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相勸行念佛 悉名行大悲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相勸行念佛  悉名行大悲
──2009年7月19日上午,於「江門念佛會」開示(一)
 

智蓮社安提法師,妙渡法師、各位法師、各位蓮友:

南無阿彌陀佛

今天在這裡和大家宣講彌陀慈悲救度的法門,是一件很殊勝、難得的法緣!稍早外面的風雨還很大,但現在卻是風和日麗,這是各位蓮友虔誠的感召,希望大家能夠把握這良好的法緣,專心聽聞阿彌陀佛慈悲、平等、廣度眾生的救度法門。

今天早上要講的內容,就是大家手上的這一張「江門念佛會贊頌詞」,請大家看內容: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虛行,遇緣即應。

什麼是「法」?什麼是「道」呢?「法」的范圍非常的廣,宇宙間,任何事、任何理,有形無形,凡是存在於世間的一切都可以說是法,例如我們的身體,所住的環境,所處理的事情,乃至思想觀念……等等。可是任何一法皆不可能單獨存在,一定必須仰仗各種緣,例如我們這個身體,從嬰兒到長大,也都是仰仗種種的緣。首先,嬰兒的出生基本上必須具備三種緣,就是父親的精子,母親的卵子,以及他本身的神識來投胎,然後經十月懷胎成長,這幾個因素缺少一個,就不可能出生。而嬰兒出生後,能夠健健康康的長大,正正當當的為人,也是要靠種種因緣。

今天,這裡可說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也是要靠種種因緣,這就是「法不孤起,仗境方生」;如今,善導大師的純粹淨土法門能夠在這裡興起,首先是有淨土宗慧蓮淨苑妙渡法師、香港淨宗學會的總干事,以及廣州念佛會的蓮友所促成,當然,還因為有智蓮社安提法師的發心共襄盛舉,提供這個佛法的道場,作為專弘專修念佛的念佛會,這叫做「道不虛行,遇緣即應。」

任何有形無形事件的產生與建立都必須要靠「緣」,所以佛陀說:「萬法因緣生,萬法因緣滅」,家庭的美滿,團體的和諧,社會的安定,人心的淨化,也都要靠良好的緣,因此大家要盡量創造良好的緣,使得存在於生活中的一切都能夠獲得美滿、和諧、幸福的果。

接下來:

《大悲經》言:
若能輾轉相勸行念佛者,此等悉名「行大悲人」。

這段法語,意義很深廣,是由我們淨土宗的另一位祖師──道綽大師,在他的《安樂集》首先引用。這一段的全文是:

何名為大悲?若專念佛相續不斷者,隨其命終,定生安樂。
若能輾轉相勸行念佛者,當知此等悉名行大悲人也。

意思是說,如果能相續不斷的稱念阿彌陀佛,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一定會來迎接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如果能將這個念佛的法門相互傳播,不但自己念佛,也勸大眾念佛,這種傳播念佛的人,就是在行大悲,這樣的人就是「行大悲人」。

要稱為大悲人是不容易的,這個世界上能夠完全稱為大悲人的只有佛,所以佛又稱為「滿足大悲人」──徹徹底底、圓圓滿滿、毫無缺陷地在行大悲,所以只有佛才堪受這樣的尊稱。

可是,雖然我們仍煩惱強盛,但是只要我們自己念佛,也勸人念佛,雖然我們還不是佛,釋迦牟尼佛就贊歎我們說:「你也是在行大悲,你也是行大悲人。」因此,只要我們念佛願生極樂,也勸人念佛願生極樂,我們就足夠被稱為行大悲人,所以念佛人尊貴不尊貴?(眾答:尊貴)釋迦牟尼佛在《觀經》說:

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

念佛人是地球上六七十億人口當中的「芬陀利華」。芬陀利華是什麼花呢?是非常尊勝、非常高貴、非常難得、非常稀有的大白蓮華。芬陀利華本來是用在尊稱佛陀的,在這個地球上,能被贊歎為芬陀利華的只有釋迦牟尼佛,可是釋迦牟尼佛卻也贊歎我們念佛人是人中的芬陀利華,念佛人可貴不可貴?(眾答:可貴)那就應該好好珍惜我們念佛的法門,盡一輩子專念阿彌陀佛永不改變。如果退轉了,豈不是失去芬陀利華的尊稱?也失去了往生這麼一件大好的利益?

宗祖善導大師在《觀經疏》說:

若能相續念佛者,此人甚為稀有,更無物可以方之,故引芬陀利為喻。
……
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勝人也。

其實這五種尊稱,只有佛才配得上,佛是真正的「好人」,這跟一般的好人不一樣,所以又說是「妙好人」,是一般人中的「上上人」,在此世間,成佛的只有一個,是最「稀有」的,因此是「最殊勝」的,沒有任何人能夠跟祂比,所謂「天上天下無如佛」。可是釋迦牟尼佛卻以芬陀利華來贊歎我們,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現在念佛,臨終就必定往生,往生就必定快速成佛,就必定會廣度眾生,所以念佛是因,往生成佛是果。

往生,不是逃避到極樂世界,也不是到那裡享受,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後,我們的心量自然就會廣大,不但所有的煩惱業障能夠消除,而且也能夠生起跟佛一樣的慈悲智慧,因此現在的念佛人就是未來之佛。

當然,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將來也都能成佛,但就如剛剛所講的「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雖然有佛的種子,將來會成佛,可是如果沒有依仗念佛的因,缺少往生的緣,那就無法快速成佛。所以念佛的法門,就是成佛的法門。

凡是學佛就必須學佛的大悲心,學佛大悲心是菩薩的願,《大乘經》就說:「菩薩的願有兩種,一種是上求菩提,另一種是下化眾生。」上求菩提的目的,就是為了救度眾生,可是如果自己沒有度脫,怎麼有能力度脫他人呢?就好像沉溺在海中載浮載沉,身不由己的人,他自己都沒能力游上岸來,怎麼能夠普遍救度沉溺在海中的人呢?同樣的道理,在生死的大海中,如果彼此都還是凡夫,尚且需要靠別人來救度他,他哪有什麼能力去救度別人呢?所以已發心的菩薩,他一定要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後,才有能力徹底的救度眾生。而我們依念佛往生極樂世界,這些目的就通通能夠達成了。

《莊嚴經》說:

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慈悲,利益諸群品。

這一段法語非常的好,才四十個字而已,希望大家能把它背起來。這段的大意是說,阿彌陀佛祂當初發願的時候說:祂如果成佛的話,祂的佛名要叫作「阿彌陀佛」,如果有眾生聽到這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曉得這一句名號是平等、沒有條件的要救度所有眾生,因此就隨順祂的誓願,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願生極樂世界,完全依靠祂,接受祂的救度,如果這樣,十個人念佛十個都往生,一百個人念佛一百個都往生。一切眾生,不論是誰,是出家眾還是在家眾,有修行沒修行,只要他願生極樂世界,專念彌陀的名號,阿彌陀佛就說──「具來我剎中」,全部讓他們都往生到極樂世界。

那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後的外相是怎麼樣的呢?──「如佛金色身」,就像佛一樣的金色身。阿彌陀佛是紫磨真金色,為什麼是金身呢?所謂「真金不怕火煉」,佛身是最真實的,永遠不會生老病死,永遠的存在而不改變,這個就是金色。我們現在都有煩惱,都是虛假不真,身體都會生老病死,不能永遠存在,可是一旦往生極樂世界,心是真實不虛的,生命也就永恆的存在,不再生老病死了。

佛身是金色,金色也代表祂是完全的純淨,沒有貪瞋癡的煩惱,沒有業力的障礙,也不會有妄想雜念,所以心非常的平靜,因此就感得了金色之身。我們凡夫在這五濁惡世,煩惱重重,雜想紛飛,可是極樂世界是涅槃的境界,我們一旦往生,心就清淨了,也就感得跟佛一樣的金色之身,所以說「如佛金色身」。

「妙相悉圓滿」,阿彌陀佛相好莊嚴,無以倫比,佛有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法身是沒有形體的,我們看不到、聽不到、摸不到,也想像不到。但是佛的報身卻可以看得到,報身有多大呢?如同虛空之大,在《觀無量壽經》中就用「八萬四千相好」來形容阿彌陀佛的高大身及相好。以應化身來講是三十二相,我們往生極樂世界,這些妙相就通通圓滿具備,一樣也不缺少。三十二相就是佛的身相,如果不是佛,是不具備三十二相的,只要成佛,一定是三十二相,這是從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間的應化身來講的,所以釋迦牟尼佛是三十二相。

在三十二相當中,我們有具備其中一相嗎?很慚愧,我們連一相都沒有具足,如果能具備其中一相的話,我們的智慧、福報、慈悲就很廣大。不過,不用自卑、也不要遺憾,到了極樂世界,不只一相,三十二相、百千萬相、八萬四千相就通通圓滿具足。所以「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是表示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後,就是跟阿彌陀佛一樣的無量光、無量壽。

「亦以大慈悲,利益諸群品」,往生之後,相是佛的相,心也是佛的大悲心,有大悲心就可以利益群萌,廣度眾生了。因此,念佛人──尤其是輾轉互相勸化行念佛的念佛人,釋迦牟尼佛就贊歎他是「行大悲人」。

佛說了八萬四千法門,要我們所有的法門都學是不可能的,可是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功能和力用就等同廣學無量法門。所以,念佛必定往生,往生必定成佛,念佛往生,往生成佛,就是「上求菩提」,之後回入娑婆廣度眾生,就是「下化眾生」。因此,不論上求菩提也好,或者下化眾生也好,在專一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當中,就都圓滿成就了。

可能有人會認為,往生是往生了,可是往生並不表示成佛,往生之後還要好長好長的時間才能成佛,而且我們凡夫往生到極樂世界,跟那邊的大菩薩不能相比,尤其跟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更不能比,其實這種觀念是錯誤的。為什麼呢?因為淨土法門本就是不可思議的法門,不可以用我們凡夫的見解去解釋它,這樣一定是錯誤的,我們應該看經典的解釋,依經典所講的來理解淨土的現象才是正確的。

《無量壽經》言:

智慧高明,神通洞達,鹹同一類,形無異狀;但因順余方,故有天人之名。

極樂世界雖然有菩薩、聲聞、人天這一些名稱,但是這只是隨順其他佛土名稱而講的,他如果是菩薩往生去的,我們就稱他為菩薩;他是聲聞、緣覺往生去的,那就稱他聲聞、緣覺;若是天道的眾生、人道的眾生,往生去的,就稱他為天、人,這是從他原來的身份來講的。但往生極樂世界之後,內心的證悟、外顯的神通,以及外相,跟佛都是一樣的,所以才說:「智慧高明, 神通洞達,鹹同一類,形無異狀。」也就是說,外貌同是金色身,妙相都是圓滿的。

到了極樂世界,我們跟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是一樣的,只是祂稱為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而我們沒有稱為這一種名稱,但其實都是一樣的。所以往生極樂之後,觀世音、大勢至菩薩的功德沒有更多,我們去,功德也沒有更少,是平等平等的。佛法的可貴,就是平等,所謂「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平等無有高下的法就是佛法,這樣的法才是正法。如果我們往生去了,跟佛不一樣,這就不平等、有高下,那就不是佛法。

我們都有佛性,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的佛性沒有比我們增加,也沒有比我們的佛性更清淨;我們的佛性跟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的佛性比,沒有減少,也沒有絲毫的污穢。佛性是一樣的、平等的、沒有差別的,佛性當中有無量的慈悲,無量的智慧,無量的神通,無量的願力,無量的道心,能夠廣度無量的眾生,到了極樂世界,我們的佛性自然就展現了。

我們現在雖然有佛性,但是因為被我們無始以來的無明與煩惱蓋住了,所以真實清淨的佛性展現不出來,展現出來的都是煩惱的、情緒性的、追求五欲的,一點也不真實;不過,也因為我們的無明煩惱是虛假的,不是真實的,所以可以被消除,而無法消除的,就是我們的佛性,因為佛性是真實的,永恆存在,永不改變的,所以永遠不會被消除。但是若靠我們自己的力量,要在這個娑婆世界清除無明煩惱是絕對不可能的,可是到了極樂世界,當下就能夠清除。

祖師用一種比喻來說明:有一個很大的房間,一劫、百劫、千劫、萬劫、無始劫以來,這個房間都是黑暗的,有一天,這個房間長久被密封的窗戶被打開了,外面的陽光照進來了,那這個房間的黑暗當下能不能夠消除?(眾答:能。)這個房間黑暗已經好久好久了,無始劫以來一直都是黑暗的,為什麼光明一來黑暗立刻就消除了呢?因為它的黑暗不是真實的,光明才是真實的,所以光明一到,黑暗當下就消除了,這是同時的,很難說是光先到,暗才消除,或者是暗先消除,光才到。

極樂世界是怎麼樣的世界呢?極樂世界也叫「無量光明土」,目的就是要消除所有眾生無始以來的無明之暗,所以我們一旦往生極樂世界,我們的無始無明、煩惱業障,就像光來暗去,當下消除。由此可知,只有往生極樂世界,才是快速成佛的境界,我們淨土宗的一位祖師昙鸾大師就說「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過,這當然不是靠我們的功夫,也不是靠我們的功德,我們凡夫沒有這個力量,完全都是因為阿彌陀佛的願力。阿彌陀佛在因地還是法藏菩薩的時候,就發了四十八大願,要建設清淨莊嚴的國土,而且這個國土的清淨莊嚴是超越十方淨土的,使我們不清淨的凡夫到了那裡,就能夠清淨,這是阿彌陀佛的大悲心啊!

念佛往生不只是大慈悲,也是大智慧,沒有大智慧,不會選擇念佛;念佛也是大福報,沒有大福報,怎麼能夠遇到念佛法門呢?我來說一件故事,在北宋時代,有一位高僧元照律師,元照大師或許大家比較陌生,可是研究佛教的人,或是曾在佛學院上課的學生,尤其是研究戒律的,肯定知道,因為他是律宗的一位祖師。元照大師他深入經藏,非常有學問,也很有智慧,在北宋時代是鼎鼎有名的。

元照大師開始學佛的時候是不念佛,也不求生極樂世界的,他要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廣度三惡道的眾生,他認為往生極樂世界是去享受,所以看到念佛的人,他就會輕視,認為都已經遇到佛法了,怎麼還要到極樂世界去呢?應該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弘揚佛法廣度眾生才對啊!他這樣對不對呢?也對,也不對,我們繼續探討下去。

元照律師一直都盡量在培養大悲心,也常做空性的觀想,為什麼要做空性的觀想呢?了解一切都是因緣法,沒有主體,是變化的,以此來破除執著親人恩愛的心,執著五欲貪求的心,執著不平不滿瞋恨的心,進一步讓心也空了,使生生世世不會因為執著而墮落;而培養大慈大悲的心,才能夠進一步來度眾生,這就是元照大師當時的觀念。可以說他是志在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只是這樣真能夠圓滿嗎?不可能的。

有一天,他身染重病,在病苦當中,他的身心只有痛苦,痛苦來的時候,身心煩躁不安,平常觀空的功夫一點也用不上,此時此刻,如何才能讓痛苦降伏下來,是他最大的願望了,這個時候大悲心也生不起來了,只想希望能夠早一天離開這個病苦。所以,在健康的時候,認為自己要生生世世在娑婆廣度眾生,可是他功夫還沒有到呀,單單這個病苦,他就受不了了,平常的空觀、大悲心可以說是煙消雲散了,他只有希望自己能夠快點好起來。

不久,他的身體好了,他就很忏悔,知道自己以前那種觀念是不切實際的,所以他就開始留意念佛往生淨土的法門。剛好他看到天台宗智者大師所寫的《淨土十疑論》,智者大師說:「初發心的菩薩,還沒有得到無生法忍的果位之前,必須要往生有佛的地方,親近佛,跟佛學,不要離開佛,直到你證了無生法忍,才可以離開佛,到十方世界救度眾生。」這個時候元照律師才徹底的醒悟,而專修念佛,願生極樂世界,要親近阿彌陀佛。

在《淨土十疑論》中,智者大師也引用了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說:「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眾生者,無有是處。」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具縛凡夫就是指煩惱還沒有降伏的凡夫,這樣的凡夫說他有大悲心,要在這個五濁惡世救度痛苦的眾生,這是不可能的。他雖然發了菩提心,想行菩薩道,但是就像嬰兒一樣,不可以離開父母;雖然他也是人,可是他現在還只不過是一個嬰兒,還不能走、不能跑,要跟大人一樣做粗重的事情是不可能的;也好像一只幼鳥,它雖然是鳥,有翅膀,但它還是只幼鳥,不是大鳥,要它在高高的天空上飛翔,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先在樹枝間練習,訓練它的翅膀,將來就可以在高空中飛翔。元照大師看了這一些法語,就徹底了解,必須先往生極樂世界才能夠圓滿他的大悲心,圓滿他的菩提心。

所以,自己念佛,也勸他人念佛,就能夠圓滿大悲心,這樣的人,釋迦牟尼佛就贊歎他是大悲人。今天早上我們就先講到這裡。

南無阿彌陀佛

 

上一篇:勤行一生常念佛 安詳如意往西方生
下一篇:淨空法師法語:讓他看了受感動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