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仁清法師:《般若70義甘露滴》三十七菩提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現觀莊嚴論》的第四事講到能代表圓滿一切相加行的法有十一法。首先“行相”,有:基智行相、道智行相、相智行相。基智行相有二十七、道智行相有三十六、相智行相有一百一十。

  “相智之智相有一百一十。隨順聲聞有的相智智相有三十七;隨順菩薩有的相智智相有三十四。不共(聲聞、菩薩)之相智智相有三十九種”。

  《現觀莊嚴論》雲:“始從四念住,究竟諸佛相,道谛隨順中,由三智分別,弟子及菩薩,諸佛如次第,許為三十七,卅四三十九。”“始從四念住,究竟諸佛相”,此中總攝隨順聲聞、菩薩的不共相智智相一共有一百一十,是從“四念住”開始,到最後的究竟佛相。“道谛隨順中,由三智分別”,道谛隨順中,由三智(基智、道智、相智)作區分,分為“弟子及菩薩,諸佛如次第”,“弟子”及聲聞。“許為三十七,卅四三十九。”隨順聲聞有的相智智相有三十七種、隨順菩薩有的相智智相有三十四種、佛的不共相智的智相有三十九種。隨順聲聞有的相智智相有三十七種,就是三十七菩提分,這是聲聞、獨覺、菩薩三類行者皆該修持的,若不修持,連解脫也做不到。

  “隨順聲聞有的相智智相有三十七:1、聖者佛心續中周遍觀察事物之道的四念住、2、精勤所生之道的四正斷、3、圓滿修持三摩地之道的四神足、4、於現觀加行之道的五根、5、與現觀相關之道的五力、6、現觀之道的七菩提分、7、決定出生之道的八聖道支。”

  1、四念住雖然主要以正念為主,但未必必須有正念,只要有正念和慧任一即可。

  2、四正斷必須有精進。

  3、四神足必須有三摩地,大多數是奢摩他。

  4、五根中有各種各類,如心王、心所、慧、念、定等。

  5、五根與五力二者差別不大。

  6、此唯聖者心續才有。

  7、此亦為聖者心續中才有。

  抉擇小乘不共論著中的“道之建立”時,不外乎抉擇三十七菩提分,除此之外無其余者。

  “有四念住: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故。”四念住有四所緣:身、受、心、法,緣此四境而修生起正念和慧。在此,身與色同義。如:緣於身而修念住,主要指緣於有漏身而修念住;除此也可緣於外在的瓶柱等而修。總之,若緣某“色”法而修念住,即“身念住”。

  若緣於自心續之苦受、樂受、捨受三者而修念住,即“受念住”。

  若緣於自心續之六識而修念住,即“心念住”。緣於彼等(身、受、心)之外的余法,如無為虛空、心所、習氣等而修念住,即“法念住”。

  “緣身修念住”和“緣身修奢摩他”不相同。“緣身修奢摩他”時,是以身為所緣境,緣念已,心不外散,也不太內斂,全不做觀察而修奢摩他。“緣身修念住”時,也是以身為所緣境,緣念已,觀察身軀的體性如何?由何因、緣所生?了解後,再觀身的無我、無常等如此而修身念住。

  四念住都要有慧和正念,一邊以慧作觀察,一邊以正念鎖住、不忘失。

  總之,凡是成事,都是念住的所緣,因為所有“色”都是身念住的所緣;所有“心識”都是心念住的所緣;所有“受”都是受念住的所緣;此等之外,其余的任何法都是法念住的所緣。所以,一切有為法、無為法、色、非色之法都是念住的所緣。凡是成事,都可在其體性、特色上作觀察,既然可做觀察,因此是念住的所緣。

  主修四念住者是小品資糧道。聲聞小品資糧道、獨覺小品資糧道、大乘小品資糧道都須修持三十七菩提分的四念住。

  四正斷是精進。“念住”雖有二分:正念和慧,但以正念為主,因此稱為“念住”。“正斷”亦有二分:應取、應斷(捨)。

  “有四正斷”:1、不善未生令不生之正斷。2、已生令斷之正斷。3、善未生令生之正斷、4、已生令增長之正斷故。

  前二者是應斷,後二者是應取、應生起,此四者都是精進。

  修持真正的四正斷只在小品資糧道以上才開始,但未入道者亦可修持。

  總之,四念住的所緣是身、受、心、法,緣此四種任一已,觀察其體性、特色等,以此方式而修,即禅修“四念住”。

  “有四神足:欲神足、勤(精進)神足、心神足、觀神足故。”

  “欲神足”雖說“神足”,但實際是三摩地;以欲求遍智、圓滿菩提、解脫為助力而修的三摩地,稱為“欲神足”。

  “勤神足”不是精進,而是以精進為助力的三摩地。神足都是三摩地,三摩地不都是神足。以精進為助力的神足稱為“勤神足”。

  “心神足”的心是“思”。以思為助力的三摩地,稱為“心神足”。

  “觀神足”的“觀(伺)”是假立的慧分。以慧為助力的神足,稱為“觀神足”,(觀神足亦稱伺神足)。

  四神足的界限從資糧道到佛地之間,主修四神足的是大品資糧道。

  “有五根: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故。”

  “信根”於佛、法、僧、堪禮敬者生起信心。

  “勤根”好樂於行善、斷惡之思。

  “念根”有很多不同的念,憶念圓滿菩提的利益,證得的方法等。

  “定根”即三摩地根,心一境性。

  “慧根”空性慧、無我慧等,諸已成為道體性之慧。

  加行道有四:煖、頂、忍、世第一法。五根是加行道煖、頂位者的共同修行。此時的五根不稱為五力,“力”表示已有能力可以威懾其違逆品,已不被違逆品威懾了。達到加行道的忍、世第一法時,才能完全懾服違逆品,那時才稱為力。

  五根主要是在加行道煖、頂時修持,五力主要在忍、是第一法時修持,這些是凡夫階段的修持,七菩提分、八聖道分是聖者的修持。

  “七菩提分有:1、念菩提分2、擇法菩提分3、精進菩提分4、喜菩提分5、輕安菩提分6、定菩提分7、捨菩提分故。”

  1、也叫念覺支:念有正、邪(顛倒念)之分。菩薩見道者心續中的正念住,稱為念菩提分。

  2、“擇法”即慧,對於法的好壞、高低等,都是以慧抉擇。慧有無顛倒慧和顛倒慧。聖者菩薩心續中的任何無顛倒慧都可立為擇法菩提分。

  3、就是精進菩提分,沒有不善的精進,凡是精進都被善周遍。聖者心中的任何精進,都是精進菩提分。

  4、見道、修道的菩薩聖者心續中有對自己的善根修歡喜心、對他人的善根修歡喜心、希求圓滿菩提修歡喜心,這些即是喜菩提分。

  5、聖者通過修行得到的身、心輕安。

  6、聖者心續中的奢摩他都是定菩提分。

  7、捨有三種:受捨、行捨、無量捨。行捨即違逆品現起時,以對治法加以對治。“無量捨”是願一切眾生皆遠離親疏愛憎之因,即遠離貪、嗔,安住平等捨。所以,“捨菩提分”應該是行捨和無量捨,不是受捨。

  “有八聖道分:1、正見2、正思維3、正語4、正業邊際5、正命6、正精進7、正念8、正定等聖道分故。”

  1、是了悟空性、無我、無常等慧。

  2、是尋思,不是真正的慧分,但假立為慧分。

  3、一般的語是語言,但這裡是道,不是聲和言語,是斷除不善語(妄語等)的思。這是聖者心續中才有。

  4、分二:欲斷身不善之思和已斷身不善之思。

  5、是斷五邪命之思。凡夫是語斷,聖者是已斷。

  6、聖者心續中的四正斷,都是正精進。

  7、憶念解脫功德,菩提心功德和解脫方法等。

  8、聖者心續中的奢摩他、神足、三摩地等。

  小品資糧道主要修持四念住,中品資糧道主要修持四正斷,大品資糧道主要修持四神足,加行道煖、頂主要修持五根,加行道忍、世第一法主要修持五力,見道主要修持七菩提分,修道主要修持八聖道分。如此將證得解脫。

 

上一篇:鐘茂森:一函遍覆,印光大師開示(第4集)
下一篇:海濤法師:形式上受了菩薩戒,你沒有菩提心,白受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