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要想改變業力,就要先改變因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因緣不可思議,學佛人遇到問題,一定要往內找,不要向外找。比如有的人會抱怨自己,找不到好的師父,找不到好對象,也抱怨上司不好,遇到損友。其實,不要抱怨,這就是因緣,就是業感。業力是可以看得見的,你身邊的人和事,就是你的業力,是可見的。

  有人問我,如何找個好師父?你說,哪個師父不好?或者要怎麼樣才算好?如果你福德很小,你遇不到好師父,哪怕地藏菩薩出現在你面前,你也認不出來,或者會錯過。為什麼?沒有那個福報,你攝受不了。

  學佛要先問自己,你是什麼器,什麼材料。如果你是紙杯,倒幾次水,紙杯就壞了。如果你是玻璃杯,但很髒,代表業障很重,給你倒牛奶,你喝了也沒有牛奶的味道。

  師父的法就像牛奶,但你一分別,業障一起來,就會聽錯了。就像有的人,去聽法,不學好的知識,專門去挑講法人的毛病,這就是杯子有染污。

  每個人都是善知識,都是文殊菩薩的化現,就看我們有沒有慧眼,從他身上學到東西。我們不要以為文殊菩薩就是騎著獅子的,拿著一把箭。

  沒有福報,你就遇不到善知識,也看不到他的功德。就像佛陀身邊,出現了善星比丘,他們看不到佛陀的功德,只看到了佛陀的十八種丑相。這就是業感不可思議。

  有種說法,是說佛陀在世時,人們一聽佛的法,馬上就證果,佛陀時代的人很有福報。其實不一定。佛陀在世時,捨衛國有九億人,三億人見到佛,三億人聽到佛的名字但沒有見過佛,還有三億人,連佛的名字都沒有聽過。

  現在人福報比較大,在中國大家都知道阿彌陀佛。聽聞了佛名,就有機會成佛。所以每個時代,都有善知識在世,就看你有沒有福德。

  不僅佛教,道教的傳法也是非常嚴格的。有的一考驗弟子,就要考驗三十年,考驗完了,上天還要來考驗。佛教也是如此,修行人菩薩護法都來考驗。

  廣欽老和尚在台灣建承天寺,每天領眾念佛,他也會考驗念佛人的。每天早上他就拿著拐杖,看到哪個人念佛最認真,他就過去臭罵他一頓。罵的特別起勁。

  念佛人就以為是真的,心中生了嗔恨,老和尚知道了,就笑笑說:哦,還以為你境界很高的,還差很多哩。念佛人才知道,這是老和尚在出考題了。

  諸佛正法賢聖僧。這個時代,仍然有許多聖賢住世,每到國運昌隆,佛法昌盛時,就是聖賢住世時期。災難時,聖賢就走了。像文革一來時,普陀山上韋陀菩薩前的燈,都給老鼠咬掉,方丈就知道了,韋馱菩薩回去了,佛教有災難了,眾生有業感。

  惡業一來,想遇到佛法也遇不到。惡業結束了,善業來了,佛法就興旺了,現在大家都造佛像,印經,是最好的太平盛世,有許多人也開始念地藏經。以前大家只知道阿彌陀佛,現在有因緣念地藏經。到處都念,紅白喜事,生病了,生孩子,人們都請去念地藏經。這也是地藏菩薩,對末法時代眾生的特別加持。

  業感,業是相互感召的。有的人不結婚,他心中就有想法,覺得很多女人或男人都是靠不住的,你一定有這個想法,你就遇不到好人。

  因為你心中設置了一個坎,你堵住了好的信息進來,相反一直讓壞的信息進來。偶爾遇到一個好人來幫助你,你心中也不相信他。這就是業感。

  要改變業力,先要改變心中的那個因。就像有的人貧窮,不是因為他不布施,而是因為他看不起財富,仇富,他就貧窮。他看不起權利,仇恨權利,他就沒有權利。看不起讀書人,你就不會讀書。因為心中設置了這個頻率,這個就是因。

  有的人一看出家人,常看到出家人的過失,你就遇不到好的師父。有個人,誹謗寺院,看不起僧人,結果他要出家時,沒有人肯收他,也住不到廟裡,這些都是果報。

  在五台山,每年都有供僧,只要是僧人,都可以接受供養,這可以見到文殊菩薩的大心量。文殊菩薩有規定說標准嗎?沒有的。為什麼不定標准?這一條大家可以去參。

  要遇到善知識,首先心中要有善知識的因。要學會把每個人看成你的善知識。我們學習不到別人的好處,是因為我們有傲慢心太重,看不到別人的優點。

  尤其是學佛很久的人要注意,他看得多了,對比的多了,經常對僧人,寺院點評好壞,這其實是內心染污了。

  願所有學佛人,都能生起恭敬三寶的心,精進修行並究竟解脫!

  南無阿彌陀佛!


 

上一篇:你知道什麼是意生身嗎?
下一篇:遇到問題時,如何請法化解?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