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人生講座-如何做一個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二十八集) 2004/11/27 海口市孝廉國學啟蒙中心 檔名:52-115-28
諸位朋友,大家好!我們剛剛談到的是學習第四個關鍵「明辨」。我們要對善能夠明辨,我們要對世間的價值觀要能明辨。世間價值觀包含什麼是成功,什麼是美,還有很多這些想法、看法,你都要能明辨它真實的部分而不是外在虛幻的東西。所以我們要看得懂真假,才能經營出真實的人生。
我們有一些孩子都是讀聖賢經典,他們的年紀平均六歲,剛好有一天我們出去講課,其中一位老師就問他們什麼是好心?什麼是壞心?剛好老師順手把它記下來,我念給諸位朋友聽聽看。接受經典教育六歲的孩子,他是怎麼去看好跟壞。一個小朋友說:一件東西自己想要,但別人想要的話就讓給別人,這是好心。能夠讓,能夠捨。諸位朋友,捨得、捨得,得的因在哪?在捨,在布施,有因才有果,捨的人才能得,大捨大得。諸位朋友,我假如沒有捨掉工作,能夠得到這麼多人給我的支持嗎?所以確實捨了之後一定能得,但是得到之後還要再捨,就會愈捨愈多。就好像銀行會給你累積利息,會再還給你,這是事實真相,我們要懂。
當孩子真能懂得捨,他才種了他福田的根本。我們自己當老師的,當看到一些學生不跟人爭,真的是如此,有一些東西很多人馬上就跑過去,深怕自己沒得拿,就看到一些孩子很有修養他不拿,他說沒有也沒有關系。這樣的學生我們往往對他關照有加。所以真正肯不計較,真正肯捨的孩子,是能承傳聖賢教誨的人才。這樣的孩子絕對會得到有智慧者的提攜。所以有禮貌的孩子、肯禮讓的孩子,他一生注定絕對會遇到貴人。所以為人長者,深謀遠慮。
下一個孩子說:孝順父母,上課專心,對別人恭敬是好心。這些言語都是六歲講的,我們絕對沒有添加東西進去。你看讀經的孩子開口,言語都是很有水平。下一個說:對佛恭敬,做到《弟子規》的心是好心。可能家裡父母有引導他學佛,他還說做到《弟子規》的心是好心。下一個孩子說:做到《孝經》第一章到第十八章,聽老師的話,做到《常禮舉要》的心是好心。因為他的課程裡面有《孝經》,有《弟子規》,有《常禮舉要》。所以你看孩子他的好心有沒有飄在空中?都在哪?都在生活點滴,他學的學問是實的不是虛的。另一個孩子說:智慧的心是好心,做好事的心是好心,不用督促就能去做事的心是好心,知道是好事就去做的心是好心,懂道理的心是好心。諸位朋友,孩子假如沒聞聖賢道理,他能講出這種言語嗎?他哪會想到那裡,所以確確實實有教就有學,就能學得會;沒教,一生種子沒下,怎麼長也長不出來。
另外孩子說什麼是壞心?第一個孩子說不幫助人的心是壞心,下一個說欺騙別人,浪費的心是壞心。我們有時候叫他們反省今天做錯什麼,他們還會說今天開水龍頭開得太大了,浪費了。而我們給孩子的引導是你把水省下來,不是省了一塊錢而已,是為千千萬萬的後代子孫把水省下來。假如你現在這麼浪費,到時候水被我們這一代用光了,那後代怎麼用?所以我都想未來國與國打仗,可能為了什麼?可能為了水,假如人繼續揮霍水源,繼續污染水源,到時候全世界最後一滴水不是自來水,是人的眼淚。孩子有這樣的引導,他自然而然會了解到每個物品都應該珍惜。所以他說浪費的心,浪費什麼?小孩還說電、水、生命、人生、時間,他說這個不能浪費。
下一個孩子說侮辱別人是壞心。「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諸位朋友給我的眼神告訴我,昨天好像有念《弟子規》。昨天我們強調一遍,往後課程會跟《弟子規》有很多地方是結合在一起。因為時間有限,我希望能夠也把《弟子規》讓諸位朋友體會理解得更深,所以你們一定要念,會更有效果。下一個小朋友說開玩笑過火,禍從口出。所以孩子有這樣的認知,他在對待別人的言語、行為自然就比較有分寸,不會太過。怨恨別人的心是壞心。所以他們這些孩子自我檢討都從哪裡下手?從心,從自己的存心去看。下一位小朋友說:為自己不為別人的人心是壞心,生氣的心是壞心;別人對他好,他對別人不好,沒回報的人,忘恩負義。這種句子我們大人不見得能寫出來,那是孩子直接講出來的。
下一個孩子說記仇的心是壞心。這一個孩子一講完,下一個孩子說,報仇的心也是壞心。下一個孩子說小氣的心是壞心;別人指出缺點,但是堅持錯誤不改,是壞心。因為他們知道《弟子規》說的「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別人批評你,你就生氣;別人說你好,你就洋洋得意,這樣好朋友都走了,趨炎附勢的人統統都來了,所以損友來,益友都走。益友為什麼走?因為他不指出你的缺點,他就沒有盡到朋友的道義;但是指出缺點來,你又這麼生氣,他覺得不要再跟你結惡緣了,所以先敬而遠之,等你能受教了,他再來講,再來勸你。但是「聞譽恐」,當我們聽到別人的稱贊,覺得自己受寵若驚,自己學問還差得很,所以不敢接受。「聞過欣」,聞到別人指出我們的缺點,我們很高興,馬上跟他說,謝謝你指出我的缺點。「直諒士,漸相親」。真正正直,真正能體諒,能夠規勸你的朋友,漸漸走到你的身旁來。
所以這個態度太重要。孩子因為學了《弟子規》,而且諸位朋友,您看孩子學《弟子規》學多久?要把人生正確的做人做事,方方面面能扎根,這絕對不是十天、二十天,絕對要有二、三年的根基扎下去。所以所有的經典學習可以慢慢加上去,但是唯有一本經,必須自始至終都要念、都要做,哪一本?《弟子規》,對,因為是綱領,做人的綱領,非常完整。
下一個孩子說沒愛心,害別人的心是壞心。下一個孩子說沒慈悲心,知道應該做好事,但是沒有去做,這是壞心。還一個孩子說對孔子像不恭敬是壞心。這些孩子一進門,老師好,然後一走進來,孔子像掛在牆壁上,要跟老夫子說孔老夫子我回來了,很可愛。我們海口有一個孩子才八歲,那一天剛好海口防空演習,來得非常緊急,所以老師也不慌張,抓住這個機會點也可以教導孩子。就開始跟學生講:現在你只能拿最重要的東西,最需要的東西。有些孩子拿著水,拿一些輕便的東西要走;同時也觀察到有孩子拿了一大堆,這是一種結果。一個孩子遇到緊急狀況,拿一大堆東西,代表他內心怎麼樣?很沒安全感。好像拿很多東西才放心。
其中有一個孩子,他什麼都沒拿,跑過去把孔子像抱起來,然後頭看著他的老師,雖然沒講話,他的老師當場眼淚就掉下來。這麼樣緊急的狀況,他什麼都沒想就想到孔子像。當一個孩子在這麼緊急狀況都能想到孔子像,代表他人生面對挑戰的時候,他會想到什麼?他會想到孔夫子的教誨。孩子能產生這麼樣深的恭敬之心,已經扎了他一生道業成就的根本,就是對聖賢至誠的恭敬。這個孩子的故事很多。有一次我也跟諸位朋友提過,我們九個人吃了九個餅干,還剩一塊,這個孩子出來:媽媽,還有沒有?我們也話都沒說,只看著那一塊餅干,這個孩子馬上拿起餅干,把餅干放到我的面前說:這一塊應該給蔡老師吃。你看孩子不只不貪,孩子還懂得辨別應該先給誰吃。所以聖賢的學問活活潑潑。很多人說學禮的孩子會不會學得變得很呆?錯了。
什麼叫活潑?現代人對活潑搞錯了。那一天我們的老師要過關,在海關要過關,有一個孩子拼命往前沖,拼命往前擠,擠前面的人,我們的老師也被他擠。這個母親沒有當場制止他,還好言相勸:寶寶,你就乖一點,你不要這樣。勸有沒有用?孩子是愈來愈囂張,旁邊幾位跟著他的朋友還隨口說:這個孩子真活潑,很好動。這個話對不對?所以確確實實我們現在大人連什麼好,什麼壞,怎麼樣教孩子是對的,自己都拿不准。活潑是指思想活潑,思想活潑在哪裡看到?在處處替人著想,這樣才是真正的活活潑潑。時時刻刻看到誰口渴了,時時刻刻看到誰需要一件衣服,時時刻刻能感受到誰需要一句安慰,這樣的孩子你看了內心生歡喜,他會不會呆呆的坐在那裡?不會的。而現在人覺得活潑是動來動去,那不叫活潑那叫隨便,那叫連規矩都不懂。到處不知規矩,只會到處讓人家生煩惱,到處讓人家覺得很不懂事,那個不叫活潑。所以孩子真正的活潑,要從處處替人著想開始形成他對人的正確態度。
下一個說怕吃苦的心是壞心。因為他們的老師寫了一句話給他們,「不怕吃苦,吃一陣子苦;怕吃苦,吃一輩子苦」。所以諸位朋友,不要小看你對孩子、對學生一句聖賢的教誨,一句就可能讓他終身受益無窮。諸位朋友,我的初中三年只記得兩句話。第一句「人不可以有傲氣,但不可以沒有骨氣」。初中三年在升學主義之下,沒有老師教我們做人。其實我們想不想學?誰不願意把人做好?誰不願意跟別人和和氣氣?想學。剛剛有一位中學生聽完之後覺得:老師,你講得很好,我很喜歡聽。孩子決不是不受教育。
我曾經到一個中學去演講,去的時候,他的老師說現在的學生都坐不住,所以你講一個小時一定要休息十分鐘。老師這麼講,我們就點點頭,好,休息。當我講到一個小時的時候,我跟底下應該也有五百來個學生,我說現在我們休息十分鐘,等一下再講。學生說:老師,不要下課了,繼續講。結果我講到兩個小時之後,欲罷不能,超過兩個小時,講完之後他不讓我下台,繼續問我問題。孩子問的問題非常好,我們聽了都很歡喜,甚至於回答完問題,他們還分享。很多孩子說,我本來覺得我還滿孝順的,但是聽完之後,覺得自己還差很多。有些孩子分享,他說我聽到蔡老師他們這些老師,演講居然是免費的,我好感動!我們這個社會給孩子什麼印象?給孩子唯利是圖。孩子那一顆助人的心,善心,被我們社會淹沒了。他遇到的時候是歡喜,我們沒那個機會去長他的善良,是我們對不起小孩。
因為我的一位理化老師,教物理化學的老師,不是教我語文,他告訴我這句話,我一輩子都不會忘。每當我們遇到挫折的時候,這句話提起來「人不可以沒有骨氣,不可以有傲氣」。當我們接受別人的稱贊的時候,這句話馬上出來,不可以有傲氣。所以因為我們感念老師,假如我們沒有依教奉行,內心覺得對不起這個老師給我們的教誨。所以諸位朋友,您不要小看一句真誠的教誨,都可能造成孩子一生的受用。我們要有心,用心去教。
下面一個孩子說表面做好事,心裡做壞事。這些孩子看行為都看到哪?看到存心去了。一個人有自省能力,他一輩子受益。人假如還處處要讓別人來指缺點,那已經太慢了。可能錯了三、五年人家才來指,那都錯三、五年了。真正能夠自省的人,當下起念錯了,馬上改,不讓行為錯誤,從念頭就開始改。所以我們剛剛提到了,一個孩子本來一根竹棒要丟出去馬上拉回來,那就是從念頭上自己能反省。
下一個孩子說:不孝順父母的心是壞心,破壞的心是壞心;媽媽不知道,就說媽媽笨是壞心;不做到《弟子規》是壞心,做壞事的心是壞心。本來可以做到但老想到做不到,這就是「勿畏難」,《弟子規》說的,不要害怕困難,要能勇往直前去做。己所不欲,施於人是壞心。這一位小朋友還把聖賢的教誨改了一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好心,那己所不欲,施於人是壞心。所以諸位朋友,你不要小看孩子的悟性。這個孩子讀了好幾年的經典,有一次他聽課的時候說「學如逆水行舟」,他跟他媽媽說:學如斜坡騎車。他能悟到,還同生活結合起來。
下一個孩子說高聲喧嘩,打擾別人是壞心。這叫「人不閒,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弟子規》教的。「尊長前,聲要低」,你看提得起來,遇到境界能提起來才是真實學問,遇到境界提不起來那沒用,那叫「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下一個,「倘揜飾,增一辜」的心是壞心。這意思就是做錯事還要掩蓋,這就是壞心。所以這是小朋友剛好在一天晚上跟他的老師互動的時候,講出來的話。當我們的孩子對於是非善惡能這樣去辨別,那這樣的孩子一生,你就減少很多的擔心、擔憂。而能這樣去分辨善惡的孩子,相信到任何一個團體,都能夠用他好的德行去影響他人。這裡剛好提到什麼是好話。有一個孩子他就說:爸爸媽媽罵他是好話。他說感謝爸爸媽媽罵我們,打我們,因為是愛我們,愛不是用嘴巴說的。你看,假如孩子能體諒到你罵他、打他都是為了他好,那你教育孩子你一定不覺得累,你會覺得很窩心。
如何讓孩子真正能從小建立起明辨善惡、是非、好壞的能力,就要從小扎德行。在明辨當中我們還要明辨因果。這一件事現在已經呈現結果了,我們就要去把不對的原因找出來。當一個人能不斷從自己所發生的事去檢討原因的時候,你的理智,你的智慧會提升得特別快。比方說孩子沒教好,孩子懶惰,你會想孩子懶惰是結果,原因在哪?孩子自私自利是結果,原因在哪?當我們都能把原因找到,你就能對症下藥,你就能扭轉干坤。你的智慧也會因為你時時處處能追根究柢把原因找到,你就能夠愈來愈有智慧,你的理智會在短時間之內架起來。諸位朋友假如不相信,你做三個月看看,任何一件壞事來,先不要氣餒,也不要先責怪別人,先想想原因在哪裡,為什麼這個朋友對我態度不好,原因在哪裡?
人往往就是在結果停留,只會患得患失、自怨自艾,對人生沒幫助。所以當你有這種態度,當你教孩子也能夠這樣引導,那你的孩子會非常勇於面對事情,面對挑戰。所以我們會問孩子,這一位同學成績能夠這麼好,能夠受到這麼多同學的歡迎是結果,請問原因在哪裡?孩子開始思考,開始建立判斷能力。本來他只會羨慕別人,本來他可能只會嫉妒別人,這麼一引導,他開始知道原來是他處處替人著想,原來是他用功認真,上課專心。他開始不是只有在那裡嫉妒羨慕,他開始找到因,從自己種下正確的因開始努力起。而孩子這樣的時候,也是一步一步踏上理智智慧的人生。
所以從果推因特別重要,要去分辨。再來有智慧的人可以從因看到往後的結果。諸位朋友,舉一個例子,在《左傳》裡面,有一次在春秋時代,秦國的軍隊經過天子管轄的地方,按照禮儀任何軍隊經過天子管轄的地方,都必須要把帽子脫下來,本來坐在車上都必須要下車。結果秦國的軍隊,有的沒把帽子脫下來,有的跳下來一下,還沒有經過天子的地方馬上又跳上去。這個讀書人一看就說,秦國這一戰鐵定打敗仗。你看才看到他一個動作,就可以斷言他們這一場仗必敗。所以古代人智慧很高,我們比不上。這一位讀書人就分析,他連對天子都這麼傲慢,都這麼輕率,小地方都輕率,面對大事的時候就馬上變得恭恭敬敬嗎?那是不可能。所以秦國那一次軍隊因為輕率,幾乎全軍覆沒。所以那一場仗打下來,秦穆公幸好沒有責怪那個將軍還責怪他自己,但是也從一個人輕率的態度,就可以斷言他能不能成大事,這叫從因可以推果。
老子他要出嘉裕關的時候,當官的官員就問他一個問題,他說我生了兩個兒子,以後我要靠哪一個比較保險?他就問老子。老子馬上拿了一些錢放在桌上,他對這個大兒子說,你去打爸爸一下,這些錢就是你的。這個大兒子比較笨,小兒子比較聰明,但是大兒子很厚道,他死都不肯去打爸爸一下。後來因為大兒子堅持不打,老子接著轉向小兒子,他說你去打爸爸一下,這個錢馬上就歸你。這個小兒子二話不說,過去馬上打他爸爸一下,然後回來把錢抱起來高高興興。老子說,你要靠誰?靠大兒子!
我們曾經看過一個電視劇,生了三個兒子,老大、老二學歷又高錢又賺得多,老三只有高中畢業。這一個母親最後靠誰養?其實為什麼我們這個時代,學歷愈高,卻不見得懂做人?原因在我們引導孩子讀書的動機錯了,讀書應該志在聖賢,讀書應該志在盡孝心,志在對人恭敬,愛護他人,這才是讀書的目的!是志在聖賢。而現在的人讀書志在哪?志在賺錢,志在讓自己有好日子過,志在自私自利的動機,所以反而讀愈多愈不重情義,讀愈多愈傲慢,讀愈多,甚至於不願意承認我的父母是農夫。而這個孩子剛好讀得少,污染少,不貪心,還覺得自己不如人,還會謙虛,到最後就是小兒子養。
所以這一個官員被老子這麼一分析,知道大兒子會養他,小兒子一定不管他。結果這一位官員真正臨終的時候,他的小兒子沒回來。因為他的小兒子後來從商賺錢,他的家人叫他回來,小兒子說,我這麼一來一去要少賺多少錢。所以孔夫子說「放於利而行,多怨」。一個人人生最高指導原則,假如是錢,假如是利,這一生走下來,一定會讓他的親友寒心,會讓他的親友眾叛親離。所以我們要從因推果,現在給孩子種什麼因,才能成就他一生的善果,這就是你父母最重要的明辨,這就是給你孩子一生最大的助力。
諸位朋友,您假如深入《弟子規》,你會覺得每一句都是種你孩子最重要的因,成就他一生的善果。我是因為講了一年多,體會這麼深。我相信諸位朋友,你現在體會可能沒有我這麼深。我們看第一句就好,「父母呼,應勿緩」。一個孩子連對父母講話都不恭敬,他這一生已經毀了,他一生對人的恭敬起不起得來?起不來。這一句沒做到,孩子一生就會有很大的障礙;這一句話做到了,你孩子一生受益。當他尊重自己父母,對父母講話和顏悅色,他看到別人的父母,他會想別人父母也很辛勞,我們也應該恭敬。當他體會到他的父母念念希望他好,他也能體會到別人的父母念念也希望他的孩子好,所以當我們對人惡言相向,他的父母會傷心難過。所以一個孝子就能夠有這種同理心,不願意讓別人的父母痛苦,所以他的恭敬就能從父母身上再延伸到一切人。所以《弟子規》句句铿锵有力。
「謹」裡面說「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這只是兩句話教導什麼?衣服、帽子要放在固定的位子上,不然到處放,雜亂,地也搞髒了,衣服、帽子也搞髒了。甚至於亂放之後,緊急要用的時候找不到,找不到還不打緊,還要對著一家人發脾氣。現在這種孩子多不多?真的,沒有教好,孩子的行為真的會讓人吐血,不止父母吐血,我們看了都吐血。所以不要小看這句話,當孩子帽子放好,衣服放好,難道他只把這兩樣東西放好嗎?當一個孩子很習慣干干淨淨,他已經有這種存心的時候,他看到這個椅子沒擺好,馬上擺好,內化了。所以他一定會把他的房間擺好,會把房間整理好。一個孩子能夠把房間整理好,他就有條不紊,孩子的心能定得下來。能定下來,定才能開智慧。一個孩子房間裡雜雜亂亂的,每次要找什麼找半天,你叫他讀再多的經書,能不能開智慧?開不了。學問不在經典上,學問在生活的點點滴滴。經典只是告訴你,在生活你要落實,你真正能得學問的益處,就在生活當中去提升。所以當孩子把這句話做到了,衣服、帽子、書包,甚至於所有的東西都懂得有定位,那他一生管理事情、管理人的能力扎根了。
所以您不要誤會大學去念個企業管理叫管理學。一個大學生四年畢業之後,房間亂七八糟,你要不要用他?那叫紙上談兵。管理學要自己有條不紊,管理學要以身作則,這叫真實管理。當孩子房間自己都不用好,當孩子自己德行都不弄好,他讀管理學,再讀十年有沒有用?學問要其本質,不要搞形式,搞形式,自己得不到好處,甚至於會自取其辱。我們不念管理學還好,念出來自己都管理不好,還被別人笑。所以我們要看得到,種《弟子規》每一句話的因,都是影響孩子一輩子的。我繼續舉下去我們的課又上不完。所以從因推果,特別重要。
人跟人的言語是人與人相交往頻率最高的互動,就是言語。所以我們聽話會不會聽?能不能分辨話的正確與否?能不能分辨講話人的動機是什麼?這就很重要。當我們不會聽話,很可能遇到一些搬弄是非的人,就可能毀了你的家庭,毀了你的事業。諸位朋友說:老師,你有沒有講得太誇張?不誇張,為人君的,我們說君臣關系,君聽進讒言,臣子就要掉腦袋,多少忠臣死在哪?死在讒言之下;死在為人君、為人領導的人不辨是非,不會判斷這個話是對是錯。
「父聽子當訣」,父親假如聽了讒言,可能跟孩子的關系都破裂。《朱子治家格言》裡面有說「聽婦言,乖骨肉」。以前因為不止娶一個老婆,娶小老婆,小老婆講大老婆孩子的壞話,結果父親就聽進去了,可能到時候父子都會起沖突。「朋友聽之別」,聽信讒言,朋友聽之別,疏遠;「夫妻聽之離」,夫妻假如聽別人讒言,可能最後離婚。所以中國有一句話非常有哲理,叫「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這一句話很有智慧,我們來思考一下,為什麼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因為一個真正有德行、有學問的人,他一定朝著一個人與人的關系,就是和氣,就是大家都能受益的方向走。所以他希望人與人當中能和睦相處,能平等對待,他絕對不願意看到人群失和。所以縱使看到惡人,他也不願意去批評,他只會反躬自省,我做得不夠好,還沒有讓他感動。他絕對不會添亂子,還搬弄是非,搞得大家人心惶惶。所以有德行的人絕對不會干這個事情。
一般的人進讒言,你要去了解他的目的在哪?他的目的是嫉妒別人,他的目的是要控制你。因為你聽了他的話之後,以後就一直聽下去,他就把你牽到東,牽到西,等你醒過來,你都後悔莫及。所以我們可以聽到,他假如進別人的讒言,他的居心何在?當然你不要他在跟你進讒言的時候,你就馬上跟他說你在干什麼?你怎麼這麼沒德行?他以後可能會找你麻煩。我們聽了不動聲色。聽了之後,就了解這個人的存心。再來,假如你實在聽不下去了,他在講給別人聽,你不希望你在那裡做一份子,在那裡還怕到時候人家傳出去說,他在講某某人壞話的時候他也在。你要避嫌,你可以馬上站起來,對不起,我想上個廁所。人要時時掌握進退的時機,不然你可能會惹禍上身,馬上趕快溜之大吉,這就是你懂得進退。
所以聽話要會聽,別人勸我們的過失要聽,別人進的讒言不能聽。但是人做不做得到?所以我們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個魔不是外面的,心魔。為什麼長養一個孩子純淨的心,長養一個孩子的浩然正氣這麼重要?因為他從小扎下去之後,所有的邪門的東西染不上身。當我們從小沒扎這個純善的心,又沒有正氣,邪氣一來還覺得滿親切的。所以他一講,某某人講你壞話,我們的耳朵馬上豎起來,眼睛瞪著說誰講的?那就完蛋了。所以讒言不能聽,花言巧語不能聽,結果這就是我們最喜歡聽的。所以一個人沒真正明理,你還真的很難轉境界。所以學習一定要不間斷,長期薰習,你的定性,你的正氣才能時時提起,這很重要。
諸位朋友,你聽完這個話,你要會聽,別人毀謗人,進讒言不能聽。但是假如我們是辦完一個活動,我們希望活動辦得愈成功,能夠利益更多的人,這個時候必須坐下來互相檢討,這可不是進讒言!我們說的就事論事,談完之後,出去都不講,為的是同一個目標,把公事做好,把團體經營好,把事情辦好,能利益他人。所以論事,對事不對人,這不算讒言。很多人學了這些課程,都怕東怕西的,覺得有一些小事都要打電話來:蔡老師,這樣可不可以做?我們要抓住還是你的存心,還有講話者的存心如何。
我們明辨善,明辨價值觀,明辨什麼是成功,明辨什麼因造什麼果,什麼果是什麼前因,這都需要去辨別。還有對於言語的讒言,言語的影響,我們也要會分辨。除了人是老師之外,書本,好書也是老師。「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一句話絕對不是只有背的感受,我對這一句話體會很深,因為我現在連讀書的時間都很少。沒事翻起書來都覺得很珍惜,能十分鐘,二十分鐘,都其樂無窮。我們上飛機,除了休息之外,只要精神還好,馬上一個小本的《格言別錄》,我就趕快翻起來,每一次讀一句,就覺得聖賢人的學問真是值得我們深深的折服。
諸位朋友,我常常舉的例子,舉的名句,都是從哪裡來的?從經典,從《格言別錄》。這個《別錄》是李叔同,弘一大師節錄出來的。弘一大師是巨人,你要站在他的肩膀上,他把這麼好的幾百、幾千個句子濃縮成一小本,句句都對你的一生至關重要。所以《格言別錄》時時翻起來,對人生非常大的提醒。而這個書要怎麼選?你選對一本書,就得到一個名師指導。選書不是你看完之後,覺得說這個寫書的人學問真是深厚,看完之後,你連一條都用不上。你也不知道從哪裡下手,讓家庭更好,讓自己學問提升;也不知道怎麼樣去利益自己的公司,只覺得太厲害了,高深莫測。
道在哪?道絕不高深莫測,道在生活的點點滴滴當中。孝心是道,真誠心是道,恭敬心是道,仁慈之心是道,既然道就在這一些存心當中,哪有什麼高深莫測?哪有什麼不能馬上做?所以真正好的書,你看完之後非常歡喜,而且明白下一步應該從哪裡下手,因為寫書的人處處為了成就你,他怎麼會講一些你聽不懂的話?所以選書要從寫書人的存心去選。所以孔夫子說「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道就在處事待人的點點滴滴當中。這一堂課我們就上到這邊,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