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我們喜歡的真的是她(他)嗎?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現在我通過一個簡單的例子,運用佛法來說明人思維運作的過程:

   

  我喜歡這個她(他),我覺得她(他)很美(很帥),我想與她(他)同床共枕,良宵一度,我要得到她(他)......從而產生各種積極與消極情緒。我們產生的大部分意識都與“我”有關,

  但是我們仔細想一想,我們在意識中所喜歡的她(他),真的是我們所看到的她(他)嗎?

  假設我們喜歡她(他),如果她(他)不幸病故,火化為骨灰,分解為質子中子電子,我們還是喜歡她(他),可是,她(他)已經灰飛煙滅了,不存在了,我們到底在喜歡什麼?我們喜歡的真的是那個已經消失的她(他)嗎?

  我們喜歡的只是一個在“我執”的操控下,被第六意識加工過的影像,而且這個影像已經不是“她(他)”這一實體的直接映射,而是加入了主觀判斷(也即我執)的另一范疇概念。即我們不是在喜歡這個她(他),只是在喜歡我們的意識、我們的感覺,喜歡這一“喜歡她(他)的感覺”,喜歡的只是一個虛幻的東西。所以,佛教認為這一感性的“喜歡”,或者叫“愛”,是脆弱的,虛妄的,毫無根基的。這便是可以解釋“色即是空”。所以色即是空強調的不是色法是空,而是在強調我們無法擁有“非空”的色法。 “我”所擁有的不是色法,而是第六意識的產物。

  所以,佛教倡導的不是感性的愛,而是理性的愛,也即慈悲。慈悲是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

  沒有修行過佛法、或相關法門的人,是沒有辦法抑制末那識我執的產生與膨脹的,所以,人會變得越來越自我、越來越煩惱,覺得什麼事情都與“我”有關,都會影響到“我”。實際上,沒有什麼東西是真正與“我”有關的,沒有什麼東西是真正屬於“我”的,那只是末那識在作祟。削弱末那識,人就能看破,就能放下,就能轉識為智,轉煩惱為菩提。

  說了這麼多,只是為了解釋,自我意識就是末那識的一種體現,也是末那識的唯一一點優點。

  以上是基於唯識學對意識的產生做的簡單介紹,屬於唯識學的皮毛,甚至算不上皮毛。而且本人修行尚淺,行文過程中肯定會有一些錯誤,還請同修指正,以免誤導眾生,受三途果報。

  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出處。(北京師范大學 青元)

  注:“末那識:”佛學用語,有情之心識共包括八種,“末那識”是八識中之第七識。譯為意,意有思量之義。

 

上一篇:嘎瑪仁波切:教你一招留住好風水
下一篇:淨空法師:修行從不妄語開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