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因果和福報
現在大多數人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圍繞著賺錢、享樂而展開的。要知道:吃苦就是了苦,享福就是消福。一個人的福報好比銀行的存款,如果只取不存,就會有透支的時候。如果不培福報,只知道享樂,當福報享盡,災難必然會接踵而來,命終還會墮入惡道。
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叫崇祯皇帝,他前世是個小沙彌,在廟裡蓋房子時不慎摔死。師傅明白他的前後因果,想幫他了苦,就叫弟子用馬把他的屍體拖散。但師兄弟不忍心,悄悄地把他埋了。結果他後世作皇帝時,天下大亂,沒過一天好日子,最後只得上吊而死。
前些年某地來了一個術士,有人請他測一個人,他問這個人有沒有當官?人家問當官怎麼講?沒當官怎麼講?他說:如果沒當官,則他還活著,如果當了官,則他已經死了。果然,此人是一個小電站的站長,剛剛死。因為他的福報小,當一個小官就把福報折損完了。有人千方百計地想出名,其實如果沒有實際的功德和福報,出了名並不見得是一件好事。功德和福報太薄而出了大名的,不但容易招惹災禍,而且如果災禍還抵不了名聲的話,還要到惡道中去消業。
西藏有一位老婆婆念了1億觀音心咒,她到處跟人講,後來請一位仁波切給她作回向。仁波切說:你的功德已經沒有了。為什麼?因為這麼多人的稱贊,再加上自诩功德,功德裡夾著傲慢,已經消耗掉了。
世間很多人都想當官,然後貪污受賄,不知道這是愚蠢至極的做法。即使是自己本該有的福報,如果享用太過,都容易招災,何況是不義之財?而且貪污千萬人的財產比貪污一個人的財產,罪報要大千萬倍。他失去的福報、得到的災禍比得到的不義之財不知要多多少倍!簡直不可想象!所以,真正的聰明人是絕對不會去干貪污這種愚蠢的事情的。
俗話說"吃虧是福"。吃了虧之後,比如說被人冤枉,被人誹謗,要是心裡很坦然,不起怨恨,則是消了業,就是福報。要是怨恨不平,則又造了業。
我們的民族有惜福、積福的傳統,比如吃飯要吃干淨,不要浪費,不然會折損福報;要愛惜字紙,不要用有字的紙墊坐,特別是上廁所不要使用有字的紙;上物不要下用,下物不要上用。比如水桶用舊了不要用作糞桶,襪子用破了不要用來抹桌子,帽子不要用來墊坐;要孝順父母,恭敬長輩;佛像佛經要放在較高的、干淨的地方。而相反,如果長輩溺愛孩子,會很快地消耗掉孩子的福報。
很多地方的人喜歡給小孩或老人做壽,大辦酒席,殊不知這樣也非常折損福報。很可能老人可以活十年,給人這一拜,只能活五年。況且做壽時一般都要殺生,這些命債除了殺生的人和指使的人之外,自然也要他本人來承擔。如果親人死的時候這樣做,則是直接把亡人往惡道火坑裡推。許多大德開示:不要把先人的骨灰或照片供在家中,天天對它上香。很多人以為這樣先人會保佑自己,殊不知先人自己都不知道落到了哪一道中,可能他自己都顧不上自己。這樣做對先人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可能給他們帶來傷害。我們可以把先人的較小的照片放在佛像的下方,為先人祈願,願他們脫離輪回。這樣,我們其實是為先人而供佛,而不是對先人上供。把骨灰供奉在寺院中,這樣也十分不好。最好把骨灰混以泥土,造一些不動佛的像,並請大德誦經開光,然後把佛像投放在海洋中。這樣做,對先人的利益極大。如果沒有條件造佛像,應該請大德為骨灰誦經,然後把骨灰帶往聖地朝禮,最後把它撒在干淨的山上或海中。
《百業經》裡有個例子:佛在世時,有位羅漢弟子到一個地方去教化。有一次,國王打獵經過,帶著隨從來見他,他沒有起身,國王當時就很不高興。國王打獵返回時,發了惡願:"我再去,如果他還是那樣,我就砍掉他的頭。" 尊者知道國王發了惡願,就向前走了六步去迎接國王。這時,大地一瞬間裂開,國王的身光也立即消失。國王非常害怕,馬上向尊者頂禮並求忏悔。當時地縫閉合,國王的身光也復原了。尊者說,您的生命沒有危害,但因為我走了六步迎接您的緣故,您將在六個月中失去王位,但因為您忏悔的緣故,王位會失而復得。後來都應驗了。國王是有大福德的人,尚且受不起尊者的迎接,要是沒有福德的人,恐怕連命都保不住。
福報是積累而來
福報,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惡之家必有余秧”;所謂“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五福臨門之五福:
第一,長壽:仁者壽,仁慈(慈愛動物,不殺生命)的人才長壽;
第二,富貴:錢財富足而且地位尊貴;
第三,康寧:身體健康,心地安寧;無畏布施(讓眾生人遠離恐懼、怖畏和痛苦,比如放生,布施醫藥等等)才能健康長壽,修清淨心才能得安寧。
第四,好德:隨時布施行善,廣積陰德,生性仁善而且寬厚寧靜;
第五,善終:能預先知道自己的死期。臨命終時無有痛苦和恐懼,來生得善道,行善積德才能感生善道。
佛教說人生最大福報是獲得具足七德之善趣,具足八瑕十滿的珍寶人身;出生立即遇正法,具有如理修持之自由是最大福報;能令上師生歡喜,日日夜夜之中行正法是最大福報;聞思佛法,如理修持,生起真實的出離心是最大福報;發菩提心,為眾生傳妙法,成辦他利無有厭倦是最大福報;能以無偏大事業,令諸有情一同成正覺是最大福報。
一個人有多少福報,可以由自己決定。《阿含經》記載,有一位小沙彌,本來應該夭壽的,因為一念慈悲,救了許多受困水塘的螞蟻而延壽。一念善心,可以消除罪業;一念慈悲,能夠增加功德。有人“拾金不昧”而獲得福報,有人“不貪不義之財”而得到善緣,有人“救苦救難”而消災免難,可見能夠慈悲喜捨,福報就會到來。
人生不必羨慕別人的福報比我大,也不必研究別人的福報從那裡來,胡適之先生說:“要怎麼收獲,先要怎麼栽”,已經種下勤儉、結緣、喜捨、奉獻的種子,自然能收到福報的果實。
怎樣才能留住福報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是福報的化現。福報可以化現成三種:第一,色身的健康,色身健康與否,或者法相莊嚴與否,或者是否有智慧,都是由福報決定的。不是吃出來的。第二個,吃的,用的,住的,享受的車子房子以及外在的條件,這個也是由福報決定的。福報大,就住在好的地方,空氣好,水源好,地理環境也好。這些可以說用金錢可以得到。但金錢來自福報,並沒有無緣無故就發財。發財都是有因緣的。第三個,他人的尊重,以及子孫後代是否繁榮昌盛,這也是由福報決定。不是靠著拉攏關系,阿谀奉承就可以得到他人的尊重,也是福報。
打個比方,福報容量代表一個水桶,三個大盆子。福報大的人,水桶的水是滿的,那倒滿三個盆子,水都是滿的。但人的福報一般都有欠缺,三個盆子一般很難滿。總有缺欠。好比說,山裡的農民,色身健康,也無病無惱,但衣食住行條件上就差一些。那城市裡的人,衣食住行什麼都方便,甚至自己有好多錢,買了車子房子,為了賺錢,身體就很累,多病。也就是他把福報都放在車子房子這些物質。
大德都提倡要珍惜福報,吃飯,或者住宿,或者穿的用的,都很節省呢。這就是因為福報來的不容易,要消耗福報實在太容易了。他們很省,就是把福報省下來,用在利益眾生的事情上,比如建寺造塔,印經放生,救濟窮人。他們把福報不給自己享受,都分給了大家。那他得到了什麼?他人的尊重,以及子孫的昌盛。出家人弟子佛門龍象輩出,好比近代的虛雲和尚,弟子滿天下。在家人子孫昌盛,好比宋代的范仲淹,還有古代的孔子,他們的子孫也是很昌盛。
地藏經講的,回向給法界,或者回向給自己。就好比說,你把福報布施給別人一樣的道理。把福報布施給別人,不僅不會讓福報減少,相反讓福報增加。祖師大德法相莊嚴,佛子佛孫滿堂,這就是他們把福報都留給了後人。好比佛,他本來一百歲入涅盤,當他提前八十歲入滅,就是把二十年的福報布施給了末法時代的修行人,末法時代修行人都很敬佛,敬祖師,是因為後人在享受他們的福報。那相同的道理,一個人為了眾生做事情時,眾生就會記住他。這個是回向的心。
再比如說,你一輩子辛辛苦苦,就為了買一輛車,那你福報的能量,只能化成一輛車。如果為了利益眾生,福報的能量就給了眾生。好比修道人,他為多少眾生做事,就有多少人記得他。他的福報能量是轉化的更大,他的追隨者和後來者就越來越多。
這個世界是不圓滿的。有的人事業很順利,求子卻很困難,這時應該把福報往求子移。也就是賺的錢多拿來布施給窮人,或者供養給三寶建觀音像,回向求到孩子。或者事業很順利,身體卻不健康。應該把錢多放生,多救濟病人,照顧病人。也是把福報從事業移到關愛生命上。
祖師大德都強調,不要貪圖享受,是有道理的。辛辛苦苦的培養來了福報,就拿來花天酒地,或者享受五欲,這是很可惜的。福報享受完了,就會減壽,應該拿來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這樣福報還能留著住。
印光大師:真能念佛不求世間福報,而自得世間福報
印光大師雲:須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間福報,而自得世間福報:如長壽無病、家門清泰、子孫發達、諸緣如意、萬事吉祥等。若求世間福報,不肯回向往生,所得福報反為下劣;而心不專一,往生更難決定矣。
又雲:舉凡禮拜讀誦大乘經典,及作一切於世於人有益之事,悉皆以此回向西方。不可唯以念佛回向西方,其余功德,另去回向世間福報,則念不歸一,便難往生。須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間福報,而自得世間福報。(如長壽無病,家門清泰,子孫發達,諸緣如意,萬事吉祥等,)若求世間福報,不肯回向往生, 則所得世間福報,反為下劣。而心不專一,往生便難決定矣。(書一二六)
這裡所講的「真能念佛,不求世間福報,而自得世間福報」,也就是說他不曉得念佛能夠獲得世間種種的福報,也不去祈求、追求,可是天性自然、不求自得,會有這些世間福報。
在這裡,印光大師指出「長壽無病,家門清泰,子孫發達,諸緣如意,萬事吉祥」,一般世間人所認定的這些幸福或者福報,自古以來就有所謂「五福」,一般人也都祈盼「五福臨門」。這「五福」就是「長壽、健康、富有、高貴、子孫賢達」,或者是「能得善終」,就是這幾樣。那麼,這幾樣呢,如果我們能夠專一念佛,便能自然獲得。所以,專一念佛的人,虔誠、老實念佛的人,往往活得比較長壽而又健康,一些災難會消弭於無形,一些好事會在不知不覺中獲得,臨終的時候往往也是順利、安然、莊嚴地往生,甚至有的預知時至。
有一位老居士,什麼都不懂,也因為什麼都不懂,所以就安份守己、老老實實地念這句佛號,她也是固定數目,一天念三萬聲。即使出遠門回來再晚,也必定把這三萬聲佛號念完才去休息,所以念佛很固定,而且很精勤。她一生可說沒什麼病,往生之前七天,她預知時至,所以召集兒子、女兒、媳婦,一一交代後事。到第七天早上,家人想:這個時間老人家應該出來用早餐了,怎麼還沒出來?就到房間一探究竟,就看到她已經手拿念珠,坐在椅子上安詳、寂靜地往生了。
所以,只要專一、虔誠、老實地念佛,長壽無病往往不求自得。念佛人安貧樂道、知足常樂,所以本身會感覺只要三餐不缺、身得安住,在他的心目中,沒有比這更富貴了。所以,一個念佛人,世間的所謂五福自然臨門。
印光大師說:「若求世間福報,不肯回向往生,所得世間福報,反為下劣;而心不專一,往生更難決定矣。」印光大師這一段文顯示出念佛的目的主要在往生,世間的福報是一種附帶的,也就是念佛的利益有本金的利益、有利息的利益。主要在本金,有了本金自然就會有世間福報的這些利息。
星雲法師:增加福報的十種方法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福德因緣深厚,因為有時候增加財富,財富不一定是我們的,增加物質、財產有時反而是個累贅。唯有福報是真的,到哪裡都享用不完。如何增加福報呢?
一、少貪多捨:捨就是一種布施、結緣,緣結得越多,就像播了種,必有收成。所以少貪多捨,必能增廣福報。
二、少聚多散:不要積聚財富,因為財富是五家(水、火、盜賊、貪官污吏、不肖子)所共有。遇到水災、火災、貪官污吏、盜賊及不肖子孫,財富轉眼成空。錢要用了才是自己的,因此要多布施、多結緣。
三、少執多放:人不要太執著,執著於一點往往失去全部。要把眼光放大、放遠、放開,要能放得下,才能提得起。
四、少傲多謙:做人要謙虛,所謂“滿招損,謙受益”,太自滿、太傲慢,讓人看不起,謙虛的人才會受尊敬。
五、少私多公:人不能只為自己而活,因此不要處處只為自己著想。要常常想到別人,想到大眾,能夠少私多公,才能融入大眾,才能擴大小我。
六、少憂多喜:人生苦短,不要讓生命充塞太多的憂郁、傷感。要把歡樂、喜悅常駐心頭,並且影響他人。
七、少愛多慈:愛是有染污性的,是自私的,是不究竟的,唯有把愛升華為慈悲,才能平等對待一切眾生,才能對人有所助益,所以我們要少愛多慈。
八、少色多德:不要把生命浪費在愛情、美色的追求上,因為愛情、美色會隨著時間遷流而產生變化。我們應該在道德、修養上用功,這才是永恆不滅的。
九、少自多他:不要凡事只想到自己,要想到自己以外還有他人,包括父母、兄弟、姊妹、同學、朋友、同胞及一切眾生。
十、少拒多容:泰山不辭土壤才能成其大,所以,能夠少拒多容,才會增加福報。
老法師:功德、福德、福報的區別
達摩到中國來,見到梁武帝,梁武帝跟達摩祖師說,他做了皇帝之後,全心全力護持佛法,建了四百八十多個寺廟、寺院,在他在位的時候,建了四百八十多個寺廟。度人出家,他是非常歡喜人出家,哪個出家他都高興,他都護持,所以在他那個時代,出家人有十幾萬人。他向達摩祖師炫耀,他這個功德很大,他認為這是功德。達摩祖師說老實話,跟他講,你做的這些事情,並無功德!什麼是功德你要清楚,功德是戒定慧。你做這些事情你自己沒有得定,沒有開智慧,你要得定,你就不會問這個問題,不會炫耀,炫耀自己我做這麼多好事,不會。所以他沒有功德,也就是他沒有定慧。不但沒有定慧,連戒也沒有。何以說戒沒有?戒裡有自贊毀他,他雖然沒有毀他,但他自己贊歎自己,這個在《瑜伽菩薩戒本》裡頭是重戒。他還自己誇耀自己,所以戒定慧沒有,他哪來的功德?
梁武帝聽達摩祖師這一說,就很不高興,瞋恚心起來了,不高興,不理他,就叫他走了。所以達摩就跑到少林寺去面壁九年,沒人理他。如果梁武帝要問他:我做的這些事福德大不大?那很大,那真的是甚大、甚大,他做的是福德邊的事,不是功德邊的事。福德不能了生死,不能脫輪回,你的福報到什麼地方去享受?不一定,這個你一定要知道。不是福報很大就生天,沒有那回事情,福報很大照樣可以墮落。這個修的福,我們佛門裡面講,六道輪回裡頭的業因,兩種業,一種叫引業,引導你去投生。你到人道來,人是秉什麼樣的引業?你過去生中修五戒十善;過去生中五戒十善這個業因,引導你到這個世間來投胎。像梁武帝修的這些事情屬於滿業,滿業就是你到這個世間來享福,享受福報,他修的是滿業。
你看看,同樣都是得人身,為什麼有貧富貴賤不一樣,壽命長短不一樣,物質精神生活環境不一樣?那個不一樣,是滿業。你到哪一道來大家都一樣,這個引業是相同的,所以他修的這是滿業。如果他五戒十善都做不到的話,他將來到哪裡去享福?我們能夠想像得到,他到餓鬼道享福,到畜生道享福。餓鬼道裡面做鬼王,做城隍、做土地、山神,這都是有福報的。他有廟,有多少人去祭祀、供養他,到那裡去享福。到畜生道裡面,像安世高的朋友[共+阝]亭湖的龍王,他是蛇,畜生道。你要曉得,那個龍王是安世高的同學,前世是出家人,安世高給我們說,這個出家人不錯,明經好施。你想想看,他講經說法,他通教理,他明經,所以他有智慧。這個龍王很靈驗,有求必應,他靈驗,靈驗是他從前講經,他有智慧。他喜歡布施,布施就福報大,所以他有福、有慧。
為什麼墮到畜生道?換句話說,五戒十善都沒有修好。墮畜生道的業因,安世高說得很清楚,也提醒我們,瞋恚心沒斷。瞋恚心是什麼?那個時候出家人都是托缽,每天到外面去托缽。托缽,人家供養的飯菜好,他就很歡喜,飯菜不好,他心裡面就有憤怒。雖然不發作,他心裡不高興:我天天以法布施來供養大眾,你們給我的回報是這個樣子?就是這麼個念頭,墮到畜生道。我們今天想想自己,我們的功夫比這個龍王不如,沒有他修得好。但是我們今天的脾氣比他大,他還很含蓄,雖不在表面上發作,心裡不平,他還很含蓄。我們天天瞪著眼睛罵人,他墮畜生道當龍王,我們到地獄道去受罪,很明顯的例子,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所以功德、福德不相同。如果梁武帝要問他:福報大不大?那達摩祖師一定說甚大、甚大,他修的是大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