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定弘法師:淨宗根本戒 第22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尊敬的諸位同修大德,大家請坐。我們繼續來學習「淨宗根本戒」,請看經本《大乘無量壽經》第三十五品,我們今天講五惡的第五,是飲酒惡。這一大段經文可以分為四個小段,我們把整段經文先念一遍:

  【其五者。世間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治身修業。父母教誨。違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無子。負恩違義。無有報償。放恣游散。耽酒嗜美。魯扈抵突。不識人情。無義無禮。不可谏曉。六親眷屬。資用有無。不能憂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意念身口。曾無一善。不信諸佛經法。不信生死善惡。欲害真人。斗亂僧眾。愚癡蒙昧。自為智慧。不知生所從來。死所趣向。不仁不順。希望長生。慈心教誨。而不肯信。苦口與語。無益其人。心中閉塞。意不開解。大命將終。悔懼交至。不豫修善。臨時乃悔。悔之於後。將何及乎。】

  這一大段經文很詳細的說明飲酒之惡。飲酒之惡,這是第五戒,五戒裡面殺盜YIN妄酒,是第五。這段經文裡面有一句叫『耽酒嗜美』,所以中國的古大德就把這段都歸入飲酒之惡。前面一大段就是四段,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這裡講不飲酒。

  實在講古德也有另外一種說法,就是不僅說是五戒中所戒的五惡,實際上這一品的經文也涵蓋了十惡,這對應是十善業道的反面。主張這第五惡是酒惡的,有淨影、嘉祥這兩位大師,他們都是中國的。義寂師,這是朝鮮(古時候叫新羅)的,他主張應該用十惡來分析,他講「身業三惡,以為初三」,就是這品經文講殺生、偷盜、邪YIN,身三惡;「口業四惡,合為第四」,口業,妄言、绮語、兩舌、惡口,這合在一起叫第四惡;意業上的三惡貪瞋癡,「合為第五」,所以他認為這段實際上是講意地上的貪瞋癡惡。這些說法都很有道理,這兩說實際上可以合並,它們不是互相矛盾,所以黃念祖老居士就建議應該「兼采兩說」。首先五戒所戒除的,第五是飲酒惡,實際上也可以對應意惡裡頭的貪瞋癡。怎麼說法?好飲酒,貪杯,這就是貪惡;酒醉之後就容易發怒,這就是瞋恚之惡;飲酒過度了,往往就是不省人事,愚癡、顛倒、糊塗。而且飲酒多,這酒是會麻醉神經,所以人就是愈飲愈糊塗,這不就是癡惡?所以貪瞋癡三毒,飲酒全都涵蓋了。所以說五戒也好、十善也好,這段經文都涵蓋了。

  我們師父上人給我這次的講題起為「淨宗根本戒」,根本戒是什麼?就是五戒十善,我們必須要遵守,我們這樣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才能往生。如果這邊念著佛,那邊還繼續犯五戒、造十惡,那可能就不能往生了。為什麼?心地不善,怎麼能夠到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俱會的地方?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真想到極樂世界去,那你就得像一個極樂世界的人。所以除非過去不知道,犯了這些錯誤,那還叫情有可原;現在學了佛法,學了《無量壽經》,學了「淨宗根本戒」,這五戒十善必須要持好,不能再犯,再犯,你實際上往生的心就不是真的。所以這一點要非常的留意,斷惡修善是輔助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最重要的基礎。

  這一大段講九惡,在《資持記》裡頭,「明酒有十過」,十種過惡。哪十種?經文講,「一、顏色惡」。這是喝了酒,這臉色就會很難看,酒醉,這剛剛多喝了幾杯,就滿臉通紅,一看就知道飲酒了,到時候眼睛也紅了,臉色是愈來愈難看。顏色丑惡,自然別人就討厭,因為什麼?這種人就可能會發酒瘋,要遠離一點。第二,「少力」。酒醉之後就會東倒西歪,沒有力氣,走路可能都得人來攙扶,甚至喝了個酩酊大醉,還要人去抬,干活根本是不可能的了。第三,「眼視不明」。這是講眼花,喝酒喝多了,眼睛都不好使,看不清楚。為什麼?因為神經被麻醉了,所以喝了酒要是開車,這很麻煩、很危險,酒後開車容易出車禍,命都給搭上。第四,「現瞋恚相」。喝了酒,情緒就很難控制,就會發牢騷,怨恨心就很容易生起來。藉酒消愁愁更愁,那些仇恨一古腦全倒出來了,說了很多怨天尤人的話。如果跟人家飲,你可能說出很多話本不該說的,結果說出來,對方都聽到了,原來你心裡還有這些想法。所謂酒後吐真言,這下你都說出來,給人抓住把柄了,很多這些秘密都洩露出來,讓人家知道了。

  第五,「壞業資生」。這個就是會傷害你的事業,你所做的工作往往被你飲酒就給耽誤了。譬如說做生意,做生意是資生的一行,你要掙錢、要賺錢,你經商要跟人簽合同,在大陸跟客戶交往,往往都要用酒,還喝得很多,拼命勸酒,就搞得酩酊大醉。醉了之後再簽合同,那肯定是完全失效了,自己想要好好的做一筆生意,結果簽的約都不理想,會被人欺騙,簽了字,酒醒也後悔莫及。我們聽到以前胡小林老師給我們分享,他沒學佛前就是很愛喝酒,跟客戶飲酒,首先咕噜咕噜,沒吃飯前就把自己灌醉了,然後說很多不該說的話,跟客戶簽合同,這個生意都虧本了。學了佛之後就痛改前非,真的把過去這些習氣都改掉了,滴酒不沾,身體也好了,事業也順利,所以這是給我們做好樣子,改過忏悔。所以飲酒之惡,它雖然本身沒有什麼罪惡,但是它會促發人造罪惡,往往飲酒之後就會有很多惡念產生,貪的、瞋的。譬如說在佛經典裡頭記載著,有一個優婆塞,就是在家的居士,男居士,受五戒了,學佛也學得很好。有一天口渴,找水喝,桌上家人放了一杯酒,他不知道,就把那杯酒咕噜咕噜全喝進去了。喝進去之後,酒性開始發作,然後神智就開始不清了。這時候鄰居家有只雞跑進來,他一看,喝了酒就要吃肉,於是就把這雞給抓來殺了吃,你看犯了殺戒。然後剛吃完,鄰居家女孩子來找雞,他一看那女孩子又生起了YIN念,竟然把人強暴,犯了邪YIN。然後鄰居這家人就告官,把他抓到官府那裡去審,他就在那裡妄語來推脫,不承認,你看犯妄語戒。他偷吃那個雞,是偷盜戒。你看喝酒就喝一杯,完了之後,殺生、偷盜、邪YIN、妄語這四條根本重戒全給犯了,所以飲酒是很麻煩的事情。所以佛制不飲酒這條戒,是防止我們違反前面四條根本重戒。

  第六,「增疾病」。飲酒過度就會很多的疾病,它直接傷害人身體的心腦血管,因為酒會刺激心髒。少喝一點,可以有促進血液循環的效果,所以年紀大的喝點酒,特別是冬天,促進血液循環,當作藥來用,這個還是可以,這叫開緣。特別是七十歲以上的人,這條就可以開緣,反正你也不要喝醉了,一杯就好,正好能活活血。但是喝多了,特別是年輕人,他不需要藉助酒來刺激血液循環,他就是為了貪杯,喝多了病就多。所以多疾病,這條也是我們能常看到的。第七,「益斗訟」。這是會增長爭斗、訴訟的這種心。喝了酒之後,往往就會怨恨發作,起打斗,或者傷人,導致要吃官司,訴訟就是官司。所以這個屬於瞋毒,喝了酒,控制不了自己瞋恚。第八,「無名稱」。名稱就是好名稱,人家贊歎你的,叫好名稱。你要是常常飲酒,就沒人贊歎你了。酒醉的人自己都不能自控,肯定做出很多事情讓人討厭、讓人厭惡,所以就沒有好名稱。第九是「智慧少」。喝了酒,智慧就失去了,所謂酒能亂性,亂人的理智,這叫癡毒,就是愈喝愈愚癡,所以你看貪瞋癡三毒都具備。第十是「命終墮三惡道」。喝酒往往會做出很多惡業,那將來命終之後就會墮三惡道。光是喝酒,即使不造惡業,但是常常喝醉,這也是愚癡,將來也會墮,墮哪?墮沸屎地獄。這個地獄裡頭全是屎尿,都是沸騰的,夜叉就把人扔進那個沸屎地獄裡頭去熬、去煮,他口渴只能喝那屎尿,非常痛苦。所以佛家特別制定飲酒戒,是屬於五戒之一。

  當然不僅是酒,所有一切讓人亂性、亂智慧的這些活動,我們都不可以做。酒會讓人上瘾,吸毒呢?吸毒雖然佛當年沒有制定這條戒,但是它也是屬於酒戒所戒的這一類,讓人上瘾,不能自控,也會讓人失智慧種。所以,如果是當年佛在世的時候有人吸毒,佛一定會制定吸毒這條戒,乃至包括抽煙,包括任何讓人沉迷的活動,像現在上網打游戲,到歌舞廳去那裡沉迷,從晚上一直唱到通宵,這些活動都是應該禁止。學佛修道的人應該修清淨心,遠離世俗紛擾,遠離染污,把心專注在道上,你才能得成就。所以世間人講酒能亂性,是指「酒能迷亂人之心意與良善之本性,故令人造惡」。所以,以人在阿賴耶識的種子來說,惡習種子要多,你看五十一個心所裡頭,善心所只有十一個,惡心所有二十六個,所以惡念就容易起來,它起來的機會比那個善念要大一倍都不止,所以飲酒醉了,那個惡習種子就很容易現行,就會造惡。因此,「耽酒嗜美,本身即是貪癡二毒」,那又包括瞋恚,飲酒之後會有瞋恚,所以這條酒惡也就兼有意業三惡,貪瞋癡。這是兩說,是有開合不同,實際上都是一樣的。

  我們來看經文,經文第一小段講「負恩違義」,這是往往飲酒的人會做這種忘恩負義的行為。『其五者,世間人民徙倚懈怠』,這是第五惡,講世間有這樣的人。「徙倚懈怠」,徙倚就是指徘徊,到處游走,當然也就不務正業,懈怠是指懶惰,不肯進取。這是「表心中猶豫,放逸懶惰,唯圖苟安自私,不能修身行善也」,徙倚懈怠的意思就是講這個,心裡沒有一個明確的人生方向,放逸,好逸惡勞、懶惰懈怠,只是想著苟安自私、苟且偷安,沒有什麼志氣。自私自利,只想著自己眼前的一點小利,貪圖享受,不能夠勇於修身行善,身上有很多毛病習氣不能把它修改過來、修正過來,別人需要我的幫助,我也不能夠努力去幫助,就是行善積德不肯做,所以飲酒沉迷的人往往都會造這些事情。所以人要從小立大志,孫中山先生講,人,年輕人,不要立志做大官,要立志做大事。什麼叫大事?為眾生,救度苦難眾生,幫助眾生覺悟,這都是大事。在佛門裡講「續佛慧命,弘法利生」,這是大事,要立志做這個大事。有了這樣的一個志向,人就不一樣了,他有精神動力,他就會努力向上,不會放逸自己,不會自暴自棄。放逸自己,不肯精進,那就等於自暴自棄,為什麼?你本來可以成聖成賢、作佛作菩薩,現在你把這個機會放棄了,這不就是自暴自棄嗎?我們念阿彌陀佛求往生,你本來是可以往生的,你要一努力就能上了,你現在就放棄這個機會,不肯治身修業,不肯行善、不肯持戒、不肯念佛,那不等於是自暴自棄、自甘沉淪?沉淪到惡道裡就後悔莫及。

  人在輪回當中,那真是惡道的時間多,善道時間少,而且這個時間長短不成比例。經上比喻,人要得個人身難到什麼地步?譬如說盲龜在海底,一個盲(眼睛瞎)的龜,要浮在海面,要換一口氣,好不容易浮了上來,能夠剛剛好穿到一個小圈裡頭,那個頭伸到小圈裡頭,這個機率多小!這是一個浮木,裡頭有個洞,它要穿到那個洞裡頭,我們講幾乎是不可能了,當然可能性還是有,大概是萬萬分之一。所以這一生要努力修行,抓住這個機會,聞佛法不容易,特別聞到淨土就更難。一直努力,就像經上講,「雖一世精進勤苦,須臾間耳,後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永拔生死之本,無復苦惱之患」,再不會有苦惱了,再不會有輪回的這些苦痛,你能作阿惟越致菩薩。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那個誠敬心拿出來,不能夠徙倚懈怠了。學佛如果不拿出誠敬心,你成就是不可能的,印祖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誠敬心就在你的語言造作、一舉一動就能看出來。像聽經,聽經堂裡有的人聽經他得到利益大,有的人聽經得到利益小,利益大小不是取決於這個師父,是誰來講,取決於聽經的人他是不是真正有誠敬。你是一種怠慢的心,不重視,隨隨便便,你這個心不可能得到利益;相反,能夠用真誠恭敬來聽,就從你的相上就能看到,真誠恭敬的人,坐又坐得端正,全神貫注這樣聽,你就看出他真的得利益。所以徙倚懈怠是我們眾生的大毛病。

  『不肯作善,治身修業』,該做的不肯做,業是指正業,「惡人不肯自修其身,不務正業」,所以正事不想,就想歪了,想邪門,想到造惡的事。底下講『父母教誨,違戾反逆』,這是舉出他最大的一個毛病,他為什麼會自甘沉淪,不肯為善?就是因為他不孝,真正孝順父母的人,不會做那些令父母傷心的事。父母都望子成龍,希望兒女能夠出人頭地,所以孝子一定是努力精進。父母的教誨不僅不能聽從,還「違戾」,違是違背,戾是狠暴,狠心還暴戾,這是暴戾之氣,違戾具有狠毒背叛的意思,對父母背叛,大逆不道。「反逆」,就是忤逆不孝、大逆不道的意思。

  『譬如怨家,不如無子』,父母有這樣的兒女就好像冤家一樣,見了面都像仇人一樣,那真的「不如無子」了,冤家,當然沒有好過有。父母跟兒女的四種因緣,討債的、還債的、報恩的、報怨的。這種『負恩違義』的兒女是什麼?都是冤家對頭,都是來討債,這種惡子違背慈恩,所以叫負恩,又違背禮義,這叫違義。為人處事要講禮、要講節度,義是道義、恩義、情義。這些統統不講求,只是為了自私自利,所以負恩違義。『無有報償』,對父母的恩德全無報答,這種人真叫衣冠禽獸,穿著人的衣服,那個心是禽獸的心,甚至禽獸都不如。你看這禽獸裡頭,小羊有跪乳之恩,烏鴉有反哺之義。小羊喝奶是跪下來,來喝母親的奶,這是表一個什麼法?感父母的恩。小烏鴉長大了,到外面找食回來喂養自己的父母,這叫反哺。我們為人子女對父母不能盡孝、不能報答,那豈不就是禽獸都不如?到這個人身福報享完了,那必定是到地獄。下地獄的人,總是看到他在生的時候就有花報,花報就是現世報,就不好,你可以預想到來世他就是地獄。「百善孝為先,萬惡YIN為首」,這兩條報應是看得最明顯的,孝子他晚年就會好報,不孝的子女他一定沒好報,這一生就能看到。另外邪YIN也是,這一生就能看到他的報應。

  在網路上有這麼一個新聞報導,是講吉林省某縣某村上演了一場人間悲劇,這是什麼?「兒女不孝孫無情,狠心餓死老娘親」。這個村子有戶人家,父母辛辛苦苦把六個兒女拉扯大,三個兒子、三個女兒,都幫助他們成家立業了,三個兒子找了媳婦,三個閨女也嫁出去了。兒子娶媳婦,父母花錢蓋房;女兒嫁出去,嫁妝也都是兩個老人准備的。辛苦了一輩子的老人,老爹腰都壓彎,積勞成疾,最後,把最後一個女兒嫁出去之後就咽氣了。剩下個老母親,命也很苦,因為一生都在操勞,所以晚年得了腦溢血,積勞成疾,躺在床上,半身不遂。手還能動一下,還能夠自己吃飯,有人攙扶著,還能夠上廁所解手。結果這六個子女怎麼對待這個辛苦一輩子的老母親?一開始互相還說可以承當一下,就安排輪流照顧,時間長了,這老母親她那三兒子和三媳婦就開始厭煩了。老母親到他家去過日子的時候,這個兒子、媳婦就開始摔摔打打,藉著這些小事就開始罵,讓老人家非常的傷心,搞到兄弟姐妹之間也很不和睦。起初還給這個老母親送飯,給她吃飯,後來干脆這兒子就停了給自己母親的供養,不給飯吃、不給水喝,覺得什麼?給飯吃,她還會上廁所,麻煩;給水喝,也得解手,所以干脆就停了,把自己的母親餓在那裡。後來有人來看到這個母親餓得不行了,給她送吃的,結果還遭這個三兒子罵,說她腦溢血,你不能給她這麼多的營養,而且把人家送的東西還打翻在地,就是這樣虐待自己的母親。到最後,他母親真的就是在這樣痛苦當中過世了。這一家人都沒有去管自己的老母親,沒有一個擔負起贍養母親的義務。

  結果他母親走了之後,每個家庭都有了報應。這母親去世大概一個月,首先大兒子就腦血栓,跟他母親這個病都差不多,進了鎮上的醫院,幸好搶救還算及時,免除一死,但是也變成個半身不遂。而且這個大兒子剛出院一個月左右,二兒子和大女婿就相繼也入了院,診斷也是腦血栓。這二女兒也是同樣腦血栓,又進了這個醫院。二女兒剛治療完了,出院了,三媳婦也來報到,這回不是腦血栓,是胃穿孔。結果三媳婦還打著吊針,三女婿遇了車禍,騎著自行車撞上了拖拉機,飛出兩米多遠,險些喪了命,被送到醫院,全身都是骨折,好幾個月不能下地。就是這樣,這鄉鎮裡的醫院,還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醫院的收入大增,全是這家裡付的。後來那個大兒子本來是半身不遂,就在路上去活動的時候,突然腳一軟栽倒了,正好這時候路過一個汽車,把他的頭給撞了,一撞撞出一米多遠,結果他成了植物人。二兒子後來也得了肝炎,痛苦了一年之後就死了。大媳婦也得了腦血栓,也後來死了。就是這樣,一個一個,不是死,就是半身不遂,就是重病,包括那些孫子、孫女、外孫子、外孫女,個個都是遭了很大的殃,這都是現世報。

  所以你看看,不孝自己的父母,那個報應那麼樣的顯著,真是天理昭彰,《感應篇》上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這都是冤家,「譬如怨家,不如無子」,父母這麼辛苦來把他們養大,對他們這麼大的恩德,竟然「負恩違義,無有報償」,這些都是在我們眼前,給我們演出來的現世報應的例子。所以我們思考,為什麼現在會出現這些大不孝的人?過去大概一百年前,這種例子就很少,現在很多,甚至還有殺父害母的事情發生,原因何在?歸根結柢,就是喪失了傳統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人能知因果,他不敢造惡,人懂倫理道德就恥於作惡,現在的人就沒有恥心,也沒有敬畏心,所以什麼事都敢干,膽大妄為,肆無忌憚。要真正挽救世道人心,沒有別的出路,只有大力去提倡傳統的聖賢教育,把聖賢教育找回來。

  我過去在出家之前,也是常常應各地這些論壇的邀請去講學,講的內容都是以孝道為核心,現在國家提倡要構建和諧社會,和諧社會最根本的就是講孝道。《孝經》上講,「教民親愛,莫善於孝」,你希望大家和睦相處、團結友愛,教什麼?教孝道。人能有孝心,對自己父母好了,他才可能真的對別人好;對父母不好的人,不可能對別人好。像《孝經》上也講,「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只有愛敬自己父母的人,才會真正愛敬別人。所以我在四處講課當中,也提到構建和諧社會的三點建議。這個是我在二00六年三月,看到國家主席在兩會裡面提到的「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我學習之後就有人來請我講心得,我就去分享,結果六月份在山西大同他們就請我去講這個課,講八榮八恥學習心得,我就談到八榮八恥是現代版的八德。古八德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德建立在孝的基礎上,孔子講「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道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教育要從這裡教起,不教孝道,講八德就成了口號,就很難落實,先要落實孝道,這才能構建和諧社會。

  所以我提出三條建議,第一,要樹立榜樣,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最好都要評選十大孝子。每個地區都有孝子,我們來評選,評選的同時,這就是讓大眾來學習,你肯定要做宣傳,肯定要報導。讓大家看到這些報導會生感動心,會生慚愧心,會生效法心,效法這些孝子。你看山東電視台「天下父母」欄目就報導了不少這些孝子孝女,這都是我們學習榜樣,我們看到這些榜樣就會感動,自己要是不孝就會改。這是第一條建議。

  第二,希望四月初的清明節,國家能夠把這個節日做為法定假日,專門提倡祭祖,這是重視祭祖。為什麼?祭祀祖先不是封建迷信活動,它是孝道的教育活動,《論語》上講,「慎終追遠,民德歸厚」,能夠不忘祖先,這民心才淳厚,道德才有根,社會才能和諧。所以祭祖是最好的一個做法,能夠使民心厚道,使社會風氣淳厚。清明節這天(一般在四月五號),很多人,他還是有一些傳統的文化保留下來的,於是他們都會請假,不工作了,請假回老家祭祖。與其如此,不如國家干脆就把這天放假,鼓勵大家祭祖。祭祀祖先,我們要把祭祀祖先的意義講出來,讓大家重視,這是孝道的學習。在祭祖的同時,想到父母祖先的恩德,歌頌祖先的這些優點長處,我們要繼承。我提的這個建議,當時是二00六年三月,後來中央黨校看到我這個講演的光盤,他們領導也很歡喜,就把我這個光盤拿到他們電視台(有個閉路電視台,中央黨校對省市各級黨校有這麼一個電視台)放了。放了之後,大概反響也不錯,於是又約我到北京,在攝影棚裡又錄制了一套更完整的演講,掛在他們的網上。二00八年,這兩年之後,國家真的決定把四月五號清明節做為法定假日,好!

  今年四月四號清明節,在香港亞洲博覽館舉辦了一萬二千人參加的祭祖大典。這天早上,是專門經過禮儀培訓的祭祖隊伍,他們有專門的樂師,用古時候的樂器來彈奏這些祭祖的音樂,同時用古時候的禮儀來祭祀祖先,祭祖的儀式有一個小時。這個光盤制作出來了,也大量流通,這是什麼?讓大家看看古時候是怎樣祭祖的。來自海內外兩岸四地一萬二千人參加,這是一個很大型的祭祖活動,不知道是不是屬於建國以來首次這麼大型的祭祖,中央電視台兩個台都播了,還有鳳凰衛視、香港衛視,還有三十多家報紙媒體報導此事,也引起了很大轟動。這好事,希望每年都來辦,我們有這樣的機會也來參加一下。

  因為這個祭祖是祭祀萬姓祖先,這是我們師父上人十年前就提倡,在我們香港佛陀教育協會九樓這裡設立了中華民族萬姓先祖紀念堂。一開始是供奉一萬九千多個姓氏的牌位,後來不斷增加,現在好像有二萬四千多個牌位,都是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姓氏,連少數民族的姓氏也包含在內。所以大家來,你們到九樓去看看,你們的那個姓氏肯定也有,不可能沒有,按照筆畫順序排列。中國過去是每個家族自己祭祖,所以每個家族都有祠堂,現在沒有了,現在只能是我們大力的去提倡,所有家族合在一起來祭祀。像這次清明法會,清明的祭祖大典,這個台上供奉的就是二萬四千個姓氏祖先的牌位,一萬二千人做為全中國乃至海外所有華人的代表,來祭祀萬姓祖先。萬姓祖先都有共同的祖先,我們知道,有伏羲、有黃帝、有炎帝,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所以這個是非常有特殊意義的一次活動。我們希望每年都辦這麼一次活動,令大眾慢慢把那種不忘本的孝心長養起來,能夠返本報始、知恩報恩,這樣世道人心才能夠轉好,和諧社會就不再是夢想,會變成現實。這是我提倡的和諧社會的第二條建議,很難得,已經有人來落實。第一條也是,第一條評十大孝子,很多地方都在評。

  第三條建議是要恢復傳統文化的教育,就是應該建立文化教育中心,培養師資,培養老師去教,現在也可以利用遠程教學,它很方便。我們師父現在提的這個《群書治要》,很好的教材。基礎的用《弟子規》、用《太上感應篇》、用《十善業道經》,儒釋道三家根本,我們去宣揚,來教化社會大眾。用《群書治要》來教導大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智慧、理念、方法、經驗,不僅官員聽了知道該怎麼治國,老百姓聽了知道怎麼齊家、怎麼修身,也對於官員是一個很好的監督。這些老師的培養非常重要,現在蔡禮旭老師在馬來西亞帶領一個教師團隊在深入學習《群書治要》,漢學院已經動土了,將來也要招收老師去那裡專門學習,希望能培養出很好的老師輸送到各地,辦文化教育中心來教化一方。傳統文化復興了,佛法才能夠復興。傳統文化的根就是孝道,佛法是師道、是教育,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因為人能孝養父母,他才能奉事師長,所以我們要興盛佛法,也還要大力去提倡傳統文化,尤其是孝道教育。佛法傳到中國來之所以有這麼樣興旺,兩千年的興盛,歷代都是人才輩出。佛法當時也從古印度傳到世界各地,為什麼只有在中國這麼興盛?因為中國人特別重視孝道,所以營造出佛法最好的土壤,佛法就在這裡生根、茁壯、開花、結果。現在咱們這個根沒有了,要把佛法興旺起來也很難,必須大力的提倡扎根教育。這一小段「負恩違義」就講到這裡。

  第二小段「情義俱無」,這是講無情無義,這個標題看起來也是令人觸目驚心,實際上都是現代社會的一種寫照。『放恣游散,耽酒嗜美,魯扈抵突。不識人情,無義無禮,不可谏曉。六親眷屬,資用有無,不能憂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這段就是講情義俱無。「放恣」講放蕩、自恣,自縱,就是放縱自己、肆無忌憚、隨心所欲,縱欲而沒有節制。「游散」是講游樂散漫、游手好閒。「耽酒嗜美」,耽酒就是好酒貪杯,喜歡飲酒,喜歡這些欲樂的、讓自己沉迷的活動;嗜美,愛吃美味,貪吃。貪吃肯定會有殺業,像在香港、沿海地區,很多就是愛吃海鮮,嗜美,貪求那個口腹之欲,造的業就重。耽還有取樂過度的意思,嗜美的嗜有貪而無厭的意思,這都是沒有節度,縱欲、貪婪。「以上指肆情酒食,貪飲無度,正明酒惡」,講的就是飲酒惡。

  底下就是引申出來的,這飲酒多的人,糊塗人,他自然就會造作底下的種種的惡業。所謂「魯扈抵突」,魯扈是什麼?魯是魯鈍,這是義寂法師在《無量壽經述義》裡頭說的,魯是魯鈍,「謂無所識知也」,這愚癡;扈是跋扈,「謂縱恣自大也」,放縱自己、驕慢自大,這是傲慢煩惱。你看又愚癡,又加上傲慢,這個人簡直是沒救了,所以他一定會抵突,抵突是前面講的蒙冥抵突,所謂「愚狂抵觸,無所了知,無所不作也」。一個人又糊塗、愚癡,還狂妄自大,所以自然就跟人很多沖突、對立,自己什麼都不知,卻又膽大妄為,無所不作。這種人現在還有一點點福報,他可以這麼做下去,但是做不了很久,福報享盡了、消完了就要墮惡道。天台的《輔行》這部典籍說,「魯扈等者,無慚不順之貌」,沒有慚愧心,沒有敬順,所以就是叫「不識人情,無義無禮」。禮就是講要順人情;義就是「義者,宜也」,宜就是應該做的,所謂「裁制事物使合宜也」,你該做的你要做,不該做的不做,這屬於義。禮,《禮記》所謂的「順人情者,謂之禮」,順人情就叫順人心,順人心就會順天理,所以禮義就是教我們順天理良心,不能夠隨著自己的私意來妄為。

  禮一定要學,孔子講「不學禮,無以立」,你要在這社會上立足,不能不懂得禮,不能不懂得人情事理。懂得禮,懂得人情,你順人情就會知進退,那你自然就能跟人相處得好,就能和諧;如果不學禮,自然就跟人格格不入,很難相處,矛盾沖突都會起來。禮的精神就是一個「敬」字,《孝經》上講的「禮者,敬而已矣」,你能夠對一切人都有那種恭敬心,你所做出來的自然就符合禮儀了。當然禮儀也要講一個分寸,對人的恭敬也不可以過分,譬如說我們對人很恭敬,見面三鞠躬,最敬禮;你要是四鞠躬,那就顯得過分了,就有巴結谄媚的味道,這就不合適、不適度。所以禮要講節,節是節度,禮節,不節哪裡有禮?這些都是講應對進退,需要了解。「無義無禮」,還「不可谏曉」。谏是「以道正人」,就是規勸的意思。一個人能夠接受規勸,這是有福之人;如果不能聽勸谏,自己有很多毛病,做了很多錯事,還自以為是,不肯接受勸谏,那是沒福了,他的下場一定不好。所以「謙受益,滿招損」,一個人謙虛、謙卑,他受的益處就大,如果自滿、傲慢,那就會招很大損害。你怎麼知道你自己是謙虛還是傲慢?就從能不能接受人勸谏就可以看出來,如果你能接受人勸谏,說明你是謙虛的人;你要是不能接受勸谏,那就是傲慢。谏曉的曉是曉谕,就是別人的教誨,言語上的教誨,特別是長輩、父母、老師對你的教誨,你能接受、能聽勸、能受教,這都是有福之人。

  蒙冥抵突的人就不能接受勸谏,你勸他,他還跟你頂;你教他,他跟你爭辯。所以我記得蔡老師在講課的時候很感歎,現在的父母對孩子教誨很難教得進去,所謂「一言九頂」。一言九鼎,過去是講這個言語一出口,是很有分量,就是不能逆轉了,很守信的。現在那個「鼎」就換成頂撞的「頂」了,講一句,頂九句,叫一言九頂,也是事實。從小他就頂撞父母,不能接受父母意見,那他長大能接受誰的意見?那不就是變成「不識人情,無義無禮,不可谏曉」之人了嗎?這種人一輩子肯定是碰釘子碰得多。所以《弟子規》從小就得教,教是把他教好,怎麼才算好?他能夠孝順,「父母責,須順承」,這樣的孩子將來長大了障礙才會少,他的福就會大。

  底下經文又講,「六親眷屬,資用有無,不能憂念」。六親是指「父、母、兄、弟、妻、子」,這叫六親。也有另外一種說法,像《顯揚大戒論》所說的,「六親者,為身上三代,謂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這是我們上面三代,還有加上身下面三代,我自身下面有「男女」,男女就是兒女,還有「孫男女、曾孫男女」,這是六代人,那就叫六親。兩說是不同,但是也都可以兼用。眷屬,是六親之外叫眷屬,所以六親眷屬就包括你有親戚關系的所有的人,這些都屬於一家人,所以我們就有義務去照顧他們、關懷他們、愛護他們,所以他們資用有無我們都要想到。這個資用是「資生所用之物」,像柴、米等等,他們有需要,我們就應該盡力幫助。不能夠自己日子過得很好,看到別人日子很難過,也不能伸出援手,這樣是最惹別人的怨恨,所謂「一家飽暖千家怨」,你自己過好了,也不幫助別人,這怎麼行!就有這些惡子,「於六親眷屬所須維持生活之必須品,全然不顧」,這就是資用有無,不能憂念,所以他就是沒有情義。他沒有情義,實際上就是大不孝,為什麼?六親眷屬,跟自己平輩的都是兄弟,在一起每一家都得互相照顧,「兄弟睦,孝在中」,父母都希望兒女們好,哪一個不好心裡都憂慮。

  過去的家都是好幾代住在一起,互相都關懷照顧。像我爺爺,他住在廣州蘿崗水西村,這是我家鄉,整個村都一個姓,都姓鐘,在過去那就是同一個家族。一個家族因為人數多了,慢慢就分出小家,但是都在一個村子裡住,所以整個村子就是一個家。這是中國傳統的家,它其實就是個小社會,能把家治好,就能治國。所以四書《大學》講修身齊家,你要把身修好了,你就能做家的好榜樣,你就能齊家,把一家人都教好。而這個家是什麼?四代同堂、五代同堂,叔侄妯娌很多人,可能都幾百口人,像一個村子加在一起那是幾百口人。所以把這家都治理得井井有條,大家上下都和睦,這就是一個社會的好榜樣;然後就能夠帶動全社會其他的家族也能和睦,這社會就和諧了,所以齊家就能治國;一個國家做好了,構建了和諧社會,就能影響其他國家,這就和諧天下、和諧世界,這叫平天下。這個平是和平,讓天下和平的意思。所以我們現在要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那要重視家的這種營造。

  過去家是建立在血緣關系的基礎上,親戚、六親眷屬這是家。現在這個家被打破了,我們師父上人講,二次世界大戰日本侵華戰爭,就把我們整個家的社會結構給打破了,沒有家了。所以現在都是小家庭,夫妻兩口,生兒育女,就是這樣的家,兒女長大就分家了,不可能再跟父母住在一起。所以,以血緣關系重新組建過去的那種大家庭很困難了,師父上人就提倡用企業,用一個社會團體做為家,企業的老板就是一個家的家長,這企業的員工就是一家人,在這一家裡頭落實五倫關系,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夫婦有別,譬如說一個企業裡頭員工夫妻倆都來工作,這可以落實;還有一種講法,大家分工不同,員工有的主外、有的主內,過去是男主外、女主內,現在也不必這樣硬性的規定,凡是主外,這些屬於業務部門,譬如說做生意要開拓業務,要聯系客戶,這是主外;主內的,譬如財務部門、人事部門,分工不同,互相之間團結合作,這是等於夫婦有別那個意思。這屬於內外有別,有分工不同,雖有分工,但是目的相同,都是要把這個公司造好。還有君臣有義,君臣,君是領導,臣是被領導,互相要有仁義。君對臣以仁,用仁愛;臣對君以忠,忠心耿耿,認真負責做好工作,沒有二心,不想著跳槽換工作,就在這裡一直做到退休。當然這公司的領導就要給員工足夠的關懷,讓員工真正體會到有家的這種凝聚力,有這樣一種親情,君臣有義。朋友有信,互相之間講求誠信,落實五倫,就在企業可以落實。

  現在,最近聽說在深圳有七個家庭,他們發心聯合在一起組成一個大家庭,重新恢復過去傳統的家,這個家有家道、家風、家學、家業。家道是倫理道德;家學是我們要學習的傳統文化,儒釋道;家規,這家庭的規矩,用什麼?《弟子規》就是家規,乃至用三個根來落實家規,《弟子規》加上《感應篇》、加上《十善業道》。實際上《沙彌律儀》裡頭,特別是威儀門,就有很多關於怎麼樣對待尊長、怎麼持身的,這裡頭有很多很好的內容,都可以借鑒學習,這都是家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把傳統的家風重新營造出來,這是奠定社會和諧的基礎。如果能夠做成功,這就可以復制推廣,大家志同道合的幾個家庭合在一起,就是成為一個大的家庭。然後齊家,大家才有概念,原來《大學》裡講的齊家是這個家,是指的社會的團體,是一個社會單位,在這個基礎上談治國就很容易。治國平天下,就是和諧社會、和諧世界,都是在恢復家道、家的這個做法的基礎上。

  家族的成員互相照顧,落實六和敬。見和同解,大家都學傳統文化,都學儒釋道,都有共同的見解,正知正見,以聖賢見解為自己的見解;身和同住;口和無诤,互相不要有口角、矛盾;意和同悅,大家在一起學習、生活,落實傳統文化,法喜充滿,意和同悅;利和同均,生活的需要品我們一起用,平等,不能夠只一個人自己富貴了,別人就不理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大家都是在一起,同一條船上,所以要互相幫助。所以要改造社會風氣,我們師父上人提倡的這些理念,希望都有人去落實,這樣的話,這個經文上講的濁世惡苦自然就能消除,自然就能夠得到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天下太平。

  經文又講到,「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是「於父母之恩、師友之義,悍然不顧,無動於衷」,心裡沒有父母、沒有師長,只有自己,只有自己的享樂、自己的追求,沒有去考慮人家感受,對父母的恩德全忘記了。現在由於聖賢教育的衰微,所以人的孝心確實是比以前淡多了,中國新一代的年輕人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對於傳統倫理道德也淡漠了。西方以美國為主的這種文化,崇尚個人主義,沒有把父母擺在第一位,把自己擺在第一位,長大了就自己去追求自己需要的東西,事業、愛情,就是享受,沒有想著報父母恩。所以在美國我們看到,老人都是社會來養老,美國社會福利也不錯,所以老人家晚年生活都基本有個保障,大部分去老人院。老人院的物質生活雖然有保證,他能衣食無憂,吃得飽、穿得暖,但是精神生活很空虛,沒有得到親情的溫暖。在美國,那些老人都是自己過的多。

  我記得我在德州大學教書的時候,我跟我母親一起住,我的樓上有個鄰居,我們住一棟公寓樓,那個鄰居是一個美國紐約的退休老人。他喜歡南方,天氣比喻溫暖,在紐約比較冷,他就到德州來,一個人住,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家。他過去在紐約是做金融的,大概也很有錢,但是他租了一個公寓房子,很小,裡頭也是亂七八糟,自己一個人開著車去買菜,自己一個人對付著過日子。我和我母親看到他挺可憐,還給他送點餅干來慰問他。他覺得非常感動,接到我們送的一點餅干,他眼淚都快流出來,可能從來沒有人這樣的關懷過他。然後他就常常找我,要跟我聊天,因為我媽不懂英文,就跟他對不上話,他看到我能講英文,就找我,很空虛、很寂寞,就來找我聊天。我也很體諒他,他來找,我都跟他聊。他就請我到他家裡,家裡頭很零亂,自己也不懂得怎麼收拾屋子,沒有人照顧。說他以前在美國紐約做這些金融的業務做得很好,可能也是曾經很輝煌、很成功,但是現在我看到也真是很令人同情。大概他也應該是有兒女的,但是他也沒有多說,我也不好意思去問,兒女都不來管他。

  所以美國的老人真的是,雖然物質條件還都可以,精神生活很痛苦。很多孩子長大成人就離開父母,可能再也不回來看望父母,過年的時候,或者是過節日的時候,能給父母寄張賀卡就算不錯了,父母收到兒女的賀卡就高興得不得了,「這兒女還沒有把我忘掉」。你看這是什麼?不像我們中國傳統的那種敬老愛老的思想。中國人認為老人是家中一寶,所以兒女首先得教他孝道,教他敬老。我以前小的時候我都非常記得,我母親每逢過年過節都帶著我,還有我的舅父、我姨媽的這些孩子,都到公公姥姥那裡表演節目,匯報學習成績,匯報自己的學習心得,讓老人家看了很歡心,你看膝下兒女成群,天倫之樂。

  所以我從小,母親就很善於培養我們的這種孝心,養父母之身,還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身是物質上的供養,養父母之心是讓父母歡喜),還要養父母之志,父母對你有什麼志向,你要努力去實現,要好好做人,不能丟父母的臉。所以這個父母之恩你常常記掛著,你就不敢做壞事、不敢懈怠。那時我是大學畢業了出國留學,到美國去留學,就是在學業上專心、刻苦,人家一般一個學期就修四門課、三門課,我都通常是五門以上,為了盡快完成學業出來工作,能掙錢了可以贍養父母,當時就這個心。所以一般讀碩士加博士得七年時間,我四年就完成,然後我就把媽媽接到美國來跟我一起住。因為心中有父母之恩德要報效,你學習自然有動力。

  在古代,中國古時候家族的人都是這樣的思想,每個人將來要努力奮斗,出人頭地,要報答這個家族,所謂光耀門楣。所以家族對所有的這些孩子都有教育的義務,不能夠讓孩子做惡人、干壞事,那整個家族都有連帶影響。如果家族培養出一個奸臣,或者是賣國求榮的這樣一個壞臣子,那可能整個家族都要遭滅門之災,所以對每個孩子教育都要非常的留心。社會能安定是什麼?家族就把孩子們教好,這教育就在家裡面完成了,所以人走到社會上,自然就基本是一個好人。

  現在我們中國也受了西方思想的影響,對中國傳統文化失去信心,不能夠去大力的推廣弘揚,總認為外國的好。你看我母親就有這麼一個朋友,她的兒子也是到美國留學,到了美國之後,就覺得美國什麼都好,中國什麼都不好。家裡的老母親,他也是父親早逝,剩老母親在中國,還有個弟弟。那他自己出去美國留學了,就不再搭理自己的母親,所謂「一年土,二年洋,三年忘了爹和娘」,真是這樣。母親給他寫信,他不回,打電話也不接,就像石沉大海一樣,毫無音信。最後我要到美國留學了,他母親就來求我,能不能夠代她跟她兒子聯系一下,看能不能找到她兒子。我說我怎麼找,這美國這麼大?她就給了我一個地址,說這兒子就是這個地址,以前寫信都用這個地址的,但是現在不知道是不是還在這個地址了。我就說,那我就試一試。

  所以到了美國就跟他寫信,給他想著寄一個禮物,就這麼寫封信可能人家也不搭理,母親寫信都不搭理,我們外人寫信能搭理嗎?我又跟他不認識。所以就想到寄什麼禮物,就買了一點東西,然後寫了一張支票,一百美元,我收入也很少,我就在信裡頭夾著一百美元支票寄給他。然後跟他講,你媽媽很想你,烏鴉都有反哺之恩,你別把母親給忘了,這母親是我們福報的源泉,沒有父母,人就像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源頭的水那很快就干了,沒有根的樹木也很快枯了,所以一定不能忘本。我就想著給他錢、給他東西,讓他生了歡喜心,然後他看這個信還能夠接受我的勸谏。

  我的信也是很認真的寫了,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結果寄過去,也是很久都沒有音信。結果我到銀行去問一下,他那張支票給兌現了,錢是拿走了,東西是要了,但是還是沒有音信。我也失望了,那有什麼辦法!就是這樣,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那我想他肯定是不會有福報。為什麼?福報的源泉在於孝心,連父母都不顧的,真的叫天理難容。他現在還能在美國找個工作,能夠做,結了婚,成了家,都是享他前生修的福,而且他這個福會很快消沒了,沒的時候就真苦。尤其是這個不孝父母,把父母忘了的人,就好像這個樹已經把根都斷掉了,你還能活幾天?這都是很愚癡、很可憐!我想想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也就不用跟他動氣了。雖然我們現在沒有聯系了,也不知道他怎麼樣,但是我能夠預測到,他肯定沒有好結果。你看《尚書》上都已經講了,「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行善積德的人天降吉祥,他會很吉祥、很順利;行不善的人就會遭殃,天道好還,因果報應絲毫不爽的。那善,「百善孝為先」,能行孝就是真善,不孝的那就是大惡。所以善就有福,「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善必有福報,惡必有禍。所以我們就能預知,他將來不會有什麼好報,如果現在還活在世間的話,因為那個時候都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

  三年前在東北雙城縣裡就發生這麼個例子,同修告訴我的。有一個女孩年紀很輕,對她母親很不孝順,經常打罵她母親。自己談戀愛,她母親不讓她談戀愛,可能是她那個男朋友不理想,母親看著不順眼,勸她不要跟他來往。結果她不聽,就是因為那天早上發生口角,她竟然打了她母親一個耳光,母親非常氣憤,一氣之下就咒她,「你出去就遭車禍!」結果這個女孩跟著她男朋友一起騎著摩托車,男朋友開著摩托車,女孩子坐在摩托車後尾,剛出門沒多久,上了路,真的遇車禍了。一個大卡車走在前面,他也不知道怎麼回事,鬼使神差,他整個摩托車就撞到了那個車輪的底下,當場這女孩就被碾死了,那手臂都脫落。手臂,被碾掉的那個手臂就是打她母親的那只手,那個腦袋都開花了。然後她的這個男朋友也是,整個下身後來被截肢了。這現報,作不善降之百殃,你看馬上禍殃就現前。所以這個父母恩難報,不可以忘恩負義。還有老師、還有善友,對我們都有恩德,我們都應該常思報答。今天時間到了,我們講了兩小段的經文,下次再跟大家一起學習。今天有講得不妥之處,請諸位同修大德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上一篇:蔡禮旭:文言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第17集)
下一篇:印光大師:以譬喻發明三因佛性之義,正因、了因、緣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