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真堪布仁波切宣講於2016年7月27日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親友書》,這幾天主要講道,修學道之本體——三學,先講總說。
理當恆常勤修學,殊勝戒律及慧定,
二百五十余分戒,真實攝此三學中。
這裡主要講的是三學——戒定慧。龍樹菩薩講“為什麼說戒定慧三學殊勝呢?”一層含義是只有佛教講戒定慧三學,外道不講。因為與外道不共同,所以叫殊勝。另一層含義是,與世間不共同,因為世間不講,所以叫殊勝。
戒定慧有三種,第一種是戒學。佛法分兩種:一種是教法,一種是證法。教法指三藏——經藏、論藏、律藏。學習三藏是為了證得三學,三藏裡主要講三學。我們通過學習三藏,其目的就是要在相續中產生三學。
證法指三學,修行人的相續中所要產生的功德只有戒學、定學、慧學這三種。三藏裡主要是講解或抉擇三學,我們學三藏,就能在自己的相續中產生三學的功德,佛教或佛法的核心就是三學。信仰佛教,修持佛法,最後要獲得的功德主要是三學。
首先講戒學,戒有很多種,一般講三戒:別解脫戒、菩薩戒和密乘戒。別解脫戒主要是佛初轉法輪時在小乘佛法裡講的。“別”是個別之意,誰能嚴格遵守、精進受持這些戒律,誰就能解脫。別解脫戒是能讓個別眾生解脫的戒。
別解脫戒的基礎是出離心。有出離心攝持的戒律才能成為別解脫戒,若是沒有出離心,統統都不能成為別解脫戒。在出離心的基礎上受持的戒律,才能獲得解脫。
現在有很多人,包括在家和出家的修行人,雖然受了很多戒,如:在家人受持的居士五戒,出家人受持的比丘戒、比丘尼戒等,但若是沒有出離心,都不能成為別解脫戒,這是關鍵問題。
若是沒有出離心,盡管在堪布、阿阇黎面前受過很多戒,包括居士受居士五戒、八關齋戒,出家人受比丘、比丘尼戒等等,都不能成為別解脫戒,不能成為解脫的因。有些人以為出家了,修行了,就能解脫。這不一定。如果沒有出離心,雖然身出家了,但心沒有出家,你受持的戒律,也不能成為別解脫戒。
居士五戒是戒除殺、盜、YIN、妄、酒。受持這五條戒對在家修行人來說是圓滿戒。在家人主要受持五戒,也可以不受持圓滿戒。如果只受一條戒就是一戒居士,如果受兩條就是二戒居士,受三條戒就是三戒居士,受五條戒就是圓滿居士。
雖然有五條戒,但在一般情況下,酒是必須要戒的。有些居士剛開始只能受一條或兩條戒,比如不殺生、不偷盜,這兩條戒誰都能做到,這樣就是二戒居士。在不殺生、不偷盜的基礎上受持不妄語戒,就是三戒居士,殺盜YIN妄酒都不做,這是圓滿戒、具足戒,就是圓滿居士。
以前佛在世的時候,出家眾每半個月要做增淨法,但居士不能參與。因此,針對在家居士佛講了八關齋戒。八關齋戒是在家修行人的增淨法——即增善根,淨業障。這是淨除業障,增長善根的一種方法。
出家人專門做一種羯磨,就是淨除業障,增長善根的一種方法。出家眾做羯磨,在家人不能參與,沙彌也不能參與,但也是分段的,有些段落沙彌和沙彌尼可以進來,有些段落沙彌和沙彌尼都不能進來,需要比丘和比丘尼單獨做。當時佛說,比丘和比丘尼才是佛教的教主,沙彌和沙彌尼還小,不能做教主。所以一般沙彌和沙彌尼不能參與做羯磨,也沒有資格做。羯磨必須要比丘或比丘尼做,四個比丘或比丘尼以上才可以做羯磨。出家眾半個月做一次羯磨,在家修行人不能參與,也不能和比丘、比丘尼一起做增淨法。
當時佛針對在家修行人制定了八關齋戒,八關齋戒的受戒時間是一天一夜,即二十四小時裡,在家修行人要過與出家人一樣的生活。受八關齋戒的當天有過午不食、徹底斷除YIN行等要求。
密法分外密和內密,內密不講八關齋戒,外密講八關齋戒。比丘和比丘尼等出家人也可以修八關齋戒。小乘佛法裡講的八關齋戒,出家人是不可以修的,但我們用的儀軌是事部——《聖尊觀音修法儀軌事部精華》,出家人也是可以修的。
藏歷的十五和三十、農歷的初一和十五,是受持八關齋戒的日子,平時也可以受持八關齋戒。我們現在修的這個法是事部精華,屬於密法,密法有內密和外密,外密有事部、行部、瑜伽部。所以出家人方便的時候都可以修。
出家人有沙彌、沙彌尼和比丘、比丘尼等,沙彌和沙彌尼要守持的戒主要有十條根本戒,還有很多其他的戒;比丘和比丘尼要受持很多戒條,比丘要受持二百五十三條,比丘尼要受持三百六十四條,比丘除了基本的戒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戒律。這些都是出家人修的。
這裡主要講的都是不允許做的行為,還有很多不能做的,也有很多要做的,另有很多是佛開許可以做的。剛才我講的那些都是不能做的,這叫戒。還有比如出家眾每個月做兩次增淨法,結夏安居、做三法衣,平時如理如法地穿三法衣等,都是必須要做的,這叫律。還有一種是佛開許的,可以做也可以不做,這些都屬於別解脫戒。
以前我講過很多次居士五戒、八關齋戒,現在我們網站上有視頻和文字,大家可以參考。出家的沙彌戒、沙彌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去年給出家眾講過,現在已經整理成書,大家可以了解,此處不再詳細講解。
菩薩戒也有很多,我們現在受持的主要是甚深派的傳承,是文殊菩薩傳給龍樹菩薩,龍樹菩薩往下一直傳到寂天菩薩,最後由靜命論師傳到藏地。按甚深派的傳承,菩薩戒的根本戒有一條、四條、十八條等,這些都是根據眾生根基和意樂而宣講的,也可以這樣受持。
密乘戒。在以前講的《大幻化網》裡的四條根本戒,包括外密、內密共同的四條根本戒等等,都屬於密乘戒。
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裡有很多戒。有能做的、不能做的和開許的。但現在的人對受戒持戒沒有太大興趣,覺得是一種約束,讓人不自在,其實這是誤解。
有些人的習慣是無始劫以來的串習。比如有些人習慣吸煙,要戒煙很難;有的人喜歡喝酒,不喝酒很難,這都是一種生活習慣。我們沒有這些習慣,因為沒有意樂,所以不可能對抽煙喝酒有興趣。
習慣就是我們經常講的串習,這些串習都是無始劫以來養成的。喝酒、吃肉、抽煙等,最多只是幾十年的串習。而我們的很多煩惱習氣不是父母教的,也不是老師教的,是自然而然就有就會的。這些不好的習慣,剛開始時要改掉肯定有難度。
我們經常講萬事開頭難。我們的思想要規范,行為也要規范。因為你想學佛修行,想改變生活習慣,剛開始肯定有難度,但慢慢就會適應。雖然有很多條條框框——要做的、能做的、不能做的,但所有這些都是正確的。
剛開始的時候要克服習氣,嚴格要求自己,慢慢就會習慣,就會變成一種自然的行為。其實這是讓你的相續清淨的方法。因為我們有很多不正確的思想、行為、習慣,而導致我們的相續不清淨——心裡不清淨。所以現在我們要改變,只要按照佛的要求去做,我們的相續就能變清淨。
我們一直在六道中輪回,遭受了無盡的痛苦。為了擺脫這些痛苦,現在我們要規范自己的行為,改變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與習慣。因為,我們唯有按照佛陀的要求去做,才能給自己帶來真正的快樂。這是令自己快樂的方法。
很多人認為,這些方法和世間的制度、紀律是一樣的,其實不然。我們有很多不正確的思想及不規范的行為,從而導致相續不清淨,內心不快樂。現在必須要調整,把不正確的思想都斷掉,把不規范的行為都改掉,這樣相續才能清淨,內心才能快樂。這樣的方法跟世間的紀律與制度完全不同。
雖然這些都是佛講的,卻不是佛規定,也不是佛安立的,這是一種自然規律。我們所想所行應該在正確的軌道上,但是由於我們顛倒迷茫,脫離了正確的軌道。因此,我們很多的思想行為都是錯誤的,從而導致我們的相續不清淨,內心不快樂。我們不快樂的真正原因就在於此,我們相續不清淨的根源也在於此,若想解決就要從這裡入手。
很多人不明白,一說受戒都恐懼,其實若真正懂得佛法,了解戒條,持戒就不會感到困難。佛陀沒有讓我們立即都能做到,也沒有說再也不能犯戒。
佛陀無比慈悲,在宣講戒律時,最初講怎樣受戒,通過何種方式受戒,以及怎樣才能得到戒體。當我們得到了戒體,受持了戒律,中間再宣講怎樣去護持戒律,護持相續。比如說要經常親近善知識,要具備正知正見,要了解戒條中很多允許和不允許做的地方。最後宣講犯戒之後如何忏悔,怎樣恢復戒體等。
一個明白佛理的智者,犯戒犯錯之後,知道怎樣忏悔,也知道通過何種方式能快速恢復戒體。一個不明佛理,不懂取捨的愚者,犯戒犯錯之後,因為不知道怎樣忏悔與彌補,所以過患非常大。
一個普通的凡夫不破戒、不犯錯是不可能的,但要及時忏悔,恢復戒體。有一種方法叫開戒,但因年代不同,地區不同,眾生不同,開許的也不相同。比如正法時期不開許,但末法時候開許。藏地和印度不一樣,印度夏天長,天氣熱,結夏安居是三個月;藏地夏天短,結夏安居是一個半月。
佛陀經常強調:戒律是活的不是死的。佛陀為什麼這樣說?因為戒律不能遠離智慧,若是離開了智慧,戒學就不能圓滿。持戒也要看實際情況,也要有智慧。智慧是隨機應變。
持戒不難,但是有些人不明白,雖然受持了戒律,但是由於沒有智慧的攝持,戒律就變成了死板、僵硬的“戒條”,這樣就無法隨順年代、隨順地區、隨順眾生,這樣持戒就變成了障礙——自己的障礙,他人的障礙;生活的障礙,工作的障礙。
現在很多人雖然學佛了,受了居士五戒,受了菩薩戒,但是不知道如何做。如果按照戒律的要求去做,就無法生活,無法工作,還會經常犯戒犯錯。其實我們完全可以隨緣,但隨緣不是隨便。有時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為了避免修行的障礙,真正為了眾生,為了能與他人結上善緣,在不自私自利的情況下,也可以做一些不該做的事情。
雖然在表面上看是一些破戒的行為,甚至是一些惡業,但實際上是一種功德和善業。曾經有一個公案,說的是大悲商主殺掉了短矛黑人。大悲商主雖然殺了人,但是卻圓滿了六十劫的資糧。所以說真正具有智慧,明了取捨的道理,持戒不難,否則比較難。
現在有些人受了居士五戒,不能飲酒。然而有些人因為工作需要應酬,就不知道應該怎樣做才如法,如果喝酒就犯戒了。其實不用犯戒,持戒是有方法的。持戒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難,也不像我們這樣,覺得行持起來不方便。
禅宗六祖惠能講:戒是淨。雖然受持了戒律,而且覺得自己是很認真、很精進、很嚴格地守持,但是卻沒有讓自己的相續變得清淨,這樣持戒就不如法。戒是淨,淨是根。但清淨相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逐漸達到清淨,要有一個過程。有些人受戒以後,雖然有時候也起煩惱和雜念,甚至還會犯某些錯誤,但是和以前相比會好很多,相續越來越清淨,這樣也可以說是有了戒學的功德。若是相續一點都沒變清淨,甚至變得更不清淨,更不自在了,就沒有得到戒學的功德。
第二種是定學。定是自在了自己的心,能左右自己的心,好比已經被調伏的牛和野馬。牛剛開始很倔犟,你讓它往東走它偏往西走,讓它往西走它偏往東走;你讓它停下它偏不停,你不讓它停它偏停下……但若是把它馴服了,它就會很聽話。你讓它往東它就往東,讓它往西它就往西;讓它走它就走,讓它停它就停,它會很老實。野馬也是一樣,剛開始特別不聽話,把它馴服了之後,讓它往哪走都行。同樣,降伏了自己的心,心自在了,就可以左右它,這叫定。
去年講禅定及禅修的方法時給大家講過,心可以放飛、停止、安住。放飛是把心放哪都可以,把它放在哪它就在哪;停止是不讓它想事情,它就什麼也不想,沒有任何起心動念;安住是讓它繼續保持這種狀態,想持續多久就持續多久,比如一個小時、一天、一個月、一年。時間長短跟功夫有關系,功夫好的會持續很多年,功夫差的只持續幾分鐘。
能夠放飛、停止、安住就是禅定。有相禅定就是把心放在設定的所依上,像放在阿彌陀佛像上或轉經輪上,可以讓它持續一個小時或更長時間。有些修禅定的人什麼也不想,讓他把心放在阿彌陀佛像上觀想,他卻做不到;有些人心裡可以憶念、觀想阿彌陀佛,但是讓他保持那種無想的狀態,不起任何念頭卻做不到,這樣還是不自在。有的進入了無想的狀態,沒有任何念頭,我們稱之為無想禅。
可以讓心從無想禅中出來,可以讓心去想阿彌陀佛像、觀音菩薩像,否則,禅定功夫還是不到位,不圓滿。禅定有有想禅定和無想禅定,有世間禅定和出世間禅定,有有相禅定和無相禅定。
“慧”,指智慧。就是能辨別一切法,如善惡、好壞、是非、真假……凡夫沒有辨別能力,不知道什麼叫善,也不知道什麼叫惡。有些人可能不太承認或不接受這種說法,“我怎麼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呢?”其實,我們認為的善惡不一定是真正的善惡,善惡在佛法裡是有標准的,有大乘小乘、顯宗密宗共同的善惡,也有不共同的善惡,若是不明白這些,很難辨別善惡。
很多時候我們把假當成了真,把真當成了假。其實真就是真,假就是假,我們要有辨別真假的能力。佛法裡講世俗谛和勝義谛,世俗谛是假的,勝義谛是真的。
“辨別是非”。雖然都在說是說非,但是卻沒有辦法辨別是非。一個人是好是壞,有無境界,一般凡夫很難辨別。
我們講過,眾生分四種類型,內外都熟、內外都不熟、外熟內不熟、內熟外不熟。比如說內熟外也熟,外不熟內也不熟,這些容易辨別。有些是內熟——內心是清淨的,但外表上不清淨;有些是外熟——外表上很清淨,很如法,具足威儀,但內心不清淨。這兩種人很難辨別。要有一定的智慧,至少有他心通,才能辨別他人的是非,才能知道他人的境界,有辨別能力叫智慧。
智慧有聞慧、思慧、修慧。我們通過聽聞,閱讀,明白了這些道理,由此所產生的智慧叫聞慧;再進一步通過思維、觀察產生的智慧叫思慧;在生活工作中去落實、去體會,這樣所產生的智慧是修慧。
對於戒定慧三學,今天只講了一些大概的內容,通過這段開示,大家也能知道一些戒定慧三學的功德。若想更詳細、更深入的了解,可以參考其他資料。
剛才是戒定慧三學的綜合宣講,是總說,下面是分別講解戒定慧三學。
自在憶念所屬身,如來所示一捷徑,
彼當策勵勤守護,喪失正念諸法亡。
這是隨順正念。“自在”指樂行王,作者這樣稱呼他。
隨順正念很重要。這是佛陀為諸位解脫者所指明的唯一必經之路。佛陀說:“諸比丘,能清淨一切眾生,能超離不悅痛苦,能辨別如理之法,能現前涅槃之唯一途徑,即此身念住矣。”
首先要守護正念,若相續中沒有正念,其他佛法都會毀於一旦,都會在相續中蕩然無存,所以隨順正念很重要。
什麼叫做隨順正念?隨時觀察自己的身體,身體的內、外、中,有沒有值得貪愛的地方?身體內的心髒、胃等五髒六俯,沒有值得貪愛的地方;身體外的頭發、指甲、耳朵、鼻子、皮膚等,沒有值得貪愛的地方;身體中的肉、血、骨胳,也沒有一個值得貪愛的地方……時時憶念,就能斷除對身體的貪愛,慢慢的就能逐漸斷除對世間的貪愛。
我們知道身體是由三十六種不淨物組成,是有漏的,是四大的假合等。由此,我們就要守護、持續這種正念,這樣邪見邪念就會毀壞、消失,這是略說。
廣說,第一,壽命無常:
壽命多害即無常,猶如水泡為風吹,
呼氣吸氣沉睡間,能得覺醒極稀奇!
龍樹菩薩跟樂行王講,晚上我們安穩地睡眠,早上能安然無恙地醒來,是非常稀奇的一件事。這裡主要講壽命無常。
第一,必定死亡。大家都明白,有生就有死,終有一天,我們一定會離開這個世界。第二,死期不定。對於這一點大家都沒有明白,沒有真正懂得。佛在《地藏經》裡講:“無常大鬼,不期而到。”何時離開這個世界,何時死去,任何人都無法把握。下面龍樹菩薩通過比喻講這個道理。
生命如狂風中的一盞酥油燈。冬天藏地的風特別大,一盞酥油燈遇到肆虐的狂風,瞬間就會熄滅,以此比喻說明生命無常的真相。還有另一個比喻,小孩子都愛玩水泡,想把水泡留下,但是一碰水泡就破滅了,沒有任何辦法可以保存水泡。雖然水泡像珍珠一樣美麗,但是想用它做裝飾品是不可能的。以此來比喻說明壽命無常的道理。
佛在《因緣品》中說:“明日死誰知,今日當精進。”也許明天就會離開這個世界,所以今天就要精進,現在就要精進。有些人很健康,但是突然患病而亡。在現在這個多事之秋,內外的害緣多之又多。龍樹菩薩講:危害生命的因緣特別多,生命就像被風吹動的水泡一樣,絕不會恆久停留,甚至是轉瞬即逝。
《寶鬘論》裡講:“死緣何其多,生緣何其少,彼等亦死緣。”我們生存的方式很少,死亡的方式很多。甚至我們生活的方式也會變成死亡的方式,有時候,有些人會因為吃了有毒性的東西而導致死亡……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我們為了健康,為了生存,吃各種食品,但是現在的食品都不衛生,很多人因此而得了絕症。佛在《遺教經》裡講:“生命在呼吸之間。”氣呼出去,吸不進來瞬間就死掉了,我們的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如此的無常。
所以龍樹菩薩說,晚上睡下去了,早上能安然無恙地醒來,能起床,能走路,還能吃飯,這都是奇跡,在我們身上每天都在發生這樣的奇跡。
誰想過這些事情?我們能成為真正的修行人嗎?我們最終能解脫嗎?我們有過這樣的感受嗎?我們有過這樣的想法嗎?沒有!我們覺得這些都很正常,沒有什麼。世人經常講,在這裡出現奇跡了,在那裡出現奇跡了,其實這些都不是奇跡,都是一些幻想。但是我們晚上沉睡了六七個小時,呼吸了幾千次,卻沒有失去生命,還能活到早上,這是奇跡!
龍樹菩薩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奇跡,但是我們不覺得這是奇跡,可能我們比龍樹菩薩更有智慧。佛覺得這是奇跡,但是我們不覺得這是奇跡,可能我們比佛還厲害,那我們不應該學佛,而是應該佛學我們。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湧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