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傳統文化與建構和諧社會3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幸福人生講座—傳統文化與建構和諧社會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三集)  2005/4  中國地質大學  檔名:52-143-03

  大家晚上好!諸位同學,鳳凰要飛了,鳳凰是誰?中國人,是不是你?是。首先哪一只鳳凰要先飛?我們自己要先飛。所以中國文化說的「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根本」,修誰的身?修自己。當我們每個中國人都從自我的修身開始提升的時候,那將可以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君子務本」,根本就一定要從自己做起。我們要了解整個中國文化為什麼會退喪下來的根源在哪?在知行不合一。假如在這一、二百年所有的讀書人都知行合一,中國文化會不會敗喪下來?支持都來不及,所謂「桃李不語,下自成蹊」,還有可能來破壞嗎?

  我每到一個地方會去看當地的人文,因為當地有一位聖哲人出現,都將可以教化一方。所以我到海口去的時候就去參訪當地有位聖哲叫海瑞,明朝的一位忠臣,我們一定都聽過海瑞怎麼樣?罷官。那當時我走進去的時候,看到哪一句話?我們當老師都有一個壞習慣都會考試,你們第二節沒專心聽,哪一句話?來,掌聲鼓勵!很認真聽,「粉身碎骨全不顧,只留清白在人間」。海瑞用他的一生演出了什麼德行?廉潔有守,為國為民的德行。

  所以弘揚文化是用說的還是怎麼樣?做更重要。假如只有說而沒有做,不只對文化沒有貢獻,還會讓他人瞧不起文化。現在對中國文化認知清楚的人多不多?不多!假如現在我們開始學習,結果回到家裡也不孝順父母,這樣不只沒有弘揚文化還毀了文化。你爸爸媽媽會說:學中國文化學成這樣,學《弟子規》學成這樣。那就麻煩,不只無功,還有過失。

  諸位同學,你這個禮拜早上有跟爸爸媽媽說早上好的舉手?好,孔夫子說舉一隅要以三隅反,「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我們要舉一反三,問候父母是一個孝心,一個恭敬心。那在學校裡面,誰是我們的父母?老師,你們沒聽過一句話嗎?孺子可教也。所以我們這一份恭敬心可以對我們的師長,有跟老師說:老師,早上好,昨天睡得好嗎?有沒有?你看都沒有。假如有很多同學都這麼問,我們一定可以發現地質大學的老師那一天走路都是用飛的,心情太愉快了。對一切長輩我們都可以把這一份孝敬之心提上來。所以真能力行一定可以提升自己,一定可以感化別人。

  所以海瑞一生為國為民,他要到的地方還沒就任,當地所有的貪官污吏,還有地方這些社會比較霸道的人,統統都先撤離了。因為他們知道海瑞來,他們絕對沒有生存的空間,自己就走了。所有的人民都非常愛戴他。當然,他的一生也宦海沈浮,有時候也被領導者誤解,但是他絲毫不減效國之心,後來也都被朝廷大大的啟用。他最後一任是在南京當官,結果在任內就去世了。因為中國人重視的是落葉歸根,所以他死後就要把他的靈柩運回海南來。當要離開南京的時候,萬人空巷,所有的人民都穿著孝服幫他送終,如喪考妣,就像死了自己的父母一樣。當我們每個讀書人、每個知識分子都真正把聖賢的教誨做出來,這是真正弘揚中國文化。所以學貴力行,學問貴在能夠身體力行。

  在唐朝時候有個讀書人叫白居易,他晚年學佛。那「佛」是什麼?中國字我們看一下,他晚年學佛,這是形聲字,我們六書造字是含有人生的智慧在裡面,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弗」,所以佛是什麼?佛是人修出來的叫佛,在印度話叫佛陀耶。用中國可以理解的文字解釋,這個佛的意思就叫覺悟的人;再白話一點,叫明白人,當一個明白人。我們來看一下,學習、學習,這個學就是學什麼?就是學覺悟。「讀書志在聖賢」,聖賢是什麼?就是明白人。聖賢人不是供得高高的叫聖賢人,聖賢人是在當兒子的時候知道如何當一個孝子;在當先生的時候,如何當一個好先生他明白;在當父親的時候,他知道如何教育好他的孩子,這叫聖賢人。

  我們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非常有包容性,所以在這幾千年來各種宗教文化一進入中國都融合成一體。在清朝時候,曾經儒道釋三教也發生一些沖突、一些批評,互相批評。那時候的皇帝雍正寫了一篇「上谕」就提到這三教「理同出於一原,道並行而不悖」,這三教的教化統統是同一個根源。哪個根源?「人之初,性本善」的根源。所以諸位同學,中國沒有宗教,中國所談的教都是教育,一家之言。這個「宗教」的名詞是外國傳過來的。在中國的宗教是什麼意思?宗是指禅宗,教是指教下,都是修學教育的學科、法門。所以中國人重視的是教化的工作。所以讀書人在這三教的薰陶之下,不斷提升自己的學問。

  所以白居易他就上了高山去請教鳥窠禅師,那是當代的一個高僧。諸位同學,為什麼很多讀書人都要上山去請教高僧?這都有原由的。因為古代的高僧要出家,這些出家人要出家必須先考試,而這個考試的難度跟科舉差不多,所以他必須考過了這個試,國家發給他一個證書,你們都不知道?對!發給他一個證書,然後他拿著這個證書可以到各地的佛寺去住,他有這個資格。他只要考過了,他出家可以所有的佛寺都應該給他住,所謂「十方來十方去」,十方道場,都有這個規定。出家人的道德學問特別高,所以當地的一些官員都會去跟他們切磋。

  這個規定現在有沒有?沒有。誰把它廢除的?清朝有個皇帝特別喜歡佛法,叫順治皇帝,他好幾次都出家,後來好像也出家了。他就覺得出家很好,所以希望所有的人,只要有願意的就讓他來出家。他的心好不好?好,那好心會不會做錯事?所以要有智慧,不是當下你覺得好就好,你還要看到它往後的影響。智慧是可以高瞻遠矚。他的用心很好,所以好,誰都可以出家,阿貓跟阿狗也可以出家,整個弘揚佛學的素質馬上怎麼樣?快速下降。所以很多人一接觸到出家人都說:你是不是有哪裡想不開?你還是不是受到什麼刺激才出家?這個我們要對文化了解。

  出家人是一個行業、是一個職業,他們是搞教育的。他把頭剃掉只是告訴你,他是代佛陀說法。我們了解一下,西方的佛陀一生做什麼事?他四十九年都教書,是一個徹徹底底的教育者,社會教育工作者。出家的人是干跟佛陀一樣的教育工作,所以那是行業。我們要尊重他的行業,他的價值。所以你看一個好心卻把佛門的素質整個都當下來,這叫正中偏。所以這個善你要會判斷,不然會以善心行惡事,這叫正中偏。

  如何去看流弊問題,在孔老夫子對待他的學生當中有兩個例子,我們可以去體會看看。有一次子貢他出外做生意,魯國有個規定,只要你在其他的國家看到自己的人民,你只要把他贖回來,比方說你用一兩把他贖回來,之後國家會把贖金還給你。那你贖人有沒有負擔?沒有負擔,而且又可以救自己的國人,所以大家很歡喜去做這一件事。剛好子貢遇到了自己的國人被賣了當奴隸,他就把他贖回來。結果贖回來以後官府要給他錢,子貢有的是錢,所以子貢說不用了。他沒有拿。當他走出官府,當這個消息傳開的時候,所有的人民對他的評價是什麼?好清高!是不是?你看子貢走出去,走路都怎麼樣?有風。所有一般的人民都稱贊子貢好清高。結果子貢走到老師的面前,還雄赳赳氣昂昂,夫子跟他說:子貢,你做錯了。他很驚訝,為什麼我做錯?

  另外有一件事,子路有天走在路上,看到一個人掉到水裡快要溺斃了,子路的個性怎麼樣?見義勇為。他腦子還沒起第二個念頭,都還沒想到我跳下去會不會淹死,馬上就跳下去救人,把那個人救起來。他本來已經到鬼門關繞了好幾圈了,現在被子路救回來,內心非常感謝,太高興了,就把他的牛牽來:子路,送給你。要不要收?要。子路看他盛情難卻就把這個牛牽回來,孔子說:你做對了。

  一般的人民會稱贊誰?會覺得誰比較高尚?子貢。子貢不拿人家的贖金為優,子路牽人家的牛走為劣。但是孔子就分析給他的學生聽,他說魯國窮人多,富人很少,當他要去贖人的時候,他的經濟上都有壓力。假如他要去贖人的時候突然想到,子貢贖人都不拿贖金,假如我贖人拿了贖金,那我比子貢就矮一截差一等。當他在那裡猶豫的時候,有沒有可能造成他不救人?有可能。假如一百個人要救人,突然有一個人因為這件事而猶豫沒救人,那可能就讓一個人不能得到自由,甚至於是讓一個家庭不能得到美滿,不能得到男主人的照顧,那影響就很大!所以孔子告訴子貢,你做一件事要能審時度勢,要能看到整個社會的狀況。因為你是讀書人,一個動作會影響社會風氣。那子路跳下去救人,這是見義勇為,所以這件事情一傳開,大家會覺得好心有好報,可以得到一只牛。民風就會轉而勇於去助人、去行善。所以善還要看到它往後的影響,往後的流弊問題。

  那換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我們今天幫助身旁的親友,你也要看深遠一點。比方朋友之間有所謂的通財之義,朋友沒有錢的時候,我們要在道義上去幫助他,這樣講是對的;但是你也要有理智去判斷他拿著這個錢要做什麼?假如他是拿去賭博,你要不要借給他?當然不要;假如他是拿著錢去請女朋友吃飯,要不要?你們很有判斷力。不能因為交了女朋友,為了打腫臉充胖子,到最後那個臉會怎麼樣?會爆掉。他在打腫臉的時候,連他的家人都要遭殃,可能常常要寫信回去,字跡潦草,但是裡面有一個字寫得特別清楚,你們怎麼知道?所以對待事情要有理智,要有判斷力。

  當時候的讀書人常常,我們俗話講「無事不登三寶殿」,因為這些寺廟都蓋在很高的山上。除非生活上、工作上有問題,不然很少人會去佛寺。白居易到了寺院之後就問鳥窠禅師說:如何學佛?如何當一個明白人?接著鳥窠禅師講了八個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講完之後,白居易哈哈大笑,他說:三歲小孩都知道。鳥窠禅師接他下一句,八十老翁做不得。

  三歲小孩都知道,八十老翁做不得。諸位同學,這句話已經點出來學問的樞紐、學問的得力處在哪?在做,不然不得受用。俗話講「真龍」,真正的龍,「得一滴水,可以遍雨世界」,他得一滴水就可以遍雨世界,他懂得拿著這一滴好好去發揮。一個人能懂力行一個善言,將可以利益一方。我們看到古代這些聖哲學習的態度,像顏淵,顏淵是「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他得到一個善言就徹徹底底去把它落實,那他就提升自己又造福別人。這是「真龍得一滴水,可以遍雨一世界」。那泥龍,「泥龍縱泡之水中,也不免喪身之禍」。雖然它得了那麼多水,它不會用,最後怎麼樣?被水淹死了。

  所以諸位同學,求學問只有好處而沒壞處嗎?不見得。所以《弟子規》有一句話很重要,叫「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我們今天求學問,學了不去做,不只沒有好處,還會長我們的傲慢、浮華之氣。諸位同學回想一下,在四、五千年的歷史長流當中,禍國殃民者讀的書多不多?多。對!為什麼最後會禍國殃民?他的學問沒扎根。扎根在知行合一才是真扎了根。

  有個朋友,他已經研究所畢業,有天回家幫母親做一些家事,有一件比較簡單的事他把它搞砸了,他母親隨口就說:你怎麼這麼笨,怎麼連這點事都沒做好。這位朋友聽完以後很生氣,板著一個臉對他媽媽說:我都已經研究所畢業了,你還罵我笨。諸位同學,研究所給了他什麼?你還罵我笨!你看,活到老學到老。社會很多學問,生活有很多啟示,都需要我們用謙卑的心去領受。假如因為讀的知識多了、學歷高了,我們不去落實生活,很可能會形成人生的障礙。

  諸位同學,好跟壞是相對的。今天我們出去工作,學歷對你來講可能是一把利器,但是當我們處事做人的態度不對了,十年以後,這個學歷會是傷害你的利器。因為你會高不成、低不就,到時候你會覺得很難受,心裡會有很多掙扎。所以我們有高的學歷更應該謙卑待人,那將讓你得到更多的優勢跟好處。因為你學歷愈高愈謙卑,人家的印象特別深刻,他會覺得孺子可教也。所以「學貴力行」這個態度一定要從一開始就要建立好。

  我到深圳去上課,有一群孩子已經讀經讀了一年多,他們背的經典可能在我之上,背得很多。那時候我一走進去,我就跟這些小朋友說:來,老師今天跟你們上《弟子規》。我話才講完,這些孩子說:老師,我們學過了,我們都會背了。你看小朋友才六歲,他的態度怎麼樣?這個時候你要冷靜,不能被他們影響。我就不急不徐在黑板上寫了一個字:「道」,讀經典的目的在哪?要當一個有道德之人。諸位小朋友,人生演什麼要像什麼,諸位小朋友,中國字六書造字,這個字是會意字,右邊一個首先的「首」,左邊一個「辶」字旁,這個辶字旁,走字旁是代表實踐力行。你們看看很多有這個辶字旁的,是前進的「進」,都是代表一種要去實踐的意味在。所以什麼是道德之人?首先能做到的人才是道德之人。

  諸位小朋友,你們怎麼都沒有應?哪一句你們做到了?這些孩子本來頭是仰著的,突然腦子一想:《弟子規》第一句話叫「父母呼,應勿緩」,自己有沒有做到?沒有做到。父母在叫的時候都說:干嘛!突然從高高仰著的頭慢慢低下來。你看孩子可不可愛?孩子很可愛。你只要理給他講通了,他馬上可以修正。大人容不容易?因為大人有一個東西最貴,賣不掉,你們怎麼知道?我專門買這個東西,看會後你們要不要賣,算我便宜一點。所以孩子的態度就不一樣了。我就開始跟他們講,一句一句告訴他如何落實在生活之中。有個小孩回去之後,在他的日記上寫了一句話,他說:今天我們上《弟子規》,蔡老師說《弟子規》是拿來做的,而不只是拿來背而已。所以是態度決定成就,而不是成就以後才來修正態度。你要深入聖賢教誨,一開始的態度一定要正確。所以要立大志,然後要努力去力行每一句教誨,您的德行的提升就會「德日進,過日少」。

  有沒有哪位同學,這一、二個禮拜聽了某一個道理,回去有實踐的,有沒有?都沒有。還是你們已經落實一個中國的美德叫謙卑,做了都不好意思講?要給我一下信心,不然我都快撐不下去了。有沒有?來,這位同學,我們掌聲鼓勵一下。你現在是不是後悔舉手?來來來,上來跟大家講一下。諸位同學,一個人一生的福分,每天都有加減乘除。她已經翻山越嶺才上來。

  女同學:剛剛我聽到馬克吐溫說,並不是每個人都在意你的時候,你應該知道當你受到委屈或者其他時候,你要想到這一句話。

  蔡老師:我沒聽清楚。我突然想到馬克吐溫的另外一句話。您再講一遍好嗎?對不起。

  女同學:就是有個青年去拜訪馬克吐溫,馬克吐溫為了迎接他,就舉行了一次宴會,那個青年非常緊張怕自己會說錯話,馬克吐溫告訴他一句話,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在意你。

  蔡老師:好,掌聲鼓勵。那這句話對您的人生有什麼啟示(什麼幫助)?

  女同學:就是當你看到很多的人,假如你自己覺得做了很偉大的事,而其他人並不在意的時候,你應該想其實並不是每個人都在意你,你只要做到問心無愧就可以了。

  好,掌聲鼓勵!這位同學是說她現在就遇到這種情境,她可以用這句話來調適自己的心情。我們前兩次的課程所提到的這些觀念,您有沒有哪句話有去力行,去體會?她說我教得太多,她都忘了。掌聲鼓勵。我講過責任的承擔怎麼樣?你們也都忘了。聖賢人教導我們不要強人所難,好的,我們謝謝她。所以就是學過的東西可以用在生活當中。其實,還有沒有人要說說看?我是很不容易放棄的人,我是對大家充滿信心的人。「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你們絕對不要讓我「獨怆然而涕下」。其實我們要理解到當一個人很真心希望去成就別人的時候,別人能不能感受到?可以!《中庸》說「至誠如神」,「至誠感通」。所以我們不要小看自己,「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

  諸位同學,您看你站上來,把你的體會給予他人、幫助他人,你這段話可以幫助多少人?我們地質大學沒有數學系是不是?有,多少?看得到的有多少?應該有三百人。看不到的有多少?你們沒有看到那個攝相機嗎?從那裡再出去有多少看不到的人?成千上萬。這叫空間!空間裡就存在多少人得利益了,那時間?三百多個人以後為人父、為人母、為人師、為人君,愈有影響力的人,他腦中的一個觀念就利益更多的人。所以要當仁不讓!

  諸位同學,人生你要懂得如何去經營,你才能夠求什麼得什麼,我們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人生假如是一盤棋,我們不要急著去拿起棋子東走西走。有一件比拿起棋子更重要的事,就是要首先了解這一盤棋的游戲規則怎麼走,怎麼樣的規矩法度可以走得有聲有色,從容不迫,甚至於可以決戰於千裡之外的見解。當你連游戲規則都搞不清楚,那你每走一步一定是舉棋不定,這樣好嗎?那樣好嗎?所以人生這盤棋如何走、如何經營?我們必須要找到好的目標,往這個目標邁進。

  諸位同學,你的人生求什麼?你們都不求?真是人若無求品自高,還是你從來沒想過我人生要往哪裡走?那你蓦然回首,三十年就過去了。我有個朋友說他有一天醒過來,突然間想到他已經四十歲了,身上打哆嗦,我都四十了。人生求什麼?世間人都求些什麼?追名逐利。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是壞事。我們要看到我們愛財、取財,這個財用在哪裡?假如用在個人的享受、揮霍,染上一大堆壞習慣,那這個財是禍。所以中國人老子說禍福相倚,相當有道理。但是我們拿著這個財是要利益家庭、奉養父母、造福社會,那這個財有大用。所以凡事看你的存心,凡事看你人生的目標方向有沒有正確。愛財。

  還有沒有?求什麼?幫助人,所謂「施比受更有福」。幫助人,今天我像子路一樣要去救人,看到人家快淹死了,突然我要跳下去的時候,我不會游泳。所以助人的先決條件要提升自己的能力。能力當中有一個關鍵點,是什麼?生涯規劃最重要的第一件事是什麼?(歸去來辭田園將蕪)智慧!有智慧才有判斷力,才能下對抉擇,不然你幫人會愈幫愈忙。所以要求得智慧,才能利人利己。

  還有,現在人很重視身體健康,身體健康是人生一個重要的財富。諸位同學,財富怎麼求?諸位同學說說看,您說,不損害他人的利益之下去求。很好,掌聲鼓勵。這是取之有道。還有沒有其他的體會?怎麼去求財富,來,您說,(首先應該辛勤勞動,用自己的勞動取得應該得的報酬)。來,掌聲鼓勵!

  諸位同學,你有沒有看過一些長者,他人生很努力,也很有才華,但是他四、五十歲的時候,他會心理很不平衡,他覺得跟他一樣的同事,才華也不比他高,但是官升得比他快,積累的財富也比他多,所以他內心很不平衡。有沒有這樣的長者?他很憤世嫉俗。憤世嫉俗有沒有幫助?有什麼幫助?哪一位同學說的?做人要勇於承認,憤世嫉俗有什麼幫助?他沒什麼過失,他努力工作,後來的結果並沒有很有錢。所以有幫助,幫助他得癌症,每天郁郁寡歡。所以明理重要。人生明理,你才會走得很自在,不會患得患失。

  我們復習一下,「大道不器」,大的道理放諸四海皆准。我們之前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理,「萬法」,所有世間的事物都是「因緣所生」,財富的因在哪?財富的緣在哪?財富的果在哪?我們之前也提到種一顆綠豆是因,必須有什麼緣它才會成長?才會再長出其他的綠豆出來?緣在哪?你們怎麼都還給初中老師了,緣在哪?陽光、空氣、水、土壤,會結果。

  諸位同學,很多的道理,它可以運用在所有的事物當中。我們應試教育會有一種延伸出來的問題,好像一個問題裡面只有一種答案,所以會讓我們的領悟能力受到局限,這個要靠自己去打破。所以物理化學如此,人世間一切道理亦如此。沒有種子,有上好的水跟土壤有沒有用?你身旁有總裁、有總經理,結果你沒有努力的心,這些貴人發揮不了作用;相同的,我們有種子,但是這些緣沒有遇到,那也不可能結果。所以剛剛提到努力工作,這是緣,努力工作;再來,有貴人相助,我們說機會點出現。

  您注意去看很多成名的,一些有成就的人,他的自傳裡面你一定可以看到很多緣,但是往往因沒有透露出來。因,我們要從歷史上去得到答案,中國的財神是誰?不會是關公!好,我們今天要把答案講出來,要還他清白,范蠡,陶朱公。因為范蠡跟文種輔佐越王勾踐復國,復國以後,范蠡很會判斷人,他很有智慧。所以諸位同學,你注意去看,一個建功立業的君王都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很有可能是誰真有智慧?輔佐他的那種股肱之臣往往智慧都比他高,但是他有福分。這麼多人肯來幫他,他有福分,再加上他肯用人,往往都能夠創造他的事業出來。

  但是范蠡發現勾踐有嫉妒心,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同富貴。現在已經復國了,他的才華又比他高,會壓到他,所以他覺得先離開為妙。就告訴文種,你假如不離開,很可能會有殺身之禍。文種想這麼多的榮華富貴就在面前,我假如丟下了就會怎麼樣?很可惜。所以禍福相倚。文種不肯走,結果後來勾踐賜文種自殺。范蠡就帶著西施到江南一帶去做生意,沒有多久就發財;發了財以後,他把他的財富統統施給一些貧困的人家,然後又從小生意做起,又沒多久又發大財。史書上記載「三聚財,三散財」。

  諸位同學,很多人都覺得眼睛看不到叫沒有,其實當我們把財富施給最貧困、最患難的人,錢已經給他了,請問所產生的影響性在哪?社會風氣改變。再來,這筆錢在他的心目當中留下了什麼印象?感恩,留下了感動。所以他一有力量會想怎麼樣?回報。中國人講「積財喪道」,一個人財富積累很多,旁邊的人都在挨餓,有損自己的仁慈之心,都不肯去幫助別人。突然有一天他們家失火了,有沒有人來幫忙?不只沒有人來幫忙,他們還站在外面說老天有眼。

  中國的風水都提到有水斯有財,為什麼水表財?水是流動的。水假如不流動會怎麼樣?就發臭。所以流水不腐。當我們的錢財都能用在關懷他人,用在道上,天道好還,財富自然而然就會流動回來,而且告訴我們一個真相,它還會加利息。我到汕頭去演講,在一個會議廳裡面叫林百欣紀念館,裡面可以容納兩千人。這是汕頭一個企業家,他愈有錢,他愈懂得知恩回饋自己的故鄉。潮汕地區有另外一個企業家,香港的首富李嘉誠先生,他對於家鄉、對社會也做了相當大的回饋貢獻。所以因在哪?因在懂得財物要布施,這才是真因。

  有一個商人姓周,他在上海做生意,我們第一次有提過這個周姓商人,他的財富之道就是聚而不散。有一次發生天災,他某個地方錢莊的負責人拿了五百兩去捐,捐了以後被他罵得要死,他很生氣,怎麼可以把我的錢給別人。他還津津樂道告訴別人,這就是我的致富之道。結果當他去世的時候,那時候已經是民國年間了,換成銀元他有三千萬圓,有沒有錢?有錢。結果他分給十個子孫,這十個子孫在短短幾十年當中統統敗光,其中還有一、二個德行還稍微不錯,同樣家風、家道中落。這個事例也印證一個事實,「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所以我們的德行好與壞對後代子孫影響很大。

  有一本書叫《保富法》,曾國藩先生的外孫聶雲台先生寫的,你要把這本書好好看一看,您才知道如何去經營生命中的財富。所以布施是因,還有眾多的緣聚集就能夠有財富的結果。財布施得財富,那怎麼得智慧?法布施。你把你知道的聖賢學問,把你知道很多做人做事的方法經驗,無私的告訴別人,你的智慧就會一天一天增長。你常常有做這件事的舉手?你們怎麼都跟我一樣,都沒做,我也沒做。為什麼?因為從小應試教育,看到別人考得比我高心裡很難受。我們班功課很好的人,到學校裡來都說:我昨天都沒念書。他就拼命玩,我們想說他也沒念書,我們就跟他玩。結果月考考出來,他很高,我們低,奇怪,那個時候又智慧沒開不會判斷;他在家裡都看到半夜一、二點,我們還在睡大頭覺。所以心胸狹隘。

  我還聽過一個故事,一對姐妹在對話,小學生,她姐姐就說:今天有個同學問我數學問題,我不告訴他。她妹妹就說:假如是我,我會告訴他,我會把錯的告訴他。我還聽到一個更誇張的,諸位同學,這是事實。有一個四年級的班級,他們班的一位女同學每次數學都是最高分,有一天數學課她沒來,剛好又考試,同學很驚訝她今天沒來。就問老師:老師,這位同學為什麼沒來?老師說:這位同學的爺爺過世了。她爺爺是數學系的教授,其他的同學說:死得好。你看功利的心、比較的心會把人的善念怎麼樣?整個都掩蓋住了。這種心念也會把你的智慧掩蓋住。往往考試分數很高的人,又不願意幫助別人的人,他往往在學業以外的生活能力、處事待人接物的能力就會怎麼樣?愈來愈差。我曾經翻開一篇報紙,很大的標題寫了一個字,「專業的高材生,生活的低能兒」,我們來看一下離婚率最高的是什麼學歷的?你們沒有去調查?

  所以真的,人要主動把經驗智慧傳遞,你的智慧會愈來愈高。這點我自己有體會,因為後來開始擴寬心量,我不願意再小鼻子、小眼睛,所以學到的東西,主動跟別人分享。那時候我決定要去考老師,我都坐在那一個位置,都坐在前面第一排、第二排。剛好去考老師的差不多百分之八十都是女生,所以一團女生當中百花叢中一點綠,而且頭又凸出來,所以很多後面的同學都知道我,但是沒看過我的正臉,我那時候應該回眸一笑怎麼樣?

  因為我是學理科的,女孩子理科怎麼樣?我告訴你這句話是錯的,女孩子的理科不會比男孩子差,都被心理障礙住了,真的是這樣。萬法由什麼?由心。障礙不在外在裡。為什麼我講那麼大聲?因為我做了一次實驗。男孩子跟女孩子的理解力發展不一樣,那種邏輯思考,男孩子啟得早,但是對人的體貼、一種成熟度,男的高女的高?女的高。我們男同學也說女的高,學貴自知,來給他們掌聲鼓勵一下。但是諸位同學,那是普遍現象,但是我們就要沖破這個普遍現象,要拾回男人的尊嚴。所以這是男女在整個身心發展上的不同點。但是那只是一開始,只要透過你的努力一定可以突破。

  我有一個女同學,她是文組,她要去考老師的時候,她心裡很恐懼,面對物理、化學她覺得她學不來,然後剛好那個時候又面臨人生很大的困厄。但是很有意思,我跟她見了第二次面的時候,她就把她的身家性命,不是,把她人生很多的問題都告訴我。當我聽完她的話,突然有一滴汗滴下來,我說這個人真不要命了,她把所有的秘密都告訴我,假如我是大嘴巴怎麼辦?雖然我的嘴巴真的很大,此大非彼大。

  我從她敘述的整個人生困厄當中,突然會覺得我怎麼這麼幸福,真的人生很苦的人大有人在,你那種苦小巫見大巫。但是在她敘述的過程,讓我有一種很感動的體會,就是縱使她人生這麼多的困厄,她沒有一句對別人的怨言,總是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好。諸位同學,當你遇到這樣的人,你會怎麼做?要兩肋插刀,在所不辭。所以從那一天開始,我陪著她讀書,你們笑什麼?諸位同學,要看到人的存心,不要被外在的行為所迷惑了。我們是純而不雜,只想要成就她的學業,雖然在那段時間裡面也有很多的風風雨雨,流言蜚語。但是人生你去解釋是解釋不完的,自己的心能夠「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就好。

  所以這個同學她的物理化學就開始進步。然後我對她非常嚴格,今天光學丟給她,今天回去把它統統做完,明天來檢討。所以她對我是又愛,不是,又尊敬又怎麼樣?咬牙切齒。您覺得這樣比較干脆是不是?又愛又恨,這個愛叫做尊敬,你們不要誤會了。後來她考試,她很認真,結果沒考上,我考上了。我考上了一點都不痛快,我恨不得是她考上。因為很怕她撐不過去,你看很多朋友怕她整個心理突破不了。

  結果後來因為她已經打下一定的基礎,差幾分就考上,我很怕她放棄。所以我擺起我的臉孔,擺起我的威儀,打電話命令她,明天去補習班報到,她對我是怎麼?言聽計從,你怎麼知道?她對我尊敬,不得不遵守我的這一個要求。還是我到補習班門口硬是把她拉進去,本來是去報名,結果報名完說今天已經開始上課了,我說:你就上去!就這樣推上去了。結果第二年她考試,考完之後打電話給我,她說:前一天發高燒,所以考試很有可能答案是要寫橫的,她可能把它寫成直的。我都覺得她考試是在考她還是在考我,因為我告訴她「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因為我告訴她善有善報。她那一年在補習班當中,只要她會的都告訴同學,所以她在補習班非常有名。假如她再考不上,我不知道怎麼接話了。後來出來,比標准分數多了五十多分,五十多分考上了。

  結果補習班還邀請她回去跟往後下面兩、三屆的考生,告訴他如何讀書,如何准備物理、化學。結果她在教人,別人就說你為什麼懂得這樣去思考?她就說:是某某同學教我的。你們怎麼笑,你們認識他嗎?諸位同學,我為什麼能教給她這個東西?我終於領會出來,法布施,你把智慧經驗告訴別人,得利益最大的是誰?自己。因為你是要教會他這一題,他只要會了就好了,他學了是要會這一題,你是要學什麼?我如何教會這個人,不是會算這一題,所以你的境界是往更高的一種位置在思考。所以往往他們很多人是變成算題的機器,而你是變成解題的能手,思惟的能手。

  所以很多人生的道理要透過什麼?我們說求學問有四個大關鍵,哪四個關鍵?信、解、行、體證。你真正去體會到了,你的信心會怎麼樣?愈堅定。所以這個信解行證是一個良性的循環。聖賢人說得真有道理,你會更積極去落實,而且會心安理得。

  我記得在去年的七月十三號,我在海口辦第一天中國文化研習,一次是五天,每一天六到七個小時,連續五天。諸位同學,我們一分錢都沒有收。現在的人都覺得把一件事情做好的第一個條件是什麼?錢,是吧?這個思惟對不對?很多人覺得對。諸位同學,你看我有錢嗎?很多的道理,你要細細去思考,一個人有錢而無德,他不只不能成事還會敗事。但是往往有德之後,很多其他附屬條件就會慢慢具足。所以「大學」裡面的道理,每一句你不可以聽輕,那是人生的真相。

  「大學」說「財散人聚」,財聚人就散了;「大學」又說「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這個「土」我們要會去理解。古代是擁有一片土地可以耕耘,可以教化人民,建立事業;在現代這個「土」,我們可以把它變成你有一個職務、你有一個企業、你有一個市場,必須靠誰去經營?靠人才才行。你今天有機會而沒有人才,能不能把事辦好?現在是一個團隊合作的時代,對不對?諸位同學,你們的反應怎麼這樣?對不對?對。不能怪你們,你們都還沒有去工作,確實如此。所以有德才能吸引來好的人才。有錢會吸引什麼人才?「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你既然有人又有市場,你一定可以積累財富。「有財此有用」,這個財可以讓你員工的家庭得到保障,這個財可以讓企業繼續發展,這個財可以利益社會的建設,所以有財此有用。本末要抓住,本在哪?在德。所以事業要有德,這才是好事,中國人講「德才兼備」,有沒有講才德兼備?所以每句話都很有意味。

  我們那時候辦演講,我記得那時候我要回家一趟,因為海南天氣特別熱,那我們又是一介貧書生,所以只有電風扇在那裡轉,但是溫度特別高,我在那裡很擔心五天假如辦下來,他們一邊在那裡搧,熱死了,不知道課怎麼聽,有這個擔心。結果我要回去那一天晚上,有個老板請我吃飯,吃飯的過程剛好了解到我在海口講「朱子治家格言」,他聽了以後很高興,因為他對這篇文章也非常認同。所以他就告訴我:你回來講「朱子治家格言」一定要通知我,我要去聽。

  結果本來是另外一位朋友要送我回去,這位老板就說:今天晚上我送你回去,明天我送你去坐飛機。真好!然後坐在車上的時候,他就跟我說,從前孔子要講學,就是旁邊有一個子貢,很有錢,當商人。你聽懂不懂?聽不懂?孔夫子教我們君子要有九思,「視思明」,看要看清楚來龍去脈,「聽思聰」,聽話要怎麼樣?聽得懂弦外之意,就是他很認同文化,他也願意支持文化。所以這一個老板,我們的老師還去給他們講過一輪八節課的中國文化,每一次聽課,三、四百個員工來聽。

  結果在路上的時候,他就告訴我:我們樓上有一間會議室很寬,冷氣是二十噸,吹起來是特別涼。人有善願,天必從之。所以我就馬上說:老板,你可不可以借我們用一下?他說:沒問題,借你用。不只場地借我們,他們穿著旗袍的幾位小姐,服務員,那五天都來幫我們倒茶水,幫我們整理一些整潔工作,真是幫到底了。所以場地就解決了。再來吃五天的飯菜,五天以後我們要去結帳,結果他們的員工就說:錢已經都結完了。我們嚇一跳,誰結的?他說老板娘來結完了。老板娘每天都來聽課,都坐在後面聽,然後每天都在那裡哭,掉眼淚。她告訴我們,她說我的孩子都大了,沒有機會聞到這些聖賢教誨。現在來聽課的一半以上都是學校老師,假如他們懂了去教學生,那多少學生、多少家庭受益,所以她很感動,每天都把帳簽掉了。

  後來我們去深圳辦第二場、辦第三場,兩場辦完以後,一分錢也沒有花,還剩下一千六百多塊,幸好沒有剩很多。剛剛好所有的老師來學習回去的飛機費用都付完,還剩一點點。都是來學習的人很感動,希望能夠去利益更多的人,都把這個財奉獻出來。所以愛人者怎麼樣?人恆愛之。你要去體證這個真相。

  我那時候在海口講課,因為我是前年的九月份到了海口,我的第一場演講是在海口十月十一號開始。諸位同學,你看我的身材就知道我容不容易緊張?不容易?你們沒有看到我的腳在發抖嗎?容易緊張的人都不會胖,因為一緊張,誰先收到訊號?胃部就縮起來,哪還吃得下東西!所以我大學聯考前一天都睡不著,太緊張了。我的姑姑給我吃了兩顆鎮定劑,第一顆吃下去沒效,她還有先見之明,怕一顆不夠,再來第二顆吃下去,沒效,一整夜沒睡著。第二天第一科考國文,有效!在那裡都快要睡著了,所以國文也沒考及格。大學聯考考得不好,諸位同學,障礙在哪?人不明理,患得患失,意氣用事,沒幫助。所以我很容易緊張。

  十月十一號要演講,是對三百多個老師,第一場。諸位同學,在那之前我沒有對這麼多人演講的經驗,所以我確實是趕鴨子上架。但是我又怕我會緊張,可是問題是緊張以後把事搞砸了就不好,所以我前一天晚上就對著孔老夫子像三跪九叩,叩什麼?保佑我好好睡一覺,明天可以心平氣和去講。果然有感應,有效!那一天一覺到天亮。隔天講了第一場,前年十月十一號。

  去年七月十三號第一場五天的培訓課程,剛好我看到底下有幾位老師,他們是前年的十月十一號來聽過我講,事隔已經多久了?將近九個多月了。所以我就問他:這位老師,您覺得前年我講的課跟現在講的課,你覺得有沒有差別?他連想都沒想,他說:差別很大。我問他:我前年是不是講得很差?你看他不假思索說差別很大,代表前年這一場跟去年這一場功夫上有很大的一個提升。為什麼能提升?你不斷的把經驗智慧給別人,法布施就得聰明智慧。所以要如理如法去求,你的人生才能夠經營得踏實。所以《弟子規》說「己有能,勿自私」,自己有的才華跟智慧能力不要吝啬,只會讓你愈來愈好,愈來愈提升。所以諸位同學,很多的理你去印證,你就會信得更深,解得更切,行得更笃實、更扎實。

  我們常常也在演講當中提到一句話,叫「愛人者,人恆愛之」。相信的舉手?好,請放下。已經證明的舉手?相對減少,請放下。假如愛人而沒有人愛,是不是這一句話錯了?不是。所以我們在力行道理當中還要有一個正確的態度,叫「寧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藉口」。所以幫人,你有好的心,但是方法對不對,你要去分析、要去檢討。你可能方法錯了,人家當然體會不到。所以必須要有這個態度,寧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藉口。你要找藉口,能找多少?千千萬萬都找不完。但是你只要下定決心,這些藉口你就不會再提起來。所以重要的是決心跟毅力,這相當重要。

  你今天在行道的過程有一個態度,「勿畏難」,在行道過程會不會有挑戰?當然會!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我記得我要離開家的時候,我的父親就跟我說:文化這件事很不容易做,沒有幾個人能夠做起來,有沒有道理?有。那有,好,走了,我不做了,有道理!我就問我父親,我說:今天有一千個人來做,只有一、二個人成功,蘇轼說:作文如行雲流水,當行於所當行,止於不可不止。演講也是一樣,剛好講到重點,不講下去會很不舒服,會得內傷。一千個人裡面只有一、二個人做成,請問我們是要去了解九百九十八個人如何做不成,還是要問這一、二個人如何做成?這個態度重不重要?諸位同學,現在人是看九百九十八還是看這一、二個?一、二個,現在人都這樣?大半都被藉口就退下陣來了。

  接著我又跟我父親講:那假如這一、二個人,他必須萬貫家財,他必須是高官、必須是權貴,假如需要這樣才能做成,那我也不行,因為我沒有這些條件。假如把這件事情做起來,不需要這麼高的財富,不需要很多的權勢,而只需要一些因素,那我倒要好好來思考一下這些因素我們能不能夠去具備。這值得我們去思考。我就舉了我的老師釋淨空教授,他一個人都沒有錢,憑著一顆真誠好學的心,寫信給知名的大學教授,他說:我只有初中畢業,又沒有錢讀書,可不可以去聽你的課?他給好幾個教授都寫信,每個教授都給他回信,都說要收他當學生。結果我的老師又從所有的教授當中去挑一個最有學問的教授。因為能不能一下子去聽三個教授的課?比方說你學哲學,可不可以跟三個哲學老師?注意了,「教之道,貴以專」。

  現在人很好學,但是學習的方法不對,一好學,讀一大堆書,把腦子搞亂了。所以教要專注,教跟學是一件事,教者要專,學者也要專。一個老師一條路,兩個老師兩條路,三個老師三叉路,四個老師十字街頭。你要了解,要不你就跨過去,要不你就不要過去,站在路中間特別怎麼樣?特別危險,會被車子撞到。所以一個老師一條路,你只要信任確定這個老師有學問,你要專注跟他學,這叫師承。中國文化源遠流長,都靠師道跟孝道傳承,所以這個師道很重要。我們也看到很多學派都是一脈相承。什麼叫師道?什麼叫師承?諸位同學,你們要去體會、要去了解一下。

  我的老師後來他的第一位老師是方東美教授,相當有學問的一個哲學家;那之後又跟了另外兩個老師學,都是他的老師。第二個老師去世了,他又跟第三個老師學習,學得相當的好,憑的是一顆好學的心。好學的心,要不要錢?要不要權勢?不要。除了好學的心之外,學問的動力在讓自己學好以後可以利益人群。除了好學再加上真誠的愛心,他老人家一個人把聖賢教誨弘揚到全世界五大洲。

  我就跟我父親講,這是我們能做到,不要把事情想得太復雜。接著我就跟我父親說:父親,在這樣的時代當中,我已經看到文化很重要,文化一定要留根;既然我已經看到,我也明白了,假如我不去做,我這一輩子良心都不安。假如今天我看不明白,那又另當別論,所謂人不可以見死不救。我記得看了一片電影叫《暖春》,諸位同學,看過的舉手?您那一片看完之後有沒有覺得心裡很舒暢?因為你的淚水都把我們的污濁洗掉了,把我們那個本來純善的心喚醒。你看那個老人家,跟著村長坐在那裡,一站起來,他的人生非常單純、非常可愛。他說:我只知道做人不能見死不救。這麼單純的人生態度,也成就了他往後美滿的生活。所以他的後來孩子很孝順,那個被他收養的小女孩最後留在當地教書。她想著這裡有愛我的爺爺、父母,還有栽培我長大的這一片土地,這一些人群。這是人的良知。人只要違背了良心,人生再有錢、再長壽,也不會有痛快、快樂可言。

  接著我又跟我父親講到:在這樣一個時代當中,中國文化不要在我面前斷根,我就已經心滿意足。文化有沒有可能在一代之內再復興起來?不容易。但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我跟我父親講完以後,我父親有個特質,他不強人所難,所以他就告訴我:那你先去做做看。他也抱著觀望的態度。所以事在人為,今天你要去做一件對的事,你絕對不要渴望所有的親友都給你鼓掌,都排兩排給你祝賀,好,干得好!這種掌聲什麼時候才有?後來我去了海口三、四個月,回家過年。一回家門,我行李剛放下就馬上去看我的爺爺,當你對你的爺爺很有孝心的時候,誰最高興?當然是你的爸爸。

  所以我們今天孝順父母,要養父母之身,還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智。很多的父母他對社會也很有使命感,但是他很多的心血都放在誰身上?孩子身上,他也很希望這個社會好。再來,養父母之智,一個人到晚年能不能生活得安樂,物質已經不是最主要,是什麼?精神狀態,心靈境界。所以孔老夫子說:少者,戒之在色。我們現在屬於什麼?你們屬於少者,我屬於壯者,「壯者,戒之在斗」,容易喜歡去競爭、斗爭,喜歡去擊敗別人,覺得自己很有成就感,這態度不對,會造成自己事業的障礙。而老者戒之在哪?「戒之在得」。人老了常常會起貪心,患得患失,他們家的孩子怎麼當到書記?他們家的孩子怎麼賺那麼多錢?每天不知足,有沒有快樂可言?所以到晚年,孩子有智慧要引導父母有正確的人生態度,他晚年才有幸福可言。

  諸位同學,你要長父母之智,首先的先決條件是什麼?你自己沒有智慧,怎麼長他人的智?所以有個廣告,剛好有一個老軍官在那裡刮胡子,在廁所裡面刮胡子,突然有個年輕的軍官走進來,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所以他連上廁所都是雄赳赳氣昂昂走進來。然後上完廁所走到洗手台,剛好這軍官要刮胡子,老軍官就跟新的軍官講了一句話:要刮別人的胡子,先把自己的刮干淨。什麼意思?你要訓別人以前,首先自己要能做得到。這才是領導者的風范。

  《論語》裡面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一個人拿到權力以後,這個權力能不能用得好,端看這個人心理的一種態度。假如他只拿了權力亂指使別人、亂訓斥別人,會招來什麼結果?眾叛親離。魏徵跟唐太宗講了一段話,他告訴唐太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所以面對下屬、面對晚輩,我們要以德服人,這才是正確的一個態度。領導者如是,我們今天要去影響別人亦如是,要找到根本,要先自己有智慧、自己有德行才行。

  我回去以後先去看望爺爺、奶奶,回來之後,在家裡那天晚上就沒有出去,就跟我父親聊了二、三個小時,把在海口做的一些事情跟他報告。尤其我提到海口哪些孩子,從不孝順變的懂得幫父母倒茶,幫父母捧洗腳水,我父親聽話的過程,三度眼淚掉下來。我記得,我後來離開回到海口,跟我家裡打的第一通電話,我的父親說到:兒子,家裡一切都好,你不用擔心,你好好安心把你的事情做好。所以父親本來是持保留的態度,到最後是全心全意支持我們。所以這個很重要。你在做事的過程,不要去求掌聲,要讓掌聲自然而然來,所謂水到渠成。

  在我念大學的時候就深刻的記住一句話,這句話提到「在大人的世界裡面,人們不會聽你說什麼,人們只會看你做什麼」。我這個印象很深。所以做最重要,力行最重要。當你做出來,自然人家就會去體會、會去觀察。但是後來我還是選擇了老師的行業,還是在說,為什麼?大人不能用說的,小孩可以。因為小孩,你看那個小朋友一、二年級跟家裡人講話、跟親友講話,第一句話說什麼?我們老師說,老師說怎麼樣不可以改,老師是聖旨。在小學這個階段,老師對他有很好的影響,所以我們才選擇教師這個行業。

  我到海口去以後,我的國學老師是楊淑芬老師,剛好是她帶著我到海口去的,那我父親,我臨行前,他就告訴我:你好好跟在楊老師後面學習,先看老師怎麼做,老師怎麼教,你不要一開始就講課。我說:好。躲在別人後面感覺怎麼樣?比較沒有壓力。結果我是九月五號到海口,不到一個禮拜的時間,我們就上了北京,之後轉到山東拜孔子。為什麼要拜孔子?所有重要的經典都是經由孔夫子的整理去發揚,中國文化貢獻最大的就是至聖先師孔子,所以我們去拜孔子。結果在拜孔子當中有很多的體會,三孔門庭若市,人山人海。結果到了周公廟,孔夫子一生最尊敬的聖人是誰?周公。讀孔書的人對周公也很尊敬,所以我們拜完孔子之後又到了周公廟去,結果周公廟連一個人都沒有,甚至於那個柏樹都已經傾斜了,都沒有人去修理。

  我們深刻感覺到,去孔府、孔廟、孔陵,門庭若市,這些人群是去深入文化嗎?是不是?不是,去干什麼?他很怕在一起吃飯的時候說:你有沒有去過孔府?假如說沒有,會怎麼樣?好像很丟臉,要趕快去一下。人很可憐,被虛榮心驅使。在吃飯的時候:哪一本暢銷書你有沒有看過?假如沒看過,心裡怎麼樣?覺得很緊張,趕快去買來看,也不知道那一本對自己有沒有好處。所以有一句俗話說去旅游,叫上車睡覺,下車尿尿,到處買藥,問他什麼都不知道。所以人有福、有錢要用對地方,「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太可惜了,這個福懂得去用,增長多少智慧。

  回來以後,楊老師就告訴我,她說:中國文化退喪太快了,所以我必須要提供一個平台,讓所有希望願意學習文化的人都可以如他所願(就要架設一個文化網站)。所以你自己回海口去!我不能跟你回去了。諸位同學,我到海口、到大陸來才一個禮拜,結果就接到一道命令,什麼命令?你自己回去!諸位同學,這個時候你的腦子是什麼?這個時候可不可以坐在地上哭泣?行不行?

  人生有沒有真正把聖賢的學問放在心上,什麼時候看得出來?太平盛世的時候看不看得出來?所以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國家昏亂,有忠臣;六親不和,有孝慈」。往往在亂世當中,你才知道誰是屹立不搖的英豪。所以南宋這麼灰暗、這麼腐敗,出了哪個浩然正氣頂立於天地的聖哲?文天祥。所以突然在那個時候,我的腦海裡就浮現了一句《論語》的話,「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我終於有機會可以效法我的榜樣,孔明先生,所以也就欣然接受回到海口。

  楊老師只給我一句話,她說:你什麼都不用多想,先講三百場演講。這個夢不要很單純,每天就想著一、二、三、四、五,這樣去學習。楊老師也告訴我,底下一個人都講,甚至於只有桌椅板凳都講,要講到板凳都會點頭,這樣就成功了。這就是要勿畏難,不要害怕困難。我就這樣開始講起,大街小巷,城市鄉裡。我記得還曾經到一個鄉下去講課的時候,因為他們大半都只聽得懂海南話,所以我演講的時候還有帶翻譯。我講一句,他們的鎮長就翻譯一句,所以他們的笑聲都會隔一段時間才笑出來,很有意思。然後也到企業、到監獄、到警察大學,很多地方去演講。在那段時間當中,突然體會到什麼叫做披星戴月。我晚上還騎著一台腳踏車,因為沒時間運動。

  後來我在那段時間很多的朋友都告訴我,他說:你這樣會不會很累?我就回答這個朋友,我說:人不怕身累,就怕心累。身體再累,睡八個小時,隔天還是一條好漢;但是心累,哀莫大於心死。你們有沒有這個經驗?尤其人在談戀愛的時候是不是這樣?當對方都一直拒絕你的時候,你都會覺得今天就是世界末日。所以心累更累。

  我們每天做著有價值的事,心裡很踏實,每天一覺到天亮,也都不會作夢。突然我的腦中就浮現了一段《孟子》的話,哪一段?你們怎麼知道?「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我記得在高中的時候念到這一段,念完以後我告訴自己,我絕對不要當聖賢人,這麼苦,我還是去吃麥當勞好一點。真的,那時候沒有把聖賢人的存心告訴我們,也沒有立定志向,所以也感受不到這種日子是什麼味道。結果那一段時間幾個月下來,我突然了解到,因為要有這些鍛煉才能夠提升我們的能力,所以叫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你要有更好的能力才能把事情辦好。

  我突然感受到人生有一個遺憾會隱隱作痛,就是當你覺得這一件事很重要,必須做,一定要做,可是你卻沒有能力做,這個時候你的內心會怎麼樣?很痛苦。我看到非常多家長,他很有心要把孩子教好,但是他怎麼樣?沒有方法,每天看著孩子在那裡做那些不好的行為,他就像熱鍋的螞蟻,心裡很痛苦、很煩燥。所以當我們已經看到現在人必須要有聖賢道德文化的教化才能夠利益他,利益家庭社會,我們已經了解了,生怕自己沒有能力去幫他,看到他在那裡受苦,那才不舒服。因為愈辦課程愈體會到他人的需要,所以孔老夫子說:力行近乎仁。唯有你去做的當中,你才能真正體會他的辛苦、他的需要在哪。所以體會愈多,愈生怕自己能力不夠,反而很遺憾。在這段《孟子》的教誨當中,我把它批了四個字,叫做「甘之如饴」。

  德為萬福之基,所以一個人有德行,你的人生、你的事業可以立於不敗之地。剛剛我們郭老師也提到一個很重要的自然現象,一個樹能夠有多高大,它的樹蔭能有多麼的寬廣,決定在哪?在根。往往它根的覆蓋面大於它的樹蔭。而這個根在哪?人生的根在德行。假如根扎得不牢,樹長得愈高大愈怎麼樣?愈危險。我曾經聽過一個企業家演講,他也提到有一種情況是企業家的結果,哪種情況?叫锒铛入獄。很可能你今天在報章雜志當中看到百大首富,名列在全國一百名之內的富翁,明年怎麼樣?在監獄裡面,在那裡算饅頭。我還記得我在坐飛機離開北京,在飛機上看到一份報紙,俄羅斯的首富現在已經關在監獄裡面。當人生面臨很大的事業、很多的誘惑,而沒有德行,往往會敗下陣來。到時候不只毀了自己的人生,還會怎麼樣?毀了家庭,甚至毀了父母親友的名譽都有可能。所以我們說孝道是德行之本,孝開了,百善才會開。

  我們整理一下,剛剛也提到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智。《弟子規》裡面就可以整理出這四個角度,比方說哪一句是養父母之身?「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這「冬溫夏凊」是照顧父母的生活起居。比方說春秋的天氣氣溫變化,很多時候白天跟黑夜相差多少?二十度,很可能有。溫差這麼大,在這樣的季節感冒的人特別多。那你能不能去冬則溫,夏則凊?行不行?這麼困難嗎?還要我求你們做嗎?打一通電話:媽,我看了新聞報導,明天天氣會下降,您多穿一些衣服。你相不相信今天你媽媽走出去,鄰居說:你今天怎麼了?怎麼容光煥發?我們盡孝的時候,父母那種喜悅不能用言語形容,甚至於那種喜悅還可以持續很久。只要我們用心就可以讓父母的身心得到很大的一種欣慰。

  剛剛也提到「晨則省,昏則定」,現在推展文化的過程有很多的批評,這樣正不正常?正常。那為什麼他會批評?因為他不了解。為什麼他不了解?因為沒有人說、沒有人做!所以還是我們的問題,不是他的問題。我們要做對、說對才行。因為有位老師就打電話給我,他說:蔡老師,《弟子規》裡面有糟粕。我說:這位老師,哪一句話是糟粕?你要不要跟他辯論,要不要?要,一個巴掌拍不響,兩個巴掌叮當響,你就看到高手過招,縱使你把他打敗了,他心裡怎麼樣?不服氣。「勢服人,心不然」,你言語縱使占了上風,也沒有辦法讓他的心折服。「理服人,方無言」,所以我們以退為進,太極生兩儀,對不對?

  我就請教他,請問哪一句話是糟粕?他說:晨則省,昏則定是糟粕。我接著就問他:為什麼?他說一天問候媽媽兩次,真麻煩!有沒有道理?我們一天問候媽媽兩次,關心媽媽兩次,那媽媽每天把兒女放在心上多少次?「母活一百歲,常憂八十兒」,母親縱使活到一百歲,還在關懷、擔心她八十歲的兒子,甚至於連半夜睡覺還要掛著心,孩子會不會又踢被子、又感冒了。

  所以我們如何去回報母親對我們這一份關懷?早上讓這個孩子一起床:爸爸媽媽,早上好,昨天睡得好嗎?假如我這樣問你們,你們會有什麼感受?很舒服,很欣慰!這麼樣的問候可以讓父母心裡很愉快,一天的工作都情緒很好。他看到你來問候的時候:兒子,你的額頭發亮,代表昨天睡得很好,他很安心。晚上回來,讀完書回來了:媽媽,我回來了。媽媽不擔心了。假如沒有告知父母,自己就跑進去打電腦、電玩,父母一看都幾點了,怎麼還沒回來,那會心急如焚。我就遇過這種學生,媽媽打電話到學校來要人,後來折騰了半天,在裡面打電腦。這是子女應該時時想著如何能夠減少父母的擔憂,這叫養父母之什麼?心,要善體親心。善體父母的用心,善體父母的辛勞,這樣才叫盡孝道。

  這位老師聽完以後就說:蔡老師,你的中國文化學得不錯。他馬上八風就吹過來。人一被稱贊會有什麼反應?尾巴怎麼樣?這個時候你要如如不動,這個老師也很厲害,他馬上給我一個回馬槍。他說:蔡老師,你自己都沒有做到這一條。有沒有道理?有?我們教書的人最怕小孩子說:老師,你都沒做到,還叫我們做。聽到這種話的時候冷汗直流。他就接著說:你看你離鄉背井,你有早上問候你媽媽,晚上又問候你媽媽嗎?我就跟這位老師講:這位老師,假如我早上打一通電話給我媽,晚上又打一通電話給我媽,我媽媽一定會罵我,你不知道長途電話費很貴嗎,還打!所以學問重在通權達變,不然你就學呆了。就變什麼?書呆子了。所以「冬溫夏凊」是一個行為,它真正的目的在哪?它的存心在哪?

  所以諸位同學,學聖賢道有一個最快的方法,直接從根本下手,了解聖哲人的存心,了解這一句教誨的存心在哪,你就能提升得很快。《孟子》有一段話提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因為「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所以一個人在立身行道,遵從聖賢教誨的過程苦不苦?苦?你看我很苦嗎?我看起來像苦瓜嗎?「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哪來的苦?甘之如饴。

  所以那時候我的朋友,剛好我到海口一個多月,給他們打電話,他們很緊張,你好嗎?我說:我用三句話來回答,第一句話叫「德不孤,必有鄰」;第二句話叫「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他聽到這兩句話說:你在那裡混得不錯。第三句話說:責任的承擔是成長的開始。人確確實實有無限的潛能,但是往往因為沒有歷練糟蹋掉了。所以一個人的潛能都因為兩個字毀掉,叫「因循」,得過且過,太可惜了。

  求學問首先要有知恥的心,所謂「知恥近乎勇」。我們看後代讀書人稱贊韓愈,蘇轼稱贊韓愈,「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韓愈可以達到這樣的人生,可是我們卻死了以後化為黃土。甚至於死了以後,還有很多人起來鼓掌,這樣的人生有沒有意思?就沒意思了。所以《弟子規》後面也勉勵我們「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確確實實以仁以禮存心,絕對不苦。

  我們看看那一句,冬溫夏凊,「晨則省,昏則定」,晨昏定省,時時讓父母安心,不操心,才是這句話的根本所在。你如何做才能讓父母安心,那就是最適合的做法,你不能死在外在的行為上面。我假如每天打兩通,媽媽會罵我,我只要每個禮拜固定打回去,很有可能電話聲響了,我媽媽會說:兒子打回來了。因為母子連心,很准!在那一通電話當中,我們趕快報告,我在這個禮拜的生活狀況,讓她了解,讓她不操心。所以應該是從這裡去力行。

  諸位同學,假如我們的德行不好,每天早飯、中飯、晚飯,一天打三通電話回去給你媽媽,還講很多甜言蜜語,你媽媽會安心嗎?對!所以「晨則省,昏則定」,最徹底的就是提升你的德行,讓你的父母完全不為你操心;甚至於進一步以你為榮,那你的人生已經在你的父母生命當中寫下最重要的歷史,你的孝心照到你父母的人生裡面去,所謂「留取丹心照汗青」。

  後面我們講養父母之智,我們父母用他的生命給我們很多的照顧提攜,在經濟方面也非常的竭盡全力支持我們,讓我們有這麼好的機會可以學習,可以讀到大學以上。所以我們要感念父母的這一份付出。而很有可能我們的父母在知識面、在文化面吸收的比我們少,所以我們應該用我們的成就也去成就他們的人生。所以也要時時能夠提升父母的智慧。

  《弟子規》裡面講「親有過,谏使更,怡吾色,柔吾聲」,這一句經文我們就了解孝順是不是什麼都順?假如什麼都順,對也順、不對也順,那個叫愚孝。請問中國文化裡面有沒有愚孝?《弟子規》裡面有沒有教你愚孝?《孝經》裡面有沒有教你愚孝?都沒有。請問罵愚孝從哪裡來?很多罵中國文化的人,連一本完整的重要經典可能都沒有讀過。那當我們對這些經典文化都還沒有讀過,然後來批評它,這樣的態度科不科學?理不理智?這樣不好,這樣有損自己的德行。所以我們要批評一件事要先了解才行,要先設身處地才行。所以孝不是愚孝,要懂得在父母不對的時候規勸,這就在力行養父母之智。

  你有規勸過父母的舉手?有成功的手舉著!還有不少。那你們真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在很多地方體會到,古來征戰怎麼樣?很多人都覺得效果不彰,「寧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藉口」,勸同學跟勸父母態度一不一樣?不一樣。你能不能像對待同學一樣的去指責你的父母?不行,他一定受不了。所以我們勸父母要「怡吾色,柔吾聲」,首先你的存心要對,是念念為父母好,而不是一種控制欲望,你得聽我的。假如你用這種態度勸父母,有沒有效?會適得其反。所以存心要念念為他著想。

  再來,態度要對。《弟子規》一句話您不要輕看,怡吾色,柔吾聲是什麼?態度。「谏不入」,要有耐心,你不能勸一次說他不聽就算了,這樣對不對?你有沒有勸一個人告訴他,他馬上:謝謝你,指出我的缺點。然後就去改過來,你有這種朋友的舉手?假如有,待會要留下名字來,我懷疑他是顏淵轉世,現在還有這種人,「不遷怒,不貳過」,這都不是普通人,要趕快出來弘揚文化。一般很難,因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不可能勸一次馬上可以勸動。

  所以要有好的態度,還要加上什麼?耐心。有些人要勸三次、有些人要勸十次,有些人要勸三年、有些人要勸三十年,有些人要下輩子才行。能不能覺得勸不聽就不勸?這不是人生態度。我們勸是我們自己做人的本分,心安理得,而不是求他來聽我的,所以你會勸得理得心安。而往往你是這麼無所求的勸,反而對方愈能感受到你的真誠。那你那種控制欲望很強,他都跑著給你追。所以這個存心、這個態度很重要。

  再來要考慮到方法,「谏不入,悅復谏」,這個「悅」是什麼?時機,悅,喜悅的時候。所以勸父母要等他怎麼樣?比較高興的時候。他在氣頭上,你再給他火上加油就麻煩了。「復」是指耐心,不厭其煩去進谏。而這個時機、這些方法你也要去看。我們之前也提到方法之一,要勸別人一個過失,首先要先講他兩點好、三點好。不然,你不要一、二個月沒見面,第一句話就是:來,我告訴你,你哪個地方做不好。他馬上本來是微笑變什麼?這樣很尴尬了。所以這個方法。還有「揚善於公堂,歸過於私室」,你稱揚一個人的善行可以在大庭廣眾,但是要規勸一個人的過失,尤其他已經是成人了,要怎麼樣?私底下談,不然他會很沒面子,這樣就會適得其反。所以這個很重要。

  還有「交淺不言深」,這個也要注意。你今天到一個公司去,一進門第一天上完班,第二天走到總經理的門口:總經理,我這個人有一個很好的特質叫正直,我昨天看到公司有很多做法不大好。就把十大罪狀撐開來,要做忠臣,總經理看完以後跟你說:你明天不用來了。所以這個時機重要。

  我們要了解,勸一個人以前有一個先決條件,進谏,先決條件要信任。「君子,信而後谏」,你還沒有取得信任,你就勸谏他,「未信,則以為謗己也」,他覺得你是不是看我不順眼?你是不是毀謗我?所以很多人好心反而沒有效果。所以要先信任。如何取得人的信任?你能不能交朋友說:來,我很值得信任,你要信任我。建築在哪?很多人都很羨慕,那個女同學人緣怎麼這麼好?你要去觀察,她絕對不是長得很漂亮,而是什麼?懂得付出,人家跟她相處覺得如沐春風。有沒有一些同學很會付出,但是很多人看到他就跑了?拜托你不要對我這麼好,我壓力很大。你們怎麼笑成這樣?你們很有經驗是不是?你們是受害者還是?所以付出要懂得針對他人的需要。

  「人不閒,勿事攪;人不安,無話擾」,明明就看他臉色很難看,你就硬要走過去,你是不是失戀了?所以付出要針對需要,而且要先觀察。假如看你的室友臉色很難看,你就知道可能發生了些事。這個時候人心很浮躁,「人不閒」,不要去打擾他,讓他靜一下。所以這個時候你會觀察,倒一杯溫開水,然後走過去放在他的桌上,然後臉不要看他;你臉看他,他會怎麼樣?他說你看什麼看?要處處替他著想,走過去放一杯溫溫的開水,這個動作告訴他什麼?只要你什麼時候需要我,我就到了。盡在不言中,然後你就離開,不要打擾他。我告訴你,人只要覺得身旁有人在關心他,他絕對不會去自殺。這句話對不對?人只要到了絕望的時候才會自殺,所以你稍安毋躁,先讓他靜一下。等到他心靜下來,第一個想到誰?想到這一個這麼體貼的朋友。這個時候你再告訴他,《弟子規》告訴我們什麼。理智才能真正轉人生的逆境,感情用事轉不了的。

  諸位同學,幫助一個人容不容易?不容易。所以諸位同學,身旁有念念為了你的親友,你要好好珍惜、好好回饋、好好報恩!這樣的人生才會愈走愈踏實。當然首先一定要回報誰?父母。諸位同學,「大道不器」,這個道理絕對不是放在勸父母、勸同學,而是放在一切人與人的關系上都適用。所以在君臣關系適不適用?適用。在兄弟關系、夫婦關系適不適用?適用。

  假如今天一個媳婦嫁過去,當天走到廚房:婆婆,這裡要放那,那裡要放哪,這個菜怎麼煮這麼難吃。你一看敗相已露,她嫁過去好不好過?我們要記住,到一個新的環境,多看、多聽,怎麼樣?少說,多做付出。你這個付出愈多,厚積薄發。你不要一開始又要上萬言書,要怎麼樣?遇到一件事丟一句、丟兩句,他不聽你的,可是事後結果怎麼樣?你講得對,他慢慢對你的信任就轉過來了。所以要明理!不然婆媳問題都解不了。為什麼?她們是一家人,她們一家人多少年了?二、三十年了。你要能夠去體會,能夠去包容,能夠去付出,就可以化解開來。

  諸位同學,我又沒當過媳婦我怎麼懂?人要善學,很多坑不是要,這個洞很深,跌下去又很痛,這樣就學笨了。觀察,觀察誰?觀察我母親。我母親她講話是在接近三十年以後才開始講的,所以我父親、我爺爺奶奶都非常尊重她。那當然今天假如我們是當人家的婆婆,當人家的公公,你們笑什麼?我話還沒講完!當人家的小姑,當人家的小叔,你應該去體諒到一個人從她的家嫁到我們家裡來,面對另外一個新環境,她的內心怎麼樣?比較不安,比較惶恐,我們更應該去多關懷接納,這個家和就萬事興。設身處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這很重要!

  中國的「父子有親」,因為父母對我們影響甚深。另外還有一個貴人對我們的生命影響也很深,叫師長、老師。所以中國人對老師的態度是什麼?「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當我們用這麼恭敬的態度對老師,才能真正得到學問的利益。所以學問從哪裡求?學問的成就關鍵點在哪裡我們要看得出來。在哪?在存心。所以同樣一個老師教出來,他的學生成就都不一樣,有一個關鍵點叫「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你對老師愈恭敬、愈真誠,得到的學問愈多。

  我們看到古代拜師之禮,你們有沒有看過拜師禮?沒有。父親帶著五、六歲的孩子到祠堂,當時候私塾都在比較有錢的人家的祠堂裡面,為什麼在祠堂教書?你看祖先天上有知,子孫這麼好學,很寬慰。那拜師,首先父親在前面,孩子在後面,給孔老夫子像行三跪九叩首的禮;拜完之後,老師上座,一樣父親在前,孩子在後,給老師行三跪九叩首之禮。

  諸位同學,一個孩子五、六歲以前,最尊敬的人是誰?你看那孩子,我爸爸說、我媽媽說。最尊敬的人對於師長行這麼大的禮,所以在他的心中,他會生起一個很深的感受,父親這麼尊重老師,我一定要聽老師的話。而且父親這個禮做下去,也同時告訴孩子,我跟老師是配合的,你一定要好好跟老師學。「親師合作」,孩子的行為很快循規蹈矩。所以這個禮儀最重要的是成就誰?成就孩子、成就學生的誠敬之心。

  我當初第一年教書,剛好有個孩子東西沒帶,他的奶奶六、七十歲,我教六年級,她必須爬到四樓。爬上四樓上氣不接下氣,一看到我,這個老奶奶馬上給我行一個九十度鞠躬禮,她說:蔡老師,你好。非常的恭敬,從那一幕以後,我的肩膀就駝了。老師好不好扛?不好扛。假如我們不認真教書,對得起這個長者的一鞠躬嗎?對得起父母對我們的信任嗎?每個孩子都是他父母的心上肉,我們要對得起他的父母對我們的尊敬才行。所以讀聖賢書的人你會慢慢體會到,絕對不占任何一個人的便宜,所謂「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占人便宜尚且不願意,願意讓人家給你磕頭嗎?不願意!那個禮拜完之後,有沒有很舒服?要對得起人家父母,生怕這個學生不能成長。所以我是當了老師以後,才深刻體會到師道真正的目的:成全孩子的恭敬之心。

  在這三、四年過程當中,我得到很多長者、師長的提攜,也源自於我對他們很恭敬。之前我也跟諸位同學提到,我跟盧叔叔一鞠躬,發生了化學變化。他給我很多企業的觀念,我才能夠去企業講課。我記得他給我最深的一句教誨,他說:對自己要趕盡殺絕,對別人要厚道三分。「對自己要趕盡殺絕」,什麼意思?你不要回去之後拿起刀來,我不負責任。這個趕盡殺絕是對自己壞的習慣不能因循苟且,而對別人要能同理心去原諒他,用寬恕的態度才能贏得人和。楊淑芬老師給我一句話,她說:把好學生教好不希奇,把壞學生教好,那才是老師應該干的事情。所以句句話,我們以誠敬的心非常珍惜有這樣的機會,有這樣的老師給我們教誨,我們就能得真實的利益。

  諸位同學,今天是最後一節課,所以今天是不是結束?今天是開始,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們深刻感受到能夠當中國人的一種幸運跟榮耀,我們應該能夠承先啟後。而這個承先啟後絕不困難,只要從我們當下的修身,當下的處事待人去力行、去付出。在這個時代的傳承文化當中,也會留下我們的付出、我們的努力、我們的真誠、我們的知恩報恩。好,今天課就先上到這邊。謝謝大家。

 

上一篇:蔡禮旭:傳統文化與建構和諧社會2
下一篇:蔡禮旭:傳統文化與建構和諧社會4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