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面對這些境界時,故意不做即犯戒!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我們往往自認為正在修菩提心,甚至有人還自以為,已經有了菩提心,自己猶如菩薩一樣。不妨自我檢視一下:自己是為了誰在修行?最貪愛、最在乎的,是自利還是利他?所謂菩薩,是指發大乘利他心者。

  教言指出:如果貪愛自利,不喜歡利他,隨時隨地都把自己的事,作為頭等大事的人,就沒有菩提心,當然也不是菩薩。發了菩提心的人,非但要懂得菩提心的道理,重要的還是要實修菩提心。不然,即使把《入行論》等論典從頭到尾全部背下來,菩提心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所起的作用還是微乎其微。

  所以,平時我們要正視發心,不妨從低處著手:雖然不能在每一個生活細節問題上,都只考慮眾生,但大的方向,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把自己的生命目標,定為誠心實意地為了一切眾生而求解脫,這樣,就有了最低限度的菩提心。

  今天我們介紹的是菩提心(菩薩戒)需守持,三種戒律之--饒益有情戒。

  饒益有情戒有十一條,發了菩提心的人,如果有能力去做這十一條,而故意不去做,就會犯戒,雖沒有違反十八條,或二十條根本戒那麼嚴重,但也會犯一個細微的戒。

  1、幫助眾生

  有兩種需要幫助的對象:

  第一,需要幫助工作的。凡是比較有意義的事情,菩薩就應該去幫助。有意義與沒有意義的界限是:間接或直接對眾生有害,或者是對眾生沒有利益的事情,都叫做無利、沒有意義;間接或直接對眾生有利的事情,都叫做有意義。

  第二,需要幫助救苦的。幫助病人、殘疾人、精神病患者等等,比如看到眾生生病了,就去買藥給對方吃,或帶對方去看病,去醫院當義工照顧病人;看到動物生病了,如果有能力,就把動物送到獸醫院治病等等。在這些方面,有些基督教徒做得非常好。

  雖然一個普通人,做不出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情,但若能以菩提心作為基礎,點點滴滴做一些事情,也能成為大乘利眾之滄海一粟。

  但是,幫助眾生不能以,聞思修作為代價。如果放棄聞思修,去幫助眾生做一些,不是很重要的事情。雖然表面上看來,是在幫助眾生,是在做一件好事,但是實際上,卻放棄了更重要的利生之事,

  從長遠來看,這是得不償失,對眾生沒有太大幫助。其實,真正發了菩提心的人的聞思修,就是利益眾生。但是,除了聞思修行的時間以外,如果還有時間去幫助他眾,卻因為懶惰而不去幫助他人,就會犯戒。

  人類從有史以來到現在,任何一種文化與思想體系當中,都沒有產生和出現過菩提心,這樣博大精深的偉大思想。在大乘佛法裡,行為的偉大與否,好壞之別,是以利益眾生為分水嶺,對眾生越有利,就越偉大。

  2、教化眾生

  教化眾生,也即教給眾生各種方法。具體有兩種:一是教授出世間的方法。比如聞思的方法、修出離心和菩提心的方法、修禅定和證悟空性的方法等等;

  二是世間的生活和工作方面的方法。比如說,假如有人在做一些對眾生沒有什麼傷害的生意時,經常出問題,搞得焦頭爛額、狼狽不堪,如果我們很清楚他的問題出在哪裡,也有能力幫助,就要給他出主意,並設法幫助他。

  如果把別人的困難,不當一回事,不願施以援手,就會犯戒。因為這種行為已經與,我們當初發的菩提心,有一點沖突了。

  3、報恩

  世間人也會說: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凡是對自己有恩的眾生,都應該報恩。報恩有兩種:一種是對不求回報的對境報恩;一種是對希望得到回報的對象報恩。在菩提心基礎上的報恩,與世俗倫理道德中,講的報恩有所不同:世間的報恩,多數是帶有禮尚往來,我敬你一尺、你回我一丈的想法,或認為某人對自己好,是理所當然的,所以不需要自己報恩等想法;菩提心所攝持的報恩,是不求回報的,而且無論對方是否要求回報,都一視同仁、知恩報恩。

  本來眾生都曾經是自己的母親,對自己恩重如山,所以我們理應對一切眾生發菩提心。哪怕眾生的微小恩德,也要盡力報答。若能養成這樣的習慣,對我們菩提心的成長會很有幫助。

  4、救災

  災難包括自然逆境,和人為的災難。在發生地震、水災、干旱等各種逆境時,大乘佛教徒應該帶頭去救災。作為佛教徒,在大災大難來臨的時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情理所在。

  能去災區直接救援,就決不推辭,即使不能去現場,也可以通過捐款等各種方式,來幫助受災眾生。大乘佛法一直都在強調利益眾生,如果僅說不做,那就是虛偽。

  5.12汶川大地震的時候,就有很多開出租車的佛教徒,帶頭動員其他出租司機,去為災民免費提供服務等等,這就是大乘精神的具體體現。

  但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佛教徒也應該,重視自己的修行,具有一定能力的時候,再去度化眾生、幫助眾生,則利益眾生的力度更大、效果更好,也是很有效的途徑。

  打個比方:假如東門著火了,井水在西門,自己又在城中心。若要救火,就必須先趕往西門去打水。如果慌不擇路,兩手空空地去往東門,雖然似乎是在,趕往火災現場救急,但實際上根本起不到作用。而看似南轅北轍的前往西門,才真正是明智之舉。幫助眾生,也必須具備一定的能力、條件與工具。

  5、消除精神痛苦

  精神痛苦指失去親人、失去財產、失戀、失業等引起的焦慮、抑郁症等各種精神病,現代人非常需要,這方面的幫助。在這個問題上,佛教將來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大乘佛教徒在遇到,精神病患者的時候,應該去幫助他們。

  一些佛教徒告訴我:汶川地震的時候,他們在與心理醫生聯手,前往災區做心理咨詢期間,佛教徒白天工作,晚上回到駐地,便忙裡偷閒地念經、修菩提心,一直都做得很順利。但時間稍長以後,同行的有些心理學家,卻連自己的心理都出問題了。

  因為假如沒有修行,經常接觸痛苦不堪、心裡不健全的人,自己不但容易受到嚴重影響,在遣除他人的精神負擔方面,也收效甚微。最能解決問題的,是訓練有素的佛教徒。一方面因為菩提心,有很大的加持力,另外,在大乘佛法裡,也有很多真正能,解決心理疾苦的方法,這樣就能有效地幫助對方緩解,各種精神上的痛苦。所以,佛教徒,尤其是學大乘佛法的人,應該帶頭去消弭眾生的心理重負。

  6、扶貧

  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盡量去幫助那些窮困潦倒、一貧如洗的人。這也是六波羅密多當中的布施度。金錢的價值,是解決貧窮的痛苦。而捨不得用,捨不得給的金錢,等於不存在。有機會幫助窮人。是很榮幸的。

  假如知道對方是職業乞丐,也知道給他的錢,是用來賭博等等,為了對方斷除惡習,也可以暫時不給。但如果不能確定對方,會用錢來造惡業,就可以給。不管是職業乞丐或真正的乞丐,給對方一塊錢或幾塊錢,他會高興的。菩薩需要的,就是讓眾生高興,這就夠了。

  7、給予依處

  如果有人想依止自己,來求學或尋求幫助,而且是誠心的,就應該允許對方依靠、依止,但不能有任何自私心。依止以後,一定要給他創造學習,和修行的條件,也要想法為對方解決生活問題。如果不能做到,則不讓對方依止也可以。

  8、隨順眾生

  如果有人為了表示好感,而誠心誠意地送給,自己一點吃的、喝的等小心意,或因為喜歡和自己在一起,而邀約自己,在沒有什麼不便,或不會對對方不利的情況下,就應該隨順對方,接受對方的好意,經常與對方保持來往,吃吃飯、聊聊天。並通過這種方法,讓對方行菩薩道、走解脫路。

  佛教徒在隨順眾生的過程中,若發現因自己的言行舉止,給對方造成痛苦,或不開心時候,應如此觀察:以此痛苦或不開心能否令此人,改邪歸正或斷惡行善,如果不能,就應隨順眾生,而不能使其痛苦;若能令其改邪歸正,或斷惡行善,就不能隨順眾生,因為這樣才能,最終利益對方。

  如果發現,自己隨順眾生的行為,雖然能讓對方暫時幸福開心,但最終卻於其有害的話,也不能隨順。以此類推,就能知道隨順,與不隨順的尺度。

  現在很多學佛人,就不懂得隨順,因為自己吃素,就要求全家都必須吃素,所以經常在家裡鬧出矛盾,搞得全家都不愉快。其實,我們也可以隨順家人,吃三淨肉或肉邊菜,然後逐漸地,引導對方取捨因果。

  但不能為了隨順家人,就去殺雞、殺魚、吃海鮮,這是原則性的問題,所以不能讓步。從大乘佛法的角度來講,諸如性質惡劣的殺、盜、YIN、妄、酒等行為,會對眾生構成極大傷害,就不能毫無原則地隨順。除了這類事情以外,還是盡力隨緣。在沒有必要的情況下,不隨順眾生是不對的。

  佛教要與時俱進,佛教徒也應該融入社會主流,把修行與工作,學佛與家庭的關系,調整協調好,不要搞得沖突四起,這樣佛教才能有發展空間。

  我們不能因為學佛,就與社會格格不入,這樣就沒人敢學佛了。雖然從菩提心當中,產生的一些行為,會顯得與眾不同,但在沒有必要的時候,我們的外表應該跟大家一樣。

  9、贊歎入正道者的功德

  看到別人有信心、布施、戒定慧和聞思修,等功德的時候,要贊歎和鼓勵,以令對方高興、精進。當然,如果贊歎會導致對方,產生傲慢等不良情緒,就可以不贊歎。

  凡夫的性格或習氣,就是喜歡講自己的功德,而不喜歡講別人的功德。即使明明看到了,都避而不談。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提倡,要學會贊歎、宣揚別人的功德,隱藏、淡化自己的功德。

  10、挽救入邪道者

  在眾生造惡業的時候,應該想辦法挽救對方,令對方轉變。在保證自己沒有,自私和嗔恨心的情況下,以慈悲心可以根據犯罪的輕重,適當地予以批評或懲罰,但前提是為了對方好,哪怕僅有一點自私,所謂的批評與懲罰,就會成為罪業,所以不允許。

  如果見到別人造惡,卻不願得罪人,充當好好先生,讓對方繼續干壞事,就是放棄眾生,如果這樣,就會犯戒。

  11、用神通度化眾生

  一般情況下,佛陀不允許宣講、示現神通,但在必要的情況下,可以用神通度眾生。假如對方看到,自己示現神通之後,會對自己言聽計從,繼而斷惡從善,若沒有利益眾生的其他理由,就應該示現神通,去度化對方。

  假使有神通而不示現,就會犯戒。當然,如果沒有神通,則不示現也不會犯戒。

  《百業經》當中,有很多這樣的故事:有些很野蠻的國王、軍官,在殺害一些阿羅漢的時候,無論怎樣勸告,都拒不聽從、一意孤行時,阿羅漢一示現神通,他們當即跪下來磕頭求饒、悉心忏悔,並從此成為虔誠的佛教徒。這就是示現神通的好處。

  以上十一條戒,為饒益有情戒。除了其中最後一條以外,其他十條我們普通人,也都可以做到。發了菩提心以後,利益眾生就是我們的工作,不需要媒體的宣傳,他人的誇贊,將來的回報,就像吃飯一樣稀松平常。

  有菩提心作為基礎,我們做的任何利益眾生的事情,才能真正利益眾生。我們的人生,才真正是偉大、光榮、有意義的。

  所以,我們不能認為:菩薩就是泥塑的,高高在上、一動不動、不會說話、不會思維的佛像,這只是菩薩的形象,而不是真正的菩薩。真正的菩薩,也是看起來普普通通的人。只要努力,所有人都有機會成為菩薩。

  當成為菩薩後,不會在小問題上與人計較,而是無條件地奉獻,哪怕為了眾生雞毛蒜皮的事情,他都無怨無悔地甘願奉獻。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是光榮、偉大的,因為沒有自私與欲望,所以他們沒有痛苦與焦慮,非常幸福自由。

  他們的無私奉獻,不是說給別人聽,或做給別人看,而是發自內心地、無條件地為眾生服務,並且願意犧牲自己的一切。所謂的服務項目,不但包括扶貧、當義工,最關鍵的,是讓所有人,明白世界的真相,人生的真相,讓所有人徹底擺脫輪回痛苦。南無阿彌陀佛!

 

上一篇:佛為什麼會逆度眾生?
下一篇:印光大師:在六道中度眾生的菩薩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