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仁清法師:《般若70義甘露滴》煖頂加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頂加行第一法:煖頂加行。

  雲:此相及

  已得頂加行十二種征兆任一之大乘第一順抉擇分,此即煖頂加行之定義。

  頂加行只安立在加行道。加行道有四:煖、頂、忍、世第一法,故頂加行也分為四:煖頂加行、頂頂加行、忍頂加行、世第一法頂加行。大乘順抉擇分即大乘加行道,二者同義。“大乘第一順抉擇分”即大乘加行道煖位。“大乘第二順抉擇分”即大乘加行道頂位。“大乘第三順抉擇分”即大乘加行道忍位。“大乘第四順抉擇分”即大乘加行道是第一法。得到頂加行時,會有12種征兆,只要得到12種征兆的任一種,就稱為已得頂加行。因此,已得頂加行12種征兆任一之大乘第一順抉擇分,此即煖頂加行之定義。

  得到大乘加行道煖位時,依觀見諸法如夢,將獲得緣於空性的止觀雙運,獲得後,不僅睡醒時見到諸法如夢,睡夢時亦能見諸法如夢。

  其中分有:煖頂加行小、中、大三品。

  界限:唯大乘加行道煖位。

  雲:增長。即福德增長。這是頂位。

  獲得勝於供養量等三千世界有情數佛等十六種增長福德(征兆)之大乘第二順抉擇分,此即頂頂加行之定義。

  大乘第二順抉擇分”即大乘加行道頂位。《現觀莊嚴論》:“盡瞻部有情,供佛善根等,眾多善為喻,說十六增長。”盡諸瞻部州有情供養量等三千大千世界有情數之諸佛必定集聚無量無邊功德。然而得到頂加行的功德更勝於彼。

  頂頂加行和加行道的頂位同義;加行道中,煖頂加行和加行道的煖位同義等。

  其中分有:頂頂加行小、中、大三品。

  界限:唯大乘加行道頂位。

  雲:堅穩。已得隨順圓滿三智之慧和於利他得到不壞堅穩之大乘第三抉擇分,此即忍頂加行之定義。

  三智即基智、道智、相智。若得究竟圓滿三智,就是成佛之時。證得見道時,已得到基智和道智。要得到相智,只有成佛時才行。但是,基智能現證補特伽羅無我。道智和相智能現證法無我。得到三智時,能現證補特伽羅無我和法無我。忍、頂加行時,雖未證補特伽羅無我和法無我,但已很接近了。所以,“隨順圓滿三智之慧”的“隨順”表示尚未現證。若得到隨順圓滿三智之慧,也得到利他不壞堅穩之大乘第三順抉擇分,就是忍頂加行的定義。於利他得到不壞堅穩即立誓利他時,無毫發許的質疑。

  其中分有:忍頂加行小、中、大三品。

  界限:唯大乘加行道忍位。

  雲:心徧住。是頂加行第四法。

  已得能生自果大乘見道之成熟能力,乃至心徧住無邊三摩地之大乘第四順抉擇分,此即世第一法頂加行定義。

  自果即加行道本身之果見道。世第一法時,已很接近見道,只要往前一步就登上見道,故世第一法時,已得能生自果“大乘見道”之成熟能力,乃至心能徧住於無量三摩地之大乘第四順抉擇分,就是世第一法頂加行之定義。

  《現觀莊嚴論》:“四洲及小千,中大千為喻,以無量福德,宣說三摩地。

  其中分有:世第一法頂加行小、中、大三品。

  界限:唯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

  雲:見道。是代表頂加行的第五法。

  住於見斷分別種子之正對治種類之大乘谛現觀,此即見道頂加行之定義。

  見斷分別種子”即遍計執實及種子。俱生執實即修斷。“見斷分別”主要是遍計執實,但也有遍計補特伽羅我執,這是小乘的見斷。“正對治”是危害遍計執實及種子者。所以,大乘見道是大乘谛現觀、是住於見斷分別種子之正對治類者。見道頂加行和大乘見道同義。

  其中有二:大乘見道根本和後得。亦即有大乘見道根本智和後得智二種。“根本智”即一心專注空性、無我之心。“後得智”即出根本定,處在後得位時,修菩提心、悲心等之心。根本智唯智慧資糧,根本智被智慧資糧周遍,後得智大多數是福德資糧,也有摻雜少分智慧資糧。

  界限:唯大乘見道。

  雲:修道。“各有四分別,四種能對治。”(頂加行第六法)

  住於修斷分別種子之正對治種類之大乘隨現觀,此即修道頂加行定義。

  大乘谛現觀是大乘見道。大乘隨現觀是大乘修道。“修斷分別”即俱生執實,修道時應斷的分別是俱生執實。“見斷分別”是遍計執實,見道時所斷的分別是遍計執實。“修斷分別種子”即俱生執實的種子。遍計執實是隨惡宗、惡師等的顛倒說詞,若相信又起顛倒分別,就是生起遍計分別。

  俱是雖不受他人影向,卻受過去世的顛倒習氣影響,今世習氣成熟時,將隨著習氣,自然地生起執諸法谛實成立之心。

  其中分有:小小品等九品。

  界限:唯大乘修道。

 

上一篇:南懷瑾:到五台山拜文殊菩薩的奇遇
下一篇:仁清法師:為什麼要皈依?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