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因感果,都是在自己身心之上,不在於外境。我們生起的每一個念頭,做的每一個行為,都像種子一樣潛伏在自己內心深處,遇到合適的因緣就會生出相應的果報,令自己領受苦樂。
造一個業,最重要的因素是自己的發心,也就是動機,而不僅僅看結果。人在發心的過程中,因智慧不足、習氣深重,有很多雜染之業,如起初是惡業,但後來可能生起追悔心和慚愧心;也有起初是善心,但後來又反悔,或發了脾氣,起了惡念……造的業善惡交織,感果也是苦樂交參。
業分為思業、思已業。僅思而未作,比較輕微,是不定業。但是人的行為都是由念頭決定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思業又極其重要。不是要對境不起心不動念,是不起煩惱、不動惡念、淨除染著,取而代之的都是清淨心、慈悲心。
遇到不如意的境界,不要抱怨、沮喪,而應勇敢面對、如理思維,這就是在償還宿債。進一步發大願心,收拾惡念、勤修善念,命運便能漸漸改善,猶如“病樹前頭萬木春”。
自己心力不足時,不要去關注自己又起了多少惡念,而應該多去想自己有了多少進步,起了多少善念,要如何去培養善念。善念還要加上正念的引導、智慧的輔助,才能堅定、有力。我們要刻意培養、堅持善願,才能不活在惡念、染念、雜念之中。
對的、善的就要堅持,“寧與智者共苦,不與愚者同樂”。另一方面,內心勿懷激憤,堅持善的是為了改變惡的,對於有煩惱的人要發願去幫助,出發點是善而不是恨。我們容易因為“己之是他之非”而產生對立情緒,是被嗔心主導,令善心也夾雜了惡念,這一步也是要超越的。
忏悔是惡業的正對治,造業時的惡念與忏悔時的善念,都是心的作用,具備力量而方向相反,猶如破壞種子。此外,惡業的種子要起現行,需要以煩惱為外緣,而拜佛、祈求、念佛等是善法,會不斷啟發內心善的種子,不讓惡業感果的緣現起。這是原理,能做幾分要看自己的功夫,慢慢修。
人是需要去控制自己的,自己的念頭和行為,都需要以正確的知見來引導,不能任隨煩惱情緒蔓延,這才叫“修行”:有意識、主動地讓自己的身語意業變得越來越健康、善良、清淨。
起了不好的念頭,讓它過去就是,不要一直去回憶,去想為什麼,去擔憂害怕。 慢慢來,重在培養善念、正念。斷惡修善,先斷惡行,然後在修善上下功夫,才能降伏惡念。不要一開始就把重點放在對治惡念上,內心沒有基礎,光是惶恐懊惱也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