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日 晴 下午有雨
今天是做三皈依的日記,這是2個月前就定下的時間,10月1日上午11點30分。
法號也早定了,妙峰,以後別人就可以叫我妙峰居士了。
知道今天是國慶節,農歷9月初一。今天人肯定多,我的計劃是轉地鐵,應該能控制時間了。
但人真是多啊。還好有人讓坐,因為我抱著寶寶。
到光孝寺,我就驚呆了,原來做皈依的那麼多。我記得我做登記時才那麼幾個人,怎麼突然冒出幾百個做皈依的啊。
從大雄寶殿的正門口,繞著大殿排隊,隊伍在大殿後邊,不知道還有多長。女居士在左邊排,男居士在右邊排。
我到了大殿後邊,女居士更多人,從大殿的台階快排過大榕樹,又快到了後邊的路上了,隊伍尾部都不是單人了,都是幾人並排。
男居士還好,剛剛排到台階那時,我就站在了隊尾。
我前邊是兩個年青人,大約20多歲,一個還不懂海青怎麼穿,另一個在幫忙。原來他是第一次穿海青,我說,我是第二次。
人太多了,皈依的儀軌手冊已經被領完了,只能領了一份打印的。
11點30分,終於隊伍開始前進,依序進入了大雄寶殿。我後面不知道還有多少人。
還好大殿夠大,又臨時加了許多拜墊,幾百人進去,還不算擁擠。仍舊女左男右,中間是香爐和儀式所需的一切法器。
先是一個和尚師兄向新晉居士們講解一些佛教的基本知識,因為佛教的知識太多了,足足講了40分鐘,還只能說到只鱗半爪。
主要講了大雄寶殿供奉的佛的名稱。一般來說,大雄寶殿至少會供奉至少一尊大佛,一般供奉的是釋迦牟尼佛。多者是三尊佛,中間是釋迦牟尼佛(我們所處的婆娑世界的教主),右邊是西文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左邊為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
佛祖身邊一定會有兩個尊者,一個是阿難尊者,一個是伽葉尊者。因為阿難尊者一直伴在佛祖身邊,多聞廣記,是多聞第一,伽葉尊者是苦行第一。兩個人代表佛教的知和行,佛教強調知行必須合一。
光孝寺比較獨特,大雄寶殿有3尊佛像,中間是釋迦牟尼佛,阿難迦葉輔待。兩邊兩尊佛像是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
文殊菩薩代表的是大智慧,普賢菩薩代表的大行。還是在強調知行合一的道理。
佛教裡有兩句話很知名:貧窮布施難,富貴修道難。如果只說財布施,佛教並非是讓人不上進的,相反的,還將物質當作學佛必要的供養。那些認為學佛會讓人貧窮的理論,是真的夏蟲語冰。
三皈五戒開始前,循例是南無許多諸佛菩薩。?#21335;無?#22312;佛教中是皈依的意思,就是很清醒真摯的相信。龍樹菩薩有言: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
信是學佛的開始。如果了解佛法足夠深入,許多人才會明白,這不是迷信。客觀來說,佛學更象是哲學,而不是宗教。
哲學和宗教的最明顯的區別:哲學是不辯不明,每件事都允許討論。但宗教,在本質上是不讓人討論,比如你不能討論是不是有神存在。
佛學的信,初看也是讓人盲從,但你真的讀了佛教的典籍後,你就會明白,佛學的信,不是讓你信外物,而是信你自己。自己是根本,信外物,只是一種輔助的手段和便利的方法。
佛教強調:自性覺就是佛,佛不外求。只是現在是末法時代,人迷惘太久,器根太差,修行不易,才有了一些方便的輔助法門。這些法門,最終也是想讓你明心見性。
算了,解釋不了了,許多人肯定是看不明白,因為內容太多,沒辦法展開。
大家只要明白,南無以後,居家二眾三皈五戒儀規就正式開始了。
一請師,二禮佛,三求皈依,四法師開示,五請聖,六忏悔,七受皈,八發願,九顯益勸囑,十回向。
這個過程,網上有很詳細的內容,這裡不多說,大家可以自己問度娘。我只說下自己在三皈儀規中的真實感受。
在儀規中,你不用明白很多,大雄寶殿有義工在維持秩序,按要求做就行了,比如手機調振動,不許進殿後換海青,等等等等。
每一排新晉居士前面,都有一個出家的師兄在領讀,什麼時間需要你參與了,師兄都會提前告訴你。比如什麼時候大專頌讀自己的法號。什麼時候叩頭,什麼時候長跪,雙掌合十,等等等等。
幾個程序下來,師兄敲一下鐘,大家立即就叩頭,整齊劃一。師兄根本就不用說話,只需要在長跪的時候提醒下就行了。
記不清叩了多少頭,禮拜了多少次,等三皈的儀規做完,已經下午2點多了。而五戒的儀規才輪到做。所有的居士都是中間一口水都沒喝。
我沒有做五戒,直接跑到甘露坊吃飯了,但甘露坊的工作人員說,2點廚房已經下班了,不再接待了。幸好老婆和寶寶早就幫我准備好飯菜,後面來的人,只能另想辦法了。
吃完飯,寶寶又去看蓮花池裡的金魚老大。
有人在違規喂食,老大也在搶東西吃,我們就站在蓮池的一側,寶寶喊老大老大。神奇的是,老大竟然真的從魚群裡游出來了。
我對老婆說:這幾天念經回向的時候,都有專門提到老大,難道老大也知道?
總的感覺,三皈的儀規,整體是非常莊重的,那些做完五戒的,估計要到下午3點多了,水米沒進,也沒有居士抱怨。
三皈五戒的儀規重不重要,要不要做?不是說佛在心中就行嗎?如果心中有佛,那做不做這個儀式,有什麼關系嗎?
師傅開示說,儀規是非常重要的,佛法重視知行合一,你只有智慧,不行動,不會產生效果。比如你心裡常念父母恩,但從來不表示,不行動,這能算念父母恩嗎?
你念父母恩,除了心裡掛念,還要有具體的行動,比如打電話問候,常回家看看,多陪下父母,給父母買些禮物等等等等。如果沒有這些,那常念父母恩,有什麼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