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懷瑾:人生成功的原則,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我們為人處世,永遠保持剛剛出來的那個心情。譬如現在你們是年輕人,我們老年人也都是年輕過來的。年輕人一出校門滿懷的抱負,滿懷的希望,但是入世一久了,挫折受多了,艱難困苦經過了,或者心污染了變壞了,或者本來很爽直,變得不敢說話了,或者本來很坦白的,變成很彎曲的心理,本來有抱負的,最後變得很窩囊。

  一般認為,社會的環境影響了一個人,實際上,社會的環境不足以影響我們,如果自己有獨立的造詣修養,使精神超神入化,在任何復雜的世界,任何復雜的時代環境,“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余地”,也永遠保持開始出來那個心情,這是最高的修養。中國儒釋道三家,有個名稱叫做永遠保持“初心”,就是最初在開始的那個心理狀況,人能夠永遠保持“初心”,很純潔,不受外界環境影響染污,永遠保持那個光明磊落、坦白純潔,如老子所講的“如嬰兒乎”!

  一個人,不管是出家人,還是居士,修行之路由平地的凡夫而到達成道成佛,哪有那麼簡單啊?吃了三天素就想上西天?沒有的啦!所有的人“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大殿;學佛三年,佛在西天”,越修越遠了。要想有所成就,“出家如初,成佛有余”,第一念發心去出家,那個心情永恆保持下去,一定能夠成佛。

  所以《華嚴經》上佛說的,“初發心即成正等正覺”,這句經典的文字可以多種解釋,第一個念頭看清楚參透了,就是菩提,就成佛了;也可以說最初動機出家,那個誠懇真誠的心永恆如此,就不得了,一定成佛。做人做事也是一樣,開始對這個人誠懇,對這個人有禮貌,對這個人好,永遠如初,那就不得了,就怕不是哦!

  像我在當年閉關,上山下山我早晚還是一樣拜佛,一個人沒有斷過。譬如我幾十年每天晚上施食,等於你們說放焰口,每天晚上施食從來沒有斷過,出家如初,學佛動機開始就是這樣。換句話,我幾十年生活,念念求得菩提中,沒有變過。現在拜佛我比你們還拜得厲害,假使拜,還比你們輕快靈便,也是一種功夫啦。

  學佛法最初的就是最後的;最基本的就是最高深的;最初的一念也是最後的一念。我們沒去注意這一點,往往得一點境界,得一點道理上的體會後,反而把最初的丟掉了,不會回頭來,從基本上踏實做起。

  所以佛家有一句話:“出家如初,成佛有余。”第一念發心:我要出家,如果出家幾十年,都像第一念那麼誠懇的話,早就成功了。這是講那個人一念真心出家的時候,那個誠懇的決心,沒得話講。出家人一輩子修持都像開始出家的那一下子的精誠的話,那他就成佛有余了。

  《華嚴經》也有“菩薩初發心時, 即成正等正覺”的道理。“出家如初,成佛有余。”要檢起來,不管它一天半天,乃至還有一秒鐘,要檢起初心來。那個誠懇追求的心情,要保持下去,人不能姑息自己,一姑息就完了。大家都要警覺,一切道理大家都要自己警覺反省。

  我能夠體會到什麼呢?我就是肯遍學一切法。你說你文章好,好!我就搞搞文章,搞到差不多也會了,又把它丟掉了。反正你說這一套你會,我也必須要會一點。你說你科學了不起嗎?雖然我不是科學家,但你那個常識我也要摸一點,知道了,就丟掉。但不能不知,要知而能捨,才可學佛學道。

  但是我有一個專門深入,锲而不捨的,那就是我必須要如何證道。就是這個事,其余的那些都是花花朵朵,不足掛齒。文人慧業雖然不是好事,但也不能不知啊!“佛能通一切智,徹萬法源。”千萬不能夠抱到頭陀心情,只求自度而已。修持的方法上呢?要走方便多門,歸元不二的路子。先抓到一個來求證,這是初修的方法,等到一通百通,大事了畢就好了。

  所謂“初正則終修”,所以修道最困難就是入手,要認識清楚,開始走的是對的正路,則“終修”,到了最後還是對的。因此我常常告訴大家,最初的就是最高的,所謂最高的就是最基本的,最基本的不對的話,什麼都錯了。

  所以學佛修道要講道德行為,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非常簡單的兩句老古話,個個都會講,人人做不到。如果第一步不對,以後修了半天還是不對,你這個中心基本不打好,想求到最高深的成就是不可能的。

  像你們又修道又學佛又學密宗,其實我當年也一樣,反正有道我就拜。密宗也好,顯教也好,我都搞了很久,最後我一道都不道,才曉得道原來還在我自己,我何必外求呢!

  可是不先經過那些冤枉路,死不了心。所以現在這些在家出家的同學,想要到外面學,我說趕快去!趕快去!因為我有過經驗的,引用憨山大師一句話,是“以絕他日妄想”。你現在趁年輕學完了,將來年紀大放下來去做工夫,外面再怎麼鬧熱,說死了你都不聽,因為你都會都懂了。可是啊,話雖如此,以我的經驗,就在外面迷糊,永遠轉不回來的也很多。所以“干立未可持”啊,亂七八糟地學那些枝節,心性基本修養沒有搞好,光是學了一大堆工夫,最後什麼都不是。

  “勤修清淨波羅蜜,恆不忘失菩提心,滅除障垢無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要大家好好修學,為什麼呢?因為你們沒有“勤修清淨波羅蜜”,你們外表確是規規矩矩坐在禅堂裡持咒,而內心離精誠專一尚有一段距離。你們心不清淨,所以影響到聲音不夠清越空靈,精神的透發力不足,根本的問題出在菩提心的發起不是很真切。那麼什麼是菩提心呢?簡單的說就是求道這一念心,普度一切眾生這一念心。只要有這麼一念心,精神就來了。

  菩提心包括很多,大悲心也是,求證宇宙生命本源的心也是,此心要懇切真誠,恆不忘失,隨時隨地“善護念”,有一點不如法,自己就要起慚愧心、忏悔心,因為即使暫時或忘,些許懈怠,都是很嚴重的。假如真能晝夜二六時中道心不忘,則是“勤修清淨波羅蜜”。清淨波羅蜜是括盡一切到彼岸的法門,只要是能使大家達到清淨境界的就是。

  這種向道濟世的大菩提心一起,念茲在茲,即是清淨波羅蜜,所謂“初發心即成正等正覺”,自度度他,何患不迅速成辦。只要保持剛開始那種心境來修,一路下來,絕不白搞的,自然能夠“滅除障垢無有余”。無有余是一切業障都沒了,罪業一切消除淨盡,不再有任何的阻礙,如此“一切妙行皆成就”,夫復何難!

  我經常講:“最初的就是最後的”,學佛如此,做人也是如此,最平凡的也就是最高深的。老子也告訴我們“慎終如始”,青年同學們對這幾個字要好好記在腦海裡,這是一生成功的大原則。他告訴我們,到了成功的時候,你要保持開始時的那個態度,那個本色。即使做了最偉大的事,戴上皇冠,坐在皇位上的時候,也要心中無事,就像在媽媽懷抱裡一樣的平凡,那就真的成功了。

  更要知前因後果,不要因為成功就得意,因為學問、事業有成就而滿足得昏了頭。這樣馬上就會“幾成而敗”,失敗了。在爬到最高的時候,始終保持開始時那個心情,你就永遠是成功,因為你不自滿不驕慢,很平凡。“慎終如始,則無敗事”,任何的成功不要滿足,永遠保持開始第一天那樣的心情,則永遠沒有失敗,永遠是進步的。

 

上一篇:西方極樂世界導師:阿彌陀佛
下一篇:觀世音菩薩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