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與道家都包涵著豐富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儒家強調仁、義、禮、智、信,研究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道家則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二者之間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都對水推崇備至。這其中有什麼奧秘?
水中有儒風
“智者”的智慧當如水之靈活。若藏於地下則含而不露,若噴湧而上則清而為泉;少則叮咚作樂,多則奔騰豪壯。水處天地之間,或動或靜;動則為澗、為溪、為江河;靜則為池、為潭、為湖海。水遇不同境地,顯各異風采;經沙土則滲流,碰巖石則濺花;遭斷崖則下垂為瀑,遇高山則繞道而行。
孔子雲:“水有五德,有德、有義、有道、有勇、有法,君子遇水必觀”。水有五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普及一切生物,好像有德;流必向下,不逆成形,或方或長,必循理,好像有義;浩大無盡,好像有道;流幾百丈山間而不懼,好像有勇;安放沒有高低不平,好像守法;量見多少,不用削刮,好像正直;無孔不入,好像明察;發源必自西,好像立志;取出取入,萬物就此洗滌潔淨,又好像善於變化。水有這些好德行,所以君子遇水必觀(觀察、體會、感悟、效仿)。
孔子還有一句名言: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不論是波平浪靜還是洶湧澎湃,不論是涓涓細流還是浩浩蕩蕩,不論是清水一泓還是煙波浩淼,都能讓孔子這樣的智者流連忘返,賞心悅目。同時,水還能洗掉人們身體和心靈的污垢,讓人的身心保持一種淨潔清明的狀態。
而且更為重要的是,“智者達於事理而周流無滯,有似於水,故樂水”。就是說,水具有川流不息的“動”的特點,而“智者不惑”,捷於應對,敏於事功,同樣具有“動”的色彩,而且水的各種自然形態和功用,常常給智者認識社會、人生乃至整個物質世界以啟迪和感悟。
水中有道意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水,是位辨證哲人。“上善”的智慧當如“若水”之柔中有剛,剛柔一體。水,貌似柔,實則強;水雖柔,但可克剛。滴水久之可穿石,流水載歌載舞可使角角稜稜的石頭日臻完美成鵝卵石。柔軟的水,加壓能把巨巖擊碎,能把成噸的鋼材像揉面團般鍛壓。
道教對於水的品質之所以萬般推崇,正是因為水對世間萬物慈祥博愛,卻默默地甘居低下而不卑;水能革故鼎新、蕩滌塵污、且純真自然;水能順勢而為、時刻點滴積蓄能量,川流不息。做人無外乎處世、交友、行善。能夠多一些如水般的溫柔純淨、海納百川的包容大度、適應百態的歷練豁達、萬變不離其宗的從容淡定、以柔克剛的聰慧與靈活,那麼就一定會以一個平和的心態,寬容的姿態,溫柔的神態,構建一種良好的人際關系,為事業發展奠定堅實的人際關系基礎。
《莊子》雲:“水之積也不厚,則負大舟也無力。”是啊,水積不厚深就無力行大船,人若學問修養不高深又怎麼能擔當重任?“從水之道,而不為私焉。”水自有水流之道,只要順此道而游,順其自然。