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大安法師:如何是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那麼“去佛不遠”這句話是告訴我們一個真相:阿彌陀佛離我們不遠,那更貼近地說,阿彌陀佛就在我們的念頭裡面。“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就入在我們的心想裡面,就是我們的念頭裡面都有阿彌陀佛的法身,有法身就含攝著報身,有報身就能延伸出應化身。換句話來說,阿彌陀佛的法、報、化三身的全體功德,都在我們的念頭裡面。既然在我們的念頭裡面,我們當下這舉起的這一念就非常有分量了。那麼我們以這一念,來念果地上的名號功德,這是以實相心念實相佛,以法界心念法界佛呀,這就是以空印空,似水投水——同質的。

  所以了解這個,就“不假方便”。方便是什麼?方便是一般講我們開悟、得到修證目標的一些輔助性的手段、幫助。宗門、教下都要談方便,修止觀啦,參話頭哇,這些都是方便。但淨土法門是不需要這些方便——不假方便,就是一句名號念到底:一句名號開佛知見,一句名號得無生法忍。淨土法門——大勢至菩薩他自己的介紹——就是一門深入,不假方便。這個對我們有很大的指導意義,我們凡夫眾生都很執著,都不了解這句名號直接跟我們心性的關系。所以他總認為,光念這句名號就夠了嗎?他有懷疑,認為念這句名號不夠,一定要加點什麼東西才放心。之所以有這種心理,他對這個名號自身的功德不了解,他不知道我們所憶念的這句名號跟我們心性的那種同源的關系。

  這種關系,蕅益大師有一段很重要的開示,這個阿彌陀佛名號是本著眾生的心性來建立的。這個名號是無量光、無量壽——核心兩個價值,無量壽是寂定,無量光是照用;實際上無量光、壽就是佛性的表達,兩個核心價值也就是實相的表達。那麼我們一切眾生的介爾一念也有無量壽,也有無量光,就是我們也有佛性。所以這個名號是由於有我們無量光、壽的性德,才建立了無量光、壽的果地上的名號。離開了我們現前一念心性,沒有阿彌陀佛名號安立的地方——它沒有基礎;同時沒有阿彌陀佛的名號,就不可能顯發我們本具的無量光、壽的德能:是這麼一個關系。所以我們的心性跟彌陀名號是同源的,是同構的,是同質的,是相互互動的。

  通過念果地上的佛,就是天台“六即佛”講的那個“究竟即佛”——這是彌陀名號所展示的“究竟即佛”,來引發我們的什麼?“六即佛”的第一個“理即佛”——我們的正因佛性。這兩者——因和果,一個在第一位,一個在第六位,因心、果覺正好可以互動,可以交融,可以穿過去,這叫“因赅果海,果徹因源”。因果交徹就導致我們眾生的心來念佛的名號之間的互動,就能產生我們見佛的最終的目的。那麼這樁事情,不需要其它的方便,單刀直入,在核心地方開花結果。

  如果你不了解這個,聽到有人說:“你光念念這個佛號就有用嗎?就能住生哪?你不修禅定還行嗎?”想想也是啊。“來,我開一個禅修班,你只有修了禅定才能往生。”於是“咣當、咣當”去修禅定去了。又有的人說:“你念佛,你業障深重,不消掉業障還能把佛號念好哇?來,我給你一個咒子,念一百萬遍消了業障再去念佛。”哎,“咣當、咣當”去持咒了。就是不了解這個真實的事情,他就容易被這些話所轉。原來我就看到一個小冊子說,我們業障深重,一定要持一個什麼咒,等到持咒把業障消了再來念佛才可以。這對嗎?難道念佛就不能消業障嗎?至心稱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可是佛說的。為什麼你不相信呢?為什麼要相信這個人說、那個人說呢?

  第一堂課我講,我們學佛的目的是要了生脫死——首先要解決分段生死,在解決分段生死當中,考量八萬四千的通途法門,靠自力沒有辦法,唯有靠阿彌陀佛的願力橫超。我們如果明白了這個道理,就一往情深地來念佛,不需要夾雜其它的東西。不假方便,專門持這句名號,“自得心開”,我們的心就打開了,就是如來藏心了,就能得無生法忍了。如來藏心打開,就無量的功德現前了。這個自性的體、相、用:我們自心——自體——妙真如性,是性具世間、出世間一切功德的,這一打開,由體起用,就能顯出世間和出世間一切大用的。所以這個大勢至菩薩給我們所展示的,就一心念佛,就是專門念佛,叫做一行三昧、一相三昧,不搞其它的。一門深入,也恰恰就是大勢至菩薩作為智慧化身的一個特點,有大智慧人才能一門深入。你今天搞這個,明天搞那個,說明什麼?說明你沒有智慧,善根淺薄,業障深重。這個執持名號能夠解決一切問題,一法具足一切法,成就往生淨土一法就等於成就一切大願。那麼這唯有大智慧者才能當下信受,擔荷的。為什麼這個《阿彌陀經》淨土法門都是佛無問自說的?無問自說,因為這樁事情凡夫眾生、聲聞、緣覺、菩薩都問不出來,不是這些三乘行人的境界。是佛出於大慈悲心觀照到眾生的善根、與會大眾的善根,還有相信這個法門的——一相信就能得到大利益,由於慈悲心來無問自說的。所以這樁事情要靠智慧來信受,來接納,來擔荷,來實施的。大勢至菩薩是一個智慧化身,叫無邊熾盛光,說他全體毛孔都放射光明。熾盛光,只要有緣的眾生見到這個光明,就能見到大勢至菩薩,也能見到十方諸佛。光明就是智慧的表達。

  大勢至菩薩是告訴我們“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念佛法門當下就是勝異方便,勝異方便就不需要再加其它的方便。這勝異方便是淨土宗常用的一個概念,“異”就是奇異,“勝”就是殊勝,在一切方便法門當中是極為殊勝、奇異的方便,就叫“方便中第一方便”。所有的法門施設都是讓我們到達成佛寶所的方便,但這個念佛法門是方便當中的方便、捷徑當中的捷徑,單刀直入,快速圓頓。你抓住了第一方便,就不需要第二方便、第三方便。知道這個道理嗎?你只要念佛,念念念。

  我們為什麼要從事相上開始念?事相上就是我這個心緣念佛的名號,有能念之心、所念之佛,但是心和佛不相離開,這就事相上念。行住坐臥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高興的事情也是“阿彌陀佛”,失意的事情也是“阿彌陀佛”。所有世間的這些順逆境界都是夢幻泡影,都由這句名號來擺平,怨親債主也是“阿彌陀佛”,這個佛、魔來了也是“阿彌陀佛”。一定要把這個念頭念熟,這個憶佛念佛就是要轉換念頭的生熟和生熟的程度。我們原來對這個世間五欲六塵很熟悉,對這個佛號很生疏。現在通過勉強自己來念來憶,慢慢子對五欲六塵不感興趣了,對世間的恩恩怨怨不感興趣了;對這個佛號有興趣了,對佛號這一念越念越歡喜了。說明你這個生、熟的對象在改變——一定要這樣。

  如果不這樣,你在口裡念著佛,世間的東西占據了心裡的主宰地位,這都很難得到法上的利益。就好像原來說一個笑話,他是做生意的,實際上也是居士,每天做早晚課。正好那段時間進了一批花生,他就想著怎麼把花生倒運出去——貿易出去,這個我投了多少成本,能賺多少錢。一般做生意都是求利潤最大化,這些東西都是很牽掛心的。所以他在做晚課“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轉變成了這“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花生,花生,花生……”。“哎,怎麼念花生了?”這個花生在他心裡起了主宰的地位,他就自然地轉到花生裡面去了。那你念花生,下輩子就再作賣花生的商人了,你想到極樂世界去見佛是不可能了。

  所以這個要轉換,轉換至這個佛號對我們非常熟悉,念頭一起來就是佛號,碰到緊急關頭也是這個佛號。這個事情不容易——我們說起來容易。我原來在北京的時候,交往了一位老居士,他也學佛二十多年了。他有一天到我這兒來:“哎呀,我很慚愧呀,我念佛不行哪。”我說:“你念佛怎麼不行?”他說:“今天我騎著自行車回去的時候,正好一輛貨車要跟我迎面而來——很危險了。但是很危險得要撞到我的時候,我出來的一念是‘我的媽呀’。這個車沒有撞來。”他說:“關鍵時刻是‘我的媽’,不是‘阿彌陀佛’。”他說:“我這二十多年佛號是不行。”在這個生命最關鍵的時刻是不是這句阿彌陀佛念出來——不是“我的媽呀,我的天啊,我的爸呀”出來——這是開不得玩笑的。這是真功夫啊,這是平時你怎麼熏的功夫的結果呀。這要靠信心哪,真是要真誠心去做啊,這不是做表面文章啊。

  你看印度的甘地,他雖然被刺客刺死,就是迎面的一個婆羅門極端分子,拿著槍就對面開了三槍,但這個甘地就有這麼大的好的涵養,他面對手槍,面對這個歹徒,他都有一顆慈悲心,面帶微笑沒有怨恨,而且中彈緩緩地倒在地下的時候,他念的是他神的名字:“拉摩、拉摩、拉摩、拉摩、拉摩、拉摩……”你說說這個甘地,能成為聖賢啊。

  所以我們這句名號為什麼要百千萬億地念?念念念,就是把佛號這一念念熟,無論在任何情況下,出來的就是這句名號。這是事相上講念熟,那進一步的理上念:這個能念之心、所念之佛都是本具的,最後能念、所念打成一片,心佛一如,就是圓覺妙心現前了。圓覺妙心現前就“自得心開”,這個“自”就是法爾自然的、水到渠成的。心佛一如的時候我們的妙明真心就現前,如來藏心就打開,這時候就契證到涅槃的常、樂、我、淨裡面去。“自得心開”至少是破一品無明的境界——圓教初住的水平。只要圓教初住這個水平,就有能力在破一品無明的這個范圍當中,超越時、空的局限,能夠在一百個三千大千世界示現八相成道。大勢至菩薩就不假方便,就是這句名號單刀直入,以念佛心開佛知見,一念靈知現前。

  那麼這樁事情是怎麼實施的?就用一個比喻: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如染香人”,我們業力凡夫沒有香,全體的都是惡業的臭穢之氣。這個“香”可以理解為五分法身之香: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我們是沒有這五分法身香,但是我們能念這句名號,透過名號的中介,把阿彌陀佛已經圓滿證得的五分法身香接納過來。這就好像我們的衣服沒有香氣,但是你放在一個香店裡面,香店裡面有旃檀木很濃郁的香味,只要放在那裡放段時間,這件衣服就染上了香味。是不是啊?所以我們這個全體業力的眾生——每一念都是貪、嗔、癡、慢、疑具足的眾生,當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把佛的功德接納過來,這就像染香人身沾染了這個香氣。那麼這樁事情就代表淨土法門的一個根本特點:以佛的“果地覺”作“因地心”。以阿彌陀佛已經成就的這種五分法身香、般若智慧光,來莊嚴我們的法身慧命。

  我們的本覺也是具足的,但這個本覺的佛性完全被遮蓋住了。阿彌陀佛在因地作法藏比丘的時候,也具有我們同樣的本覺,他以這個發大願、修大行——通過這個始覺呢,慢慢子圓滿大願建立淨土,就成了究竟覺——究竟成佛的覺。究竟成就的這個“覺”,以這個名號作為中介傳達給我們,於是我們以這個究竟覺來覺動、激活我們眾生的本覺。所以我們念佛從自心上來看,是“是心是佛”;從我們修德始覺的程度來看,要“是心作佛”。“是心作佛”就是念果地上已經成就了的名號的功德,能帶起我們的本覺,喚醒我們的本覺,顯發我們的本覺。這就叫“托彼名號,顯我自心”,假托阿彌陀佛名號的果地上的功德,來顯我們本具的本覺。雖然本覺我們本具,但是沒有這種彌陀的名號光明,沒有阿彌陀佛慈悲願力的加持,我們的本覺永遠起不了作用。

  就好像這塊木頭有火性,總是放在這裡它不可能起火,一定要鑽木取火。所以這個緣就很重要了,《法華經》有個說法,就叫“佛種從緣生,是故說一乘”,我們都有成佛的種子,這個種子就是代表我們的本覺——真如實相,但它要生起來一定要靠緣,沒有這個緣是不行的。阿彌陀佛建立大願,建立名號,建立淨土,就是完成了這個緣,而這個緣的力量很大。由於它是大慈悲心、大願力的結晶,所以就叫強緣——很強大的力量的緣。這種緣一但過來,我們系緣這個強緣,仰靠這個強緣,祈禱這個強緣,這個就是“南無”的內容了:歸命。我們歸命這個強緣的救度,那麼我們佛的種子就會現前,佛的種子現前就是成佛——成就大乘的佛果。

  那麼大乘佛果對我們這個時代的業力凡夫,還是要分兩步走。第一步先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後在彼土——極樂淨土,快速成佛:前後分兩步走。那麼十方諸佛都是希望我們成就大乘的佛果,所以佛最想說的、最想做的就是說一佛乘,說摩诃衍,說大乘法。這個淨土法門阿彌陀佛建立四十八大願的核心是叫做“正定必至涅槃願”:若我做佛,十方眾生都能到西方極樂世界得到大乘的正定聚,快速地圓滿大乘的佛果。所以淨土法門是一乘法,說這個法門,也是釋迦牟尼佛最願意說的——六根愉悅、稱性而說的。以阿彌陀佛果地上的全體功德,就是他的法身香、他的般若光,透過這個名號的中介,讓我們去念。我們每一念呢,就把阿彌陀佛的功德召喚過來,“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就是完全地把阿彌陀佛的功德召喚過來,變成了我們自己的功德,這就叫“香光莊嚴”。這“香光莊嚴”是淨土宗非常有特點的一個概述,這個香、光是究竟圓滿的,以佛的法身香、智慧光,來莊嚴我們凡夫眾生的本覺因心——法身慧命。

  一個念佛人為什麼他的種性高貴?《無量壽經》說,念佛者就是大乘第一弟子;阿彌陀佛發願:只要你信願持名,能得到天人的恭敬。你信願持名就能接觸到佛光,叫“蒙光照觸”。大家注意這個經文“蒙光照觸”。阿彌陀佛是大平等心,他放出的無量光是遍照法界,所有的眾生都能蒙這個光普照;但是要接觸到這個光明,不是所有眾生都能觸得到的。“觸”就是談感應,這個光在你身上能產生作用,是要用信願持名才能接觸到這個光;你不信願持名,接觸不到這個光的。就好像中央電視台電磁波就在這裡的,如果你沒有電視機,或者有電視機頻號沒有對上,這個電磁波也不產生作用。在當下你覺得它不存在,但是它已經存在在這裡了,你怎麼使它產生作用——它的音聲、圖像能夠表達出來?你要有一個東西跟它接觸上,跟它對應上,才顯現出來。阿彌陀佛向整個法界輻射著他的慈悲的光明、願力,從比喻上來看,在這裡相似,所以我們要接觸到這個佛光,就是要念佛。那麼“蒙光照觸”,這個光明一但接觸到,我們的身心就會柔軟。身體柔軟就是每個細胞都會激活,身體就會健康;心一柔軟那就會慈悲,這種柔軟的程度超過天人——比天人還要柔軟。所以一個念佛人他平時身心柔軟,一團太和之氣,當然人際關系就會和睦,道德感就會好,大家都會喜愛。

  不僅一般的人恭敬,就是天上的天神,也會對這個念佛人恭敬不已呀。為什麼他恭敬呢?由於你念佛的時候,心光跟彌陀的光明融成一片了,可能世間人看不到一個念佛人自身的生命價值,但天神他能看得到。他就知道:“哎,他全身放光——放著金黃色的光。”其他不念佛人就沒有光,全身都是黑的。那麼鬼神是恭敬有光明的眾生啦——鬼神包括閻羅王的這些鬼族——都是看重道德的。世間人看中權勢、權位、財位,真正有眼光的人是看中道德的。這些權位、財富都是夢幻泡影,都是帶不走的;但你的道德、你的智慧、你的心光是能夠伴隨著你的。所以一個念佛人為什麼叫人中芬陀利花?佛不是隨便贊歎的,你一個信願持名的人,就是人中的白蓮華呀,稀有難得啊,現身能得到世間的吉祥如意。我們不要以為念佛只是送死的法門,一個念佛行人現世就能得到種種吉祥如意:家庭會和睦,事業會順利,智慧會開發,道德會提升,身體會健康。這不是世間得到利益嗎?世間你能成為道德君子,成為世間的大賢受人恭敬。

  這個念佛激活良知良能。現在很多人他沒有道德感,良心都麻木了,這叫“哀莫大於心死”啊:心都死了,良知良能都死了。所以你看有很多貪官被抓了,被關了,他從來沒有內疚感,他不覺得自己犯了什麼事,甚至反而說:“貪得比我多的人還沒有進來。”他不服氣,這就是他沒有一念的慚愧心了,沒有忏悔意識啊。一個人不怕做錯事,犯錯誤是在所難免,問題是你犯了錯誤,你得要知道慚愧呀,內疚哇,悔過呀。現在連這個都沒有,那就是“哀莫大於心死”,嗚呼哀哉了。現在我們長期以來沒有一個宗教的教化,沒有道德上的一種價值的張揚,所以一切都是那種功利呀,發展啦。原來是搞階級斗爭了,現在是搞經濟建設呀:階級斗爭引發人的這種嗔恨了,經濟第一引發人的貪欲呀。這正是兩種根本煩惱——就“貪、嗔”兩種煩惱,再加上“癡”——愚癡、麻木,不知道善惡是非的標准。貪、嗔、癡三毒煩惱整個的在主導的話,我們個人很苦,這個組成的群體更苦。念佛能夠拯救個人,能夠拯救民族,它能喚醒良知良能。因為一切道德的准則、一切恻隱之心、好施之心、禮讓之心,是我們一切眾生本具的。這就是法,法是我們自心本具的。

  孟子也說:“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萬物皆備於我”,這跟佛教講的很相似啊,世間和出世間一切善法是我們自心本具的,我們向內心去求,“樂莫大焉”啊。不是向外求的,現在我們沒有儒、佛的教育,所以一切人都是向外求啊。求,最終你命中沒有,求也求不到哪;求得也很苦哇——向外求。“一切福田,不離方寸”,然後安分守己呀,知足常樂啊,把那種精神價值、把那種出離的解脫道,看成生命當中的真實的目標,它自然就會淡化對五欲六塵猛利的執著啊。這樣他才會過一個合理的生活,不需要追求高消費,不需要占有過多的資源,那麼我們的世界就太平了。如果欲望都調得很高,都要追求高消費,那麼我們的資源是不夠的。資源匮乏,人和人之間,國與國之間,就會出大問題了。

  所以佛法對這個人類的貢獻——這種潛移默化的巨大的作用,無論用語言怎麼贊歎都是不過分的。可惜多少人不了解佛法的意義和價值。我們有善根聽聞,先解決自己的問題:先信願持名,自己香光莊嚴。自己香光莊嚴,點燃了我們內心的燈,再奉行無盡燈法門,點燃其他的,再點燃第三個、第四個,使我們無明長夜的這塊地方有一片智慧的光亮。那個人就得福了,國家得福了,地球得福了,整個三千大千世界也得福了。所以我們香光莊嚴,一定要自己如實地去做。

 

上一篇:索達吉堪布:你的所求與所行相違嗎?
下一篇:人間有兩件事不能等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