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四五0頁:
鈔【二即寂照難思,若言其有,則能念之心,本體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無,則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若言亦有無,則有念無念俱泯;若言非有非無,則有念無念俱存。非有則常寂,非無則常照,非雙亦,非雙非,則不寂不照,而照而寂。言思路絕,無可名狀,故唯一心。】
這一段是講體究的第二個意思,『寂照難思』。我們先講這四個字字面上的意思。凡夫、二乘、權教菩薩都是用妄心,用妄心,二乘以上雖然他修定,這個定功修得相當有成就,能把妄想伏住,但是不能見性,必須要見性之後他才用真心。真心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跟妄心迥然不同。我們念佛,當然大多數的人還是用妄心念,妄心念得很如法,可以帶業往生。西方四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都是帶業去往生的。如果念到理一心不亂,那就是生實報土、常寂光土,這個不一樣。
我們能不能往生?這是大問題。要想往生,一定要伏煩惱。咱們斷不了,要把煩惱伏住。煩惱是什麼?煩惱是妄想,就是連度眾生也是打妄想。你常常有度眾生這個念頭,說老實話,西方極樂世界去不了,度眾生的願不能沒有,度眾生的念頭可不能有,那是個妄念。咱們一天到晚念這句阿彌陀佛,還常常想著我要度眾生,這妄念夾雜在其中。念佛最怕的是夾雜,決定不能懷疑、不能間斷、不能夾雜。這樣好的法,不介紹給別人心裡很難過,這是妄想。諸佛菩薩都不難過,你難過什麼!為什麼諸佛菩薩不難過?緣沒熟。緣要是熟了,佛菩薩自然就來,「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個人緣熟了,佛菩薩自然會化身來度他,一個都不會捨棄的。緣沒有成熟,不能去,不但不能成事,反而壞事,為什麼?引起他的反感,使他緣成熟的時間就延長,這哪裡是慈悲?這叫愚癡、愚昧。
因此,我們這一生遇到佛法,第一個念頭就是決定要生淨土,唯有生淨土之後才能廣度眾生,度眾生不急在這一世。有同修來給我建議,說我講經的錄音帶、錄相帶要想方法流通,實際上現在流通的不少,我知道全世界許許多多地方都有了。還有人想動念頭組織一個基金會,募一筆基金來做這個事情,好不好?聽起來好像是不錯,現在佛門許多道場都這樣做法,這個做法一做就不能往生。我們想想往生要緊,還是修六道輪回福報要緊?我們要仔細去衡量。我常常在講席當中勸勉同修,介紹佛法、推薦佛法,就是佛門講的弘揚佛法,這個事情我們要做,用什麼心態去做?隨緣隨分,這樣就好,不要刻意去做,不要有計劃的去做,不要有組織的去做,因為流弊太多了。萬一我們是好心,我們有組織了,一個縣有個小組,有一個負責人,萬一他在那裡化緣,這個錢他自己花掉,他將來墮地獄,他為什麼墮地獄?是我們設個圈套把他送到地獄去,這個罪過就太重。佛門常講: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我們安分守己,不背因果,這樣才好。我們主張是決定不化緣,隨緣,人家供養多就多做,少就少做,沒有就不做,做與不做,心都是清淨、都是自在,這樣就好。道場如是,在家同修們每一位都要本著這樣的心態來過日子,來處事待人接物,使我們的心真正能安定下來,一心向道!這就好。
眾生有福,佛菩薩自然就來,佛法就能普遍的弘揚。我們看看現在這個時代,是有福還是有災難?有大災難!你看社會現象不是好現象,災難就來了,這是共業。我們一定要提高警覺,一定要認清楚生死事大、無常迅速,要知道因果,決定要斷惡修善。什麼是善?心地清淨是善。《無量壽經》的經題,清淨平等,覺而不迷,這是善。換句話說,心不清淨就是惡,心不平等就是惡,心裡迷惑顛倒就是惡。
學佛決定不搞形式,決定不搞熱鬧,這些對道業一定有妨害,為什麼?不能夠寂。「寂」就是清淨,不寂哪來的照!「照」是般若智慧。首先我們從字面上了解它、認識它。「寂」就是定,「照」就是慧。「寂照難思」是寂照發揮到最高的程度,通常在大乘佛法裡面講,初初達到這個境界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那就不可思議了。不要說深位的菩薩,剛剛得到這個境界就不可思議。《楞嚴經》二十五圓通章,所講的二十五位菩薩統統是圓教初住菩薩,那不是很高的,是楞嚴大定剛剛修成。楞嚴大定就是我們此地講的理一心不亂,剛剛得到這個境界,真正不可思議。
為什麼不可思議?這一段文裡面給我們說這個道理,因為思與議都落在第二義。思想、研究、討論都是心意識的作用,離開心意識就沒法子思議。真心本性沒有思議,因為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妄想,還有什麼好說的!我要問同修們,我這個擺在這裡,離開一切分別,離一切名字相、言說相,你說這是什麼?你說:這是紙片。我告訴你沒有名字相,怎麼來的紙片?用心意識就可以思議;離心意識,不可思議!一切法擺在我們面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叫照見。剛才我這一試,你們都看到的,叫照見,那是照。心是寂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言說,也沒有思惟。這個境界在哪裡?就在我們面前。我們在境界裡一起心、一動念,這個境界就沒有了,就變成虛妄的境界。你給它取個名,假名!它本來沒有名;你說它一個相狀,它本來沒有相狀,都是你從分別執著裡面生出來的。你把分別執著生出來的當真,就大錯特錯,這叫迷惑顛倒。這個大前提明白,下面這個解釋就不難懂,你愈看愈明白。
『若言其有,則能念之心,本體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這五句有注解:
演【若言其有五句,謂能念之心,因所念之佛而有。】
心境都是緣生的,如果心裡一念不生的時候,心境俱空。可是我們動個心念佛,佛的境界就現前,佛是緣起;因為念佛,反面顯示我動了一個念佛的念頭,心也是緣起。能念之心、所念之佛是互為緣起。諸法因緣生!所以講一心,這是真心。你一念佛,就有能念、所念,能念、所念統統是從緣起。「因所念之佛而有」,而有個能念之心,心是緣起。這個心是因為所念之佛才顯示一個能念之心,「則能念之心本體自空」,沒有那個所念之佛,你能念之心也了不可得,也沒有了,這個能念之心是緣起。
演【所念之佛,因能念之心而有,則所念之佛了不可得。】
也是本體自空。「本體自空」跟「了不可得」是一個意思,心境都不可得。
演【以心緣境,從無自性,故有非有也。此為空觀。】
境是色法,心法、色法當體即空,你還有什麼執著?還要再打什麼妄想?你所有一切想,佛給你加上一個字叫「妄」想。真心本來沒想的,只要你有想統統叫妄想。你什麼都不想,就對了,你要想就錯了。諸佛菩薩大慈大悲普度眾生,他有沒有想?沒有想。沒有想怎麼度?隨緣度生。緣現前,佛就盡心盡力幫助他;緣不現前,他如如不動。即使緣現前去幫助一切眾生,還是如如不動,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包括佛為我們講經說法,佛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我們初學的人很難懂,明明有說,怎麼沒說?好比敲磬,我們拿棒子敲它一下,它就會響,不敲它就不響。試問問,我們敲的時候,它是不是動個念頭我要響?沒有!所以它是無響而響,響而無響。釋迦牟尼佛說法就是這樣的,沒有分別執著,沒有心,沒有起心動念!眾生問什麼,隨問隨答,絕對沒有說你問了,我得考慮考慮想想怎麼答覆你,那就落在意識裡,那就是凡夫了。所以佛說法就如同敲磬一樣,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不叩則不鳴。佛有沒有說法?沒有說法。我們聽佛說法了,要會聽,會聽是離心意識聽。換句話說,聽佛說法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這樣聽法會開悟。愈聽心愈清淨,清淨到一定的程度就開悟了,就與佛心相應,也就是與寂靜心相應。佛心寂靜,我們心也寂靜,寂靜與寂靜當中沒有界線,就一切通達無礙。真正用功,真正信佛,真正相信自性無量功德,這一點非常重要。
這是從體上看,所以說「空觀」,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些都是給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
演【若言其無五句,謂因所念之佛,引生能念之心。】
能念的心從哪裡來的?是所念的佛把它引起來的。
演【則能念之心惺惺不昧。】
這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像我剛才拿個紙片給大家看一看,你們豈不是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嗎?你用什麼看的?心,心看的。因為不准你分別、不准你執著,用的心是真心;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是妄心,那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當你不起心、不動念,沒有分別執著,你所見到的那是見性見,是真心見,真心見到的是法性。我們凡夫也有,可惜保持不長久,第一個念頭是心、見性見,第二個念頭是眼識見,馬上就變質,變得太快!諸佛菩薩見,永遠不變質,所以他見的都是真相、實相;我們所見把實相轉變成虛妄相。這個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演【因能念之心,引生所念之佛。】
所念之佛從哪來?是能念之心顯現出來。
演【則所念之佛歷歷分明。】
那個佛在面前清清楚楚。
演【以性空之處,不礙緣生。】
能念的心緣生的,所念的佛緣生的。從現相上來說是緣生的,從體上來講決定是空寂的,是了不可得。相有體無,就跟作夢一樣,這決定是實相,實相就是真實相,決定是真實相。你沒有體會到這一層,你所見到的統統叫虛妄相,虛妄相會帶給你無量無邊的煩惱、會叫你造業、會叫你受輪回苦報。如果你見到實相,你的心決定清淨,你心是定的,常生智慧,與佛無二,跟佛沒有兩樣。佛與眾生實在講就是這麼一念之差,所謂「差之毫厘,失之千裡」,差別就這麼一點點,你能把這一點點轉過來,你立刻就成佛了。
演【故無非無也。】
不是什麼都沒有,相是有的。
演【此為假觀。】
諸位要曉得,相統統是假的。相有沒有?有,有不是真的,有是假的。《金剛經》上講得很好,「如夢幻泡影」,夢幻、泡影,有!人人都會作夢;「幻」是什麼?幻就是變魔術,魔術師變把戲,變出的東西看似真有,其實是假的,那是幻有。「泡」是水泡,你們到海邊去看,看水泡。「影」,現在我們看電視,電視畫面都是影。如夢幻泡影,沒有一樣是真實的。諸佛菩薩在世間叫游戲神通,什麼叫游戲神通?他在境界裡面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無論境緣是順是逆他都自在。順境裡面他不生貪愛,逆境裡面他不生瞋恚,他的心是清淨平等的,所以在他感受當中,萬法一如,他沒有苦樂憂喜捨。萬法一如,心常在定;一有苦樂憂喜捨,心就不定,定就失掉,為什麼?心動。他心不動。
真正學道人在一切境緣當中,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在一切環境當中修不動心,這是佛法。無論哪一宗、無論哪一派統統都是修這個,只是修的方法不一樣。我們淨土宗用念佛法門這個方法來修,防止起心動念。順境裡面起一點貪心,馬上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轉過來,轉到阿彌陀佛,把貪打掉。逆境裡面起一點不高興,瞋恚之心,趕快換成阿彌陀佛,把瞋念打掉,用這個方法。叫你不管在什麼境界當中,你就保持你的心清淨平等覺,這叫念佛人,這個人是真正念佛。決不是口裡念佛,心裡還搞是非人我,還要妄語兩舌,還搞貪瞋癡慢,口是心非,那就錯了,那不是念佛人,那樣念佛不能往生。念佛人一定念念都在清淨平等覺,這樣念佛是決定往生。我們自己這樣修,也教給別人這樣修,這才是自利利他,弘法利生。
知道一切境界統統是假的,自然不生煩惱。一切都是假的,有什麼好貪戀?假的,不是真的。一切都是夢幻泡影,有什麼好瞋恚的?理得心就安,理、真理看得清清楚楚,明白了,心自然就安,自然把這些憂慮、恐懼、牽掛放下。我們的身心也是緣起的,也不是真實的。明天沒得吃,餓死了,說老實話,誰餓死?身體了不可得,境界了不可得,誰死?沒有生死,生死馬上就了了,叫「了生死」,沒有生死。生死從哪裡來?生死也是從緣起。因為你怕死,死就現在面前,你就恐怖了,都是自己變現的。除自心之外,還有哪一法?沒有了。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十法界依正莊嚴統統是自心緣起變現出來的假相,這是假觀。空觀,觀本體。理明白了,假觀看現象,現象也清楚了,後面講「中觀」。中觀是什麼?我們在這個境界裡怎麼過日子?如何來享受這個境界?享受是正常的,享受裡面決定不造業,決定不生煩惱,決定不起心動念,這樣的生活就是諸佛菩薩的生活。你要是學會了,你這個名稱要改一改,不能叫人了,要叫你做菩薩;其他一樣也沒換,心境都沒換,換個名字而已,不再叫人,叫你做佛菩薩。
演【若言亦有亦無二句。】
這就是「則有念無念俱泯」。
演【謂若雙執有無。】
你要是執著也有也無,關鍵就是「執」,執打掉,問題就解決。決定不能執著!執著打掉,你說有也行,你說無也行,你說亦有亦無,沒有一樣不對,頭頭是道,左右逢源。一有「執」,就句句都錯,沒有一句是對的,關鍵就在執著。這個地方講雙執有無,執著有又執著無。
演【則正當本體自空了不可得時,又靈靈不昧歷歷分明,以有奪無也。】
不能說它無,明明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破執著無。
演【正當靈靈不昧歷歷分明時,又本體自空了不可得,以無奪有也。】
這是破執著有。
演【互奪兩亡,則有無雙泯。】
你說亦無不能成立,你說亦有也不能成立,「互奪兩亡」,二邊都不能成立,「則有無雙泯」,泯就是消失,亦有亦無二邊都消失。
演【此雙遮二邊之中道觀也。】
二邊不執著,這是中道,這是雙遮,遮就與體相應,與理相應。
演【若言非有非無二句。】
亦有亦無不能成立,那就非有非無。非有非無又錯了,錯在哪裡?底下說:
演【謂若雙破有無。】
非有非無,有無二邊雙破。
演【則因本體自空了不可得,故得靈靈不昧歷歷分明,因無成有也。】
「靈靈不昧」是心,「歷歷分明」是境,心境是無中而生的,無中它生有了,你不能說它無。
演【因靈靈不昧歷歷分明,故得本體自空了不可得,因有成無也。互成雙立,則有無俱存,此雙照二邊之中道觀也。】
這一段是從心境現象上來說的,從現象上講,有;從理體上講,無。只要你不執著,你說有,對的;你說無,也對。就怕執著,執著是病,這種執著叫做法執。諸位要知道,我執破了證阿羅漢果;法執破了成佛。為什麼佛把這種執著看得這麼重?你有這個執著,你不能見性,你不能成佛,一定要把執著破掉。
佛對一切大眾說法,有的時候說「有」,有的時候說「無」。我們生起懷疑,佛說法並不前後一致,往往前後矛盾。這個要知道,佛沒有法說,你執著有,佛就給你講無,他執著無,佛就給他講有。佛說有無,是破你的執著,你的執著打破,事情就沒有了。佛是破執著的!你執著有,他給你說無,對!他說得很對,你馬上得受用;執著無的人,佛說有,對他也有受用,他馬上就開悟證果,各人都得利益。執著有的人,佛說有,那是害他;執著無的人,佛跟他講無,那也講錯了。
你們看《六祖壇經》,六祖傳教的學生以後說法利生怎麼說法?所說的一切法統統從反面說。佛無法可說,破眾生的執著而已。《六祖壇經》三十六對,那就是諸佛菩薩為一切眾生說法的原理原則。其實有什麼法?沒有法!心也沒有,境也沒有,還有什麼法好說!你執著什麼,把你這個執著打掉,就對了。到你不執著了,有沒有佛法?沒有佛法,佛法也沒有了。佛法是因為眾生執著而建立的,就好像眾生有病這才有藥;眾生都沒有病,哪來的藥?沒有藥。不但藥沒有了,藥的名詞也沒有了。應病與藥,藥到病除,病除,藥也沒有了,這叫佛法。
雙遮是從理上,雙照是從事上,無非破除執著而已。
演【有無四句是病。】
「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這四句是病根,所有一切眾生都是這樣執著的,對於身心萬物,他思想觀念上就是這四種執著,這叫凡夫,這叫外道,這叫小乘。《楞嚴經》上把小乘列在魔一類,他知見不正,就是他有法執。
演【三觀是藥。】
空觀、假觀、中觀。中觀裡面有雙遮中觀、雙照中觀,用這個方法來破除迷惑顛倒的病根。
演【若四句既離,則三觀亦絕。】
三觀是藥,病好了,藥就沒有了,三觀也沒有了。千萬不能執著有個三觀,執著三觀,就又變成病了。三觀到底是有還是無?還是亦有亦無?還是非有非無?又變成四句了。諸位要曉得,一一法統統有四句。我們執著這個人,這個人是男人,到底是有男人還是無男人?還是亦有男人亦無男人?還是非有男人非無男人?隨便拈一法都是四句。你要問:什麼叫無明?什麼叫顛倒?這四句就是無明,這四句就是顛倒妄想。一切物、一切事、一切理、一切境,一一法統統有這四句。我們念佛,有很多念佛人有懷疑,疑根不斷,西方極樂世界到底是有還是無?還是亦有亦無?還是非有非無?他就搞這個名堂。人家一提起來,我們這一想想是沒錯!到底是有還是沒有?心就亂掉了。
演【此中有即俗谛,無即真谛,雙亦雙非即中道第一義谛。】
「中道」就是不落二邊,二邊都不執著這就是中道。一切境緣,隨順就好了。隨順,決定不要去起心動念,不要去想我要怎樣怎樣,那就叫自找苦吃。這一想我要怎樣怎樣,這叫造業。你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那不是造業,那是功德。功德是什麼?與法性相應,與中道第一義谛相應,這是功德。為什麼要去想?起心動念就是攀緣。真正學佛的人,心清淨。心清淨的好處太多,心清淨第一個得法喜,歡喜、快樂,佛法講的「離苦得樂」,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你心地清淨就快樂,法喜充滿。儒家也講求這個,《論語》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悅就是法喜,要把你所學的,「習」是應用在生活上,變成自己的生活習慣,這裡面就有法喜。法喜,對於身心是最好的滋養,健康長壽,不病不老。俗話說:憂能使人老。一個人貪瞋癡慢多,憂慮牽掛多,就衰老得快,也容易得病,為什麼?身心不清淨。這是我們切身的利益,你就曉得修清淨心多麼重要!這個經,特別是這個注的好處,真的幫助我們斷疑生信。學了,在生活上立刻能用得上,好處在此地,它不是理論,立刻可以變成我們的生活。
「谛」,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真理,在佛法講是谛實的意思,就是實實在在的,一點都不錯。「有」是俗谛,世俗人的見解,有是假有,不是真的;「無」是真谛,無就是空,這個無並不是當什麼都沒有講,是體無,無自性。一切萬法無有自性,無有自體,怎麼來的?緣生的。凡是緣生都沒有自性,這是真的。「雙亦雙非」就是中道第一義谛。
演【舉一即三,言三即一。】
這三個是一樁事情。我們要是真正徹底了解一切萬物「體空相有」,我們用「中」,就快樂了。怎樣用中?決定不執著,你就用中。會用中的人,那就入華嚴境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世間人為什麼起心動念一切都是障礙?因為他有執著,有執著就有障礙,沒有執著就沒有障礙。佛法說穿了,破執著而已,並沒有什麼其他的法門,破執著而已。說這是一而三、三而一。說實在話,盡虛空遍法界跟自己是一體,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虛空法界統統是自性緣起,沒有一樣不是自性緣起,所謂「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是一不是二。
演【皆如境也。】
「如」就是真如本性,統統是真如本性的境界。
演【故雲般若如火聚,四面不可入。】
這是《大般若經》上的比喻,般若像火聚一樣,無論從哪一面你都不能入,入了都被它燒光,這是比喻照破,所有一切妄想執著,般若現前,統統沒有了、統統照破了,是這個意思。煩惱好比柴火,碰到火都燒光了;智慧火、煩惱薪,是這個比喻。
演【又雲般若如清涼池,四面皆可入也。】
般若好像一個清涼池,投到裡面身心自在快樂無比,這是講得受用、得樂;前面比喻是離苦,斷煩惱,破除煩惱障。這是為什麼給你說「寂照難思」。
『則不寂不照,而照而寂,言思路絕,無可名狀,故唯一心』,這叫一心不亂,寂跟照是同時的,這是屬於自然的現象。佛在《無量壽經》給我們講八個自然,佛在大乘經上常說「法爾自然」,像水一樣,水清、水平的時候,它自自然然就有照的作用。從水寂靜,這是寂的意思;從它照外面的境界,這是照的意思。照是屬於般若,寂屬於清淨心、屬於定,我們講「定慧雙運」,它是同時的。
慧是從定當中得來,不是從文字當中得來。我常勸勉同修們要修定,要真修。你想將來成為講經說法的法師大德,一昧去研究三藏經典,不能成功,為什麼?三藏經典講得天花亂墜,背得滾瓜爛熟,與自己心性毫不相干。你沒有智慧,你所講的是你記得多、聽得多,那叫記問之學,不是智慧。記問之學,儒家看得很輕,《禮記》裡面講:「記問之學,不可以為人師也。」你要是做別人的老師,一定是誤人子弟。一定要開悟,開悟要修定,一定要修清淨心。淨宗法門一定要念到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達不到,事一心不亂是決定要得到,為什麼?智慧才會開。諸位要曉得,修定比研究經教重要得多!初學,為什麼不允許你研究經教?如果允許你研究經教,那就害死你!你現在不知道,將來你不能成就,你會來找我麻煩。你搞到六道三途,你講「我跟你這個老師受你的害」,到那時候這個果報扯不清。我今天教給你了,你不聽,到時候你墮落,你不能怪我。
所以,修定重要,修一心不亂重要。最低限度要到事一心,心地真正清淨光明慈悲。慈悲才會愛人、才會敬人,然後你再來研究經教有用處,對你有幫助,沒有害處。你沒有這個基礎,你來研究經教,那有害處,沒有好處。經教不通,人還很老實、還很謙虛,見到人還會很恭敬;研究一點經教,眼睛就長到頭頂上,瞧不起人,貢高我慢,造的業就多了。這一念貢高我慢,就是下地獄的因由。還是老實一點好,謙虛一點好,對人恭敬一點好,總是修福,不造惡業。所以學佛,古德常勸我們「老實念佛」。實在講,不管哪一宗、哪一派都要老實,老實人就有成就,不老實的人決定沒有成就。「地獄門前僧道多」,那都是不老實的人,老實人怎麼會墮地獄!無論出家、在家都要學老實,要按部就班、循序漸進,不要躐等,不要好高骛遠,要守自己的本分。
說老實話,團體裡面派到你的職務,要盡心盡力把工作做好;不派到職務,那真是佛菩薩加持保佑,我沒有事情,心地清淨。責任愈重,背的因果愈大。譬如現在很多人都想做住持,都想做當家,做住持是要教化這一方,沒有以正法教化這一方,他的果報就很慘。就好像這個地方辦一個學校請你做校長,校長是教育這地方的,你沒有盡心盡力做到,你雖然是個大好人,也不貪污、也不犯法,你沒有盡到你責任,這個罪過就重;比不上清眾,清眾沒有責任。何必要去爭!真正聰明人、有智慧的人,凡是有責任的事情推都來不及,哪裡會爭!沒有人做,自己有這個能力做,那要出來做,所謂當仁不讓。有人有能力去做,為什麼不讓給別人去做?
你這一生當中道業要想成就,名利一定先放下,決定不能爭名爭利,這是最大的傷害。所以放下,首先要把名利放下,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都是地獄的根本。有一條放不下,換句話說,你與地獄就脫不了關系;脫不了關系,換句話說,很容易被它牽進去。所以你要想不墮地獄,貪瞋癡慢、名聞利養決定要放下。所謂「地獄五條根」,一條都可以把你牽墮地獄,要是有五條,你還能逃得掉嗎?決定逃不了。
可是凡夫無量劫來煩惱習氣很重,聽佛講經一下覺悟了,是,是不錯,我放下了;過兩天不聽經了,又冒出來了,把佛經忘得干干淨淨,又去造罪業,怎麼得了!所以,經要天天講、天天念,就是這個道理。從前道場殊勝,它是每天講經、每天念佛。一天給你講上八個鐘點經,念上八個鐘點佛,剩下時間你就老實睡覺,為什麼?疲倦了、沒精神了。那個道場住上三年,真有成就。現在道場松懈,沒有人督促你,修行完全要靠自己。但是現在人有現在人的福報,如果你真正把精神振作起來,別人不學,我學,我一天聽八個鐘點經,我聽錄音帶、隨身聽;我一天念八個鐘點佛,我聽佛號,我用隨身聽,用念佛機、用耳機,不干擾別人,不亞於古時候的道場。這是今天人有這個福報,古人夢寐也不敢希求的。今人有這個福報,換句話說,你會不會用?你會不會享這個福?一天聽八個鐘點經是享福!
北京、天津一帶,那邊不少同修,他們聽我的錄音帶,我到北京,他們來接我,他說他們的福報比台灣人大,大在哪裡?他說:台灣人聽法師講經,一個星期才聽二個小時,一個星期聽兩次,《無量壽經》講兩次,聽兩次,我們一天聽五、六次,天天聽。他帶子都拿去了,一天聽七、八個帶子,十幾二十天他一部經就聽完,聽完從頭再聽。他說:我們的福報比台灣人大!是有道理。科學的機器他們享受到,他真正用上,這才是真正有福之人。他們愈聽愈歡喜,聽了之後還轉錄,每聽一遍他就多錄一套,錄的一套再送給別人聽,那個同修告訴我,他已經錄三十多套。我們聽了很感動!三十多套到處送,北面送到哈爾濱、長春;西面送到四川,南面送到雲南,送得真遠!一個月只有人民幣一百多塊錢的收入,台幣是六、七百塊錢,省吃儉用去買錄音帶流通,真正了不起。黃老居士講:台灣沒有道場、沒有修行人,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修行人在大陸。我們聽了很慚愧。
演【非有則常寂下九句,結歸寂照難思。】
這一段總結就是「非有則常寂,非無則常照,非雙亦,非雙非,則不寂不照,而照而寂,言思路絕,無可名狀」,狀是形狀,名是名字,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一切色相,那怎麼辦?「故唯一心」,這才把一切諸法的真相給我們說穿,說出來了,一心,「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確實是一心。
鈔【斯則能所情消,有無見盡。】
這兩句話說得非常好,我們看注解:
演【斯則下總結上二。能所情消,即如智不二;有無見盡,即寂照難思。】
「見」是見解,你對於一切萬法是有是無,這種見解統統捨掉,這就是寂照不可思議。
鈔【清淨本然之體,更有何法而為雜亂。】
『清淨本然之體』就是自己的自性,就是自己的真心,自性真心顯露,就叫做成佛。這是屬理一心不亂,『更有何法而為雜亂』,沒有法了。
鈔【以見谛故,名理一心也。】
三谛三觀都圓融了,這是『理一心』。
鈔【言慧者,能照妄故。兼定者,照妄本空,妄自伏故。】
理一心是慧、是般若波羅蜜。慧裡面一定有定,為什麼?沒有定就沒有慧,慧是從定起的。有定未必有慧,有慧一定有定。為什麼說有定未必有慧?定不夠深,好比混濁的水,雖不動,定了,但是還沒有完全沉澱,清水沒有現前,還是混水,但是那個水確實不動。所以修定,世間四禅八定沒有慧。小乘人那個定比四禅八定還要深,第九次第定,這是阿羅漢、辟支佛所證得的,也沒有慧,為什麼?無明沒破,就好像雖然水是定了,依然是混濁,不清淨,必須髒東西統統沉下去,完全顯的是清水,就起照的作用。所以慧一定有定,定一定有戒,因戒生定,因定生慧。所以有慧,戒定慧三學一定具足。有戒的人未必有定,有定的人未必有慧,這是一定要知道。
『慧,能照妄故』,妄是妄想,把你的妄想破掉。『兼定』,慧裡一定有定。『照妄本空,妄自伏故』,妄伏就是定。
鈔【又照能破妄,不但伏故。】
伏妄,那是小慧,小慧能伏妄想。像我們現在聽了經,如果諸位很細心的去聽,經中意思都能夠領會,自自然然以這一點小慧把妄想伏住了。可是真正得定之後,定中開的那個慧,破妄想,妄想沒有了。轉煩惱為菩提,妄想一照就都變成菩提,馬上就轉變,妄想、煩惱從此以後統統沒有了,變成無量的菩提智慧。所以妄想、煩惱也不是壞東西,一變就變成無量智慧、無量善巧方便,能利益一切眾生。可是沒有能轉過來的時候,要搞三途六道,苦不堪言!這個總要覺悟。
所以這經要常聽、要多聽,一遍一遍去聽;決定不可以說,這個經我已經聽了一遍,不要再聽了,那是愚人,這就是有執著,沒有得受用;真正得受用,必然是一遍有一遍的受用。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