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人生講座(第三梯次)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二十集) 2005/8/5 台灣中坜善果林 檔名:52-137-20
諸位朋友,大家好!我們剛剛提到如何讓孩子的一生能夠發揮最大的價值,假如孩子從小能夠有聖賢教誨,時時以孝存心、以恭敬存心、以仁慈存心,福田心耕,這孩子從小就在利益家庭、利益社會。有一個孩子六歲,他出生的時候沒有其他同年齡的親戚,他是第一個。他的父親有四個兄弟姐妹,他的母親有三個兄弟姐妹,他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十幾個大人疼愛他,可謂「三千寵愛於一身」。而且從小常在爺爺、奶奶家過,他的爺爺有一天說了,他說這個孫子是我們家的獨苗,第一個,看到他就好像看到我一樣,罵他就是罵我,打他就是打我,已經有對眾宣誓過了。諸位朋友,這個孩子好不好教?恃寵而驕。
有一天大家一起吃飯,有五道菜一個湯,孩子看了一下桌上的東西馬上往後退,把椅子往後挪,然後很不高興的說:菜太少了,我不吃。五個菜會不會太少?不會。怎麼不會太少?太少了,皇帝吃飯要幾個菜?那是小皇帝,最起碼也要五十道,五道太少了。他的爺爺馬上跑過來:孫子!你要吃什麼,爺爺馬上去買。愛之足以害之。而孩子很多脾氣、很多壞習慣往往都是小時候該教而沒有教,之後養成習慣,積重難返。
像我小的時候也是偏食,喜歡吃肉,不喜歡吃菜,所以得到報應,怎麼吃就長不胖,瘦巴巴的。不過其實我是會胖的,因為慢慢你把煩惱放下了,多吃點飯你的細胞就吸收了。我到澳洲去三個月胖了五公斤。將近一百個人吃飯,我的食量第一名,你們不相信吧?我們在澳洲吃飯那麼大一個碗公,我都吃二到三碗,真的。然後有時候我們下山去跟幾位叔叔,在外面吃中餐,盧叔叔都會在旁邊說「你有吃飽嗎?」所以在他們的印象中我很會吃。因為回來以後我又從事教學工作,一開始教學,一來每天要講一堆話,二來每天要傷腦筋,因為學生的狀況你每天都要想對策、想良策,話講多了很難胖,會傷氣。
而我的偏食什麼時候改掉的?是我去成功嶺四十幾天,去出操以後肚子餓得半死,但是那個菜又不是很好,可是你餓到極處的時候啥都好吃,狼吞虎咽,本來不吃的統統吞下去,真的,從此以後不偏食。我記得剛去念大學的時候,在學校對面一些簡餐店吃飯,我們三四個同學坐下來,服務的小姐拿了一鍋飯,她說請問你們要加幾碗?我們看了看她,直接把她那鍋飯接過來放著。太好命了,養成一堆壞習慣。教育孩子要慎於始,當你的孩子偏食,不吃飯,第一次你就要把他當場對治清楚,當場把正確的態度要給他。
盧叔叔他兒子一開始吵著不吃飯,在那裡生悶氣,他的太太看到這個情況很自然要走過來勸他,「拜托啦,再吃一口,好啦,你吃下去媽媽再帶你去買東西,去吃麥當勞」,這樣的方法有沒有效?很有效,馬上見效;但是有副作用,這跟吃西藥一樣。要從根本解決,絕對不能妥協,因為你妥協了你的原則就不見了,你愈沒有原則孩子就可以處處給你攻城掠地,你是節節敗退。他已經把你的底細都摸得一清二楚,他知道什麼樣的言語、什麼樣的情緒、什麼樣的方法可以威脅你,真的是「仙拚仙」。
我記得很清楚,小時候我要給我媽媽要一個東西,我媽媽脾氣很好,從來不罵人,但是她很有原則,她不跟你硬來,說不行就不行,但是也不對你凶。那時候我看沒有得逞,我就開始躺在地上耍賴;那個地上滿涼的,我看她會不會捨不得。在那裡翻來翻去,打了好幾個跟斗,最後我實在覺得滿累的,我就走了,我媽媽如如不動在看她的《春秋》。不是看《春秋》,看她在看的書籍。真的一動也不動,連看我都不看。這不叫無情,這叫原則,這叫真正愛子女,不讓他養成威脅別人的習慣。第一次不得逞,他以後就不會再囂張了。
盧叔叔他太太本來走過來要勸她兒子,剛好夫妻兩個也挺有默契的,這個默契不是孩子出現狀況才培養,私底下還沒出現狀況要先講好,一個扮黑臉,一個扮白臉,恩威並施。一個家庭裡面沒有黑白臉扮演好不可能把孩子教好,不可能。兩個都黑臉,你的孩子跟你不親,他覺得回到家壓力很大,不親;兩個都扮白臉,孩子會騎到你的頭上去,相不相信?諸位朋友,要覺悟,要有警覺性。像我都很有警覺性,因為我知道「業不重不生娑婆」,現在來的孩子都不是等閒之輩。這是客觀的分析,有沒有道理?有!
我那個小外甥還沒出生,要取一個名字,拿去給人家算,這個名字取下去以後會不聽父母的話。不聽父母的話是結果,原因在哪?不要在結果打轉,絕對不可能說你給他換一個名字這個孩子的特質、性格就變了,哪有這種事情,那不就顛倒了?那我們不用修行,去換個名字就好了,是不是?現在的人太缺乏冷靜了,一窩蜂去改名字,花了一堆錢,搞得人家事務所忙得要死,然後也搞得人家同事、朋友都叫的亂七八糟,惱害眾生。改名字不如改個性、改存心;林則徐那句話要記得,「存心不善,風水無益」,存心不善改名字也無益,要抓到根本。
我就跟我姐姐講好,我說你不要聽這些話,孩子一生的命絕對不會因為他的名字改;當然你名字不要給他取阿貓、阿狗,那不行,要取好。這個名字是我們對他的期許,這才有意義。當這個外甥第一天到我們家來,他出生第二天就到我們家,他媽媽坐月子,不是他坐月子。第二天來,高手過招,我跟他對看了兩眼,從此以後我就不苟言笑,我對他都沒有笑容,為什麼?因為他的眼睛根本不像一個剛出生的孩子,左邊轉過來,右邊又轉過去,一副聰明伶俐的樣子。一個人聰明才會瞧不起父母,才會傲慢,「你怎麼這麼笨,連這麼點事都不知道」,所以聰明的人你要小心,你不把他的人格、德行扎好,以後那一定是傲慢無比。你不要在那裡樂得半死,「哎喲,我兒子從小就很聰明」,我聽到這個話都替他捏一把冷汗。現在太多奶奶、為人父母都在那裡炫耀得不得了,「才三歲,聰明得不得了」。三歲的孩子聰明不是好事,你要長養他的淳厚、長養他的孝敬之心、長養他的德行才對。
因為我看出來他太聰明,所以我就開始扮黑臉。他二三個月大的時候很多的親朋好友來看他都逗他,逗了一段時間以後就不逗了,然後走過來跟我們說,到底是我玩他,還是他玩我,你看那孩子不簡單。我從我的外甥了解到「業不重不生娑婆」的道理。但是業也是虛妄的,它是無始劫的一種習氣,只要你有好的教育、有好的方法,就可以把他的習氣轉化掉。所以你現在看到我的外甥,絕對無法想像我前面所說的這些內容,因為在四歲以前就把他轉過來了;現在看起來溫文儒雅,基本上跟我差不多。你要是一個好的緣把他轉化掉,那這夫妻要有很高的共識才行。
一個家庭要組得好,第一夫妻要有共識,不管在事業、在人生、在孩子的教育大事都要取得共識,再來,要同心協力一起把每件事做好,然後要有無限的愛心奉獻給這個家,要這樣去做。盧叔叔的太太對他也是很恭敬,而這一份恭敬是打從心裡恭敬。在我人生的歲月幾十年當中,我看到夫妻之間打從心裡互相恭敬的夫妻,我五根手指頭可以算出來,所見不多。那如何能讓對方對我們是真正的尊敬、恭敬,這不是求來的,這是做來的。
我記得在澳洲盧叔叔跟我講了一段話,他說我們做男人的沒有資格去要求你的太太一定要孝敬你的父母,你不能強迫性的去要求她孝敬你的父母;你應該要對你的太太非常的好、非常的體貼,好到讓她覺得我的生命當中有這麼好的丈夫真是太幸運了,而這麼好的丈夫是因為有這麼好的父母把他養大,教育他,所以因為太感恩了,感恩能有這麼好的男人來成就她美滿的人生,這一份感恩很自然的去孝敬公公、婆婆。還沒有結婚的男士舉手?好,請放下,這段話是盧叔叔的叮咛。你看,人的態度、人的一種心量能達到這樣的境界,絕對是風行草偃,那樣的德風在他身旁的人是最容易感受到的,哪有可能不感動的道理?
很多人都說愈親近的人愈難度、愈難影響,其實這個邏輯對不對?愈親近的人你一天當中言語、行為、造作他看得一清二楚,假如都如聖教所教,他哪有不佩服、感動的道理?為什麼愈親近的人愈難影響?是因為他把我們的底細摸得一清二楚,當我們講得太高做得太少,他在旁邊搖頭「說一套,做一套」,結果我們聽了以後又惱羞成怒,不服氣,那當然無法以德化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所以盧叔叔跟他太太很有默契,用眼睛告訴他的太太說你退下讓我來。這個眼神會不會用?回去練習一下,不然到時候是這個意思,結果先生領會剛好一百八十度相反,那就不大理想。他的太太就沒有說什麼、做什麼。
等吃完飯了,他的兒子還在那裡生氣,盧叔叔也不跟他生氣。氣不要亂生,「善用威者不輕怒(這個我們昨天有提到),善用恩者不妄施」,妄施其實就沒有智慧,妄施當中含有貪愛、含有一種谄媚在裡面。現在的大人都在谄媚小孩,「來來,給我抱一下,對我笑一下」,這谄媚小孩。妄施他就不珍惜,他會糟蹋你的施與。「善用威者不輕怒」,一個常常對孩子發怒的父母,到最後會有一個反應,你罵的時候這邊進去這邊出來。你注意去觀察看看,很會罵人的家長,他的孩子到十歲出頭就愈來愈皮,他在罵的時候他們已經練到如如不動,你把他成就的。不輕怒,一個不輕怒的人有威嚴,你不輕怒的時候他不知道你的功夫到什麼底線,所以他不敢亂來,不然你一出手就把他打到十萬八千裡之外,所以他不敢造次。
諸位朋友,什麼叫威?一個人的威儀從哪裡來?一個人的威嚴從哪裡來?是擺著一張臉很凶叫威嚴嗎?這都誤解了。有一句話提到「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這些官員不是怕我很嚴格,怕我什麼?廉潔有守,言行一致;一個非常廉潔的大官,底下的下屬不敢造次。你看包公底下的人敢貪污嗎?請問包公有每天在那裡罵他們嗎?沒有。言行一致才是一個為人長者、為人上司真正的威嚴所在,你要抓到本質。
一個父母說到做到,「凡出言,信為先」、「親所好,力為具」,每一句《弟子規》你都做到了,你的孩子看到你就肅然起敬,這是我的心得。因為我的父親很少開口訓我們,很少,但是無形當中只要父親在的地方就有那種威嚴,因為他有孝順、因為他工作非常的努力、因為他對家庭非常的有責任,那就是一種很沈穩的威儀。這是我長大以後從事教育,回過頭來看看自己的成長過程所體會到。
「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不會佩服你的才能,會佩服你的什麼?大公無私。我們要抓到那個本質。你為官者不是去耍我會跳舞、我會唱歌、我有很多能力,那都不會讓人民真正佩服你;他打從心底佩服你的是公平。「廉者吏不敢欺」,底下的下屬不敢欺騙你。「公則民不敢慢」,你非常大公無私,人民對你很畏敬,不敢對你傲慢無禮。所以「公生明,廉生威」,廉潔有威儀,公平我們為官才會清清楚楚。當然這不是一定指為官,你治一個家、治一個家族依然要公平,你才能夠把事情看明白,懂得怎麼樣去公平處理。中國的學問,從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一個道理,一樣的道理原理原則,統統適用,你要活學活用,這才是威嚴。
當盧叔叔說「來,收掉」,他的兒子還在那裡生氣,但是他不對他凶,依然很平靜。當天半夜他的兒子餓得受不了,自己爬起來到冰箱翻東西吃,吃冷的。第一次他不敢了,請問會不會有第二次?你第一次不妥協,他以後就不敢囂張,這就叫「慎於始」。諸位朋友,這三個字在教育裡面頻頻出現,因為這三個字做到了,你可以省百分之八、九十的力量,這句你沒有做到,這個道理你沒有抓到,你這一輩子疲於奔命,到眼睛要合上的那一刻都不得安心,因為孩子的壞習慣被養成了。要冷靜來考慮這些事。
你看小孩子玩玩具,玩了以後到處丟,你每天在那裡念「媽媽叫你收好都不聽,氣死了」,然後一邊罵還一邊幫他撿,那你要教到什麼時候?你沒有原則是不可能可以教小孩的。無規矩不成方圓,從今天以後家裡的人,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一家人教育原則要一致,孩子就知道什麼是是、什麼是非、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假如標准不一致,孩子是非善惡顛倒,比方說孩子犯錯,爸爸要處罰,媽媽馬上跑過來「哎呀,沒什麼,別罵了」,就把他牽到旁邊去了,能不能教?不能教;爸爸要處罰,奶奶、爺爺跑過來「哎呀,孩子還小,不用罵了」。當孩子犯錯有靠山的時候,他腦子裡不是留下「我錯在哪」,他的腦子裡留下的是「只要做錯事找誰就沒事了」,這叫聰明用錯地方,這叫逃避責任的功夫。
諸位朋友,現在的孩子逃避責任功夫高不高?很高。有一次我的學生打架,我把其中一個先叫過來,我說:你為什麼打人?這個孩子馬上說:老師,他也有。你看他的功夫很厲害,他們《孫子兵法》讀得不錯,常常會有聲東擊西之法,你沒點定功還不行。我眼睛連動都沒有動,我繼續看著他:我剛剛問你什麼?我問你為什麼打人,我沒問你誰打人。他知道踢到鐵板,頭就低下來了,不敢再找藉口,不敢再掩過飾非了。現在的孩子太厲害了,那個聰明都用錯了。
記得我小時候犯錯了,第一個喊打的不是我爸爸,是我爺爺,「打死算了」。我是長孫,「大孫頂屘子」。真的,我爺爺非常疼我,但是犯錯的時候都是他先喊打;在我媽媽的記憶裡,我爺爺常常都是告訴她「孩子不對就是要打」,都是我爺爺在催我媽媽要打。我犯錯的時候,我爺爺馬上站起來「你活該,誰叫你要犯錯」,就把我奶奶,因為他怕我奶奶堅持不下去,就把我奶奶帶上去了。在那個時候我覺得他們非常的無情,我沒有救兵可以搬,只好老老實實接受責罰;腦子裡留的都是「我錯在哪」,而不是搬救兵。
我的媽媽,每次我被我爸爸處罰,我媽媽都在旁邊一句話都沒有講,然後頭也低低的。為什麼頭要低低的?因為你頭抬起來,孩子還會用可憐的眼神看著你,這樣不好。我媽媽也是很厲害。你看我的印象當中,這些一幕一幕都是要成就孩子的品德,缺一不可。人生如戲,這場戲可要每個角色都要配合好才行。因為我後來從事教育,對很多成長過程、人格的形成就有比較深入的思考,會體會到自己家裡面這些長者的用心。
當我跟我媽媽講到這些事,我媽就說了,你爸爸那時候在訓你,我腦子裡都想「講這麼多他聽得懂嗎?」我媽媽真的覺得跟孩子講那麼多大道理他怎麼會懂?但是她都不插嘴,她只是心裡有這個納悶而已。我跟我媽媽說「統統聽懂了」,真的,你不要小看孩子的智慧。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爸爸講一句話,「一個人要懂得自愛,不要自己糟蹋自己」,這句話在我的人生非常的深刻。後來我還把它延伸到「一個不能自愛的人,沒有資格愛別人」,有沒有道理?有!隨順佛菩薩、聖賢教誨,這是真正懂得自愛,真正愛惜自己的真如本性,愛惜自己本善之心。
所以在家庭裡面教育孩子原則要一致,而且要有共通的語言,什麼是共通語言?《弟子規》是共通語言。所有家人都遵守《弟子規》教誨來做,一犯錯了馬上反省、改過,你的家風就樹立起來,這個很重要。在講孝的時候我們再把教育孩子整個包含各個原則再把它列出來,差不多有十條左右。這個六歲的孩子嫌菜太少也是很正常,他的母親、父親看這樣下去不行,運用各種方法終於把孩子帶回來,帶回來以後找了一家非常好的幼兒園,注重德行教育的學校讓他就讀。這間學校很特別,它的場地最小,不是很大,它的老師學歷最高,它的老師薪水最少。諸位朋友,從這幾個數字當中你們有沒有什麼體會?學歷最高薪水最少,代表這個幼兒園留住人才靠什麼?不是靠錢,靠什麼?靠理念,重視孩子的品德教育,靠這個理念,教育的使命。靠的是領導者的德行,他沒有用德如何能留得住這些在外面可以賺三倍、四倍薪水的人才?這位家長也很會判斷,把他送來了。
他的孩子來上課,他的母親帶著他,看到老師,母親跟孩子講「兒子,跟老師問好」,媽媽就先示范一下,「崔老師,你好」。這個躬鞠下去孩子不為所動,媽媽就說了:來,媽媽再做一次,你注意看,要鞠躬下去「崔老師好」。鞠了幾躬以後孩子連甩都不甩,母親心裡想「我快要上班了,再下去就來不及了」,跟老師道別就走出去了。走到幼兒園門口,要走出這個住宅區了,心裡又想這次不教他啥時候再教?要怎麼樣?慎於始,打了一通電話給她先生,她的先生二話不說,馬上跟公司請假趕過來。兩個夫妻走到兒子的面前,這個父親很用心,對他兒子講「兒子,今天爸爸教你如何跟老師問好,如何跟老師行禮」,說完開始示范,他爸爸鞠一個躬問一聲好,孩子不動,他繼續做。就這樣一直鞠躬,也不知道鞠了多少次躬,完全不疾不徐,很有耐心,鞠到他的兒子哭出來。兒子為什麼哭?被父親這一份用心感動了,被父親這一份用心提起他的慚愧了。那個孩子那一天邊哭邊鞠躬問好,沒有罵他也沒打他,重要的在以誠去指導,重要的是以身作則。
有一位母親聽完《弟子規》以後,帶著孩子出門,遇到一些親朋好友她的媽媽都會這樣拉拉她的手,叫她「叫人、叫人」,有時候拉沒有叫就用捏的,她的女兒回去就說「累死我了,我的喉嚨好痛」,都給她抱怨。這樣下去她覺得她累我也很累,後來這個媽媽想了,我不先要求她,我先要求我自己,她遇到所有的長者、親朋好友主動問好,非常熱忱的跟人家打招呼,跟人家問安,做了沒有多久,她突然覺得她的女兒很自然的都跟人家問好、問安,這叫上行下效。
有一個媽媽,說要尊重長輩,看到一個老婆婆要過馬路,路走得不是很好,她的媽媽就跟她女兒說:趕快過去把老奶奶扶好。她的女兒站在那裡不動,在那裡拉半天女兒還是不動。突然她念頭一轉,自己跑過去扶著這個老奶奶走過去,當她扶了沒多久,她扶著左手,她的女兒馬上跑過來扶著右手,以身作則最省力。諸位朋友,不要小看孩子這一個「老師好」,這個躬鞠得下去看起來是件小事,對他的心性可是件大事!成就了他的恭敬心、成就了他尊師重道的態度。這個孩子的學習狀況提升得非常的快,學習很好。
有一天跟他弟弟,他的弟弟四歲,他六歲,一起去坐捷運,在深圳,還有她媽媽也在,有一個老奶奶上了捷運車,手裡還帶了一個小孫子,六歲的孩子一看到,很自然站起來「老奶奶,這個位子給你坐」。老奶奶很感謝,對他道謝,坐了下來把小孫子抱起來坐在腳上,她的孫子馬上說「奶奶,你趕快起來,我要自己坐」,就在那裡很拗。他的奶奶沒有辦法,拗不過他,老奶奶站起來給自己的小孫子坐,當這個老奶奶站起來,這個四歲的弟弟站了起來,「老奶奶,這裡給你坐」。一個四歲的弟弟,一個六歲的哥哥,演出了一場敬老的態度,那個捷運車廂從那一刻以後,只要有老人上來一定有人搶著讓座。
諸位朋友,這樣的小孩什麼時候開始積福報?從小,他的生命價值從小開始,到了中年服務社會,取之社會,用之社會。而因為接受聖賢的教誨,他的人生將是愈陳愈香,為什麼?因為他的智慧會隨著他年齡的增長愈來愈成熟,愈來愈高深。一有了智慧,所有的晚輩、所有的親朋好友巴不得常常來親近他,向他請教。盧叔叔今年五十多歲了,每次過爸爸節的時候一堆年輕人要幫他過爸爸節,都叫他「盧爸爸」,當在過爸爸節的時候,他的兒子都會有點吃醋「到底是誰的爸爸!」你看,這樣的晚年你還怕沒有人照顧你嗎?這樣的晚年過得很有尊嚴,都是孩子、晚輩來請你「爸爸,拜托啦,來我家住一個禮拜,來我家住一個月」,是求你去住,那絕對不一樣。他的晚年享福,有天倫之樂,他的晚年智慧可以讓更多人受益,而且他的人生不會隨著他的生命結束而終止。
諸位朋友,孔老夫子死了嗎?夫子的《論語》,夫子的風范、教誨已經承傳了幾千年。范仲淹死了嗎?范仲淹千年之後的後代在二00二年被邀請到山東曲阜參加全球華人讀經會,他是貴賓,他嫡傳的子孫走上台去唱了一首歌,叫「岳陽樓記」,當他唱到那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在天之靈他也會很欣慰,他當初人生的決定太正確了。我想范仲淹會在哪?我看應該在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從范仲淹的行持可以了解到他一定是佛教徒,那種「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胸懷。這個答案等你們往生以後再確認,確認完跟我打一個招呼,這樣我講會更確定。你看生命無限延伸,這樣的人生太有價值了。
諸位朋友,我們的師長今年七十九歲,走到世界各地都是萬人空巷,要跟他老人家學習,希不希望你孩子的人生跟老人家一樣?希望的話就要從小培福、造福做起。人生格局的不同也只在一念之間,是自私自利還是時時懂得利益他人,人不明白一個真相,利益他人才是真正利益自己,因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我們做這樣的分析最重要的還是要提起對聖賢教誨的信心,有了信接下來要解,有了解要行,解了以後行得徹底,行得徹底證入的境界就愈深愈廣。
諸位朋友,這一句「愛人者人恆愛,敬人者人恆敬」,每個人解的深度不一樣,行的境界不一樣,契入的狀態也不一樣。信解行證是無止境的循環,你證入到哪、什麼樣的深度,你的信就到什麼境界,愈信就解得愈深,就一直學無止境。要解必須好學近乎智,「學不倦,所以治己也」,對治自己的習氣。而好學第一件要事,「學貴立志」,諸位朋友,我們現在上課立了什麼志?你來上課以前立了什麼志?還是你只是來聽看看蔡老師講的好不好?有的人來上課的時候看到我講了一句話「蔡老師是男的!」真的,很多人糊裡糊塗就來了。有沒有人現在還搞不清楚狀況的?那我們實在太愧對你了。
要立什麼志?為往聖繼絕學。來,掌聲鼓勵,胸懷大志。「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句話是宋朝張載夫子講的,前面還有兩句。你們以後覺得中氣比較不足,可以把這四句話念一下,當然念的時候要像現在這種狀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其實這樣的志向是要做一個好的炎黃子孫。以前讀書人不是看自己的家,是看天下,他要對天下負責,他要承傳大道,他要「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他希望他的一言一行、希望他人生的態度都能成為後世的典范,他要為整個民族負責,所以我們要定位在「學為人師,行為世范」。
以前聽這樣的言論好像跟我沒關系,聽起來好像壓力很大。哪有什麼壓力大?我們不是好高骛遠,我們了解到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每個人都從修身做起,都能夠達到利益這個社會國家的影響力,所以不可妄自菲薄。這一節課我們先上到這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