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三九四頁:
疏【又壽命光明者,約而言之,少攝多故。二部名題,止曰無量壽者;約之又約,體攝用故;若具說者,依報正報,悉皆無量。】
鈔【約言者。】
約略言之。
鈔【佛具萬德,今止舉壽命光明者。如華嚴八地,言身相無量,智慧無量,方便無量,光明無量,清淨音聲無量等。則知舉二事者,以少攝多也。】
彌陀名號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四字是梵語音譯的,翻成中國意思是『無量』,「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名號「無量」,這個意思非常深廣,在無限深廣之中,佛只說兩樁事情:一個是『壽命』,一個是『光明』,無量壽、無量光。這是約言的意思,就是最簡單、最扼要。古德講,一切無量裡面,以壽命為第一。我們想想很有道理,如果沒有壽命,一切的無量都落空,縱然是無量,我們得不到受用,享受不到,所以壽命是第一重要。可以說是一切無量是以壽命無量為體,其他的都是它的德用。在一切德用當中,當然是以「智慧光明」為第一。為什麼?有智慧才有真正的快樂,有智慧就沒有煩惱了。為什麼煩惱多?就是沒有智慧。迷了才有煩惱,悟了就沒有煩惱。所以在一切受用裡面,智慧是第一。沒有智慧,縱然有福報,俗話常說「富而不樂」,他很富有,不快樂;「貴而不樂」,貴是在社會上有地位,很高的地位,作皇帝、作總統,一生不快樂,這是沒有智慧。果然有智慧,即使貧賤,他貧而樂,他還是非常快樂。由此可知,智慧在一切德用裡面非常的重要。所以釋迦牟尼佛在一切的無量,不舉其他的例子,只舉這兩種:一個舉壽命,一個舉光明。
大師在此地以《華嚴經》做一個例子來給我們說明,說明佛舉出光壽這兩樣是省略的意思,實際上是說之不盡的。舉出華嚴八地菩薩,八地是不動地。華嚴是圓教,圓教八地就是淨宗所說的阿鞞跋致,那我們曉得,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果報就跟八地菩薩一樣。李老師在經的注解是「七地以上」,七地以上就是八地,這是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轉的菩薩,真正不退轉了。七地是遠行地,八地才是不動地。
稱贊八地菩薩『身相無量』,這句話很難懂,身相怎麼無量法?即使大,也還有個限量。像贊佛偈所講的,佛身量之大,「白毫宛轉五須彌,绀目澄清四大海」,五須彌、四大海,還是有個限量。八地菩薩何以說身相無量?實在講,八地菩薩分別執著真正斷掉了。七地以前是伏斷,不是滅斷,是他的定慧力量伏住,不起現行,不起作用,八地菩薩這是滅斷。我們今天講有量,這個有量從哪裡來的?是從妄想執著當中來的,如果妄想執著沒有了,那就跟禅宗開悟的境界一樣,盡虛空遍法界是沙門一只眼。你們想想,這身相是有量還是無量?這個境界必須分別執著真正斷干淨才能見到。從理上講,實在說也不難體會,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真如本性、就是一個真心。
學佛的人學什麼?恢復自己的真心而已。凡夫是用妄心,一天到晚都是用妄心,妄心在佛法裡面講就是用心意識。用心意識,把本來是無量的就變成有量,有分別、有執著,與一切法都對立,這一對立就有界限。所以本來是無量的,現在變成有量。妄想執著愈重,這界限就愈來愈小;妄想執著輕一點,界限就比較大一點。總而言之,脫離不了這個界限。所以無量的心體,就是本性真心,我們不能證得。虛空法界都是真如本性變現之物,換句話說,自性的相分是無量的,我們也不能夠證得。如果證得,那叫清淨法身。
法身,講席當中也常常提到,法是一切萬法,以萬法為自身!不是以這個身體為自身,身體是萬法之一,當然也不例外,也不能說這個身不是自己。真正入到這個境界,他的觀念跟我們不一樣,他是以萬法為自身,因為是一個真如本性變現的。就好像作夢一樣,迷的時候在夢中,夢中當然有自己,執著自己是我,外面境界不是我。如果在夢中一下覺悟,我現在在作夢,整個夢境都是我自心變現的,那麼夢中哪一樣不是自己?樣樣都是自己,全是自性變現出來的。一覺悟,整個夢境原來統統是自己,這就叫法身。所以法身不是指自己一個身,是以萬法為身。《老子》說「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這兩句話就是佛法講的清淨法身。這就說明身相無量。
心性遍虛空法界,身相也是遍虛空法界無量無邊,怎麼知道?一定要有智慧。沒有智慧,你怎麼會曉得!說實在話,權教菩薩、二乘聖者、六道凡夫都不知道。真正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佛經裡面常講的「諸法實相」,就是一切法的真實相,證得實相,這是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別教是初地以上,因為這些菩薩們是智慧無量。智慧從哪裡來的?智慧是從清淨心來的。我們今天一心一意要求智慧,求智慧,心不清淨,智慧從哪來!智慧絕對不是從記問當中來,連儒家都曉得,「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也」,不從記問當中來!所以佛法修學重視修定,八萬四千法門沒有一個法門不是修定的,你就曉得定學是多麼重要,可以說是離開禅定就不是佛法。我們念佛人所修的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禅定。定中的境界無量無邊,這心定了,他就不起心動念,不起心動念就沒有界限。
念佛的功夫跟參禅,實在講只有在方法上不同,境界上是一樣的。禅家講觀照的功夫,就是淨土宗的功夫成片。功夫成片,這是功夫剛剛得力,所謂功夫得力。怎麼成片法?二六時中心裡面都有阿彌陀佛,所謂淨念相繼,這就成片。功夫一成片,你的妄想執著雖然有,但是它不起作用,因為你心裡一句阿彌陀佛念念不間斷,也就是我們常講的,不間斷、不夾雜,這就成一片。間斷沒有成一片,夾雜也不能成一片,所以真正要功夫得力決定不能間斷、夾雜,這很重要。
修行為什麼重視結期念佛,俗話叫打佛七,打佛七就是求功夫成片,佛七要練習,像我們一般人念七天恐怕都受不了,因為那個不間斷是日夜都不間斷,晚上一睡眠,睡眠就間斷了,睡一個小時就斷一個小時,睡兩個小時就斷兩個小時,是日夜都不睡的。開始學,最好是一天,念二十四小時,慢慢再把時間延長,這個做法對我們來講比較適當。像現在一般道場那個佛七是佛七法會,那個可以參加,為什麼?它裡頭是有間斷、也有夾雜,它的目的不過是大家在那裡熱熱鬧鬧的鬧七天而已,並不是求功夫成片。
真正的佛七是求功夫成片,得到功夫成片,這是最起碼的成就,算及格了。高的成就是得事一心不亂,最高的成就是得理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相當禅宗講的「照住」,理一心不亂那就是《心經》講的「照見」,那到最高的境界。照見就是無明破掉,至少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入這個境界。心體無量,心相無量,心的作用無量,這個時候你都證得,那是圓教初住的境界,這是學佛真正的目標。入了這個境界,給諸位說,生死就沒有了,真正是了生死、超三界,即身成佛!即身成佛不僅是密宗,哪一個宗派都是如此,不過是其他宗派沒有這樣標榜就是,其實是完全相同的。在淨土宗來講,它最勝方便之處就是你念到功夫成片,就是不可思議的成就,換句話說,就是了生死出三界,即身成佛。所以同修們要真正向這個目標方向去努力。
學佛絕非兒戲,真正努力就必須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為什麼要放下?不放下,它是障礙。會放下的人,從根本放下,這是會修的人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根本就是佛給我們講的妄想執著,佛在《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他不能證得,就是因為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你能把妄想執著放下,那枝枝葉葉統統都放下了。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無論是對人對事,心才起一個念頭,就想到我又執著、我又打妄想了;再說得具體一點,我又起業障了,妄想執著就是業障,就是罪障,罪障現前了。為什麼諸佛菩薩在一切境界裡不起妄想執著?為什麼我起妄想執著?這個地方要生慚愧心。慚愧心一起,自顧不暇了,哪有時間還去顧別人!所以六祖大師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為什麼?自顧不暇,哪有時間去管別人。
真正要功夫得力,說老實話,一定要學善財。善財童子是表法的,並不是真的有這麼一個人,「善」是說善根,「財」是說福德,代表福德,這個人有大善根、大福德,這個人叫做善財。所以男女老少都可以稱「善財」這個名稱,誰有善根福德,這個人就是善財。有善根福德的人,他修學的態度就像《華嚴經》上所說的,學生只有我一個,除我之外,都是善知識、都是佛菩薩,菩提道上並無同學!善財五十三參,一個人參訪,沒有同學!為什麼沒有同學?有了同學,他一生就不能成就,為什麼?同學,你跟我差不多,妄想執著又起來了;沒有同學,人人都是佛,人人都是菩薩,人人都沒有過失,過失完全自己一個人承擔。一切時一切處,他在那裡改過自新,改到後來所有過失都沒有了,他成佛了,圓成佛道!所以不可有一個同學。
這是佛在《華嚴經》上給我們做個樣子,告訴我們:一生成佛。善財童子是一生成佛,肉身成佛,他沒經過第二生,他怎麼修的?如果照善財那樣修,哪一個不是肉身成佛?個個都是!只見自己過,不見別人過,就是六祖對神會所說的,他說:我亦見亦不見。我亦見,是見自己過;我不見,是不見別人過。可見得這六祖一生的行持就是標准的善財童子,六祖不見眾生過,只見自己過。人人都是善財,這個團體就是六和敬的僧團。佛法實在講比世間法高明太多,世間法訂個章程一定要大家遵守,佛法不是的,佛法說出章程是叫每個人自己遵守,不叫別人遵守。我自己遵守,別人他成了佛,他是菩薩,他還要守什麼?他不要遵守。我是一個初學的人,我要遵守。人人都能回光返照,這團體是佛菩薩的團體,所以六和敬是這麼修的。所以佛法講的戒律跟世間法律規矩不相同,它是自律而不律人,所以他不見別人過。
見到別人過失,我們心裡起煩惱了,不是別人有過失,是自己業障又現前,外面的現象把自己業障引出來了。要想方法消自己的業障,不要去理會外面的境界。順境,起歡喜心,歡喜心也是業障;不歡喜的,起瞋恚心,瞋恚心也是業障。總而言之,清淨心裡是一法不生的,六祖常講本來無一物,哪有貪瞋癡慢?哪有五欲七情?七情五欲一動就是罪障現前。我們能常常在這個地方反省,在這個地方用功,你的功夫怎麼不得力?修行從哪裡修?就從這裡修。果然在一切境緣,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一切環境裡面我們都能保持清淨心,都能保持平等心,業障就消除了,沒有業障了。
什麼境界看起來都順眼,心都清淨,絕對不起心不動念,這是自性本定成就了。你看外面境界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是無量智慧現前。這個智慧是清淨慧,為什麼?慧裡頭沒有分別,不會分別這個事是好、那個事是壞,沒有這個分別。一起分別就會連帶起執著,那就錯了,那就是凡夫知見,不是佛知佛見。佛知佛見,心像明鏡一樣,所以心是大圓鏡智。鏡子照外面照得清清楚楚,鏡有沒有分別?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雖然照得很清楚,鏡子本身干干淨淨,它一塵都不染。我們今天一照,照了心就染,就落印象。如何叫我們這個心照外面境界不落印象,不但境界離開不落印象,境界現前的時候也不落印象,這叫真不落印象!唯有不落印象,你的心才清淨才平等。佛法裡無論哪一宗、哪一個法門,所修的就是這麼一樁事情:心淨則佛土淨!清淨佛土是這樣修成的。無量的智慧,就是從清淨心裡面現起的。
『方便無量,光明無量,清淨音聲無量』,這三句是菩薩利他的。前面是講菩薩自利,自己證得的。證得之後,菩薩一定會去幫助一切眾生,幫助眾生有無量的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應該用什麼方法他就用什麼方法,他沒有定法,像《普門品》裡面講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三十二是講三十二大類,每一類裡面又可分為無量無邊。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應以什麼方法得度就現什麼樣的方法,沒有一定的方法,這是說「方便無量」。
「光明無量」,這是講智慧的作用;前面智慧無量是講根本智,光明無量是講後得智,後得智是在事上的應用。根本智就是無知,般若無知!應用是無所不知,應用是對眾生來說的,換句話說,是他受用,不是自受用;自受用心裡永遠清淨,是無知。自受用是無知,他受用是無所不知。諸位要求真智慧,真智慧是無知,唯有無知,應用才會無所不知。無知就是六祖講的「本來無一物」,會學佛的人要求這個。你拼命天天在求知,這是錯了,清淨心裡頭無有一物,怎麼會有那麼多東西?佛給我們講的這些經全是後得智,不是根本智。佛為什麼能說出這麼多經典,說出無量義,就是因為他無知。我們今天在他這個後得智上用功夫,那就大錯特錯,你永遠不如他,永遠不能跟他相等,不能超越他。要怎麼樣才能跟他相等,才能超越他?你要求無知。這個事實,希望大家好好的去念《壇經》,六祖大師可以給我們作證明,給我們後學的人一個很大的啟示,然後我們自己才會發現原來我們用功用錯了,我們的方法態度統統錯了,都在有知那個地方下手,不曉得走無知這條道路。
這三句話,要是用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一生教化眾生的例子來看,那就很清楚了。佛給我們講無量的法門,就是方便無量;佛顯示教化眾生種種的智慧,這是光明無量;佛為我們說出這麼多經典,是清淨音聲無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是以音聲作佛事。《華嚴經》上贊歎八地菩薩,也只舉這麼幾句,這也是省略,細說說不盡。『則知舉二事者,以少攝多也』,在《彌陀經》裡面,釋迦牟尼佛解釋無量只舉兩個,無量壽、無量光。我們曉得『以少攝多』,這是舉個例子而已。底下講「約之又約,體攝用故」:
鈔【體攝用者,或難,既光壽雙舉,雲何大本及觀經題,皆止雲無量壽,不言光者,復是何義。】
難是問難,有人向大師提出問難:既然『光壽雙舉』,舉這兩個意思,為什麼《無量壽經》經題沒有說「無量壽無量光經」,《觀無量壽佛經》經題也沒有說「觀無量壽無量光佛經」,都只言無量壽,沒有說無量光?我們看大師的解釋:
鈔【良以一真如心。】
『一真如』,「一」就是真心,真心也叫做真如,也叫做一心。二心就不真。心沒動念,就是一心,動一個念就是二心。真心離念,真心裡面沒有念頭。這個很難,相當不容易。一切凡夫總是會起心動念,所以雖然有真心,真心不能現前,雖有真心,真心不起作用,這叫凡夫。
可是在一切法門裡面,唯獨淨宗方便,為什麼?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真心。阿彌陀佛也是一念,這一念算不算妄念?如果諸位只有這一念,這一念不算妄念,這一念就是正念現前,因為正念是非有念非無念。果然一切都無念,那就變成無想定,那也錯了。你有這一句阿彌陀佛這一念,非無念,除這一句阿彌陀佛之外,確實心裡沒有第二個念頭,這個境界就是非有念非無念。念到能所雙忘,能所雙忘就是分別執著沒有了,離一切分別執著,這一句阿彌陀佛四個字是字字分明、清清楚楚,這裡頭沒有能念也沒有所念,能所雙忘,這叫理一心不亂,這就是正念。
在一切修學法門當中,用念佛這個方法達到正念比較容易。開始我們現在念是妄念,積妄念念到最後就變成正念。什麼時候把妄念念成正念?能所念掉就是正念。到能所念掉,那是理一心不亂;能所還沒有離開,是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我們稱為「念佛三昧」,往生是有把握了,決定不成問題。念到功夫成片就是凡聖同居土往生。這個事情重要!經上一再給我們提醒,《彌陀經》上教給我們「一心不亂」,《無量壽經》告訴我們「一向專念」,這個重要。一真如心現前:
鈔【無去無來,亘古亘今,其壽無量,其光亦爾。】
怎麼沒有來沒有去?你們想想,來去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不是佛法,就不是性德,不是自性裡面本具的德能。性德就是佛法,性德裡面沒有相對的;去來是相對的、古今是相對的,這些東西都是從妄想裡面生出來的,不是事實。我們凡夫好像有那個事實,實在講那是錯覺。這樁事大科學家都發現了,像愛因斯坦知道相對的不是事實。甚至近代科學的發現,連物質都不是事實;從前以為物質存在,現在曉得物質不存在,不是事實。物質是什麼東西?現在科學家發現是波動的現象,是光波震動的現象,不是事實。這些發現,接近佛經所說的。佛經裡面講「性相同源」,唯識所說的見分、相分同一個自證分。自證分是本體,見分、相分都是自證分裡頭變現出來的,見分就是心法,相分就是色法,色心是一不是二。心法跟色法是一法不是二法,科學家所講的進步太多了,唯有佛法能給他作證明。物質不是真的,你把這些物質、色相統統當作真的,豈不叫冤枉!誰冤枉?自己冤枉,自己在這裡面生煩惱,生起虛妄的分別執著,自己在這裡搞六道輪回,自己在受,叫自作自受。這是佛在經上常講「可憐憫者」,這種是真正可憐可憫,不知道事實的真相。
事實真相唯有一真,所以佛教我們要求真實的,求一真。一真從哪裡求?從心地上求。一心,你見到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有沒有十法界?有十法界,絕對不是沒有。你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十法界是一真法界。譬如你在天堂,七寶池八功德水,七寶宮殿,你在那裡面沒有樂受,你心地清淨平等;你到地獄去參觀,去爬刀山,再入油鼎,你沒有苦受,你是平等的,那就叫做一真法界。悟的時候清淨平等,迷的時候不平等不清淨。苦樂從哪裡來的?苦樂從妄想執著來的。離開妄想執著,苦樂了不可得!沒有苦樂,才叫做真樂,叫極樂。苦樂二邊都沒有,這叫極樂。所以一真非常重要,一真就是要求一心。一心裡面沒有一法是對立的,沒有去來,沒有古今,那麼壽當然就無量。實在講,連壽也說不上,這是不得已,凡夫還有壽的觀念,好,就用這個觀念來說,那就是無量壽。『壽無量』,壽是體,光是作用。體既然無量,當然用也無量,『其光亦爾』。下面舉個比喻,體用不二:
鈔【金體金光,不相離故。】
黃金,金是體,黃金放出來的光很好看,金的光沒有離開金體,金的體沒有離開金光,是一個!把壽比作體,把光比作相,『不相離』。
鈔【起信雲: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光明,周遍法界。】
『起信』是《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造的。馬鳴菩薩是一位明心見性的大菩薩,不是普通人,他所說的話跟佛沒有兩樣,就是佛所說的。『大智慧光明,周遍法界』,是我們所向往的,我們非常羨慕,也想得到。這是性德,實在講是我們本來有的、本來具足的。要怎樣才能使我們的性德現前?前面這句話重要,『心性不起』。在一切境緣當中,你真正是不起心不動念,我們再多說兩句,就是不分別、不執著,你的性德就流露出來,性德的起用就是「大智慧光明」,它確確實實「周遍法界」。
我們想想,我們的業障是真重,業障就是起心動念。大家天天在求消業障,怎麼消法?拜《梁皇忏》、拜《水忏》,念幾部《地藏經》,業障就消掉了,你好好的修修看,修完之後自己還起不起心動念?還是起心動念,那業障還在,沒消掉!多少人覺得自己有業障,罪業很深,但是不知道什麼叫業障,都含糊籠統,這怎麼行!依照這個法門修學,修完之後這個心真的得到清淨,妄念少、煩惱少了,這就是業障消除的現象。當然不可能一下就消除干淨,逐漸慢慢的減少,這就是好現象。
由此可知,消業障最有效果的方法是專修,不管哪個法門,只要是專,他心就清淨。參禅能消業障,他得定;學教能消業障,他能夠隨文入觀,觀就是止觀;念佛能消業障,心裡面只有一句阿彌陀佛,沒有一切妄想雜念。如果我們修學,哪怕再用功,妄想執著還是在,還是不斷,這就是功夫不得力,功夫沒有效果,那就很可惜。功夫沒有效果,修到最後得福報,把功德都變成福德了,人天福報。人天福報很苦!這世間大富大貴之人要叫我去做,我不干!我嫌太麻煩,太苦了。今天作官要競選,多辛苦,這事情不能干!不競選,請我去做我也不願意做,為什麼?開會太多,應酬太多,不要說別的,天天跟人家拉手都拉不習慣,都累死人!最幸福的還是每天游山玩水,讀自己喜歡讀的書,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這個人是第一有福。凡是勉強的、不願意做的,不得不做,這個很苦惱,這個事情干不得。這個地方要真正覺悟,所以不修世福,我們要修積功德,功德就是心地清淨。
鈔【不起,壽也。】
因為他不起心動念,沒有長短、沒有先後、沒有古今,這是無量壽。我們凡夫概念當中的壽量,他完全突破了,超越壽量,這是真正無量壽。
鈔【智慧,光也。言壽則光在其中,故單舉也。】
經題上只要說個「無量壽」就可以,不但光含攝在其中,像前面講的,身相無量、智慧無量、方便無量、清淨音聲無量,甚至依正莊嚴,樣樣都是無量,統統在無量壽裡面包含了。所有一切無量,無量壽是本體;離開無量壽,其余一切無量都失掉意義。所以才曉得,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壽量同佛,佛無量壽,我們每個人都是無量壽,西方極樂世界依正無量的莊嚴統統都受用到了。我們何必在這個世間還去分一部分的時間精神去學一些不相干的東西,沒有意義!不但世法不相干,佛法也不相干!你真正覺悟了,我們學的就是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就行了,其他的都不要了。我常說,這一生當中只一部經、一句佛號,這是上上根人。還要搞淨土五經,念這句阿彌陀佛,這是中等根人。五經還不夠,還要去搞淨土古大德的語錄,像《淨土十要》、《印光大師文鈔》,那是下根之人。還要再搞別的東西,這一生不能往生,下根也談不上,下根還可以往生。我們想一想,有幾個上上根人?這是值得我們深深去反省檢點的。
鈔【依正無量者。】
這是解釋《疏》裡面「依報正報,悉皆無量」。正報是指身體,除身體之外,統統叫依報,依報裡面有人事環境、物質環境。一切人都是屬於自己的依報,我們要依賴大眾,才能生活在這個世間;同樣的,我們要依賴大眾,我們的道業才能成就。善財童子要是不用五十三參,五十三參就是依賴大眾,他的道業就不能成就。所以他要依賴大眾,在環境裡面歷事煉心,每一樣事情他經歷,煉什麼心?煉不起心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煉這個。
在境界裡面,把心意識,就是把八識轉變成四智。轉八識成四智是在境界裡面轉,不是離開境界關起門來轉的,那是沒用處的,轉不了的。不分別,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不執著,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不落印象,轉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他在境界裡頭轉!所以在一切境界裡他不起煩惱,只長智慧。惠能大師見五祖的時候,「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們看了很羨慕,我們跟他一比較恰相反,我們是常生煩惱,人家是常生智慧。他為什麼生智慧?他能夠在境緣當中轉識成智,智慧就是四智菩提。一般人修行用功,不曉得怎麼修,不知道功要怎麼用,那就是盲修瞎練,不曉得怎麼修?不知道從哪下手?哪裡知道用功就在穿衣吃飯、就是待人接物,就在這裡用功夫,就在這個地方不知不覺成佛,業障消了,佛道圓滿成就。我們看依正無量:
鈔【自佛一身所有功德,及如下文聲聞菩薩,乃至前之欄網行樹等,種種莊嚴,悉無量故。】
『無量』不單是指事,體相德用是一個整體,心性無量,所以聲聞菩薩乃至十方諸佛如來,包括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統統都是自性變現的。所以說「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心外無法,法外無心」,統統是自性變現的。自性無量,諸佛菩薩、聲聞也無量,乃至十方世界無量,一切世界眾生也是無量,全是心性變現出來的。正報如是,依報也不例外,像前面所講的欄楯、羅網行樹、寶池德水,一一統統是無量。『種種莊嚴』,種種就全都包括,這兩個字是省略之詞,說不盡的,『悉無量故』。種種無量無邊的莊嚴,諸位要記住,如果沒有無量壽,全都落空,那一點意思都沒有了。可見得無量壽重要!佛在經題上一切無量當中單提無量壽,道理就在此地。所有一切無量裡頭,無量壽是第一。
下面末後一段,這是蓮池大師會歸自性之言,也就是讀經心得。他在這段經文裡面所體會的,佛法裡面常講的「會歸自性」,這段經文如何會歸自性,這才真正得到受用。
疏【稱理。】
這是從真如本性上說,『理』就是本性、就是自性,會歸到自性。
疏【則自性常照,是光明義。】
自性本來具有照的德能,在凡夫這照的德能也並沒有失掉。照是什麼?照就是覺。我們眼能見、耳能聽、鼻能嗅、舌能嘗、身能觸,這都是自性覺,這是在凡不減、在聖不增,自性的本能永遠不會失去的。迷的時候,覺照的功能受到一點妨礙,范圍比較小一點;悟了之後,障礙沒有了,覺照的功能無量無邊。功能的障礙是什麼?就是心在動,就是那妄心,心動了。心動的幅度愈大,障礙就愈大;動的幅度愈小,障礙就小。實在講,十法界就是心動的幅度差別而建立的。佛是完全不動,菩薩還微微有一點動,緣覺動就比菩薩大一點,聲聞就更大一點,愈往下動的幅度愈大,地獄簡直就是大風大浪!就是這麼差別,十法界的差別。
心妄想執著動的幅度愈大,我們障礙就愈大,就是你的本能有了障礙。雖有障礙,它還是起作用,不是說不起作用。譬如陰天,雲層遮住太陽,這是障礙;雖遮住,它還是有光明,不過光明減弱,沒有晴天那樣明亮,陰天這個光明還是太陽光。我們今天雖然在凡夫,心妄想執著這種風浪很大,可是還是有知覺,眼還是會見、耳還是能聽,本能還是在起作用,這就是《楞嚴經》上講的六根根性。佛祖常說「六根門頭放光動地」,那就是自己本人,是自己本來面目,只要不要把心意識給加上去就行了。我們今天迷什麼?就是把心意識帶上去了。心意識,識是分別、意是執著、心是落印象,我們就壞在這裡。果然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就轉心意識成四智菩提,就轉過來了。
古德教我們,「聽教要在會歸自性」,那是真實受用,不要去記語言文字,體會裡面的意思,會歸到自性,就是幫助你覺悟。「修行要在轉識成智」,轉識成智,簡單的告訴諸位,就是在一切境界裡面,我學著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換句話說,一切時、一切處保持自己的清淨心,這叫修行。不管你用什麼方法,八萬四千法門,目的就是一個:如何恢復自性清淨心。『自性常照』,照就是覺,常覺,『是光明義』,這是真正智慧光明。
疏【自性常寂,是壽命義。】
『寂』是寂然不動。六祖講「何期自性,本無動搖」,自性是不動的。我們今天講起心動念,妄心在動,真心不動。真心是本有的,妄心是本無的,本無當然可以離開,本有當然可以證得。不動就是『壽命義』,不動就是恆久,沒有古今去來,這是真正的長壽,真正的永生,不生不滅。
疏【自性寂照不二,是阿彌陀義。】
為什麼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不是妄念?從這裡得到證明。念別的都是妄想、都是妄念,唯獨念阿彌陀佛不是妄念,為什麼?阿彌陀佛是『自性寂照不二』。念這句阿彌陀佛何以見得是自性寂照不二?下面《鈔》裡面要詳細給我們說明,但是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只能講到此地,下一次我們再討論「自性寂照不二」就是念阿彌陀佛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