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論》(八、七三頁)言:
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如彼名義--《論注》(七四頁)釋此言:“彼無礙光如來名號,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
這就是名號有破闇滿願的功能。我們在稱念佛名了,但感覺到無明煩惱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活一天比一天深厚,這正是我們修淨土法門的人對自身內心的起心動念、煩惱,觀察體會比較敏銳,所以會覺得隨時間自己的煩惱只有增長沒有減輕薄弱。在這裡講破一切無明,而自己的無明只增無減,何況是破?一點都沒有被破除減少啊!
其實是這樣的,剛剛講到《大智度論》說無明有厚有薄,同時無明當中有煩惱的無明,也有癡無明,“癡無明”就是貪瞋癡慢疑的“疑心”,凡夫往往會對某一些人、某一些事懷疑,尤其越是重要的事,內心的懷疑就越深。可是我們對阿彌陀佛的懷疑是會受阿彌陀佛的光明名號所消除的,一方面,我們就教理去深入探討、融會貫通,也能夠信受只要眾生稱念就必得往生而沒有懷疑;一方面,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在無形之中,對彌陀的救度也會破疑生信。不過,往往必須透過對這句光明名號的理解體會比較容易“破疑生信”。
所以,這裡所講的能破眾生一切無明,首先是破對彌陀懷疑的無明。這種無明如果破的話,一切無明,也就是不管厚的無明、薄的無明、無始的無明、根本的無明、枝末無明都會破。這樣講的話,無明有總的無明及別的無明,總的無明就是無始的無明;別的無明就是對彌陀的懷疑,我們對彌陀名號的理解貫通就能破除對彌陀的懷疑而生信,對彌陀啟信,別的無明就會消除。別的無明消除,總的無明往生之後也都會消除。意即在此娑婆世界先破對彌陀懷疑的別無明,一旦往生極樂,則自然能破總無明。
“能滿眾生一切志願”,志願也有總別兩種,眾生的願望非常多,這是總願;而別的願望就是願生淨土這個願。只要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必滿往生彌陀淨土的願;一旦往生極樂世界,其它的願也都能圓滿。就像剛剛引用《無量壽經》的法語。接下來:
“名”者,阿彌陀佛之名。
“義”者,阿彌陀佛之體,即光明智相。
這裡的“如彼名義”,“名”就是阿彌陀佛這句有聲音的六字洪名,“義”就指阿彌陀佛名號的內涵,也就是阿彌陀佛本身,阿彌陀佛之體,就是前面所說的破闇滿願的光明智相。接下來:
全體施名,彌陀因之成佛;稱名契體,眾生因之往生;
合此而成“南無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全部的功德,也就是阿彌陀佛的佛智都放在祂的佛名裡面了,阿彌陀佛所有的萬德通通容納在這六字洪名當中,如果阿彌陀佛沒能完成正覺的佛名,阿彌陀佛是不能成正覺的,祂一旦成正覺了,阿彌陀佛的佛德就全體容納在這六字名號中,所以完成了這句名號才能成為阿彌陀佛。在《無量壽經》裡解釋阿彌陀佛之成佛因果,是因阿彌陀佛發了五劫思惟四十八大願之因,及兆載永劫積稙菩薩無量德行之緣,才成就了這句阿彌陀佛正覺之佛名,所以這句佛名是阿彌陀佛成佛的因果。善導大師解釋為“大願業力”,也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具足阿彌陀佛的大願、大業、大力。
“稱名契體,眾生因之往生”,這句名號是阿彌陀佛為十方眾生所成就,而且毫無條件布施給十方眾生,只要十方眾生專稱彌陀佛名,不管眾生知與不知,信與不信,就自自然然契合阿彌陀佛的佛體,也就是阿彌陀佛的佛智、阿彌陀佛的光明了。當然如果他不知道或不相信,就很難盡形壽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但不管如何,稱名的本身是與彌陀光明智相之體相應相契合的。也因為彌陀成就阿彌陀佛之光明智相,呼喚眾生來專稱、來隨順,所以彌陀的成佛與眾生的往生這兩者合成“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
在哪裡呢?“南無”就是歸命的眾生,阿彌陀佛就是歸命眾生往生的功德資糧,也就是正定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