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做學生的條件:十德之一-遭苦能忍
做學生的條件,《璎珞經》上給我們講「十德」,這十種德是我們必須要學的。如果具有十德,我們相信你就會遇到好老師,為什麼?十德是能感,諸佛如來他就應,感應就現前。我們不具備這個條件,佛不來,來了沒用處,來了怎麼?你無動於衷。所以這十句就很重要。第一句「遭苦能忍」。在我們這個時代非常契合,我們這個時代無論是修世法、修佛法,尤其是佛法,真的是苦不堪言,你要不能忍,你就會退轉,這一生空過了。為什麼?我們必須要曉得,現在是進入到佛法的末法時代,末法時代是有起也有伏,我們現在是在什麼時代?是在走下坡的時代,幾乎走到低谷,為什麼?大家都不認真學。大家都不認真學,你要認真學,人家看不順眼,總是要想辦法找你麻煩。......遭苦不能忍就退心,那就完了,所以這是頭一個條件。常常想到世尊滅度的時候,教給後世弟子兩句話,「以戒為師,以苦為師」;換句話說,你要真正發心弘法利生、護持正法,頭一個你就要想到吃苦。什麼苦都能夠忍受,你才能走這個路子,你才能得到三寶的加持;如果怕苦,這個路子你走不通,怕難你也走不通,不怕難、不怕苦。你看到今天眾生多苦,我們希望我們自己多吃一點苦,眾生能少吃一點苦,這叫代眾生苦,先決條件。
2. 做學生的條件:十德之二-慈悲深厚
第二個,「慈悲深厚」。你能夠真正愛護眾生,尤其是現前這個時代的眾生。老人可憐,年老了兒孫不養活他,沒有依靠,我們在國外有三十年了,看得很多。外國的老人年老的時候,現在許多是國家養老,有救濟金給他,物質生活可以不愁,精神生活完全沒有。每個老人心裡心情都不好,一天到晚都不講話,老人院許多老人都想自殺,活在人間毫無意義。我們回過頭來再看兒童,兒童可憐,可憐在什麼地方?沒有機會接受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所以他們長大不知道孝順父母,不知道尊敬長輩,學得一些技術,不會做人,明顯的增長自私自利。這是現在全世界普遍的現象,你看一老、一小,多可憐!我們在最近十年當中接觸很多宗教,參加多次世界和平會議,我們對社會的嚴重性我們自己心裡很清楚,所以極力提倡宗教團結、族群團結,也極力提倡改善養老、育幼的教育,讓老人在晚年真正過一個幸福美滿的晚年。如果有儒釋道三個根的教育,能做得成功。所以學佛就要效法佛菩薩,像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表演的,做出一生犧牲奉獻。我們今天講忍苦忍難,比釋迦牟尼佛還差很大一段距離,他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真有慈悲心!沒有深厚的愛心,這個十信也不能成就。
3. 做學生的條件:十德之三-修習善根
第三,「修習善根」。這個善根是講世間的善根,不貪、不瞋、不癡,三善根,《十善業道》後面「意三」就是講的這個。反過來,貪瞋癡,佛給我們講那叫三毒。也就是說,六道裡面所有一切毒害,都是從三毒生的,六道裡面所有一切善法,都是從三善根生的。這個重要!自己要認真學,於世出世間法沒有貪戀,自己有的,能夠布施供養給所需要的人。這是修習善根,財布施。現前這個社會,最缺乏的是聖賢教育,學習倫理道德,以佛弟子的身分在世間講經教學,宣揚倫理道德,這叫護持正法,法布施。法布施果報是聰明智慧,財布施是得財富,施一定有得。「捨得」是佛學的名詞,社會上很多人用,他不知道出處,這是出自於佛經上的,有捨後面就有得。得到之後還要把它捨掉,所以捨得是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你捨一定有得,捨財得財富,捨法得聰明智慧,捨無畏得健康長壽。捨無畏是什麼?譬如照顧一些苦難的眾生,這裡面有苦有難。照顧老人那就是布施無畏,讓他沒有恐怖、沒有憂慮,讓他心情快樂,這是布施無畏,得的果報是健康長壽。果報得到之後還要把它捨掉,不要去享受,你一享受你就墮落,就錯了。所以得到的那個還要把它捨掉,叫捨得,把得的也捨掉。可是你愈捨,後面來的就愈多,愈多愈捨,不要留,一留自己立刻就退轉,我們十信心就不能圓滿;十信心不能圓滿,就出不了十法界,這個一定要知道。出十法界才是真正的成就,出十法界你就到一真法界去,一真法界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我們現在學的這個經,「十住品」就是一真法界,初入一真法界。這是講修學善根,對於三善根要認識,你不認識你就不肯修,真正認識你就會很歡喜的去學習,學這三種布施。
4. 做學生的條件:十德之四-供養諸佛
第四個,「供養諸佛」。人要修福,世出世間最大的福田無過於佛陀,所以供養佛能修大福報。用什麼方法真正供養佛?給諸位說,弘法利生是真正供養佛,讓社會大眾對佛法本來的面目認知了,不再誤會佛教是迷信、佛教是宗教,這叫真正對佛盡孝心。一定要曉得,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一生為我們所示現的,求學、教學。十九歲出去求學,三十歲覺悟,明白了,大徹大悟,覺悟之後就開始教學,教了一輩子,七十九歲圓寂的。這四十九年當中沒有一天他不教人,教學從來沒有間斷過,要知道,一個人去找他,他教一個人;兩個人去找他,他教兩個人;十幾個人找他,他就教那十幾個人;幾百個人找他,那就教幾百個人。我們在經上看到的,一生講經三百余會,那三百余會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辦活動,辦班教學,辦活動三百多次。大的活動,人很多,有上千人的,時間長有二、三年的;小的活動,一個人來找他,二、三個小時,一天二天。所有活動、所有教學,佛滅度之後,這些弟子們,迦葉、阿難來領導,同學們聚集在一起,五百大阿羅漢。由阿難尊者把世尊當年,就是四十九年所說的東西重新講一遍。阿難尊者是弟子當中記憶力最好,幾乎他有這種能力,聽一遍之後他不會忘記,他來復講。同學們替他作證,這五百阿羅漢同學做證明,阿難講得沒錯,佛確實是這樣講的。這記錄下來就成為經典,留給後人。所以,供養佛是這種供養法。佛陀在世,你看他的生活多簡單,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他要什麼?什麼都不要。他要後世的學生,世世代代把正法傳下去,正法久住,這是佛的願望。有佛陀的教育,就能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對佛的真供養,這是對佛真報恩。
5. 做學生的條件:十德之五-志求勝法
第五,「志求勝法」。自己在這一生當中只有一個目標、一個方向,我什麼都不求,就求佛法,求佛法裡面最殊勝的佛法。哪個法殊勝?《華嚴經》殊勝。這個話,隋唐時代那個時候是佛教在中國的黃金時代,國王大臣護持,各宗各派的祖師大德,帝王都封為國師,這佛法盛!那些祖師大德也曾經討論過,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這一切經,哪部經第一,能夠代表他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可以說是許多的祖師大德都肯定,《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華嚴經》就變成佛法裡面的第一經,世尊將宇宙人生萬有事實真相講透了,在這部經上。好是好,菩薩境界,《華嚴經》主要是對哪些人講的?這也是祖師大德告訴我們的,清涼在這個經前面就講得很清楚,這個法門的對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換句話說,十法界裡面的人接受《華嚴》都有困難,像法慧菩薩這樣的人沒問題。那我們真能得利益嗎?佛很慈悲,佛如果不能教一切眾生得真實的利益、得無比殊勝的利益,就不能說大慈大悲,佛做到了。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業障深重,有沒有方法讓我們也同法身菩薩一樣,在這一生當中能入華嚴境界?這才叫真正慈悲,有!《華嚴經》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讓我們這些業障深重的人也能契入華嚴境界,這是無比的殊勝,殊勝當中的殊勝。梅光羲老居士在《無量壽經》會集本的序文裡面,寫得很清楚、很明白,隋唐時候的高僧大德都肯定《華嚴》是第一經,《華嚴》跟《無量壽經》比,《無量壽經》是第一經,為什麼?《華嚴》最後歸《無量壽》。這個意義太深了,這個功德太殊勝了。我們學《華嚴》,對整個宇宙萬有有個概略的認識,認識清楚之後,才曉得它的真相是相有性無,沒有自性,沒有體;事有理無,有是幻有,空是真空,真空跟幻有不二。這個認識清楚之後有什麼好處?好處在真正放下,我們的麻煩就是放不下。你看大乘經教裡面佛常給我們說,放下執著你就成阿羅漢,你就得到正覺,就證得正覺,就成阿羅漢,超越六道,六道就沒有了,放下執著就是。阿羅漢有分別,他能夠把分別放下,他升級了,他得到正等正覺,不叫阿羅漢,叫菩薩,他升級了,阿羅漢升一級就是菩薩。菩薩能把分別放下,再能把妄想放下,他就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不叫菩薩,叫佛陀,他成佛了,回歸自性,十法界沒有了,十法界也是假的,不是真的。這是說,佛的經你要是聽多了自然就放下,要是沒有透徹了解,你那個堅固的執著打不破;堅固的執著是六道輪回的因,第一個因素,你永遠出不了六道輪回。然後我們才曉得,供養諸佛,志求勝法,目的就是在學習經教,真正放下。
6. 做學生的條件:十德之六-專求佛智
我們的一生,現在講人生的價值觀,人生的意義何在?「專求佛智慧」,這是第六。佛是誰?佛是自己,不是別人。世尊在《華嚴經》講了好幾次,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怎麼會沒有佛智慧?「出現品」上講得很明白,他說「一切眾生」,十法界所有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沒錯,一切眾生都是佛,又講到「情與無情,同圓種智」,講絕了。所以,佛智慧是自己本有的。本有的現在變成沒有,佛說不是沒有,是有障礙,障礙著你自性的智慧,這智慧不能現前。實際上智慧還是現前,不叫智慧,叫什麼?叫煩惱,這個障礙把智慧變成煩惱,你看麻不麻煩!佛告訴我們,你只要把煩惱放下,智慧就現前。煩惱,自性裡頭沒有;智慧,自性裡頭有。現在煩惱代替了智慧,智慧在後面不起作用,起作用的是煩惱。三大類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執著、分別、妄想,執著是見思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妄想是無明煩惱。修行沒別的,就是把這三種煩惱放下就是,你就恢復自性、回歸自性,你就圓滿成佛。這是我們佛弟子一生所希求的,我們的目標、方向在此地。
7. 做學生的條件:十德之七-深心平等
第七,「深心平等」。深心,前面我們講過直心、深心、大悲心,菩提心這講過。現在我們講深心,我們沒有依靠經論上所講的,但是也沒離開經論,經論上講的深心不好懂,我們要換一個方法,還是沒有離開經論,我們用《無量壽經》會集本的經題,深心就在裡面。深心是什麼?平等心就是深心,除平等心之外,清淨心、正覺心。你看經題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十五個字,「清淨平等覺」就是深心,自受用。有自受用才能夠真正利益別人,自己沒有得到佛法真實受用,你怎麼能教別人?所以自己求什麼?求清淨平等覺。菩提心的體是直心,直心就是至誠心,我們今天講真誠,真誠是自性的本體,深心是自受用,大慈大悲是他受用。我們用什麼心對自己,用什麼樣的心對別人?就是真誠心,真誠心對自己就是清淨平等覺,真誠心對別人就是大慈大悲。菩提心圓滿的現前,所以十信心才能圓滿,才能入住,超越十法界。住到哪裡?住到菩提心裡,這是理。事上呢?事上是在華藏世界的毗盧遮那佛的實報莊嚴土,念佛的人到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實報莊嚴土,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8. 做學生的條件:十德之八-親近善友
第八,「親近善友」。具備前面七個條件,我們還要找增上緣,外面的力量來幫助我們,那是什麼?老師。尋師訪友,要親近善知識,善知識很難遇到,遇到之後不可以離開,我們要得不到老師的指導,這一生空過了。所以人生在世,兩個大恩人,第一個是父母,父母生我、養我,我這個身命是得自於父母,沒有父母哪有這個身?所以,人不能不孝順父母,不孝順父母是忘恩負義,果報不可思議。現在這個社會確實,自己發達了,享受五欲六塵,置父母不顧,不問他死活,這種人在今天社會有,而且不少。諸位想想,父母的心裡有多難過,這跟殺父殺母有什麼差別?照佛經上來講,果報在阿鼻地獄,大不孝,罪很重,你給社會大眾做了最不好的榜樣。不但是你個人,你影響到社會,社會確實有許多人看了你這個樣子向你學習,也都不孝,這個罪就重,這個罪就是變成五無間地獄。第二個大恩人是老師,我們的法身慧命得自於老師,對老師的孝順應該跟對父母是相等的。我們離開老師再不聞不問,這是對老師的大不孝,對老師大不孝的那個罪,跟對父母大不孝沒有兩樣。
佛教眾生,你看我們淨宗修學的綱領,總的指導原則是「淨業三福」,三條。頭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頭一條,頭一條前面兩句孝親尊師,現在人都不懂得,都不知道。這是今天全世界社會動亂不安的第一個因素,就是現在人不知道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所以社會亂了。我們回頭再看看,中國五千年來,這麼大的國家、這麼多的族群共同在這個大地居住,幾千年來社會長治久安,生活過得是幸福美滿,靠什麼?就靠著懂得孝養父母,懂得尊師重道。很可惜滿清亡國之後,我們國家社會動亂,受外國人的侵略,我們看到外國,看到他們的強盛,堅甲利兵,對自己傳統文化產生懷疑,把祖宗幾千年來的教誨疏忽了,我們去學外國人。孫中山先生說得好,他那個時代他常說,外國人跟中國人比,只有他們的科學我們不如他們,機器不如他們,除此之外,我們沒有一樣不如人。他講的話是對的。我們要學,學外國人的機器,學外國人的科學技術,其他的不能學,學了問題就出來。很可惜的,我們到外國去的留學生,把外國東西全盤接受,把中國東西全否定,我們今天吃到苦頭了。外國現在社會發生問題了,找不到對治的方法,現在才開始到東方來學,要學中國的、要學印度的,他們現在肯定中國人的智慧、肯定印度人的智慧。對治今天社會的毛病沒有別的,我這些年常常勸導大家,倫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因果的教育、宗教的教育,能把這四種教學恢復,社會安定,世界和平,所有沖突都會化解。佛弟子要帶頭,先要表現出深心平等,自己要認真去學習清淨平等覺,親近善友、親近善知識,《弟子規》裡講的「親仁」,「能親仁,無限好」。親近善知識最重要的,是要遵守善知識的教誨,你才會有真實智慧辨別是非善惡、利害得失,你才有這個能力。
9. 做學生的條件:十德之九-心常柔和
第九,「心常柔和」。這對什麼講的?它的對面就是浮躁。心浮氣躁,不但佛法你學不到,世間法也學不到,世法跟佛法都必須要在「心常柔和」你才能夠得到,這一條很重要。我們學習不離開柔和,生活不離開柔和,工作不離開柔和,處事待人接物都不離開柔和,你就是佛菩薩;我們看看佛菩薩,他們真做到了。我們從哪裡學?從謙虛,中國的古禮裡面講謙卑,自己常常要處在謙卑,尊重別人,這是世出世法學習的頭一堂功課。我們看《禮記》,《禮記》前面第一句話說「曲禮曰,毋不敬」,《華嚴經》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願「禮敬諸佛」。這一條很重要,一定要學柔和,柔和能養心、能養身,身心健康;能養一家,一家人柔和,家和萬事興。柔和能化解沖突、化解對立,讓一切眾生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這就是極樂世界,這就是華藏世界。
10. 做學生的條件:十德之十-愛樂大乘
末後一句,「愛樂大乘」,樂是喜歡,真正喜歡大乘佛法。湯恩比博士,這是英國人,上一個世紀的,他在一九七0年代,我看到他一些書,他說「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他是講整個世界的,「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這是一個世界上著名的歷史哲學家,說出這個話,真的不是假的。大乘佛法的代表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我們今天在此地看到,善根深厚的菩薩,長時不退,常隨佛學,親近善友就是常隨佛學,「行十信心」,十信心是所學的課程,「信三寶常住」,三寶是覺正淨。六祖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講得很好,他是替人家傳授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不是這樣說法,他說「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後面他有個注解,「覺者佛也,正者法也,淨者僧也」,這個說法好,讓我們不至於迷惑。覺正淨這三寶叫自性三寶,是我們自性裡本來具足的,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是佛法修學總的指導原則,不論是哪個宗派,不論是哪個法門,大乘講的八萬四千法門,總的綱領就是這三句話。你怎麼修成那是方法,方法雖然很多,都能達到,所以佛在《般若經》上講: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重要的是契機,要適合我的程度,適合我的根性,還要適合我現在生活環境,我學起來不麻煩,這就很容易成就。所以有這麼多法門,你可以自由選擇。選出來之後你就不要更改,不要這一門看那一門,那一門看那一門,去做比較,他的比我高,他比我殊勝,我不如他,你要這樣想法你就生煩惱,不生智慧。常常想著佛這句話,「法門平等,無有高下」,要互相贊歎,我的根性用這個法門,我自己想到我一定會成就,那我就選對了。
這麼多,不會選怎麼辦?佛很慈悲,給我們提了一份參考資料,在《大集經》裡面講的,佛是這麼說的,「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禅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你看這個幫助我們選擇提供這麼好的參考資料。什麼是正法時期?釋迦牟尼佛滅度第一個一千年是正法時期,像法時期是第二個一千年,末法時期是第三個一千年以後都叫末法。釋迦牟尼佛的法運是一萬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我們現在是在末法。世界一般大家承認的,釋迦牟尼佛滅度到現在是二千五百五十三年,我們二00六年那一年參加國際上一個活動,那是二千五百五十年,再加三年,今年是五十三年,也是末法時期了。照中國人的記載是三千多年,大概三千三十多年,都是屬於末法。既然是末法,釋迦牟尼佛這樣說的,我自己也沒有智慧選擇,我就聽佛的話選擇淨土,末法時期淨土成就。再看看佛的經教,淨土宗經論最少,很適合現在人的需求,現在人怕麻煩,太多了受不了,淨土宗只有六部經,五經一論,分量都不多。《大勢至菩薩圓通章》分量最少,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比《般若心經》還少,《般若心經》二百六十個字。所以五經一論合起來,現在印的是薄薄的一本,全都在裡面。過去祖師大德常常教導我們,這六門課程裡頭,你選一門就行,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就行了。
恭錄—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七三卷) 2009/11/26 檔名:12-17-2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