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印一法師:只要一念菩提生,必招千萬菩薩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去年雲南魯甸地震發生後,我們是較先一批到達地震中心參與救援的志願者。那時候的龍頭山,余震不斷,到處是傷員和屍體。魯甸是一個回族縣,盛行伊斯蘭教,在救援隊伍中,也有很多伊斯蘭教徒。開始,他們非常排斥我,甚至反感我,特別是當地的一位教師,處處刁難我,處處排擠我,他搶走我的工具,不分食物給我,甚至在直升機離地面還有兩米左右就把我推了下去。那時候。我可是冒著生命危險到災區參與救援的,他們那樣對我,我真想一走了之。但是,面對一片片撕心裂肺的哭喊聲,面對一雙雙充滿了悲痛和期待的眼睛,我實在不忍心就這樣離開,於是堅持參與救援。  

印一法師:只要一念菩提生 必招千萬菩薩來

  菩薩精神光照人天

  後來,我們一起在廢墟中搜救,一起護送傷員,一起給災民分發藥品和食物,一起給災民們做心理輔導。慢慢的,我們成了朋友。我們一瓶水兩個人喝,一盒方便面兩個人吃,我還簡略的給他講了佛教的慈悲和智慧,講了普賢十大願。最讓我驚歎的是,半年後我在昭通再次見到他的時候,他正在講課,主題正是:如何通過悲智雙運來恆順眾生。可見,慈悲和智慧是超越國度、種族和信仰的。而恆順眾生,就是需要我們投身到眾生之中,不離不棄、同願同行,並以慈悲喜捨的菩薩精神光照人天、弘范三界。

  可見,我們佛教不要局限於對教內四眾弟子的教化,隨著大家價值取向的多元化,我們佛教弘法重心還應該從寺院高牆內主動的走入社會生活,為其他的社會民眾提供情感寄托和生活幫助,為整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提供思想指導和道德依據。我們不需要強求所有的人都來皈依佛教,我們尊重每個人的信仰自由,但是我們要努力為社會成就更多的具有高度的擔當能力和強烈的奉獻精神的德智雙馨的社會復合型人才,也就是所謂的菩薩型社會精英。

  這也是我們當前的部分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是我們恆順眾生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們佛教安身立命的根本。我們要當仁不讓,直下承擔!“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涅洹!”眾生雖然是成佛的障礙,眾生更是成佛的基礎。因為,“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所以我們要依照十大願,認真的行持下去,少一點分別計較,多一點和諧,多一點互相幫助。既不能捨棄一個眾生,也不能間斷一剎那!

  眾所周知,《華嚴經》的宗趣,就是以法界緣起、理事因果、不思議為宗;以真俗圓融、悲智兼修、切入一真法界為趣。而我們今年中國佛教講經交流會的主題詞,與這個宗趣是高度契合的。“恆順眾生”的現世表現,就是我們大家一起,以慈悲為基礎,這是一個必須的前提。在這個慈悲的基礎上,拋開所有的門戶之見,以宏博的心量為指引,以圓融為無礙方便,聯合社會各界,不論是什麼國度、什麼種族、什麼信仰、什麼職業、什麼性別、什麼年齡等等等等,都要聯合起來,大家共同構建一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健康發展的和諧社會。 

印一法師:只要一念菩提生 必招千萬菩薩來

  恆順眾生,構建和諧社會

  雖然這是條充滿挑戰的道路,但是我們也要滿懷歡喜,滿懷希望。我們也不要因為自己勢單力薄、才疏學淺,而過多的擔憂,甚至退縮。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可見,我們即便只是日行一善,也可以積善成山,填滿願海。只要我們牢記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信願堅固,只要我們敢於發心恆順眾生,構建和諧,就會招感無盡的助緣來成就我們。

  在非洲,在那塊熾熱、神秘而貧瘠的土地上,由於沒有蚊帳的保護,每三十秒鐘就有一個孩子病死。大家知道,小孩子都是天真無邪、可親可愛的。雖然,我們是不同的膚色、不同的國度,不同的語言,這些孩子與我們似乎也沒有太多的直接關系,而因為地域或者環境的不同,我們身邊也很少有人會因為遭遇蚊蟲叮咬而患病去世。但是,當我們聽到每三十秒就有一個孩子死去之後,當我們想到每三十秒鐘就有一朵嬌嫩的花蕾凋殘的時候,我們會有怎樣的感想和作為呢?至少不會無動於衷吧?

  有位叫凱瑟琳的小女孩,在五歲的時候看到PBS電視台的記錄片中報道了這件事,從而對非洲的孩子產生了強烈的同情心。為了能夠給非洲孩子捐贈蚊帳,她不僅捐出了自己的早餐費、零花錢,還感動了父母和鄰居與她一起通過義賣、表演舞台劇等方式來募捐,乃至給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寫信求助。一年半以後,她不僅直接籌集了超過6萬美元的善款,還促成了比爾蓋茨為這個項目捐款三百萬美元,從而拯救了許多的生命,成了一位名副其實的“愛心戰士”!

  所以,我們不要擔憂自己沒有恆順眾生的能力。只要一念菩提生,必招千萬菩薩來。所謂,彼既丈夫我亦爾,不應自輕而退卻!即使我們現在智慧欠缺,慈悲薄弱,但是我們只要勇於發心,敢於發願,並通過向諸佛菩薩不斷的學習,臨摹他們的慈悲喜捨、六度萬行,必定可以利益眾生,成熟自己,和諧社會。

  騰訊佛學

 

上一篇:人生何時示弱,何時示強
下一篇:明海大和尚:地藏經到底有多重要?百歲老和尚都要天天念!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