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問答

 

仁清法師:民俗與佛教的關系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問:師父,關於供神仙的問題,我想請問一下:根據我的理解,一般民間習俗中的菩薩像,像土地爺、財神爺,還有太白金星、文曲星這種像如何擺放?

  答:這個問題非常普遍,首先,佛法很偉大的一個特點是慈悲平等,看一切眾生皆是自己的父母。根據經上的原理來講,“無始劫以來,眾生互為父母”,這是一種列舉。既然互為父母了,那也可能是互為妻子兒女,互為親屬和冤家,可以說我們現在這一生當中不認識的人,甚至見不到的人,過去也有可能和我們有過很深的因緣,只是這一生沒顯現在面前而已,這是佛法的原理。並且佛教也承認十法界眾生是共同存在的。

  十法界眾生是哪十法界?我在《三皈五戒》上講到過。十法界其中有四聖法界和六凡法界。四聖法界的第一種,是佛的法界,指的一切佛。 第二種,是僻支佛的法界,指的一切僻支佛。第三種,是阿羅漢的法界,指的一切阿羅漢。第四種,是登地菩薩法界,指一切證果的菩薩。接下來是六凡法界,第一種:天。慢慢開始到太白金星啊、玉皇大帝、王母娘娘,民俗是這樣叫,民間有這種供養。那麼,天法界是六凡法界的一種。佛教當中對天的認識,比民俗更圓滿更詳細。佛教認為天界豎直的共有二十八層。他們的差別是非常大的,二十八層在這不展開了。

  天,天人,佛教也承認。從佛教的原理來講,佛教和民俗的信仰對應起來看,這個玉皇大帝實際上也就是佛教經典當中講的第二層天,也叫“帝釋天”“三十三天”也叫“忉利天”的天主。據佛經記載,《地藏經》就是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上為他母親講的。從這個角度上來講,民間對任何神仙的供養,至少是佛教承認這種形式的。

  第二種,是阿修羅。阿修羅我們不展開了,在三皈五戒上講的多。第三種,是人。人對人的一種供養,那是人際關系。比如說扶老攜幼,是人為人付出的。聽說哪個地方有孤寡老人,我們捐一下善款,然後給孤寡老人買點東西過年,這是人對人的一種供養和幫助。包括天災人禍,像“5.12”汶川大地震的時候,我們的很多佛教徒,都伸出了援助之手,捐獻了他們的一份虔誠,這就是人對人的一種供養。

  第四種,是畜生。比如人在家裡養寵物了,實際上那就是對畜生的一種供養。有的人去動物園看大象、獅子、猴子等一些動物,還帶些食品喂它們,也是對畜生的一種供養。還有對水族的供養,比方很多佛弟子到海上游玩的時候,他就提前帶一些餅干和其他食品,念念佛,然後把它投到海裡邊喂魚,這也是對畜生的一種供養。第五種,鬼道。第六種,地獄道。

  我們信了佛了,應該怎麼處理家中供養的民俗神靈呢?我們以佛法僧三寶為究竟皈依處,依靠佛法僧三寶的加持和指導,去達到自己了脫和修行證果的目的。至於原來家裡供的這些怎麼辦?如果能處理的,你就處理;如果處理不了,你可以把他們分開供著。佛堂是佛堂,佛堂就只供佛菩薩形象和護法。那麼,其他原來供的那些,前提是真的不能處理的話,你可以把他分開供養。

  為什麼呢?高僧大德曾經說過,雖然他們是一類眾生,但是這類眾生地位很低,功德福報很淺。如果把他們和佛菩薩放到一塊的話,不是佛菩薩煩他們,也不是佛菩薩恨他們,而是我們供養佛菩薩的時候,他們得不到。為什麼呢?因為它們沒有那種福報,沒有那種威德在佛堂上去享用,很難。因為任何一尊佛像的存在,他都同時有護法的存在,護法長得非常威猛,他們害怕,不敢在佛堂享受供品。

  所以對於家裡以前供養的那些,能處理就處理,不能處理的要分開。但是我們的究竟目的是修行了脫。修行了脫唯一依靠的是佛法僧三寶,這個理念必須要有。

  有的人不懂,老認為過去供養的那些必須怎麼處理掉,只要我們理念正過來了,供著也無妨。比如我們原來沒學佛,家裡養條牛。今天皈依了,這牛怎麼處理?殺掉還是賣掉? 牛也是眾生啊。當然受了在家菩薩戒的,有不養畜生這個戒條,如果原來養了,怎麼處理?淨施於沒有受戒的人。

  淨施是什麼?告訴他,我這條牛送給你了,你不能給賣了,你也不能把它殺掉,你最好也不用它的體力,你就養著它,一直養到死為止。這叫淨施,清淨的“淨”布施的“施”。我是送給你的,不是賣給你的。這個“淨”還有一個層面,就是咱倆君子協議,你不能賣、不能用、不能殺,養著一直到它老死。並不是說你受了戒了,不能養了,趕快把它殺掉。那就犯了殺業了,沒有正確理解佛陀的教義。

  所以,對於我們過去家庭中供的這些,能處理的就處理,不能處理的供著它無妨。我大膽地說:無妨。但是理念必須要正,這個理念就是佛教的理念,我們必須有了脫的理念,必須知道唯依於佛法僧三寶才能夠了脫,才能夠修行證果。

 

上一篇:讀《金剛經》感應
下一篇:淨空法師法語:今天這個世界普遍推行競爭的教育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