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曰。莫見乎隱。莫顯乎微。】
這個話裡面表現出來就是沒有比隱密黑暗處更容易顯現。其實就是人在沒人看到的時候最容易看清他的道德到底到哪裡。沒人看見,他可能就松懈,就放肆了。『莫顯乎微』,沒有比細微的事物更顯著的。因為細微的地方他注意不到,他的習氣就很容易流露在那裡。我們今天恭敬學到多少?我們強調一個人學習,他的收獲跟他真誠恭敬成正比。而什麼時候提升自己的恭敬心?《曲禮》開始就說「毋不敬」,這個「毋」就是代表沒有人不恭敬。一個人看到領導恭敬,看到下屬傲慢,這種恭敬也是假的,它不可能是真的。那個恭敬叫谄媚,不叫真恭敬。所以我們對有錢人恭敬,對沒錢的人傲慢,這個恭敬都是表相的東西。所以人的恭敬在哪裡不斷提升?在對一切的人上,不只對人,對一切事,對一切物品,都在提升自己的恭敬。這個就是善學的人,善於提升自己境界的人。
我們看「謹」,整段話當中「朝起早,夜眠遲」,恭敬生命,恭敬時間。「晨必盥,兼漱口」,要恭敬自己的身體。一個人對自己的身體恭敬,愛整潔,也是對所有接觸我們的人的恭敬。自己髒髒兮兮的,人家一接觸我們嚇壞了。「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所以謹慎、恭敬延伸到什麼?對一切物品恭敬,不浪費,不亂放。每一個物品它背後有很多人的勞力付出才有這個物品,「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各行各業付出了,才有這些用品給我們。所以我們看到每個東西,用心的話,還會帶著一分感恩心來用這個東西。比方說我們讀經典,那是每一代聖賢人把它傳下來的,那是聖人教誨,哪一代人不傳,我們現在都看不到。而且經典成就了一代一代的聖賢,這個時候我們哪有對書不恭敬的道理?而且我們接觸聖賢的教誨,往往這個書都是免費的,那背後都是多少善心人士歡喜成就我們的德行、學問,我們怎麼會對書不恭敬?包含我們家裡的物品,不都是我們家人辛勤付出賺來的錢去買的嗎?怎麼可以不恭敬!所以真正恭敬的人,是去領受這物品背後的愛、物品背後的付出,他沒有不敬的。
所以要看我們修養好不好,從一個家庭來講,看廚房,廚房很干淨,這個家的修養不錯。再來看廁所,他能把廁所都刷得很干淨,那這個恭敬是真功夫。再來看房間,房間現在西方特別重視隱私權,人在這個角落裡面就是「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所以現在這些態度都跟經典不相應,這是我隱私權誰都不能管,好,你自己管,管成什麼樣子?德行愈來愈差。所以老祖宗是提醒我們:
【故君子能慎其獨也。】
在獨處的時候更加的謹慎,這樣才能提升自己的修養。所以我們「慕賢當慕其心」。曾子是宗聖,我們學習他在哪裡?「毋自欺,必自慊」,音切,沒錯。我們大年初七一起來學習ㄅ、ㄆ、ㄇ,現在很多經典注解得特別好的都有ㄅ、ㄆ、ㄇ,大家會了之後,以後自己自學很方便。我聽說陳老師為了教大家ㄅ、ㄆ、ㄇ,他目前准備的幻燈片,就是PowerPoint,已經五百張了。所以大家看,這些老師們,他們來給我們分享講課,台上三分鐘,台下可能是他一輩子的經驗。所以「講論得之最速」,一個人從別人一生經驗當中所講的內容去獲得是最快的。但快還要珍惜才好,不珍惜可能這個好的緣就少了。
不可以自欺,因為人要提升道德首先要打破自欺。人,真的見到好的教誨,盡心竭力去奉行。發覺自己有習氣,趕緊就像被毒蛇咬到一樣,寶劍抽出來就把手給砍下去了。不是真砍手,馬上就對治那個缺點。這樣的人他覺得每一天對得起自己,他就能自慊。這個「慊」就是自足,自己覺得很踏實,不會虛,不會沮喪,不會覺得苟且偷安。但是下手的地方在哪裡?慎獨。所以聖賢人的快樂,都是在立身行道。孔子的快樂在哪?「不怨天,不尤人」。孔子下手的地方,好學。「下學而上達」,下學這些五倫人事的道理,了解到它的根本,進而通達它的天命,通達天人合一的學問,那就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我們看顏子的快樂,「不遷怒,不貳過」,下手的地方在克己。子思,傳《中庸》,他能「不援上,不陵下」,他下手的地方在居易。居易就是守好自己當下的因緣跟本分,不去貪求、攀求。「不援上」,就是不去巴結、谄媚領導,盡自己的本分。真正好的領導要用人,是看你這個人實不實在,而不是去講好話的。「不陵下」,就是不欺負底下的人,還愛護他們,教育他們。這是居易。孟子,「仰不愧,俯不怍」,是孟子的快樂,他下手的地方在哪裡?集義。孟子說他善養浩然之氣。怎麼養出來的?起心動念一言一行都符合道義,能符合的他就是養浩然之氣。
諸位學長,這五個聖人的智慧德行融入了我們生命沒有?Hello,你們怎麼抄得都不看我了?有沒有當下不怨天,不尤人;仰不愧,俯不怍;毋自欺,必自慊;不援上,不陵下?把這些聖賢的心法領納在心中,那每一天都有很大的收獲。
摘自:文言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四十七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