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慧淨法師: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六)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各位同修,各位蓮友:南無阿彌陀佛(三稱)

  關於極樂世界的依報,有指方立相的“西方說”與恢廓廣大的“十方說”;正報有成佛十劫的“十劫說”,與久遠實成的“久遠說”。這兩種說法,於淨土宗來講,是以“西方說”及“十劫說”作為綱格,這在上次已略有談到。

  接下來,引用昙鸾大師《贊阿彌陀佛偈》的第一和第二首來作說明。

  一、昙鸾大師《贊阿彌陀佛偈》

  《贊阿彌陀佛偈》也叫作《無量壽經偈》或者是《大經偈》,是昙鸾大師依據《佛說無量壽經》的經文與內涵所撰寫的贊偈;有的是四句一首,有的是二十句乃至二十六句一首,總共五十首。

  淨土法門的贊歌、贊偈,非常的豐富優美,讀起來令人非常激賞。

  譬如《無量壽經》就有兩種贊偈:第一種,上卷的“贊佛偈”,是法藏菩薩因地發願的時候對佛的贊歎,四字一句,四句一行,共二十行;第二種是下卷的“往觐偈”,是釋迦牟尼佛所說,五字一句,也是四句一行,共三十首。

  龍樹菩薩在《易行品》中對阿彌陀佛的贊歎共有三十二首,都是五字一句,四句一首。此外,龍樹菩薩又特別撰寫十二首七言的詩偈贊歎阿彌陀佛,亦即《十二禮》。

  天親菩薩的《往生論》,前面就是“願生偈”。願生偈非常的有名,也非常的優美。

  再者,昙鸾大師撰寫的《贊阿彌陀佛偈》是效法龍樹菩薩的《易行品》《十二禮》,以及天親菩薩《往生論》中的“願生偈”,再依據《大經》的經文,寫成七言的贊偈;文字非常雅麗流暢,內容兼備真、善、美。

  這五十首《贊阿彌陀佛偈》並非吟風頌月之類的詩句,而是完全依佛所說之經文,尤其是有關阿彌陀佛以及極樂淨土的內容,字字句句都是真實的語言與內涵,可說是從真如所顯現的,具備”真“的實質;善,有分有漏善和無漏善,無漏善之中,阿彌陀佛本身以及阿彌陀佛的淨土是善中之善;法界之中,彌陀淨土之依正二報最為殊勝莊嚴,優美無有過者:《贊阿彌陀佛偈》是依據經典所撰寫,所以具備真、善、美。

  昙鸾大師的《贊阿彌陀佛偈》可以說是淨土門中最高級、上乘的作品之一,令人一讀便感歡喜踴躍。第一首就是對阿彌陀佛的名號以及阿彌陀佛淨土的方位作贊歎,使我們能夠具體地歸命於彌陀,願生其淨土。

  現在西方去此界,十萬億剎安樂土,佛世尊號阿彌陀, 我願往生歸命禮。

  第一首是就彌陀淨土的方位以及淨土主人的名號來作定位,所謂“指方立相”。

  “現在西方去此界,十萬億剎安樂土”,這是指方。淨土法門所歸宿的彌陀淨土——極樂世界在哪裡?在西方十萬億剎土的地方。

  “佛世尊號阿彌陀”,這是立相。彌陀淨土的主人名號叫阿彌陀佛。

  這就是指出方位,建立阿彌陀佛的形象。所以淨土法門是指方立相的法門,與聖道門談理性、法性是不一樣的。當然,學佛的目的就是為了成佛,佛超越時間、空間和形象,佛是真理,是絕對性的存在。淨土法門是從有相的時間、空間、形象,進入無相的法性,這才是末法眾生的根機所堪修的。

  “我願往生歸命禮”,我願往生十萬億剎的安樂土,願歸命於大慈大悲、平等救度的南無阿彌陀佛。昙鸾大師在第一首贊偈就將淨土法門的根本顯示出來。

  第二首:

  成佛已來歷十劫,壽命方將無有量,法身光輪遍法界, 照世盲冥故頂禮。

  這首偈將阿彌陀佛的體、相、用都顯示出來了。

  “成佛已來歷十劫”,這也是一種定位。對我們來講,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是“久遠實成”比較契機,還是“成佛已來十劫”比較契機呢?祖師就幫我們定位說“十劫”。成佛十劫對我們來講比較相應,比較契機,比較容易信受。因為有一個具體的概念;同時也顯示成佛以來才十劫而已,可見未來廣度眾生的時間是無量無盡,使得盡未來的眾生,不管哪個時代,哪個時節,都有受彌陀救度的機會。

  當然,就阿彌陀佛來講,他的壽命是永恆且超越時間的,因此無所謂有量或無量。時間和空間是對我們凡夫眾生來講的:由於凡夫眾生能夠感受到時間,譬如晝、夜,日、月,春夏秋冬等,因為有時間感,所以有時間的限制;也由於我們凡夫眾生受限於這個狹小的身體,沒有神通,所以就感覺有空間的距離。如果我們能夠超凡入聖,就能夠超越時空,沒有時間與空間的妄想。

  就理上的境界來說,時間和空間其實是虛幻的,但這是修行證果的聖者所感得的境界。也由於這是理上的境界是聖者的境界,對我們凡夫來講就不契機,所以昙鸾大師這裡就說“成佛已來歷十劫”。《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也都揭示極樂世界在西方,彌陀成佛以來是十劫。

  “壽命方將無有量”,這是就佛的壽命來講,贊歎佛的壽命無量。

  “法身光輪遍法界”,這是贊歎阿彌陀佛的光明。阿彌陀佛的法身有所謂法性法身及方便法身。所謂法性法身是超越時間,超越空間,超越形象;它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也無所謂過去、未來。可是為了救度眾生,必須垂名現形,垂名現形就是方便法身。法性法身和方便法身,兩者其實是一體的。

  法身的光明普遍於法界,盡虛空、遍法界,無時不在,無所不在。這個光明的功能力用在哪裡呢?照世盲冥——照亮世間黑暗愚癡的眾生。“盲冥”是一種譬喻,是指我們六道的凡夫,尤其指愚惡的人道眾生。“盲”譬喻我們沒有眼睛,不能看到真實的外境;即使有眼睛,可是在這虛假的三界六道環境當中,也如同處在黑暗的世界。“冥”譬喻在黑暗當中,沒有光明,也看不到真正真實的景物。

  照世盲冥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有因緣接觸佛法,未信佛的,以這個光明讓他消業障、增福慧,而來接受佛法,進入佛門;已經進入佛門但還沒有學淨土的,就引導他接近淨土的法緣——還沒有起信的,讓他起信;還沒有念佛的,讓他能夠專稱佛名,同時現生保護他,臨終的時候來接引他到極樂世界:這個就是法身光明的功能。

  “壽命方將無有量”是贊壽德,贊歎彌陀壽命的功德;“法身光輪遍法界”是贊光德,贊歎彌陀光明的功德。前面是指壽命,所謂豎窮三際,永恆存在;後面是指光明,顯示橫遍十方,普渡眾生。照世盲冥就是壽命、光明的功能力用——願生、歸命之人,都蒙受佛光的攝護。所以這兩首偈意義內涵都很簡要明了,文字也很簡潔優美;而最重要的,是對淨土宗的根本義可說一錘定音。

  二、善導大師《法事贊》

  此外,善導大師的贊偈也非常多,如《法事贊》上下卷,尤其下卷所有的贊偈,都是依據《阿彌陀經》經文的內涵而作。

  有關阿彌陀佛的光明、壽命,《阿彌陀經》就說:“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又說:“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這兩段經文在昙鸾大師第二首偈約略有簡要的贊歎,而善導大師在《法事贊》是以三首偈來贊歎。

  第一首:

  果得涅槃常住世,壽命延長難可量,千劫萬劫恆沙劫, 兆載永劫亦無央。

  這一首是贊歎阿彌陀佛的壽命之德,說阿彌陀佛已經修行證果,獲得了常住、不生不滅的涅槃,所以壽命非常的綿長,千劫、萬劫、恆沙劫,乃至阿僧祇的兆載永劫,都沒辦法衡量彌陀的壽命。其實若就壽命來講,當然就有所謂有量、無量的問題;可是如果超越壽命的話,就無所謂千劫、萬劫、恆沙劫,或者兆載永劫、阿僧祇劫了,因為是永恆的存在。

  第二首:

  一坐無移亦不動,徹窮後際放身光,靈儀相好真金色, 巍巍獨坐度眾生。

  這一首是贊歎阿彌陀佛的光明之德。阿彌陀佛的光明照十方國無所障礙。阿彌陀佛無來無去,在極樂世界一坐,無移不動,可是從此後盡未來際,永恆地放著法身的光明,廣度十方的眾生。

  第三首:

  十方凡聖專心向,分身遣化往相迎,一念乘空入佛會, 身色壽命盡皆平。

  這一首是贊歎阿彌陀佛光壽攝化之益,令我們感覺非常的贊歎、歡喜!

  “十方凡聖專心向”,十方世界的眾生,不論凡夫、聖人,不論善人、惡人,只要專稱彌陀佛名,願生極樂世界,那阿彌陀佛就會怎樣呢?“分身遣化往相迎”,阿彌陀佛就會分身來照顧他、等待他、迎接他。雖說是分身,但其實就像太陽一出來,光明自然遍滿整個地球,一念之間十方來去;亦如月亮,月亮一出來,月影同時映現在千江萬水之中。

  “一念乘空入佛會”,當我們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一念之間,我們就到極樂世界了;可以說無所來去,當下就轉娑婆成為淨土。

  “身色壽命盡皆平”,一往生極樂世界,身相也好,壽命也好,都跟阿彌陀佛平等,沒有兩樣。

  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之後,身、色、壽命跟阿彌陀佛平等,這個說法是有根據的。

  《無量壽經》講到聖眾功德的經文就說:

  其諸聲聞、菩薩、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達,鹹同一 類,形無異狀;但因順余方,故有天人之名。

  意思是說,他方世界有天人,有聲聞,有菩薩;他們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後,雖然還是用這樣的名稱,但這些名稱只是隨順他本來地方的概念稱呼;實質來講,是內外平等的——內心的智慧平等高明,神通也是一樣的洞達;外相也是鹹同一類,形無異狀,沒有兩樣。

  所以,到了極樂世界,內證、外相都平等。和誰平等?和阿彌陀佛平等。因此下文就說:

  顏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 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自然、虛無、無極”都是佛性、法性、涅槃、真如實相、第一義空的另一種名稱。到了那裡,就證悟真如,進入涅槃,與阿彌陀佛內證、外相都一樣。

  《莊嚴經》也說:

  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慈悲,利益諸群品。

  外相和阿彌陀佛一樣,是金色之身;化身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報身就是無量相,無量好,無量光明;也與阿彌陀佛一樣,具備大慈悲、大智慧、大平等、大願力,來廣度諸眾生。

  當然,進入極樂世界的清淨海會,身色、壽命與佛皆平等,這都是因為阿彌陀佛的大平等心所使然,一切都來自於阿彌陀佛的願力。

  三、善導大師《往生禮贊》

  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贊》說:

  彌陀身心遍法界,影現眾生心想中。

  阿彌陀佛的身也好,心也好,是遍滿整個虛空法界,同時進入到我們眾生的心想之中。

  我們眾生的心是清淨的,還是污穢的?是污穢的,充滿貪瞋癡,妄想煩惱。可是只要我們起心動念念到阿彌陀佛,立刻和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就和阿彌陀佛互相震蕩,因為阿彌陀佛來到了我們的心中。當然,我們如果當下起貪瞋癡,妄想雜念,有種種的胡思亂想,當然就不能和阿彌陀佛的頻率相震蕩。所以就要回心轉意,信受彌陀的救度,此後專稱彌陀的佛名。

  阿彌陀佛身心遍法界。在二、三十年前,沒有計算機網路,但是有電力、電燈,電也遍滿著地球,所以我們可以用電波來體會阿彌陀佛遍滿法界的光明。現在有了計算機,所以網絡很可以形容阿彌陀佛的光明。網絡無遠弗屆,遍滿整個地球,甚至到達其他的星球。阿彌陀佛的心,阿彌陀佛的智慧光明,阿彌陀佛的身心,何止無遠弗屆,是盡虛空遍法界的。

  我們要進入他的頻道,沒有限定對象,沒有講任何條件,也不用輸入什麼密碼;他的賬號就是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我們只要正確地輸入“南無阿彌陀佛”,當下就可以免費進入阿彌陀佛的無線網絡世界,就能夠悠游於阿彌陀佛網絡世界的種種功德。就好像射箭,如果是遠方的標靶,必須是射箭的高手,不然要一箭中靶是不容易的;可是如果是以箭射地面的話,即使不是射箭的高手,乃至盲人,也可以射中目標,因為箭沒有不落地的。

  同樣的,我們十方眾生,不管聖凡、善惡,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當下就射中了箭靶,進入彌陀的網絡世界;當下就和阿彌陀佛的身心成為一體,將我們有限的命光契入了彌陀無量的光壽;所以念佛人與佛光壽、機法一體。這也就是經典所講的“影現眾生心想中”。若能進一步自信教人信,則人人都是阿彌陀佛的分身。

  所以,不是我們高明有能力,是阿彌陀佛自然來到我們的心中。好像月亮一出現,月影就自然來到水中,不管是大海的水,或者是河水、溪水,乃至杯中之水,都自然地映現。

  (講義)

  當知本誓,重願不虛,此二句貫通上下,雙明彼佛成 佛之功用,及眾生往生之理由。

  “此二句貫通上下”,上一句是“彼佛今現,在世成佛”,下一句就是“眾生稱念,必得往生”。也就是說“彼佛今現,在世成佛”,他成佛有什麼功用呢?“本誓重願不虛”就是他的功用。那“本誓重願不虛”有什麼結果呢?就是能夠使“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講義)

  由彼佛成佛,故本願不虛;由本願不虛,故稱念必生。

  這幾句是用邏輯性來說明:因為阿彌陀佛已經成佛,因此阿彌陀佛因地所發的願就實現了。阿彌陀佛因地所發的願再怎麼樣深重,若他遲遲不能成佛,那麼他深重的願也不能實現,也是虛假的;因為成佛,所以“本願不虛”;因為“本願不虛”,所以使十方眾生,不論聖凡善惡,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就必生彌陀淨土,故稱名必生。

  (講義)

  要言之:由彼佛成佛,故眾生必生。

  因為阿彌陀佛成佛了,所以眾生就必定往生。用譬喻的話,就是剛剛所講的,只要太陽一出來,大地就光明普照;只要月亮一出來,萬水就映現月影,這是必然的、自然性的。有關必然、自然,後面會講到。

  (講義)

  此事此理,勸當知也。

  “彌陀成佛,故願力不虛”的道理,與“眾生稱念,必定往生”的事相,已經是真實的呈現,永遠的存在。它非常的重要,關系到諸佛出世的本懷以及眾生輪回的解脫,乃至眾生究竟成佛,都在這事與理當中,因此勸導我們應該知道。

  接下來:

  (講義)

  當知者,勸應知、應信、應行之意。

  “當知”,“知”就是知道、了解。這裡不只是勸我們要了解,進一步要信受,更進一步要身心投入地去實踐,把這當成我們的生命。

  明朝理學家王陽明先生有一句話說:“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聖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王陽明的學說就是知和行,知行一體,知行合一,即知即行;也就是說,知道是行的開始,行是知道的成就。所以,聖賢的功夫,知和行是一個,不可以看作兩個,在知的當下就應該實踐。

  大概十七八年前,有位同修好意邀我去參觀某個直銷的見證發表會。發表會的目的,一方面是推銷其產品;一方面慫恿來參加的人加入他們的團體,成為他們的會員,聲稱加入會員,必能在短期之內輕松、容易地除貧致富。他們演講完之後,台上的人也好,台下的人也好,都大聲呼喊:“立即行動!立即行動!立即行動!”在這種群眾性的踴躍鼓動的氛圍之下,不少人被感染而紛紛加入,成為其直銷系統的會員。這豈不是即知即行?那時候對他們這種立即行動的運作方式就很贊歎,感覺很震撼。如果大家學佛有這種立即行動、不再猶豫的踴躍的心,則十個十個往生成佛,百個百個往生成佛。有些人往往會“我回家再想想看,考慮考慮……”。其實真正能夠立即行動的就是淨土法門,要當知、當信、當行,這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即知即行。

  《論語•雍也第六》也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也。”意思就是說,知道、了解,總不如進一步又去喜好;進一步喜好,還不如全身心投入,陶醉、悠游在其中。一件事情,一個興趣,如果能夠喜好,甚至身心投入,陶醉在其中,樂在其中,到了忘我地步的話,那就很容易成就。

  可是,這也有困難和容易的差別。譬如觀想的法門,善導大師說,以觀想的法門要能成就的話,必須全身心都投入,而且如醉如癡,忘掉自己。這容易不容易?不容易。可是,念佛我們就比較容易做到。

  法然上人也有相同的說法,他說:“聞而不信如不聞,信而不稱如不信,唯應常稱彌陀名。”這一句,法然上人主要是向信眾說明《觀無量壽經》“流通文”的重要性。

  《觀無量壽經》“流通文”言:“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法然上人說:聽聞到《觀無量壽經》這一段這麼重要的流通文,如果你不相信,等同你沒有聽聞到;你即使相信了,但是不稱名,則等同沒有相信一樣;那應該怎樣樣呢?──“唯應常稱彌陀名”。

  這段話是法然上人在“自信教人信”的開示中常對信眾引用的法語。我們現在聽到了“唯應常稱彌陀名”,知道了就要進一步信受;接下來要進一步身心、性命投進去──常稱彌陀名,以彌陀光壽無量的名號作為我們的生命、生活。印光大師也說:“以念佛為自己本命元辰。”所以我也常常勉勵大家:“一天的生活要從念佛開始,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把念佛當成我們的生命。”

  (講義)

  有三當知:一彼佛成佛,二本願不虛,三稱念必生。當知彼佛成佛,當知彼佛本願不虛,當知眾生稱念必生。

  (講義)

  此三而一,一而三。

  這三個“當知”其實是一個,展開來說就是三個。

  “一”是什麼呢?就是“稱念必生”。法藏菩薩已經成佛了,所以他所發的四十八大願,願願都成就了;願不是空願,每一願、每一願都有它的內涵,都有它的功能力用,尤其是第十八願所講的“十方眾生,稱我名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因此,十方眾生只要稱彌陀佛名,就必生彌陀淨土。

  (講義)

  為已成不變之事實,具法爾自然之功用,勸應信知也。

  阿彌陀佛既然已經成佛,眾生也應該成佛,因為阿彌陀佛是為了能夠使我們十方眾生──不管聖凡、善惡,都能成佛而成佛的。可是阿彌陀佛已經成佛十劫了,我們為什麼還沒有成佛,還在這裡沉淪呢?問題在哪裡?在不知、不信、不行。

  所以,善導大師要我們“當知”,這兩個字實是意義深遠!這裡的“知”,包含信與行、即知即行在裡面。

  “已成不變之事實”,好像米煮成了飯,木燒成了炭。飯要再恢復成為米,炭要再復原成為原木,可能嗎?不可能,因為已成為事實,所以必具備法爾自然的功用。法爾自然就自自然然,不假造作,不假功用,不假勉強,所以有自然的功能——自然讓念佛的眾生往生,自然讓往生的眾生快速成佛。也就是說,阿彌陀佛十劫之前成佛的時候,這個地球的所有人類都應該離開輪回,離苦得樂,往生極樂;乃至現在的七十億人口,乃至十方世界的眾生,甚至蜎飛蠕動之類,都應該往生成佛。但現在我們還在這裡,可見這個法門的傳播還有眾生的當信、當知、當行的重要性。於此,有心之人應該會感慨萬千!不只萬千,而是感慨無量!

  (講義)

  本者因義

  “本”就是因地的因之意。

  (講義)

  久遠之昔、因位之時所誓,謂之本誓;

  也就是阿彌陀佛在因地法藏菩薩的時代,在世自在王佛前所發的誓,叫作本誓。

  (講義)

  重願者,深重之本願。

  “重願”是深重的本願的意思。

  這個“重”字有兩種讀音:一種是重(chóng),一種是重(zhòng)。如果讀chóng的話,就是重復、再度;如果讀zhòng的話,又有兩種意思:一個是深重,一個是重要。

  在這裡應該讀chóng,還是讀zhòng呢?有人讀chóng,把“本誓”與“重願”分開解釋:“本誓”是指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因為第十八願有發誓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重(chóng)願”,是指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大願之後,又再特別地發下了“三誓偈”──“我發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正覺。”“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正覺。”“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可說是將四十八大願的精要提出來,再一次建立他的願。這一種解釋也很好,但比較不契合這裡的意思。

  怎麼說呢?善導大師的這四十八個字,前面六句是解釋第十八願,後面六句是解釋第十八願的成就。第十八願說:“十方眾生,稱我名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是一種誓願——眾生不往生,我就不成佛,我的成佛必須建立在眾生的往生之上。這個就是誓,而且這一種誓非常的深重。

  如果阿彌陀佛的願只是以三大阿僧祇劫積功累德就成佛的話,這樣就只有願,沒有誓,當然談不上深重不深重。可是阿彌陀佛的願中有誓,我們眾生的往生他必須負責;如果有一個眾生不能往生,那他還不能成佛,還必須要再等,還必須要再修,所以叫“本誓重(zhòng)願”。善導大師在這裡所講的本誓就是重願,重願就是本誓。所以在這裡等於是說“當知本願所誓之深重”。

  (講義)

  第十八願者,佛隨自意所發。

  “佛隨自意”,“隨自、隨他”,這句話是出自於《涅盤經》。《涅盤經》就說:“三乘法名隨他意語,一乘法名隨自意語。”也就是說,佛的本意、本懷,有隨自己之意所發,主動所講的(隨自意);有隨著對方發問或對方暫時的根機所展現的(隨他意)。其中,“隨自”才是佛本身的本懷,也就是不因為對方的種種根機,或者對方發問什麼,就契應、回答他什麼,而是出自於佛針對十方眾生,所流露出要救度他、能夠救度他的法,這叫作“隨自意”。

  這裡所講的“佛”當然是指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因地時發下四十八大願,是他自己主動所發的,還是針對某一種根機的眾生所發的?就四十八願中的攝生三願(第十八、十九、二十願)來講,第十八願是隨自意,是出自於阿彌陀佛的大平等心,針對十方眾生,平等救度:這就是阿彌陀佛的“隨自意”,而不是因為某一特定的對象和根機而發。至於第十九、二十願,則是隨他意。

  如果是就對方根機的話,那就有上、中、下,甚至無量的根機,就有無量的方便法門。但如果是出自佛的本意、本懷的話,那就只有一個法;而且這一個法能夠普救任何眾生,不管他是三輩也好,九品也好,八十一品,乃至無量輩品、無量根機也好,都能夠平等地救度他:這就是“隨自意”。第十八願就是阿彌陀佛隨自意所發的。

  (講義)

  四十八願中,無過此願之深重,故本誓即重願,以顯此願之重要。

  所以本誓就是重願,彰顯第十八願的深重及重要性。

  法然上人在《選擇本願念佛集》“付囑念佛章”說:“隨他之前,雖暫開定散門;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一開以後永不閉者,唯是念佛一門。”《觀經》中,釋迦牟尼佛隨著韋提希夫人的提問,暫時開顯定善和散善的法門,定散二善是屬於第十九願;可是到了“流通分”的地方,就不再提定散和散善,所以說“還閉定散門”。那開了什麼呢?開了第十八願的念佛門,只講念佛,只流通念佛,再也不提十三觀的定善和三福的九品,只提“好持是語,持無量壽佛名”,所以說“一開以後永不閉者,唯是念佛一門”。就只有第十八願的念佛法門流通於後代、萬萬世世永恆的未來,所以善導大師說“流通於遐代”。可以看出第十八願彌陀的本願,是釋迦牟尼佛所付囑的,是釋迦牟尼佛的隨自意。因此顯現這一願的重要性,所以說“當知本誓重願不虛”。

  (講義)

  不虛──彌陀今現在世成佛故,信知因位所發深重誓願,毫不虛妄;不論何人,只要稱名念佛,必定往生。

  這個容易理解。

  (講義)

  不虛者真實,真實者自然;

  不虛假就是真實,不是假的那就是真的。既然是真的,就自然有那個功能;如果是假的話,就沒有自然的功能。鈔票,如果是假的能用嗎?不能;如果是真的鈔票,一毛錢也能夠用。世間有自然的嗎?有真實的嗎?世間都沒有真實。只有阿彌陀佛才是真實,只有阿彌陀佛才是自然。

  (講義)

  願力自然,攝念佛人,生於淨土。

  所謂不虛,就是真實,就是自然。在《書信集》中,就有提到三種自然──業力自然、願力自然、無為自然。

  所謂自然,也叫法爾、法爾自然,就是不假借人為的造作,毫不勉強,自自然然有那種功能。所以,“自然”也叫作“法爾”,也叫作“任運”。就好像黑夜過了就是白天;冬天去了,春天就來;花開了,就會花謝;人生了,就會死。

  三種自然當中,有一種是業力自然。譬如人有生老病死,乃至於地球、宇宙當中的自然,其實都是我們凡夫眾生業力所感召的。如果圓滿五戒十善,就自然上升天堂,不必特別祈求,也不用再作其他的輔助、造作,這就是業力自然中的善業力自然。如果犯了五戒、造作十惡的話,就會直墮三惡道,不可能違抗,因為它是自然,這是指凡夫的業力自然。

  再就是願力自然,也叫作他力自然。這個願不是我們的願——我們只有業,這個願是指阿彌陀佛的佛願,佛的本願,所以叫作願力自然。就像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玄義分》一開始所講的:

  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所以,“阿彌陀佛大願業力”這一種願的力量是自然性的,我們只要和阿彌陀佛的願力相應,就必然離開六道,必然往生極樂,必然快速成佛。

  《無量壽經》說: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自致不退轉”的“自”就是自然的意思。

  “聞名欲往生”,由於彌陀本願之力,我們聽聞到了彌陀救度我們的六字洪名,而稱名願往生,就自自然然地會往生,而且現在也自自然然地住於不退轉之位:這叫作“聞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國”,每一個人只要信佛念佛,就必然、必得往生,是自自然然的,無有障礙,所謂“諸邪業系,無能礙者”。同時,在今生今世就是凡夫菩薩格,就住於不退轉,所以說“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無量壽經》也有提到:

  必得超絕去,往生安樂國;橫截五惡道,惡道自然閉;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

  “自然之所牽”,名號的功能,自自然然能夠使我們橫截五惡道,必得超絕而往生於安樂國,而且升道無窮極。

  天親菩薩的《往生論》也說:

  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只要和阿彌陀佛本願力相應,就沒有空過、白費的,都會往生彌陀淨土而快速地成佛。

  “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觀”就是聞信,“遇”可以說是稱名念佛、稱念的意思。因為稱念就和彌陀的本願力感應道交,和他的本願力感應道交就能夠往生成佛,所以說“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昙鸾大師進一步發揮阿彌陀佛的本願力,於《往生論注》中說:

  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若非佛力,四十八願便是徒設。今所取三願,用證意義。

  也就是說,凡是能夠往生到彌陀淨土,以及往生到彌陀淨土的菩薩、聲聞、人天所起的種種上供諸佛、下化眾生等功德,都是靠著阿彌陀佛的本願力;若不是這樣,四十八願便沒有意義了。所引用的三個願就是第十八願、第十一願和第二十二願。意思就是說,由於有第十八願,使得眾生能夠稱念而往生;由於有第十一願,能夠使往生的十方眾生都能夠當下不退轉,當下進入涅槃;由於有第二十二願,所以能使到極樂世界成佛的眾生,都能夠到十方世界顯現普賢之德。

  這個“普賢”有三種含義:人普賢、理普賢和事普賢。人普賢就是指普賢菩薩這一位菩薩,《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的主人就是普賢菩薩。理普賢就是指一切眾生的佛性。事普賢,就是指成佛之後,倒駕慈航,顯現菩薩到十方世界上供諸佛、下化眾生。第二十二願所講的“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這個“普賢之德”是指事普賢,而不是指理普賢或普賢菩薩。

  所以,有了阿彌陀佛的願力,就使我們念佛能夠自然往生,就自然能夠成佛,就自然能夠廣度眾生。昙鸾大師強調阿彌陀佛的願力,強調他力,要我們“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知道彌陀的願力可以依靠,我們就應該當信、當知、當行,不要自我設限。

  剛剛一開始時,引用善導大師所說:“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所謂的“弘願”是和要門比較的。要門就是定善和散善。定善就是息慮凝心的十三定觀,散善就是廢惡修善的三福九品。法然上人就說:“如予者,不堪前之要門,故唯全憑弘願也。”像我法然這樣的——愚癡的法然,罪惡的法然,所謂的定善和散善我一點都學不來、做不到,一點都不相應;只有全憑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稱名念佛的救度。論所有的眾生——不管是定善的眾生、散善的眾生、無定無散的罪惡眾生,之所以能夠往生,就像善導大師所講的,“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

  若是要門的行人,必須要有定善或者散善的回向。若沒有定善或散善,他憑什麼回向?如果沒有東西可以回向,豈不是不能往生了嗎?

  可是,如果就弘願門來講,不管有定善、無定善,有散善、無散善,乃至罪惡凡夫,都可以往生。他所憑靠的是什麼?是第十八願的稱名念佛。所以善導大師就說:“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意思就是說:有定善也好,無定善也好,都要專稱彌陀佛名,這才是一向;否則非一向。

  而我們淨土宗的宗旨就是: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淨土法門是大乘法門,到了那裡自自然然就會廣發菩提心,“廣度十方眾生”。而聖道門一定要發菩提心、修菩薩行;但我們凡夫發不起真正的菩提心,往往只是口頭禅,空願而已。

  (講義)

  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必得”者,決定之相也。

  所謂“必得”就是決定,是百分之百的必然率,不是或然率。

  我早年學淨土法門,所學的都是聖道的淨土,那個時候對“念佛就能夠往生嗎”其實沒有百分之百的肯定或相信。

  直到學習到善導大師的教理,看到善導大師這四十八個字的解釋,就非常的感動,非常的感恩。因為善導大師這四十八個字可以說是斬釘截鐵、百分之百的肯定,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毫無模糊,沒有仿真、兩可,而是斬釘截鐵地說:只要念佛就必定往生。像這樣的法語,在歷代祖師當中很少看到,使得不是依循善導法脈的淨土行者,對往生的信心都很忐忑,因此都不安。由此可知,善導大師的法語是甚為稀有難得、難遭難遇的。

  一般人往往認為:又不是聖人,或者是功高德盛、大有修行,一般凡夫怎麼能夠稱念就必得往生?甚至臨終稱念也必得往生?

  因此《阿彌陀經》早就說了:

  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玄奘大師所翻譯的《阿彌陀經》也說:

  極難信法,甚為稀有,不可思議。

  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成佛,說這樣的法,是很難信的,是很稀有的;能這樣宣說、這樣信受的話,說和信的人都是甚為稀有、不可思議的。可見相信這個法門不容易。

  《無量壽經》的“流通文”就說:

  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若聞斯經,信樂受持”,相信、好樂,進一步樂在其中。

  “難中之難”,沒有比這個更難的。就因為太容易,所以反而讓人家不容易相信,難以相信。所以《無量壽經》也說:

  易往而無人。

  善導大師說“眾生稱念,必得往生”。自己稱念,自己百分之百往生;如果為別人稱念,對方也能往生,這個就更不可思議了。我們自己念,當然我們能夠往生,因為我們確實有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可是我們為別人念,而那人沒有念,甚至是不知道的,甚至當下是苦惱不安的,他也能往生嗎?也能往生。

  自己稱念,自己能夠往生,不管有信沒信,有願沒願,甚至有沒有三皈依,有沒有吃素,他只要念佛就必定往生;也就是說,稱念是往生的正因。如《念佛感應錄 一》所舉證的,如《佛化大魚,度捕魚人》一文,這豈不是證明眾生稱念、必得往生?這已經超脫了凡情的信和願了,更顯出這個法門的容易和殊勝。這是指人的部分。

  動物念佛也往生,如鹦鹉往生的事跡。

  再者,我們為別的眾生念,不論對方是人也好,動物也好,也同樣往生。在《動物往生佛國記》中有這樣的例子,如雞、鴨、豬、牛、貓等等,都是因為別人為它們念佛而往生。尤其是屠宰場一群一群被殺、哀嚎驚痛的豬,因旁邊女主人為其虔誠默念“南無阿彌陀佛”,這一群一群被殺的豬也通通往生極樂世界,也都前來迎接為它們念佛的女主人往生極樂世界。有人將這事跡拍成電影,名為“逆緣”。這“逆緣”的情景,可說感人至極。

  (講義)

  “往生”義通現、當,平生之機平生業成,臨終之機臨終業成。

  念佛往生彌陀淨土是包含現在願生稱名的人,以及臨終才願生稱名的人。這顯示淨土宗是充滿希望的法門,任何人、任何時,都能往生,都有希望,都無絕望。總之,必定往生,必定業成,百分之百,是必然率,而不是或然率。就只怕我們因疑惑而退轉;如果雖疑惑但不退轉,照樣往生。

  今天就講到這裡。南無阿彌陀佛!

 

上一篇:佛接居士:越南媳婦往生記
下一篇:往生紀實:父親的佛緣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