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濟群法師:一念通三世,開悟方能知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我能深入於未來,盡一切劫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入。

  我於一念見三世,所有一切人師子,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脫及威力。

  這裡有兩個頌,主要是強調在修行中,念頭到底有多重要?“我能深入於未來,盡一切劫為一念”。我們現前的一念,究竟有多大的能耐呢?我們一念的力量能夠深入到未來,所有一切的時劫。換句話說,所有一切的時劫,都在我的一念之中。不但未來的時劫在我的一念之中,哪怕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所有的一切時劫,也都在我的一念中。所謂“十世古今始終不離當下”。我們平常的人,不太注意自己的念頭,可是在修行中,念頭是非常重要的。

  通常人們的念頭,能不能深入過去?不是不可以,我們也能想到過去很多的往事。但是嚴格的講,不能說是深入過去。你能想起幾十年前的事,但前幾百年的往事,你能想起來嗎?想不起來,但是佛陀能深入過去無窮無盡的往事,這就是宿命通啊!因為過去也沒有離開這一念。但凡夫做不到,有時你要想的事情想不起來;不想的事情,偏偏出現在腦海裡邊。有沒有?有的。老年人最容易犯這種毛病,是不是?當天發生的事記不起來,可是過去發生的事能夠想得起來。所以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時間都沒有離開我們這一念。

  “我於一念見三世,所有一切人師子”,希望我在一個念中,能見到三世所有的諸佛。靠什麼去見這麼多的佛陀呢?就是靠現前的一念。你說佛跟眾生的區別在哪裡呢?就在這一念啊!修行靠這一念修!成佛也靠這一念成!所以學佛修行最重要的是什麼呢?就在於修正自己的念頭啊!

  六祖慧能在《壇經》裡邊講得好:“前念迷即是眾生,後念悟即是佛”。佛與眾生的區別:就在一念之間。迷者是凡夫,悟者就是佛。什麼叫迷?什麼叫悟呢?有的人未必清楚,是不是?所謂的迷,就是無明、愚癡、沒有智慧,不明白事理。確切地說,是不明白宇宙和人生的真相。悟,是覺悟。確切的說,是智慧的成就。禅宗講開悟,教下說見道,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都是悟的不同表現。

  悟是什麼?悟在修道過程中,無意識思維方式和認識事物的方法。在身心與道合諧的條件下,人體的先天意識得到突發性升華,出現認識事物上的飛躍!簡言之,悟就是外界事物撞擊心靈深處理性認識上的火花,表現出來的一種直覺狀態。它是心靈的一種感受,悟到的東西,有的能用語言文字表達,但有的是超越語言和文字。

  開悟,並非佛法中特有,更不是禅宗中才有,行行都有開悟的。比如牛頓,他是個偉大的科學家,他究心於物理和數學。一天他在花園裡邊散步,偶然看到蘋果落地,忽然想到蘋果為何不往上跑?而是往下落?由此,悟到地球對物體有“吸引力”,從而發明了地心對萬物有吸引力的定律。又如南唐有一位詩僧,中秋賦詩道:“團團一片月,漸漸照庭除。今夜一輪滿”,到此下句不得停下來了。直到第二年中秋賞月,觸景生情,忽然得到下句:“清光何處無”?高興得手舞足蹈,不能自己,半夜起來拿起鐘亂撞,驚動寺院和全城,這也是悟的表現。

  還有唐代著名的詩人,白居易也是一位虔誠禮佛,擅長用詩闡述佛理的“香山居士”。他流傳下來的詩很多,下面與大家共同欣賞《僧院花》的禅心意境。

  欲悟色空為佛事,故栽芳樹在僧家。

  細看便是華嚴偈,方便風開智慧花。

  詩中所說的華嚴偈,是指佛教的經偈,不是單指《華嚴經》所寫的偈句;這裡是泛指使人開悟的經偈。“方便”是指使人開悟而進入佛境的方法和途徑。整首詩的禅心意境是說,僧人要想領悟色空之理,在寺院栽種花樹。如果從花樹外表的角度去賞花,人們眼前所見的花姿嬌艷動人;若用智慧的眼光去觀照花樹,就能領悟樹色空的真理。詩人通過栽花、賞花、花開花落的自然現象,悟到宇宙人生的真實。詩人通過對花的觀察,向我們說明花姿為色相,因緣而生,因緣而滅;花開花謝,不也正好說明“緣起性空”之理嗎?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出白居易這位偉大的詩人,賞花悟空,對“性空”之理感悟很深。柏林禅寺提倡的生活禅,也是讓大家在生活中去體悟佛法,去參禅證悟佛理。

  學佛開悟非常重要。佛教是無神論,大家必須把這一點認識清楚。學佛完全靠自己開發智慧來解脫自己。因此,開悟在佛教裡卻是最重要的問題。只有開悟才能明白宇宙人生是怎麼一回事。如果不開悟,沒有什麼力量能代替你解脫的。

 

上一篇:放生功徳是第一大
下一篇:南懷瑾:開悟的十個標准你知道嗎?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