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行善法,在娑婆世界行善法容易一些,娑婆世界需要救助的人很多,需要幫助的人很多,打一個比方,娑婆世界,需要你布施的人非常多,貧窮的人、乞丐啊、孤兒啊、老人啊,這都是需要大家伸出手來援助的。可是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沒有這種因緣了,我們在經上也看得到,西方極樂世界怎麼行善呢,除了念佛誦經、坐禅以外,他們也行善,也積累自己的福報,怎麼去行善呢?憑借自己的神通,一剎那間,飛往其他十方佛國,再去供養佛菩薩,懂不懂?大家一定記住,修行的過程,是忏悔業障的過程,修行的過程,也是積累福報的過程,只要你的業障清淨了,福報積累的多了,那麼我們離得佛果是越來越近了。
佛,有一千種名號。有一千種名號,我們經常看到的是十種名號,其中有一種名號叫兩足尊。兩種,具足圓滿,尊貴之者,尊貴之人,這叫兩足尊。兩足尊實際上等於佛,他是佛的另外一種名號,哪兩足尊,智慧圓滿無缺,福德圓滿無缺,福德是怎麼來的,知道吧?我原來講過,在一個講稿上說到了,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托缽化緣,看到一個老比丘,一個老年人,在那裡縫衣服,因為眼花了,紉不上針,釋迦牟尼佛過去接過來給他紉針。高僧大德說了一句話“如來不捨穿針之福。”懂那意思吧?佛教經典上也要求我們,勿以善小而不為,你不要以為這件事非常小,而不去
做,我們光等著驚天動地的大事情,驚天動地的大事情,用不著我們去做,懂不懂?這一輩子我們碰不到大事,難道這一輩我們就不做事了麼?懂不懂?就不行善了,白來一場,這裡再教給大家教一種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人都說,我只念佛就行了,那是他的方法,我教給大家一種方法,我認為不偏,當你念佛的時候,還在做其他功德,急速的積累福報,可以去放生,可以去印經,可以去寺院護持,可以塑佛像,任何的佛教的這種因緣你都去參與,隨喜功德,一尊佛像,花十萬,我僅僅隨喜了五塊錢,好了,這尊佛像完成的整體功德,你這個五塊錢也給你顯出來了,就是這個含義。
隨喜,還有一種隨喜方法,比方說你看到別人放生了,你沒有因緣去,你也沒有機會去,然後你就說,阿彌陀佛,隨喜贊歎,別人放生的功德你也有了,就這麼簡單,就這麼簡單。要學會修行,當大家都隨喜贊歎善行的時候,可以說,全天下都是行善的人,你不要說看到人家放生了,你沒有時間去,嫉妒心一起來,你充什麼能啊,你不等等我,等著你這一輩不放生,我們都不放了,懂不懂?也不要拆台,不要嫉妒,真要是想嫉妒,嫉妒我們的釋迦牟尼佛吧,他早就成佛了。你如果把嫉妒再化為一種動力,那好了,那你就修起來了,有的人嫉妒以後,他拆你,你不能干這個,你不能干那個,他用他這個說教來教化你,一會就把你搞暈了,轉轉,是不是?給你拆台了,我博客上一篇文章,很短,你們有機會去看吧,中國人的嫉妒和外國人的嫉妒,實際打了個比方,我舉個例子昂,還是博客上的內容,比方說有一個人做了一顆原子彈,做了一顆原子彈,一個人,這是一個比方麼,外國人知道了,那個外國人也嫉妒了,就說了“你做了一顆原子彈,今天晚上我做倆。”他今天晚上做兩個,他去干去,精進努力去做,干去。你叫中國人知道了,你做了一顆原子彈,我給你點了,我給你引爆了,搞破壞。這是個比喻,當然不是中國人和外國人的差別,是這個發心正確理念的人,和那個不好理念的那個人的一種差別,人都有嫉妒心,但是嫉妒是不一樣的,假如我們的嫉妒心,當時,改不了,這種習性改不了,你用嫉妒,把它化為一種力量,不要嫉妒我們的同參道友行善。還是那句話,真想嫉妒,嫉妒我們的釋迦佛吧,他早成佛了,你去努力吧,對不對?假如你念著佛磕頭呢,你不但得了念佛的功德,同時得到磕頭的功德,昨天我們講到,假如你念著佛,擦佛像呢,不但你得到念佛的功德,同時得到為佛像裝金的功德,擦佛像的功德就像為佛像裝了一尊金身一樣,這是了不起的,大家一定要學會修行的方法,一定要掌握正確的理念,只有這樣,一定要精進,只有這樣才能成功,千萬不要把佛念死了,大家都是有家庭的人,必須和睦好家庭,盡自己的責任,你是個丈夫,你就盡你丈夫的責任,因為你當時就有這個緣,你是個妻子,就盡你妻子的責任,懂不懂?
盡責就是付出,佛教經典當中,說布施六度萬行,有一種布施,布施,分幾種,一種是財施、一種是法施、一種是無為施。財施又分兩種,外財施和內財施,內財施又分幾種,一種是眼目腦髓的布施,這也叫內財施,還有一種內財施,就是身體,體力,體力的布施,我為大家干活,付出體力,這也是內財施。高僧大德說過了,外財布施不算難,內財布施,很難,懂不?比方說你的親戚,需要一個腎,跟你的血型是相配的,要你顆腎你給不給?內財布施難啊,外財布施,只要你有錢,你趁一百萬,要八十萬給你,我還有二十萬呢,那個不是太難,要個腎這個東西,要個眼,兩個眼睛,來,借我一顆,那麼你給不給?內財布施。
還有一種內財布施也非常難,寺院裡去護持,寺院裡去幫忙,寺院裡去看家,我給他們說了,單純說看家這種功德,很多人就比不上。當然,當時我舉這個例子,是出家人和在家人,很多在家人覺得修的好,然後嫌師父往外走,怎麼樣?怎麼樣,我說你停一下,停一下,這些年來你來寺院幾趟,這些年來我一直在寺院住著,是不是那個道理?光數這個就行了,所以,我們大家在修行過程當中,還一個問題需要注意,這個傲慢心不要有,傲慢心不要有,傲慢心能遮障你的道,道力,道行啊,傲慢心是障道因緣,不要認為我比誰,
人和人相比,都各有所長,各有所短,人,必然有他的缺點,就是這個意思。在這裡給大家講一個,佛教經典上的故事,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托缽化緣,到處走麼,其中,有一伙子,小孩,乞丐,那麼五六個人,這個乞丐呢,要飯要不了來,有時候就空著腹,釋迦佛他來和他的弟子一化緣,這些乞丐就跟上佛了,你上哪吃去,我就上哪吃去,人家不給我,我和你要,和出家人要,出家人慈悲啊,乞丐也是眾生啊,好啦,我分你一點,我分一點給你。後來這些乞丐想,我們討飯討不到,那個佛陀托缽化緣,一些人,就是供養,供
養佛陀,我們再上佛陀那個缽裡去討飯吃,老覺得不是那個事,所以隨著年齡的增大,他們這些乞丐想了,干脆吧,我們出家算了,出家托缽,很容易了那就,人家恭敬三寶麼,供養三寶麼。後來他們就商量了一下,他們那幾個乞丐,就上了釋迦佛那裡,祈求出家,釋迦佛呢一看,你們被度的因緣成熟了,允許他們出家了。善來比丘,在佛陀的慈悲願力的加持下,他們就須發自落,袈裟披身,現了比丘相了,馬上就跟著釋迦佛修行了。修行不長時間,由於當時,他們這個福報現前了,由於佛陀慈悲願力的加持,佛力的加持,所
以這幾個乞兒比丘,也證的阿羅漢果位了,一證的阿羅漢果位以後啊,都有很大很大的神通了,就是六種神通悉皆具足,有一些阿羅漢能在空中飛行,來去無阻,這是經上講的,阿羅漢就是有這個特點,所以這一天有一個國王,要供僧,供釋迦佛和他的弟子,供僧的時候這個國王提出來個要求,他說,你看,那幾個弟子,原來是個乞丐,原來是要飯的,所以說很多人反映,怎麼要飯的也出家了呢,所以對他們也升不起恭敬心來。這時候這個國王提出來個要求,佛啊,你帶你的弟子來,上我的皇宮來應供,可以的,但是那幾個乞
丐比丘,我不想供養他們。佛陀無奈,可以,隨緣。然後佛陀領著他這幾個弟子,就說這個乞丐比丘了,你們今天不去了,人家沒請你們。弟子一聽,那咋辦?我們再去到別處化緣,然後釋迦佛就說了,這樣吧,我們上皇宮去吃飯,去應供,你們去,北方天王那裡吃那個自然成熟的稻米吧。四大天王知道不?四天王天,北方是多聞天,多聞天王麼,也叫北俱盧洲,那意思是你到,你們五個到北俱盧洲那邊,吃那個自然成熟的稻米吧。北俱盧洲那裡不用煮飯,不用種,他自然就有,福報是極大地,我們也提到過以前,經上,這五
個比丘一聽,可以,就這樣了。然後佛呢,就領著其他的弟子,就去皇宮應供去了,應供去了,應供了,吃完了的時候,要講經,這時候呢,這個期間,他這五個弟子就,施展神通去了北俱盧洲,吃的那邊的自然成熟的稻米,要比咱這娑婆世界的有營養,還香,吃完了以後呢,就飛回來了,飛回來,吃完了,要到皇宮裡一塊聽。釋迦佛的這個飯間開示,飛進來的,飛進來以後,這個國王看見了,怎麼空中來了,並且長的這個形象也變了,臉上也放光,身上也放光,不一樣了,那國王也問釋迦佛,那五個是誰啊?老遠的看不清,釋迦佛就說了,那五位就是你沒有請的,那五位乞兒比丘。他們怎麼來了呢?吃完飯就可以來了,你沒請他吃飯,但是不能阻擋人家聽法,這個國王就問什麼原因,他們是用他們的神通,去到北俱盧洲吃那個自然成熟的稻米。國王一聽傻眼了,他還是拿著當乞丐看他,人家已經是阿羅漢了,所以這個國王一聽,哎呀,我這不是诋毀了聖人了麼?馬上忏悔。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這個故事,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呢?不管這個出家人以前是干什麼,哪怕就是打工的,哪怕就是要飯的,他這善根一現前,他就是僧相,僧相就是代表三寶
,就有無量無邊的功德,我們可以看不清這個人的本事,但是我們決不能污穢和诋毀三寶的形象,這是一個原則,這是一個原則。當我們發現一個出家人,他的行為不端正,或者不如法,我們認為他不如法的時候,你可以遠離他,但是你對僧相,一定起恭敬心,你只要對僧相起恭敬心,你馬上得功德,這就是你的修法,懂那個意思吧?這是一個原則,這是個佛理,你可以遠離他,你們的因緣,個人的因緣不成熟,或者他確實就是不如法,你就看不慣,你也不要嗔恨,不要嗔恨,恭敬僧相,這個心態不要變。何況,不全是那樣,
懂不懂?就是這個含義,我們一定要降伏我們的傲慢心,六祖惠能大師說,下下根,也有上上智,懂了不,下根,下的根性的人,也有上上智,六祖惠能大師還說,輕視初學,必遭天譴。看到過這個沒有?輕視初學,就是人家剛剛入佛門,你輕視他,你遭天譴,那意思你也是在誹謗和诋毀修行者,修行者入佛門的因緣不同,時間早晚不同,善根也不同,他表現出來的那種東西也不會相同,也不會相同,所以我們掌握住我們自己,不要有傲慢心。但是呢,也不要自暴自棄,我們是人,什麼時候能修成啊,佛說了,很容易,只要念
佛,求生西方,臨終,就能往生西方,就能成,懂這個道理吧?好,還是你們問,還是你們問。什麼意思?課下來拿名片吧,名片上有。也可以這樣,能夠上網的,願意看的,我博客,我很少上網,因為我們山上吧,網線不行,經常掉線,現在基本上上不去了,我很長很長沒上去了。但是呢,那裡面有一些資料,我認為,有很多資料,非常適合我們大家,非常非常適合我們大家,你們可以登陸新浪網,可以登陸新浪網,登陸新浪網,再搜索“釋仁清法師的博客”就進入了。“釋仁清”我弘法名字,跟師父的名字是一樣的,“釋仁清法師的博客”,那上面很多短文,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包括你看認知覺受,認知覺受這篇
短文,可以說,大家能看懂的話,避免大家在修法過程當中,產生一定的覺受的時候,而下道,很多人就是產生覺受之後,下道了,修行修行,晚上做夢了,修行修行,出來境界了,看到什麼東西了,聽著什麼東西了,那就是覺受。這個覺受你怎麼去認知他?你怎麼去超越他,那是非常關鍵的,沒有佛教的正確理念來觀照他,你非常容易下道,看見觀音菩薩了,誰敢保證晚上不做夢呢,誰敢保證你這個夢境又是如何呢,對不對?那個認知覺受,如果你們有緣的話去看一下,那上面剖析了這個問題,還有回復菩提子。關於夢境,
關於夢境,還有很多很多,還有關於佛教當中的一種理論,叫性空與相空。佛法講空,佛法講的空是空性,而不是空相,並不是信了佛了,學了佛了,什麼都沒有了,萬法皆空,是萬法體性皆空,本來無一物為我,這個含義。萬法都是由很多很多因緣促成的,組成的,每一個因緣都不是那個法本身,就是這個含義。所以有些人,不能正確理解,佛教講的那個空,所以,一學了佛以後,他馬上自己認為就空了。一個小伙子,到我們興隆寺,就說了,濱州的,師父,我現在知道了,佛法是空的,我現在空了,我講你真的空了麼?我真的空了,我說好,你脫光了出去。那可不行,他不空了,叫他脫光了出去,他不行了。佛教當中的空是體性之空,而不是事相之空。很多人在這不理解,我們學佛的,特別是初學佛的,很多人不知道佛法,到底圓融無礙的是什麼?那種究竟不變的原理是什麼?再提啊,還是你們說,我想跟你們參學,實際上,你像我講的這些,大部分來自於佛經,有一部分是來自於很多居士們的經驗,懂不懂?你們今天交流的話我也學一學,是吧?把你們經驗帶到其他的地方分享,好不好?好,什麼是《三藐三菩提》?這個經上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的帶上前面“阿耨多羅”,光說“三藐三菩”提不全,經上這個詞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一句印度話,是用我們的漢語,翻譯的印度音。
經典上的翻譯有兩種,一種是音譯,一種是意譯,能懂吧?聲音的翻譯和意思的翻譯,兩種,一般的咒語是聲音的翻譯,那麼很多經文呢,是意思的翻譯,所以翻譯經文,有兩種翻譯方法。同時呢,翻譯經文,有幾種不翻的原則,不能翻的原則,哪一種原則不能翻呢,比方說,比方說這一個詞,裡面包括了好多好多的內容,我們保持用印度的語言,來說他,比方說阿羅漢,阿羅漢他包括,我們直接翻譯過來,他包括三種,第一種是乞士、第二種是殺賊、第三種是應供,這三種含義。我們用任何一種含義,都不能概全阿羅漢的意
思,所以說呢,在翻譯的過程當中,遵循一種規律,就是多含不翻,涵蓋意思很多,我們不翻譯成一個意思,而還是用音譯。翻譯成印度那話叫阿羅漢,還有一種,恭敬不翻,恭敬不翻,你像“波若”,“波若”也叫智慧,是如來藏性當中本來具足的那種智慧,也叫佛的智慧。這個佛的智慧用我們世間的話,用任何語言都不能去描述,用我們世間的任何詞去表達他,可以說都是一種污穢,為了恭敬起見,“波若”還是用了印度的話,懂了吧?這是原則。好了,再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是印度,
是用我們漢字發的印度音,直接翻譯過來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佛果,懂了吧?當你們看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時候,就知道這是佛果的含義,究竟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等於說,究竟證得佛果,無上正等正覺,懂了吧?
該問的問,我們時間不多,反正一上午,嗯,坐,我們發菩提心的時候,佛性是不是就流露出來了,這樣理解呢,稍微有點片面,當我們發菩提心的時候,是,可以這樣說,是我們趨入佛性,趨入佛性,因為佛性時時刻刻在流露,我們沒有發現它,沒有展現它,是因為我們有業障,比方說我們行走坐臥是不是佛性在造作,舉手投足,行走坐臥,吃飯穿衣,甚至是大自然當中的日月交替,通通是佛性在造作,佛性無時無刻不在流露,我們目的是從凡夫通過修行而證得佛果,那怎麼辦呢?是通過發菩提心,而趨入佛性,是這個意思
。所以你理解的也很到位,能明白吧?我們通過發菩提心而趨入佛性,趨入真谛,而去行善,就是這含義,能明白吧?進入了畜生道以後,你坐,佛教的原理是這樣,任何眾生的佛性是無二無別的,根絕佛教的這個原理,可以這樣說,釋迦牟尼佛的佛性,阿彌陀佛的佛性,與蒼蠅,蚊子,臭蟲,和我們的佛性無二無別,進入了畜生道了,等於說是業障重了,形體有所變化了,還是六道的眾生。畜生道的最大的特點就是愚癡,就等於說由於愚癡,由於業力的牽引,由於業障的遮障,它在六道輪回,以受苦的形式在輪轉,佛性是無
二無別的,能懂吧?遮障了,不能開顯,在它本身上不能開顯,就是這個含義。實際上呢,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樣,比方說,我們本來具足,佛性當中,應該具足的智慧功德,可是我們現在沒法顯現他,是我們自己的業障障礙了我們這種東西,可是佛性在我們身上能不能流露呢,剛才說了麼,吃飯穿衣,舉手投足,都是佛性的運用,能懂麼?這個比較深是吧,比較深,再問再問,就是在讀著經時挺認真,也進入狀態了,這時有人敲門,在這時怎麼辦,我是阿彌陀佛,等等再開門,有什麼辦法來解決?你這個問題還多人都遇到過,當你誦經的時候騰騰的一敲門,你就阿彌陀佛讓他等等吧,如果說阿彌陀佛站到門口說你等一會吧,那他可能就等一會了,如果你的祈求,阿彌陀佛沒現身,那他還敲,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呢?你就把經文合著,應付應付嗎,這是一個方面,如果經常這樣你可以轉變一下,就是調整一下做功課的時間嗎,在沒開門的時候,或者是很早的時候,天還不亮時候把功課做一下,懂嗎?如果說你正誦著經,別人來打攪你了,你就把經停下來,記住誦到那了,然後呢就應付他,應付完了你再接著誦,那樣也是可以的,在家人在家那個環境沒有辦法,甚至出家人在寺院的話也會受到干擾,你這樣救補一下就行,好不好?或者你就真的阿彌陀佛我誦經了你在門口給我看著,也可以倒是,你說是要說什麼,你要不開,過會就砸門了,那你可以斷,可以斷,完事以後再續上那是可以的,因為就是那種環境,那是可以的,懂不?再一個師父,你說咱讀著大悲咒吧,隨時都可以讀,讀了以後,即便有時自己想不住了,就是回向的時候,是否還要去佛堂回向,老是覺得要跪在那才是正式的。好,關於回向,回向實際就是一種祈求,回向是什麼意思呢,比較莊嚴的解釋,就是拿著你做的功德,而回向到某一個地方,祈求達到什麼目的,這是回向的含義,比方說我們誦經,念佛,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那意思是我回向到西方極樂世界,把這種功德作為我們往生的資糧,作為我們往生的力量,就是這個含義。這是一種祈求,明白吧?回向是拿什麼回向呢,是拿功德回向,拿著功德回向,用功德來回向,燃一支香,他也產生功德,對佛像升起一念的歡喜心,也產生功德,拜一拜佛,也產生功德,任何善行,都產生功德,然後,我們拿著功德去回向。如果是儀規,就是我們做課了,儀規莊嚴的話,儀規完整的話,是在做完課以後,最後再做回向,我們做完課了,這個課程要產生功德。然後呢,在最後,回向一下。這是儀規的要求,單純從回向的含義上來講呢,回向,任何時候都可以,甚至是,你沒有修佛法,也可以回向,你那個回向,那時候怎麼說了呢?願把我生生世世修行的清淨功德回向給,怎麼樣?怎麼樣?那生生世世我們行過善,懂不懂?那就是以前的了,懂了吧?或者我先回向一下,先回向,我從現在開始,包括以前,包括以後的所有功德,回向給西方極樂世界,願我早日成佛,那麼,前半部分那是實實在在的東西,功德已經產生了,後半部分呢,你那是一種願力,借著你這種回向的你這種願力,那麼以後,你所行的一切善,可能會趨入那個方面,就是這個意思,能懂吧?佛法非常圓融,正規的儀規,最後回向,只要不是按儀規,任何時候都能回向,不必要非得,莊嚴的話在佛像前回向,會修的話,隨便可以回向,懂了吧?因為啥呢?你不必要非得到佛前你才說,這個佛才知道你的心態,懂不懂?念佛一聲,怎麼說的來?念佛一聲,經上怎麼說知道不?功德無量麼。這是佛說的,禮佛一拜,禮佛一拜,罪滅河沙,最滅河沙是用什麼
來滅的罪呢?還是功德?禮佛一拜也是產生功德,昨天我們講到了,你到那個佛像前,或者是你看到了一朵非常漂亮的花,你一觀想,哎呀,這朵花供佛吧,這一朵花供了佛了,佛經上說,此人功德無量無邊,早晚成佛,這一念就夠了,明白了吧?有什麼功德,我們有出世間的功德,我們有念佛的功德,有行善的功德,有三皈五戒的功德,懂不懂?我們有發菩提心的功德,我們有想成佛果的那一種功德,那也是個願,善願,成佛果的心那就是菩提心,有菩提之力,懂不懂?不要小瞧了自己,我們是初發心菩薩,哎呀,一講到菩
薩了不起了,我們是初發心菩薩,昨天不是講到了麼,菩薩有兩種,因地菩薩,就是初發心菩薩,還有一個果地菩薩,也叫聖者菩薩,懂了吧?不要聽他們說,你有什麼功德,我有念佛的功德,我念了一句阿彌陀佛,你要是認為我這句佛號沒有功德,好了,你去查佛經,你把佛經給我駁倒,我就信你了,這是第一點,你要是認為我的功德小,好了,你扶上梯子,拿上尺子給我量一下多高,懂吧?功德無量無邊,佛說的無量無邊,因為他是出世間的東西,有出世間的作用,出世間的作用就無形無相了,無形無相你拿著,登上梯子,拿上尺子,你量去吧。看過一個相聲麼?看過一個相聲麼?侯寶林和那個誰說的,一個人喝醉了,喝醉了就胡說八道了,你能這,你能那,他把那電門打開了,手電筒打開,朝天,你能爬上去嗎,能順著光線爬上去麼?然後他還不醉,他說,不行,我爬上去,你把電門關了,我就掉下來了。還是醉話,還是醉話,懂不懂?還是那句話,我們不要聽誰說,不要聽人說,人要用人那個知見來解釋佛經的話,是非常麻煩的,何況有的人,他不是研究佛經,完全是以他自己的妄念,來解釋一些事情,願以此功德,我就上了一炷香,他
通通沒干,我就敢說,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這是淨行,淨因,淨業,莊嚴佛淨土,最後我們是得的淨果麼?為什麼不行?懂不?不要太小瞧自己,我們是菩薩,菩薩,懂不懂,現在明白了吧,這個事,不應該把我們雷倒,把我們擊倒了,雷倒了,網絡上一個詞叫雷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