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222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四三六頁:

  鈔【有三昧兼持咒,有三昧兼誦經,有三昧兼念佛等。今標念境,即是兼念佛三昧,皆助顯本性之佛也。或直顯,或助顯,其致一也。況初學凡夫,障染濃厚,全資勝境,發我妙心,實為修行要術,不可忽也。】

  後面這一段開示非常懇切,對於我們修學成就有密切的關系,非常重要。前面說過「直觀三道,顯本性佛」,這是從理上說的。下面完全是講修學。

  演【有三昧兼持咒者,謂不能直觀本性者,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如方等三昧兼持咒。】

  由此可知,直接直顯心性,通途的法門是禅觀,禅宗用「觀心」的方法,參話頭是其次的,直接的是觀心。這雖然觀心是直接的,絕對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為什麼?一般人心太粗,所謂粗心大意,這個法門就不能用了。禅宗到後來改成參話頭,中下根性的人也能用得上,但是有得定的,開悟就很少見。從參話頭裡面開悟不容易,特別是在近代,幾乎見不到開悟的人。像倓虛老法師跟我們講的,他那個時代比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的確殊勝多了,也就是在四、五十年前,社會人心比現在厚道很多,環境也安定很多,參禅都不容易,何況現在!

  不能用這功夫,再求方便法,方便法就是持咒。方等修學兼持咒的很多,《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都列在方等部。「方等兼持咒」,念佛人有兼持往生咒的,有用這個方法。但是持咒能不能得力,跟讀誦、念佛在理論上是相同的,決定是不夾雜、不間斷、不懷疑,功夫才能得力。懷疑、夾雜,那是完全不得力的。覺明妙行菩薩在《西方確指》告訴我們,念佛最忌諱的是夾雜。實在講,念佛在一切法門裡最殊勝,它怕夾雜,其他功夫當然就更怕夾雜,夾雜不能成就。現代一般同修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喜歡夾雜,認為非夾雜不能有成就,這個觀念是病根。一定要同時學許多法門,殊不知許多法門相克,空宗法門跟有宗法門就相克,譬如念佛是從有門入,同時又學空門的東西,那就相克。禅家,念佛一聲要漱口三天。禅是講空,淨是講有,這個要知道。所以,不管修學哪個法門就貴在一門深入,從空入也行,從有入也行,你走一門才會有成就;同時走兩門,更是空、有不同的兩門,非常難成就。

  演【法華三昧兼誦經,十六觀、般舟三昧及與此經則兼念佛。謂之兼者,以理觀為正,事行為助故。】

  《十六觀經》、《般舟三昧經》、《彌陀經》,這些法門裡面,這是講念佛三昧。有兼誦經的,從讀誦可以得到三昧。實在講,教下用讀誦的方法非常普遍,也非常有效果。我們現在許多同修念《無量壽經》,這就是《觀經》三福裡面所講的「讀誦大乘」。你們在讀誦裡面得到利益,利益是什麼?妄想少、心地清淨、智慧增長,這就是消業障、增福慧,從這個地方得到的。諸位一定要曉得,不是真正修行,業障消不掉。什麼叫業障,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業障就是妄想。功夫在哪裡見?我的妄想真的比從前少,正念愈來愈多。什麼叫正念?佛念。我現在想佛的時間、念佛的時間多,多過妄想,這就是真正消業障、滅罪業的成績。如果你天天讀誦、天天念佛,妄念還是那麼多,你讀誦、念佛沒有收到效果。為什麼沒收到效果?必然是懷疑、夾雜、間斷,毛病出在這三方面。果然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他的功夫一定得力。修學的時間短,效果就差一點;要想得到明顯的效果,修學的時間一定要加長。如果一天有六小時以上這樣的修行,所謂如理如法的修行,大概三個月到半年就有很明顯的效果,也就是妄想、雜念少了,心比半年前清淨,處事待人接物看得比從前清楚一些,不像以前那麼糊裡糊塗,這就是修學的效果,修學有了成績。「心淨則土淨」,往生才有真正的把握。這個法門是兼念佛、兼持咒。我們這個法門持往生咒,往生咒是佛的密說,你要問它的內容是什麼?內容就是《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經》,是密說。蓮池大師作《彌陀經疏鈔》,他把往生咒列在經後,顯示出顯密圓融,淨密不二,有這深意在裡面。

  底下解釋「兼」,就是以「理觀為正,事行為助」。「理觀」是修心,是意業;「事行」是口業與身業。換句話說,修行首先把錯誤的觀念修正過來,這非常重要。為什麼要事修?事幫助你入理,道理在此地。理、事有關連的,當然那個觀要是成就,也就是說你的思想見解完全正確,你的語跟身不必要修,自然就如法,就不會造業,意正!我們身體造作、口的言語,誰指揮它?意識在指揮。意識純正,身口怎麼會有過失?不會有過失。可見得修行著重在修心,要把錯誤的想法、看法要修正過來。

  講到絕對的邪正,只有想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這個想法、看法是正確的,除此一法之外,不管你想什麼、看什麼統統不正確,統統是錯的。我想弘法利生、想普度眾生還是錯的,還是打妄想。四弘誓願明明告訴我們,眾生無邊誓願度,我這怎麼叫打妄想?佛在經上沒說錯,是現在你自己都度不了自己,你還能度眾生?所以,你發願度眾生叫打妄想,為什麼?自己沒有得度!必須自己得度之後,你成了佛、成了菩薩,那個時候你起心動念普度眾生那叫正念,那不是妄想。想想看,我們現在是什麼身分?別人贊歎一聲,滿心的歡喜,別人罵幾句要氣好幾天,這不行!這是凡夫。人家那個願是菩薩願!所以,學佛先度自己重要。度自己就要老實念佛,要老實!你讀經、念佛,這是真正正念現前。經聲、佛號一放下,妄想就起來了,這很可怕!什麼叫「正」,什麼叫「兼」,你就明了了。

  鈔【今標念境。】

  這句佛號就是我們所念的境界,這部《彌陀經》或者《無量壽經》就是我們所念的境界。

  鈔【即是兼念佛三昧,皆助顯本性之佛也。】

  「本性佛」是什麼?離開妄想、執著就是本性佛。我們今天所念的,目的是把妄想執著念掉,妄想執著念掉,本性佛就現前,本性佛就是真如本性,就現前了。這是非常殊勝的方便法門。

  鈔【或直顯,或助顯,其致一也。】

  演【或直顯下,或問雲:直觀助顯功行不同,證果之時得無深淺。】

  這是假設問答,來給我們說明這個事實。或者有人提出這麼一個問題,「直觀」是禅家的功夫,「助顯」,我們今天持名、讀經、持咒都是助顯,不是直接的,這就是功夫不一樣、不相同,證果自然就有淺深。直觀的,證果功夫深;助顯,功夫比較淺一點。

  演【故雲直觀助顯,雖雲不同,直至成功無二無別,方便多門,歸元無二故。】

  特別是在淨宗法門,因為許多人誤會這一句名號是屬於助行。我們同學當中,這些年來每天讀誦大經,聽講淨土,對這個問題多少會明白一些,但是沒有能真正搞清楚的還有很多人。這句佛號就是真如本性的德號,所以古人講,能念的心是始覺,所念的佛是本覺,本覺就是自性。要依這個話來看,念這句阿彌陀佛是直顯不是助顯,跟禅宗裡面觀心沒有兩樣。觀心是直,念佛同樣也是直。觀心直,大家容易承認,念佛直,他似乎不敢承認,因為他不曉得阿彌陀佛這句佛號就是自性。禅宗是用「觀心」的方法來顯自性,淨宗是用「念自性」的方法把自性是念出來。禅家看起來,我們這是助顯,其實我們本宗真正徹底明了這個真相的話,它是直觀不是助顯。何況這個法門得到諸佛威神加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果報之殊勝,絕對不是禅宗直參的那個功夫成就所能比擬的,這是他們不知道!

  我們修淨土,對於《無量壽經》、《疏鈔演義》、《要解》深入研究之後,如果還有懷疑,還認為念這句阿彌陀佛、念《無量壽經》是間接不是直接的,那你沒真懂得。真正懂得,念《無量壽經》、念《彌陀經》、念這句佛號,是直接不是間接。別人說我們這個法門是間接,是他不理解,他不知道事實真相,所謂難信之法。

  鈔【況初學凡夫,障染濃厚,全資勝境,發我妙心。】

  這是針對我們來講。

  演【況初學下,謂所雲助顯皆久修上士,理觀精純,但假事為助。若初學凡夫障染濃厚,理觀荒蕪,全資彌陀勝境,發我靈明妙心,須於四字洪名,全身著倒。故知持名實為修行要術,不可忽也。】

  這段說得非常之圓滿,前半段是講文殊、普賢那一類法身大士,他們的確是「理觀精純」,還要信願持名念佛求生淨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才能圓滿成佛,這個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在《無量壽經》上看到。這個法門它所攝的眾生是圓滿究竟,上至等覺菩薩,下至惡道眾生都在裡面。再看看我們這類人,這是我們最為關心的,我們是「初學凡夫障染濃厚」,障是業障,染是染污,特別在現在這個時代。說實在話,我們對於眼前世出世間一切事物,究竟哪是真、哪是妄、哪是正、哪是邪、哪是「是」、哪是「非」,搞不清楚!是非邪正顛倒混淆,這是絕對大多數,這個可怕到極處!自己造一身的罪業不知道,以為自己所作所為的都是正當的,為什麼?觀念顛倒了。這就是你的心,你的思想、你的見解,從你生下來那一天就開始染污,一直染污到現在,愈染愈濃,愈染愈厚,你怎麼曉得邪正是非?不可能。

  古德有個好處,從小念聖賢書,聖賢書所教的,就是洗滌這些染污而已。你在社會上染,他慢慢給你清洗,這個清洗也洗不干淨,但是總是染污少一點了,我今天染十成,洗七、八成,所以對於一切事理這個衡量總還有一點標准。不像現在,聖賢書統統不念,一臉漆黑,沒鏡子,還以為自己臉孔很漂亮。聖賢書就是個鏡子,叫你一照,唉呀!原來我這麼丑陋!現在鏡子丟掉了。從前念聖賢書,就是他有一面鏡子常常照照,自己還有反省一下,現在這東西不要了,將來墮到阿鼻地獄,還不曉得怎麼墮的。閻羅王來審問你,我做多少功德,還跟他辯,還跟閻羅王兩人吵架。閻羅王不怕,你起心動念、一舉一動,那個地方都有記錄,將來帳本一攤開,你自己去看,你才會覺悟,到那時後悔來不及,那是已經定罪了。所以,不讀聖賢書就不得了。

  中國從前念書人,至少《四書》都能背誦,這是最低限度。諸位想想,多重要!不但要背誦,而且要講解;不但要講解,同學們互相切磋琢磨、研究討論;研究討論當中,理事愈來愈明白、愈來愈清晰,自己對於一切法的想法、看法、做法自自然然就有一個標准。古人所謂「讀書志在聖賢」,學佛更不必說,學佛我們的志是要作佛,佛是大聖!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去作佛的,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

  我們對於一切事物的想法、看法、做法像個佛嗎?佛是這樣想法嗎?佛是這樣看法嗎?佛是這樣做法嗎?諸位能常常這樣想,這叫回光返照,能夠回頭,佛門常講「回頭是岸」,怎麼回頭?這叫回頭。常常回頭,常常去想想、檢點檢點,我們才會清醒過來,把染污清除一點,回一次頭,染污就輕了一些。造作一切業的時候,起心動念一切造作自然會收斂一點,不敢放逸。這是講到凡夫。

  「理觀荒蕪」,因為心性迷得太深,思想見解統統屬於邪知邪見,哪來的理觀!觀是觀照,觀照統統失掉,沒有了,現在我們憑什麼修行?你要是知道這個事實,才曉得近代這些祖師大德教給你,佛門裡你修學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成就,原因是沒有理觀。如果理觀具足,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會有成就。你今天沒有!「理」就是理智,純憑感情用事,理性沒有、智慧沒有!你起心動念、一切造作是情識在支配你,這個太可怕!在這樣一個狀況之下,你要不學這個法門就沒救。這個法門有依靠,完全靠彌陀的境界,就是依靠這一句阿彌陀佛。你讀誦,就依靠著一部《彌陀經》或者《無量壽經》。依靠這一部經,首先要熟,這是我教給諸位的方法,先把它念熟,這是第一個階段;熟透之後,要依照經典來修行,這是第二個階段。你不熟,你沒有標准修,熟透之後,你時時刻刻想得起佛在經裡面講的教訓。我動一個念頭,這個念頭是不是佛這樣說的?佛要不如是說,我這個念頭違背佛的教訓,趕快息掉;這個念頭符合佛的教訓,這是善念,我們可以做,可以積功累德,斷惡修善。

  經典,特別是《無量壽經》,講得詳細、講得很多!我們起心動念對一切眾生這個念頭像不像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是彌陀的願心,我們的願心跟他一樣不一樣?依照他的願來修正我們錯誤的意念,那你經不熟不行,要熟!這是先勸諸位念熟,然後用經訓修正我們思想見解行為,這樣才能得到讀誦的真實利益。你不讀誦,不熟;換句話說,你永遠沒有那面鏡子;熟透了,這面鏡子拿到手,常常照自己,修正!哪裡有骯髒的,洗洗刷刷,有個鏡子做標准。沒有這面鏡子,你決定不知道你丑陋的心行,你無從修改。

  佛在經上說,障礙讀誦果報在阿鼻地獄。障礙讀誦,你把別人一面鏡子去掉,你自己不要鏡子,那你是自作自受,你還把別人這一線希望斷絕,你果報不在地獄,誰墮地獄?黃老居士在注解裡面引經據典給我們寫出來,一切經裡面特別是這部經,這部經在末法時期它真能救人,你要是障礙,換句話說,你把眾生的法身慧命斷掉。這個過失,說老實話,你把整個佛教滅掉,那個罪過沒有阻礙人讀誦這個經的罪過大,沒有!這個經是直接教人成佛,把人成佛的因緣斷掉,還叫這個人六道輪回,這怎麼得了!所以自己不讀,決定不能障礙別人,這是諸位同修一定要牢牢記住。我講清楚了,將來你再障礙,你墮地獄,你以後不會罵我,不會說「這麼嚴重的事情,你為什麼當時不告訴我」,我已經告訴你了,那你還要做,那就沒有法子。我是講清楚了,告訴你,你還要做,那就自作自受!

  我們末法眾生全靠這部經、全靠這句名號,全身靠倒,那就會起作用。這個作用是念到身心清淨,身心清淨就是「發我靈明妙心」,把自己的煩惱、妄想、知見(知是知識,見是見解),統統都念掉。六祖在《壇經》裡講的,真心是什麼?真心是「本來無一物」,你心裡有一物,那是妄心,不是真心,把真心裡面拉拉雜雜的東西統統念掉,使心裡只有一個佛號,這就對了。「故知持名實為修行要術」,實是真實,決定不是假的。古人講這個法門,真中之真、圓中之圓、專中之專、頓中之頓,這是贊歎到極處!修行要術,「要」是重要、精要,「術」是方法,最重要的方法。「不可忽也」,決定不能疏忽。底下一段講念法:

  疏【明念法者。】

  前面是講境界,這是教我們對於這個法門、這個理論有正確的認識,認清楚了,我們就不懷疑,建立了信心,願心。這一段要講修行的方法。

  疏【謂既聞聖號,要在執持。執者,聞斯受之,勇猛果決,不搖奪故。】

  念法,就在「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彌陀經》上講修行的方法就這八個字,特別要緊的是執持名號。名號大家曉得了,「阿彌陀佛」四個字,當然要緊的就是「執持」這兩個字。什麼叫執?什麼叫持?這先給我們解釋。什麼叫執?『聞斯受之,勇猛果決,不搖奪故』,這就是執的意思。

  演【聞斯受之者。】

  「斯」是指這部經,你聽到這部經所講的,你要完全接受。

  演【謂聞斯殊勝法門,通身領荷,直下承當。】

  這是「執」。佛給我們講這部經,我們聽了之後完全接受過來,一生就照著佛的教訓去做,這叫「執」;不能照這個經典去做,這就不叫執。有人誤會,以為每天把這部經念一遍就是受持。念一遍、念十遍也沒用處,沒照做!口裡面念,心與行都不相應,那就是古人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喊是大聲念,喉嚨念破了也沒用處,一天念一百部都沒用處,要做到!我跟同修們講,第一個階段「熟」;第二個階段「要做到」,不熟就做不到。在生活當中,從早到晚處事待人接物時時起心動念,這個念頭一動就曉得,佛經上怎麼講的,我應不應該動這個念頭?我應不應該有這個行為?這叫修行。經不熟,你就沒有標准,你怎麼修法?你沒有法子修。這叫做「通身領荷」,領是領納,就是接受,完全接受過來,荷是擔負,接受是自利,擔負是弘法利生,不但我自己要這麼做,我要勸別人這樣做,自行化他,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專修專弘,「專修」是領納的意思,「專弘」是荷負的意思,這個擔子我要把它挑起來。「直下承當」,自己要承當起來,不能推給別人。

  演【勇往直前,不為他岐所動。】

  「他岐」是岔路、歧途。決不被動搖,不但不被世間法所動,世間法是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五欲六塵,絕對不動心,為什麼?擔負起如來家業弘法利生這個重擔,還有什麼閒情去干涉這些事情?不但世間法不動心,佛法其他的宗派、其他的法門遇到了也不動心,這樣才行。不能說遇到禅,禅不錯,我也去參幾天禅;遇到密,密也不錯,我也跟他去念幾天咒,那就壞了,這個執就沒有了。執持不容易!世出世間一切法展現在面前如如不動,不取不捨,這叫執。

  疏【持者,受斯守之,常永貞固,不遺妄故。】

  這叫『持』。「持」是保持,「執」是接受,接受過來之後要保持。

  演【謂領斯殊勝法門。】

  「領」就是執的意思,也就是接受,我接受這樣殊勝的法門。

  演【終身依付,念念不離,與生俱生,不至中道而廢也。】

  所以,你一定要認識這個法門的殊勝。為什麼大家在這法門裡面或有或無、時念時斷?名號真實的功德你不知道。你要是知道真實的功德,你怎麼可能放棄?不肯放棄。大家不知道名號真實功德,信了,那個信心也是或有或無,一會兒相信,一會兒就不信了,願行都不切,這樣你的功夫不得力。功夫不得力,就愈來愈懷疑,願行愈來愈退轉,毛病發生在這個地方。所以為你講解,研究討論,詳細說明是建立信心,把這樁事實認識清楚,這樣你才曉得,這才是我們這一生中唯一的一樁大事情,是我們生命當中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的事情,沒有比這個更殊勝。你真正認識,你才理解,生活才充實,你自己會真正感觸到,我一天、一個小時、一分一秒都沒有空過,我的生活非常踏實,人生才真正快樂!從前沒搞清楚的時候,日子是醉生夢死,不曉得為什麼活著,活著究竟干什麼都不知道,這是很可憐的事情。人生當中,他怎麼會得到快樂?

  底下幾句把受持的意思圓圓滿滿的給我們道出,「念念不離」,這就是不間斷,「與生俱生,不至中道而廢也」。念念無間,無間決定不夾雜,夾雜一定間斷。你打個妄想,就會斷一會兒,把妄想夾進去。果然這個佛號念念無間,妄念怎麼能滲透得進去?所以,執持名號,「執」的意思就是不懷疑,「持」的意思就是不間斷、不夾雜,這才真正做到執持名號,這是念佛的秘訣。

  鈔【執持分釋如上。】

  這兩個字分開來講,像前面所講的,什麼叫「執」,什麼叫「持」。

  鈔【單言持,則攝執。】

  這兩個字分開來講可以,合起來講也可以。單單講一個,不管講哪一個,講執,執裡面包括持;講持,持裡面包括執。所以不管怎麼說法,意思都是圓滿的。

  鈔【總之為專念不忘意也。】

  『專念不忘』的意思。

  鈔【又持復有數種。】

  這個持有幾種。有很多同修不了解,常常來問,我們念佛,到底是出聲念好,還是不出聲念好?不出聲可不可以?有人說出聲念佛才能往生,不出聲就不能往生,還有這些說法的,這是錯誤的觀念。出聲念要力氣,一天到晚念,氣力不夠怎麼辦?此地大師給我們講得很清楚明白,念佛有很多種的方法。

  鈔【一者明持,謂出聲稱念。】

  出聲,大聲、小聲都沒有關系。古人說:大聲見大佛,小聲見小佛。那好!沒有聲音,佛就不見了。這種說法確實是古德說的,但是經上沒說,所以你要記住「依法不依人」。祖師大德為什麼這樣說法?他是應機說法。他講這個話,他是對什麼人講的,他專對他說的,不是對一般人講的。有些人妄想昏沉特別重,叫他大聲念,他妄想就念掉了,小聲念,他妄想還是湧現,不能斷,這就叫你大聲念。現在說老實話,你大聲念會吵到別人,人家來干涉你,可是不是大聲,妄想的確趕不走,愈念妄想愈多,這也是個麻煩事情。所以我就教一些同修,你們用隨身聽,隨聲聽開到最大的聲音,用耳機,那個聲音就真的妄想什麼都沒有,完全聽的是佛號,別人也聽不見,也不干擾別人;那個聲音震動著你,什麼聲音你都聽不見,就這一個佛號,妄念也起不來,這方法好。大聲、小聲都是治病的,你需要大聲的時候用大聲,需要小聲的時候用小聲。

  鈔【二者默持,謂無聲密念。】

  『默持』是不出聲音的,就是我們講的默念,口也不動,換句話說,心裡面念佛,在形相上看不出來。有些同修,家裡反對他學佛,家裡不敢擺經書,我就教給他默念,不要出聲。在什麼環境裡面用什麼方法修行,就沒有障礙了。『默持,謂無聲密念』。別人不知道,這個方法用在不學佛的家庭,用在你上班的時候,上班時候有一點空閒你就默念,這個不妨礙別人,別人也不會妨礙你。

  鈔【三者半明半默持,謂微動唇舌念,咒家名金剛持是也。】

  這個我們念佛人叫『金剛持』,密宗裡面也叫金剛持,就是口動不出聲音,這個方法非常好,為什麼?能夠持久。出聲音念不能持久,傷體力。不出聲音,久的時候容易昏沉,念到佛號也沒有了,不知道跑哪裡去了。金剛持是很好的一個方法,口動,甚至手上掐珠,動而沒有聲音,能持久。

  這是講念有這三種,三種效果完全相同,沒有高下。功夫的淺深是你在念佛時會不會有妄念,妄念多,功夫就淺;妄念少,功夫就深。當然開始念的時候一定是有妄念,開始一念就沒有妄念,那你是佛菩薩再來的,你不是凡人,如果是凡人一定有妄念。妄念起來不怕,你要像參禅一樣照顧話頭,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佛號上,使這句佛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要去理會妄念,妄念隨它起,根本不要去理它,這樣妄念慢慢就少,佛號漸漸就得力。有些人妄念來的時候害怕,愈想把這個妄念伏住,愈想是妄念愈多,那是決定伏不住的,這是在方法上錯誤。

  鈔【又或記數持,或不記數持,具如密教中說,隨便皆可。】

  記數、不記數都沒有關系。有些人主張記數,有些人不主張記數,其實記數與不記數是因人而異,因為這個功夫是要攝心的。我記數能攝心,這個方法對我就很實用;不記數也能攝心,我就不需要記數,使我修學更活潑、更生動、更深入。修行總要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活活潑潑,你才能得到法喜。功夫與生活不能相應就得不到法喜,會覺得修行很苦;能跟生活打成一片,你就覺得修行很快樂。所以,像這些地方不必去執著。手上拿念珠,它有兩種作用:一個是記數的作用;一個是提醒的作用,他不記數,不記數為什麼拿念珠?提醒自己,怕自己把佛號忘記,看到念珠就想到我要念佛。有記數、有不記數,個人有個人的方法,只要功夫得力就好。

  鈔【而各分事理。】

  持珠或者口念、默念,這裡面都有事、都有理。

  鈔【憶念無間,是謂事持。】

  事上沒有間斷,這是『事持』,我這句佛號沒有間斷過。

  鈔【體究無間,是謂理持。】

  『理持』就是前面所講的直觀,不是事念。事上確實他沒有在念,但是他的心跟阿彌陀佛的心、他的願跟阿彌陀佛的願、他的思想見解跟阿彌陀佛的思想見解統統相應,這叫做理持,這叫『體究』。事上雖然沒有念這句阿彌陀佛,他的心願解行跟阿彌陀佛一致,沒有兩樣,這是理持。

  鈔【下當詳辯。】

  事持、理持在底下還有詳細說明,在「一心不亂」這一段。蓮池大師解釋「一心不亂」這一句,占全部《疏鈔》八分之一,因為這是功夫裡面最重要的。

  鈔【以是為因。】

  這是修因,這個就是淨宗的修行。

  鈔【後一心不亂。】

  『一心不亂』是你得到的結果,也是你修學的成績。一心不亂裡面有事一心、理一心,事一心、理一心也各有淺深次第不相同。

  鈔【亦有事理,其不解此意者,以念佛是被鈍根,參禅乃能悟道。初機聞此,莫能自決,不知體究念佛,與前代尊宿教人舉話頭、下疑情,意極相似。故謂參禅不須別舉話頭,只消向一句阿彌陀佛上著倒,妙哉言乎。】

  這個意思也是直接的告訴我們,念佛是最高明的參禅,禅宗不承認,他為什麼不承認?他沒搞清楚!搞清楚之後,才真正了解,原來念這句阿彌陀佛是甚深微妙的禅宗功夫。『其不解此意者』,對於這個義理、事實真相沒搞清楚,沒有了解的,於是他有個錯誤的觀念,認為念佛是釋迦牟尼佛度鈍根的人,而參禅是度利根的,都以為自己的根性很利,不甘心做鈍根人,其實那個根是最鈍的。往往我們聽了這些說法,就懷疑了。很多念佛的同修,聽到參禅的人說幾句,他不念佛了,他參禅去了;遇到密宗上師說了幾句,他不念佛了,他念咒去了。這叫沒搞清楚,沒有遇到真正善知識!你遇到真正善知識,就不是這個教育法。

  我初學佛的時候遇到章嘉大師,他是密宗上師,是中國密教四大喇嘛之一,黃教的。宗喀巴大師的弟子,達賴、班禅、章嘉、哲不尊丹巴,這在中國邊疆是四大佛教領袖。我們有幸遇到他,他沒教我持咒,他教我學教,在經典上下功夫,這是正確的。不是像一般金剛上師一見到你,趕快來灌頂,傳授你、教你一個法門,你就修學,修一輩子也不能成就。真正善知識,他是觀機,他要指出一條正路讓你走,希望你將來能得結果,他不會害你、不會欺騙你,這是真正善知識。昨天有一個比丘尼來找我,她在承天寺出家兩年,現在已經離開那個地方,想找地方住。我問她:你為什麼出家?她說不出來。糊裡糊塗出家,這怎麼行!最近常有人想到我這裡出家,我就問他:你出家的動機是什麼?為什麼你想要出家?說了很多道理,我聽了之後,統統不是出家的理由。我說:那些在家都能辦得到,用不著出家。出家難,不容易!我分析給她聽,最後她開悟了,還俗了。

  目的要純正,僧團一個目標、一個方向,大家在這裡住,向著共同一個目標方向來努力,大家在一塊住得很愉快!如果沒有共同的目標方向,各懷鬼胎,大家相處,這個日子多難過!所以要曉得,人與人相處不簡單。一個家庭幾個人,還有血緣的關系,尚且處不好,何況一個團體這麼多人,過去什麼關系也沒有,而且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在一起。你家裡面,上班的去上八個鐘點班,回來的時候,一天只有幾個小時相聚,還吵吵鬧鬧的;這個都不要上班,又不要出去,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在一起,不吵不鬧,不容易!我們對於任何寺廟團體、任何法師,不能毀謗、不能批評。我只能提供這個意見,讓你自己多想想,你到僧團這麼多的陌生人,你能跟他相處嗎?能在這裡面相安無事不吵架嗎?不容易。

  眼前這個社會正是《楞嚴經》上所說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多聽了幾個人,就沒有辦法決定我這一生想學什麼、想走哪個法門,就糟了!你一生跟定一個老師,還有一條路可走,結果那是老師要負責任。你要是幾個老師來指導,多聽幾個老師,那你就無路可走,這個很重要!所以真正善知識時時刻刻點醒我們。

  『不知體究念佛』,體究是功夫,也就是「理」念,理念跟禅宗完全相同。過去真正過來人,他教人就不一樣,就是此地所講的『前代』,前代是古時候;『尊宿』,「尊」是指這一般大德們,禅宗的大德們,『教人舉話頭、下疑情,意極相似』。體究念佛跟禅宗這個參究在理論上、方法上都相同,所以就直截了當教人參禅不要參別的話頭,「念佛是誰」就行了,念不念?念,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念了就想想「念佛是誰?」、「誰在念佛?」提起這個疑情。『只消向一句阿彌陀佛上著倒』,這就行了。

  演【古雲:南無阿彌陀佛,宗門頭則公案等,是也。】

  這都是出於禅宗大德之口,過來人才曉得念佛無異於參禅,比參禅的功德更大,比參禅的果報更為殊勝。這不可不知!知道了,將來接觸禅宗不會被它動搖;同樣的,接觸任何宗派法門自己都能如如不動,清清楚楚是慧,你照見,世出世間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裡如如不動,這就是一心不亂。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上一篇:寂靜法師:我們要怎麼做才能積大德
下一篇:蔡禮旭:文言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第47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