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句喻經中說,從前有個婆羅門,少年出家,到了六十歲還不能得道,依婆羅門法,六十不得道,即可回家娶妻。這位婆羅門便歸家娶妻居住,不久便生得一端正可愛的兒子,長到七歲大,讀書上學都很聰慧,辯才無礙,許多大人所不及,不料竟得重病,一宿命終。這位老梵志原想依靠這個兒子養老送終,今忽然死了,怎能怪他哭得死去活來呢?他伏在兒子屍身上不肯殡殓,最後還是經過親友百般的勸說,才聽計殓葬了。
梵志心想:我老是在家哭泣是沒有用的,不如直接到閻羅王前求索兒命。於是梵志沐浴齋戒,手持香花捨家而去,到處問人閻羅王住在什麼地方?輾轉前行,走了數千裡到一深山中,看見許多得道的梵志,便又如前的這般問:“閻羅王住在什麼地方?”
許多得道的梵志問道:“你問閻羅王處所在什麼地方做什麼?”他答道:“我有一兒子,辯慧過人,近來死了,悲傷懊惱不能自解,想要到閻羅王前討求兒命,想把兒子帶回家,以備養老送終。”
諸多梵志愍其愚癡,便告訴他道:“閻羅王所在地方,非是生人所可得到的,但可以告示你方向。從此西去四百余裡有大川,其中有城,這是諸天神靈巡視世間停宿的地方,閻羅王也常於四月四日巡視人間,必經此城,你可齊戒前往求見。”
梵志聽了歡喜的不得了,即依此前往。果然經過四百余裡,到達大川,看見城廓、宮殿屋捨,如㣼利天。梵志詣門燒香禮拜,說願求見閻羅王。
王即敕守門人引他晉見。梵志便啟奏道:“晚生一兒子,欲以養老送終,那知養育七歲,忽然竟病死了,唯願大王垂恩布施還我兒命。”
王答道:“所求甚善,你兒子今在東園中游戱,自往見他吧。”
梵志即跑到東園,看見他的兒子與許多小兒一同在游戱,隨即前往抱他,並啼泣的說道:“我日夜念汝,食寐不安,你怎麼毫不念父母辛苦呢?”
小兒驚愕的逆呵道:“癡漢老翁到這裡做什麼?毫沒有道理,人不過寄住你家些時,即認人為兒子,不要妄說,趕緊走開,我今在這裡已有父母。”
梵志被這一呵斥,怅然涕泣而去,心想:為什麼這個孩子一點不念父母的恩呢?他聽說釋迦牟尼佛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必定能了知人的未來過去,當往問佛。於是梵志到了捨衛國祇園精捨,求見釋迦牟尼佛。見佛稽首作禮,並把他求索兒命本末的情形告訴佛:“他實在是我的兒子,而他不肯承認,反斥我為癡漢老翁,說:寄居你家須臾,即認為子。這樣看來,他是永無父子的情感,這是一種什麼道理?”
佛便告訴梵志道:“你實在愚癡,人死神去,便更受形,父母妻子因緣合居,譬如寄客,聚合離散,沒有理解的愚癡人,計為己有,惹出許多悲歡離合苦惱,總是由於不識人生的本根,沉溺生死,永遠沒有休息,唯有智慧的人,不貪恩愛,覺苦捨習,勤修經戒,滅除識想,生死才得盡。”
梵志聽了佛陀的說法,豁然意解,即於座上得羅漢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