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之間,我學佛已經整整十年。在這十年中,我從一個對佛法一無所知的門外漢,逐漸變成一個聽經聞法、讀誦經典的佛教信徒,並且還歸依佛門成了真正的佛弟子。回首這十年的學佛歷程,佛法給我帶來了諸多人生改變。佛法不僅讓我學會了善待他人,也讓我學會了以慈悲寬容之心待人,更重要的是信佛學佛培養了我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每當回想起十年學佛歷程,我心中總是充滿了感激。我知道,如果沒有佛法對我的滋養,可能我現在還處於迷茫之中呢。
十年前的春天,我由於婚姻遇到了挫折,情緒非常低落。為此,我變得非常悲觀,常常封閉自己,也不願跟別人接觸,每天過得非常壓抑。有時甚至整夜整夜地睡不著覺,而到了白天又變得萎靡不振。漸漸地,我感覺到我自己的性格變得有點古怪了。我感覺到這樣下去不僅會影響自己的身體健康,而且也會危及到自己的未來生活。
於是,我告誡自己一定要從悲觀的情緒中解脫出來,重新過一種充滿生機的生活。但是,要想一下子從低落的情緒中解脫出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嘗試著多與好友交流思想,尋求他們的幫助;也曾在極度失望之中,去看心理醫生。雖然在與他們相處時,暫時擺脫了思想上的痛苦,可是,待到我一個人獨處之時,卻又感到十分孤獨。曾經有幾個月的時間,我一直在為改變自已而戰,但都收效甚微。
在百般無奈之中,我想到了到寺院燒香拜佛。心想,燒香拜佛興許也能緩解一下自己的情緒呢。於是,我在一個星期天上午,獨自一人來到離家不遠的西園寺去燒香拜佛,心中默默許下自己的心願。在大雄寶殿燒過香之後,我又來到被稱為江南最大的五百羅漢堂。在羅漢堂中,我緩步瞻仰了面目各異的五百羅漢像。還看到在電視劇中廣泛播放的濟公塑像。當時感到佛教除了那些神聖之處外,還有很多貼近生活的內容。
參觀過五百羅漢堂之後,我沿著寺院的走廊轉了一圈。在佛學牆報前,我停了很長的時間,認真看了佛學文摘中所刊錄的佛教故事和佛教常識介紹,覺得很有人生哲理。看過佛學牆報之後,我想了很多……然後,我又到寺院的放生池邊走了一圈,看著池中悠閒游動的各種魚類,覺得自己活得是那樣的不自在。
在不知不覺中,我來到了寺院周日對居士弘法的教室旁。當時教室內坐滿了聽經的居士,我站在邊上看了看。有一個居士站起來對我說:“你想聽法師講經嗎?可以到教室裡面去聽。”我心想,反正自己也沒甚麼事干,不如去聽一會兒。我清晰地記得,那位法師當時講的是佛教與人生的內容。他講到了佛教與現實人生的關系,講到了佛教與心理治療,講到了佛教在處理人際關系中的作用……我當時聽得幾乎入了迷,他所講的內容正是治療我心病的良藥。聽過講座之後,我心情舒展了許多。
此後,每逢周日,我都會到西園寺去聽經。聽經之後,還從佛經流通處選購一些佛學初級的經典在家中閱讀。隨著對佛教知識了解的增多,我發現佛法不僅是一種理論和信仰,而且還能解決很多現實人生的問題。從學習佛法中,我原來的悲觀失望的情緒得到很大的緩解。心情也慢慢變得開朗起來了,對人說話也有了笑臉。對學佛的興趣也越來越濃。
不久,我歸依了佛門,成為一名正式的居士。並經常在雙休日和佛菩薩聖誕等佛教節日到寺院中做義工,以便為佛門多做點事,來回報三寶的恩德。我覺得在寺院中,我的心靈才真正找到了寄托之所。我的心也因為信佛、學佛而安靜坦然。在此後的日子裡,我除了為寺院做一些事情之外,還經常跟隨師父們一起做晚課,從中感受佛寺法會的莊嚴肅穆。有時,還跟在師父們一起參加念佛修行活動。在寺院中,我找到了心靈的家園,在修行中消除了內心的煩惱。
在參加寺院共修的同時,我還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閱讀了大量的佛教經典。近年來,我先後讀誦了《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百喻經》、《地藏經》、《藥師經》、《法華經》、《楞嚴經》、《六祖壇經》以及四種“阿含”經;閱讀佛經之外,我還閱讀了佛教的許多論著,如《瑜伽師地論》、《大智度論》、《百法名門論》、《菩提道次第廣論》等。
同時,我還閱讀了很多高僧的傳記,如《五燈會元》、《高僧傳》、《宋高僧傳》、《虛雲和尚年譜》、《印光大師文鈔》等。通過閱讀經典,我不僅明了了佛教的教理,而且還能運用佛教思想來指導自己修行,為別人和自己解決很多現實人生問題。
在閱讀高僧傳記的過程中,我深深被高僧大德虔誠禮佛的德行所感動。他們為了自己的信仰,歷經千辛萬苦,不惜為法忘身,在佛教史上樹立了一座座豐碑。如西行求法高僧法顯和玄奘大師,為求法,差點付出生命的代價;高僧鑒真為將佛法傳到日本,百折不悔,六次東渡,甚至雙目失明仍矢志不渝;唐代高僧無著文喜禅師虔誠朝拜五台山,感得文殊菩薩點化;近代高僧虛雲老和尚三步一拜朝五台,感動文殊菩薩為其送供。每每看到這些高僧的事跡,我總會為佛菩薩的感應感動得熱淚長流。
在高僧事跡的影響下,我曾發願朝拜中國佛教四大名山。這幾年,我利用假日的時間先後朝拜了山西五台山、四川峨嵋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等名山,並三步一拜朝禮了普陀山。除了普陀等四大名山之外,我還朝禮了國內一些以道風或禅風聞名的寺院。如蘇州靈巖山寺、揚州高旻寺、雲居山真如寺、莆田廣化寺等許多寺院。每到一處,我都虛心就我遇到的佛學問題向法師們請教,都得到圓滿的回答。在朝拜名寺古剎的過程中,我還請了許多渴望拜讀的佛教書籍。
回到家中,在閒暇之余,我會泡上一杯清香撲鼻的菊花茶,細心品讀這些佛教經典。沉浸在法喜之中,忘記了勞累和煩惱,感覺無上清涼。學佛不僅使我有了真正的佛教信仰,而且也改變了我的為人處世的態度,提升了我的思想修養。我認為經過十年的學佛,我在為人處世方面發生了很多變化。
細品佛教經典
首先,學會了善待他人。在學佛之前,我什麼事都喜歡先為自己考慮,對其他的人則漠不關心。有時即使別人有求於我,自己即使有能力幫助他人,卻還是不太熱心幫助別人。通過學佛,我知道了佛法勸人以十善業來對待他人,以四攝法來勸導眾生信奉佛教,以布施來救濟眾生的貧苦,以慈悲心來對待眾生所遇到的各種痛苦與不幸。通過這些佛教知識的學習,我的自私心理得到很大的改變。我不僅開始關注親朋好友的需求,而且還力所能及地幫助周圍的人。
其次,我學會了忍辱寬容。在沒學佛以前,我對那些曾經對我造成傷害或者背後誹謗中傷我的人,常常會毫不留情地以牙還牙,讓他們為自己的錯誤言行付出一定的代價。如此,自己才會感到稍微舒服一點。但是佛教的諸佛菩薩和歷代祖師都勸告信佛之人,一定要以忍辱寬容的心態來對待別人。
佛陀在過去世行菩薩道時,經常行忍辱的苦行。他為了救拔眾生的痛苦,曾經不惜捨身飼虎、割肉喂鷹。外道聽說佛陀說法吸引了大批信徒,心中很不高興,便對佛陀罵聲不止。但佛陀並沒有與之對罵,待到外道罵完了,佛陀便以比喻來說明問題。佛陀說:“當你送別人禮物時,別人不接受,禮物是誰的?”外道說:“是我的。”佛又說:“你辱罵我,我不接受,自然也是你的。”外道啞口無言。彌勒菩薩是佛教中忍辱寬容的代表。他面對別人的辱罵毆打,他非但不還手,還會以平常心來對待惡意攻擊他的人。他展現給人的是大肚能容,慈顏常笑的形象,意在讓我們在面對他人的人身攻擊之時,應當學會忍辱寬容。
歷代祖師也認為,作為一個佛子應當具備的品格,忍辱寬容是與人建立友善關系的基礎。如《百丈禅師警訓》中,百丈禅師說:“是非以不辯為解脫,學問以勤學為入門。語言以減少為直截,煩惱以忍辱為菩提。”在《高僧傳》中,有很多高僧都是以忍辱寬容的行為受到後世的贊歎。這些高僧不僅能夠忍受常人難以忍受的各種痛苦,而且還能夠寬容那些曾經惡意傷害自己的人的各種過錯,從而最終與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
正是從佛菩薩和歷代祖師的忍辱寬容的事跡中,我的思想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當有人說我的是非傳到我的耳中時,我不再像以前那樣報復別人,而是若無其事,不予理睬。天長日久,這些曾經中傷過我的人便再也不說我的不是了。我與人的相處也更加融洽了。
再次,我還在學佛過程中培養了知足常樂的思想。貪嗔癡三毒是障礙信徒修行的最大障礙,其中貪心居於首位,因為貪心,很多人會不惜勞苦,到處奔波;也有的人會铤而走險,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因此,佛陀住世時,一直強調為佛弟子一定要少欲知足。認為只有這樣,人才能夠生活得樂觀開朗。佛教經典中也有很多因為貪心而受到報應的故事,勸人要去除貪心。
從佛教少欲知足思想中,我得到很多啟示。以前的我,對於物質利益,常常心無厭足。因為這種心理,在別人心中常常沒有好印象。現在我從來不會再去與別人比較,只是在盡自己的能力過好自己的生活。雖然自己過得並不富足,但是我的生活平安而穩定。在這種平淡的生活中,我時常在感恩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我不僅有一份很好的工作,而且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還擁有一個聰明可愛的孩子。在我周圍,經常會有很多人關心我,使我感覺到自己一直生活在幸福之中。我想,當一個人對各方面的貪求減少時,他就常常感受到知足所帶來的樂觀心態。
十年的佛教熏染,使我的心靈得到了淨化,使我的人生觀得到很大的改變。通過學佛,我學會了善待他人,養成了忍辱寬容的品格,形成了知足常樂的思想。對人對事,我都能以平常心來對待。在今後的學佛生涯中,我將認真將所學到的佛法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讓更多的人感受到學佛所帶來的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