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自身專修念佛,這叫自信;然後呢,我們自己安心念佛之後還要教人信——教別人來念佛。但是,教別人來念佛就很難了,就要有辯才、有德行、有影響力、有說服力、有感染力。我們如果講半天,別人都沒聽到一樣,那就白說了。
教人念佛的方法
那麼教人念佛呢,我們自己要有一些善巧方便,不要盲目的去做;要根據情況,要由近及遠,由親及疏。
“由近及遠”就是先從我們身邊做起,從你的家人、你的朋友、跟你最有緣的人做起,那遙遠的地方,三千五千裡之外的人,我們不用管他;從我們身邊最有緣的人、最親近的人、最接近的人做起。你家裡的小朋友啊,你的親戚朋友啊,就可以慢慢地勸他,他不念哦,你念!你見他就念南無阿彌陀佛,他即使暫時不聽,聽得久了他自然也就念佛了。
我講一個事例,最有說服力了。長沙市有一個居士叫張艷紅,他們一家人都不念佛。她想了一個辦法怎麼讓他們念佛呢?她請了很多念珠,這些念珠是拿去結緣的,送給別人的。她有一次就回到家裡,給她的弟弟、弟媳和老媽啦都叫到一起來,說:“我工作很忙,天天都要上班,沒有時間來念佛。可是這個念珠要念過佛,有了加持以後才能送給別人。你們現在有空的就幫著我念。”然後每個人發一串念珠,大家都來念,念多少呢?每條念珠都要念三圈,那就三百多聲了。好,一家人就開始念,因為念珠很多啊,然後一家人也不管他信不信,所有人就都開始來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一直在那裡念。這個張艷紅就是很有智慧、很有善巧方便,她也不教他、也不勸他念佛。親人之間嘛,“好好好,我幫你忙,我幫你念佛”,幫你念佛也好,這樣他自己也就念佛了。慢慢慢慢地,一家人也就來念佛了。這就是說明我們要從近的地方做起,要從周圍的人、身邊的人,先來影響他念佛。他被影響過來之後,他又去影響別人,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這個法門自然也就擴大了。
還有一種就是叫由親及疏。“親”就是與我們最接近的人,“疏”是疏遠的人。親有兩種,一種是我們的親人,一種是與我們有親緣的人。緣分很好的人叫親,比喻朋友,很聽你的話,這就是緣分很親近的人,很容易接近。善導大師說:親緣,我們念佛是親緣,與阿彌陀佛的緣最親。那麼這個親就是跟阿彌陀佛的緣分比較近的人,他比較容易接受、比較容易相信,可以先度。我們一看這個人好像有點佛法善根、好像有點淨土之緣,那我們就可以先教他念佛;另一個呢,看他好像沒什麼動靜,那你就可以暫時放一放,不要很著急的拼命地說啊、灌啊,像那個學校裡面填鴨式的朝裡灌,灌半天結果也沒灌進去,那我們就是做無用功了。
我們自己要有善巧方便,要知道對機說法。那麼說法呢,也是要有一個次第,一個善巧,一個深淺的差別,不是我們一下子就直接告訴他念佛的。我們與人打交道,有幾個關系要處理好。
一、結人緣
第一個是結人緣,我們要勸人念佛首先就是要多結人緣,人緣要好,走到哪裡人家都會說這個人很好。這個好不一定是說你學佛好。起碼你為人處事要好,你待人要好,人家覺得你這個人可親近,見到你心裡不會起刺、不會起疙瘩,好像讓人很恐懼的樣子。那麼我們走到哪裡,人家對我們都很歡喜、都很恭敬,自然你講話人家就容易聽了。先把我們的人緣維護好,這就是世間人講的先把外交關系處理好。那麼人緣關系好了,後面的法緣才會好起來。如果人緣都不好,人家看見你就討厭,那你不用去講法了。第一就是要結合人緣。
二、結善緣
然後,第二個就是要結善緣。有了人緣,人緣不一定都是善緣,比喻朋友之間就談不上什麼善不善的的,有可能僅僅只是過去世的因緣;還有家人之間,它不一定是善緣,但是它是人緣。我們就是要把人緣維護好,然後再慢慢地把它轉變成善緣。通過善法去感召他、去影響他。我們的身口意三業跟佛法的善來感召對方,結善緣。別人有困難,我們幫助他,即使他不信佛也沒關系,我們以這種善法來跟他結緣。這種善很多,最大的善其實是口善——語言。佛門講身口意三業,意業別人看不到;我們做事的能力也有限,也不可能整天都在做好事;但是我們講話會影響別人,我們即使沒做一點事,但是你只要講一句難聽的話,別人就會記恨你一輩子。像有些隔壁鄰居只不過吵了一次架,就可能一輩子不來往了。那麼這個語言很重要,在佛法裡面,有時候語言比其他任何方面都重要。因為別人只看得到語言,別人只能夠看得到、聽得到、感受得到的就是語言。我們心中打些妄念,恨他啦、討厭他啦,他也不知道。當然從根本講他也知道,只不過這個知道的范圍很有限,相對比較弱。但是語言,他就會聽得很清楚了。我們講話要從善的一面,從贊歎對方、理解對方、包容對方的角度去說,真誠的對待別人,以誠懇的語言、用善良的語言與人相處,與人結善緣。當然能夠做善事的,就多做善事,多給別人提供幫助,要多與人結善緣。
然後善,有世間的善,也有佛法的善。剛開始可能是世間的善法,別人遇到困難,就去幫助他一點;或者是工作當中,我們可以多成全別人一點。然後,慢慢、慢慢地再進一步給他結佛緣,看他機緣成熟了,他有些信佛了,他遇到煩惱了,生病了,有痛苦了,有困難了,解決不了,怎麼辦呢?好,讓他去燒燒香、拜拜佛、去廟裡走一走。讓他去廟裡清靜一下,煩惱無形當中也會少一點,把佛緣帶到他的生活當中去。這個佛緣並不一定是非得一下子就是淨土之緣,我們可以先用整個佛法的氛圍去感染他,讓他對佛法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我們現在的人對佛雖然也很尊重、很恭敬,但是佛具體是一個什麼?不知道!佛好像就是高高在上的一個人,跟我們不相干,好像一個神一樣的。佛不是一個人、一個神,佛是我們每個眾生都需要的,與我們最親近的一位善知識,佛就是宇宙當中的一位大導師。只要是人就都需要佛,因為我們都是愚癡的眾生,因為我們都像學生一樣,都需要老師的教導的。佛是一切眾生的老師,能夠引導我們怎麼做人,怎麼修行,怎麼解脫,怎麼成佛。世間法佛也教我們,出世間法佛也教。在這個世間知識最完整、最圓滿的、最究竟的就是佛,能力最大的也是佛,慈悲心最廣的也是佛。所以不論什麼人,他都需要佛。但是我們普通人,尤其是現在的這個社會是商業時代、經濟時代,大家只向錢看,不向佛看。錢看多了,佛緣就越來越遠了。那麼錢就是給人增長煩惱的,等到錢帶來煩惱的時候佛緣就近了。慢慢慢慢地,他就要消除煩惱,他就開始向佛緣靠近。我們給他結佛緣,給他送經書啊,送佛卡啦,讓他去寺院燒香拜佛啦,打佛七啦,念佛啦,慢慢慢慢地他就有佛緣了。然後,最後就是給他結淨土之緣。如果淨土的緣分成熟,勸他念佛求生西方。
把我們身邊的緣分處理好,這樣你去教人念佛,才會有說服力,才會有感染力,不然我們講了半天別人都在打瞌睡(我講法也有些人打瞌睡啊,一樣的,也是過去的緣分沒結好。)那麼這緣分啊,每個人也不一樣。可能有些人一進來就是淨土之緣,你直接告訴他念佛,他就接受了,那就是一步到位。我們有些人緣分很好,一進來就念佛了,這就是福報,是特殊的因緣,這種人不多。那麼有些人緣分還成熟的話,那我們就可以先借助其他的緣,借其他的或者善緣、或者佛緣、或者人緣。有些人善緣沒有就人緣,人緣都沒有的人呢那就等待機緣,等待以後的緣分,暫時可以放一放。這就是我們弘法,自己要有分寸,有一個大的方向——知道什麼時候該勸別人念佛;什麼時候該跟他結個人緣、結個善緣。這樣我們自己自由,對方也自由;不要弄得自己很緊張,別人也很緊張。
教人念佛的原則
(一)循序漸進
教人念佛要遵循一個大的原則——就是要循序漸進。弘法啊,要慢慢來。有些人說:“既然淨土法門那麼好,那麼釋迦牟尼佛為何不只講淨土法門呢?講那麼多干什麼呢?”其實,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在循序漸進,在慢慢地引導人。釋迦牟尼佛就是一位最好的老師,他要勸人念佛不是直接就講的。如果我們淨土之法從本質來講:是普度一切眾生之法,那佛講四十九年的法,就只講淨土法門好了,其他的法就不用講那麼多了。只講念佛往生就夠了,佛為什麼還講那麼多法呢?其實,他是先給別人結佛緣,不相信淨土法門的人,先給他講因果,讓他相信輪回,多多行善積德,然後求解脫,先修小乘再修大乘走菩薩道;然後靠自力不行,修行很困難了,再告訴你還有一個最好的法寶——尚方寶劍就是念佛往生西方,這是在最後才亮出來的。我們有些人出去的時候,把尚方寶劍一下子就拿出來了,對方又不相信。
所以,我們教人念佛時就要學習佛的善巧方便,要注意循序漸進。因緣不成熟的人,我們就從淺的地方入手,與他結個人緣就行了。我們有些人弘法心切,操心,操心眾生很苦,眾生苦他還更苦,因為他想度別人啊,想說服別人啊。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應該把握一個分寸,要循序漸進。慢慢的給他種點善根,善根是要一點點的積累的。有些人的善根很少、很低,甚至有些人還誹謗佛法,那你跟他講念佛就沒用了。你能說服他,讓他不誹謗佛法就已經不錯了。
(二)善巧方便
第二點就是要善巧方便。善巧方便,這是佛門經常講的。也就是孔子講的因材施教,我們佛門講的善巧方便。我們說法要講究善巧方便,“善”是善於,“巧”是巧妙。我們很巧妙地就把佛法、淨土法門告訴他了,對方也能夠理解,也能夠接受。這個“善巧方便”在佛法裡面叫方便智慧。獲得這種智慧需要幾方面的熏修。第一就是要了解眾生的根機;第二是要了解佛法的深淺。比喻我們如果了解對方的根機,知道他這個時候是需要什麼樣的法去對治他,剛好能起作用。你如果講得好他就聽進去了;你如果講得不好呢?他就聽不進去了。他本來對淨土法門還沒信心,但是他對佛法還是有信心;但是如果你直接講淨土法門,他可能連佛法的信心都沒有了。那麼這個善巧方便,就需要我們慢慢的去了解。
一方面了解眾生的心性。《金剛經》告訴我們: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其實在這個世間要反過來用,我們學佛法的人要有我相,有人相,有眾生相,有壽者相。要看到人相、我相、眾生相是什麼樣子。這些眾生是什麼相,眾生都是貪嗔癡的相,對不對?現在的人都是貪財貪名貪利啊,為了工作,為了家庭而忙啊。那麼我們就應該了解這些眾生相——他需要什麼。你了解眾生的相,然後去找對治的法,佛法裡面的什麼法能夠適合他。我們先給他結個淺些的緣,這就是善巧方便。就如同治病一樣,他得的是感冒,你就先給他吃治感冒的藥,你不要給他治癌症的藥;他若是得的癌症呢,那你也不能給他治感冒的藥,這就叫因病施藥。他是什麼病,我們就給他施什麼藥,這叫善巧方便。
(三)導歸淨土
第三點也是最後一點,就是導歸淨土。我們弘法有一個大方向,最終是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夠來學淨土門。他如果不是能直接來修學的人,就給他一個方便,慢慢的引導他。等他機緣成熟的時候再慢慢導歸淨土。如果沒有回歸淨土之前,我們可以暫時讓他去參參禅啊,學學密啊,都沒關系。有些人是一股勁的想去學禅,你讓他不學禅,你是阻擋不了他的。好,那就讓他去參禅,甚至還可以引導他,拿禅宗裡面最難的,最不容易修的,要求最高的地方告訴他,讓他去碰壁、去了解。人啊,不到黃河心不死,他沒有到黃河去看,他就是不死心。甚至有些人,他到了黃河,他還是心不甘,還想到黃河裡面去洗一下,去試驗一下,檢驗一下自己的本事到底有多大?那怎麼辦呢?就讓他去跳一跳。等他死心了,等他知道:哎呀,沒有辦法了,走其他路走不通了。那時,他就會回頭了。我們再拉他一把,就把他引導到淨土來了。這就是最後,叫導歸淨土。
導歸淨土呢,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慢慢的引導歸向淨土;一種就是直接歸向淨土。有些人緣分好,像有些老居士啊,沒有文化的啊,智慧不高的人,這些人就不用導了。導來導去就把他的方向都搞顛倒了。有很多人沒有文化,或者是佛法理論懂得很淺的人,就可以直接勸他走向淨土了,他學其他法門也學不來。
我們現在的人,表面看知識很普及,大學生、研究生很多了,其實人還是很愚癡。知識多,頭腦很愚癡,其實很多人只能走淨土。禅啊,密啊,教理啊根本看不懂。有很多人喜歡念《心經》,念《金剛經》。我也接觸過一些研究生啊、大學生啊,《心經》講的什麼,他也搞不懂,念來念去弄不明白。包括世間做學問的人,我前一陣看了很多他們這些做學問的人,寫的關於佛教、宗教的一些書。他們寫的東西壓根沒法看,寫來寫去,寫的都是在外圍來講,都是按照自己的觀點,從唯物主義觀啊、馬列主義觀啊、唯心主義觀啊,總是在那裡講:這個佛法就是講什麼唯心主義啊,從馬列主義觀來看是什麼什麼……。其實,一點佛法的理論都講不出來。他沒有辦法認識到佛法的真實意義。他們都是一些做學問的人了,所謂的學問家、大學者了都不過如此。那麼我們普通人去看佛法,也不過如此。像這樣的人,表面看他們也在研究佛法,但是他們沒辦法真正進來。連這些的大學問家都進不來,何況我們這些普通人就更沒辦法進來了。
所以說在現在這個時代,能夠讓我們得到佛法的真正利益,能夠快速進來的就是淨土一門。不管你理不理解,不管你信不信仰,不管你相信的有多少,先念佛。先去念,念一聲佛可以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不管他知不知道,至少有好處,有功德利益。這一點就需要我們自己把握一點分寸,有一些人你可以直接就告訴他淨土門了,就不用再拐彎抹角了。如果碰到知識分子啊,那就比較麻煩了。現在的知識分子是最頭疼的。
古人講:秀才碰到兵有理講不清。現在可能是要顛倒過來,兵遇到秀才也是有理講不清。因為秀才的理論太多了,說來說去,他總有他的一套理論。所謂秀才、讀書人的知見很盛,佛法講:我們最大的煩惱有兩種。一種就是我執,我;第二種就是法執,法就是思想觀念。現在的知識分子最普遍的一個問題就是法執很重。把那個馬列主義、唯物主義、唯心主義這些東西抓得很牢,一點也不放松,生怕失去了自己的依靠一樣,就像是會失去自己的飯碗的感覺。
佛法就是告訴我們:破我執,破法執。“我執”就是“我”的這種執著的、堅固的思想觀念得破除掉。佛法講無“我”,沒有“我”,而我們世間的人天天都在為“我”。為來為去,實質上都是為了一個肉體、一個最終的屍體而已。都是為我們這個肉體而已,幾十年以後“我”就沒有了。
沒有法執,我們學佛法都是講方便,解脫之前每一種存在都是一種法;解脫之後就沒有法了。但是,世間的人都特別執著於某一個法,執著一種思想觀念,他放不下,放不開。他沒有辦法把自己的思想觀念放棄。做學問的人,沒有辦法否認自己的學問,放下自己的學問。他都會牢固的,固執地守住自己的這個本分、本錢。那麼佛法恰恰要破的,就是對“我”的執著、對法的執著。那麼法當然有世間法、有出世間法,我們現在絕大部分執著的還是世間法,還沒到佛法上來。還在執著於世間法的人,讓他來執著於佛法就是一大進步。執著於佛法的人,能夠讓他最終放下佛法,以追求最究竟的解脫。當然,這是最高的。
我們沒有解脫之前,先是執著於佛法,從佛法裡面得到利益。然後最終,比喻我們學淨土法門,我們現在念佛是一個法執,執著於要念佛、要求生西方,這就是一種執著。但是往生西方以後,就會自然念佛念法念僧了,他的一切行為就與法相應,就不再執著了。他不需要執著什麼,既不會執著佛,也不會執著“我”。佛和“我”是一體的,鳥都是阿彌陀佛,我們也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我們整個人的生命就成了法,就沒有什麼可執著的了。那時就是徹底的自由自在了。那麼我們如果懂得佛法的次第高低之別,有的淺、有的深,所以我們在弘法時要善於引導眾生歸向淨土法門。
包括現在很多人都在講淨土法門,他們可能只是在起一個引導作用,講了很多佛法,再慢慢慢慢地把人們引導到淨土法門來。弘願寺走的路線當然就是直達淨土了,把淨土法門最根本的、最核心的思想告訴我們,讓我們直接走到淨土門的核心。這是教人信的一些大致的原理。大家自己去摸索、總結這些經驗。我們在教人信的過程當中,去做這些事時,自己就會反省自我:這一次失敗了,原因在哪裡?下一次我們就應該怎麼去跟別人交流,怎麼去說服別人接受信仰淨土。都是在不斷的總結進步當中,自己增長自己的方便智慧。這種智慧叫“方便智”,這種智慧我們也可以從書裡面去學,看經書了解佛法,同時也可以從生活當中去觀察自己與身邊人的緣分,以及別人的根機,我們應該怎麼利用這些善巧的語言去引導他們。這是念佛方面的自信教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