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恭迎龍樹菩薩聖誕日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今天農歷七月二十四日,龍樹菩薩聖誕!

  龍樹菩薩是釋迦佛在諸多大乘經典中親自授記的登地菩薩。請大家戒殺、放生、吃素、誦經、持咒、供燈等,廣作功德,並回向給虛空法界一切眾生。 願眾生能遠離一切天災人禍!願世界和平安寧! 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龍樹菩薩 是大乘佛教的創始先導,他在佛陀滅後七百年,對佛陀的教法進行了系統化的整理工作,並且創立了中觀學,非常准確地闡發了佛陀的緣起思想,沿著龍樹菩薩的中觀般若思想,大乘佛教建立了起來。因而被稱為“佛陀第二”;他論著極為豐富,造論之多世所罕見,故被譽為“千部論師”;他的學說由鸠摩羅什大師翻譯、介紹到中國後產生空前影響,被後來的中國大乘八宗奉為“八宗共祖”。

  龍樹菩薩的傳奇

  千部論主

  佛陀第二

  八宗之祖

  領悟了覺性後其他都一文不值

  酒有三十五失

  (龍樹菩薩形象十分特殊,較易識別。他頭頂有肉髻,是智慧的象征,頭部周圍有龍頭,7個或9個不定,身披袈裟,兩手結說法印,游戲坐姿,身旁有濾水壺,有時置有經書。在西藏寺廟,龍樹常和聖天、無著、世親、陳那、法稱、功德光、釋迦光一起供奉。這一組神像稱為"六嚴二聖"。)

  龍樹菩薩的傳奇人生

  龍樹,梵文是Nagarjuna,他的母親在樹下生他,因名周那(arjuna),周那是樹的意思;他的師傅是大龍菩薩,他的成道與龍族有關,所以號為龍樹。同時可能因為阿周那是印度史詩《摩诃婆羅多》裡般度五兄弟之一,他最為勇猛,所以玄奘又譯為"龍猛"。**譯為"龍成",因為arjuna的字根ar是"成"的意思。

  龍樹菩薩的出世在佛經《摩诃摩耶經》和《入楞伽經》第八卷中有授記。《摩诃摩耶經》卷下說:"正法於此,便就滅盡。六百歲已,九十六種諸外道等,邪見竟興,破滅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馬鳴,善說法要,降伏一切諸外道輩。七百歲已,有比丘名曰龍樹,善說法要, 滅邪見幢,燃正法炬。"

  《入楞伽經》第八卷中記載:大慧菩薩白佛言:"佛滅度後,是法何人受持?"佛以偈答曰:"於我滅度後,南天竺大國,有大德比丘名龍樹菩薩,住歡喜地,為人說法,能破有無見,往生安養國。"

  關於龍樹菩薩的生平, 《大藏經》第五十卷《龍樹菩薩傳》中有記載,這部傳記是由出生在龍樹菩薩後一百多年的鸠摩羅什翻譯的。據說,龍樹出生在南印度德干高原的溫達拉巴地區的一個婆羅門家族,很早就以學說卓著,精通婆羅門教而聞名。有一次他和三個親友一起,學成隱身術,屢次潛入後宮,侵犯美女,使宮女懷孕了,王室人員就用沙子鋪在大門口地上,並埋伏了許多衛士,他們的身體雖不被人發現,但有足跡留在沙子上,兵士就揮刀斬去,有三個人被殺死了,龍樹藏在國王身邊,逃出了王宮,這件事促使他出家。出家後的龍樹,由於他的聰明才智,據說他三個月就詩讀完了佛教的三藏,為了求得更深的佛法,他開始了艱辛的長途旅行。不久,他到達喜瑪拉雅山中的一座佛塔邊,一名老比丘傳給他大乘經典,這比他以前所依的一切有部的理論大大深入了,但他仍不滿足。我們從他出家時到山裡的佛塔受戒,以及受學於佛塔老比丘,可以看出,龍樹是與大眾系中有大乘思想的人及教義息息相通的,因為有一種說法是大眾系就有能是以護衛佛塔的一批信徒組織起來的。

  不久,龍樹在大龍菩薩的引導下,來到龍宮,閱讀諸方等大乘深奧經典,得無量妙法,三個月後,通解甚多,深入無生,二忍具足。這時龍樹就已經達到決定的覺悟了,為了記念引導他的大龍菩薩,他就稱名龍樹了。在龍宮中,龍樹還誦讀了《華嚴經》,日本人安澄在《中論疏記》中引《華嚴傳》中的話說:"大乘經多是文殊結集,佛既涅般,諸聖隨隱,邪興,無大乘器,故攝《華嚴》等大乘教法,置在龍宮六百年,龍樹入海誦之傳世。" 由此可見大乘佛經的結集,大乘佛教的興起,是一個非常艱辛的求索追求的過程,條件成熟後,龍樹這樣一個優秀的人就興起了,擔負了這一艱巨的歷史使命。

  龍樹得道後,就回到南印度弘揚佛教,那裡的國王排斥佛教,龍樹就應征成為國王的將軍,在很短時內就把軍隊治理得井井有條。國王大喜,就問他是什幺人,龍樹說是"全知者"。龍樹還用神通使國王看到天上正在作戰的神祗和惡魔。國王及婆羅門因此皈依了佛教。佛教在南印度也就得到了弘揚。

  又有婆羅門妒忌龍樹,要求斗法,他以法術化了一個大池,自己坐到池中的蓮華上,並斥責龍樹。龍樹化了一六牙白象,坐在其上,用象鼻把婆羅門拋在地下,使他折服。

  關於龍樹的死,有的說他為國王做長生藥,太子想早點繼承王位,就向龍樹乞討他的頭,於是龍樹就自殺了。又有的說龍樹是在小乘佛教學者及婆羅門的重重逼迫下,自行坐化的。可見龍樹的一生是充滿波折和艱辛的,他的思想傳播與政治也不斷產生沖突,而且與當時社會上的其它思潮更是格格不入,產生了劇烈的沖突,這種沖突是如此強烈,以至達到性命相爭的地步。龍樹就是在這樣的斗爭中弘揚和發展他的大乘中觀理論,推動大乘佛教發展的。

  龍樹菩薩的千部論主

  龍樹的著作很多,有"千部論主"之稱。保留到現在,收集在《大藏經》中的就有19種。在藏文譯本中,龍樹的著作有一百一十八種之多,其中許多是關於密教的,而龍樹著作的藏文譯本與漢文譯本重復的只有十一種。龍樹有六種顯教方面的著作很為人重視,被稱為"六如理聚",它們是:《中論》、《七十空性論》、《六十如理論》、《迥诤論》、《廣破論》、《寶 論》(即《寶行王正論》,尼泊爾還藏有梵本,1934年,被西方人發現,印了出來。)龍樹的藏文著作可分為三類,一類是贊頌,有18種,一類是密教解釋,有51種,一類是顯教解釋及雜著,有48種。龍樹的著作收集在大藏經中的約有19部,這些著作又可分為宗論部、釋經部、集經部、頌贊部。

  宗論部有

  《中論》四卷 鸠摩羅什譯

  《十二門論》一卷 鸠摩羅什譯

  《順中論義入般若法門》二卷 無著菩薩釋 元魏 般若流支譯

  《大乘破有論》一卷 宋施護譯

  《大乘二十頌論》一卷 宋施護譯

  《六十頌如理論》一卷 宋施護譯

  《壹輸盧迦論》一卷 後魏 瞿昙流支譯

  《回诤論》一卷 後魏 毗目智仙及瞿昙流支譯

  《菩提資糧論》六卷 隋 達摩笈多譯

  《菩提心離相論》一卷 宋 施護譯

  《十八空論》一卷 陳 真谛譯

  《釋摩诃衍論》十卷 姚秦 筏提摩多譯

  釋經部有

  《大智度論》一百卷 鸠摩羅什譯

  《十住毗婆沙論》十七卷 鸠摩羅什譯

  集經部有

  《福蓋正行所集經》十二卷 宋日稱等譯

  《菩提行經》四卷 宋 天息災譯

  頌贊部有

  《為禅陀伽王說法要偈》

  《勸發諸王要偈》

  《龍樹菩薩勸誡王頌》

  《頌法界頌》

  《廣大發願頌》

  《十二禮贊阿彌陀佛文》

  《因緣心論頌》

  《因緣心論釋》

  在龍樹的主要著作中,人們比較熟悉的是《中論》、《十二門論》、《菩提資糧論》、《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等。其中《中論》中講到了"八不緣起"、"無自性"、"二谛"、"實相涅"等思想;《十二門論》是從十二個方面對《中論》中所闡述的緣起性空思想進行解說,是對《中論》思想的進一步闡發。《菩提資糧論》是講要達到對緣起性空,中道實相的認識,一定要積集福德資糧,否則就會落於事物性空的一面,而對事物緣起假名有的一面認識不夠。《大智度論》是對《大般若經》和解釋,所以《大智度論》又譯為《摩诃般若釋論》。

  龍樹的思想是傑出的,他的著作較多,對大乘佛教影響很大,所以後來也就有人把一些闡述佛教緣起性空論著說成是龍樹菩薩所造,以增加論著的影響,甚至把一些闡述唯識思想的著作也說成是龍樹所作,如真谛譯的《十八空論》。不過這正從一方面說明了龍樹菩薩思想的價值,以及他對後世佛教發展的影響。

  佛陀第二

  龍樹在佛陀滅後七百年,非常准確地闡發了佛陀的緣起思想,使人們從新認識到佛教的最根本思想;而且他對佛陀的教法進行了系統化的整理工作,創立了中觀學,在他的理論中他徹底地貫徹佛陀宣講的緣起思想,對後來佛教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因而被稱為"佛陀第二"。

  中觀是對事物的一種看法,這種看法不偏於對立法的任何一邊,所以稱為中觀。所謂對立的兩邊,主要是關於事物的有和無。龍樹認為事物是無自性的,是"空";但事物是由從緣合和而成的,所以也就不是完全"空無"。說它是"空",是否定其"真有",說它是"假",是否定其"真無",能同時看到事物的這兩種屬性,就能得到事物的中道實相了。

  龍樹的思想主要體現在他的代表作《中論》中,《中論》一書的主要是講"緣起"、"無自性"、"中道"、"二谛"、"涅般"等思想的。

  一、《觀四谛品》中說:"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這就是說萬法都是因緣而起的,即一切法都是由於種種的條件和合而成的。既然是和合而的,那麼事物就有所依賴,而"若法因待成,是法還成待。" 那幺事物就永遠是在無盡的條件鏈子下存在著,因而就到底,就是沒有**的自性的,只是虛假的名相概念而已。

  二、從緣起理論出發,龍樹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空的,沒有自性。他說:"因緣中有性,是事則不然。" 因為事物如果有決定的自性,則一切生滅現象都無法存在,世界則會僵化、固定、靜止不變。龍樹在《觀四谛品》中說:"若有決定性,世之種種相,則不生不滅,常住而不壞。" 又說:"若一切法不空,則無有生滅,如是則無有,四聖谛之法。" 並且還說,如果一切法不是空的,那幺涅∫裁揮校《觀涅∑貳分興擔"若諸法不空,則無生無滅;何斷何所滅?而稱為涅" 因此佛教並不認為一切法自性空是消極的,而認為它是世間萬法生成的基礎,有著積極的意義和價值。正如《觀四谛品》中說的:"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

  佛教以緣起理論起點,推出萬物都是空無自性的,又從反面說如果諸法不空,則有種種過咎,這樣也就進一步說明緣起理論的正確性,因而在《中論》中他把緣起理論推得很高,說:"是故經中說,若見因緣法,則為能見佛,見苦集滅道。"

  三、在緣起和性空的理論基礎上龍樹提出了中道思想。萬法是緣起的,所以是空,但萬物既然緣起了,就不是空無所有,就不是不存在,而是一種有,這種有沒有自性,只是語言的方便設施,只是名言概念,所以稱為是假名有。對於事物的空性和假名有,龍樹在《中論》中說:"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在這裡龍樹兼顧假有與性空來說中道,認為只有同時看到事物的性空和假有兩面,才是中道正見。由於事物都是緣起無自性的,因此對從它有自性而產生的正反兩邊的判斷,如斷常、生滅、一異、來去,都是錯誤的。這些緣生緣滅的二分法當下就是空的,沒有自性,因而不可以說它是生,是滅,是斷,是常。這正反兩邊都要否定,即不生不滅,因此龍樹在《中觀》開頭就標出"八不"以表明他的思想,闡述他的八不中道理論。

  四、二谛說 龍樹在闡述他的中道思想時,認為要同時看到空和有,即不能偏於有或空,這也就是真空與俗有不二,就是佛教的二谛說。龍樹對二谛思想很重視,他在《中觀》觀四谛品中說:"諸佛依二谛,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義谛。若人不能知,分別於二谛,收於深佛法,不知真實義。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義谛,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 "

  俗谛,是說因緣生法是有,不是無或不存在,由於眾生對於因緣生法的執著,諸佛就即因緣生法而開方便門,認為諸法是假有,只是分別出來的幻相,但它們也是不相錯亂的。

  第一義谛,是指因緣生法沒有自性,當體即空,也就是諸法實相。它是離言說議論的,是不可言說的。《觀法品》中講:"諸法實相者,心行言語斷,無生亦無滅,寂滅如涅 "

  真谛與俗谛只是佛陀引導眾生的方便,事實上只有一個真谛存在,這就是所謂不二法門。因此真谛與俗谛在本質上就是同一樣東西,是相即的,是一體一用的關系。世俗的萬物當下就是空的,就是實相,並不是在世俗事物之外,另有一個實相存在,否則就是把有和空看成是兩樣東西,以空去反對假名有,這正是龍樹所批判的。他在《觀行品》中他說;"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

  五、涅般,涅般是寂滅的意思,也就是諸法的本性。般若學從緣起法講,一切都不是決定的生滅,所以一切法的生滅與一切法的不生滅(即寂滅),並不排斥,而且從本質上說就是同一的。依緣起法則,一切法因緣合和而成,是沒有自性的,它的生滅就如同幻化的一般,只是人的第七意識分別、執著才有的,這種如幻如化的生滅,如同海市蜃樓,當下就是空的,是不生不滅的,是究竟寂滅的,與涅∶揮脅畋稹6涅般也不是開世間法而存在的,涅【褪薔妥攀蘭湟磺蟹ǘ說的,所以說兩者的實際本質沒有差別。《中論》觀涅∑分興"涅∮胧蘭洌無有少差別,世間與涅般,亦無少差別。涅般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厘差別。"

  龍樹所宣講的"空"的思想,對佛教的發展產生了大的影響;而西方哲學界對他的思想也給了很高的評價,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大師卡爾‧雅斯貝斯在1757年著的《大哲學家》第一卷中,列舉了15位世界"偉大的哲學家",其中就有佛陀和龍樹。

  八宗之祖

  龍樹由於他思想的價值,對後來的佛教發展影響很大,被稱為佛教"八宗之祖",佛教中的俱捨宗、成實宗、律宗、三論宗、法相宗、華嚴宗、天台宗、真言宗,都把龍樹稱為是自己的祖宗。

  三論宗以龍樹的《中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和龍樹的弟子提婆的《百論》為依據建立自己的體系,而且中國三論的初祖羅什所傳的就是龍樹正統的中觀思想,所以三論宗自然以龍樹為開山祖師了。受三論宗的啟發,智者大師創立天台宗,他上承慧思、慧文之學,而這兩人也是與《中論》、《大智度論》有關的,《摩诃止觀》中記載慧文時說:"文師用心,一依《釋論》。" 而智者大師在《觀心論》中也說自己是"歸命龍樹師。" 因而天台宗也以龍樹為自己的祖宗了。

  因龍樹作了《十住毗婆沙論》,對《華嚴經》的《十住品》有注釋,所以華嚴宗人向印度方面尋師承,也就把龍樹看成是自己的祖先了。而且龍樹曾深入龍宮誦讀《華嚴經》,從中悟入無生法忍,並使它流傳於世,因此華嚴宗就把他看是自己的祖宗了。

  法相宗是源於印度的瑜珈行派,而瑜珈行派是推崇龍樹的中觀思想的。瑜珈行派與後期的中觀學之間有著很深的分歧,但瑜珈行派的學者並不否認龍樹的思想和成就,他們只是認為龍樹的後繼者在論說空時有執著於空的傾向,的惡取空的傾向,認為這種思想傾向對佛教的發展很不利,所以就從萬法惟識的角度講關於宇宙萬有的種種認識。他們也認為自己的思想是源於龍樹的般若思想的,他們認為其重要理論三性思想(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是從龍樹的二谛理論發展而來的,是龍樹思想二谛思想的必然結果。他們又認為瑜珈就是般若,是得到大菩提的最勝方便,兩者是統一的。由於瑜珈行派與龍樹思想之間的淵源關系,所以從瑜珈行派發展而的法相宗也就自然尊龍樹為祖宗了。

  龍樹作的《十住毗婆沙論》中有《易行品》一章,說淨土法門,道理簡單,較易實行,是一條快捷方式。因此淨土宗人就龍樹看成自己的祖宗,認為自己是義學以外的快捷方式法門,並把龍樹的話看成是調和淨土思想和義學的依據。

  據說龍樹曾開鐵塔,向金剛薩埵菩薩(顯教裡稱為普賢菩薩)請出密法,從而密法才開始在人間流傳的。因而龍樹理所當然的又成了密教的祖宗了。而且開元三大士之一的金剛智,說自己的老師是龍智,並說龍智是龍樹的弟子這樣龍樹與密教的關系就越來越近了。而在以密法為核心的藏傳佛教中,龍樹的中觀思想更是藏傳佛教中主導思想,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

  在南朝,律宗大師僧把龍樹列為律宗的第三十四代宗師。僧 在他的《薩婆多部記》中說:"大聖遷輝,歲紀綿邈,法僧不墮,其唯律乎!初集律藏,一軌共學,中代異執,五部各分。既分五部,則隨師傳習,唯薩婆多部遍行齊土。" 這就是說律藏本來是大迦葉和阿難結集出來的,接下來分為五支,而只有薩婆多部,即說一切有部的律法傳入中土。而龍樹據說是在說一切有部出家的,,與大眾部的僧人多有接觸,,這樣僧也就把龍樹說為是律宗的祖宗之一了,把他列為第三十四代,把提婆列為第三十五代。

  小乘俱捨宗和成實宗也都把龍樹視為自己的祖宗,這也是有原因的。俱捨宗是以世親的《俱捨論》為理論依據建立起來的,它講的五位七十法與法相宗講的五位百法是很相近的,因此在大乘佛教興起後,它就附屬於法相宗了,而法相宗與龍樹菩薩的思想是有一定關系的,是把龍樹視為祖宗的,所以俱捨宗自然也會把龍樹視為自己宗派的祖宗了。成實宗是以《成實論》為理論依據建立起來的,它是鸠摩羅什翻譯到中國來的,成實宗思想與大乘佛教的思想有著相近的地方,當時人們都認為它是大乘經典,後來吉藏等人把它判為小乘。成實宗與三論宗在發展過程中曾有過辯論,成實學者不敵三論學者,最後成實宗也就附屬於三論宗而傳播;而三論宗思想是直接從龍樹傳下來的,與龍樹有著大的淵源,由此成實宗也就自然會以龍樹為自己的祖宗了。

  龍樹菩薩的一生是非常充實和圓滿的,他以火一般的激情,從事著極其清明的理性批判,他繼承了佛陀的緣起思想,以他極其犀利的智能之劍,除去了人們一切的名言戲論,為人們從情思見解中解脫出來開辟了一條道路,這對大乘佛教的發展,對世界文化的發展都是有著重大意義的。人們只要閱讀龍樹的著作,接觸到他的那如同烈火、如同金剛般的智能,都能深受感染,都能對這個名言世界有一定的超越。龍樹開創了大乘佛教,是八宗之祖,從這種意義上說,稱他為佛陀第二不是最為確當嗎。

  龍樹菩薩:領悟了覺性後其他都一文不值

  偉大的佛學家龍樹,他曾全身赤裸地生活,僅有的家當就是一只缽,但他可能是世上最偉大的天才。

  他有無以倫比的才智,地位崇高的帝王、後妃及著名的哲學家都是他的學生。

  有位王後非常崇敬他,當龍樹到該國時,她特地打造了一只鑲滿鑽石的金缽。當龍樹到皇宮托缽乞食時,王後對他說:“你要先答應我一件事。”

  龍樹問:“我全身光溜溜,只有一個缽,你想要什麼?”

  王後答:“我只要一個缽,就這樣。”

  龍樹說:“可以,請拿去。”

  王後說:“還沒完,我會拿東西跟你換,請接受我供養的缽。”

  龍樹說:“沒問題,什麼樣的缽都行。”他完全沒發現王後准備了一只價值不菲的鑽石金缽送給他。

  龍樹接受了這只王後送的缽,一路走回自己駐足的破廟。有個賊不敢相信自己眼前所見到的——一個全身赤裸又極為優美、莊嚴的人,托著一只金光閃閃的缽。他想:“這個缽和這個裸男有何關系?他能保有金缽多久?總有人會拿走的,我又何嘗不可?”

  於是他一路尾隨著龍樹。龍樹走進破廟,那是間只剩牆壁、沒有屋頂的寮房,整間廟都傾頹了。牆邊有一扇窗,那個賊就躲在窗外。他知道佛教的僧人每天只吃一餐,於是想:“等他吃飽後小睡時,就能下手了,這個時候最恰當,這破廟周圍也沒半個人影。”

  龍樹吃飽了飯,隨手把缽扔到賊所在的窗外。那賊簡直無法相信,嚇得不知如何是好,“怎麼有這種人?吃飽了就立刻把珍貴的缽給扔了,好像那是個毫無價值的東西,而且剛好就丟在我面前!”

  於是他忍不住探頭問龍樹:“我可以進來問你嗎?”

  龍樹說:“為了引你進來,我才把缽往外扔的。進來吧!那個缽是你的,別擔心,是我給你的,所以你不算小偷,那是給你的禮物。我這個窮人一無所有,只有這個缽,我也知道無法保有它太久,因為我必須睡覺,所以有人會拿走。你已經不嫌麻煩,從首都一路跟到這裡,夏天的天氣很熱,請別拒絕我的禮物,收下吧!”

  賊說:“你真是怪人,你不曉得這個缽很珍貴嗎?”

  龍樹說:“自從領悟了覺性之後,其余的都一文不值了。”

  賊盯著龍樹說:“那請你送我更珍貴的禮物吧,如何領悟連金缽都無法相比的覺性?”

  龍樹說:“這個其實很簡單!”

  賊又說:“在這之前讓我先介紹自己,我是個有名的賊。”

  龍樹說:“誰不是呢?別理那些無關緊要的事。每個人都是賊,因為人人都光溜溜地出生,然後從別人那裡偷得各種東西,每個人都是賊,因此我才全身赤裸的過活。不管你做什麼都沒問題,只要記住:偷東西時也要保持覺知、警覺、觀照;如果喪失觀照,那就別偷。只有這一個簡單的原則。”

  賊說:“這太容易了。以後還能見到你嗎?”

  龍樹說:“我會待在這裡兩周,這個期間你都可以來,不過要先去嘗試我告訴你的方法。”

  賊就這樣嘗試了兩周,他發現保持覺知是世上最難的事。無論他是在皇宮行竊,還是去別人家裡偷取金銀財寶,只要想偷東西的當下,他就會立刻失去覺知。不過他嚴格遵守對龍樹承諾,所以最後什麼也沒有偷成。時刻保持覺知太難了,當他保持覺知時,心中偷竊的欲望就會消失。

  最後,他兩手空空去找龍樹,說:“我的生活全被你攪亂了,現在我無法偷任何東西。”

  龍樹說:“問題在你不在我,你若想重操舊業,那就把覺知丟了吧!”

  賊連連擺手:“不,那些覺知的片刻很寶貴,我這輩子從沒這麼自在、安祥、寧靜、喜樂,整個王國的財寶也比不上。”

  賊哭著說:“現在我知道你說的話了,領悟覺性之後,其余的都一文不值。我現在已經無法停止覺知的練習,我已經嘗到一些甘露的滋味。我想你一定無時無刻都沉浸在這喜悅自在的甘露中,你能收我為門徒,讓我追隨你學習嗎?”

  龍樹說:“我確實無時無刻都處在覺知中,當初你尾隨我時,我就已收你做弟子了。那時你想偷的是那個金缽,但我想的是怎麼把你的心偷來,咱們的勾當竟然不謀而合!”

  龍樹菩薩告訴你三十五條不能飲酒的原因

  問曰:酒能破冷益身,令心歡喜,何以不飲?

  答曰:益身甚少,所損甚多,是故不應飲。譬如美飲,其中雜毒,是何等毒?

  如佛語難提迦優婆塞:酒有三十五失,何等三十五?

  一者,現世財物虛竭,何以故?人飲酒醉,心無節限,用費無度故;

  二者,眾病之門;

  三者,斗诤之本;

  四者,裸露無恥;

  五者,丑名惡聲,人所不敬;

  六者,覆沒智慧;

  七者,應所得物而不得,已所得物而散失;

  八者,伏匿之事盡向人說;

  九者,種種事業廢不成辦;

  十者,醉為愁本,何以故?醉中多失,醒已慚愧、憂愁;

  十一者,身力轉少;

  十二者,身色壞;

  十三者,不知敬父;

  十四者,不知敬母;

  十五者,不敬沙門;

  十六者,不敬婆羅門;

  十七者,不敬伯叔及尊長,何以故?醉悶恍惚無所別故。

  十八者,不尊敬佛;

  十九者,不敬法;

  二十者,不敬僧;

  二十一者,朋黨惡人;

  二十二者,疏遠賢善;

  二十三者,作破戒人;

  二十四者,無慚無愧;

  二十五者,不守六情;

  二十六者,縱色放逸;

  二十七者,人所憎惡,不喜見之;

  二十八者,貴重親屬及諸知識所共擯棄;

  二十九者,行不善法;

  三十者,棄捨善法;

  三十一者,明人、智士所不信用,何以故?酒放逸故;

  三十二者,遠離涅槃;

  三十三者,種狂癡因緣;

  三十四者,身壞命終,墮惡道泥梨中(即地獄);

  三十五者,若得為人,所生之處,常當狂騃。

  如是等種種過失,是故不飲。

  來源:《大智度論》

  (龍樹菩薩的頭上有很多蛇環繞,這不是七條蛇而是一條蛇有七頭,象征著龍。佛法隱沒時,龍宮即為護持、秘藏佛典的地方,龍樹菩薩由於獲大龍菩薩接入龍宮,開七寶藏,授與諸方等深奧經典方證得無生法忍。)

 

上一篇:極樂世界如此莊嚴殊勝,都是因為這個原因
下一篇:愛因斯坦獲得諾貝爾獎時的演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