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無邊行相,這是講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到等覺,都包括在其中,《華嚴經》上所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初學的菩薩對等覺菩薩的課程學不學?也學了,哪是等覺的?《華嚴經》上講的十波羅蜜,文殊菩薩修的,十大願王,普賢菩薩修的。我們現在有沒有學?有,我們也有這個課程,我們也在學習,可是功夫不能跟他們比,不是沒有學。
我們再問,十地菩薩、等覺菩薩,他還學不學初信位的菩薩課程?初信是小學一年級,那個博士班的學生學不學小學一年級的課程?學,沒有丟掉。小學一年級是什麼課程?「父母呼,應勿緩」,文殊、普賢菩薩他父母叫他,他要不要應勿緩?要!沒有丟掉,這叫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別說文殊、普賢《弟子規》條條做到,阿彌陀佛有沒有做到?不說從前,現在,釋迦牟尼佛有沒有做到?毗盧遮那有沒有做到?圓滿的做到了,沒有一天丟掉的。你說他學得多扎實,這是我們要明了,我們要學習的。不是說學完了,我們境界提升,下面這一層不要了,哪有這個道理!我們蓋大樓,蓋到二十層、三十層,能不能把地基丟掉?地基是什麼?地基是《十善業》,地基是《弟子規》,地基是《感應篇》。所以現在有一些人,我們可以說他粗心大意,表現出來的是心浮氣躁,他確實學習提升了,提得很高,下面都不要,所以一生在德行學問上都不能成就,原因就在此地。小朋友學《弟子規》,很可愛、很認真,見到人都有九十度鞠躬;你學到中學,還好,還有點禮貌,大概有個十五度;念到大學,點點頭就好了,愈往上好像對下面那個基礎就愈來愈遠了,這不成就。這就是孔夫子講的,「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則不足觀也」,就這個意思。愈學愈傲慢,愈學愈瞧不起人,這錯了,這就說明什麼?你把你的根忘掉,你把你的基礎丟失,道理在此地。正常現象是什麼?學得愈深愈高愈謙虛,我們中國古人有一句話說得很好,叫「學問深時意氣平」,愈是有學問、愈是有德行的人,愈到年長,意氣愈平,見人愈恭敬、謙虛,這就對了。要有驕傲、貢高我慢這種習氣,那你退轉了。退轉,這怎麼回事情?你學的是知識,與道德智慧不相干;你的道德智慧退轉,你的知識進步了。如果說學佛,我們可以說是你的佛學進步,你學佛退步了。學佛跟佛學是兩碼事,佛學進步,學佛退步。你要是學儒,儒學進步,學儒退步了。這個道理要懂,然後才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去學習、怎樣成就。所以你看看普該菩薩無邊行相,從初發心到等覺菩薩統統都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都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裡頭。
文摘恭錄—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六三卷) 2009/11/15 檔名:12-17-2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