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文言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第13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大家下午好。今天大家明顯感覺比較緊張。我們離開學校挺久的,不過,對考試的恐懼好像帶在身上也幾十年沒有放下,一聽到考試就緊張。平常心,記多少就寫多少,不要太緊張。當然,還沒考試以前,課也要專心聽,不然心都掛在那裡了。我們這幾節的古文的課程,從一開始我們學習「禮運大同篇」,代表我們學習古聖先賢的教誨有一個遠大的目標,所謂「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我們學習古聖先賢教誨要做一個君子、賢人、聖人,要知道這一生對於社會民族以至世界應有的使命,我們的目標是「世界大同」的目標。其實面對現在的世界,科技、交通非常發達,世界已經變成一個村了,休戚與共。所以我們希望這個世界好,那我們自身也要給這個世界好的影響,對世界這些社會的風氣我們不能袖手旁觀,我們應該做出好的示范。

  就像七O年代湯恩比教授講到的,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要靠中華文化、孔孟學說,還有大乘佛法。這一些學問我們炎黃子孫從小都有學習,所以我們的文化是解決世界問題的法寶,那我們更是要責無旁貸。雖然有這麼遠大的目標,但是也要從修身齊家做起。我們說要去利益社會、利益世界,自己的家都亂了,那就是自己的本分都沒有盡,更不可能說能夠去利益更多的人。所以「敦倫盡分」,首先盡我們在家庭裡的本分。所有的家庭都安定了,社會、世界也跟著會安定。家要安定,很重要的,要有家教。每一個家都有家教,人在成長過程就樹立了規矩、德行,他出社會就是一個好的員工、好的公民。所以為什麼以前男女走入婚姻組織家庭都要昭告天地?因為結婚不只對家族是大事,對整個社會民族亦是大事。所以家教對整個家庭社會的安定就非常的關鍵。

  而家庭的家教承傳要以孝為本,所謂孝順為傳家之本、齊家之本。我們一開始跟大家一起研討的「陳情表」,就是孝道。而這個家道裡面除了孝道的承傳,包含還有言語的修養。我們這幾節課都談到,像馬援先生他是一個叔叔的角色,他看到兩個侄子在言語當中,分寸不妥當,會得罪人,甚至得罪當時候的政府,所以趕緊寫了這篇文章勸谏他的侄子。從這裡我們也體會得到,從爺爺奶奶,從祖先的角度,我們這些晚輩都是同氣連枝,都是連著他們。所以這些孫子都好了,老人才能安心。所以我們當姑姑、叔叔、伯伯的都應該有責任教育好我們的後代。這是應有的責任,這都是敦倫盡分。

  而言語,其實在人與人相處當中,是非常重要的修養。《弟子規》當中說的,「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往往人與人會摩擦沖突都跟言語的修養有關系。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假如家人之間常常因為言語發生沖突,那這個家要興旺也很困難。所以我們之前一、二節課就是針對言語的修養跟大家在交談。所謂「忠孝為傳家之本」,「和順」,一個家庭的氛圍都是和睦,這個順字都是很柔軟,順父母之意,不要情緒抵觸,「和順為齊家之本」。假如這個家庭裡面常常都是吵吵鬧鬧,家人的心很難團結在一起;都是一團和氣,家人就非常喜歡回到這個溫暖的家,和順為齊家之本。而言語是很重要的部分,言語有修養,能和順。而且言語有修養,在事業當中才不會出現一些禍患。所以「謹慎為保家之本」。這個謹慎不只包含言語,還包含自己格物的功夫,不會被外在很多的誘惑所牽動,不會陷在這些誘惑裡面,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就不好了。所以在《弟子規》當中一直很強調「謹而信」。一個人不能謹慎,他這一生就不可能會有好名聲,都有可能晚節不保,他這一生就不可能保住他好的家道的承傳。他德行一有損,可能自己身敗名裂,家人都抬不起頭。所以這個謹慎是很重要的。

  還有,「勤儉為持家之本」,這個家要維持得好,勤儉重要。「詩書為起家之本」,其實我們要明白做人的道理,一定要讀聖賢書,把這幾千年的智慧能承傳下來。所以《朱子治家格言》裡面也告訴我們,「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這就是讓人懂得知恩報恩;「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不讀經典,人不能形成是非、邪正、善惡的判斷。就像《三字經》告訴我們的「人不學,不知義」,《禮記.學記》講的「人不學,不知道」。在我們這個時代就非常明顯,這二、三代人特別缺乏對這些聖賢經典的學習,往往年紀很大了,連最基本的做人道理都還沒有形成。所以有時候我們談論某個人怎麼樣,「他都這麼大了,怎麼連這個都不懂?」其實客觀的想一想,確實是沒學。所以現在我們看這些很可惡的行為,換另外一個角度講,他也挺可憐的。因為不明事理,隨順欲望習氣,所以他以人的身體,可能做的是不如畜生的事情。那是很可悲的,也是很可憐的,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我們身為父母、長輩,我們有沒有把這些聖賢的經典教給我們的下一代,這也是我們的職責所在。所以「詩書為起家之本」,這些孩子、子孫都懂得做人了,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他對家、對社會一定會有他的貢獻。

  今天我們主要跟大家交流的就是「勤儉為持家之本」。從唐朝李商隱先生他寫的一首「詠史」的詩裡面,有一句特別能把勤儉的重要展現出來。他說到,「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歷覽就是縱覽這些歷史記載的資料、歷代的這些情況,發現一個家族、一個朝代它興起是因為懂得勤儉,它敗下來是因為奢侈靡爛就敗了。所以事實上事物的發展都有它的軌跡,不管是一個家、一個國、一個團體,它的興與衰絕對離不開勤儉二字。我們首先就「勤」這個字我們來深入一篇文章,在一百二十六頁,這篇文章叫「勤訓」。這個「勤訓」是清朝時候一位讀書人李文照先生所寫的。我們了解一下他的背景,李文照先生字元朗,清朝善化人,康熙時候的舉人,而他擔任的都是教學的工作,他有一本書,叫《恆齋文集》。我們看到李文照先生,他是善化人,也確實善於教化世人,寫了很多好的文章。我們來看這一篇文章。

  【治生之道。】

  『治生』其實就是謀求生活,一個人過日子,然後維系家庭生活。

  【莫尚乎勤。】

  『莫尚乎勤』就是沒有比勤更重要的,要讓生活無憂,一定要勤奮。

  【故邵子雲:一日之計在於晨,一歲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

  『邵子』,他是宋朝人。我們提到宋朝,理學非常發達,北宋有五個大儒,所謂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颢、程頤,這是五個大儒。其中這個「邵子」就是指五大儒之一的邵雍先生。這個張載,大家應該很熟悉一句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大家怎麼沒什麼反應?你們現在頭腦裡只有「禮運大同篇」是吧?那就變執著了。「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個就是張載先生說的。這裡舉的,邵雍先生他們都是很飽學之士,講出來的話都非常有道理,提到了一天當中最重要,人能夠在一大早就非常有精神,這個『計』裡面包含他懂得去安排、計劃他這一天的生活,不讓這一天虛度了。『一歲之計在於春』,一年當中,開春非常有朝氣,把這一年都打算計劃得很好。『一生之計在於勤』。

  這裡也提醒我們,我們培養下一代很重要的,他勤奮了,他這一生應該就打下很好的基礎。「勤」用在讀書,他能積極求學問;用在學習技能,他能下功夫;用在盡他的本分,他能盡心盡力,這個都是勤。而且我們看到勤就想到,「大富由天,小富由勤」,一個人只要勤奮了,絕對餓不死;「勤能補拙」,一個人勤勞,哪怕他的基礎比較差、素質比較差,都能夠突破、都能夠提升,只要他肯下功夫,很勤勞。所以在《中庸》裡面有一段話,也特別期許每一個人的人生態度,就是彰顯了這個勤勞。「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人家一次就會了,沒關系,我不氣餒,我做一百次,我還是可以會的。人十能之,人家十次就會了,沒關系,我一千次。一個人果有這樣的人生態度,「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愚昧也會變得有智慧,柔弱也能變得剛強,變得百折不撓。因為每一個人他開竅的時間不一樣,但是只要他能夠不懈的努力,人的潛能一定會發揮出來。這一段話我們都聽過了,以後遇到氣餒的時候一定要想起這一句話,要給自己打氣。

  曾國藩先生,他在清朝算漢人當中道德、學問、事業算是最頂尖成功的人,現在市面上很多他的家書、他的人生哲學,還在啟發幾百年之後的我們。而曾國藩先生年輕的時候讀書很用功。有一天晚上,他在背一段文字,結果背了很久都背不下來。剛好那一天他們家來了一個小偷,躲在房梁上,想說他就背這一段,背完我好下來偷東西。結果背了整個晚上到半夜他還沒背起來,繼續在那裡背。結果這個小偷實在受不了,他就跳下來,就背一次給他聽,然後就跟他說,「你這種程度你就別讀了,太笨了!」這小偷就被他氣走了。大家要了解,曾國藩先生有這麼高的成就,可是他本來的基礎這麼差。但是他很勤奮,勤能補拙。我們還不至於背書背到把人家氣跑了,看不下去了,怎麼會有這麼笨的人?所以我們的基礎應該不輸給曾國藩先生,但是人家真的有「人一能之,己百之」的精神,我們相信人真的有這一分精神,也能感得很多長輩、貴人來幫助他。

  所以邵雍先生這一段話對我們很好的啟示,我們每一天、每一年、這一生都不應該虛度光陰,要把握好。接著說到:

  【言雖近而旨則遠矣。】

  這一句話離我們很貼切,而它的意義非常的深遠,對我們的一生都是成敗的關鍵。

  【無如人之常情。】

  『無如』就是無奈的是,一般的人他的態度,所謂『人之常情』,他的態度比較容易:

  【惡勞而好逸。】

  不喜歡勞動,喜歡安逸、安樂。其實我們冷靜來看,一個人不喜歡勞動,不喜歡付出,他就會偷懶,他就會占人家便宜,他有沒有福?偷懶就不忠了,占人家便宜就折福了。反過來,一個人很勤奮,不管在學校還是出社會在團體裡面,都是主動付出,多做當然就積福,盡心盡力,這叫盡忠。福田靠心耕。盡忠就是忠於他負責的事,這個叫「敬田」。我們說人的福田,恩田、敬田、悲田。一個不怕付出的人,覺得助人為快樂之本的人,他愈做愈高興。而他在團體當中盡心盡力,他是念著團體的恩;又對自己負責的事非常的恭敬盡責;然後同仁有需要了,他不會計較,分工不分家,不會說,「我是做這一些事的,那不干我的事」,只要他幫得上的,他隨分隨力幫忙,這個是悲田。有這樣性格的人每天都在種福田。所以我們從心性上來思惟就可以了解到,一個人生態度對一個人一生的關鍵非常大。所以這裡講到的,人假如沒有形成這些好的德行,往往都是不喜歡勞動,喜歡安逸。

  【甘食褕衣。】

  這個字念「余」,就是不喜歡付出,不喜歡勞動,喜歡享受,又喜歡穿好看的,吃好吃的。

  【玩日愒歲。】

  『玩日愒歲』其實就是虛度光陰,一天都這樣玩掉了,時間好像就被偷走了,日復一日,都沒做什麼正經事,叫「玩日愒歲」。那假如是這種「惡勞而好逸,甘食褕衣,玩日愒歲」,我們想想,一個人都不勞動,又很重視物質享受,這樣的人他假如是農夫:

  【以之為農,則不能深耕而易耨。】

  我念「嗕」,你們可以拼音拼得出來嗎?可以,好。這個『深耕』,他在耕耘的時候,下了很好的功夫,他要拔雜草就容易,這是『深耕而易耨』。但是他假如不喜歡勞動,很懶散,他就不能深耕,雜草就不好除了。緊接著,他種植的稻谷一定收成會不好。

  【以之為工。】

  他這個惡勞而好逸的態度,假如來做工人:

  【則不能計日而效功。】

  這個『計日而效功』,就是他做事很積極,計劃得很好,不會答應人家的工作一拖再拖,失信於人。所以他答應人家一個禮拜完成,他就趕緊加緊努力一定在這個時間做好,「效功」就是給人家完成工作。

  【以之為商,則不能乘時而趨利。】

  他假如從商,他就不能很積極的去服務好他的客戶,因為他喜歡安逸,不主動、不認真。這個『乘時』,我們可能一般就會覺得掌握商機。其實每一個商機背後更重要的是人民的需要是什麼,他要常常能夠去體恤到大眾的需要,然後去做好他的服務。這個商機應該是這麼去理解。假如這個商機,他是去賣一個商品,然後對人心都是不好的影響,比方說他生產了一個殺人游戲,好不好?這個產品它已經違背了商業的精神。商業的精神是服務社會。請問諸位學長,一個人需不需要學殺人游戲?不需要吧?是。所以假如這個商品是造成整個社會風氣的敗壞,這個就不應該做這個生意了,做這種生意叫發國難財,社會風氣不好,把下一代都毀掉了,這種錢不能賺。所以很多賺那些青少年的錢,青少年在他開的店裡面統統醉生夢死,然後都不讀書了,甚至都把父母氣得都活不下去了,他去開這種店賺錢,這個都是損陰德損得非常厲害的。我們假如留心,他賺這種錢,他的家道不可能興旺,可能都感得敗家子到他們家都說不定,「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所以我們賺錢還是要符合良心、符合道德,才能長遠。以前的人從事行業都要選擇,一定是對人有幫助的行業才做。這個是談到商業。再來:

  【以之為士。】

  這個『士』就是讀書人,古代稱知識分子。假如這一個讀聖賢書的人也是不喜歡勞動,不喜歡勤奮,喜歡安逸的話:

  【則不能笃志而力行。】

  『笃志』就是很堅定他的目標。其實我們看讀書人求功名,進而有一官半職能夠去服務教化老百姓。可是很多人考功名考了一輩子都沒考上,就是他沒有勤奮用功。可能一沒考上,然後就下定決心,我一定下一次科舉一定要怎麼樣怎麼樣,計劃都做得很好,但是過了一個禮拜,又開始放逸,又開始玩樂了。所以「有恆為成功之本」,沒有恆心做什麼都不可能成功。所以我們看這裡提到「笃志」,這個「笃」就是很堅定,不改變,有毅力。而且要『力行』。因為讀書人是讀聖賢書,但不能讀死書,學了要去用才是學問,不然就是紙上談兵。所以孔子說,「力行近乎仁」,學了以後去落實才能體會到聖賢人的存心,才能擴寬自己的心量。假如讀了這麼多書,自己不去做、不去體會,那可能都留在文字上。就像《弟子規》上說到的,「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他不去做了,反而是拿著這些經句去看別人的過失,就「長浮華」了。而真正這些讀書人,他去考功名能考得好,這些主考官一定是從他的文章當中看到這個讀書人是不是知行合一,他有沒有自己的感悟跟見地,而不是死讀書。而感悟跟見地都來自於他有沒有把學問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當中。所以這裡強調「笃志而力行」。所以作者舉了士、農、工、商,假如不能勤奮,都不可能有什麼作為、有什麼成就。所以感歎到,這樣就會:

  【徒然食息於天地之間,是一蠹耳。】

  這樣過日子,士農工商都不勤奮,就好像只是每天只會吃,這個『食』就是吃,『息』就是睡覺,只會吃、只會睡覺,什麼也做不了。『徒然』就好像糟蹋了、浪費了。『一蠹耳』,這個「蠹」是指蛀蟲。就好像木頭裡面的蛀蟲,把這個木頭都要破壞完了。相同的,假如我們是非常懶惰的,在各個行業很可能就是蠹蟲,就是蛀蟲。一個人好吃懶做,可能他的家業都要被他給拖垮。所以有一句話也提到,「百種弊病,皆從懶生」,人很多的壞習性往往就是從懶惰慢慢延伸出來。我們看,懶惰的人,不感恩;懶惰的人,對別人付出視為理所當然;懶惰了,思想就沒有正念,就胡思亂想;懶惰了,好吃懶做,我們說「飽暖思YIN欲」,壞的念頭都出來了。我們看,懶惰的人都覺得別人的付出理所當然,就不懂得知恩,忘恩負義,說出來的話會把人給氣死,這個都跟懶惰很有關系。所以《弟子規》在「謹而信」的部分,「謹」是一個人做人做事的態度,一開始就是提出「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就是早起、勤奮,不可以懶惰。接著說到:

  【夫天地之化,日新則不敝。】

  天地萬物其實每天都在變化,都在向上,所謂吸取日月天地之精華,萬物都在生長。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老天也是給我們勤奮不懈的一個榜樣。大家有沒有哪一天是太陽公公說,「今天我休息一天,不干了」?沒有吧。「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地,撫育萬物的生長。地有沒有哪一天說,「我今天要去shopping一下,今天沒空理你們,你們自己活去吧」?沒有。就像我們的母親為了這個家,哪有哪一個媽媽,「今天我不煮飯,我今天放假,你們餓去吧」?以前沒有吧?現在好像挺多的,是吧?現在不能怪她們,因為她們不知道丈夫是天,妻子是地,都要效法天地的精神。乾坤,干是表天,坤是表地。所以天地的化育,萬物都是日新又新的,「苟日新,日日新」。不懂得進步更新,這個東西就要壞掉了。就像那個樹,假如不再生長,它就要腐化、腐敗掉了。所以接下來舉到,能夠不斷勤奮、不斷日新又新的例子。這裡講到:

  【故戶樞不蠹。】

  這個『戶樞』就是以前的木門,它打開的時候都有一個轉軸,那個門臼、門軸。它每天都要這樣開、關,開、關,所以它那個地方就不會長蛀蟲,叫「戶樞不蠹」。

  【流水不腐。】

  流動的水不會腐敗。水一潭在那裡都沒動,就變成死水了。這個都表示人勤奮就能日新又新。所以「戶樞不蠹,流水不腐」:

  【誠不欲其常安也。】

  就是這個道理實在是彰顯告訴我們,人也好、萬物也好,它不能不動,它不能安逸。這樣它就可能會臭了,可能會懶了,就沒有用了。所以我們說,人要活動活動,就是要活也得動,這個筋骨每天不好好給它鍛煉鍛煉,都懶得運動,可能筋骨都會出問題。包含人的能力,都是要不斷的去鍛煉、去提升,不然都會退步,所謂「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也告訴我們,確實是要每天都要精進才好。唱歌的人不可以一天不唱,練拳的人不可以一天不打。包含我們在學校講學,教書的人,不可以一天不教。一天不講課,休息幾天,上台來就生疏了。

  【人之心與力,何獨不然?】

  人的這個『心』,指的是他的精神、他的思惟能力。下面一個『力』,他的做事的能力。各行各業,他做事的能力不同,但是他的能力,包含他的思想,都是需要很勤奮的去鍛煉、去歷煉,而不能太安逸。『何獨不然』,強調了人的心力都是要懂得去鍛煉。底下講到:

  【勞則思,逸則YIN,物之情也。】

  一個人在勞動的時候,他就會去思考,我怎麼把工作做得更好,我怎麼把人與人的關系處好,怎麼團結大家,把事做好,『勞則思』。「思則善心生」,他愈去思考,很多事情考慮得愈周到。人都沒有什麼承擔,都不負什麼責任,他見識不會增長,專門會挑人家毛病,只會坐在一邊,在那裡放馬後炮,批評。為什麼?人真正常常付出了,他就知道其實做事不容易,「事非經過不知難」。所以常常思考、常常勞動的人,他能體恤別人的付出,體恤別人的難處。所以叫習勞知感恩,他邊做,那個感同身受的心就提起來了,我媽以前真不容易!他到廚房去幫忙,他以後吃每一餐他就感激廚房的這些工作同仁。他去掃過廁所,他以後用廁所他就會想到,背後都是這麼多人的付出。所以「勞則思」。講半天不如做做看,是不?

  我自己曾經有一段時間種菜,自己真的去耕耘,我記得我還種了紅蘿卜,種了好幾個禮拜,終於成熟了。結果那個紅蘿卜拔起來,我朋友,來來來,我嘗一嘗。然後,沒有用農藥、沒有用化肥的蘿卜長得不會很大,小小的,結果他說我嘗嘗看,喀喀喀,差不多四口就不見了。我種了好幾個禮拜,他幾口就沒了。包含種的那些空心菜,一上桌,本來空心菜這麼一大把,變成這麼一小撮,然後不到一分鐘,每個人夾一口,全夾完了。自己真的這樣付出一段時間,以後自己吃菜、吃任何東西都很感謝,一粒米都不可能給它浪費。那種感受都是從勞動當中很自然形成的。

  所以我們教孩子還是要注重實踐,讓他真正去做過,他就有感覺。不然,我們曾經帶一群小朋友,差不多幼兒園年紀,他們住在大都市裡,結果把他們帶到鄉間,剛好正是要插秧的時候,那是水稻。小朋友看到那個水稻就在那裡討論,走下去會不會死掉?因為他也不知道那個水底下有多深。然後旁邊人跟他講,不會啦,那個底下有水泥。他都是自己想像的,底下哪有水泥?他連田都沒看過,但是當他自己踩下去了,他就知道什麼叫水稻,什麼叫田地。結果那一天他們就在太陽下插秧,結果做了一整個上午,到中午回去的時候,每一個人都累得氣喘吁吁。然後老師就跟他們說,你們今天插的秧,差不多就是你們今天吃的這一碗飯。他們說,累了一整個早上才這麼一碗飯。他就知道糧食來之不易了。就不會人家問他米從哪裡來的,他說從廚房來的。然後說,那廚房的米從哪裡來?從商店來的。問半天,他還不知道源頭在哪裡。

  所以這一群孩子,假如隔天再讓他們讀一首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大家想一想,他記不記得起來?他印象會很深,他以後吃飯感覺是不一樣的。所以要讓孩子勤奮,要讓孩子能體恤別人的辛勞,一定要讓他多做一些事、多干一些活才好,他能感同身受。所以往往一個人有成就,都可能是家裡比較窮困,從小勤奮。所以叫「建功立業者,多窮苦家之男兒;敗家亡身者,皆富貴家之子弟」。因為他從小就富貴,什麼都不干,只會挑毛病,什麼都視為理所當然,他的福就一點一滴就折光了。反而從小刻苦耐勞,成就了他設身處地的心,還有他整個生活的能力,反而有成就。所以貧窮不見得是壞事,富貴不見得是好事。所以老子說「禍福相倚」,這個很值得我們為人長輩的去思考。

  所以,「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YIN,YIN則忘善」,一個人放逸了就很容易沉溺在玩樂當中,這個YIN就有沉溺的意思,YIN則忘善。大家冷靜去看,現在的孩子不勤奮,可是他什麼時候特別有精神?他玩游戲的時候特別有精神,是吧?你只要跟他講要玩什麼了,他本來在那裡有氣無力的,馬上就跳起來。然後一玩完了,叫他干正事,又像消了氣的氣球。YIN則忘善,忘善則惡心就生了,邪念就起來了。我們從這一些句子當中可以體會得到,我們這些老祖先他們的心比較清淨,思考事情都能夠順著整個事物發展的軌跡。而我們現在都沒有這些思惟能力,不理智,都只看眼前,孩子高興就好了,都沒有想到他到底形成什麼心性、什麼態度,進而影響他的一生。

  所以這裡提到,「勞則思,逸則YIN」,這是『物之情也』,這個「情」就是指很自然發展的一個軌跡。接下來舉的是榜樣:

  【大禹之聖。】

  大禹是聖人。

  【且惜寸陰。】

  對於寸陰都懂得去珍惜。其實這些聖人也都是依據古聖先王的教誨來立身處世的。在經典當中都講到,人是重視寸陰,而不是珍貴尺之璧,「重寸陰,不貴尺之璧」。我們看這個「璧」就是玉石,一尺的玉石,一般人看了可能眼睛都亮了,貪這些財寶,但是這些聖賢人他更重視的是光陰,而不是這些財物。

  【陶侃之賢,且惜分陰。】

  陶侃是晉朝時候人,他也是很有德行,他也效法大禹,珍惜『分陰』,其實就是一分一秒都不願意虛度、浪費掉。大禹是夏朝開國的天子,其實大禹並沒有想過要開什麼朝代,大禹他是舜把天子位讓給他,他也為天下人找到一個很有德行的人,他也把天子位讓出去了,他讓給了益,益處的「益」,也是很有德的人。可是他讓出去以後,老百姓都去找他兒子啟,希望他兒子出來當天子。所以大禹也沒想到說他兒子以後是當天子。所以禅讓,大禹也是禅讓,把天子位讓出來,但老百姓還是希望他的兒子出來當天子,結果夏朝就形成。從那個時候以後,才是傳給兒子,以前都是讓位於賢德之人來坐天子位。

  而大禹也給他的後代子孫一段教誨,說到,「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牆,有一於此,未或不亡」。前面兩句話,「內作色荒,外作禽荒」,就是我們很熟悉的「玩物喪志,玩人喪德」,內作色荒就是玩人喪德,外作禽荒,玩物喪志。這個禽荒就是出去打獵,然後都沉溺了,一出去就是好幾天,都樂不思蜀,都不干正經事了。這個禽荒再延伸去就是沉溺在很多玩樂當中,有些人賭博、打電動玩具,甚至有的玩球類,玩到書也不讀、工作也不做,這個是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喝酒,酒色財氣,然後喜歡聽靡靡之音。峻宇雕牆,就是喜歡生活奢侈,要住很好的房子,要吃很好的東西。這個告訴我們是,前面這些欲望,只要有一條,這個人、這個家、這個國可能就要敗了。那我們冷靜看一下,我們現在的孩子有幾條?內作色荒,現在看一些殺盜YIN妄的東西,外作禽荒,大家算一算有幾條?所以橫批,死定了。你說這些欲望都形成了,怎麼得了?所以這些提醒都很重要。大禹又提到,「克勤於邦,克儉於家」,一個人要勤奮的為國家社會付出,這是我們每一個人應盡的本分,不管在哪一個行業,克勤於邦;克儉於家,勤儉來持家。

  所以這裡提到大禹,又緊接著舉陶侃,而陶侃也是以大禹為榜樣。所以我們接觸傳統文化,也聽過不少聖賢人的事跡、風范,我們就要把他們的德行風范深深印在自己的心上。我們學一個聖賢人,他的精神就跟我們融成一體,那假如學十個、學一百個呢?那我們這一生就能成聖賢了。你們怎麼頭都低下去了?真的不難,難在真用心、真學,學一個像一個。所以我們這一篇文章讀完,勤儉就成為我們人生的態度。所以這裡講到這兩位聖賢人都是這麼樣珍惜光陰。

  【又況賢聖不若彼者乎。】

  又何況我們的賢能、聖德又不如這些聖賢人,我們怎麼還可以不用功、不勤奮,還可以不珍惜時光呢?就是我們的基礎都比不上這些聖賢人,假如還不效法他們,那就可能真的這一生就虛度過去了,就真的是「徒然食息於天地之間,是一蠹耳」,就是剛剛我們讀的這一段,就真的是,用現在的普通說法,叫做浪費國家糧食。當我們讀到最後這一段,生起一個態度,「知恥近乎勇」,人有羞恥心就不會虛度光陰,就不會每一天得過且過了。要期許自己,「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聖與賢,可馴致」,他怎麼可以一生的風范,幾百世之後的人都效法他,彼何以百世為師,我為什麼死了之後化為黃土,誰也不記得我,同樣是丈夫、同樣是人,我怎麼可以差這麼多?人有這個心,向上的動力就來了,懂得羞恥了。

  所以還有一段話講到,人的福分從勤勞得來,「勤以得之」,但是要「儉以守之」。你很勤奮賺錢,得到財富了,還要節儉守住,「勤以得之,儉以守之」。假如一個人很勤奮賺錢,不節儉,那就好像左手是勤勞,把財富拿來了,右手又把它給出去了,那自己還不是兩手空空?所以勤勞還要加上節儉。所以我們下一篇文章,緊接著翻到九十一頁,「訓儉示康」,司馬光先生。

  司馬光先生我們對他不陌生,曾經我們舉了一個例子,司馬光先生小的時候跟姐姐一起剝核桃皮,結果他剝不下來,姐姐剛好離開了一下,他們家的僕人經過之後,他請教那個僕人怎麼剝,他就慢慢熟練一點。等他姐姐一回來問他,你怎麼會剝了?司馬光說,我自己悟出來的。結果剛好他爸爸聽到看到了,趕緊制止他,小小年紀怎麼可以撒謊?他的父親抓住了這個機會教育點,司馬光就覺得很羞愧,之後就養成絕不妄語,絕不講謊話。所以他父親不簡單,很懂得教育孩子。所以司馬光先生他一生能做到,「平生所為之事無有不可語人者」,光明磊落,沒有一件事不可以跟人家講,這跟他父親給他的家教是息息相關的。而司馬光先生對我們整個民族的貢獻非常大。舉一個例子,司馬光先生整理的一本史書《資治通鑒》,花了十九年寫成的。而且這十九年,司馬光先生不敢睡太多,他是用一個木頭做的枕頭,那個木頭是圓的,他稍微一翻身,可能頭就滑了,他睡不了太深的覺、太長的覺,就為了完成這個巨作,睡都睡木頭枕。大家有沒有考慮回去買一個木頭枕?干一番「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業。

  司馬光先生字君實。我們看到他父親給他的字,君,君子;實,做人要實在。宋朝陝州夏縣涑水鄉人,這個陝州夏縣在現在的山西。涑水鄉人,世人,當時候的人,都稱他涑水先生,他是宋朝哲宗時候的宰相。「大德者必得其位」,有真正的德行,他有大的福分,可以當到最高的宰相。而我們看到他是涑水鄉人,一個人有德行,連他的故鄉都得名。當然,我們這個民族常常對於這一些很有德行、很有貢獻的人,就以他住的那個地名來稱呼他,其實也是有深意,飲水思源,這個人能成材,不能忘了這個地方對他的養育、對他的影響。

  我們來看第一段。他是寫這篇文章來教育他的兒子,「示康」,康就是他兒子司馬康先生。司馬光先生講到:

  【吾本寒家。】

  我本來出生就是比較貧窮的家。

  【世以清白相承。】

  我們的祖上世世代代都是很清廉的,都是很有氣節,這樣代代相傳下來的。雖然沒錢,但是非常的堅持這些做人的道德。

  【吾性不喜華靡。】

  我的本性不喜歡奢華靡爛,就是很浪費。

  【自為乳兒。】

  『乳兒』是指自己很小年紀開始,從小開始。

  【長者加以金銀華美之服。】

  長輩讓他,這個『加』就是讓他穿上,看起來很華麗的衣服。他一穿上去:

  【辄羞赧棄去之。】

  『羞赧』就是很不好意思,臉都紅了,然後『棄去』就是把它脫下來放著,就是穿了很難受,不好意思。當然,不是說長輩給他穿上,他馬上脫下來,那長輩給他穿也是好意,但是他實在覺得很難受,長輩不在了就把它脫下來,因為他「不喜華靡」。

  【二十忝科名。】

  司馬光先生不簡單,二十歲就考上進士了。

  【聞喜宴獨不戴花。】

  這個『聞喜宴』是給新考上的進士開的一個宴會,但是這個宴會裡面規定,每一個進士都要戴上一朵花,等於是說考上功名了,喜氣,頭上要戴花。但是只有他不習慣,他沒有戴。結果同一年考上的朋友就說了:

  【同年曰:君賜不可違也。】

  這是皇帝賜給你的,你不能夠不戴。

  【乃簪一花。】

  這是皇帝賜的,那不能不戴了,他才勉強戴上去。

  【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

  他這一生衣服能夠御寒就可以,不冷就好了;吃的東西能吃飽就好,不鋪張浪費。其實這個才是穿衣服、吃飯最重要的本質。人都穿衣服要穿好的,最後,不是我們穿衣服,是衣服穿我們了;不是我們在用衣服,而是衣服在用我們了,我們已經被這些物欲給控制住了。比方,沒有這個衣服,買不到這個衣服,一夜睡不著覺,難過得不得了,翻來覆去。隔天一大早,趕緊跑到百貨公司去找,結果找了好幾個小時,回來累得躺在床上,那一、二天日子都不好過,那不就被衣服給控制住了嗎?吃東西是充腹,結果產生貪著了,什麼東西沒吃到,嘴巴都發抖,趕緊買來吃,買不到很痛苦,比方說最近要吃榴槤,不吃不行。所以說「君子役物」,君子是來用這些物質的,為他所用,便利他的生活;「小人役於物」,小人是被這些物品給控制住不能自拔,那跟吸毒有什麼兩樣?那也不是上瘾了嗎?所以,這個心境非常珍貴、正確,衣服本來就是蔽寒的,食物本來就是充腹的。

  【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干名。】

  司馬光先生很謙退,他也不敢穿髒衣服,這個『垢』是髒,『弊』是破的衣服,不敢說穿得太髒太破,然後心裡面是為了博取人家說,「他好有德行,好節儉」,他也不是要去博取這些虛名的。所以不是故意要穿得很髒很破,然後來『矯』,就是有故意違背習俗,然後來求得一個好名譽,不是這個樣子。

  【但順吾性而已。】

  順著我的本性,我本來就是不喜歡奢華的,喜歡樸實節儉。這是第一段。

  好,我們先休息一下,待會兒再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謝謝大家

 

上一篇:淨空法師:從祭祖談孝敬和普世教育的推廣
下一篇:蔡禮旭:談商業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