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宗門、教下,顯教、密教,乃至於小乘,先德都教人「從根本修」。根本就是個「心」,心決定要真誠。什麼是「真誠」?清朝末年曾國藩先生在他讀書筆記裡面,將這個「誠」做了一個小注,他注得很好:「一念不生是謂誠。」這個意思跟佛法裡面所講的相同,一個雜念都沒有。什麼叫「雜念」?與心性不相應的念頭,就是雜念、就是妄念,誠就失掉了。我們世間一般人講意志集中、精神集中,那也是「誠」的意思,集中就不會散亂。「散亂」就是一般常說的,人提不起精神,這是心思散亂、心思昏沉,人顯得沒有精神。所以修行要掌握到中心,心要清淨,心裡頭不能有一絲毫東西。這個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不容易。幾個人能做到?可以說沒有人能做得到。能做到的,這個人是聖人,他不是凡夫。
我們怎麼辦?所以佛菩薩慈悲,佛教導我們一個方法,念佛,這就好辦多了。我們要叫心裡一個念頭都沒有,不容易。有一個念頭,不要有其他的念頭,用一個念把一切雜念打掉;用一念,這一念就是「阿彌陀佛」佛號,所以這一念叫「正念」。你心裡念阿彌陀佛,這一念是正念。可是要記住,我們今天念「阿彌陀佛」這個佛號是相似的正念,不是真正的正念。為什麼?我們今天是有心念佛,所以這是相似的。什麼時候念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這一句佛號是真正的正念,這個境界不可思議。這兩句話你們可以聽,不要去想。為什麼?不是我們的境界,想不到的;一想就變成妄想,正念也失掉了,連相似的正念都沒有了,所以不要去想它。自己哪一天入這個境界,恍然大悟:「哎呀!原來是這樣的!」
怎麼樣把我們開悟的時間提前?這是個好事情。所有一切眾生將來都要作佛,要作佛當然你一定要開悟,你不開悟你入不了佛的境界。但是要想真正開悟,最好的辦法是把心量拓開。中國古人講得好:「量大福大。」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人一定要有包容虛空法界的度量,你開悟就不遠了。一般凡夫連一個人都容納不下,看到這個人喜歡,看到那個人討厭,這不行!這度量太小。這一次在澳洲我也碰到幾個同修,我教他們,我們跟佛菩薩相處很好,我們跟妖魔鬼怪相處也要很好,跟佛菩薩一樣,你沒有這個度量不行。
佛能夠包容十法界,十法界上面是諸佛,下面是餓鬼、畜生、地獄。怎樣包容?平等的包容,清淨的包容,慈悲的包容,真誠的包容。學佛在哪裡學?就在這些地方學;就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裡頭練功夫,真正將清淨平等心落實了,你才能開得了智慧。為什麼?不真誠、不清淨、不平等、不慈悲,障礙你的悟門。你為什麼會不開悟?障礙太多了。必須把障礙除掉,你自然就開悟了。
會用功的人,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你說「我不會修」,不會修,我教你一個方法,這個方法還不是我教的,諸佛菩薩教的,祖祖相傳的,恭恭敬敬的合掌:「阿彌陀佛!」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一句「阿彌陀佛」,平等了。口裡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心裡面對著這個對象,人事物,他就是阿彌陀佛。這到底是真的、是假的?你的心真,那就是真的;你的心妄,那就是虛妄的。說實在話,境界上沒有真假、沒有邪正,邪正真假在你的心。你的心真,一切法都真;你的心正,一切法都正;你的心邪,一切法都邪;你的心妄,一切法都妄。大乘經上常常教我們「境隨心轉」。法相宗尤其說得好,「唯識」,不承認有境界,不承認這個境界相。為什麼?「相」是所變的、是所生的;能生、能變是「心性」,這個在大乘經上講得太多太多。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0八集) 2000/12/16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