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轉載
明如居士:太上感應篇淺釋之防心如城、守念如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從《感應篇》所說的“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這句話可以看出,斷惡行善的關鍵是控制起心動念,因為善惡的本體就是內心的念頭,而語言和行為上的善惡只不過是念頭的另外兩種表現形式而已。《禅門日誦》中有一篇《修心銘》的短文與《感應篇》的這句話有異曲同工的作用,我們不妨在這裡也學習一下。《修心銘》原文可分為以下八個部分: 一、立宗:凡人舉念,關系最重,發機雖微,果報甚大。善造道者,不可不慎。 這句話是《修心銘》全文所要說明的結論:大凡一個人心中生起一個念頭,這件事的關系最重大了。為什麼呢?因為念頭在不經意之間就會生起,但其果報卻是巨大的。所以,要想改變命運、使得自己有美好未來的人,對自己內心的起心動念不可不謹慎。 二、念頭決定未來:是故經雲:發念之機在十惡,則三途之業報已成;發念之機在十善,則人天之業報已成;依四谛發念,悟無生而羅漢果成;依十度發念,悟無生而菩薩果成;悲智平等,則正覺果成。 所以經書上說:如果心中生起的念頭與“殺、盜、YIN、妄語、粗惡語、離間語、绮語、貪婪、嗔恚、邪見”這十惡相應,實際上就已經在心中播下了“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這三惡道的種子,這些種子將來成熟時就會感受三惡道的惡報;如果心中生起的念頭與十善相應,實際上就已經在心中播下了人天乘善報的種子,將來果報成熟時就會享受人道或天道的安樂;如果生起的念頭與“苦集滅道”四聖谛相應,並且悟到“人無我”空性,就會成就阿羅漢的果位;如果心中生起的念頭與“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禅定、般若、方便、願、力、智”這十度相應,並且悟到“法無我”空性,就會成就不同階次的菩薩果位;念頭如果能夠做到悲智平等——也即起現的念頭全是大悲心,而且大悲心生起時能安住於本性,就成就了正等覺的佛果。 從上面這段話可以看出,未來我們將有什麼樣的命運——是上升還是下墮,是解脫還是輪回,是大乘還是小乘,是佛還是菩薩,都唯一取決於心念。 三、念頭決定當下:念凡即凡矣,念聖即聖矣,念佛即佛矣。 念頭是凡夫,就活在凡夫的境界中;念頭是聖人,就活在聖人的境界中;念頭是佛,就活在佛的境界中。 念頭貪婪就體驗貪婪的滋味,念頭知足就體驗自足的滋味;念頭仇恨就體驗仇恨的滋味,念頭慈愛就體驗慈愛的滋味;念頭愚癡就體驗愚癡的滋味,念頭智慧就體驗智慧的滋味;念頭傲慢就體驗傲慢的滋味,念頭謙虛就體驗謙虛的滋味;念頭嫉妒就體驗嫉妒的滋味,念頭隨喜就體驗隨喜的滋味。總之,當下的念頭是怎樣的,生命的體驗就是怎樣的,對於這個事實,大家應當在自心之上反復體認。 四、念頭決定未來與當下的理由:蓋果不離因也,因外無果也。 為什麼念頭對未來與當下都有決定性的作用呢?這就是大覺世尊釋迦牟尼佛所揭示的宇宙間法爾成立的因果定律所決定的。因,就是指人心中的起心動念,身體的動作與嘴上的語言只不過是念頭的另外兩種表現形式而已;果,就是當下果與未來果——念頭不僅定格了一個人當下的生命體驗,還決定了這個人未來的境遇。一個人生命中一切的一切都是過去與現在的念頭這個“因”唯一決定的,念頭的內容是什麼,當下的生命體驗就是什麼,未來的境遇也會就是那樣,這就是因對果的決定作用。這就是“果不離因”的道理。 所謂“因外無果”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因不作,果不得”;二是指“因已作,其生果之力不會無緣無故自動消失”。 什麼是“因不作,果不得”呢?例如,從當下來說,一個人內心不痛苦,有誰能讓此人痛苦呢?一個人內心不快樂,誰能讓此人快樂呢?從未來的遭遇來說,如果一個人過去沒有造過布施等生財之因,則無論如何辛苦勞作,都不會得到財富;如果過去沒有造過傷害他人身心的惡業,自己則一定不會感受生病以及短命的果報。 什麼是“因已作,其生果之力不會無緣無故自動消失”呢?例如,如果一個人心裡默默地辱罵了他人,雖然外面沒有任何人聽到此人心中的辱罵,但是這個辱罵他人的心念會在此人心中留下銘印,這個銘印不會無緣無故地消失,在將來某個時候,這個銘印就會浮現出來,讓此人聽到他人辱罵自己的聲音,辱罵的內容一定會與自己過去辱罵他人的內容是一模一樣。 五、果報會增長廣大:故曰:春種一粒粟,秋受萬顆子,人生為善惡,果報還如此。 春天在田地裡播下一顆種子,秋天的時候就會收獲千萬顆這樣的種子;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心中生起一個善念或惡念,其果報在成熟時,規模也會增長為原來的很多倍。例如,過去自己只是在心裡默默地辱罵了某人一句話,將來成熟時,居然被他人辱罵了很多句,甚至還挨揍了,嚴重地還會被對方奪去生命。 六、強調對念頭謹慎的重要性:念頭之重,豈不大哉? 把握因果定理有四個要素:一、當下的生命體驗以及境遇唯一是由過去和現在的念頭決定的,這叫“因決定果”;二、心中沒有那個念頭,就不會感受那個念頭定義的果報,這叫“因不作,果不得”;三、念頭已經生起,其生果的力量不會自動消失,這叫“因已作,果不失壞”;四、果報的規模比因會增長很多倍,這叫“果增長廣大”。從因果的這四個要素來看,謹慎取捨心念這件事確實是太重要的。 七、闡明因果規律的原理:雖雲報在未來,然三際不出一心也。夫法身湛然,遍一切處;報化一體,感應隨機。感之所召,跨億大千如咫尺;緣未應機,雖淺跡而弗睹。 雖然念頭生起之後,成熟在外境上的果報不會立即起現,但實際上過去、現在、未來都不離常住真心。真心也稱為法身,它猶如虛空一般清澈湛然,並且周遍一切處,報身是法身的光明,由於法身與報身不二,所以也稱為“明空不二”;化身則是明空不二的法身中起現的種種現象,因為也與法身不二,所以稱為“現空不二”。化身起現的原理就是“感應隨機”:感,是指法身能感受到心念中的心像並將其記錄下來;應,是指法身還能回應心念中的心像,將心像呈現為現實;隨機,就是心念中的心像是怎樣的,所呈現出來的種種現實就是那樣的。果報成熟時,即便逃到億萬個大千世界之外的遙遠之處,果報也會瞬間現前;播在心田中的善惡種子還沒有成熟時,果報暫時也不會被看到。 八、勸誡:銘曰:防心如城,守念如門,邪正出入,一念修分。 “防心如城,守念如門”使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意思是“防守心念,要像防守城門一樣”。如何防守心念呢?就是“邪正出入,一念修分”——邪念或正念生起的時候,要用“一心向善的正念”來加以取捨,這裡的“一念”是指心中的“一心向善的正念”,這個正念也可以稱為一心向善的誓言。 內心的這個一心向善的誓言,不可能無因而生,也不可能嘴上空喊幾句“我要斷惡行善”的口號而生,唯一依賴於不斷觀察思維因果定律以及十善與十惡各自的善惡果報,對惡報生起恐懼心、對善報生起希求心之後而生起。這個誓言生起之後可以通過受持戒律的方式加以鞏固。有了這個堅固的一心向善的誓言,惡念起時立即就會毫不猶豫地滅掉,善念起時立即就會毫不猶豫地奉行。我們之所以花那麼多時間學習《太上感應篇》,其目的就是希望通過不斷觀察形形色色善惡果報的差別,讓內心生起堅定的斷惡行善的誓言。 “防心如城,守念如門,邪正出入,一念修分”這句話總攝了一切佛法的修心扼要,所以要銘記在心裡,不要忘記。 摘自《太上感應篇淺釋》(明如居士 著)
|
|
|
|
|
|
上一篇:達真堪布:很多人都沒這個野心
下一篇:達真堪布:遠離陷阱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