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定弘法師:淨宗根本戒 第19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尊敬的諸位大德同修,大家請坐。我們繼續來學習「淨宗根本戒」,請大家看《無量壽經》第三十五品。我們這個根本戒是五戒,講到第四妄語戒,我們先將經文讀一下:

  【其四者。世間人民。不念修善。兩舌。惡口。妄言。绮語。憎嫉善人。敗壞賢明。不孝父母。輕慢師長。朋友無信。難得誠實。尊貴自大。謂己有道。橫行威勢。侵易於人。欲人畏敬。不自漸懼。難可降化。常懷驕慢。賴其前世。福德營護。今世為惡。福德盡滅。壽命終盡。諸惡繞歸。又其名籍。記在神明。殃咎牽引。無從捨離。但得前行。入於火镬。身心摧碎。神形苦極。當斯之時。悔復何及。】

  這一段是講口業的惡。這一品經文講濁世惡苦,給我們詳列了五惡,五惡的業招感的是五痛、五燒的果報,五痛是現世報,五燒是來世三惡道的苦報。這一大段講的是「妄語之惡」,妄語就是講不誠實、虛偽這些話語,這裡也包含了兩舌、惡口和绮語。

  我們來看黃念老在《大經解》的注解裡面說到,「妄語者,《智論》曰:妄語者,不淨心欲诳他,覆隱實,出異語,生口業,是名妄語」,這是引用《大智度論》裡面的說法,說妄語是什麼?不淨心。心不清淨,這個心不好,自私自利、貪瞋癡慢,這些煩惱裝在這心裡頭,所以就想欺騙別人,诳就是欺騙。覆隱實,是把事實真相覆蓋著、隱瞞著,說不誠實的話。出異語,就是不誠實的話,造口業,這個口業就是妄語業。「又《大乘義章》曰」,《大乘義章》是隋朝慧遠大師所著,說到「言不當實,故稱為妄。妄有所談,故名妄語。故知心存欺诳,口出不實之言,即名妄語」,言語跟事實真相不相應,而且是有意去說的。如果是無意,或者自己不明白事實真相隨口說了,這是有過,但是因為他不是有意去說,所以就沒有這麼重的罪業,只是有過失。這裡講的妄語是有心說謊話,欺騙人,目的是為了自己名聞利養,或者是各種邪惡的目的,這是妄語,因為妄的心就造作妄的言語,這叫妄語。所以這裡特別講到心存欺诳,口出不實之言,這是有心去造作;如果無心,那就不算是犯了妄語戒,因為五戒裡面每一條戒,犯戒都是有心犯的。

  妄語屬於口過裡面其中之一,口過有四種,底下講,「口之四過,亦即十惡中口業之四惡,名為兩舌、惡口、妄言、绮語」,這是經文裡面講到的,把這四條列出來了,這四條都是有不善的心,妄心。所以經文講『世間人民,不念修善』,不念修善那就是惡。你看十善業道裡面每一條善都是講不造那個惡,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如果反過來那就是惡了,有這種惡心,口上的語言就會造作這四種口業,這四種口業合起來也可以通稱妄語。因為妄就是虛妄,與真心不相應,造作四種口業都是與真心不相應,所以可以通稱為妄語,展開來就可以說是四種。所以這段經文它又特別列出這四條,這是有開也有合。

  剛才講了妄語是通稱,所有以妄心、以不善心所造作的口業。具體,第一是講『兩舌』,兩舌在佛經裡也譯為離間語,挑撥離間、搬弄是非,破壞兩個人的交往、兩個人的和合。在《四分律》裡面是這樣定義的,「彼此斗亂,令他破也」,破別人的和合,用我們現在話說,破壞別人的團結、破壞別人的和諧。怎麼破壞?用兩舌,用這個口業,向這個人說那個人不好,向那個人說這個人不好,挑動他們倆的對立、沖突、矛盾,讓他們起爭端,讓他們變成仇人,這就是兩舌,所以斗亂兩頭。天台大師說到,「遘扇彼此,乖和合也」,遘扇也是挑撥煽動,煽動兩者之間的這種對立情緒,乖和合的乖就是破壞。《大乘義章》裡面講,「言乖彼此,謂之為兩」,這個兩就是對立,跟甲說乙的過失,跟乙說甲的過失,這就讓他兩個人對立起來了,這叫兩。「兩朋之言依於舌,故曰兩舌」,這些意思都是相應的,所以這叫「煽動離間,搬弄是非」。如果是小的,只是離間兩個人,讓彼此懷疑、彼此失去和睦,這個罪業只是僅對這兩個人而言。如果是大的方面挑撥兩個國家,讓國與國之間產生對立、產生沖突,甚至發生戰爭,這個罪業就非常重了,煽動戰爭的人肯定是墮無間地獄,這個念頭一發出來,地獄裡面的那個猛火就已經開始燃燒,不用等到你去造作。

  譬如說你想煽動兩個國家之間打仗,你中間可以漁利,所謂「鹬蚌相爭,漁翁得利」,在某一個領土上特別制造事端,說這個領土應該屬於你的,你不要給他奪去,就煽動起這樣一種對立情緒來,然後這邊就可以賣武器給他准備可以打仗。這種念頭一生出來,地獄的那個名冊都已經報上了,如果這個仗沒打起來,罪業還不算特別重,以後在地獄的時間可以少一點;如果仗打起來了,導致很多生命、財產的損失,這個罪業就重了,那是絕對不可以做!懂一點因果,這種事情哪裡敢去做?更何況你煽動兩者爭端,也是你跟他們結了冤仇,有朝一日他們知道事實真相,知道是你在蓄意挑動、離間,兩個人的矛頭都指向你,這個冤仇是生生世世沒完沒了。

  所以真正君子不去聽人是非,人家講兩舌、講是非,我們立刻離開,不去聽,保護自己的清淨心不受人的煽動離間。古人講「是非止於智者」,是非來到我這裡,它就停止了,不再往下傳,我也不受它的影響,更不會掛在心上。我自己很清楚,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你為什麼來說是非?你肯定心裡有是非,你才會去說,那動機就不好。所以漢朝有一位大將馬援,他寫了一封家書給他兄長的兒子說,我希望你們聽到人的過失就像聽到父母的名字一樣,耳可得聞,口不得言。在古代人對父母都孝敬,所以對父母的名字都不敢稱呼,稱呼、直呼父母名字那是很大不敬,一般講自己父母都是家父、家慈這麼講,絕不會直呼其名,那別人直呼我們父母的名,耳朵聽到了,口不能講。這是比喻,當我們聽到別人講過失、講是非,耳聽了,不能再口傳,不傳是非;如果我傳是非,那我也跟著造業。口業如山,不知不覺造作的太多太多,自己都不知道,造習慣了,不以為然,到最後下地獄還不知道怎麼下的。特別是講是非,惡語傷人,口中舌頭就是一把利劍,用利刃殺人、傷人,他很憤怒;我們用利語傷人,他一樣是這樣憤怒,懷恨在心,這個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所以君子絕不去議論人的長短、過失,不去評議人。

  我們現在學佛,往往會親近道場、親近善知識。道場,我們是希望要和合,和合僧團如果能在世間出現,這個世間就不會有災難。為什麼?有諸佛護佑、龍天護持,它是正法得以久住的一個殊勝的緣。如果把和合僧團破壞了,這罪業,戒經上講是墮阿鼻地獄,這屬於五逆罪。而破壞和合僧團多半都是兩舌,講這個團體怎麼怎麼不好,對這個團體裡的人互相之間講是非。當然人無完人,肯定會有過失,你就偏偏在那裡講過失,讓彼此之間不和,這個罪業就重。如果這個團體是正法道場,它擔負弘法利生的任務,你把它破壞了,弘法利生這種事業也因此而受到損害,你想想這罪業有多重!這是損人的法身慧命的罪業。所以我們自己要練習不說人是非,不講兩舌。

  《無量壽經》上法藏比丘修行,善護三業。三業身口意,他把口業排在第一,「善護口業,不譏他過」,我們的口業要善護,善就是好好的護住,不能隨便造。特別是不講人家的過錯,不批評人、不誹謗人、不怨恨人、不議論人,口裡只說好話,見到人有優點,我們就贊歎他的優點。見到一個道場,它有值得可取的地方,我們就贊歎那一點,其他的有不如法的不贊歎就好,也不放在心上,口不說人過,心不見人過。六祖惠能大師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連見都不去見,怎麼可能說?這樣你心才能夠清淨。所以古德勸導我們「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話愈說少愈好,最好不說話,止語。能止語,這念佛很容易成片。你看深圳的黃忠昌居士,我們師父上人非常贊歎,人家就是兩年十個月閉關止語念佛,所以他很快就成就了。

  我們平常跟人交往就要練什麼?提起這句佛號,人家跟我們說什麼,我們不用去聽,我們念阿彌陀佛。特別是他來講是非的,劉素雲老師教給我們一個好方法,你就觀想,他與你之間有一個垃圾桶放在那裡,他講什麼,你就想那些話還沒到你的耳朵裡,就掉到那個垃圾桶裡頭。你心裡就是念佛,他講完了,垃圾桶裝滿了,然後你再觀想把這垃圾桶給倒走了,一句都沒聽進去。這很好,他講的確實都是垃圾,來污染你的清淨心,你可千萬不要全部接受。全部清除,心裡只裝阿彌陀佛,別的什麼都不裝,從善護口業做起。劉素雲老師講,這中國的中(佛法也特別強調要行中道,儒家講中庸,這都是聖人的境界),中字是什麼?一個口,中間一豎:別說話!你不說話了,容易契入中道。這是講兩舌。

  下面講『惡口』,惡口也翻譯為粗惡語,就是言語非常的粗魯,很不好聽,讓人聽了之後生煩惱。《法界次第》裡頭解釋說,「惡言加彼,令他受惱,名為惡口」,講那些很不好聽的話,或者當面講,或者背後講,背後講就屬於兩舌,當面講就是惡語,加給別人,令他生煩惱。《大乘義章》第七卷說,「言辭粗野,目之為惡。惡從口生,故名惡口」,言語很粗野、粗俗,我們講粗口,不是一個文明人講話,非常難聽,這是惡口。另外他生惡心,惡從口出,心裡產生惡念,譬如說瞋恚,譬如說嫉妒,甚至這種殺的念頭,殺機都起來了,沖口而出,講出的話當然都非常難聽,惡口。所以這是「以惱他之心,出粗惡之言,令人受惱,名惡口也」,這都是講有心,又有這個事,惱害別人的心生起來了,講出粗惡的言語,粗俗、惡劣的語言,包括詛咒的語言,令別人受到煩惱。這種煩惱可能是心上的,也可能是身上遭受的惱害。譬如說詛咒,那詛咒可真會靈,我聽說有一個人,有一次因為一個什麼事跟人起了沖突,心裡很瞋恨,於是就詛咒那個人,你將來出車禍,結果沒想到那個人真的出車禍死了,他心裡覺得非常不安。還算不錯,良心自責。這就是讓他受害了,這也屬於惡口。

  在《賢愚經》裡頭,這是佛經,裡頭講了一個故事,說過去在迦葉佛時代,有一位年少比丘,剛剛出家沒多久,跟一位老比丘一起修學,這老比丘可能是他的師父。老比丘在念誦早晚課誦的時候,因為年紀老,所以音聲就顯得很濁,聽起來不好聽。年少比丘聲音很好聽,於是他就生了傲慢,看不起這個年老的比丘,有一次竟然對他惡口說,你的聲音怎麼像狗吠一樣。結果這老比丘就對這個年少比丘說,你認識我嗎?我已經證得阿羅漢了,你這樣來說我,將來要墮地獄的。這個年少比丘聽了之後,還算不錯,立刻很害怕、很自責,就向這個老比丘忏悔。這老比丘也聽許他的忏悔,原諒他。但是這個口業造了,雖然當面發露忏悔,但是還有余業。因為惡口罵一個阿羅漢,那比罵一般人罪可重多了,因為阿羅漢是聖人,毀謗一個聖人,等於你把他的這個聲望給打掉,讓別人對他失掉信心。或者可能在場沒有人,還有鬼神,還有這些不同維次空間的眾生,可能有聽到你這麼一說,他也起了輕慢心,這就等於斷了他的法身慧命。本來他可以在這個老師身旁得度的,現在因為對老師生了一念輕慢,不能得度。

  這個年少比丘雖然免於墮地獄,但是這個罪報是五百世受狗身,他罵這個老比丘說是像狗吠,他自己變成狗五百世。等到最後一世,他是做了一群商人的狗,這商人有五百,五百商人要趕路,很大一個商隊,狗就跟著。中間休息,狗就很餓,就偷那個肉食,結果被商人發現了,非常氣憤,就把狗的四條腿都打斷了,然後把狗扔到一個坑裡頭,丟棄它不要,這個狗奄奄一息。正好這時候,捨利弗尊者(這是釋迦牟尼佛的時代,你看從迦葉佛到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時代的大弟子捨利弗尊者)他也證得阿羅漢,有一天用天眼來觀察世間,就發現這只狗正在這個坑裡頭,在那裡掙扎、顫抖,又饑又餓又痛,快要死了,很可憐。於是捨利弗就用神通變出一缽飯,飛到那個狗的面前,用這個飯來供養那個狗,讓它能夠活命。這狗很餓,吃飽了就歡喜了,然後捨利弗就跟它說法。

  你看捨利弗也很會做人,他不是先跟它說法,先得滿足它的肉體需要,讓它能夠歡喜,再給它說法,它才能聽。要是一開拔就跟它講法,它不聽你的,它餓得已經不行了。這也是告訴我們怎麼去接引眾生,先得要讓他生歡喜心,他生歡喜心之後,你給他說什麼他都聽。捨利弗很有智慧,給它先布施,讓它吃飽了,跟它說法,給它皈依。這個狗很歡喜,七天之後神識就離開身體,超生了,就投胎到捨衛國一個婆羅門家,他的名號叫均提。長到七歲的時候,捨利弗看到他的因緣成熟了,於是就上他的門,勸他出家,跟他講法。這個七歲的孩子因為前生他是那個狗,受了捨利弗的恩惠,這一生雖然他沒有宿命通看不到,不知道前生的因緣,捨利弗知道。但是他看到捨利弗,他就非常的歡喜,前世因為受他的恩,所以就很聽捨利弗的話,跟捨利弗出家。

  所以我們也懂得,接引眾生要多施恩惠,這一生他對你好,那也是前生你對他有恩,要不然他不會無緣無故對你那麼好,他那麼聽你的話,那都是因為前生你對他有布施,你對他有照顧。所以這個孩子跟捨利弗出家之後專聽捨利弗教誨,對捨利弗尊重比對佛的尊重還要更尊重,為什麼?這就是緣,各人的緣分是不同的,這個緣都是前生結下來的。結果後來在捨利弗的教化之下,他也證得阿羅漢果,等他具足了六通,證得阿羅漢,他就有六種神通,他有宿命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還有漏盡通,漏盡是斷了見思煩惱。他用宿命通看到自己前生原來是一只餓狗,那麼痛苦,而且五百世都做餓狗,非常的感恩捨利弗的救拔,如果不是捨利弗,這一生不可能得人身,也更不可能證得阿羅漢果。所以他就發願盡形壽奉事捨利弗,他不去受大戒,他只受沙彌戒,沙彌是小僧,受了比丘戒是大僧,他只受沙彌戒,來服侍捨利弗。

  從這個案例你們可以看到,當時惡語傷人,雖然他只是開玩笑,跟這個年老的比丘開開玩笑,說你這聲音不好聽像狗吠,果報都這麼慘,所以開玩笑也不能隨便開。你要講話幽默是可以,但是要講好話,不要講那些譏毀別人的話,拿別人的缺點來開玩笑,尤其是生理上的缺陷你拿來開玩笑,這都是造業造很重。賢首國師在《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裡頭講到,菩薩德行有四種,所謂「隨緣妙用,威儀有則」。威儀有則是言語、行住坐臥統統都給大家做好的榜樣,該說的話才說,不該說的話不說,身口意都要做好樣子,這威儀有則。第三是「柔和質直」,心要柔和、柔軟,要和諧,要有慈悲,同時質直,質是正直,對人柔和,心裡真誠,這是菩薩。還有第四是「代眾生苦」,代眾生苦表現出來就是持戒,你能持戒,為眾生做好樣子,這就是代眾生苦,你不放逸自己。這是講到惡口。

  再下來講『妄言』。妄言,這是講狹義的妄言,就專門是說的欺诳語,這是新譯的意思。虛诳語就是講話不真實,講虛話,講騙人的話,現在有一個詞大家挺通用的,叫忽悠人,說話老是忽悠人,這是虛诳語。在《梵網經》裡面講,「不見言見,見言不見」,《梵網菩薩戒》給這個妄言定義,不見言見,沒有見到,你說見到了;見到了,明明見到,他又說沒見到,這都是屬於欺诳語。當然這個見是講眼根,六根都是這樣,耳明明聽到,你說沒聽到,聞,不聞言聞,聞言不聞,這也是屬於虛诳;眼耳鼻舌身意跟六塵接觸,你所接觸的那個情況,你偏偏說相反的,跟這個事實不相應,這都是屬於欺诳語。所以「如是違心不實之言」,違背自己的良心講不誠實的話,這叫妄語。妄語,當然看它的結果嚴重程度如何,如果是很嚴重的後果發生,那罪業就大,它是看所造成的後果來定它的罪業。

  最大的妄語就是《楞嚴經》上講的「未證言證」,自己沒有證得聖人的果位,偏偏說自己已經證得了。譬如說我沒證得阿羅漢,我說我證得阿羅漢了,這就屬於大妄語。大妄語的罪業都是無間地獄,這是嚴重的欺诳眾生,甚至是誤導眾生,令眾生失菩提路,會跟著你修錯,斷人法身慧命,這個罪業是非常重。為什麼他會造作這種妄語,大妄語?還不就是為了名聞利養,他說自己證果了,人家就對他恭敬,騙取別人對他的恭敬供養。現在社會非常多,在佛門裡面真的什麼奇奇怪怪的現象都有,說證得阿羅漢的太小了,有人說,我是什麼菩薩再來的;菩薩還不夠,我是什麼佛再來的,不得了!在佛門裡面有個規矩,就是如果你身分暴露,你真是佛菩薩再來的,你必須得走,要是不走就是假的。

  你看在歷史上真有這樣的記載,過去永明延壽大師是國師,皇上有一次請千僧齋,請一千個出家人來應供,一般說法,請一千個出家人應供,應該都有佛菩薩來。結果當時大家在一起吃飯,要入坐,那個上首的位置大家都不好意思坐,你推我、我推你,都不肯坐。這時候進來一個大耳朵的和尚,走到上面就坐下了,坐到那個主位上。大家一看,這誰,哪來的和尚?又不認識。那千僧齋是屬於普供養,誰都可以來,既然他坐了主位,那別人也不好說話,大家於是坐下來吃飯,吃完飯大家就散去了。然後皇上就問永明大師,今天有沒有佛菩薩來應供?永明大師說,有。誰?定光古佛來了。定光古佛是誰?今天來的那個大耳朵和尚,坐在主位上的那就是。皇上一聽很高興,馬上派人去迎請,趕快去追,上哪去了?一直追追追,追到一個小山,定光古佛已經在那打坐了。這些皇上派來的臣子們就啟請,現在我們知道您是定光古佛來的,請您到皇宮去受皇上供養。定光古佛哈哈笑了,說了四個字,「彌陀饒舌」,說完就涅盤了,走了。大家一看真是很可惜,定光古佛本來可以把他請回來,結果已經走了,只好回去報告皇上,見到皇上,說他已經走了。皇上問,他說了些什麼話?他說了四個字,叫彌陀饒舌。饒舌就是多嘴,這阿彌陀佛多嘴。誰是阿彌陀佛?這個永明延壽說的,那他就是阿彌陀佛,趕緊去請永明延壽大師。結果出去的人急急的往外走,剛好這時候外面有個人急急往皇上這裡要進來,兩個人撞到一塊了。皇上說你這麼急干什麼,什麼急事?那個進來的人說:報告皇上,永明大師已經圓寂,也走了。你看身分一暴露就走,原來永明延壽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這都是真的,說完,這個身分暴露他就走了。

  像宋朝布袋和尚,那是彌勒菩薩再來的,在世的時候別人不知道他是誰,只看到成天帶著個布袋到處游街。人家給他什麼,他也不說話,就把它放到布袋裡。人家問他,什麼是佛法?他也不說話,把那布袋往地下一放,兩手一攤,對方就明白了,原來放下就是佛法。他點點頭,把布袋又拿起來,又走了,原來放下之後,還要提起,這才是佛法。他就是這樣游化世間。等他走的時候說了四句偈,把自己身分說出來,自己就是彌勒菩薩,說完就圓寂了,這都是真的。所以後來,你看現在寺院裡面天王殿供的彌勒菩薩,那就是布袋和尚的形相,南宋出現在奉化地區的這麼一位高僧大德。假如說這個身分暴露了他沒走,那肯定是假的,為什麼他要這麼說?那是要騙取人的名聞利養,這叫大妄語。所以這個妄語我們要懂。

  當然妄語它有開緣,佛制定的戒律每一條戒都有開遮持犯,它不是死呆板,該開的時候就得開;如果該開時候不開,那就也是等同於犯戒,這是我們要懂得。所以學戒一定要把那個精神掌握住,戒律是為了自利利他,大乘的戒律把利他擺在第一位,如果是為了利他,把自利可以放下,自利與利他有沖突了,先是利他。譬如說你這個妄語之戒,假如說我打妄語而利益他人,自己有罪業沒關系,我願意承當,這叫捨己為人,這叫開緣,不叫犯戒,因為你這個心是屬於真誠的心,是屬於利他的心。如果是自利,明明你開一個緣,講一個方便妄語,能夠幫助對方,而且幫助很大,你偏偏說,我堅守我的妄語戒,說了所謂的老實話,讓對方受害,這就等於犯戒了。

  在佛經裡就舉一個例子說,有獵人追趕一個小兔子,那兔子跑了,你知道那個兔子往東邊跑了。獵人來問你有沒有看到一只兔子,這時候你要不要說實話?你說是,我看到了,往東邊跑了。獵人追到那,把那兔子給殺了,你就等於害了兩條命,一個是兔子死了,獵人也是造罪業,將來也得還命債,不等於害了兩條命嗎?你看你為了不打妄語,結果搞到出了這麼嚴重的後果。這時候要怎麼辦?這經上教我們挺好,你可以先用緩兵之計說,大哥大哥,您先坐著喝口茶。不行,我要追那兔子。不要緊不要緊,喝口茶再說。緩兵之計。那獵人說不行,你趕快告訴我,有沒有見到那個兔子?這時候你怎麼回答?你先做一個觀想,淡定的說,「兔子是眾生,眾生相有性空,事有理無。這相上是有,性是空的,它是因緣假合體,哪有什麼眾生?《金剛經》上講,所謂眾生是名眾生,實非眾生,哪有眾生?佛滅度一切眾生,他都沒有見一個眾生得滅度,無眾生相,哪有個眾生?」你如是觀察,就如是告訴他,「我不見有眾生」。到時候獵人聽了之後,可能聽得一頭霧水,然後就走掉了。這就保護那只兔子,也讓這個獵人少造業了,這一招很好,這是屬於開緣,並沒有打妄語。因為打妄語,這裡講,違心不實之言即妄語。違什麼心?違反你的良心,違反你的真心,與真心本性不相應,這樣說出來的話才是妄語;順著真心本性講的,你這是出於慈悲、出於保護眾生,這樣講的話順理,沒有違心,這就是不屬於妄語。

  下面講到『绮語』,绮語譯為「雜穢語」,雜就是閒雜,穢是污穢、污染,這樣的話語。《俱捨論》上講,「一切染心所發諸語,名雜穢語」。染心是什麼?就是不清淨的心,有自私自利,這心就不清淨,這就是染心。心,我們的真心本來清淨、本來平等、本來覺悟,現在我們的心裡有自私自利、有名聞利養、有貪瞋癡慢,這些都是染污,把我們的真心給染污了,所以就不清淨、不平等、不覺悟,這屬於妄心、染心。用染心造作的語言,當然是雜穢語,有染,不清淨了。《大乘義章》定義,「邪言不正,其猶绮色,從喻立稱,故名绮語」,這是《大乘義章》的解譯。邪言,邪惡的這些語言,當然是不正,邪而不正,而這些語言還聽起來很動聽。譬如說一些艷曲情詞,這些讓人生起邪欲、讓人心智敗壞的言語,這些言語聽起來都挺好聽,這是比喻,用那個绮色,绮色是很絢麗的、多彩的顏色,這些言語就屬於绮語,也屬於雜穢語。現在文藝的表演,你仔細聽一聽,這裡頭就有很多這種所謂的靡靡之音,艷曲情詞,能讓人增長欲念、增長情執,讓人喪失高尚的志向,感情用事;甚至讓人生起殺盜YIN妄的邪念,生起貪瞋癡慢的惡念,或者是增長不良的情緒,這些統統屬於绮語的內容。

  古時候的文藝表演都非常注重對人心教化的效果,孔子刪訂《詩經》他用什麼原則?你看《論語》裡面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詩經》,現在我們看到收錄的三百零五篇,那是孔子親自刪訂的,他來選的,這些詩歌都是當時大家喜好唱的歌謠。所謂風雅頌,不同的這種歌曲、歌謠,他把它搜集起來,叫《詩經》,詩歌。詩歌他搜集的標准是什麼?三個字,一言以蔽之就是三個字,思無邪。就不能讓人思想發生邪念,這些文藝的節目、詩歌,能讓人生起正念,讓人能夠生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些道德。所以孔子之後,中國的很多這些文藝的表演,你看中國的戲劇,各地不同的戲劇,平劇、川劇、京劇、越劇,它們上演的內容是什麼?忠孝節義,所以這些節目大家看了,自然受到教化。所以古時候教育雖然並不發達,國家並沒有普及教育,民眾的這些道德從哪裡學來的?很多都是從這些文藝表演學來的。

  現在的文藝表演,我們看到了跟以前是大不一樣了,你看看很多現在的這些大片,美國大片,這個內容都有所謂的暴力、色情,人看了這些影片一定受嚴重的污染。現在還有網路、電視,媒體各種各樣的,隨著科學工具發達出現的不同的媒體,這些內容充斥著不善,都是屬於绮語的內容。所以它對於人不斷的薰習,讓人薰陶這種不善,人心就壞了;人心壞了,社會當然就不和諧,當然就會有災難發生。《尚書》上講「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現在整個地球都遭了殃,我們不能埋怨這是自然災害,其實哪有自然災害?自然沒有災害,自然是最美的,是人與自然不相符合,不自然了,邪惡不正招感的災難,所以都是人為災難。

  所以要救這個世界,必須要倡導媒體的負責人,讓他們播放健康的、道德的、正義的這些節目,使人心回歸到正道上,這是挽救這個世界。所以我們師父講,有兩種人可以救世界,也可以毀滅世界,第一種是國家領導人,第二種就是媒體的負責人。國家領導人一個好的政策,譬如說提倡傳統文化,這真是救世、救社會。媒體的負責人,他也是掌握著對大眾法身慧命的生殺大權,他如果播放好的節目,特別是大的電視台,播這些道德仁義、五戒十善,那他是救世的,他的功德無量無邊,將來不去往生極樂世界,也必定是上天堂,否則那肯定是下地獄,所以天堂、地獄就在他一念之間。

  下面是講,「又《無量壽經箋注》」,這是丁福寶居士注的,說「绮語,一切含YIN意不正之言詞也。後世騷人積習,多喜以美人香草寓言,凡涉於閨閣者,皆謂之绮語」。丁福寶給绮語定義,比較狹義的,專指含YIN意不正的言詞,就是讓人生起YIN欲心這些言語,我們現在看到很多流行歌曲都是,情歌,還有色情黃色的影片,統統屬於這類。過去這個言論由國家管制,凡是不健康的、會引起社會動亂的言語,不准它在社會上宣講,包括書籍,不准流通。像古時候有些小說,我們現在講言情小說,連《紅樓夢》、還有《金瓶梅》這些小說都叫禁書,現在都放開了,現在這些小說根本不是什麼了。那些非常露骨的,甚至是光碟,那些影片充斥著世間,所以社會焉能不亂?孩子如果接觸了這些內容,立刻就走上邪道。

  為什麼現在邪YIN的風氣這麼盛?其來有自。我聽說現在孩子,小學生都有談戀愛,都有墮胎的,聽說有一個十歲的女孩都墮胎,讓我們非常的驚訝。曾經在佛經裡面有看到,說在很久之後,末法時期,人的壽命很短,所以女孩子十歲就懷孕生子,那是末法很衰弱的時候。現在真的看到,有十歲的孩子當媽媽,這佛在經裡講的沒有錯,末法時期現象,這樣的受害者都是因為看了不健康的內容,所以绮語之害那真是不亞於其他三種。現在全世界墮胎五千萬,一年,就這個殺業不得了,這是殺人,而且殺自己的兒女。根源在哪?就是邪YIN。邪YIN是怎麼來的?绮語。所以,如果不再采取措施控制這些不健康內容的泛濫,後果是不堪設想。古人講「YIN為萬惡之首,孝為百善之先」,我們希望社會和諧安定,就要制止邪YIN、提倡孝道,這才能夠讓百善發生、讓萬惡息滅。

  這些古時候人講到的騷人積習,騷人就是那些無聊的文人,他們就很喜歡談論什麼美人、香草等等,這些都是有YIN意不正的言詞。還有關於閨閣之中的,講男女之事,講黃色的段子,這些都屬於绮語。過去黃庭堅也比較喜歡這些文詞,就是講這些男女情愛的詞,寫了不少,遇到了一位老和尚警告他,你要不馬上停止、忏悔你的罪業,將來你必定是墮地獄,因為你這些言詞讓多少人生起情執,喪失智慧。黃庭堅當時立刻忏悔,後不再造。

  這使我想到在近代有一位大家都很熟知的詩人,誰?徐志摩。徐志摩就很喜歡寫這些男女情感的詩詞,以前我們在上大學的時候,很多大學生都喜歡讀他的詩詞,什麼「再別康橋」這些詩,脍炙人口。你看,我們當時年齡哪能夠辨別它的是非善惡?現在學佛知道那是绮語,那就是這裡講的,令人導欲生悲,屬於蕩人心志,讓人的志向萎靡不振。所以徐志摩的下場不好,徐志摩三十五歲就死了,怎麼死的?飛機墜毀,一九三一年,當時那些飛機可能也質量不夠過關。他自己離了婚,本來他父母給他選定的媳婦對他非常好,那是賢妻良母,叫張幼儀,已經給他生了一個兒子。後來第二次懷孕的時候,徐志摩要跟她離婚,為什麼?因為他要追另外一個女子,在英國留學的時候碰上的。逼著她離婚,最後離了,離了之後,結果那個女子也追不上。那個女子有教養,知道徐志摩這個人不可靠,跟另外一人結婚了。徐志摩賠了夫人又折兵,從英國回到北京,那時在北京大學任教,就碰上了另外一位女性,就又跟這位女性結婚,後面的下場都不好,生活很不如意,最後在飛機從上海飛往北京的路上墜毀。所以他這個花報不好,果報肯定是不好。

  「又《十業道章》」講到,「說染言詞,名雜穢語。若不染心,绮飾文辭,歌贊實德,非不善也」,這是特別強調是用染心,說污穢言詞,這叫雜穢語。如果不是用染心,而是為了修飾文辭,把文辭寫得更莊嚴、更攝受眾生,歌歎實德,用這些歌曲、歌賦、詩詞、文藝來贊歎有道德的人,他真有這個道德,你贊歎他沒有過分,講的是真實的,這就不屬於绮語。在佛門裡面,《沙彌律儀》裡面特別講到,是不准有那種唱歌、歌舞,但是在佛門裡面也有梵呗,梵呗就是歌曲,贊佛的歌,這是允許,這是很好的。你看弘一大師他也編了一首歌「三寶歌」,歌曲是他編的,那個詞是太虛大師寫的,這些都是很好的歌曲和歌詞,它不是绮語,它不是讓人生染心,而是讓人能夠生起正念。所以用文藝的形式來表達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些道德,這也是值得推廣。孔子編《詩經》也是這個目的,因為他知道這歌曲本身,包括音樂,能夠調心,所以通過音樂,把那個歌詞義理就直接從人的耳根注入到他的心田,這種方法是很好。所以《孝經》上講,「移風易俗,莫善於樂」,樂是廣義的,包括所有文藝的表演、這些歌曲等等,可以起到移風易俗、教化世道人心的效果。

  下面黃念老又引望西法師的話,是日本的一位大德,「凡此妄語,世人喜犯,不顧來報。如南山雲」,南山是南山道宣律祖,終南山,「此戒人多喜犯,良由妄業薰積,識種尤多,故隨塵境,動便虛構」。這個講到妄語,世間人很喜歡犯,真的隨口就說,沒有謹慎注意,沒有顧及來生的果報,不知道這種果報實際上也是很慘烈的。所以終南山的道宣律師說,這個戒(妄語戒),人都很喜歡犯,因為什麼?在我們的阿賴耶識裡的這些種子也很多,因為喜歡犯,前生就喜歡犯,可能生生世世都喜歡犯,都愛造口業,所以妄業薰積,識種尤多。識種是阿賴耶識裡頭這些種子,這些業因種子特別多,你以前造得多,所以它留在這個識田裡,它就多。所以隨著塵境,這是境界現前,有誘惑來了,立刻就會生起惡業。動便虛構,虛構就是講妄語,很容易發動這些惡習種子。所以我們真正修行,這一條要嚴加防犯,為什麼?因為它最容易犯。

  又說到,「又行基菩薩雲:口虎害人,舌劍斷命。如口如鼻,死後無咎」。這是講口像老虎害人,老虎能傷人;舌劍能斷命,舌頭像把利劍一樣能斷人的身命。可能你一句話,對他的批評毀謗就斷送他的性命,特別是你要身居高位,你一句話講錯了,可能他就得上刑場。歷代的這些事情發生很多,有一些奸臣,你看最明顯的秦桧,他就誹謗岳飛,用什麼?用口業,講兩舌、講妄語,定一個「莫須有」的罪名給岳飛,岳飛就遭難了。殺的是個民族英雄,那罪業多重!而且國家因之而走向滅亡。所以假如我們的口像鼻子一樣,如口如鼻,死後無咎,鼻子是不講話的,它只有往裡頭吸味道,它不會表達。口會表達,如果口像鼻子一樣沒有言語,那死了它沒有過咎,咎是罪過。我們很多罪過往往就是這一張口,不得不謹慎。所以《朱子治家格言》裡頭告誡我們,「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話說多,不如少」,這都是聖賢教給我們,少說話,慎言。

  還有像《智度論》也這麼講到,「如佛說,妄語有十罪」,妄語有十條大罪,這裡的妄語包括四條,就是妄語、兩舌、惡口、绮語,有十種罪。「何等為十?一,口氣臭」,人喜歡造口業的,那個口裡的氣味都很難聞。這個我們也真遇到,一張口那氣味就很惡心,他自己不知道,什麼原因?口業很重。所以自己有這種情況,我們要認真的反省,尤其要防范口業。

  第二,「善神遠之,非人得便」。善神不願意接近他,為什麼?善神喜歡善人,不喜歡惡人,我們是善人就得到善神的擁護,我們要是造惡,善神就遠離。善神遠離了,非人得其便,非人是鬼神,惡道的鬼神,心地不善,我們講冤親債主,他會來附在你身上。這些事情現在好像挺多的,我現在都常常遇到,全身都有附身的,而且還不止一個,很多。所以附身,身上都覺得很不安寧、很焦躁,全身都好像這裡痛、那裡痛,去醫院檢查又沒事,但就是受折磨,甚至晚上都睡不著覺,這都是非人來騷擾。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自己要反省,我心行不夠善,所以善神沒有來護我。如果一個人很有正氣,心地慈悲、善良,沒有邪念,沒有惡念,這個人決定不會遇到這些附身,善神會擁護他,佛菩薩也會照顧他。這些非人都是跟自己有關系的,多半都是自己過去生或現在生得罪過的,而得罪過,可能往往是從口上,口業上,可能我過去毀謗他,讓他生起怨恨,他來找麻煩。

  你看佛門裡有一個慈悲三昧水忏,悟達國師遭了難,唐朝人,做到了國師,多有修行!皇帝送給他一個沉香寶座,封他做國師,他心裡生了一念傲慢,結果善神就走了,非人得其便。他的冤親債主找上身,在他的膝蓋上長出一個人面瘡,這人面瘡很不得了,有眼睛、有鼻子、有嘴,還要吃東西,還能說話,把他痛得死去活來,幾乎斷送性命。後來遇到了迦諾迦尊者來幫助他,幫他解圍,解冤釋結,這人面瘡才開口說話,說我是漢朝時候的晁錯。這是漢景帝時代的大臣晁錯,因為被悟達國師的前身,他跟他同朝為官,被他下讒言,皇上一怒之下把晁錯給殺了,晁錯就懷恨在心。結果這個人後來出家做和尚了,他做了十世高僧,十世都是大修行人,所以晁錯這個冤魂找不上他,有善神擁護。到這一世,你看從漢朝到唐朝好幾百年,就有七、八百年了,結果晁錯這冤魂找到機會了來報復。悟達國師最後修三昧水忏才化解怨恨,三昧水忏這個法本留下來,它的緣起是這麼一段故事,這是真實的。所以他跟晁錯為什麼結了這麼深的冤仇?當時就是口業,兩舌。所以口業如山,不能夠隨便造口業,結下的怨恨可能生生世世都解不開。

  第三,「雖有實語,人不信受」。因為造口業,你即使什麼時候再講老實話,人家不相信你,為什麼?你已經說謊說慣了,你有一天說了個老實話,人家不相信,認為還是說謊,人家不信受。在周朝有很著名的例子,周幽王為了褒姒一笑,烽火戲諸侯。周幽王好色之徒,褒姒是個大美女,一天到晚就跟褒姒在一起,褒姒她不太喜歡笑,所以周幽王成天想著怎麼讓褒姒笑。有人給他出了一個馊主意,烽火戲諸侯,讓他點起狼煙。狼煙是狼的糞便燃燒,那煙就很直,而且不容易被風吹散,這是古時候一個軍事訊號。如果是國家有難,特別是國都遭到入侵,立刻燃起狼煙,在烽火台上燃起狼煙,這個遠近的諸侯立刻就帶兵來援救,它是一種軍事訊號。結果周幽王聽了這個主意,於是沒事就燃那個狼煙,這時候遠近諸侯一看,以為是國都出了事,立刻帶兵來援救,急急的跑到城下,就看到周幽王跟褒姒在那城牆之上哈哈大笑。這把諸侯給氣得,這不玩弄我們嗎?結果後來這諸侯離開了,周朝當時出現犬戎之亂,犬戎造反,這時候真造反了,國都真有難了,再把狼煙燃起來,諸侯一個都不來。因為什麼?你言語不實,人家不會信受。最後周幽王死在亂軍之下,西周就滅亡了。所以說話一定要誠實,如果是我不了解事實真相,說錯了話,那是無心說的,那不要緊,立刻忏悔認錯,向人道歉,請人原諒,人家會原諒你,因為你是無心造的。如果是你不肯向人認錯,那就變成有心了,你不肯忏悔,就是錯上加錯;如果還要去辯解,還要給自己解釋,那就是更加重了人家對你的反感。所以犯了錯誤,立刻就要認錯,這樣你的信用才能夠建立起來。孔子講,「民無信不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他就不可能在世間立足,所以誠信非常重要。

  第四個罪是,「智人謀議,常不參預」。這是打妄語、造口業,有智慧的人聚會在一起,他們討論的問題都非常重要的,他們不要你參加,為什麼?因為你喜歡造口業。可能他們謀議的問題非常重要,你聽了之後,你隨便在那裡說,或者隨便亂傳,那就會把事情搞黃了。所以古人有一句話說「多言者少信」,說話多的人信用就少,人家就很擔心你,不能信任你,因為你愛說話。特別你是愛傳話、愛打聽,道聽塗說,這種人,有智慧的人他不會跟你共事,他不會告訴你這些真情,這些重要的事情,怕你把事情搞壞了。

  第五個是,「常被誹謗,丑惡之聲周聞天下」,這是果報。因為我們經常會批評人、毀謗人,所以也會遭到別人毀謗批評,犯了一點錯誤,立刻就會被人指責,被人加上罪名。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我們要反求諸己,所以別人批評、誹謗我們,我們不要去辯解,即使他是造謠生事,我要存什麼心態?要感謝他。他有什麼好感謝的?是的,因為他對我有恩,他幫我消業障,我這業障如果不是他這麼樣誹謗我,我可能消不了。他就是這樣侮辱我,甚至陷害我、冤枉我,我還在做好事,結果得到是這樣的一個果報,這說明我們的業障很重,這樣就能消掉。你看他對方幫你消業障,你是不是應該感恩?怎麼能夠跟他對立,甚至怨恨他?所以這是菩薩存心,一切都感恩,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我們師父老人家一生受到多少人的誹謗,他老人家用什麼心?感恩的心,感恩那些陷害你的人,感恩那些障礙你的人,感恩那些誹謗你的人,他們統統幫你消業障,幫你斷煩惱、增智慧。

  下面第六,「人所不敬,雖有教敕,人不承用」。因為人如果造口業多,你所說的話人家就很難接受,即使你跟他講的是好聽的話,教導他,他也不聽。為什麼?因為我們講的話沒有信用度,沒有攝受力,這都是自己口業造成。所以當別人不敬我,我們自己要反省,為什麼他不敬我?是自己在言行上沒有注意,所以要反求諸己,這樣能夠提升自己的德行。第七,「常多憂愁」。造口業多的人一定會很多憂愁,我們講常常心煩意亂,煩心的事很多,為什麼?有業障,業障都是自己造的。古人講「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這都是因為有業障。有業障不怕,要去消業障。怎麼消?從自己的過失,消減、消除自己過失做起,把自己的過失改了,業障就消除。第八,「種誹謗業因緣」。這是常常造口業,就會有別人誹謗我們的因緣,所謂業因果報,自作自受。第九,「身壞命終,當墮地獄」。這是講來世報,造口業多,將來要墮拔舌地獄,舌頭拔出來,用牛犁來耕,這都是口業造成的。

  「十,若出為人,常被誹謗」。被人毀謗,那是地獄果報受滿了離開了,來人間,因為過去還有一些余業未報盡,這一生繼續受人誹謗,這都是前生造作妄語惡業的果報。所以我們如果今生受人誹謗,那我們自己要知道,過去生中肯定造作不善口業,現在我們保持我們的忏悔心,絕不犯口業,絕不會反唇相譏。人家罵我,沒關系,我絕不罵人;人家說我過失,我絕不說人過失,反而生感恩的心,這樣罪業就消盡了。如果要反唇相譏,要跟人爭辯,這是結怨,這個冤業一直結下去沒完沒了,沒有必要。是非不用去爭,所謂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你真是清白的、無辜的,讓時間說明問題,根本不用去辯。

  像有一位高僧,他有一次被人誹謗,被誰誹謗?被一個女孩子。那個女孩子跟人造了邪YIN的業,懷孕了,誹謗這個高僧,說他干的,他欺侮我。後來把孩子生下來,讓這個孩子到寺院裡跟這個出家人。這個出家人一句話都不答辯,你說是就是,把孩子送到寺院就接受,就養著,一直養了十六年,孩子十六歲。有一天,這個女人終於忏悔了,受良心的譴責,跑來向這個高僧認錯,向大眾承認錯誤:當時是我自己犯了邪YIN,誣賴這個出家人,我知道自己錯了。把這個事實真相告訴大家,大家才知道,原來這十六年來都誤會了他。你想想多不容易,一個出家人,在寺院裡面被人誣賴,而且是在男女之事上,那真是很不容易過,人家對他是怎麼個看法?那多少譏毀、誹謗,天天肯定都有,他就是如如不動,願意承受。他知道這是過去生中自己造作的業,現在報了,成就了大德,忍辱波羅蜜。所以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聞謗不辯,聽到誹謗,不用辯解,你說是就是,你說不是就不是,到時候自然會真相大白,自己也是絕不再造口業了,知道口業果報之可怕。這裡講,「可見妄語之惡業,廣生過咎。死墮地獄,慎莫輕忽」,千萬要小心謹慎。今天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這裡。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上一篇:方海權:菩薩的含義你究竟知道多少
下一篇:印光大師:沈翊仙居士脫難記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