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細細品讀了清代李毓秀所編寫的《弟子規》,書很薄,內容也不多,僅千余字,可謂寥寥無幾。然而讀之,朗朗上口;思之,镌隽於心,可謂“大道至簡”,字裡行間透露著聖人之訓,充溢著先賢“修身齊家平天下”的教導。
《弟子規》開篇就言“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所謂開宗明義,總敘僅用二十四字就言明全書宗旨:《弟子規》仍聖人之教誨,在於教導我們為人處事要從“孝、悌、謹、信、愛人”開始,在做好這些的基礎上,再學“文”。這短短的二十四字卻涵蓋了人如何立於世最基本的道理。老子雲: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大道至簡。最深奧的其實是最簡單的。為人處事,首要學做人,然後才是學做事。
人之初,百善孝為先,“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人人都知要孝順父母,每個人都明白的道理,可是又有幾人能完全做到,扪心自問,為人子女的我們,是否總以“工作忙”、“沒時間”為借口,連父母親僅有的“常回家看看,聊幾句家常”這樣最簡單的願望都未必能做到,何況是“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我想更多地時候,我們看到的是父母為了子女生病而日夜操勞,而夜不寐,寢難安吧。
人人都知“人無信不立”,“凡出言,信為先。詐為妄,奚可焉”,所謂“言必信,行必果”的道理,每個人都明白,可是現實生活中又有幾人能完全做到呢!反躬自省,走進社會的我們,是否在面對現實的利益考驗和權欲沖擊時,而屢屢“割地讓城”,卻又每每以“僅此一次、下不為例”為由而安慰自己,只能在無奈和掙扎中漸漸在背離誠信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呢。
人人都知道讀書的好處,“萬般皆下品,唯為讀書高”話雖不夠周全,可卻是婦孺皆知的道理。讀書簡單嗎?簡單,白紙黑字,寫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可是古往今來能夠讀好書,讀成書,讀懂書,用活書的人又有幾何?我們是否總是“方讀此”又“慕彼”,“此未終”,又顧彼呢?所謂“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又有幾人做到呢?
“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大道至簡,知易行難,最簡單的卻往往是最難做到的,最難一以貫之的。讀《弟子規》不難,讀懂《弟子規》相信也不難,難就難在是否能夠按照《弟子規》中所教導的做人之本,處事之道去做,難在是否能夠身體力行。知易行難,說起道理來,人人都是一套一套的,可是真正做起來呢?王陽明說過,“知不行之不可以為學,知不行之不可以為窮理”,必然會導致“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的弊病。即使現在你明白這些簡單的道理,可是在實際中不去做,不踐行,最終也等於“不知”而已。只有踐履德行,做到事上磨煉,才能知行合一。
也許,《弟子規》從我們為人處事之基本處著手,傳達聖人之訓,正是告訴我們這個“大道至簡,知易行難”的道理,讓我們潛心做“弟子”,從孝順父母、尊師敬長開始學會做人,從謹慎修身、言行合一開始學會處事,從行善最樂,泛愛眾人開始學會仁者愛人,去踐行先賢的教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