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通過殺生、欺詐等途徑得到錢財,這些錢財在獲得時好像很豐厚,但最終不會積累下來,很快就會以各種因緣耗盡。所以千萬不要以邪命養活,如果以邪命養活,暫時也許會比較富裕,但這不會長久,而且這種財富對自他都有害處,不僅自己死後會墮入惡趣,甚至與自己結緣的人死後也會墮入惡趣。
在家佛教徒應該懂得怎樣正確求得生活資源、謀求財富的問題。我們生活離不開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穿衣吃飯。這些東西怎麼來呢?要有正當的來源,要有正當的手段來謀取生活資源。所以,不謀利不是佛教的講法,佛教是講要以正業來取得生活來源,用正當的手段發家致富。
想起一個故事——德國人的財產
邬余慶老居士曾經告訴淨空法師一件真實的故事,是他親眼所見的。抗戰以前,他在上海做小生意,當時上海有一位富商,本來是做小工的,他的老板是德國人,在中國做生意,戰爭爆發時,這位德國人就回國了。因為老板覺得他人很好,很老實可靠,就親手把在上海的財產事業交給他。以後這位德國人再也沒有消息了,所以財產都為他所有了。他也很會經營,就以這個基礎發了起來了。他娶了太太,也生了兒子,因為家裡很富有,兒子非常驕傲,是個頑皮的孩子,父母也無法教導他。兒子十歲的時候,正在念小學,有一天,這小孩放學回家,在路上掉了十塊錢(當時的小孩身上帶那麼多錢,實在不是容易的事),剛好他父親的一位老朋友見到了,就撿起來說:‘弟弟,你叫我一聲伯伯,我就把錢還給你。’這小孩卻說:‘你叫我一聲伯伯,我再給你十塊錢。’由此可知這個小孩的家教。
這位富商有一次做生日,賓客非常多,場面很鋪張,也很熱鬧,一剎那之間,他突然看到自己兒子的面貌,就是以前那位德國商人。他立刻就覺悟,就明白了,兒子原來是來討債的,財產是兒子的,不是自己的。這個人很聰明,很了不起,當場就向大家宣布,所有的財產都歸兒子的。因為他警覺得快,知道這個小孩是老板轉世來的,所以把財產全部交給孩子。邬老居士認識此人,知道這個人很聰明,明了‘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是別人的就要歸還,所以什麼都不必說,將經營所賺的都歸給兒子,這個結就到此解了。因此,以後小孩對他還不錯。
千萬不要變成業際顛倒者——從事正當職業
在家居士要以五戒和八正道來指導自己的經濟生活。所謂"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飲酒。
什麼是正當的職業?《雜阿含經》中說:"種田行商賈,牧牛羊蓄息,邸捨以求,造屋捨床臥,六種資生具。"以現在而言,還應加上公教人員、醫護人員等,只要以正當的方式,勞心勞力換得的生活,皆稱為正當的職業。
身為佛教徒,凡是與殺、盜、YIN、妄語,乃至賭博、毒品等販賣有關的行業,都應避免。如屠戶、酤酒、酒家、舞廳、妓女戶、相命、占卜、釣具等,這些都是佛陀斥之為邪命的職業,所以佛教徒不應該以此謀生。此外,貪污、敲詐、剝削、仿冒、偽造皆為非法取財,國法既不容,佛制亦不許可。
大圓滿前行中說:真正的業際顛倒,主要是生於獵人、妓女、屠夫等種姓中,從小就從事這個行業眾生。在很多市場上,每天都有殺雞、殺羊、殺豬、殺牛,那些屠夫實在很可憐。在一些肉聯廠中,從早到晚一直不斷地用刀砍牦牛脖子,一般來講,藏地在家人免不了殺牦牛,就像漢地家裡殺雞宰魚一樣,尤其是不信佛的家庭,這種現象尤為嚴重。而我們沒有轉生成這樣,以此避免了業際顛倒。
華智仁波切說:“凡是三門違背正法的所作所為,事實上都屬於業際顛倒。” 通常而言,許多上師在教言中說的“業際顛倒”,指以前出家,後來還俗了,造下百般惡業;或者以前是虔誠居士,後學外道而不學佛了,放棄一切修行。所以,上師跟弟子們常說:“千萬不要變成業際顛倒者啊!”不要到不如法的場合裡造種種罪業。現在有接受佛法的機緣,是千百萬劫行善的果報,你們應像盲人抓住大象尾巴一樣,不要隨便放手。不論你身居什麼道場、去往哪個地方,寧可捨棄寶貴生命,也不能捨棄珍貴佛法和利他大事,每個人要有這種決心。
大家若想不成為業際顛倒者,就應常在上師三寶前祈禱,哪怕是供一盞燈、點一支香、磕一個頭,也祈願諸佛菩薩時刻加持自己,今生乃至生生世世,行持善法、利益眾生,切莫轉生為業際顛倒之人。所以,即便起初沒有生於業際顛倒的種姓中,將來也很容易變為業際顛倒之人,故而,我們必須盡心盡力使自相續不違背正法。為了不變成這樣,大家必須不能離開修行的團體。倘若你是在家人,也要經常接觸佛教團體,最好跟志同道合的人共同放生、共同聞思、共同修行,不然的話,一旦自己業力現前,在這個過程中掉下去了,那時就像大海撈針一樣,誰都救不了你。現在社幷會非常亂,人們日夜忙忙碌碌的是什麼?就是世間瑣事,除此之外,真正希求解脫者可謂寥寥無幾,如鳳毛麟角。因此,在這種環境中,大家一方面不要離開清淨的修行團體,另一方面,正如我剛才所說,應當經常祈禱上師三寶。
邪命之財必然耗盡
如果錢財的來源不清淨,即使暫時收入很不錯,但最終不會有任何實義。藏地有“無功德者之信財,罪犯騙子之受用,得時雖有積時無,積財無有實義也”的說法。如在家人通過殺生、欺詐等途徑得到錢財,這些錢財在獲得時好像很豐厚,但最終不會積累下來,很快就會以各種因緣耗盡。所以千萬不要以邪命養活,如果以邪命養活,暫時也許會比較富裕,但這不會長久,而且這種財富對自他都有害處,不僅自己死後會墮入惡趣,甚至與自己結緣的人死後也會墮入惡趣。
即使自己沒有親自動手殺生,但如果最初是一手策劃者、中間是主要協商者、最後是唆使殺生者,無論口中言說,還是以眼神、手勢等暗示殺生,自己都會同樣犯殺罪。不少人就是這樣積下殺業的,比如有些軍隊的首領,他們沒有其他的事情,成天就是想如何殺害敵人;世間某些部門專門殺害眾生,這些部門領導的工作唯一就是策劃、協商、組織殺生。這些人的語言和行為都在積累殺業,雖然他們沒有親自動手殺生,但從得到的罪業來看,與親自動手殺生沒有什麼區別。因此大家要特別注意,不要以這種方式積累殺業!
如果真正觀察起來,和上面講的軍事首領、殺生部門的領導一樣,許多人從事的工作都與殺生有關。我遇到過許多人,像婦產科的醫生(墮胎其實就是殺人)、畜牧局的員工、辦飼養場的人等,這些人在工作中,或者直接殺生,或者間接殺生,造了許多罪業,實在是很可憐。殺生的果報非常可怕,蓮池大師曾說:生前殺生之人,一旦無常到來,就會立即墮入地獄,在地獄中感受镬湯、爐炭、刀山、劍樹等種種痛苦,等到地獄的罪苦受完後,還要投生為畜生,以償還從前殺生的命債,還完了命債再轉生為人,那時也是多病而且短命。想想這些可怕的果報,我覺得這些人能改行就盡量改行,如果實在不能改行,一定要好好忏悔,否則不知道以後會感受多少大劫的痛苦!
除了注意選擇從事職業之外,佛陀在《善生經》中講述日常生活中必須警惕六種惡行損耗我們的福德資糧:
六種損財之業
佛陀在經中詳細地向善生解釋了六種損財業的內容,對每種損財之業所包含六種內容也一一作了解說。
一、耽湎於酒
佛在經典中說:「善生,當知飲酒有六失:一者失財,二者生病,三者斗诤,四者惡名流布,五者恚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損。善生,若彼長者、長者子飲酒不已,其家產業日日損減。」在這裡,佛陀向善生指出了飲酒的六種過失。過失之一為失財,飲酒之人,因為對酒有很深的嗜好,需要經常花費錢財來買酒。 過失之二為生病。酒對人的危害是多方面的。現代醫學證明,經常過量飲酒會引發心腦血管疾病、咽炎、肝癌、肺癌等多種疾病。同樣的疾病,飲酒的人比不飲酒的人發病率要高得多。飲酒對人的危害人所共知,但是,飲酒之人在身體健康時,從來不知道節制飲酒,往往等到疾病發生時,才後悔自己飲酒傷身,但往往於事無補了。看看近年來各地因肝癌、肺癌、心髒病而死的年輕人中,無一例外的都是嗜酒如命的人。
飲酒過失之三為斗诤。我們都知道酒能亂性,使人的膽量增加。在酒精的作用下,許多平時不敢做的事情現在都敢做了。一旦喝酒之後,他就控制不住自己對人的怨恨,故意找別人的麻煩,引起相互之間的爭斗。民間有句俗語:「酒醉心裡明,罵的是仇人。」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因為喝酒引起與人的爭斗,有的甚至還出現人命案。血的教訓,不能不令人深思。
飲酒過失之四為惡名流布。我們都知道酒後失態,常被人所厭棄。有一些喝酒沒有節制的人,每逢到酒場上,為了向人炫耀自己的海量。對他人的勸酒,常常來者不拒。結果自己的酒力有限,幾杯酒下肚,便爛醉如泥,丑態百出,惹人生厭,給人留下沒有酒品的罵名。飲酒過失之五為恚怒暴生。如前所述,飲酒之人,自控能力受到限制,一旦遇到不合自己意願之事的時候,便會嗔心生起。輕者責怪別人,重者對人辱罵。更甚者,對人拳腳相加。如果對方不能容忍酒徒的暴行,就會引起爭端,給雙方造成傷害。飲酒過失之六為智慧日損。飲酒的人經常神志不清,對外界事物的反應能力比較遲鈍。如果再經常飲酒,那麼他就永遠昏昏沉沉,更談不上有甚麼智慧了。所以,祇有戒酒,才能恢復正常的思維,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
二、博戲
佛陀在《善生經》中告訴善生賭博對人家財的損害。並具體講述了博戲的六失。經雲:「善生,博戲有六失。雲何為六?一者財產日耗,二者雖勝生怨,三者智者所責,四者人不敬信,五者為人疏外,六者生盜竊心。善生,是為博戲六失。若長者、長者子博戲不已,其家產業日日損減。」博戲的第一種損失為財產日耗。這一點不用說,我們都很清楚。在我們周圍不知有多少人因為賭博輸盡家財,家破人亡。第二種損失為雖勝生怨。賭博場上有輸有贏,對於贏者來說,他們皆大歡喜。然而雖然他贏了,但是造成了輸者對他的仇恨。如果輸者不能擺正自己的心態,有的會報復贏者,造成更多的不愉快。第三種損失為智者所責。博戲是一種社會丑惡現象,是影響家庭和睦與穩定的最大障礙。有很多人陷入賭博的深淵而不能自拔,以至於欠下賭債,造成妻離子散的悲劇。我們國家歷來把打擊賭博等社會丑惡現象作為整治社會治安的重點來抓。每一個有正義感的人對這種丑惡現象都深惡痛絕,對參加賭博的親朋好友都規勸改邪歸正,對那些執迷不悟的人,輕視責怪。第四種損失為人不敬信。經常沉迷於賭博的人,沒有事業心,對家人的生活也漠不關心。
他們每天除了吃飯,就是忙於賭博,家人勸說也不聽。如果家人勸說多了,他們還會發脾氣,甚至出手打人,影響了家庭關系。在外人看來,這樣的人不務正業,一事無成,常被人瞧不起,哪裡還談得上尊敬。第五種損失為為人疏外。賭博之人,每天沉湎於賭博之中,別人勸說也不改正。這樣,過去曾經與他很親密的人也會漸漸疏遠他。試想,誰願意整天與一個不務正業的人攪和在一起呢?第六種損失為生盜竊心。賭博之人,由於常常輸掉賭資,將自己所有的積蓄都賭光了。但是自己又不甘心,還想把輸掉的錢再撈回來。為了籌措賭資,有的賭徒便铤而走險,偷盜別人的財物。若不被發現還算幸運,一旦被抓,便身敗名裂。
三、放蕩
我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常常告誡弟子要謹言慎行,全身遠害。孔子本人也常常以溫和的話語、良好的舉止、謙恭的態度、節儉的行為、謙讓的品格來贏得別人的尊敬。佛教戒條對佛子行住坐臥的威儀也做了具體規定,目的是為了保持僧團的良好形像。一個人若不注意自身的言行,肆意妄為,便會給自己和別人造成多種損害。在《善生經》中,佛陀告訴善生,放蕩之人有六種損失。經雲:「放蕩有六失:一者不自護身,二者不護財貨,三者不護子孫,四者常自驚懼,五者諸苦惡法常自纏身,六者喜生虛妄。是為放蕩六失。若長者、長者子放蕩不已,其家財產日日損減。」
經文中所說的放蕩是指放縱,即不受約束或行為不檢點。佛陀認為,放蕩的第一種損失為不自護身。放蕩之人,其行為舉止不合禮儀要求。有些放蕩YIN逸的行為,還會對自己的身體造成損害。而他們為了一時之快,卻不顧長遠的身體健康,做出種種惡行。第二種損失是不護財貨。言行放蕩之人,常任由自己的性子來行事。為了滿足自己自由放蕩的行為,他們就不得不花費自身的財貨。因為放蕩,自己僅有的財貨也難保長久。漸漸地財貨也越用越少,直至最終消耗殆盡。
第三種損失為不護子孫。和賭博對人的危害一樣,行為放蕩之人,多是自由散漫,貪圖自我享受之人。他們大多祇管自己過得快樂,很少為別人著想,即便是自己的子孫也不例外。有的放蕩之人,連自己的生活也難以自保,更談不上考慮子孫的生活了。第四種損失為常自驚懼。放蕩之人,因其行為放蕩,常會惹出各種麻煩,對自己和他人造成傷害。有的放蕩之人,在自己做惡行時,雖然暫時沒有被人抓住,但在他們的心理上已經對此事產生了恐懼感。就像一些犯罪分子逃避警察的捉拿一樣,惶惶不可終日。
第五種損失為諸苦惡法常自纏身。放蕩之人,常做惡行,影響別人的安全和社會的穩定。按照佛教的因果理論。一但做了惡事,就會受到苦報。這種苦報無論到何時都躲不掉,有的甚至在現世就會眾苦纏身。第六種過失為喜生虛妄。放蕩之人的日常行事都是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行事。如果自己的意願得到實現,他們就會志得意滿。不過這種歡喜過後,感覺仍是虛妄不實的。
四、迷於伎樂
佛教戒律中規定,佛弟子除了觀看梵樂表演之外。對於世間的歌舞娛樂活動都應當避而遠之。對於沉迷歌舞伎樂的過失,佛在《善生經》中說:「善生,迷於伎樂復有六失:一者求歌,二者求舞,三者求琴瑟,四者波內早,五者多羅盤,六者首呵那。是為伎樂六失。若長者、長者子伎樂不已,其家財產日日損減。」
佛陀在經文中指出了沉迷於伎樂的六種過失。第一、第二為求歌舞。對於一般人來說,在勞動之余,觀看或參與歌舞活動能起到娛樂與放松的作用。但是,甚麼事情都講究適度,如果一個人沉迷於歌舞之中不能自拔,便會荒廢正業,對身心造成損害。所謂玩物喪志,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沉迷歌舞的另一個表現是對歌星的盲目崇拜,這就是所謂的追星族。有的追星者,為了能夠見到所謂的歌星,甚至傾家蕩產,家破人亡。發生在去年的楊麗娟追捧劉德華,導致父親自殺就是典型的一例。第三過失為求琴瑟。一個人如果不做其它的事,每天祇知道忙於琴瑟之樂,就會玩物喪志。第四為波內早,波內早是梵文的音譯,相當於中國現代的講說評書之類活動。在過去,由於沒有電視,聽收音機講說評書便成為很多人的愛好。有的人為了聽評書可以不吃飯,不睡覺。第四多羅盤是一種樂器,第五首呵那是大鼓。如果一個人沉湎於以上六種伎樂之中,就會影響自己從事的事業,日久天長便不思進取。
五、惡友相得
佛陀認為,一個人結交惡友,對自己有六種損失。經雲:「惡友相得復有六失:一者方便生欺,二者好喜屏處,三者誘他家人,四者圖謀他物,五者財利自向,六者好發他過。是為惡友六失。若長者、長者子習惡友不已,其家財產日日損減。」結交惡友的第一種過失為方便生欺。幾個心術不正的人結集為一個小集團,欺行霸市,為非作歹,遇到違背他們意志的人,他們就會以拳腳欺負別人。第二,好喜屏處。屏處就是避人之地,壞人做的都是不敢見人的事,因而總是偷偷摸摸的。所以,總是在沒有人的地方策劃自己的陰謀。第三,誘他家人。壞人聚在一起,不祇是干壞事,而且他們還經常引誘別人跟他們一起學壞。第四,圖謀他物。壞人的本性很難改變,他們為了滿足吃喝玩樂的需要,經常盜竊搶奪別人的財物,妨害社會安全。第五,財利自向。惡友集團的成員之間也是自私自利,對於他們所劫得的財產,總想據為己有。有時為了分贓,還會置同伙於死地。第六,好發他過。惡友之間很少有真正講義氣,為對方著想的。他們總認為自己做的永遠是對的,別人一無是處。所以,他們經常指責別人。因此,結交這樣的惡友對自己有百害而無一利。
六、懈惰
佛陀告訴善生,懈惰之人有六種過失。佛在《善生經》中說:懈墮有六失:一者富樂不肯作務,二者貧窮不肯勤修,三者寒時不肯勤修,四者熱時不肯勤修,五者時早不肯勤修,六者時晚不肯勤修。是為懈墮六失。若長者、長者子懈墮不已,其家財業日日損減。六種過失第一為富樂不肯作務。勞動是每一個有勞動能力的人應盡的義務,如果一個人倚仗自己家庭富有鄙視勞動,這將是他貧困的開始。因為勞動創造財富,一個人一旦脫離了勞動,他就與一個廢人無異了。
第二,貧窮不肯勤修。有的人自身貧窮,不從自身找原因,反而認為一切都是命所造成。所以他們不願通過自身的修行來改變自身的命運。第三、四、五、六幾種情況都是懈惰之人為自己的懶惰行為所找的借口。這六種人夢想「懶人自有懶人福,我不澆地天下雨」的好事出現。殊不知,懶惰的最終結果是其家財業日日減損。
佛陀所說的六損財業,包括了一個人思想上和行為上的惡念、惡行。一個人一旦具有了上述六種損財之業的一種,就會損壞家財,造成家庭關系的惡化。佛陀之所以指出六損財業,其目的無非是告誡諸佛子遠離六損財業的惡行,做一位戒行精嚴,威儀具足,精進向上的人。
以上六種皆是消耗財物不能生產,現世勞神喪財,身敗名裂;來生墮苦趣,失人身,所以說是非道,非人倫善道也。人生在世,必須有正當的事業,因勤奮經營,使得衣食豐足而生安定,然後才能生種種的善事,即所謂"衣食足,然後禮樂興也"。
理財之道
我們有錢,並不完全達到目的,怎樣處理自己的財富,這仍然是主要的課題。假如你每一個月有一萬元的收入,你怎樣來處理你的財富呢?在《雜阿含經》裡面有一首偈語說:"一份自食用,二份營生業,余一分藏密,以撫於貧乏。"
十分之四用來經營事業
十分之三用來家庭生活
十分之二用來儲蓄應需
十分之一用來作福功德
在《大寶積經》中,佛陀告訴我們財富處理的方法,以波斯匿王為例,他的財富,已經不要為生活計算,他處理的方法是把它分作三分:
三分之一用來用來供養宗教
三分之一用來用來救濟貧窮
三分之一用來奉獻國家作為資源
在《涅槃經》中,對財富的處理方法是說,除了生活所需之外,有四分分法:
四分之一用來供養父母妻子
四分之一用來補助僕傭屬下
四分之一用來施給親屬朋友
四分之一用來奉事國家沙門
錢財用於應用之處才是真正屬於自己
在佛法裡說有漏財富為五家共有:一貪官污吏可以假借權勢,敲你竹槓;二水火無情,可使你的財富毀於一旦;三土匪盜賊,可強迫你獻其所有;四戰爭年頭,刀兵烽煙,使你反為財累;五財產再多,不肖的子孫,吃喝嫖賭,可以傾家蕩產。這樣,我們的財富不是和貪官污吏、水火、盜賊、刀兵、不肖子孫等五家所共有的嗎?能夠覺悟知足的人就會知道,財富、寶藏不一定屬於自己,享受不一定屬於自己,把財富施諸悲敬,用於應用之處才是真正屬於自己。
我們在遇到三寶等殊勝的對境後,僅僅供養少許財物,也能獲得巨大的果報。但能值遇殊勝的對境也是需要福報的,有福報的人能遇到殊勝的對境,他們的財物會供養到真正的福田。比如佛學院大經堂的施主們的福報就非常大,因為每天有這麼多清淨戒律的僧眾在經堂裡聞思修行,毫無疑問,這些施主會獲得不可思議的功德。總之,佛陀在《寶積經》、《長阿含經》等經典中,都講到了擁有“信心與持戒,多聞布施淨知慚,有愧智慧”聖者七財為究竟,知余財物無實義。
注意避免顛倒的福田
沒福報的人遇不到殊勝的福田,他們遇到的往往是顛倒的福田。什麼是顛倒的福田?諸如戒律不清淨者、具邪見者都是顛倒的福田。供養這些對境不會出生功德,特別是供養破誓言者,不僅沒有功德,自己反而會墮入惡趣。所以今後在作供養時,一定要供養真正的福田。為了避免虛耗自己的錢財,我覺得大家最好是供養僧眾。而供養個人則要慎重,事先一定要反復觀察。如果某人真的是聖者,供養他肯定有功德,如果這個人只是名氣大,實際上是個“冒牌貨”,那你的供養就沒有什麼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