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勸誡方法—谏不入 悅復谏 號泣隨 撻無怨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勸誡的方法是“谏不入,悅復谏”,悅是喜悅的悅,對方心情比較好的時候再講,就是要抓住時機,審時度勢。復是勸一次沒有用要再勸,這是耐性問題。講話的方法要“號泣隨,撻無怨”,縱使被誤會,你還要堅持勸下去。所以,你要幫助別人、勸導別人,先要做到不怕委屈,不能操之過急,一定要有委曲求全、百折不撓的態度。

    一個成年人思想觀念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所以縱使勸谏後,對方不能接受,也不要有怨言,因為我們是在做該做的事,問心無愧。而勸父母不能說他不聽就算了,以後不勸了,這種態度就失去為人子女的本分。別人對不對並不重要,我們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有沒有做對,有沒有盡到本分。

    唐太宗的父親李淵帶著軍隊南征北討,李世民都跟在身旁。有一次,李淵決定率領軍隊朝著既定的路線行走,李世民認為這條路很可能會遇到敵軍的埋伏,如此就會全軍覆沒。他就勸導父親不可走這條路,但是父親不聽。結果隔天早上出發之前,李淵聽到帳外有人放聲大哭,就走出來看到李世民坐在地上,一邊放聲大哭,一邊說“父親,這樣去肯定會全軍覆沒”,他愈說哭得愈厲害。父親一看,兒子還真難得,堅持要勸誡他,後來他改變了路線,因此軍隊才免於危難。《弟子規》說的“號泣隨”就是指這個歷史故事。

    一份孝心拯救了一個軍隊,這讓我們體會到人生確實要很謹慎,差之毫厘,失之千裡。回想一下這幾十年,假如我們在某個關鍵時刻抉擇錯了,或許就沒有這個福分在一起聽聞聖賢教誨。所以,人要時時謹慎,還要時時感恩,因為在人生的過程中,有很多親友給予我們很多重要的提醒、引導和規勸。

    所謂“忠言逆耳利於行”。一個人能接受別人的勸言,這個雅量什麼時候開始建立?等他被拍馬屁拍習慣了,再來教他接受別人的勸告,能不能做到?做不到。《弟子規》教導我們要“聞譽恐,聞過欣”,聽到別人稱贊我們,我們要受寵若驚,要警惕自己做得還不夠;聽到別人指出我們的缺點,要歡喜接受,還要感謝別人,這樣才能“直諒士,漸相親”,所有肯勸告你的朋友就會圍到你的身邊來。深圳的李老師教到這一段時,我跟邵老師正好在杭州講課,等我們回到深圳之後,剛好要吃飯,邵老師就指出一個女學生某個動作不大好要改正。話才講完,女學生馬上鞠了一個九十度的躬,說:“謝謝邵老師指出我的缺點。”邵老師很驚訝!從此以後,給這些小孩指出缺點,他們不但沒有生氣,還會感謝你,給你深深的一鞠躬。當孩子從小就能接納別人的勸告,對他一生的幫助是無法衡量的。

    在勸人的時候,也要看對方的水平,進而調整言語。《論語》說“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中等程度以下,你不要用上等人的言語、態度跟他講,他會聽了一頭霧水。掌握這個原則,勸人的效果就會提高。

    假如你的存心好,時機也沒錯,態度、方法也正確,還是沒有效果,這時怎麼辦?人的生活行為都有一個慣性,不只是人,萬物都有,在物理學中叫做“慣性定律”。譬如你要推動一杯水,一開始力量太小不會動,力量要慢慢加大,大到突破了它的靜的慣性“靜摩擦力”,一旦突破了就動起來了,轉變成“動摩擦力”,就不用那麼費力了。所以,你勸別人改變行為,也要有一個過程,假如你的推動還沒有產生效果,說明你的力度還不夠,這時你繼續努力,等到有一天突然改變了,他就慢慢能自我要求,你就不用再推了。可是這需要一段過程,不能認為沒用就不推了,那就前功盡棄。所以,我們要觀察,當時機還沒到,要用耐性去推動,而耐性中要包含著你的真誠與關懷。
 

上一篇:蔡禮旭:規勸方法—善相勸 德皆建 過不規 道兩虧
下一篇:江蘇一六歲男童堅持唱歌兩年喚醒沉睡母親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