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大海一樣的深情:重讀朱德《母親的回憶》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大海一樣的深情——重讀朱德《母親的回憶》

作者:秋實   來源:北京慈孝文化傳播中心     

好的文章總是讓人一讀難忘。第一次讀朱德總司令《母親的回憶》,筆者才十幾歲,一晃二十多年過去了,文章的魅力仍深深感動了我。戎馬一生的朱總司令在這篇文章中流露出豐富細膩、樸實純真的感情,不僅沒有損於他的形象,反而使我更加敬佩他偉大而平凡、廣闊而無私的高尚情操

  “得到母親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文章開門見山直奔主題,非常質樸,給本文定了一個莊嚴肅穆的低婉基調,猶如貝多芬《命運》交響曲,沉重的旋律一下子叩響讀者的心扉。“我愛我母親”,鉛華洗淨,我們仿佛在聆聽朱總司令那渾厚的喉嚨迸發出一個個感人肺腑的聲音。

  我曾經閱讀幾篇古人悼念母親的文章,如明代歸有光《先妣事略》及清代汪中《先母鄒孺人靈表》,雖然作品情真意切,但與朱德這篇文章相比,則未免相形見绌。原因何在?我以為“立意不凡”是這篇文章成功的關鍵。作為運籌帷幄的朱德元帥,他對母親具有大海一樣的深情,作者沒有從一己之私這樣狹隘的角度去構思,而是把母親作為“千百萬勞動人民中的一員”這樣的高度,賦予了母親這一中華兒女孕育之本的群體形象,提煉了廣闊的社會內涵。朱總司令甚至不肯寫出母親的姓名,只是說“母親是個平凡的人”。母親有很多事情是值得回憶的,朱德總司令選擇了“特別是她勤勞一生”這樣總的線索,並圍繞“勤勞”這一線索展開了對母親的懷念。

  總司令對母親最深的印象是愛好勞動,“從我能記事時起,總是天不亮就起床”,煮飯,種菜,喂豬,養蠶,紡棉花,挑水挑糞,“整日勞碌著”。朱德出身貧寒,但“由於母親的聰明能干”,朱德一家盡管人口眾多,日子“也勉強過得下去”。“母親在家裡極能任勞任怨”,“長幼伯叔妯娌相處都很和睦”。“母親同情貧苦的人”,“雖然自己不富裕,還周濟和照顧比自己更窮的親戚”。平凡母親給予朱德的不僅是能吃苦、愛勞動、鐵骨铮铮的好身體,而且朱德從小在母親身邊學會了不少生產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從母親身上學會勤勞儉樸、寬厚仁慈的精神,這種精神財富是朱德一生的無價之寶,一直激勵著朱德在“三十多年的軍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沒感到過困難,沒被困難嚇倒”。朱德正是從母親的鼓勵中一步一步走上革命道路,中國革命也正是以朱德這樣一個淳厚的勞動者為標志取得成功。

  母親“樸素的階級意識”啟發了幼年的朱德反抗壓迫追求光明投身革命的頑強意志。文章最後概括“母親最大的特點是一生不曾脫離勞動”,“雖到年老,仍然熱愛生產”,“她知道我們黨的困難,依然在家裡過著勤苦的農婦生活”。文章不飾雕琢,以極普通的文字展示了極不尋常的摯情,“她永遠想念我,如同我永遠想念她一樣”,每讀及此,我們都要受到偉大人物情感的心靈撞擊。文章結尾,“我應該感謝母親……”兩段,作者拳拳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仿佛水斷懸崖,一瀉如瀑,天地間蕩漾著“驚天地泣鬼神”的悲壯豪情。

  重讀朱德總司令這篇文章,我們更加懷念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大公無私的高尚情操,更加懷念老一輩與困難頑強斗爭的堅強意志,更加懷念革命先烈樸素平凡而又極其偉大的精神境界。


作品背景簡介:

       朱德的生母鐘氏(1858-1944),從小生長在極端貧困、社會地位十分低下的流浪藝人家裡。鐘氏19歲嫁到朱家,數十年如一日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煮了全家的飯,還要種田、種菜、喂豬、養蠶、紡棉花、挑水、挑糞,生朱德的前幾分鐘還在灶前煮飯,朱德呱呱落地之後,她又起身接著做飯。鐘氏生有13個子女,由於生活艱難,有5個剛剛生下來就被溺死。朱德在兩歲時被過繼給大伯父。大伯父因無後代,遂領養朱德為嗣。這樣朱德又多了一位養父和養母。鐘氏晚年知道自己的兒子擔任了八路軍總司令,仍不辍勞作,自食其力。她唯一所求就是在有生之年能見兒子一面,因處於抗戰時期,朱德身負重任,鐘氏未能如願。1944年2月15日,以86歲高齡辭世。

    朱德母親去世之後,蔡暢在延安紀念三八婦女節大會上說,朱德母親的模范行為是婦女界的光輝榜樣。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100多人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中國共產黨中央的挽聯是:“八路功勳大孝為國,一生勞動吾黨之光。”毛澤東的挽聯是:“為母當學民族英雄賢母,斯人無愧勞動階級完人。”中國共產黨中央黨校的挽聯是:“唯有勞動人民母性,能育勞動人民領袖。”鐘氏去世之後,朱德十分悲痛,百忙之中寫下了《母親的回憶》,發表在1944年4月5日延安出版的《解放日報》上。幾十年之後,一名外國記者問朱德:“您一生最大遺憾是什麼?”朱德回答說:“最大的遺憾就是在老母逝世前連一杯水都沒倒。”

作品原文:

                                    母親的回憶 

      得到母親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愛我母親,特別是她勤勞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遠回憶的。 

    我家是佃農。祖籍廣東韶關,客籍人,在“湖廣填四川”時遷移四川儀隴縣馬鞍場。世代為地主耕種,家境是貧苦的,和我們來往的朋友也都是老老實實的貧苦農民。 

    母親一共生了十三個兒女。因為家境貧窮,無法全部養活,只留下了八個,以後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這在母親心裡是多麼慘痛悲哀和無可奈何的事情啊!母親把八個孩子一手養大成人。可是她的時間大半被家務和耕種占去了,沒法多照顧孩子,只好讓孩子們在地裡爬著。 

    母親是個好勞動。從我能記憶時起,總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婦女們輪班煮飯,輪到就煮一年。母親把飯煮了,還要種田,種菜,喂豬,養蠶,紡棉花。因為她身體高大結實,還能挑水挑糞。 

    母親這樣地整日勞碌著。我到四五歲時就很自然地在旁邊幫她的忙,到八九歲時就不但能挑能背,還會種地了。記得那時我從私塾回家,常見母親在灶上汗流滿面地燒飯,我就悄悄把書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節裡,我上午讀書,下午種地;一到農忙,便整日在地裡跟著母親勞動。這個時期母親教給我許多生產知識。

    佃戶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艱苦的,可是由於母親的聰明能干,也勉強過得下去。我們用桐子搾油來點燈,吃的是豌豆飯、菜飯、紅薯飯、雜糧飯,把菜籽搾出的油放在飯裡做調料。這類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飯食,母親卻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來有滋味。趕上豐年,才能縫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產出來的。母親親手紡出線,請人織成布,染了顏色,我們叫它“家織布”,有銅錢那樣厚。一套衣服老大穿過了,老二老三接著穿還穿不爛。 

    勤勞的家庭是有規律有組織的。我的祖父是一個中國標本式的農民,到八九十歲還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會害病,直到臨死前不久還在地裡勞動。祖母是家庭的組織者,一切生產事務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還沒亮,母親就第一個起身,接著聽見祖父起來的聲音,接著大家都離開床鋪,喂豬的喂豬,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親在家庭裡極能任勞任怨。她性格和藹,沒有打罵過我們,也沒有同任何人吵過架。因此,雖然在這樣的大家庭裡,長幼、伯叔、妯娌相處都很和睦。母親同情貧苦的人——這是樸素的階級意識,雖然自己不富裕,還周濟和照顧比自己更窮的親戚。她自己是很節省的。父親有時吸點旱煙,喝點酒;母親管束著我們,不允許我們染上一點。母親那種勤勞儉樸的習慣,母親那種寬厚仁慈的態度,至今還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但是災難不因為中國農民的和平就不降臨到他們身上。庚子年(一九○○)前後,四川連年旱災,很多的農民饑餓、破產,不得不成群結隊地去“吃大戶”。我親眼見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爛爛的農民和他們的妻子兒女被所謂官兵一陣凶殺毒打,血濺四五十裡,哭聲動天。在這樣的年月裡,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難,僅僅吃些小菜葉、高粱,通年沒吃過白米。特別是乙未(一八九五)那一年,地主欺壓佃戶,要在租種的地上加租子,因為辦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脅著我家要退佃,逼著我們搬家。在悲慘的情況下,我們一家人哭泣著連夜分散。從此我家被迫分兩處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災,莊稼沒收成,這是我家最悲慘的一次遭遇。母親沒有灰心,她對窮苦農民的同情和對為富不仁者的反感卻更強烈了。母親沉痛的三言兩語的訴說以及我親眼見到的許多不平事實,啟發了我幼年時期反抗壓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決心尋找新的生活。 

    我不久就離開母親,因為我讀書了。我是一個佃農家庭的子弟,本來是沒有錢讀書的。那時鄉間豪紳地主的欺壓,衙門差役的橫蠻,逼得母親和父親決心節衣縮食培養出一個讀書人來“支撐門戶”。我念過私塾,光緒三十一年(一九○五)考了科舉,以後又到更遠的順慶和成都去讀書。這個時候的學費都是東挪西借來的,總共用了二百多塊錢,直到我後來當護國軍旅長時才還清。

    光緒三十四年(一九○八)我從成都回來,在儀隴縣辦高等小學,一年回家兩三次去看母親。那時新舊思想沖突得很厲害。我們抱了科學民主的思想,想在家鄉做點事情,守舊的豪紳們便出來反對我們。我決心瞞著母親離開家鄉,遠走雲南,參加新軍和同盟會。我到雲南後,從家信中知道,我母親對我這一舉動不但不反對,還給我許多慰勉。 

    從宣統元年(一九○九)到現在,我再沒有回過一次家,只在民國八年(一九一九)我曾經把父親和母親接出來。但是他倆勞動慣了,離開土地就不舒服,所以還是回了家。父親就在回家途中死了。母親回家繼續勞動,一直到最後。 

    中國革命繼續向前發展,我的思想也繼續向前發展。當我發現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時,我便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大革命失敗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絕了。母親就靠那三十畝地獨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抗戰以後,我才能和家裡通信。母親知道我所做的事業,她期望著中國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們黨的困難,依然在家裡過著勤苦的農婦生活。七年中間,我曾寄回幾百元錢和幾張自己的照片給母親。母親年老了,但她永遠想念著我,如同我永遠想念著她一樣。去年收到侄兒的來信說:“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歲,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飲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見你一面,聊敘別後情景。”但我獻身於民族抗戰事業,竟未能報答母親的希望。 

    母親最大的特點是一生不曾脫離過勞動。母親生我前一分鐘還在灶上煮飯。雖到老年,仍然熱愛生產。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說:“外祖母大人因年老關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勞作,尤喜紡棉。” 

    我應該感謝母親,她教給我與困難作斗爭的經驗。我在家庭中已經飽嘗艱苦,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軍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沒感到過困難,沒被困難嚇倒。母親又給我一個強健的身體,一個勤勞的習慣,使我從來沒感到過勞累。 

    我應該感謝母親,她教給我生產的知識和革命的意志,鼓勵我以後走上革命的道路。在這條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認識:只有這種知識,這種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寶貴的財產。 

      母親現在離我而去了,我將永不能再見她一面了,這個哀痛是無法補救的。母親是一個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國千百萬勞動人民中的一員,但是,正是這千百萬人創造了和創造著中國的歷史。我用什麼方法來報答母親的深恩呢?我將繼續盡忠於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盡忠於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國共產黨,使和母親同樣生活著的人能夠過快樂的生活。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願母親在地下安息!


 

上一篇:我和我女兒,見到鬼的真實事
下一篇:正念正行 扭轉命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