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人生講座-如何做一個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三十九集) 2004/11/30 海口市孝廉國學啟蒙中心 檔名:52-115-39
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們剛剛提到了處事應該有哪些原則,就是要以道義為原則。處事當中應該用哪些態度去面對,我們剛剛也有提到「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一定時時刻刻要盡力去把事做好,不能邀功,不能自以為是。還有提到「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只要我們所努力的方向是對的,種的因都是好的,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不要去患得患失。也有提到「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所以有多少緣分,我們就盡力去做,但是掌握緣分也要隨著我們經驗的累積用智慧去判斷,不攀緣,但是要隨緣,而隨緣是盡分,是盡到三分緣我們就做三分緣。
好,剛剛也提到了林則徐先生他在一生立身行道的過程,體驗到人生有十件事你要抓到根本去做,假如你是從枝末下手,可能是空忙一場。所以他的教誨當中有提到「十無益」,十件事情我們都要從根本來落實起。剛剛課程裡面有提到第一點,「父母不孝,奉神無益」,聖賢教誨,神聖給我們的教導,最重要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行孝道,孔夫子也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所以力行孝道才是真正聖賢人的好弟子,也才能夠因為行善積德而「百福骈臻,千祥雲集」,這是第一個教誨。所以假如連父母都不孝,縱使每天三柱香也是沒有用的,神明也不會保佑。
第二個,「兄弟不和,交友無益」,在家庭裡面兄弟姊妹就吵來吵去,那就不懂得去好好的協助別人,好好的關懷別人,所以一出去交朋友也很難與人和睦相處,所以孩子一生做人處事的能力關鍵點還在家庭教育之中。而當我們能夠力行孝悌之道,那也是成就了一個人「仁道」的根基,行仁道的一個基礎。
第三個「十無益」的教誨,「存心不善,風水無益」。我們說時代假如天災人禍很多,人就喜歡算命,算看看今年會怎麼樣,算看看這幾年運勢好不好。算命去算了之後會不會變好命?很多人不算還好,一算,算命的說你今年會有厄運,他就每天在那裡想我明天可能會有厄運,算了之後每天提心吊膽。所以真正有德行的人,他絕對不會建議你的時候讓你提心吊膽,他一定會告訴你如何轉化命運,如何讓自己能夠消災解厄,他一定會把道理跟你講清楚,這個才是真正關懷你。所以一個人的運勢確確實實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上,《詩經》裡面有一句話叫「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所以你心地善良,你們家庭就是一個和睦的氣氛,所以你們家的風水一定好。你到團體裡面處處懂得關懷同事,同事的工作氣氛也很和樂,所以你公司的氣氛、風水也很好。所以林則徐先生點出來風水的根本在哪?你的存心。假如你存心不善,縱使你們家是龍穴,三年之後會變鼠穴,你相不相信?
因為外在的整個物質是隨著人心在變化,當一個人對自然很有關懷愛心,他種出來的花就開得特別好。而當他處處能夠立身行道,能夠去關懷鄉裡,那他鄉裡的風氣也會一天一天的改善,一天一天的變化,所以風水是活的不是死的。所以風水的根源就在每個人的起心動念之中,不要著相了,不要覺得那兩只獅子擺上去了,我風水就好了,這個叫捨本逐末,本還在存心,本還在自己積功累德。
好,再來,「行止不端,讀書無益」。一個孩子他對人無禮,做事沒有章法,房間搞得很亂,縱使他經典背了再多,有沒有用?沒有用,不相應。所以雖然讀的是「出則弟」,但是看到長輩也不會行禮,看到長輩也不會主動先讓長輩坐,這個他的心就不恭敬,一不恭敬,讀的書無益。而且不只無益,還有害,有什麼害?《弟子規》有點出來,「不力行,但學文」,不力行,但是他有學經典,「長浮華,成何人」。我們有一個學生沒有從《弟子規》開始做,《論語》背得很熟,有一次他母親對他做的事在訓斥他,他跟他母親說,「你憑什麼講我,你有孔夫子的溫、良、恭、儉、讓嗎?」你看他可以拿句子跟大人對質,他不是拿句子來反省自己。所以我們教導孩子一定要讓他了解到聖賢的經典不是拿來背的,而是拿來一條一條的落實做到,當他真正去做到,當他真正形成恭敬心了,那他的心與經典就相應,讀一句就利益一句,所以這樣讀書才有益處。
再來,「心高氣傲」。一個人長傲慢,學問愈高愈瞧不起人,所以現在高學歷者離婚率最高,因為不懂得去體恤別人的感受跟需要,只覺得我讀那麼多書,我比你厲害,所以確確實實傲不可長,長了傲慢一定跟學問背道而馳。所以我們中國文化在民國初年的時候毀在誰的手上?毀在都有讀經典的人手上,為什麼?他們覺得這些經典我都會背了,中國的東西我學會了,然後他又去西方留學,就覺得西方很多東西比中國好。因為他學的是記問之學,而不是中國的聖賢之道,聖賢之道惟有真正身體力行的人,才可以不斷的對學問的深度加深,廣度加廣,所以只要他不立身行道,必然長傲慢之氣。所以我們不要高興孩子會背很多東西,一定要仔仔細細看有沒有落實,仔仔細細看有沒有愈讀愈謙卑,這個才是真實學問。所以這兩句是林則徐先生對於學問很重要的兩個提醒。
再來我們接著看,「做事乖張,聰明無益」。我們做事情假如不遵循道義,做事假如不遵循章法,只憑著自己的小聰明去亂搞,鐵定把事情給搞砸了,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現在人就喜歡朝自己的意思做,覺得自己的想法觀念可以超過古代人,往往吃虧的還是自己。因為天地之間做人做事的綱領不會因為時空改變,所以我們要先能虛心領受聖賢教誨,先放下自己的想法、看法,你才能快速掌握做人做事的綱領,所以這點也很重要,先放下自己的知見,不要搞小聰明。
再來,「時運不濟,妄求無益」。當運勢不到的時候,你硬是要去做,就會累了自己,也累了別人。我們說要審時度勢,順勢而為,所以當運勢還沒到的時候,你先充實好自己,等待機會,所以這點很重要。你假如每天在想這件事很重要,一定要趕快做,每天把心思在那裡擔心,結果後來真的機會來了,你又說我的能力還不夠,那就很可惜了,所以時運還沒到的時候趕快充實自己。我們說「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個獨善其身不是說沒有心兼善天下,是時運還沒到,所以這個時候趕快獨善其身,等時節因緣機會一來,馬上兼善天下,這個就是掌握時節因緣去做事。
再來,「妄取人財,布施無益」,我們假如用不法的手段去得到財富,縱使你再拿著錢去幫助別人、救別人,有沒有用?沒有用了,因為你已經做出錯誤的示范,你已經是用不法的手段贏得財富,已經給社會一個最不好的榜樣了。所以真正一個人對於財富要明理,知道財富都是自己財布施種的因來的,這樣才能做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好,所以在財富方面也要注意種財布施的因。所以後面這裡所提的是做事,是觀察時機、時節,還有提到經營財富。
最後這個是告誡我們保護身體,因為健康是一個人一生事業的根基,所以「不惜元氣」,吃再多的藥有沒有用?沒有用。所以一個人生活要有節,不可以常常熬夜,不可以食物有時候吃很多,有時候又不吃,這樣對你的身體耗損得很嚴重,你到時候買再貴的藥也為時已晚。
最後,「YIN惡肆欲,陰骘無益」,「陰骘」是指陰德。一個人假如好色,然後行為又很惡劣,縱自己的欲望,縱使祖先積再厚的陰德也沒有用,遲早大禍都會臨頭。所以看到這邊的話,我們也要觀察到子孫要有德行,他才不會沾染這些壞習性,所以你要積陰德之外,還要給子孫一個最好的榜樣。這是林則徐先生給我們人生的十個提醒,叫「十無益」。
處事當中的方法有很多,其實處事的方法、態度,相信每個人的人生體驗都可以說出個幾條出來,所以我們這個沒有標准答案的,都是可以隨著每個人人生的體驗把它記下來。您假如有好的體會,也歡迎大家跟我做切磋,把您的好的經驗可以告訴我,我可以再把您好的經驗講給更多的人受益。
在處事當中我們也要專注、專一,因為心不可二用,一下子做很雜的事,會把你的心緒都搞亂了,你很專注做一件事,你的經驗跟能力就能夠快速提升。做事當中也要考慮量力而為,你不能說好事就一頭栽下去做,還是要先考慮自己的力量怎麼樣,然後也要考慮自己的家庭狀況目前能不能做這件事,你不能自己願意了,投進去之後,結果影響到整個家庭生活。假如家庭都失和了,這件事能不能做好?就很難做好,所以必須瞻前顧後,量力而為。做事要能成功當然也要很有恆心,所謂「有恆為成功之本」,所以答應別人的事,或者決定要做的事,一定要有堅持到底、貫徹始終的決心,這個也是處事的態度。
我們接下來看「笃行」當中第三個重要的科目,叫「接物」,這個接物就是人與人的互動,推而廣之,是人與天地萬物的相處,都可以屬於接物的范疇之內,范圍之內。接物當中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教誨,第一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自己不願意別人加在我們身上的言語、態度、行為,也不應該去加在別人的身上。我們不願意別人嫉妒我們,我們不願意別人傷害我們,那我們也不應該去嫉妒、去傷害他人。相反的,「己所欲」,自己想要的,也應該主動去對待別人,所以己所欲也要施於人,你很希望別人尊重你,那你首先要尊重別人;你希望別人關懷你,那你首先要關懷別人。所以互相尊重、關懷是結果,要先種什麼因?要先種尊重、關懷別人的因,所謂要怎麼收獲就要先怎麼栽,要先怎麼種對種子,這個相當關鍵。很多朋友會說,為什麼不他先對我好?為什麼不他先尊重我?人生常常在這邊斤斤計較,把你給累死了,也把你給氣死了,何苦來哉?所謂「施比受更有福」,我們何不主動先伸出友誼的雙手。
確確實實人跟人之間像一面鏡子一樣。有一只小狗沖進了一間房間裡面,結果這間房間四面都是鏡子,當它一跑進去,看到鏡子對面有一只狗,它馬上就對著那只狗狂吠,結果它一狂吠,四面所有的狗都對它狂吠。它看它們怎麼這麼凶,它就愈凶,叫得愈厲害,結果對方也叫得愈厲害,叫到最後,這只狗死了,累死的。所以因為它都是惡目相向,所有的鏡子裡面的狗也對它惡目相向。所以諸位朋友,假如我們覺得身旁的人對我們都怒目相向,那你要回光返照,我們自己是怎麼對待別人的。當我們有這種態度,那一切人都是你的老師,你可以由一切人的反應反省自己,提升自己,所以看一切人皆是老師,唯我一個人是學生,你有這樣的態度,那你進德修業的功夫會很扎實。
早上我們剛好去吃早餐,其實這些工作人員他一天要接待多少人,那可能是幾百人,所以他也很疲累。我們看到他的時候就對他微笑,然後他每次跟我們點的東西,送的食物來,我們都很感謝他,所以服務人員看到我們也笑得格外燦爛,這些是利人利己,你敬他一分,他就敬你一分。而這個社會確確實實是互助之體,我們的生活能處處都能夠順利順事,都能夠很方便,誰幫忙的?是很多各行各業人的付出才成就了我們生活的舒適。
我在海口的第一個包包斷過三次,因為背得太重了。很多朋友都說,「蔡老師,你帶那麼重干什麼?」我跟他說我學習「陶侃搬磚」。陶侃,因為他們那個時候是屬於魏晉南北朝,晉朝國土都一直往南移,所以他念念想著要復興國土,所以不敢太安逸,每天把左邊這堆磚頭搬到右邊,明天再把磚頭從右邊搬到左邊。因為一個人只要安逸就會懈怠,所謂好逸就惡勞,但是每天都能勞動,他的警覺性、他的斗志才會強,所以我說每天背很重提醒我任重而道遠。結果因為太重了,這個帶子就斷了,帶子一斷,我們這袋子不能用了,剛好我們中心前面有幾位擦鞋子的先生,我就拿過去拜托他,結果他差不多三分鐘就搞定了,又還給我,他說一塊錢,我說一塊錢就把我的袋子救活了,所以我對他非常感謝。所以我們就是因為有各行各業人給我們的協助,我們的生活才會這麼幸福,所以面對各行各業的人,我們應該尊重。
有一次我在開車的時候,因為那時候才六點多,我發現街道上面的樹葉都不見了,掃得非常干淨,我們就想這些樹葉去哪裡了?街道為什麼能這麼干淨?我們的所謂清潔工人,所謂這些環保人員,把它打掃好了。請問他們什麼時候開始掃的?保證我們在睡覺的時候他們就已經起來辛勤工作。諸位朋友你不相信,你今天不睡覺,四點多你就會聽到掃地的聲音。所以我們生活的美好都是他們點點滴滴的付出。所以那天早上我就問學生這個問題,你們出來的時候有沒有看到街道很干淨,是誰的幫忙?是很多叔叔、伯伯、阿姨的幫忙,所以你們面對這些叔叔、伯伯應該存什麼心?尊敬、感恩之心。當孩子面對各行各業的人都有這樣的感恩心的時候,他就不傲慢,他就懂得時時感謝別人。這個態度重要不重要?重要。什麼時候教?你要從小教他。《弟子規》說「勿谄富,勿驕貧」,所以對各行各業,包含窮人,只要他對社會有付出,我們都該尊重。
問:但是現在社會價值觀有一點偏頗了,都用什麼來衡量人的價值?
答:金錢。
對。你用金錢衡量人的價值就會把人性扭曲掉。所以有錢的人就瞧不起人,他一瞧不起人,他的孩子就學得很徹底,所以整個價值觀的扭曲,還有賴於我們點點滴滴教育自己的小孩跟學生,把它扭轉過來,不然所有人都追求金錢的社會,不可想像。我們對人的尊敬跟關懷要在平常的功夫就要練,所以走到我們身旁的每個親友,你都要提起愛護、尊重他的心,這樣你對人的態度才能夠扎得很牢。
有位老師他平常的時候都罵學生罵得很凶,學生也很怕她,剛好有一天她必須要教學演示,就要教給其他的老師看,結果其他的老師就到她的教室來,因為她平常都罵學生,所以她那天對學生特別好,但是笑起來,後面的老師看了渾身不自在,都起雞皮疙瘩,為什麼?平常凶巴巴的,一時間笑都笑不出很自然的樣子。結果她的學生看傻了,不知道怎麼回應,因為好像覺得老師很陌生,所以那堂課上下來很尴尬。所以對人的關懷、對人的尊重、對人的禮貌,那可是假不來的,就要從平常就是這樣的存心。
我聽到朋友跟我講這個事例,我就接著問,我說這位女老師是不是跟先生處得不好?是不是跟家裡人處不好?他說你怎麼知道?人的行為都是從心出來的,她的心一定是非常不安,非常焦躁,才會表現出這樣的行為出來。所以我們不在結果停留,不在結果批判別人,更重要的,假如我們是她的同事,要趕快引導他,「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當然這是一個目標,你不要一開始第一句話就跟她說「愛人者人恆愛之」,先要怎麼講?所以講話是藝術,你直接劈頭就講這句經文出來,她一定覺得你要教訓她。你應該跟她說,「哎喲,別氣了,別氣了,生氣傷自己的身體」。「你看,他還關心我」,她一聽也滿舒服的。所以要先關懷她,再慢慢建立信任,之後再循循善誘,然後你要演一個好樣子給她看,不這樣亂發脾氣還是可以把學生帶好,她就會主動來跟你請教,來向你學習。
所以我們處事當中見到人有善的,所謂見人有善,我們要不嫉妒,要隨喜,要贊歎,所謂見賢思齊;見人有惡,見到別人有惡要怎麼樣?「即內省」。你們《弟子規》愈讀愈熟,來,給自己掌聲鼓勵一下。見人有善行不去嫉妒,而能夠歡喜的去贊歎他的好,去引導別人向他學習;見人有惡不批評,要規勸,或守默,守默就是先不講。規勸跟守默是觀察時機去決定,假如信任夠了就應該規勸,假如信任還不夠就先不說,所以這個都要審時度勢去做,因為你批評只會跟他的關系更不好。
第三個,見人錯事,見到別人做錯事了,很多人直接反應就是開始罵人。一個人剛好犯錯的時候,他的內心很焦躁、很不安,這個時候你再火上澆油不大好,所以見人錯事不指責,要趕快協助,趕快把狀況收拾收拾,然後再告訴他剛剛錯犯在哪。所以很多孩子一犯錯,家長馬上情緒脾氣劈哩啪啦就罵一頓,孩子常常被你罵,信心都不見了。所以一犯錯的時候,你當下要冷靜,先協助他把這個錯事打理好,之後再告訴他今天你為什麼會犯這個錯,你要了解清楚,那孩子就會覺得你處處體諒他,處處指導他,進而對我們老師也好、對父母也好,會倍加的尊敬。所以這個都是我們在人與人接觸當中應該注意的重點。
與人相處當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態度,叫「讓」。
問:諸位朋友,什麼時候要讓?
答:爭執的時候要退一步。
要忍讓。
問:還有什麼時候要讓?
答:禮讓。
問:哪些地方要禮讓?
答:見到長輩要禮讓。
很好,掌聲鼓勵一下。這位同學一下課都來聽課,真的很不簡單,他有做到孔子說的「好學近乎知」,一好學就離智慧一步一步接近了。所以禮讓,在吃飯的時候要禮讓,在走路的時候要禮讓,所謂「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所以要禮讓。讓路也是讓,讓食物也是讓,所以人與人相處有很多地方都要禮讓,當人人懂得禮讓的時候,人與人當中相處起來就非常舒服,所以禮讓是人與人之間最優美的距離,所以人跟人要保持這個優美距離。假如人無禮了,不禮讓了,就會發生很多沖突,甚至於連夫妻都會摩擦,所以再親的人也要守禮,這點很重要。你再親的人就不守禮的話,往往家裡的人到最後忍無可忍就會爆發了。所以連你面對你的小孩你也要守禮,進小孩的門要怎麼樣?還是要尊重他,還是要敲門,所以我們要求孩子做的,自己也要先做到,所以禮讓重要。當孩子懂得禮讓的時候,他將成為一個有分寸的人,懂分寸的人。
剛剛還有朋友提到言語沖突的時候要忍讓。人與人相處難免會發生一些爭執跟意見不和的情況,這個時候你要忍得住,所以忍能夠化干戈怒氣於無形之中,你假如忍不下來,可能一場口舌之戰,甚至於肢體之戰就出現了。所以人假如忍不了一時之語言,忍不了一時之氣,有可能幾年的交情會毀於一旦,所謂一語寒心,三年交情就蕩然無存。我們因為氣憤的時候,一句很刻薄的話出去,可能這個朋友從此就不相往來了,所以忍的功夫特別重要。忍也是節制自己的情緒,不要讓脾氣亂發。
有一個孩子也是差不多十幾歲,脾氣特別大。諸位朋友,孩子為什麼脾氣特別大?原因在哪裡?從小給他予取予求,啥事都順他了,你有一天不順他,他當然就跟你發脾氣,所以脾氣都是慣出來的。這個孩子脾氣很大,他的父親就跟他說,你每次發脾氣就到家裡後門門柱上釘一個釘子,結果他每次發完脾氣就去釘一個釘子,過了一、兩個禮拜,他看到那整個柱子都快要釘滿了,他才體會到原來我的脾氣這麼大,就開始懂得節制,懂得常常忍住自己的脾氣,慢慢幾個月下來,功夫也比較好一點了。後來他父親就跟他說,你今天假如沒有發脾氣,就到家門後拔出一根釘子出來,後來他就每天就開始可以把釘子拔出來。拔完之後,他的父親就帶著他看著這一根柱子,他父親說,你發完了脾氣就好像這個洞一樣,能不能回到它原來的位置?所以你每一句惡語就好像插一根釘子,在這些親朋好友的心上,縱使最後拔掉了,痕跡還留著,所以怒不可發。所以發完怒,對不起就沒事了嗎?很難再回到原來的狀態。所以能夠忍的人就能化干戈,能保持好人與人的關系,所以這個忍的功夫、忍讓的功夫也要有。
再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態度,當我們旁邊的朋友很自大自傲,你在他旁邊感覺怎麼樣?很不舒服,很有壓力。跟他一起考試,他考了比你好一點,看著你的考卷,你怎麼連這個都不會!聽了實在很難受。所以傲氣的人會讓別人無地自容,而謙卑的人處處給人留余地,處處替人著想。所以《易經》裡面有六十四卦,每一卦有六爻,而六十四卦裡面只有一卦是六爻都是吉,全部都是吉。只要用「謙」,沒有任何狀況是不吉。哪一卦?就是謙虛的「謙卦」,所以謙卦六爻皆吉。而《書經》裡面也說「滿招損」,自傲自滿一定招別人的嫉妒障礙;「謙受益」,謙虛的人走到哪都會得到別人的愛戴,都會得到很多的益處。所以我們當老師的也好,或者有智慧經驗的人也好,喜歡教什麼樣的人?謙虛受教的人。而一個人沒有謙虛的態度,他也不可能虛心來求學問,所以我們也要從小扎孩子謙卑、謙虛的態度。當然我們也要先看自己有沒有做到禮讓、忍讓、謙讓的功夫,這個就是我們要先去提升的地方。
所以人與人相交往是一門很重要的功課,而且這一門功課可能你學一輩子都還覺得不夠,所謂「人情練達皆文章」,但是也有一個核心,只要你能處處替人著想,相信你就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能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也能夠做到禮讓、忍讓、謙讓的功夫。
接物當中,聖賢人還有第二個很重要的提醒,叫做「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們面對的人、面對的事,假如有不如意之處,不能怪他人,也不能怪這件事,要怪什麼?要先反過頭來反省自己。這一句教誨是我們儒家最重要的一句心法。一個人只要每一次發生事情,第一個念頭說「我錯在哪」,那這位朋友的學問一定會起得很快。我們現在在人與人的交談當中,你有沒有看到有一個人發生事情了,他馬上說是我錯了,是我哪裡做不好,這種聲音多不多?我們茶余飯後大家在那裡聊天都是談什麼?都是他害的,都是誰的問題,從來沒有聽到都是我的問題。當我們現在能聽到說「都是我的問題」,那這個人不簡單,你也可以通知我,我們要找他來弘揚中國文化。
夫子在中庸裡面做了一個譬喻,讓我們來感受一下「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道理,用哪個譬喻?用射箭來比喻做人的道理,夫子說「射有似乎君子」,射箭好像君子之道,好像做人的道理,「失諸正鹄」,這個「失」就是沒有射箭射中,「正鹄」就是目標。「失諸正鹄」要怪誰?「反求諸己」,反省自己。現在人不是,箭射出去沒有射中目標,「幫我去調查一下那枝箭是哪一家公司出的,怎麼這麼難射」,還是說這枝弓箭太差了,丟在地上,趕快去換一枝新的來,都把責任一把推給人,不想想明明就是自己的技術不好。所以夫子很會教學,常常用一些具體的比喻讓我們去領受這些道理。我在接觸很多朋友的過程也常常以這個跟他們共勉。
有一位母親就提到,她說我兒子脾氣很不好,我就跟她說,你兒子脾氣很不好是結果,原因出在哪?他是跟誰學的?諸位朋友,有些話不用講到底,講話要有藝術,叫做點到為止,你們都知道。點到為止,你別把它說破,聽懂了就聽懂了;聽不懂,你沒跟她結怨。結果後來她回去之後就修正了一下,兩個禮拜以後,我又去講課,她就來跟我講說,「蔡老師,我兒子這兩個禮拜脾氣好多了,因為我的脾氣好了一些,所以馬上他的脾氣也好了」。因為一個家庭會感染,你的脾氣會感染到他,他也脾氣很不好,那你脾氣一好,很有修養,這個家庭裡面的氣氛就很有修養,所以別人不好的時候就是一面鏡子,讓我們反過頭來從自己開始修正起。
有一位幼兒園園長,他就說現在這些年輕老師不懂事,也不會感謝別人,抱怨有沒有用?這位園長他人非常好,所以後來他跟我們接觸完之後,他覺得這些聖賢教誨對他的員工影響會很深遠。我們教室又不大,他每次都帶二十幾個人來,把我們擠得是水洩不通,但是我們很歡喜,畢竟他帶來的這些老師往後都要為人師表,大部分也當下都是為人師表,所以他們能夠得到正確的思想就能夠影響很多學生。結果這些老師來學習幾個月之後,剛好遇到一些節慶,像遇到教師節,這位幼兒園園長本來以前教師節都沒有花,結果那天他的辦公室裡面都是花。老師學習完之後,他也懂得感謝領導人給他的栽培,所以領導人也好,父母也好,先變了,孩子就變了。好,這節課先說到這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