一些長輩,或者抱怨上司、抱怨同仁。孩子聽到了這些話語之後,他的心中無形當中對人會有一種怨氣,對人不容易信任。確實為人父母、老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影響孩子的人格,甚至影響他這一輩子的修學。感受到這個真相之後,我們為人長輩者要謹言慎行。

  我們去年底到馬來西亞,跟差不多六百個老師們一起交流中國文化,而總共是三天的課程,諸位同修可能很難想像,上三天上了多少小時的課?總共上三十個小時的課,每天十個小時。馬來西亞的同修那種學習的精進態度,深深留在我們心中,確實是他們給我們上了一課。從早上七點半開始上上到十二點,又從下午一點上到五點半,然後晚上七點半又上到九點半,而且三天上下來,沒有一個人打瞌睡。那分認真的態度,我們深刻感覺到為什麼馬來西亞的華人這麼有福報,這個福報最根源的就是有一顆知恩報恩的心。為什麼馬來西亞同修們,他們對自己傳統祖宗的文化這麼樣認真的學習?因為他們感念因為有祖宗這些寶貴的教誨,他們雖然身在海外,也能夠讓自己的家業、事業有很好的發展,很好的承傳。而福田靠心耕,有這分知恩報恩的心境,有這分承傳文化的使命感,福報就愈來愈大。

  其中我們看到有一位是孔老夫子的後代,當他跟我們見面之後就提到,說他沒有讀過《弟子規》 ,但是當他打開《弟子規》 在讀的時候,每一句經文都讓他想起了小時候的情景。從孔老夫子後代的這段話,我們深刻的體會到,《弟子規》 不是讀經典當中就能讀得出來。最重要的是父母、是長輩他們在家庭當中就把它演出來,讓小孩從小耳濡目染之下,這些做人處世的重要態度,就深植在他心田當中。所以中國文化當中,文字就把人生的哲理含攝在其中。

  我記得五年前在淨宗學院的時候,有一位陳伯伯,他留在我心中的印象,就是不斷的去付出。哪裡有最辛苦的工作,他都是首先去做,而他自己對中國的文字非常用心的研究。他就跟我提到哺乳的乳,「乳」字左手邊是一只手,下面一個子,是抱著一個孩子。右邊這個是個象形,是一個形像,就是像一個母親的手抱著孩子來哺乳,就是這個乳字。而這個字就是時時提醒我們,不可以忘記母親三年的養育、哺乳之恩,因為母乳都是母親的血當中的營養變成的。所以,中國的文字都把人生的道理含攝在其中,讓我們在文字當中都能開顯智慧。而全世界能把智慧含攝在文字當中的,就只有我們中國的文字,就只有炎黃子孫有這樣的福分。

  《易經》當中告訴我們,「積善之家,必有余慶」。今天全世界這麼多的民族,只剩下一個古文明還承傳下來,還承傳五千年不衰,就是我們華夏民族。我們再對照這一句「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為什麼我們的民族沒有斷掉?最主要的原因在哪裡?在於我們的祖宗有很好的德行、智慧,庇蔭我們的民族能延續到現在不斷,而且是唯一一個不斷的民族。我們體會到這一句「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對我們的祖宗都是懷著一顆感念、感恩的心。相同的,我們的祖宗庇蔭了我們,我們承先也要啟後,我們現在的德行、智慧能不能繼續的庇蔭我們的子孫,讓他們也能夠綿延不衰?這是我們這一生人生應該有的責任、使命感,承先啟後,繼往開來。

  剛剛我們提到中國的文字,就想起教育的「教」字。在古字當中,這個教字是左邊兩個叉叉,畫兩個叉,兩個叉下面有一個小孩,右邊是一支樹枝,一只手拿著一支樹枝,這是個教字。這個教字就告訴我們,父母、老師畫第一個叉,小孩跟著自然耳濡目染就畫第二個叉,這兩個叉就點出了教育的精髓所在,叫「上行下效」。小孩最強的能力就是模仿,他很自然就學會了,右邊一只手拿著樹枝,這個代表不斷的提醒小孩、勉勵小孩。所以一個字當中把教育的精髓都點出來,一來是上行下效,二來是耐性,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孩子要形成他正確的人格,要不斷的提醒、不斷的教導。這一個教字也讓我們感受的到,《弟子規》 不是拿來叫孩子背的,而是要自己做到,上行下效,讓孩子去學。而且這個學還不能學表面的動作,都要從真實的心中流露出來才行,這個假假不了。

  有位父親他聽了《弟子規》 之後,他想上行下效,我現在要好好的做,我的孩子以後才會孝順我。他本來上班之前沒有做到「出必告,返必面」,他從聽完隔天,他就去找他的父親商量,這個父親也就是小孩的爺爺。他跟爺爺說到,「爸爸,待一會兒我要去上班,我會跟你行禮,說爸爸我要上班去了,然後你要跟我配合一下,因為這樣子才能把孫子教好。」這個爺爺聽了還滿安慰的,你活了三十多年,終於有點開悟了。你看,三十多年我們都不懂孝道,讓父母替我們擔了多少的心,父母的恩我們報都來不及,怎麼還忍心讓他們擔憂?接著這個父親帶著他的孩子要出門上學去,爸爸跟爺爺恭恭敬敬鞠了一個躬,然後就出去了。走了沒有幾步路,這個孩子對著自己的父親說到:「爸爸,你剛剛跟爺爺鞠躬是做給我看的。」所以,孩子的感受能力很強,做表面的那不行,一定要從真實心中做出來。

  有位母親她學了以後,也很認真做孩子的榜樣,但是就感覺孩子對她講話還是不恭敬。明明我對我父母都這麼恭敬,怎麼都沒有感應?諸位同修,我們面對經典、面對佛法,我們要有一個態度:那是真理,不能檢討真理,一定要檢討自己。絕對不能有一個念頭說:經典講得不對,師父講得不對。這個不行,一定要「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們做了沒有感應,沒有好的結果,一定要反省我們自己,問題在我們身上。所以孔老夫子給我們做了一個比喻,比方一個君子之道,君子立身處世的態度就好像射箭一樣。今天把箭射出去,沒有射中靶心,下一個念頭是什麼?這支弓箭是不是台灣生產的?品質太差了,害我沒有射到。這支弓是哪裡生產的?你看我們第一個念頭就是找藉口,我們沒有修好,都是我先生不配合,都是我兒子不配合,我才沒修好,這個念就是迷惑!

  佛法是內學,心外求法這就是外道,這就不是覺悟。所以我們一件事情發生了,不先檢討自己,那就像《弟子規》 說的「倘揜飾」。我教小學有個壞習慣,會考試,「倘揜飾,增一辜」,這樣子錯上又加錯。而且我們佛弟子假如再掩飾,那個罪過不好說!為什麼說佛弟子掩飾罪過不好說?因為我們已經戴上了佛弟子的名稱,人家看了會說,你看那個學佛的人,比我們還會找藉口,我看這個佛法也別學了,好像也沒什麼利益。所以學佛的人不依教奉行,就好像警察又犯法,判罪會比較重一點。我們真的是時時要對照經典才好,不能檢討別人,這一句「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對我們立身處世、以至於成就學問,是個很重要的關鍵。不能看到表面我們對父母很恭敬,孩子怎麼沒有轉?

  這一位女老師,她就靜靜的往自己更深處去觀照,她發現了一點。就是雖然她對父母講話看起來都很有禮貌,但是當母親講的話比較長一點的時候,她內心的不耐煩起來了。所以,她沒有真正內心的恭敬,她只有外在的形式而已。這麼檢討之後,她不斷就善觀己心,要求自己的起心動念。後來真正對父母的言語,都從她的恭敬心中流露出來,也很快的,她的女兒對她講話的態度就轉變了。所以佛陀給我們一句很重要的教誨,「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就是我們這顆心,我們的心真正時時觀照有沒有與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相應。我們時時能這樣觀照,我們的依報,所處的環境轉的速度就會快。我們看到很多同修們,他們的家庭變化比較快,那個根源絕對在他依教奉行的程度。

  我們提到教育確實上行下效,我們希望孩子做到什麼,我們首先自己要做到;我們希望同修們能夠形成什麼樣的道風,我們自己首先帶頭來做。很多父母都會說到,我的孩子為什麼都講不聽?其實這句話點出了重點,因為教育不可能是用嘴巴講,我們只講不做,孩子看在眼裡不服氣。我們教孩子要孝順,結果我們自己對自己的父母不恭敬,孩子內心不服,那個不服的心態就在那裡醞釀。現在很多說法我們都要很冷靜去思考,因為有很多的理論都說,孩子到十三、四歲這個年齡左右都會有逆反、會有叛逆期。諸位同修有沒有聽過這樣的說法?這個說法到底對不對?很多學校,尤其中學,開家長會,很多家長來到學校,學校的領導會對著這些家長說,你們的孩子現在的年齡正進入龍卷風時期,他們把這個逆反時期叫龍卷風時期。所以諸位父母,你們回去好好的注意,因為這是正常的。

  這些父母回去之後每天盯著孩子看,看什麼?看龍卷風來了沒有。突然有一天孩子講話比較不客氣,他馬上說你看龍卷風來了,這叫心想事成。五千年的智慧、五千年的經驗,從來沒有教出逆反的孩子,為什麼我們在短短二、三十年當中,卻教出了這樣的下一代來?這個我們不得不深深的來思考,為什麼在二、三十年當中,能從孝順父母,到現在殺父害母的事都那麼多?我們想起一句俗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們沒有把孝道傳下去,才會教出不聽話的下一代。有一位華人學者說到,中國炎黃子孫是擁有全世界最高度的文明智慧的民族,但是卻生出、教育出最短視的下一代。短視到什麼程度?短視到會為了幾百塊、幾千塊,把父母、把至親都給殺害。當我們炎黃子孫聽到這段話,我們去感受一下,我們的祖宗在天之靈一定在那裡掉眼淚。他們已經把最寶貴的智慧和盤托出,承傳給我們,但我們沒有領受,卻造成民族莫大的危機。

  我們遇到這樣的情景,復興文化、復興正法對我們來講,就是責無旁貸的責任。我們如何去承傳這個責任?就在我們的當下敦倫盡分,就在我們的當下把《弟子規》 句句把它演出來,讓我們成為孩子的身教,讓整個家庭的氣氛成為孩子的境教,環境的教育,耳濡目染。我們對長輩的孝心、恭敬心從哪裡來?就從家庭的點點滴滴的情景當中形成。我們回想到小的時候,一到吃飯的時間,當母親說吃飯了,我們下一個念頭不是自己跳上飯桌去。首先想到的是誰?是爺爺奶奶。馬上走出家門,因為跟爺爺也比較有默契,知道爺爺可能禮拜一在哪兒,禮拜三在哪兒。到爺爺會去的地方,看到了爺爺馬上一聲「阿公吃飯」,爺爺吃飯了。這一聲傳過去的時候,整條街上的鄰居們,鄰裡鄉黨,很奇妙,所有聽到這句話的人都笑了。我看到諸位同修也笑了,都可以感受到這一分天倫之樂。當然,誰笑得最開心?爺爺笑得最開心,我們的祖宗也笑得很開心。

  我們祖宗的文化從哪裡傳下去?從穿衣吃飯就在傳;不是叫孩子來,給我念《弟子規》 的時候傳。《弟子規》 每句都是生活的情景,「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這就是在傳孝敬之心。所以爺爺歡喜,所有聽到的人也歡喜,我們可以感受到這叫真的歡喜。一個人因為力行了道義而歡喜,這樣的歡喜長長久久,一輩子想到了都高興,這叫「法喜」,這叫「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得乎道而歡喜。這個不只自己會歡喜,還會傳到下一代,讓這分喜悅一代接著一代傳承下去,這樣的歡喜是不會中斷的。

  我又想起,記得小時候出去校外教學旅游,看到奶奶喜歡吃的豆腐乳,一看了很高興,趕快買起來抱在自己懷裡。我從買下來就開始高興,因為腦海裡想到什麼?想到奶奶接過這一瓶豆腐乳,不知道會高興多久,諸位奶奶們會高興多久?高興一輩子!而且那一個禮拜見人就說,我孫子給我買我最喜歡吃的豆腐乳。諸位同修,你看我現在想到還笑得合不攏嘴。所以真的,我一想到我的奶奶,腦海裡就是浮現奶奶在那裡關燈的景象,那分勤儉的態度留在我們心田。我們的生命是所有愛護我們人的精神的延續,奶奶那分勤儉持家留在我們心田。我的母親常說,你們三個孩子怎麼比我們父母還節儉,後來我們才了解到因為我們的祖師是奶奶,所以要承傳這分美德。想到爺爺,就是他在鄰裡鄉黨當中,人家有什麼需要他就趕快去幫忙、去協助,這分熱心也留在了我們的心田當中。

  這個教字確實是上行下效承傳下來,而當孩子真正去力行這些孝道、這些德行,他內心非常的感動,你不讓他做,他都覺得難受。《弟子規》 當中提到「冬則溫,夏則凊」,有一個孩子六歲,她學了之後她就認真去力行。她家裡在北京,冬天的時候她就跟她母親說要幫忙溫被窩,這個母親當下還有點捨不得。捨不得是情,教育孩子不能用情,要用智,要悲智雙運才行,那點捨不得要放下,成全孩子的孝心、德行,這是影響一輩子。假如捨不得他力行孝道,德行沒有起來,起來的就是欲望,起來的就是所有的人要為我服務,那就是自私自利。所以父母的一個念頭、一個態度,對孩子的影響就是天壤之別。

  她的母親忍住不捨,就讓小女孩去溫被窩,在溫被窩的過程當中,媽媽問了一句話,「你冷不冷?」還是有點捨不得。這個小女孩說:「媽,不冷,我只要想到待一會兒媽媽到被窩裡面來,會覺得很溫暖,我一想到這裡,我的內心就感覺有一股熱、一股暖流,從我的心田流淌出來,然後流到了我的全身,所以我一點都不冷。」這個孩子幫母親溫完被窩之後,又回到自己的被窩裡面去,沒多久她對她的母親說到,「母親,當我回到自己的被窩裡面,感覺這一股暖流,還一直在我的身體裡面在那裡流淌,我回到自己被窩也一點都不冷。」她好像發現了一個真理一樣,她就對她母親講,她說「原來孝心是火熱火熱的」,大陸講火熱火熱就是非常溫暖的感覺。這個孩子自己行道了,就有行道的快樂、行道的感悟。

  我們現在冷靜來看看,我們的孩子、下一代,他們是因為得到什麼而高興?是行道高興了嗎?我們看到的可能是滿足欲望而高興。因為滿足欲望而高興,這個高興能撐多久?撐不了多久,因為欲望像深淵一樣填不滿。而且當他高興是因為滿足了欲望,其實人生的悲哀已經種下去了,悲哀的種子種下去了。我們的孩子、學生到底為什麼而歡喜,他的內心是因什麼而歡喜,這個重要。教育最根本的就是這一顆心,這一顆善心有沒有啟發?絕對不能啟發他的欲心。所以今天孩子他到超級市場去,看到一個東西想買,父母說這個家裡都已經有了,不要再買了。孩子馬上蹲在地上哭起來,這個時候怎麼辦?馬上買給他,他馬上破涕為笑,很高興,這叫「得乎欲而喜」,他的欲望就在父母滿足他的欲望當中增長。很多父母就說,買給他他就不吵了,不吵了好像問題解決了,事實上問題更大。所以,當父母、老師要很冷靜。

  在深圳有一個小孩他才六歲,跟母親上街要買一些東西,母親的錢帶不夠,他因為生氣,就把母親打得鼻青臉腫。路過的人看到了,「這個孩子太不像話,你怎麼不教訓教訓他?」媽媽講我捨不得打。你看這是六歲的孩子,我們回想到一、二歲的情景,很可能一、二歲的時候在那裡吵著要東西,母親給他了。你看滿足欲望之後,變成家庭的悲哀,變成父母的悲哀,也變成孩子一生的悲哀。這樣的孩子連孝心都沒有,談何福報?所以愛孩子不能沒有智慧。

  我記得我小時候也跟我媽媽要東西,我媽媽不給我,在看她的書,我就在地上打滾,因為看看媽媽會不會捨不得。那時候還是冬天,你看我都記那麼清楚。在那裡打滾,我媽媽在那裡看書,好像關公看《春秋》,如如不動。我在那裡滾了十幾分鐘,發現了兩件事,第一,冬天的地上很冷,第二,我很累了,所以拍拍屁股,這種事別干了,就走了。你看慎於開始,父母很有原則,孩子就懂得做人的道理,父母的堅持才成就了我們正確的為人處世態度。這個慎於始的態度,我們為人父母、老師要非常的慎重。教育孩子時時要從他的心地去看,我們的一言一行是啟發了他的善心,還是誤導了他的人生方向,增長欲望?這個我們必須判斷清楚才好。今天就先跟諸位法師、諸位同修講到這裡,有講得不對、不好的地方,還請諸位法師、同修多多指教。謝謝大家。

 

 

上一篇:每次為惡 前程轉暗
下一篇:蔡禮旭:2007年懷恩佛學講座《弟子規》2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