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文言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第64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大家有沒有覺得現在愈背愈容易背了。好,我們翻到一百五十六頁。我們接著看經文,剛剛講到「直足以懾鬼神而破金石」,她們這種義的精神:

  【皎乎如日星之炳而不可及。】

  『皎』是皎潔、光亮,就像日月星辰的光芒、光亮,令人很仰慕。『不可及』叫不可企及。當然我們看到這些聖賢榜樣,確實我們要「縱去遠,以漸跻」,雖然很高遠,我們有決心、有毅力,「聖與賢」,還是「可馴致」。所以面對這些榜樣,很感佩。

  【巍乎若山岳之峻而不可登。】

  我們一般說山很高大叫巍巍乎。這個『峻』叫高峻,等於是她們的精神像山岳一樣高大聳立,不可攀登。

  【浩乎若江海之淵而不可窮。】

  精神浩瀚像江海這些深淵不可窮盡。

  【懔乎若宗廟之嚴而不可渎。】

  這個是懔然,義的精神懔然,讓我們生敬畏的心,像宗廟那種威嚴不可輕漫、亵渎。

  【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

  她們的這些風范行為,是因為正義長久的積聚在她的內心。應該是從小的教育就是這樣,遇到這些境界,很自然的流露出來。沒有考慮,不假思索,從內心發出來的。絕對不是一個偶然、突然做出來而已,也不是從外面好像看到了、效法做一下而已,等於是這些義都是習慣成自然、天性流露的。『非義襲』,不是外面學來的、取來的。

  【行有不慊於心。】

  這個字念切,『慊』是不滿足。其實行為只要不符合道義,內心良心不安,就有點覺得空虛、心虛。假如什麼事都符合道義,那就是浩然之氣。所以行為只要偏離道義,正氣就沒有了:

  【則餒矣。】

  跟著正氣就有點萎靡、消退下來了。大家有沒有經驗,今天做了違背《弟子規》的事情,然後就有點心虛。尤其在做的時候又怕人家看到,有沒有?心裡很不安。有沒有經驗?只要違背《弟子規》,馬上被人家看到。有這個經驗。心裡會不會想,真衰。然後進一步還解釋一下,我平常都不是這樣的,你不要誤會了,我只有這一次而已。愈描愈黑,這麼一說「倘掩飾,增一辜」,本來已經錯了,錯上再加錯。告訴大家,其實人都不夠冷靜,人一不冷靜,什麼是好事壞事分不清楚,好歹不分,一般這裡說不知好歹。我們會不會覺得自己不知好歹?可能不會。可是你細細從很多地方看,知好歹那麼容易嗎?今天你一違背《弟子規》,馬上被看到,是天大的好事,代表你祖上有德,馬上感應,讓你馬上警覺。

  人為什麼會做出終身遺憾的大錯事?就是他在小錯的時候、耍小聰明的時候都沒被發現,他還自鳴得意,「你看,都沒被發現」。接著就愈來愈放逸、放縱了,就出事了。你做一點小壞事,馬上就被人看到,那你是祖先冥冥當中在保佑你,自己不知道;心裡還在那裡,真衰。你說這樣知好歹嗎?所以以後做壞事馬上被發現,馬上合掌「祖上有德」,都時時在護念你的道業。所以哪一天突然違背《弟子規》,被蔡老師看到了,當下的心情怎麼樣?要覺得「福報現前」。其實這些教誨,都可以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得到,你這一陣子統統都沒有違背道義、沒有違背經典,你會覺得自己充滿了力量、充滿了正氣。

  【至若命之不榖。】

  『至若』就是假如,剛好命不好。『榖』就是善,命剛好遇到不善、不幸。

  【時與願違。】

  這些形勢非常危機,不能順著自己的意思。

  【朱顏無自勉之方。】

  『朱顏』指女子。美麗的女子沒有辦法自我保護了,自我保持貞節了,找不到這個方法。當下:

  【白刃豈甘心之地。】

  『白刃』是指刀子。可能要面對生死,要遇害了,當然不是自己願意去死的。可是:

  【然而一死之外。】

  危急的情況,找不到其他方法了。

  【更無他圖。則捨生取義。亦足多矣。】

  這樣的例子也非常非常多。所以古人面對生死關頭,還是想到做人的義、做人的原則。所以孟子講的,「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在漢朝,有一個女子叫做呂榮,她是許升的妻子。結果許升染上賭博,賭博很糟糕,會傾家蕩產,規勸不聽。後來呂榮的父親就非常生氣,我的女兒怎麼遇人不淑,就打算把她改嫁。而呂榮看到先生賭博,都是勸到痛哭流涕,也是「谏不入,悅復谏」,從沒有抱怨,盡心盡力勸。後來她的父親要把她改嫁,她委婉的給她父親講,嫁給這個丈夫是我的命,而且女子不嫁二夫。這也是她在夫妻當中,她要遵守的義,丈夫可以不義,可是我做人有我要守的原則。我們現在的人,他對我不好,所以我要對他不好,這不是義,這是比較、計較、利害的心,不在道義當中。所以人現在與親朋好友相處,計較的心很重,就是自私自利的反射。把她父親感動了,也尊重女兒的這分道義。

  結果後來她的先生了解這個事情,你看丈人都氣成這樣,要讓他妻子改嫁了,妻子居然是這麼講道義,完全不嫌棄他,還這麼盡心盡力為這個家,就感動了。他的先生許升就開始發奮讀書,最後有所成就,當地的官員就讓他先生當官。後來她先生遇到強盜,結果被強盜給殺害了。所以有時候在一些時代,社會不安寧的時候,其實生活也是很不容易。我們現在這樣太平、沒有戰亂,算是很大的福分,要感恩、要珍惜,要念國家恩。她先生遇害之後,父仇不共戴天,夫仇不共戴天,因為父為天,母為地,古人女子也很尊重自己的丈夫,所以夫也為天,殺害她的丈夫,她跟他也是不共戴天。後來強盜被抓了,呂榮給這個官員講,她要親手為夫報仇。你看古人,女子很柔順,可是至柔也是至剛,她那個剛毅、剛強,也是堅忍不拔,親手要為她的丈夫報仇。

  後來社會比較動蕩,呂榮被強盜給抓去了,強盜就跟她講,你完全聽我的,饒你一命,你敢不聽我的,我就殺了你。當下她就說到,絕對不能有辱她的名節、有辱她的家庭。後來她不畏威勢,就被殺了。所以「富貴不能YIN,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女子的氣慨也是做到大丈夫的精神。我們看這個呂榮,她一生經歷了這麼多的境界,其實不管任何境界,她都是守住她的道義是什麼,她從不畏懼困難,義之所當為勇往直前,一個抱怨都沒有。面對先生、面對父親、面對仇人、面對盜賊,義就是她為人處世的標准。這是我們在義篇當中跟大家所作的探討。

  接著我們進入「廉」這個部分。「廉篇」,緒余一開頭就講:

  【夫廉。德之節也。】

  德行的節操、操守。這個『節』也有節度的意思,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標准。

  【說文。】

  當中:

  【廉。仄也。從廣。兼聲。】

  這是一個形聲字。

  【仄。】

  是什麼意思?

  【謂側邊也。堂之邊曰廉。】

  在我們的堂屋的邊上稱為『廉』。

  【因堂廉之石。平正修潔。而又崚角峭利。故人有高行謂之廉。】

  這個堂屋的邊牆上,選的石頭,都是非常平正,這樣比較穩,方方正正的。『平正』又『修潔』,非常潔淨,而且又是『崚角』很分明。其實,我們常常講做人要講原則,這個稜稜角角其實就是做人的原理原則方正不可以曲、不可以歪。而且等於是面對世間很多的誘惑,都是不為所動、不會起貪戀。所以大家看那個稜角,看那個懸崖峭壁,「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壁立千仞,也表廉潔的精神,等於是任何東西他都不會貪著的,不會隨順任何的私心私情,碰到這些做人的原則,都沒得講人情的。

  【故人有高行謂之廉。】

  很高的品行稱為『廉』。我們看很多清廉的官員,面對權勢、面對這些貪官污吏,都是非常耿直,毫無畏懼的為民作主。

  【其引申之義。為廉直。】

  您看,我們剛剛講堂廉之石,就是堂屋邊牆上那個石頭都是平正修潔。所以這個廉又跟什麼可以合在一起去彰顯它的意義?你看有廉潔、有廉直、有廉平,都在彰顯廉的意境。我們首先看『為謙直』,這個「直」是剛直,就是無欲則剛。廉潔的人沒有貪念。所以古人又有一句話講,「儉以養廉」。他首先要節儉,他太好享受奢侈了,他要廉潔也很困難,人家就很容易用物欲去誘惑他。所以這裡無欲才能剛直。

  【為廉明。】

  這個『明』是光明正大。第一,廉潔的人,心裡沒有做虧心事,所以他心地光明。再來,廉潔的人看事情看得清楚。有一句格言說到:「公生明,廉生明,誠生明,從容生明」。我們有時候在面對一些人事問題,奇怪了,怎麼很多事都看不清楚,這句話就很提醒我們。什麼時候可以看很多事明明白白?第一個,大公無私,公則不蔽於私,不會被私心好惡給障礙住,看事才會明。您看在家裡面,媽媽都聽孩子的花言巧語,她看得清楚孩子的問題嗎?現在很多媽媽,孩子在學校裡表現不是很好,結果孩子回來還說都是同學錯,都是老師怎樣怎樣,這個媽媽還不會判斷,還袒護她的孩子,就麻煩了。甚至還在先生面前袒護孩子,這個都是私情私愛太重了,障蔽了自己的智慧。所以「欲令智迷,利令智昏」。而且那種私愛只能害對方,利益不了對方。所以對孩子、對下屬、對學生,都要大公無私,才能真正把家治理好、團體治理好、學生教得好。所以我們的智慧、明白是被私心給障礙住了。「廉」為什麼明?因為沒有貪心,就不被私心給障礙住。

  誠生明,真誠,不虛偽,就容易把事情看明白。從容生明,其實你很真誠,就感應別人真誠;你都是應付應付,人家也給你應付應付。所以人與人相處,相交感。你言語很誠懇,人家一聽很感動,就跟你推心置腹;不真誠,講話繞半天、講半天,人家皺著眉頭,你到底要說什麼?其實人不真誠,還跟前面那個沒有大公無私有關。你都不為自己,有什麼話要繞半天?有所求了,才會講話這麼不直率。坦白講,人生有什麼好求的?什麼也帶不走,瞎忙半天,而且把處世待人搞得太復雜。簡單一點,真誠無私,心裡亮堂。再來,人有時候會很看不明白,浮躁、急躁,忘東忘西、慌慌張張。所以從容心才定,才看得明白事情。

  我們幾千年的教育,孩子從小就教穩重,有板有眼,做事情絕對不慌慌張張。「事勿忙,忙多錯;寬轉彎,勿觸稜;執虛器,如執盈;寬為限,緊用功」。你看,做什麼事情都是很從容,不急躁。所以我們現在學中華文化,為學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氣,定,不能再急了、再浮了。首先從講話開始,「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講話一字一句講清楚,講的時候心裡不急不躁,很真誠,不要愈講愈快,不要劈裡啪啦的,講得如入無人之境,對方已經聽得不明白、皺著眉頭了,你還愈講愈快。其實人講話快,是心的反射,是心裡太急了,所以從練講話開始。你也不要一下子好慢一點,然後突然講話講得非常慢,講了三句人家都睡著了,那也太過分。凡事要適中,中道。坦白講,你講得很快的人,一下子要調很慢,我看也沒那麼容易;一下子你假如調得太慢,我心髒病。盡量要提醒自己,慢慢要緩過來。

  大家看我的身材,就知道我很急,小的時候動不動牙齒摔斷了。我記得有一次回外婆家,跑得快,到浴室,以前的浴室是水泥地,又有水,很滑,砰!前面牙齒都撞掉了。還有一次跟姐姐、跟表哥去海邊玩,我從小就是在海邊出生的,我父母都是海邊的人。結果慌慌張張下水,一踩下去,被貝殼劃三公分,流血,跑去給醫生看。那個醫生口德不好,我都已經流血了,他還在那裡講風涼話。結果我就有點不能認同他的態度,然後他還找我麻煩,在那裡用話激我。最後,你看我這個人個性還是很剛強,不屈不撓,不跟他妥協,他不給我打麻藥,我就一針一針讓他縫,然後看著他。從小個性還是滿倔強的,就這樣給他縫,就不屈服於他,結果現在這個痕跡都還烙在腳上。所以那個疤痕會對我講經說法,代表性格浮躁,撞東撞西的。很奇妙!學了中華文化之後,這個情況就愈來愈少了。所以人的災禍從哪裡來的?自己心招感來的,「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你的心一轉,變得平和了,很多災就不感應了。不然我小時候真的是常常掛號的,出什麼事都有我的分。

  還有一次在樹上,抓金龜蟲,從樹上掉下來,結果那個手,啪!掉下來,地上一塊玻璃正中血管,回去擦藥,這叫惡有惡報。老祖宗講要慈悲,「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萬物都要有愛心,還抓,一把一把抓,壞小孩。大家看,在這裡有一條痕,也在為我說法,教我要仁慈博愛。所以心浮躁,就會感來這些問題。學了之後,心慢慢在調柔、調平穩,不急躁。尤其我以前講話很快,看不出來。人說實在的,什麼習慣你都不要把它當真,你愈把它當真,「我這個人就是這樣」,你就愈改不過來。我這個人就是容易擔心、害怕、退縮,你都把你的習氣當真的了,叫認煩惱賊當父親。認賊作父願不願意?大家願不願意認賊作父?不願意。什麼時候不願意?right now,當下不願意再認煩惱賊作父親。

  我舉個例子,我還沒教書以前,我拿筷子是錯的,拿了二十幾年錯的。後來師長常說行為世范,你一舉一動都要給人家做示范,要做對的。在小學教書,小孩子你要教對,連拿筷子都拿錯不行,好,要改。所以我當下決定拿正確的。第一天拿正確的,龍含珠、鳳點頭,拿著夾菜。剛剛為什麼會講錯?心還是不夠平穩。結果菜夾不上來,夾得都有點發慌,有點沉不住氣了,前一、二天很難過,二十幾年都拿錯了。不過有個聲音告訴我,為孩子好,要下功夫,一個禮拜過去了,可以拿了。再過幾天,突然想個念頭,我以前是怎麼拿錯的?想不起來了。你說那二十幾年的習慣,真的還是假的?假的,你一放下不就沒了。所以所有的壞習慣都是假的,你別把它當真。正念現前,邪念就污染不上來,正氣夠了,邪氣就被你逼走了。

  這個講話慢,最主要得力於師長,因為老人家講話很平穩,一個字、一個字很清楚。我們又非常仰慕老人家的道德,很歡喜跟老人家學習,所以每天聽經,聽著聽著,很熟悉這樣的速度。太熟悉了,每天耳朵都是聽這些教誨,你無形當中以前怎麼講話也忘了,就是以這個速度。其實很重要的一點,是有沒有為人著想。講話是干什麼的,要跟人溝通,要讓人理解,聽得懂,又不是自己喜歡怎麼講就怎麼講。所以講的時候要看著對方的眼神,我們的速度他聽起來完全明白、可以領會,那是適中的。你講得很快,他都聽不清楚了,你還繼續講,那都沒有體恤對方,這個也是自私的表現。念念為人著想,才是仁慈的落實。當然,假如我講著講著,大家在那裡夢見周公了,這個時候我就會「從前、從前有一個故事」,大家一聽到故事,眼睛又大起來。所以講話要隨時感受到對方的狀況,做個調整。所以這個從容生明也很重要,時時不要浮躁,從容不迫,很穩重的去應對事情。「君子不重則不威」,你浮浮躁躁的,人家很難信任我們,毛頭小子,太毛躁了。「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天要塌下來了,他都穩若泰山,先別急,坐下,慢慢說。

  您看歷史當中,像晉朝,苻堅幾十萬大軍壓境,當時的宰相謝安,在那裡下棋,很穩,以靜制動,以緩制急。旁邊的人都急得像熱鍋的螞蟻了,你看他如如不動,最後好像是八萬對幾十萬的懸殊,都不知道多少倍,擊敗苻堅的軍隊。所以穩重重要!才能應對很多的變化。有一句教誨,叫做「定其心,應天下之變」。所以心的穩重,心的平和非常重要。人一急躁、一情緒化,鐵定把事搞得更糟。所以還要「平其心,論天下之事;大其心,容天下之物」,沒有不能包容的人事物;「虛其心,受天下之善」,每天一切人事物都能見賢思齊。善學的人,面對每個人,甚至販夫走卒,都能從他的行為當中學到他的優點,然後見不賢而內自省,這善學。面對一個人,他的優點你能完全去效法,他的缺點你能反觀自省,這個善。你不能一個人有個缺點,你就一直盯著他的缺點,每天憤憤不平,然後他的優點你都學不到,這個就是沒有辦法掌控自己情緒的人。而且我們這麼處世,緊盯著人家的缺點,跟人家一定對立沖突。所以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不只不同的人是這樣,同一個人,你能好的跟他學,不好的反省自己,有這樣的態度,這樣的德行、修養,都能感動身邊的人。好的你跟他學,不好的你不批評,還反省自己,慢慢的德風就感染他了。所以虛其心,受天下之善。

  諸位學長,今天你遇到哪些人事物,你學到他的好了沒有,有沒有?你們剛剛聽這麼多故事,都沒反應。剛剛講那個故事的好,你領納在心上沒有?還是全忘掉了。所以學習要用真心,去跟這些聖賢交感。「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你看我們剛剛在講趙苞、講王陵之母,馬上就下大雨了。這些精神真的是「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他們都不怕死,這個精神傳了幾千年了,後人還在仰慕效法。「潛其心,觀天下之理」,所有萬事萬物的這些道理,都要我們潛心修學,韬光養晦,厚積薄發,才能夠貫通。不能半瓶醋,學點記問之學,就常常議論東、議論西的,看人家長短,這個就不好了。要潛心修學,上善若水,水往低處流。我們接著看,剛剛是講「為廉明」,公生明,誠生明,從容生明。

  【為廉能。】

  廉潔為什麼他的才能能兼備?其實人沒有自私自利的時候,他的德能就沒有被這些私欲障住。所以一個人大公無私,他學什麼都很快,學得好。因為他肯學,肯為公盡忠。所以大家可以去觀察,欲望愈低的人,反而學什麼東西比較容易契入。

  【為廉靜。】

  這個『靜』,心很清淨,他沒有這些私欲、這些念頭,比較容易安靜下來、清淨下來,而且不染著。

  【為廉潔。】

  清廉的『廉』,人心地潔白、純淨。

  【為廉平。】

  這個『平』是平正、公正。有一段話講到,這個我們之前好像也有跟大家提過,「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這個吏是指下屬官員,這些下屬官員不會服我的嚴格,而是服我的清廉;老百姓不佩服我有多高的才能,而是佩服我的公正無私。「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廉潔有一種正氣,底下的人不敢欺瞞、怠慢。所以「公生明,廉生威」,人的威嚴,絕對不是說硬裝得很凶、嚇人,都是來自於大公無私、廉潔的這種風范。所以「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諱,色不媚」,他都是公正無私的。

  【總言之。不外乎氣節清高。】

  的人稱為廉。

  【品行峻潔。】

  『峻』是高山,讓人仰望。『潔』是無染著,潔白一生。

  【而無利蔽之私。】

  你看,他不會被私心所障蔽。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

  古人他在面對事情都是考慮符不符合道德標准,再來還要考慮長遠的影響。所謂「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這個都是很可貴的態度,他不是只看一時而已;「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也不只看眼前,看到後面有沒有副作用,看起來符合道德仁義、道德規范,還要考慮這些點;「不論一身,而論天下」。比方說,在《了凡四訓》當中,子貢在其他國家看到魯國人被賣去當奴隸,他把他贖回來。魯國法律規定,把自己國人贖回來,國家會把贖金還給你,代表你時時都想著自己國家的人民。結果子貢把人贖回來之後,國家給他的贖金他不拿,不拿好像不貪財,很廉潔。

  又有一件事,子路有一天走在路上,看到一個人溺水了,快滅頂了,他沒有第二念,馬上跳下去把他給救起來。那個人就在千鈞一發之際得到子路的救度,上來之後太感激他了,我們全家都感謝你,把自己的牛就送給子路,子路接受了。以一般世間人來看,子貢之不受金為優,子路之受牛為劣,好像比較差,孔子不這麼看,孔子肯定子路,指責子貢。所以古人有見識的人,他考慮事情不是看一個點,他看整個面,甚至時間空間都要考慮。時間,以後呢?孔子分析給他聽,子貢你雖然不拿贖金,但你有沒有考慮到魯國人窮困的人比較多,他本來就沒有錢,現在遇到自己國家的人在外面當奴隸,他本來想把他贖回來。可是自己沒什麼錢,贖回來又想到人家子貢都不拿贖金,你還拿,他有顧忌了,他有擔憂了。就在那裡猶豫的時候,可能有很多人就沒有救回來了。那你無形當中可能害了很多人沒有辦法被救回來。這是從整個社會的情況去分析。

  我們平常會不會這樣考慮事情?我高興就好了,只要我喜歡就好,這個都不對。讀聖賢書的人格局要大,視野要深遠。孔子又說,子路受了那頭牛,全社會都在傳,「救人一命,會有好報」!善有善報的風氣不就傳遞開來了嗎?所以「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所以這裡講到,『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尤其我們遇到一些境界,拿好像可以,不拿也可以,而且要取、要拿的時候,首先就得要冷靜看適不適合拿,符不符合倫理道德,接著還要考慮什麼?剛剛講的這些角度。還有一點,考慮避嫌,古人這一點也很重要。你絕對沒有那個心,可是有可能你做的時候,一般的人看到會誤會,也要避開這個嫌疑。

  在《常禮舉要》裡面有一句話,叫「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在瓜田,你不要蹲下來綁鞋帶,人家主人遠遠一看,那個人要偷我的瓜。其實你哪有要偷,你只是綁鞋帶,但這個就要避嫌。李下,李樹底下,李樹不高,你可能拔得到那個果子,你還在那裡整你的帽子,他遠遠一看,你在偷我的。延伸出來,君子立身處世,都要考慮到眾人的眼光,也要避嫌。所以「可以取,可以無取」,但很冷靜的思考,取假如傷了廉潔,就不能取;或者會讓人誤會不廉潔,也要考慮流弊。這個原話裡面,「可以與,可以不與,與傷惠;可以死,可以無死,死傷勇」。這個都是在抉擇、取捨當中能夠判斷。

  【又曰。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

  伯夷、叔齊,他們是商朝一個叫孤竹君的孩子,兩個人都很有操守。當時武王要討伐商纣王,他們兩個人站在大軍前面阻止,你們不可以這樣做,你們這樣以下犯上。當時士兵聽了很不高興,可能都要動氣了,姜太公看到這個情景,「這些都是仁德之人,不可無禮」。所以太公都看得出來這些人的德行。後來武王伐纣成功了,他們兩個覺得自己是商朝的臣子,不願吃周朝的糧食,就在首陽山餓死了。他們廉潔的風范很令人動容,很有氣節,他守住為人臣,他覺得是商朝的臣子,他不吃周朝的糧食,為了氣節,餓死都在所不辭。諸位學長,我們做得到嗎?三天不吃飯投降了,你要我做什麼都可以。那不行,「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以像一般頑貪的人,貪心很重的人,聽到伯夷、叔齊的風范,都感動,能變得不貪,廉潔。

  【蓋廉者。恥於貪冒而不為。】

  覺得貪心去占有人家的東西是很羞恥的,絕不做。

  【故俗習專以不貪為廉。】

  一般世俗都覺得不貪就是廉。其實:

  【不貪。特廉之一隅也。】

  其實只是廉潔的一個部分,這個貪,其實它還有除了不貪以外的角度。我們剛剛講的廉直、廉明、廉能、廉靜、廉潔、廉平,所以整個廉它還有其他不同道德的展現。

  【謂廉為德之節。】

  『廉』為德行的操守節度、德行的氣節。

  【須如勁節之不可屈耳。】

  『勁節』就是不可屈服的氣節,很堅韌,不為所屈、不為所動。古代很強調儉以養廉。范純仁先生,范公的二兒子,最後是正宰相,他曾經也有講到:「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這些話都是他人生智慧的總結,肯聽一句,受用無窮,可不是抄一抄回去就沒了,抄也要抄在心上。惟恕,這個恕,設身處地、寬容,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態度。恕是落實仁愛的基礎,孔子強調仁愛,「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孟子繼續诠釋孔子的教誨,「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強恕就是我們還是自私自利的念頭沒有完全放下,就要勉強、時時期許提醒自己要念念為人著想。這個恕就是如其心,設身處地,包容寬恕。其實人最難的就是能真正推己及人,完全站在對方的角度看事情。一般一談論什麼,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去論斷別人,不是設身處地,只要不設身處地,講出來的話都有失厚道。所以人能時時勉強自己念念寬恕,念念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這樣的心態慢慢的就跟仁慈的境界相近,最後就可以契入了。所以能時時守恕道的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離仁不遠了。所以這些都總結得非常好。

  「惟儉可以助廉」。孟子也講,「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有恭敬心的人,不侮辱人;節儉的人他沒有貪念,他不會去跟人搶奪權利、財物,不會跟人斗爭。「人君恭儉」,為人領導者恭敬、節儉,「率下遺風」,他是所有團體的表率,轉變他整個團體的風氣。「人臣恭儉」,我們一個臣子、大臣或者下屬,能夠恭敬節儉的處世態度,「明其廉忠」,我們在人群當中恭儉,明眼人一看,這個人一定廉潔、忠誠。因為節儉則廉,恭敬則對人盡心盡力,不會冒犯、不會沖突。所以廉潔、節儉,對於成就道德非常重要。大家在抄的時候,都覺得好像第一次抄,應該之前都有講過沒有?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幸好我剛剛沒怎麼緊張,一緊張又記不起來,一定下來就想起來了。這是我們一起學過的諸葛亮「誡子書」。大家要復習復習,我還打算給我們師長匯報,我們學習快滿一周年了。學的情況如何?假如學得好,大家水平有很大提升,想建議看師長能不能批下來說,「馬來西亞學古文水平很好,我看接著就學《群書治要》好了」,治國寶典。大家也要展現可以學治國寶典的樣子,不能一問三不知,包含我們之前講的「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您看這些句子當中都可以彰顯我們這個民族特別重視歷史,鑒往知來。「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不管是家族還是朝代,成都是因為勤奮、節儉,敗都是因為奢侈,這個就彰顯勤儉才能持國、持家。所以勤儉為持家之本,這是亘古不變的真相。所以古人對「儉」特別的重視,了解它對心性有很大的深遠影響。而且看一個人有沒有勤儉,就可以斷他這一生的命運。

  商纣王,有一次吃飯,拿著象牙的筷子吃飯。以前的聖賢人,他見微知著,看到一個細微的地方,就可以判斷以後會是什麼結果。箕子很有學問,他一看商纣王拿個象牙筷子,就說商朝必亡。諸位學長,您現在看自己的小孩,能不能看到他以後的成就?你們怎麼無辜的看著我,你們要有這個判斷能力,現在要深植他們什麼習慣、德行,以後才有大作為。我們剛剛講的要穩重,包含信義為立業之本,他的道義、誠信有沒有扎下根。古人他們很敏銳,他們能夠很細膩的推斷出事物的整個發展軌跡。我們現在人粗心大意,很多事情體會不到,看不清楚,先做再說吧,最後問題一大堆。都能防微杜漸!大家想一想,拿一個象牙筷子,請問拿什麼碗來吃?拿什麼酒杯來盛酒?拿個犀牛角杯來盛酒。拿什麼盤子來裝菜?會不會拿免洗碗筷?不會,那配不上,可能都是拿金盤來裝菜。請問,金盤裝什麼菜?青菜豆腐嗎?山珍海味!吃山珍海味,穿什麼衣服?大家都感受到那個情境了沒有?绫羅綢緞。再來,穿著绫羅綢緞吃山珍海味,在哪裡吃?小木屋嗎?雕梁畫棟,甚至還歌舞升平,全部都要錢。誰的錢?民脂民膏,難怪老百姓說,我跟你拼了。亡國之君,從一個筷子,人家箕子就看到了。所以廉明、廉潔的人,寡欲的人,推斷這些事,很有智慧。

  在我們儒道釋當中,儒家治世,佛家治心,心地功夫,佛家講得透。佛陀規定他的學生,睡覺在樹下睡。他們以前人身體很好,可以在樹下睡。我們睡一天就加護病房,身體受不了。人家那個時候一身正氣,體質很好。不能連續兩天在同一棵樹下睡覺,什麼意義?一棵樹這麼嚴重嗎?為什麼?你今天在這棵樹下,好愛這棵樹,明天也來,後天也來,產生貪心。一個人的貪心、習性上來很快,要改,改老半天!所以這個防微杜漸這麼細微。包含這些修行人去給人家托缽,這些老百姓給他東西吃,規定不能連續兩天去同一家托缽。一來,昨天很好吃,我今天還去,貪心又起來了。再來,對他人體恤備至,你今天去,明天又去,後天又去,人家見你就煩。所以有學生就問,佛陀,為什麼不能連續去那一家人?佛陀沒有直接回他話,佛陀說,「你看那一條狗,人家給他飯吃,你現在過去把它的飯挖一點過來吃」。那個學生過去了,把那個狗的食物挖一點過來,那個狗「哼哼」。第二天,「你再去給它挖一點」,結果那個狗就「汪汪」,就不高興了。第三天,他還沒走過去,只看到他動,就開始汪汪一直叫。你每天都去,他剛好沒有了,他不就很生氣、生煩惱了嗎?所以在人情上體恤得很細微。這些都是學問,我們要善學就體會得到。所以這個對心念觀照得很細膩。

  剛剛講的,箕子看到纣王奢侈,這個國家就要滅掉了。歷覽前賢,都是從歷史當中得到教訓。而儉有三個好處,第一、安分守己,不求於人。他所需很有限,他就不會去巴結、谄媚人,所以可以養廉。減我身心之俸,我少吃一點沒有關系,把積累下來的東西,去幫助最窮困的人,可以養德,可以養仁愛之心,可以廣德。現在少花點,以後你就更寬裕,這個叫福後。人要有有後的觀念,年輕的時候很會享受,老了就沒福;年輕的時候省吃儉用,人的福氣要在什麼時候享,晚年。人生要倒吃甘蔗,苦盡甘來,福在老年享好。你到老年了才歹命,才又病又苦又貧,那就麻煩了。所以我們的人生規畫都是培福、造福,晚年享福。享什麼福?享清福。晚年不貪,什麼都好,知足常樂,清心寡欲,又能夠學習聖賢,修身養性,這一生善終。這個就是很好的人生規畫。善終者,好死,好超生。

  好,今天就跟大家談到這裡,謝謝大家。

 

上一篇:空雲居士:放生誦地藏經治好母親腰突
下一篇:22歲女孩戒色三年後的蛻變,希望能給大家信心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