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海東元曉師《宗要》雲:‘發菩提心,是明正因。’又雲發菩提心有二:⑴隨事發心,⑵順理發心。”
“隨事發心”,是以“四弘誓願”為體。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從《佛學大辭典》揭出來的兩種菩提心,就是此地所說的“緣事菩提心,是以四弘誓願為體”。
第一:
“眾生無邊誓願度。”
“四弘誓願”實在講只有這一願是體,一切都是為了度眾生。諸佛如來出現於世,為的是什麼,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就是為幫助苦難眾生離苦得樂,就為這個。為什麼眾生有苦、有樂,這個事情只有佛知道。佛告訴我們,苦是從迷來的。迷什麼?迷“實相”。“實相”就是事實真相。確實,事實真相誰知道?凡夫不知道,二乘不知道,權教菩薩不知道。權教菩薩就是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什麼人知道?明心見性的菩薩知道,太少了。明心見性是大乘,而且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們住哪裡呢?住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這個等級的菩薩才知道,他們真正離苦得樂了,明心見性了,大徹大悟了;不是這個等級的人不行。
那從修斷的功夫上來說,阿羅漢斷見思煩惱,對“實相”不知道;菩薩斷塵沙煩惱,這權教菩薩,“實相”也不知道,必須把起心動念放下,起心動念是無明煩惱。六根在六塵境界上,不是不讓你看、不是不讓你聽,你也看、你也聽、你也接觸,但是你沒有起心動念。這是什麼樣的功夫?這個是自性本定。慧能大師開悟的時候告訴我們,第四句所說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這他見到了。自性沒有動搖,就是沒有起心動念,真見性。像這種功夫的人,自性本定,他才見到事實真相,他才真正離苦得樂。換句話說,苦、樂兩邊都沒有,回歸自性的境界。自性本定,自性沒有動搖;動搖就是一念不覺,那是無明,無明起來了。無明是所有煩惱的根,斷煩惱從根上拔。根上拔就是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這真連根拔掉了。像慧能這種等級的菩薩,起心動念沒有了,但是起心動念的習氣還在,這就是實報土裡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四十一個階級是他帶無始無明習氣厚薄不一樣,這個習氣越濃,品位就越下;習氣越薄,品位就越高。所以到等覺,只帶一品,就是最微細的這一品。這品斷掉了,他就成妙覺如來了。
“妙覺”是果位、是佛位,不是菩薩,“等覺”是菩薩。“妙覺”不是菩薩,“妙覺”就是究竟圓滿佛,他不住實報土,他住常寂光,回歸常寂光了,證得究竟圓滿。常寂光的好處說不盡,“無相無不相”。“無相”是寂靜,這常寂;“無不相”那就是光明遍照。十法界因為在常寂光裡頭,沒有空間,沒有時間;常寂光當下即是,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一切有緣眾生,哪個眾生沒有緣?全部都有緣。為什麼?一體變現的。一切眾生所依的本體,都是真如自性,你說哪個沒有緣?沒有一個沒有緣,都有緣。為什麼特別提個“有緣眾生”呢?由此可知,那個緣不是普通的緣,是什麼緣呢?佛說法他能相信,他能聽得懂,他肯依教奉行,這是緣。也就是這個眾生他迷得比較輕;迷得重的,你跟他講,他不懂、他不相信,迷得太深了,他就沒有緣。沒有緣不是永遠沒有緣,是現前沒有緣,也許過一段時期,他慢慢覺悟醒過來了,那就緣成熟了、緣現前了。這個事實也要很清楚、很明白。
“佛不度無緣眾生”意思就是說,他緣沒有成熟,佛來沒用處,不是佛真的不度他,是他不願意接受,甚至於還毀謗。那毀謗三寶罪過很重,全是阿鼻地獄。佛菩薩不會干這種事情,不會幫助一切眾生墮地獄,再造惡的眾生,佛也不給他加一點點重罪,慈悲到了極處。於是乎,我們就知道,眾生造作一切罪業,墮在惡道,責任百分之百要自己負,與任何人都不相干。誘惑你到惡道的那個人也沒有罪過呢?沒有!為什麼沒有呢?他誘惑你是你自己甘心去,你自己沒有智慧,你自己煩惱起現行。還是怪自己,不能怪別人。“我被他害了”,這假的,哪有這回事?你要能夠一念不生,他怎麼能害你?你要是沒有貪嗔癡慢,你怎麼會上他當?佛法最高明的地方就是自責、不責備別人,真正是古人所說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他從這上解決問題,從這上成佛、成菩薩、成無上道。如果把責任推到外面的時候,永遠不能成就。所以他完全去內證,肯定沒有一個人有過錯。毀謗我的人有沒有過錯?沒有!陷害我的人有沒有過錯?沒有!他做的那個是他違背了自性,他在造罪業,他要感受報應。
起心動念都在造作,《地藏經》上說得好,“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這講閻浮提眾生。我起心動念,無論是善念、還是惡念,以前我們不知道,認為善念很好,惡念不應該造,現在我們明白了,都不能造,為什麼?善業,三善道;惡業,三惡道。三善道、三惡道都不能夠出離六道輪回,問題在這裡,不能出離六道輪回。佛教我們什麼?六道是苦海,苦海無邊,脫離六道就是脫離苦海了。四聖法界是淨土,但是四聖不究竟,為什麼不究竟?沒見性。所以它還是一重障礙,比六道這個障礙輕。六道嚴重,苦樂懸殊;四聖法界清靜,六道裡的這種苦樂它沒有。脫離六道輪回成阿羅漢,雖然成阿羅漢,他不能見性,他的苦在這裡,所以必須要把起心動念放下。這個很難,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太難了。難在哪裡?因為我們無量劫來就用這個東西,用阿賴耶,把阿賴耶當作真心,不知道阿賴耶是虛妄的,所以錯用了心。用阿賴耶是真的你錯用了心。那現在我們還是用阿賴耶,離開阿賴耶我們什麼都不會,怎麼辦?阿彌陀佛教我們這個方法妙極了,用阿賴耶專緣阿彌陀佛、專緣極樂世界,妙極了!這個雖然不能明心見性,不能大徹大悟,但是決定得生淨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古人說的“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你見到阿彌陀佛,你決定開悟,這個話說得好。
我們現在是妄心,妄心緣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真的,阿彌陀佛真心的德號,阿彌陀佛是諸佛的通號。你看,你緣這個,你得到阿彌陀佛加持,同時你得到十方一切諸佛加持,承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往生極樂世界。在極樂世界斷煩惱、證菩提,一生圓滿成就,這個機會不容易得到。我們能一生當中得人身,遇佛法,遇到大乘,遇到淨宗,遇到這部會集本,真正是百千萬劫難遭遇,這個緣太殊勝了!要知道珍惜!"珍惜"具體的表現,就是你真信,你真懂、明白了,這就是你真覺悟了。真覺悟是什麼樣子?一心一意專念彌陀。鍋漏匠真覺悟了;哈爾濱極樂寺修無師真覺悟了,他一天到晚就一句佛號;黃念祖老居士這個經注解注完了,他給我們示現真覺悟了,他經也不要了,一天到晚就一句佛號,一天十四萬聲,這是他告訴我的。他計數念佛,十四萬聲,念了半年,他走了,這就真的。那麼為什麼?是為度眾生,給眾生做個修行好樣子。
“念一切眾生悉有佛性,而願求度之,令入大般涅槃也。”
這是我們學佛的目的。我們為什麼學佛?就為這個。肯定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肯定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也是,所以我學佛能成佛。要真學,不能在菩提心裡頭加一點東西,那就錯了。加一點就錯了,減一點也錯了。菩提心是什麼?歸納到最後,就是最簡單的,那就是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是信、解、行、證的總結,究竟圓滿的總結。你可以什麼都不要,就這一句佛號。鍋漏匠給我們做出榜樣,證明他是真的,不是假的;修無師也給我們做了榜樣,他不認識字,他沒念過書,在家時候做泥水匠,出家之後在寺院裡做苦行,別人不願意干的他全干了,修苦行,做粗重之活。他什麼都不會,就是一句阿彌陀佛,真的念到法喜充滿。為什麼?做任何苦事他沒有感覺到苦,他很快樂,得法喜,這就是他修行。他修什麼行?修萬緣放下,一塵不染。在寺院裡頭做這個苦工,這是修福報。做得快樂,真誠、清靜心在做,所以他成就無量功德。道場裡面的義工不能輕視,修無師就是道場的義工。他就用什麼心態來為大家服務?用清靜平等覺的心態。非常認真,非常負責,工作做好,讓大家都歡喜。那一句佛號念成功了,預知時至,沒有病苦,這是我們的榜樣。在家居士,這是我們親眼看見的,三個。通通都是一句佛號。佛號功德不可思議!
“是饒益有情戒,亦是恩德之心、亦是緣因佛性、亦應身菩提之因也。”
你看這一願要是真發了、真相應了,有這麼多的功德。“饒益有情”亦是利益,利益一切有情眾生。不但利益,而是饒益。“饒”是最豐饒的,我們講最高的利益,沒有比這個更高了,沒有比這個更殊勝了,為什麼?是幫助他到極樂世界成佛。還有比這更高的?沒有了。“緣因佛性”這個原因。我們給他做增上緣,我們做好榜樣給他看,幫助他生起信心、生起願心。那麼在佛的三身,這是“應身菩提之因”。將來成佛了,眾生有感你就能應。你為什麼能應?那個應的因就是你有“眾生無邊誓願度”,有這一大願。
第二:
“煩惱無邊誓願斷。願求自斷無邊之煩惱也。是攝律儀戒。”
“攝律儀戒”,“律儀”是釋迦牟尼佛制定的,這是佛教導我們的戒律。從哪裡做起呢?“淨業三福”,最高指導原則。不能不孝養父母,佛是大孝子,違背父母叫大不孝。父母希望我們干什麼?出家了,父母希望我成佛。我要不成佛,大不孝;我出家了,念佛往生淨土,這個大孝。諺語有所謂“一子成佛,九祖升天”,你往上去九代,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一直往上去,九代升天,這是能講得通的,這大孝子。如果我們出了家、學了佛了,沒有依照佛陀教戒去修,而在佛門去搞名聞利養,還依舊不斷貪嗔癡慢,我們到三途去了。我們墮三途,父母臉上無光,父母帶著羞辱。用什麼方法能彌補這過失?這樣的人自古以來就有。現在比古時候更多,沒有人提,也沒有人講,自己做了不知道,不深入經藏,怎麼辦?只有經典時時刻刻提醒我們。無邊的煩惱,自己要下決心遠離它,不能沾染。如果這個境界,人事的境界、物質的境界,會幫助我們增長貪嗔癡慢的,我們就要提高警覺心。有警覺心以後怎麼辦呢?趕快遠離。如果不趕快,越陷越深,深到那個程度,自己想離都離不開了,就完了。這些事情我們都親眼看在眼裡,能不能說呢?不能說,說了要結怨仇,這李老師教給我的。
我也親眼看到他教學,台中蓮社,這是老師建的道場,經學班的教室大概就我們攝影棚那麼大,二十多個學生,好像二十二個學生,一個星期上一堂課,一堂課三個小時。我們同學當中這二十幾個人,就有三位同學老師對他很客氣,從來不說他們的。坐在前面的有些同學,也有五六個,老師常常打他們、罵他們,我們都見到過。所以我有懷疑:老師對人心不平。一個多月,老師找我談話,問我是不是有這個疑心,我說有。老師看出來了,跟我解釋,我打他、罵他的是肯學的,打不走的,他死心塌地在這學習;那個不能講的,你稍微說重一點他臉就紅了,就不能說了,那是很愛面子的人,把他當作旁聽生。我才明白了,這就學到這一招:決定不要跟人結怨仇。你說他的過失,他記恨在心,那麼換句話說,招得來生的報應,他要報復你,那又何必呢?“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不能跟人結怨仇。話多了不是好事情,心直口快容易跟人結怨,這是缺點,這個要改。我一定察言觀色,看到人家表情不對了,趕緊就別說了。看人家有好處,贊歎;人家有缺點別說。普賢菩薩教我們“稱贊如來”,“如來”是性德,代表性德。與性德相應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他有這種念頭、有這種行為,贊歎他。在佛法裡頭持戒、修定、講經、教學,值得贊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