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看懂了老子的孤獨,再看《道德經》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這是《道德經》的最後一句。

  《道德經》艱澀,它是中國最高的高山,老子或許是所有哲學家中最高壽的,思想也最透徹、孤絕、高深。

  《道德經》又是直白的,句句都是警句,全篇八十一章,如同八十一扇門,從哪一扇推入,都可見一番天地。

  一、看懂了老子的孤獨,再看道德經

  在魯迅的《故事新編》裡,《道德經》是老子出關時敷衍關官所寫的講義,成書不過一天半,因為是講義,不免有些翻來覆去的車轱辘話。

  魯迅雖是調侃,不過傳說亦不太可信:關官在城頭遠遠望見一股紫氣,知道聖人要來,而剛好他又博學多識,問道於老子,老子便寫了道德經交給他。

  魯迅是懂聖人的孤寒的,哪裡遇得上這麼多知音?干脆把關官寫做俗人一個,讓聖人繼續孤獨。

  於是在想象中,老子一邊寫,一邊笑:你讀不懂,我也不要你讀懂,我只寫給懂的人看。

  老子隨手揮筆五千言,意義都在言外,就讓後人在語言的迷宮裡悟吧。讀道德經若太執著於語言,是只見樹葉而忽略了森林。

  二、不爭,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老子一向的主張是:退、守、弱、柔。保全了自己,於是立足不敗之地。

  古代亂世多暴君暴民,暴君殺暴民,暴民殺暴君,你來我往,整個時代都受罪。這可說是老子思想產生的原因之一。

  再回過頭來看“為而不爭”,其實包含了一種策略,因此後世也有軍事家把它當做兵家的韬略來看,不爭無用之爭,乃至以弱勝強。

  當年紅軍打游擊戰的十六字,“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不能不說是得益於《道德經》的靈感。

  三、將自己放低,才能與世無爭

  單純把道德經當做兵家韬略是狹隘的,何況兵家勝敗之事,如何不是爭?

  “為而不爭”的前半句是“聖人之道”,如何“為”,關乎為人處世之道。

  孔子曾就此問道於老子,老子說“水利萬物而不爭”,孔子聞言悟道:“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

  姿態低到塵埃裡,故能與世無爭。但同時,它又無所不利,潤澤萬物。

  孔子有句類似的話是“矜而不爭”,骨子裡的矜是氣節,流露於外只能是驕。君子內心高潔,但姿態是謙下的。

  四、說話太容易的時代,閉嘴是門學問

  不爭,是老子心中的烏托邦,他要人們無知無欲,老死不相往來。

  這是老子理想化的一面,因為他身處亂世,深知人性之惡。

  “不爭”在《道德經》裡出現頻繁,偶爾也做“不诤”,這或許代表老子對人們最表淺的要求,即語言上的不爭執、不爭辯。

  論語也常見類似的句子,如《裡仁》:“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學而》:君子“敏於事而慎於言。”

  不管是聖人還是君子,管好自己的嘴是基本修養,巧言令色的人向來為孔子所不齒,最重要的是——君子是要說真話的人,而真話往往不好聽,所以更要慎言。

  這個時代,謠言是流傳最快的,炒作是最受關注的,謾罵、討伐、煽情……或許每個時代都是如此,只是在說話尤其容易的當下,閉嘴是門學問。

  五、不爭,是因為對萬物心懷悲憫

  老子最偉大的地方,在於他的宇宙觀,即“道”。

  他看君、看民、看聖人、看大盜、看雞、看犬,從宇宙的角度看,因而更深刻、准確。

  不爭,是因為世間萬物,息息相關。萬物相互關聯,構成一個和諧整體。泰山上的一顆石頭,跟長白山上的一棵松樹是息息相關的,一損俱損,一榮俱榮。每一個生命都以其他一切生命為背景,同時也與其他生命同體共悲。

  一般書生之見、市儈之見,覺得他消極、悲觀、厭世;實用主義者,來學習如何取巧、詭辯;走馬觀花的人,只取得一點他的空想與反叛……

  有人說,《道德經》是老子寫給後世的情書。

  但延續兩千多年,老子依然最是孤獨的人。

 

上一篇:元音老人:談念佛三昧和打坐念佛的方法
下一篇:淨空法師:明知故犯,罪加一等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